《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2285242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DF 页数:266 大小:32.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66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66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66页
资源描述: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环境科学专业二o 一 O年十二月目 录1.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12.无机化学教学大纲.43.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44.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45.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大纲.356.化工原理教学大纲.457.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548.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649.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6910.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大纲.7611.专业英语教学大纲.811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8413.环境化学教学大纲.9514.环境工程学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15.环境监测教学大纲.10816.环境法学教学大纲.11417.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12118.环境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大纲.错误!未定

2、义书签。19.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教学大纲.13320.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13821.城市给水排水教学大纲.14322.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15323.环境数学分析教学大纲.1602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研究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25.环境信息系统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26.环境管理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27.环境规划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28.水处理技术教学大纲.1702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20730.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31.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大纲.21832.无机化学实验.22333.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2934.有机化学实

3、验教学大纲.23435.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24136.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4637.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24938.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25439.认识实习教学大纲.25840.毕业实习教学大纲.261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说 明适用专业适用本科四年制环境科学专业先修课程中学文理科基础总 学 时17总 学 分1(-)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及学分,基本的教学方法,基本的实践过程,基本的要求。使学生入学后对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目标和毕业的去向及可能的要求有个最基本的框架和认识,使在后

4、续的各种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师生之间能够有机的密切配合,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内容选取以化学化工学院2010年版培养计划为主线,将环境科学专业的数十门课程和专业模块组成4 个专题:专业基本概况;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专业的关系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工程与评价以任课教师整理得课件为基本教材。(三)教学方法以讲为主+讨论。(四)考核方式(考查)以出勤为主综合确定。(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专业基本概况3.52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专业的关系3.53环境污染与防治54环境工程与评价5I二 大 纲 内 容第 一 讲 专 业 基 本 概 况 3.5学时教学要求:了解:

5、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及学分,基本的教学方法,基本的实践过程,基本的要求。教学要点:1.专业简介2.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3.教学计划4.就业和本专业可能的去向5.如何学习6.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讲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专业的关系 3.5学时教学要求:了解: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及重要性,从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学要点:1.概述2.无机化学及实验3.分析化学(含仪分)及实验4.有机化学及实验5.物理化学及实验(必选)第 三 讲 环 境 污 染 与 防 治 5 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结合化学化工学院2010年版培养计划中,环科专业的第一个专业模块,了解目前环境的概况和环

6、境污染治理的现实需求,使学生从自己做起并树立信心,通过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和努力,争取人类共同家园环境的好转。教学要点:1.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22.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需求3.环境治理有关的课程体系4.其他助学手段5.课程学习建议第 四 讲 环 境 工 程 与 评 价 5 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结合化学化工学院2010年版培养计划中,环科专业的第二个专业模块,初步了解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况,使学生了解为从事此项工作,应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要点:1.工程学总论2.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3.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4.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7、5.环境工程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6.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制定人:尹起范、黄辉、杨文澜、魏科霞审核人:周守勇制定日期:2010年 1 0 月3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说明(-)本课程的目的、要求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先修课程无总 学 时56总 学 分3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培养与化学相关专业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习其它化学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与配合物结构)的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利用这些基本原理来指导对四

8、大平衡理论(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和元素化学的学习;同时让本专业的学生较早接触环境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生态环境与无机化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化学对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适应和掌握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以讲授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知识为主,适当地介绍一些无机化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化学原理部分重点在利用基本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元素化学部分重点在于介绍元素性质的规律性。(2)注意处理好与中学化学的衔接,避免

9、不必要的重复。(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化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特点是:原理部分中的物质结构理论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往往令大一新生望而生畏;而元素部分中描述性的内容较多,易给人以松散零乱之感而抓不住要领,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针对这些特点,并考虑到大一学生的特殊性,教学中应该始终紧扣备、讲、辅、改、考、实各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原理部分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强,坚持讲授为主、练讲结合的教学方法。元素部分则坚持以讲带学、以点带面、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采用ppt幻

10、灯片教学,辅之以课堂讨论和课外自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讲授适当的例题,安排适当的习题,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知识。(四)考核方式4每学期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分的8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32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基础和化学平衡93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64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85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56分子结构47固体结构自学8配合物和配位平衡89氢、稀有气体自学10S 区元素211、12P 区元素613、14d 区元素41

