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 (PPTshare)电子版本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2279747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9.9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麦病虫害防治 (PPTshare)电子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 (PPTshare)电子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 (PPTshare)电子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资源描述:

《小麦病虫害防治 (PPTshare)电子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虫害防治 (PPTshare)电子版本(8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小麦病虫害防治(PPTshare)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 对小麦生产为害严重的害虫有麦蚜、麦叶螨、吸浆虫、对小麦生产为害严重的害虫有麦蚜、麦叶螨、吸浆虫、黏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等,麦秆蝇、黏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等,麦秆蝇、麦叶蜂等在局部地区为害也较重。麦蚜在全国麦区均有麦叶蜂等在局部地区为害也较重。麦蚜在全国麦区均有发生,以黄淮海平原、江淮、西北、华北等麦区发生频发生,以黄淮海平原、江淮、西北、华北等麦区发生

2、频率高,同时传播病毒病,造成混合为害。麦红吸浆虫以率高,同时传播病毒病,造成混合为害。麦红吸浆虫以北方沿黄河、淮河地区为害重,麦黄吸浆虫在青海、陕北方沿黄河、淮河地区为害重,麦黄吸浆虫在青海、陕西、豫西等高寒山区时有发生。麦岩螨在北方发生数量西、豫西等高寒山区时有发生。麦岩螨在北方发生数量大,麦叶爪螨多发生在黄淮南部水浇麦地或低洼潮湿阴大,麦叶爪螨多发生在黄淮南部水浇麦地或低洼潮湿阴凉麦地及长江流域麦区。黏虫是全国性的禾谷类作物重凉麦地及长江流域麦区。黏虫是全国性的禾谷类作物重要害虫,在江淮一代多发区主要为害麦类作物,但要害虫,在江淮一代多发区主要为害麦类作物,但80年年代以来发生轻,近年有上

3、升趋势。地下害虫在北方旱作代以来发生轻,近年有上升趋势。地下害虫在北方旱作地区发生普遍,为害后造成缺苗断垄。地区发生普遍,为害后造成缺苗断垄。(一)症状识别(一)症状识别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粉状霉斑。严重时互相联合,霉层覆盖叶片形或长椭圆形的粉状霉斑。严重时互相联合,霉层覆盖叶片的大部或全部,粉状霉层也由白色转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的大部或全部,粉状霉层也由白色转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其内散生许多黑色球状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的寄主组其内散生许多黑色球状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的寄主组织,初期通常无明显

4、变化,后期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叶片织,初期通常无明显变化,后期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叶片逐渐变褐枯死。叶鞘、茎秆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颖壳受害,逐渐变褐枯死。叶鞘、茎秆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颖壳受害,往往引起小穗早枯,籽粒不充实或空瘪。往往引起小穗早枯,籽粒不充实或空瘪。二、小麦白粉病识别二、小麦白粉病识别病原物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病原物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Nees),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分),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分生

5、孢子梗直立,从菌丝上垂直长出,较短,不分枝、无色、生孢子梗直立,从菌丝上垂直长出,较短,不分枝、无色、梗基部球形,其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梗基部球形,其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孢,自顶部向下逐渐成熟脱落。闭囊壳球形,褐色无色、单孢,自顶部向下逐渐成熟脱落。闭囊壳球形,褐色至黑色,外有丝状的附属丝,壳内有子囊至黑色,外有丝状的附属丝,壳内有子囊930个。子囊长卵个。子囊长卵形或茄形,微弯,无色,基部有短柄,内含子囊孢子形或茄形,微弯,无色,基部有短柄,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个或4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越夏后多数能成熟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

6、越夏后多数能成熟(二)病原识别(二)病原识别(三)发病规律(三)发病规律(1)越冬:病原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越冬:病原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冬方式有2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2)传播: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传播: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呈水平

7、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3)侵染: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侵染: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后,在组织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入寄主后,在组织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

8、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1)环境:环境:该病发生适温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低于10发病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冬季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病菌越冬。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病菌越冬。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病害发生。病害发生。(2)栽培:栽培: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

9、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管理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四)防治方法(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多施堆肥多施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浇及时浇水抗旱,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水抗旱,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自生麦苗越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秋苗菌源。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用种子重量0.03%的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

10、。剂拌种。田间病叶率达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以上时喷25%三唑酮可湿性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粉剂1000倍液大田喷雾,或倍液大田喷雾,或40%氟硅唑氟硅唑EC8000倍液,倍液,或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倍液,或50%多菌灵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波美倍液,或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喷雾,或度石硫合剂喷雾,或50%硫磺硫磺SC100倍液。隔倍液。隔710天喷天喷1次,连续次,连续12次。次。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为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为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苗期侵染,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和