11、5、16元素化学综述和无机物合成自学17生态环境与无机化学1二、大 纲 内 容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1、化学中计量的一些概念。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3、化学中的质量关系的有关概念(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4、化学热力学中常用术语。5、热力学第一定律。6、反应热和反应焰变。说明和要求:1、初步了解状态函数、热、功、内能、焰及焰变的概念。2、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分压定律、Hess定律的应用。3、会用标准摩尔生成培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重点:Hess定律的应用。难点:Hess定律的应用。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度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自发性(自发性判据、吉布斯公式,标准

12、蜡和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法。53、反应速率理论简介。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速率常数k)。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化学反应可逆性和化学平衡。8、平衡常数(质量作用定律、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平衡常数与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9、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等温式、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沙特列原理)。说明和要求:1、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解释浓度、温度T、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移动的规律及多重平衡规则。3、能 用 平 衡 常 数 进 行 有

13、 关 计 算。4、掌握A G 、A S 计算,能用AG判断反应方向,A G 估计反应的程度。5、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概念。6、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近似计算,平衡常数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吉布斯公式及其运用。难点: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吉布斯公式及其运用。第三章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1、弱酸、弱碱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和溶液pH 值、多元弱酸电离平衡、缓冲溶液)。2、盐的水解(强酸弱碱、强碱弱酸、弱酸弱碱盐水解、水解平衡的移动)。3、酸碱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内容。4、K2 及溶度积规则。5、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和溶

14、解度、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6、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及有关计算。说明和要求: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稀释定律、电离平衡(含分级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盐类水解的概念。2、掌握一元弱酸、二元弱酸、一元弱碱电离平衡的计算(包括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一元弱酸盐、一元弱碱盐溶液pH 值的计算。3、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度积规则及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或溶解。4、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5、掌握利用K 2 进行有关计算(包括调节pH 值、形成硫化物沉淀进行金属离子分离的计算)。6、了解分级沉淀及沉淀转化的概念。重点:多元弱酸的电离、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性质及

15、pH值计算,及溶度积规6则以及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及有关计算。难点:K媪及溶度积规则以及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及有关计算。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3、电极电势(原电池和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方程与应用)。5、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化学反应方向与程度、计算有关平衡的平衡常数)。6、元素电势图及其基本应用。7*、化学电源的基本原理。说明和要求:1、熟悉氧化数的概念及确定氧化数的规则。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3、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

16、影响因素,并利用Nernst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4、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包括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限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K)。5、掌握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6、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及符号。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电极电势的应用,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难点:电极电势的应用。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1、原子的组成。2、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3、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4*、波函数与原子轨道、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空间图象)。5、四个量子数。6、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多电子原子能级、电子排布原则)。7、原子的电

17、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8、元素基本性质(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合势、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说明和要求:1、能根据电子分布规律及近似能级图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2、掌握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的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氧化值等)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区、族、周期)。3、熟悉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并能用四个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4、了解s、p、d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形状和伸展方向)。5、理解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76、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基本概念。重点: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18、并能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的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氧化值等)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区、族、周期)。难点: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基本概念。第六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1、化学键参数和分子性质。2、离子键的特征。3、共价键(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4*、分子轨道理论简介。5、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说明和要求:1、掌握杂化类型(sp、sp s p 不等性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关系。2、能从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的形成、特点(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G键、兀键)。3*、了解分子轨道理论概念,应用能级图说明第一、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4、了解分子间力、氢键、分子极

19、化的概念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重点:杂化类型(sp、sp?、s p 不等性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关系。难点:杂化类型(sp、sp2、sp3、不等性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关系。第七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1、晶体的特征(晶体的特征、晶系、晶格、晶体的类型)。2、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的特征、性质,离子晶体的结构类型、晶格能)。3、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4、金属键与金属晶体(“自由电子”理论、能带理论初步*)。5、离子极化。6、固体的物性说明和要求:1、掌握不同类型晶体(离 子 晶 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2、掌握离子的电子构型的几种类型。3、了解离

20、子极化的概念及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4、了解晶格能的概念。重点:不同类型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难点: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对物质结构(键型及晶体构型)和性质(溶解性)的影响。第八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复盐、配合物组成、配合物命名)。2、配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价键理论的应用与局限性*、晶体场理论简介*)。3、配合物的类型和制备。4、配合物和配位平衡。8说明和要求:1、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化学式的写法。2、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与形成体杂化轨道类型的关系;(2)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21、与配合物键型的关系。3、掌握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4、了解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几个应用实例(离子鉴定、分离、掩蔽).重点: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难点: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第 九 章*氢、稀有气体1、元素的发现、分类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2、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制取方法。3、氢(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4、氢化物。6、稀有气体(发现简史、存在与分离、单质的性质与用途)。7、稀有气体的化合物(沆的化合物)。说明和要求:1、了解主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晶体结构。2、熟悉氢化物的类型、离子型氯化物的还原性、共价型氨化物的性质及其递变

22、规律。3、了解单质的制取方法。4、了解近代无机合成方法。5、了解稀有气体的基本知识。重点:氢化物类型、离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共价型氢化物性质及其递变规律。难点:氢化物类型、离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共价型氢化物性质及其递变规律。第十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1、s 区元素概述。2、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性质。3、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4、碱金属碱土金属的盐类。5*、配合物。说明和要求:1、掌握离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2、熟悉碱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重点:碱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难点:碱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

23、第H 一 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1、p 区元素概述。2、卤族通性。93、卤素单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用途)。4、卤化氢和氢卤酸(制备、性质、恒沸溶液*)。5、卤化物、拟卤化物*。6、氯的含氧酸及其盐。7、氧族元素概述。8、氧和臭氧(结构、性质)。9、水1 0、过氧化氢(性质、制备、用途)。1 1、硫及其化合物(同素异形体、硫化氢、硫化物与多硫化物、硫的氧化物、硫的含氧酸及其盐)。说明和要求:1、理解卤族元素、氧族元素的通性,卤素单质的制备和性质。2、掌握卤化氢的还原性、稳定性、氢卤酸的酸性及递变规律。3、熟悉卤化物的性质(键型及溶解性)及其性质变化规律。4、掌握氯的含氧酸(H C 1 O、

24、H C I C h、H C 1 O4)及其盐的性质及递变规律。5、理解X 2、X C T 在碱性介质中的岐化反应规律。6、熟悉氢氧化物的两种电离方式(R-O-H 规则)。7、掌握0 3 的结构及大兀键的形成条件。8、掌握H 2 O 2 的结构和性质。9、熟悉H 2 S、金属硫化物、多硫化物的性质。1 0、硫的含氧酸(H 2 S O 3、H 2 s o 4、H 2 s 2 O 3、H 2 s 2。8、H 2 s 2。7)及其盐的性质。1 1、H 2 s。4 的结构(p-d)兀键。1 2、熟悉 C 、B r、I、S 2-、S O 3 2-、S 2 O 3 2-、S C V-的鉴定。重点:卤化氢的还

25、原性、稳定性、氢卤酸的酸性及递变规律,氯的含氧酸(H C 1 O、H C 1 C 3、H C I O 4)及其盐的性质及递变规律,硫的含氧酸(H 2 s。3、H 2 s o 4、H 2 s 2 O 3、H 2 s 2。8、H 2 s 2。7)及其盐的性质。难点:0 3.山。2、H 2 s 0 4 的结构。第 十 二 章 氮 族、碳族和硼族元素1、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概述。2、氮和氮的化合物(氮的氢化物、氮的氧化物、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3、磷的含氧酸及其盐.4、碑、睇、钿及其重要化合物。5、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6*、碳化硼和碳化硅。7、锡、铅的重要化合物。8、硼的氢化物、硼酸及其盐。9

26、*、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1 0、碳、硅、硼的性质比较。101 1、铝的氧化物、氢氧化铝和铝盐。1 2、对角线关系。说明和要求:1、了解氮族、碳族、硼族元素的概述及惰性电子对效应。2、了解氨的三类反应,掌握镂盐的热分解规律。3、掌握亚硝酸及其盐的性质。4、掌握硝酸、硝酸根的结构和硝酸及其盐的性质。5、熟悉磷的含氧酸类型和磷酸及其盐的性质。6、了解神、锦、铀氧化物的水合物及其盐的性质。7、掌握碳酸及其盐、硅酸及其盐的性质。8、掌握锡、铅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盐类(包括硫化物)的性质及递变规律。9、掌握乙硼烷的结构、硼酸及其盐的性质。1 0、熟悉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1 1、掌握氯化铝的结构

27、、矶的概念。1 2、熟悉对角线规则。1 3、熟悉 N H 4+、N O2-N O 3-、P O 4 3-、B i3+,A F+、S n2 P b2 S iO32-.C O32-的鉴定。重点: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磷的含氧酸类型及其盐、碳酸及其盐、硅酸及其盐的性质。乙硼烷的结构、氯化铝的结构。对角线规则。难点:乙硼烷的结构、氯化铝的结构。第 十 三 章 过 渡 元 素(一)1、过渡元素通性(价电子层构型、氧化态、原子半径、单质性质、金属活泼性、化合物的颜色、磁性、配位性质、原子簇化合物*)。2、钛、钮分族(钛及其化合物,由 凡、银、留的重要化合物)3、铭分族(格及其化合物,铜、铝的重要化合物