11、茎秆。苗期侵染,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蔓及全叶鞘,蔓及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者全株枯死。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者全株枯死。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形成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形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斑纹,有时相互连成典型云纹状斑纹,有时相互连成典型的花秆症状。的花秆症状。茎秆受害,先出现浅褐色短条斑,并逐渐扩茎秆受害,先出现浅褐色短条斑,并逐渐扩展成边缘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大斑,病部常纵裂。有些展

12、成边缘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大斑,病部常纵裂。有些虽能抽穗,但常不结实,虽能抽穗,但常不结实,成为成为“枯白穗枯白穗”,或结实粒减少、或结实粒减少、籽粒秕瘦。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籽粒秕瘦。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附生白色蛛丝状稀疏菌附生白色蛛丝状稀疏菌丝和褐色小菌核。丝和褐色小菌核。二、小麦纹枯病识别二、小麦纹枯病识别(一)症状识别(一)症状识别 病原物的无性态主要为禾谷丝核菌(病原物的无性态主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rderHoeve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病),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病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初期无色,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初期无色,后

13、变黄褐色,分枝后变黄褐色,分枝处成锐角,分枝基部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一隔膜。处成锐角,分枝基部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一隔膜。菌核菌核扁圆形,表面粗糙,无光泽,内外都为褐色。有性态为禾扁圆形,表面粗糙,无光泽,内外都为褐色。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Bourd.)Rogers,属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担子棒状,顶端生,属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担子棒状,顶端生4个个小梗,小梗上着生卵形无色透明的担孢子。小梗,小梗上着生卵形无色透明的担孢子。(二)病原识别(二)病原识别 (三)发生规律(三)发生规律 (1)越冬: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越

14、冬: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2)传播: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也可传播: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也可传播病害。传播病害。(3)侵染:小麦播种后即可受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侵染:小麦播种后即可受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出现冬前和春天小麦拔节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出现冬前和春天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至孕穗期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与为害。随着气温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

15、菌侵染与为害。随着气温变化,病害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变化,病害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四个阶段。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四个阶段。(1)寄主抗性:小麦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寄主抗性:小麦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2)环境: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日均温度关系密切。当日环境: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日均温度关系密切。当日均温度在均温度在1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日均温度超过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日均温度超过15,病情上升;,病情上升;2025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害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害严重度都急剧上升严重度都急剧上升;当气

16、温达;当气温达30左右时,病害发展基左右时,病害发展基本停止。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发生和发本停止。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发生和发展。展。(3)栽培:冬麦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麦栽培:冬麦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麦苗生长过旺,发病重。苗生长过旺,发病重。常年连作、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常年连作、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发病重。发病重。施用带病残株而未经腐熟的粪肥等,也有利于发病施用带病残株而未经腐熟的粪肥等,也有利于发病(四)防治方法(四)防治方法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栽培防病措施为基础,重点抓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栽培防

17、病措施为基础,重点抓好药剂种子处理,重病田早春辅以药剂喷雾防治。好药剂种子处理,重病田早春辅以药剂喷雾防治。(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根据土地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根据土地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避免播种量过大,苗过密,从而降低田间湿度。播种量,避免播种量过大,苗过密,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加强田间加强田间排灌水系统的建设,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排灌水系统的建设,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过量施用氮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适

18、当增施钾肥,增强麦株的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适当增施钾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有病残株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抗病能力。带有病残株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用种子重量0.2%的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0.1%的的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0.1%的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麦苗返青期用麦苗返青期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纹霉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倍液,或5%井冈霉素井冈霉素AS500倍液,或倍液,或50%甲基恶霉灵甲基恶霉灵300倍液,向麦株下方病部喷雾。倍液,向麦株下

19、方病部喷雾。3种锈病的共同特征是:前期产生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其症状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为区别这3种锈病,可形象地描述夏孢子堆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小麦锈病三、小麦锈病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鲜黄色,最小,狭长至长椭圆形,穗部。夏孢子堆鲜黄色,最小,狭长至长椭圆形,成株期呈虚线状并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苗期以入成株期呈虚线状并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苗期以入侵点为中心,呈同心轮状排列。侵点为中心,呈同心轮状排列。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

20、害叶鞘和茎秆。夏孢子堆橘红色,大小中等,圆形至椭圆形,散生,排列不规则。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和穗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深褐色,最大,长椭圆形至长方形,部。夏孢子堆深褐色,最大,长椭圆形至长方形,排列散乱,无规则排列散乱,无规则。(二)病原识别(二)病原识别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锈病菌同种锈病菌同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分别为小麦条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分别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小麦叶锈菌()、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和小)