28、*)。4、镒 分 族(镒的重要化合物)。5、铁系元素(铁、钻、镇的化合物)。6*、伯系元素简介。说明和要求:1、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2、了解钛族、钮族元素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3、掌 握C r(in)、C r(V I)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颜色、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等);了解铭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4、掌握M n(I I)、M n (I V)、M n (V I)、M n(V H)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颜色、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稳定性、溶解性等);了解镭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5、掌握铁、钻、锲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了解铁系、粕系元素的单质的性质。重点

29、:铭、镒、铁、钻、镇重要化合物的性质。II难点:铭、铸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第 十 四 章 过 渡 元 素(二)1、铜族元素(铜、银的重要化合物)。2、锌族元素(锌、汞的重要化合物)。3、翎系和钢系元素概述。4、偶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5、稀土元素。6、牡和铀的重要化合物7*、核反应和超铀元素的合成。说明和要求:1、掌握铜、银、锌、汞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以及Cu Cu(H)、Hg(I)Hg(H)间的相互转化,了解铜族、锌族元素的单质的性质。2、了解锢系、轲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翎系收缩及其后果。3、了解稀土元素的应用。4、了解核反应的类型。5、了解放射性的应用。重点:铜、银、锌、汞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钢系

30、元素的电子层结构,镯系收缩及其后果。难点:Cu Cu(II)、Hg Hg(ID间的相互转化。第十五章*元素化学综述1、单质的晶体结构和性质。2、二元化合物。3、氢氧化物和含氧酸。4、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说明和要求:1、对元素化学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一些规律。2、对于不遵守规律的元素和化合物,分析其原因。第十六章*无机物合成1、高温、低温法。2、高压、低压法。3、水热法。4、溶胶-凝胶法.5、电化学合成。6、光化学合成。7、微波等离子技术合成。8、化学气相沉积法。9、低热固相反应合成。说明和要求:1、熟悉无机物合成的常用方法。122、了解无机物合成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第十七章生态环境与无机化学

31、1、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环境保护。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4、化学工业“三废”治理。5、绿色化学。说明和要求:1、了解生态环境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环境污染及防治方法。2、了解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对化工生产的要求。3、认识化学对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注:带*部分为自学内容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主要参考书:1.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学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北京师大、南京师大、华中师大等三校合编.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3.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

32、.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陈慧兰.高等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制定人:张载超 审核人:蒋正静制定日期:2010年 1 0 月13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说 明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高等数学总 学 时51总 学 分3(-)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分析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性分析、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

33、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了解常见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定量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设计分析方案。(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的课程,由各种分析方法及其理论构成,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每种分析方法虽然相互有所联系,但又各成体系。对于化学分析部分,

34、初学者习惯于用无机化学的方法来思考,不能很好建立分析化学中的“量 的概念;而对于仪器分析部分,初学者往往感觉到原理抽象,仪器陌生,掌握不住要点,自学时,问题更加突出。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对分析化学有整体了解;重点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一般过程和步骤。2.建立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注意用分析化学的观点进行思考;标准溶液的有效数字位数,容量器皿,方法与误差,溶液pH计算。3.学好误差与数据处理,注重有效数字;区分分析化学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者的关系;置信度与置信区间及其关系;有效数字位数;可疑数字取舍方法;Q检验法、F检14验 法、t检验

35、法。4.化学分析中注意四大滴定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化学与无机化学在处理化学平衡时的差异;四种滴定方式及其计算;p H精密计算与简化计算,简化计算的条件;滴定分析过 程,滴定曲线、突跃范围;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直接滴定的条件,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选 择,影响因素。酸碱滴定: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弱 酸(弱 减)滴 定,混 合 碱(混 合 酸)滴 定;配位滴定: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条件稳定系数;最 小pH的计算;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方法与条件;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氧化还原滴定:条件反应 常 数,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特殊问题,计 算;影响滴定的因素,碘量法,高锦酸钾法,重辂酸钾

36、法。沉淀滴定:摩尔法,佛尔哈德法;标准溶液,指示剂,滴 定pH条 件。5.仪器分析的学习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特点(结 构、应 用、方法局限性)用 途、计 算。建立“没有一种分析方法能够解决所有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6.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教学软件。(三)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启发性、针 对 性、交互式和实效性,将“接受学习 和 发现学习”有机结合 起 来,改“单向式”为“双向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和“会用“,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四)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7、的能力,成绩评定包括小测验、提问和发问、小结、作 业、设计方案、综述论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教与学两方面把“过程”与 终结”有机地结合起来。(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第 一 章 绪论22第 二 章 定 量 分 析 化 学83第 三 章 误 差 与 分 析 数 据 的 处 理64第 四 章 滴 定 分 析 法 概 论25第 五 章 酸 碱 滴 定 法66第 六 章 络 合 滴 定 法67第 七 章 氧 化 还 原 滴 定 法4158第八章沉淀滴定法29第九章重量分析法610第十章吸光光度法411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及富集方法412第十二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二 大

38、纲 内 容第一章绪论1、分析化学的任务及作用2、化学分析方法分类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说明和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及发展趋势;(2)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重点:分析化学的分类。难点: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定性分析1、概述2、阳离子分析3、阴离子分析4、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骤说明和要求:(1)掌握反应进行的条件;(2)掌握对照试验和空白试验的概念;(3)理解系统分析和分别分析的区别和联系;(4)了解阳离子分析、阴离子分析的方法及一般步骤。重点:对照试验和空白试验的概念,系统分析和分别分析的区别。难点:阳离子、阴离子分析方法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1、误差及其产

39、生的原因162、测定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3、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5、有效数据及其运算规则6、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说明和要求:(1)掌握定量分析中误差的各种概念及计算方法;(2)掌握可疑值取舍的意义和方法:Q检验法和G r u b b s法;t检验法;(3)结合实际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4)要求能合理、正确选用仪器和估计试样取量;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性质和特点;(5)了解偶然误差的分布规律。重点:定量分析中误差的各种概念。难点: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第四章滴定分析法概论I、滴定分析法简介2、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3、标准溶液浓度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说明和要求:

40、(1)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相互换算;(2)掌握用化学反应式系数比关系解决滴定分析中有关值的计算;(3)理解滴定分析中涉及的各种概念;(4)理解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重点:基准物的概念,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难点:基准物的概念。第五章酸碱滴定法1、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定义、共枕酸碱对、溶济的质子自递、酸碱强度)2、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型体分布分数、酸碱溶液、p H值计算)3、缓冲溶液(标准缓冲液p H值计算、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配制)174、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混合指示剂)5、强 酸(碱)的滴定和

41、一元弱酸(碱)滴定(滴定曲线、指示剂选择、滴定误差)6、应用及计算示例说明和要求:(1)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酸碱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2)掌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的含义与书写方法;(3)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碱、缓冲等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的精确式的推导及近似处理方法,近似式及最简式的使用界限;(4)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共轲酸碱对的概念及其共较酸碱对的心 与Kb的关系;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滴定曲线的绘制、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和终点误差的计算;(5)掌握判断弱酸弱碱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6)掌握酸碱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选择指示剂的依据;(7)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分

42、析结果的计算方法。重点: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滴定曲线的绘制,酸碱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选择指示剂的依据。难点:水溶液中酸碱平衡,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第六章络合滴定法1、概述2、E D T A及其特性3、配位离解平衡(形成常数、逐级形成常数、积累形成常数、条件形成常数)4、配位滴定原理(滴定曲线、滴定完全程度、滴定允许的最高酸度、适宜酸度和酸效应曲线)5、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选择依据、常用指示剂简介)6、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7、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说明和要求:(1)掌握下列概念的含义、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和有关计算:形成常数与离解常数、逐级形成常数与逐级离解常数、累

43、积形成常数与累积离解常数、总形成常数与总离解常数、表观形成常数与绝对形成常数;18(2)掌握配位平衡中有关各型体浓度的计算方法;(3)掌握E D T A滴定反应中a y、0 配合物的表观形成常数等效应分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4)掌握配位滴定化学计量点pM的计算方法;(5)掌握判断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条件;(6)理解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7)理解提高配位滴定曲线突跃范围长短的因素;(8)了解酸效应曲线的用途;(9)结合各种滴定方式的应用,掌握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重点:平衡中有关各型体浓度的计算方法,E D T A滴定反应中a 3,、a m等效应分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配合物

44、的表观形成常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难点:E D T A滴 定 反 应 中a m等效应分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配合物的表观形成常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概述2、条件电位3、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程度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5、氧化还原滴定曲线6、指示剂7、高镭酸钾法8、重铭酸钾法9、碘量法10、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11、计算示例说明和要求:(1)掌握标准电位、条件电位和N e r ns t公式的意义及其应用;(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3)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变色范围的意义及正确选择指示剂的依