21、和小麦秆锈菌(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小麦锈菌是专化性很)。小麦锈菌是专化性很强的专性寄生菌,每种锈菌均可分化为若干个生理小种。强的专性寄生菌,每种锈菌均可分化为若干个生理小种。(1)形态:形态: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单胞,淡黄色,表面有细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单胞,淡黄色,表面有细刺,有刺,有612个散生芽孔。个散生芽孔。冬孢子。梭形或棍棒形,双冬孢子。梭形或棍棒形,双胞,褐色,下端色浅,顶部扁截或圆,分隔处略缢缩,有胞,褐色,下端色浅,顶部扁截或圆,分隔处略缢缩,有短柄。短柄。条锈病为活体营养型,在自然条件下只能利用活体营条锈病为活体营养型,在自然条件下只能利用活体营养存活

22、。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养存活。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及春季流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行四个环节。(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发病麦在有发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份间月份间)旬平均温旬平均温度在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

23、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2022的地区,越夏困难,超过的地区,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夏。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的东部,西川的西北部等。东,青海的东部,西川的西北部等。(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引起秋苗感染。秋苗发病后,如当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引起秋苗感染。秋苗

24、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3)越冬: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越冬: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后,病菌进入越冬阶以下后,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麦叶组织内段。病菌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麦叶组织内休止越冬。在大部分冬麦区,虽然冬季严寒使人侵的条锈病菌休止越冬。在大部分冬麦区,虽然冬季严寒使人侵的

25、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组织不被冻死,病菌便可安全越冬。条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组织不被冻死,病菌便可安全越冬。条锈病菌越冬的锈病菌越冬的低温界限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低温界限为最冷月平均气温-6-7,低于这个温低于这个温度,病菌就不能越冬。但若有积雪覆盖,则即使气温低于度,病菌就不能越冬。但若有积雪覆盖,则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仍能安全越冬。(4)春季流行: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旬春季流行: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旬平均温度上升到平均温度上升到5时,开始产抱,持续时,开始产抱,持续20多天。产生的夏孢子多天。产生的夏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周围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上,引起

26、多次再侵染,引经气流传播到周围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上,引起多次再侵染,引起春季流行。起春季流行。(四)防治方法(四)防治方法 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条锈病发生。施足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施足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

27、麦抗病力。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度。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清除自生麦。清除自生麦。2.坚持药剂拌种坚持药剂拌种在条锈病常发区或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要大力推在条锈病常发区或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要大力推广三唑酮粉剂或立克秀药剂拌种,即每公顷用广三唑酮粉剂或立克秀药剂拌种,即每公顷用15%三唑酮粉剂三唑酮粉剂300g或用或用2%立克秀立克秀150g拌种拌种150kg。有条件的要大力推广包衣剂良种,更是简。有条件的要大力推广包衣剂良种,更是简便易行好办法。便易行好办法。

28、3.做到早查早治做到早查早治早查:即从小麦返青后早查:即从小麦返青后1520d,就要定期进行预测预报调,就要定期进行预测预报调查,为大面积及时防治提供指导依据。查,为大面积及时防治提供指导依据。早治:凡条锈病田间病叶率达到早治:凡条锈病田间病叶率达到2%3%时,就要立即喷药时,就要立即喷药防治,切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防治,切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早早”字,封锁中字,封锁中心病团,防止锈病蔓延流行,暴发成灾。这是提高田间防治效心病团,防止锈病蔓延流行,暴发成灾。这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的关键所在。喷果的关键所在。喷20%三唑酮三唑酮EC10002000倍液,或倍液,或12.5%特

29、谱唑可湿性粉剂特谱唑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倍液,或25%敌力脱敌力脱EC2000倍液。倍液。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在扬花后一般在扬花后610d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高时,颖壳穗

30、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高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座及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子囊壳)。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红色霉层。四、小麦赤霉病识别四、小麦赤霉病识别(一)症状识别(一)症状识别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主要为禾谷镰孢霉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主要为禾谷镰孢霉(Fusari

31、um graminearum Schw.)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子囊顶部略突起,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内有子囊子囊顶部略突起,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内有子囊多个。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内含子囊孢子多个。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内含子囊孢子8个。个。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呈稍弯曲的纺锤形,多数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呈稍弯曲的纺锤形,多数3个分隔,个分隔,作扭旋状排列于子囊内。作扭旋状排列于子囊内。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繁复分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枝的末端瓶梗上。大型分

32、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一侧突起,一侧突起,37个分隔、多数个分隔、多数5个分隔,单个孢子无色,聚个分隔,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孢子间有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集时呈粉红色,孢子间有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分散。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分散。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二)病原识别(二)病原识别(三)发生规律(三)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稻桩、西北和黄淮冬麦区的玉米越冬,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稻桩、西北和黄淮冬麦区的玉米秸秆及东北春麦区的麦秸秆和杂草残体等,病害初侵染来源

33、主秸秆及东北春麦区的麦秸秆和杂草残体等,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通常在小麦抽穗前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通常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正在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后,主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开花的麦穗上后,主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入。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由入。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子的

34、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成熟的小麦。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成熟的小麦。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而气候条件尤其是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而气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赤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赤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相对湿度为,最适相对湿度为80%100%。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的果阴雨连绵,潮

35、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施氮肥过多,植株贪青徒长,田间发生和流行。另外,施氮肥过多,植株贪青徒长,田间郁蔽,种子混杂等也有利于发病。郁蔽,种子混杂等也有利于发病。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加强管理,开沟排水,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合理施肥

36、,促进麦株健壮生长。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施药保穗,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施药保穗,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用左右。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3750g/hm2、40%多菌灵多菌灵胶悬剂胶悬剂1500g/hm2、12.5%治萎灵(水杨酸多菌灵)治萎灵(水杨酸多菌灵)3000g/hm2、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200g/hm2,或,或50%多菌灵、福美双多菌灵、福美双合剂合剂15001875g

37、/hm2,对水,对水750kg/hm2常量喷雾或对水常量喷雾或对水150225kg/hm2低容量喷雾,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低容量喷雾,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四)防治方法(四)防治方法(三三)麦类黑穗病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主要包括小麦散黑穗病、大麦散黑穗病、小麦类黑穗病主要包括小麦散黑穗病、大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分为网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和大麦坚黑穗麦腥黑穗病(分为网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和大麦坚黑穗病,分别由小麦散黑穗病菌病,分别由小麦散黑穗病菌Ustilago tritici、大麦散黑穗病、大麦散黑穗病菌菌Ustilago nuda、网腥黑穗病菌、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

38、a caries及光腥黑及光腥黑穗病菌穗病菌Tilletia foetida和大麦坚黑穗病菌和大麦坚黑穗病菌Ustilago horder引引起。起。黑穗病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破坏花器,形成大量黑粉。大、黑穗病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破坏花器,形成大量黑粉。大、小麦散黑穗病穗外包膜极易破裂,黑粉飞散后仅留穗轴。大小麦散黑穗病穗外包膜极易破裂,黑粉飞散后仅留穗轴。大麦坚黑穗病穗外包有麦坚黑穗病穗外包有1层青灰色坚韧薄膜,其内黑粉常黏胶层青灰色坚韧薄膜,其内黑粉常黏胶于一起,不易散开。小麦腥黑穗病穗内外颖及芒均不受害,于一起,不易散开。小麦腥黑穗病穗内外颖及芒均不受害,仅子房破坏变成菌瘿。当健穗成熟时,病穗一

39、般尚保持灰绿仅子房破坏变成菌瘿。当健穗成熟时,病穗一般尚保持灰绿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病粒(菌瘿),菌瘿内充满黑粉,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病粒(菌瘿),菌瘿内充满黑粉,具鱼腥臭味(三甲胺)。具鱼腥臭味(三甲胺)。病原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病原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厚垣孢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可在土壤中存活35年。小麦播种后病菌孢子随种子发芽年。小麦播种后病菌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侵入小麦芽鞘,并进入生长点。病菌多在种子萌而萌发、侵入小麦芽鞘,并进入生长点。病菌多在种

40、子萌发后的几天内侵入麦苗,以幼芽鞘长发后的几天内侵入麦苗,以幼芽鞘长12毫米时最易受侵毫米时最易受侵染,芽鞘长度超过染,芽鞘长度超过4毫米时,病菌即难于侵入。病菌随着毫米时,病菌即难于侵入。病菌随着小麦的发育而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在病组织表皮下形小麦的发育而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在病组织表皮下形成孢子堆,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团,成熟后便散落在土壤中。成孢子堆,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团,成熟后便散落在土壤中。在小麦在小麦1个生长季节内,只侵染个生长季节内,只侵染1次,没有再侵染。次,没有再侵染。病原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在种子的胚部越冬。带菌种子病原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在种子的胚部越冬。带菌种子是唯一的初侵染

41、菌源。种子带菌率是发病程度的重要决定是唯一的初侵染菌源。种子带菌率是发病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为单循环病害,在小麦的因素。为单循环病害,在小麦的1个生长季中只侵染个生长季中只侵染1次。次。带菌种子播种后潜伏在胚部的菌丝体也开始萌动,菌丝随带菌种子播种后潜伏在胚部的菌丝体也开始萌动,菌丝随着大麦的生长点伸长而向上蔓延。到大麦孕穗期间,菌丝着大麦的生长点伸长而向上蔓延。到大麦孕穗期间,菌丝体在整个穗部迅速发展增殖,破坏花器并耗尽其营养,形体在整个穗部迅速发展增殖,破坏花器并耗尽其营养,形成厚垣孢子。成熟的厚垣孢子随风吹散,落到健穗花器上,成厚垣孢子。成熟的厚垣孢子随风吹散,落到健穗花器上,24小时内