45、据;19(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中化学计量点电位的计算与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5)掌握高镒酸钾法、重铭酸钾法、碘量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条件;(6)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实例的测定原理、条件、步骤以及测定结果的计算;(7)了解影响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突跃大小的因素;(8)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和速度的因素。重点:N e r ns t公式、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变色范围的意义及正确选择指示剂的依据,氧化还原滴定中化学计量点电位的计算与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难点:N e r ns t公式、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氧化还原滴定中化学计量点电位

46、的计算与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第八章沉淀滴定1、概述2、确定终点的方法3、应用及其计算说明和要求:(1)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的原理、所用指示剂、测定对象及应用条件;(2)了解法扬司法所用指示剂及其确定终点的原理、测定对象及应用条件。重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的原理、所用指示剂、测定对象及应用条件。难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测定对象及应用条件第九章重量分析法1、概述2、沉淀形式及称量形式3、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同离子效应、酸效应、盐效应、配位效应)4、沉淀的形成、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共沉淀、后沉淀)5、沉淀条件的选择6、有机沉淀剂7、重量分析示例及结果计算说明和要求:(1)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

47、的各种因素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晶型沉淀和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20(3)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4)理解重量分析对沉淀形成和称量形成的要求;(5)了解影响沉淀纯度因素和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重点: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各种因素及其计算方法,晶型沉淀和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难点: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各种因素及其计算方法。第十章吸光光度法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3、光吸收的基本定律4、吸光光度法的基本仪器5、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6、分析方法的应用说明和要求:(1)掌握朗伯一比尔定律、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与计算;(2)掌握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与使用;(3)掌握

48、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显色条件的选择;(4)理解偏离朗伯一比尔定律的因素;(5)了解用光度法测定配位比的原理和方法;(6)了解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7)了解差示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重点:朗伯比尔定律、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与计算,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与使用,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显色条件的选择。难点: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显色条件的选择。第十 一 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1、概述2、沉淀分离法3、萃取分离法4、色谱分离法5、离子交换分离法说明和要求:21(1)掌握回收率的概念;(2)理解沉淀分离方法及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3)了解溶剂萃取分离

49、原理及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率的定义;(4)了解离子交换法基本原理及交换树脂、交换容量、亲和力等概念;(5)了解液相色谱法原理。重点:沉淀分离方法原理,溶剂萃取分离原理,交换法基本原理。难点: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率的定义,交换树脂、交换容量、亲和力等概念。第十 二 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试样的采取和制备2、试样的分离3、测定方法的选择4、试样的分析实例-硅酸盐的分析说明和要求:(1)了解试样分析的一般步骤(2)了解试样的采集、制备和分离方法重点:试样分析的一般步骤。难点:试样的采集、制备和分离方法。三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22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等.分析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参

50、考书: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四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彭崇慧等.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姚新生.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洪山海.光谱解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5.李发美.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孙毓庆.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8.Chemical equilibrium and analysis,Ramette,Richard W.Addison-Wesley

51、Pub.Co.,19819.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5th ed),Daniel C.Harris,New York:W.H.Freeman,cl99910.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Skoog D A,West D M: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2ed.,1980;金钦汉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修订人:赵剑英 审核人:张莉莉修订日期:2010年 1 0 月23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说 明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总学时51总

52、学分3(-)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在无机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和今后能初步解决涉及环境科学领域的有机化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要联系高中有机化学的内容,承上启下,既要体现高校教学的水平又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基础。通 过 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应用价键理论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关系,通过共规二烯和苯等结构。定性理解分子轨道理论、芳香性概念。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

53、质。理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代、氧化、还原和自由基反应的机理。理解诱导效应、共规效应及其对有机反应的影响。了解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基本原理,了解主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谱学特征。(-)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无机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因此,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共二十章,其中二十章和选读材料不讲。2.有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总学时为51。学时分配应注意强化基础内容,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主要性质。(三

54、)教学方法1.运用学设备辅助教学,突出重点,攻克难点。2.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加强教与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学习知识与练习实践相结合,及时巩固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24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2 0%,期末考试成绩占 8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2烷烧23烯烧34块烧、二烯烧、红外光谱35脂环烧26单环芳燃47多环芳煌和非苯芳烧38立体化学29卤代煌410醇和酸411酚和醍212醛和酮、核磁共振谱613粉酸及其衍生物414/?-二城基化合物215硝基化合物和胺316重氮化合

55、物和偶氮化合物317杂环化合物118碳水化合物119氨基酸、蛋白质、核酸1二 大 纲 内 容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1)共价键理论(2)共价键参数(3)共价键的断裂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说明和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今后发展趋势。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步骤并能推导分子式。253.了解共价键理论。重点: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属性。第 二 章 烷 煌1 .同系列及分子通式2 .同分异构现象(1)异构现象(2)伯、仲、叔、季碳原子3 .烷烧的命名(1)普通命名法(2)烷基(3)系统命名法4 .烷烧的结构(

56、1)烷煌的构型碳原子的四面体概念、碳原子的S P 3 杂化(2)烷烧的构象5 .烷烧的物理性质6 .烷煌的化学性质7 .理解烷燃的卤代反应历程8 .了解烷煌的来源和制备说明和要求:1 .掌握烷煌的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学会用分子间作用力的观点解释烷煌的沸点、熔点、溶解性等方面存在的规律性变化。2 .掌握烷煌的重要化学性质。3 .了解乙烷、丁烷的构象及相互转变关系。4 .理解烷烧的卤代反应历程。重点:系统命名法和烷煌的重要化学性质。难点:烷燃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第三章烯燃1 .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构造异构、顺反异构、Z-E 标记法-次序规则2 .烯煌的结构3 .物理性质4 .化学性质催化氢化

57、、亲电加成(与卤化氢的加成、与其他酸的加成、与卤素的加成、硼氢化反应)、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氧化反应(高镭钾氧化、臭氧氧化)、a-H (烯丙氢)的卤代、了解聚合反应。5 .烯煌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说明和要求:1.了解烯燃的物理性质。掌握烯煌的构造异构、顺反异构,并会用I U P A C 命名。Z-E 标记法次序规则。262.掌握烯嫌与氢、卤素、卤化氢、水、次卤酸的加成反应。掌握烯燃的溪化氢自由基加成反应、硼氢化氧化反应、烯燃与高锦酸钾、臭氧的反应。3.理解烯煌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重点:烯崎的顺反异构及其命名、烯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烯煌亲电加成反

58、应机理、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第四章快煌和二烯烧红外光谱()快给1.焕崎的异构和命名2.焕炫的结构3.物理性质4.化学性质(1)三键碳上氢原子的活泼性酸性及焕化物的生成(2)加成反应(3)氧化反应(4)聚合反应5.重要的快炫乙块(-)二烯检1 .二烯煌的分类和命名2.共朝二烯煌的结构(1)分子轨道法的描述(2)共振论的描述3.共在效应(1)共枕体系的类型(2)共血效应的传递(3)共聊效应的相对强度4.共辗二烯的性质(1)1,2力口成和1,4加成(2)聚合反应(3)双烯合成一D i e ls-A ld e r反应(三)红外光谱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典

59、型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解释。说明和要求:1.掌握快燃的系统命名法。2.掌握焕煌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叁键上氢原子的反应。3.了解乙焕的工业制法及用途。4.了解二烯炫的定义、分类及共枕烯煌的概念。5.掌握共辗二烯燃的特性反应(1,4-加成、双烯合成);理解共朝效应的类27型和特点。6.了解红外光谱图的解析。重点:叁键上氢原子的反应;共朝二烯燃的特性反应。难点:共扼效应的特点。第 五 章 脂 环 燃1.环烷煌的定义和命名2.环烷烧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取代、加成、氧化)3.环的张力学说和近代理论4.环己烷的构象(船式、椅式、a 键、e 键)5.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分析6.十氢化蔡的构象7.菇类和

60、幽族化合物说明和要求:1.掌握脂环堤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其同分异构现象。2.掌握脂环蜂类的重要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3.了解环的大小与稳定性的关系。4.掌握环己烷的构象和稳定性。5.了解葩类和幽族化合物。重点:脂环燃类化合物的命名;脂环烧类的重要化学性质;环己烷构象和稳定性。难点:环己烷的构象和稳定性。第六章单环芳煌1 .苯的结构 凯 库 勒(Kekule)式、分子轨道法2.单环芳香煌的异构现象和命名3.单环芳香煌的来源和制法4.单环芳香煌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瑞德克拉福茨(Fridel-crafts)反应、苯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8络合物)。5.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定位