42、即可萌发产生先菌丝,然后形成侵染菌丝。侵染小时内即可萌发产生先菌丝,然后形成侵染菌丝。侵染菌丝由小麦雌蕊柱头侵入,经花柱进入子房,穿过珠被,菌丝由小麦雌蕊柱头侵入,经花柱进入子房,穿过珠被,到达胚珠。入侵的菌丝并不妨碍子房和胚的生长发育。当到达胚珠。入侵的菌丝并不妨碍子房和胚的生长发育。当大麦种子形成时,菌丝已进入胚部和子叶盘,随着大麦种大麦种子形成时,菌丝已进入胚部和子叶盘,随着大麦种子的成熟,菌丝的胞膜略有加厚而进入休眠状态。子的成熟,菌丝的胞膜略有加厚而进入休眠状态。种子处理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关键。种子处理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关键。(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用无病种子

43、。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用无病种子。小麦小麦抽穗前,加强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拔除残留的病穗,以保证种抽穗前,加强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拔除残留的病穗,以保证种子不受病菌侵染。子不受病菌侵染。(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46小时,然后将小时,然后将麦种放到麦种放到49的热水中浸的热水中浸1分钟,最后放到分钟,最后放到54的热水中浸的热水中浸10分钟,取出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捞出晾干。此法杀菌效分钟,取出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捞出晾干。此法杀菌效果好,但要求严格掌握规定的浸种温度和时间,温度偏低效果果好,但要求严格掌握规定的浸种温度和时间,温度偏低效果不好,温度偏

44、高或时间过长会损坏种子发芽。不好,温度偏高或时间过长会损坏种子发芽。先将麦种放在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冷水中浸4小时,随即投入小时,随即投入55稳定稳定的温水中浸的温水中浸24小时,取出小时,取出晒干后播种。晒干后播种。(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用种子重量0.2%的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或0.15%0.2%的的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0.3%的的40%多福多福可湿性粉剂,或可湿性粉剂,或0.2%的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2%的的40%拌种双拌种,或拌种双拌种,或0.3%的的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萎锈灵可湿性

45、粉剂拌种。小麦全蚀病由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小麦全蚀病由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J.Walker.引起。苗引起。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侵染部位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第一、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侵染部位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第一、二节处,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秋季感病时二节处,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秋季感病时病株稍矮,分蘖减少,基部叶片发黄,初生根和根茎变成黑色,病株稍矮,分蘖减少,基部叶片发黄,初生根和根茎变成黑色,严重时次生根也局部变黑。病苗一般返青迟缓,至拔节时根部严重时次生

46、根也局部变黑。病苗一般返青迟缓,至拔节时根部多变成黑色,并在基部多变成黑色,并在基部12节的叶鞘内侧和茎基表面产生大量节的叶鞘内侧和茎基表面产生大量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根系腐烂,病株早枯,形成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根系腐烂,病株早枯,形成“白穗白穗”,茎基叶鞘及内侧的菌丝层增厚呈,茎基叶鞘及内侧的菌丝层增厚呈“黑膏药黑膏药”状,湿度大时其状,湿度大时其上可产生黑色小颗粒,即为病菌的子囊壳。上可产生黑色小颗粒,即为病菌的子囊壳。(五五)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 (1)形态:厚垣孢子褐色,球形,表面布满细刺,直径形态:厚垣孢子褐色,球形,表面布满细刺,直径59微米。微米。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棕褐色,

47、半边颜色较淡,表面有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棕褐色,半边颜色较淡,表面有微刺。先菌丝产生分隔形成微刺。先菌丝产生分隔形成4个细胞,不产生担孢子。双个细胞,不产生担孢子。双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可存活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可存活5年。病菌有年。病菌有14个生理个生理小种。小种。(2)特性: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可存活特性: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可存活5年。病菌年。病菌有有14个生理小种个生理小种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植株病残体及带菌粪肥中越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植株病残体及带菌粪肥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即可侵染。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即可侵染。(1)远距离传播: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种子传病的唯

48、一方远距离传播: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种子传病的唯一方式,也是病害远距离传播,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式,也是病害远距离传播,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2)近距离传播:除种子、秸秆可进行近距离传病外,土近距离传播:除种子、秸秆可进行近距离传病外,土壤、粪肥是引起该病短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土壤传播的主壤、粪肥是引起该病短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土壤传播的主要来源是土壤中的病残组织,麦收后,小麦的病根残茬大部要来源是土壤中的病残组织,麦收后,小麦的病根残茬大部分留于田间,使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造成连作麦区发病程分留于田间,使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造成连作麦区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同时,通过犁、耙、播种、中耕等农

49、事操作活度逐年加重。同时,通过犁、耙、播种、中耕等农事操作活动,使发病区的面积逐年扩大。粪肥传病是病区发病面积激动,使发病区的面积逐年扩大。粪肥传病是病区发病面积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区的落场土和麦糠中,都混有大量的增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区的落场土和麦糠中,都混有大量的病组织残屑,采用一般的方法沤制肥料,不能使病菌死亡,病组织残屑,采用一般的方法沤制肥料,不能使病菌死亡,所以使用这些原料沤积的土粪便会把大量的病菌带入土中,所以使用这些原料沤积的土粪便会把大量的病菌带入土中,导致无病田块发病。在以麦秸做为牲畜料草的地方,牲畜的导致无病田块发病。在以麦秸做为牲畜料草的地方,牲畜的粪便也是病害传播的重

50、要途径之一。粪便也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1)检疫: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检疫: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2)农业防治:农业防治:种植耐病品种。如烟农种植耐病品种。如烟农15号、济南号、济南13号、济宁号、济宁3号等。号等。增施腐熟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增施腐熟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生态拮抗作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生态拮抗作用。用。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非寄主作物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可明显降低发病。轮作,可明显降低发病。(3)物理防治:用物理防治:用5154温水浸种温水浸种

51、10分钟。分钟。(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用种子重量0.2%的的2%立克秀湿拌种剂,立克秀湿拌种剂,或或0.3%的的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小麦播种后小麦播种后2030天,用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2503000克克/hm2,加水,加水900千克喷,第千克喷,第2年返青期再喷年返青期再喷1次。次。工作任务2 小麦害虫识别材料及用具:麦蚜、吸浆虫、麦叶螨、麦秆蝇、麦叶蜂等小麦害虫的新鲜标本、干制或浸渍标本,为害状及生活史标本;体视显微镜、扩大镜、镊子、挑针、载玻片等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挂图等。内容及操作步骤:一、麦蚜识别(一)为害

52、状识别一)为害状识别麦蚜属同翅目蚜科。在我国为害麦类的蚜虫,主要有麦蚜属同翅目蚜科。在我国为害麦类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ium(Rondani)、麦长管蚜、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3种。此外,麦无网长管种。此外,麦无网长管蚜蚜Acyrthosiphon dirhodum(Walker)、玉米蚜)、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等在局部地区或某些年份等在局部地区或某些年份为害也较重。麦蚜以成、若蚜群集刺吸麦株叶片

53、、茎秆和为害也较重。麦蚜以成、若蚜群集刺吸麦株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麦叶被害处出现黄斑,嫩穗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麦叶被害处出现黄斑,严重时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死。麦穗被害后,严重时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死。麦穗被害后,籽粒不饱满,显著减产。麦蚜还可传播植物病毒,在黄淮籽粒不饱满,显著减产。麦蚜还可传播植物病毒,在黄淮地区麦二叉蚜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媒介昆虫。地区麦二叉蚜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媒介昆虫。表表1-4-1 3种常种常见见麦蚜形麦蚜形态态特征的区特征的区别别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种种 类类麦长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

54、无翅胎生蚜成蚜体无翅胎生蚜成蚜体型、体长型、体长(有翅型略有翅型略小小)椭圆形椭圆形1.61.62.1mm2.1mm椭圆或卵圆形椭圆或卵圆形1.51.51.8mm1.8mm卵圆形卵圆形1.41.41.6mm1.6mm腹部体色腹部体色淡绿色至绿色、红淡绿色至绿色、红色色淡绿色或黄绿色,淡绿色或黄绿色,背面有绿色纵条带背面有绿色纵条带深绿色,后端有赤色至深绿色,后端有赤色至深紫色横带深紫色横带腹管腹管长圆筒形,黑褐色,长圆筒形,黑褐色,长长0.48mm0.48mm端部有网端部有网状纹状纹圆筒形,长圆筒形,长0.25mm0.25mm,淡绿色,端部为,淡绿色,端部为暗黑色暗黑色短圆筒形,长短圆筒形,长