61、规律、(理论解释和合成上的应用)超共规效应、定位规律的应用。侧链卤化、侧链氧化、加成反应。说明和要求:1.掌握芳香燃类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2.掌握芳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3.掌握苯环取代定位规律并能应用在有机合成中。4.了解苯、甲苯的性质及重要用途。重点:芳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苯环取代定位规律并能应用在有机合成中。难点:苯环取代定位规律和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七章多环芳煌和非茉芳煌1 .联苯及其衍生物2.稠环芳煌蔡的结构、性质: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意和菲:结构和性质(9、10位的活泼性);其他稠环芳煌(致癌燃)。283.非苯芳煌休克尔规则及其应用。说明和要求:1.了解联苯及其衍生物

62、。2.掌握蔡及其衍生物的性质。3.了解非苯芳烧.重点:蔡及其衍生物的性质难点:休克尔规则第八章立体化学1.手性和对映体2.旋光性平面偏振光和旋光性、旋光仪和比旋光度。3.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 对称元素(对称轴、对称面、对称中心)。4.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对映体、外消旋体、费 歇 尔(Fischer)投影式。对映异构体的构型、构型的表示方法:D/L法、R/S法(次序规则)。5.含几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开链化合物 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拆分。6.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环丙烷衍生物、环己烷衍生物。说明和要求:1.了解对映异构现象,理解物质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

63、系。2.掌握构型的R,S 标记法。3.了解对映体、外消旋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的拆分。重点:掌握构型的R,S 标记法。难点:对映体、外消旋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的拆分。第 九 章 卤 代 煌1.卤代煌的命名2.一卤代煌的结构和物理性质3.一卤代煌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氟化钠的反应。消去反应:札依切夫(Saytzeff)规则。还原反应。4.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反应历程:SN1、SN2。亲核取代的立体化学。煌基结构、离去基团等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影响。5.一卤代煌的制法由烧制备、由醇制备、卤代燃的互换。6.卤代烯嫌7.卤代芳烧8.多卤代燃说明和要求

64、:1 .了解卤代燃的分类和物理性质。2.掌握卤代煌的命名及重要化学性质。3.了解几种重要的卤代燃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应用。4.了解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SNI、SN2历程。295.掌握有机镁化合物的制备。重点:卤代煌的命名及重要化学性质。有机镁化合物的制备。难点: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SNI、SN2 历程。第 十 章 醇 和 醴(-)醺1.醇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醇的制法 醛、酮的还原;由格氏试剂合成;卤代烽的水解。3.一元醇的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卤化磷(或亚硫酰氯)反应、与无机酸(氢卤酸、硫酸、硝酸)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反应。4.硫 醇 硫 醇 的 制 法、性质。5.酚

65、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二)醛1.酸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酸的化学性质 盐的生成、酸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克莱森重排。3.酸的制法 威 廉 逊(Wi l l i a m s o n)合成法、醇的脱水、醇与烯烧加成。4.环 酸 环 氧 化 合 物、冠醛(相转移催化)5硫酸说明和要求:1.熟悉醇、酸的结构特征和命名。2.掌握醇、酸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3.了解醇、酸、硫酸中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重点:醇、酸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难点:混合酸的制法。第十一章酚和配(-)酚1.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酚的制法3.酚的化学性质一元酚的反应、弱酸性、酚酸的生成、显色反应、苯环上亲

66、电取代反应。4.重要的酚 苯酚、甲苯酚、对苯二酚、蔡酚。(-)醍1.苯醍2.蔡醍3.意醍说明和要求:1.熟悉酚的分类和命名。2.掌握酚的重要性质。3.了解酚、醍的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重点:酚的重要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30难点:酚的合成方法。第十二章 醛和酮 核磁共振谱1.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醛、酮的制法醇的氧化、烧的氧化、偕二卤代物的水解、傅一克酰基化反应、焕燃的毅基化。3.醛、酮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加 HCN、NaHSCh、RMgX、ROH、H2O简单亲核加成反应历程、与氨及其衍生物的缩合反应、加成消去反应历程、a-氢原子的反应:卤代(卤仿反应)、羟醛缩合、氧化还原反应(Tollens试剂、费林Fehling试剂、强氧化剂、还原成醉、还原成煌、Clemmensen反应、Wollf-Kishner黄鸣龙反应)、Cannizzaro反应。4.重要的醛、酮 甲醛、乙醛、丙酮5.核磁共振谱基本原理、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简单典型核磁共振谱图解释。说明和要求:1.掌握醛、酮化合物的的结构特征、分类和命名。2.掌握醛、酮类的重要化学性质反应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