55、0.24mm0.24mm,中部稍粗壮,近端部呈中部稍粗壮,近端部呈瓶口状缢缩瓶口状缢缩尾片尾片长圆锥形,长长圆锥形,长0.22mm0.22mm,毛,毛6 6根根长圆锥形,长长圆锥形,长0.16mm0.16mm,毛,毛7 78 8根根长圆锥形,长圆锥形,长长0.1mm0.1mm,毛毛4 4根根翅脉翅脉中脉分支中脉分支2 2次,分岔次,分岔大大中脉分支中脉分支1 1次次中脉分支中脉分支2 2次,分岔小次,分岔小复眼复眼鲜红至暗红色鲜红至暗红色漆黑色漆黑色黑色黑色触角长度触角长度触角与体等长触角与体等长约为体长的约为体长的2/32/3约为体长的约为体长的2/32/3有翅蚜有翅蚜触角第三节触角第三节长

56、长0.52mm0.52mm,有感觉,有感觉圈圈1010个左右个左右长长0.44mm0.44mm,有感觉,有感觉圈圈2020个左右个左右长长0.48mm0.48mm,有感觉圈,有感觉圈20-20-2323个个(1)越冬及虫源:长江以南以无翅胎生成蚜和若蚜)越冬及虫源:长江以南以无翅胎生成蚜和若蚜于麦株心叶或叶鞘内侧及早熟禾、看麦娘、狗尾草等于麦株心叶或叶鞘内侧及早熟禾、看麦娘、狗尾草等杂草上越冬。杂草上越冬。(2)发生因素:成虫无明显休眠现象,气温高时,)发生因素:成虫无明显休眠现象,气温高时,仍见蚜虫在叶面上取食。仍见蚜虫在叶面上取食。(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注意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尤其注

57、意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尤其夏秋两季除草,对减轻晚稻蚜虫为害具有重要作用。夏秋两季除草,对减轻晚稻蚜虫为害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稻田管理,使水稻及时抽穗、扬花、灌浆,提加强稻田管理,使水稻及时抽穗、扬花、灌浆,提早成熟,可减轻蚜害。早成熟,可减轻蚜害。(2)药剂防治:晚稻有蚜株率达)药剂防治:晚稻有蚜株率达10%15%,每株有蚜虫每株有蚜虫5头以上时,及时喷头以上时,及时喷40%乐果乳油乐果乳油1000倍倍液,或液,或2.5%保得乳油保得乳油2500倍液,或倍液,或65%蚜螨虫威可蚜螨虫威可湿性粉剂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倍液。液。三、小麦害螨识

58、别三、小麦害螨识别(一)为害状识别(一)为害状识别小麦害螨主要有麦岩螨(麦长腿蜘蛛)小麦害螨主要有麦岩螨(麦长腿蜘蛛)Petrobia latens(Muller)和麦叶爪螨(麦)和麦叶爪螨(麦圆蜘蛛)圆蜘蛛)Penthaleus major(Duges)两种,)两种,均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前者属均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前者属叶螨科,后者属叶爪螨科。两种叶螨均以成、叶螨科,后者属叶爪螨科。两种叶螨均以成、幼、若螨在麦苗期至抽穗期吸食叶片汁液,幼、若螨在麦苗期至抽穗期吸食叶片汁液,麦叶被害出现褪绿斑点,严重时斑点成片,麦叶被害出现褪绿斑点,严重时斑点成片,使麦苗逐渐枯黄。使麦苗

59、逐渐枯黄。(二)形态识别(二)形态识别1麦岩螨麦岩螨成螨卵圆形,前部较宽,后部较狭,大小成螨卵圆形,前部较宽,后部较狭,大小0.610.23mm,红色。肛门在腹面。足,红色。肛门在腹面。足4对,橘红色,第对,橘红色,第一对及第四对特别长。若螨共一对及第四对特别长。若螨共3龄。第一龄(称幼螨)体圆龄。第一龄(称幼螨)体圆形,足形,足3对,初为鲜红色,取食后呈黑褐色。二、三龄足对,初为鲜红色,取食后呈黑褐色。二、三龄足4对,形似成螨。对,形似成螨。2麦叶爪螨麦叶爪螨成螨椭圆形,大小成螨椭圆形,大小0.650.43mm,深红,深红色到黑褐色。肛门在背中央,为红色孔。足色到黑褐色。肛门在背中央,为红色

60、孔。足4对,红色,第对,红色,第一对最长,第四对次之,第二、三对基本等长。若螨共一对最长,第四对次之,第二、三对基本等长。若螨共4龄。龄。第一龄(称幼螨)足第一龄(称幼螨)足3对,初为淡红色,取食后呈草绿色,对,初为淡红色,取食后呈草绿色,最后变深黑褐色。二龄以后足最后变深黑褐色。二龄以后足4对,体色、体形似成螨。对,体色、体形似成螨。(三三)发生规律发生规律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34代。以成虫和卵在麦田越冬。代。以成虫和卵在麦田越冬。发生因素:主要发生在旱地麦田里。对湿度敏感,遇发生因素:主要发生在旱地麦田里。对湿度敏感,遇露水较大或降小于,即躲于麦丛或土缝内。翌春露水较大或降小于,即躲于麦丛

61、或土缝内。翌春23月月成虫开始繁殖,越冬卵开始孵化。成、若虫亦群集和假成虫开始繁殖,越冬卵开始孵化。成、若虫亦群集和假死性,遇惊动即坠入土缝躲藏。一般死性,遇惊动即坠入土缝躲藏。一般818时都在麦株时都在麦株上活动为害,在冬季无风的晴天,仍可见少数成虫在麦上活动为害,在冬季无风的晴天,仍可见少数成虫在麦叶上活动。成虫多行孤雌生殖,把卵产在麦田中硬土块叶上活动。成虫多行孤雌生殖,把卵产在麦田中硬土块或小石块及秸秆或粪块上。或小石块及秸秆或粪块上。(1)发生世代:一年发生)发生世代:一年发生23代,即春季繁殖代,即春季繁殖1代,秋季代,秋季12代,代,完成完成1个世代个世代4680天。天。(2)越

62、冬及虫源:以成虫或卵及若虫越冬。冬季几乎不休眠,耐寒)越冬及虫源:以成虫或卵及若虫越冬。冬季几乎不休眠,耐寒力强,力强,(3)发生因素)发生因素:生长发育适温生长发育适温815,相对湿度高于,相对湿度高于70%,水浇地,水浇地易发生。气温超过易发生。气温超过20成虫大量死亡。成虫大量死亡。春春2、3月越冬螨陆续孵化为害。每日早晚活动最盛。遇雨或大风则蛰月越冬螨陆续孵化为害。每日早晚活动最盛。遇雨或大风则蛰伏在麦株下部或土面上不动。有群集性,遇震动即下坠爬行。成虫在伏在麦株下部或土面上不动。有群集性,遇震动即下坠爬行。成虫在麦茬或土块上产卵,麦茬或土块上产卵,10月越夏卵孵化,为害秋播麦苗。多行

63、孤雌生殖,月越夏卵孵化,为害秋播麦苗。多行孤雌生殖,每雌产卵每雌产卵20多粒;春季多把卵产在小麦分蘖丛或土块上,秋季多产在多粒;春季多把卵产在小麦分蘖丛或土块上,秋季多产在须根或土块上,多聚集成堆,每堆数十粒,卵期须根或土块上,多聚集成堆,每堆数十粒,卵期2090天,越夏卵期天,越夏卵期45个月。个月。(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进行轮作倒茬,麦收后及)农业防治:因地制宜进行轮作倒茬,麦收后及时浅耕灭茬;冬春进行灌溉,可破坏其适生环境,减轻时浅耕灭茬;冬春进行灌溉,可破坏其适生环境,减轻为害。为害。(2)药剂防治:选用)药剂防治:选用6.78%爱诺螨清爱诺螨清300毫升毫升/公公顷加水顷加水750

64、升,或升,或40%氧化乐果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倍液,或0.3%阿维阿维菌素乳油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或倍液,或30%蚜青灵蚜青灵1000倍液,倍液,或或20%复方浏阳霉素复方浏阳霉素1000倍液喷雾防治,可在防治麦蜘倍液喷雾防治,可在防治麦蜘蛛的同时,兼治麦蚜等害虫。使用机动弥雾机喷雾防效蛛的同时,兼治麦蚜等害虫。使用机动弥雾机喷雾防效更佳。更佳。属膜翅目叶蜂科,常见的有小麦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常见的有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大麦叶蜂、大麦叶蜂D.hordei Rohuer和黄麦叶蜂和黄麦叶蜂Pachynematus sp.等,其中以小麦叶蜂为主。麦叶蜂以幼

65、虫食害叶片,吃成等,其中以小麦叶蜂为主。麦叶蜂以幼虫食害叶片,吃成刀切状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留中脉。刀切状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留中脉。小麦叶蜂成虫体长小麦叶蜂成虫体长8.09.6mm,黑色。前胸背板及中胸前,黑色。前胸背板及中胸前盾板、翅基片、侧板为赤褐色,后胸背面两侧各有盾板、翅基片、侧板为赤褐色,后胸背面两侧各有1白斑。幼白斑。幼虫共虫共5龄,成长幼虫体长龄,成长幼虫体长17.718.8mm。圆筒形,头深褐色。圆筒形,头深褐色。胸腹部灰绿色,背面带暗蓝色。各节多横皱,腹足胸腹部灰绿色,背面带暗蓝色。各节多横皱,腹足8对,侧单对,侧单眼眼1对。对。大麦叶蜂成虫似小麦叶蜂,雌蜂仅中

66、胸前盾板后缘和盾板两大麦叶蜂成虫似小麦叶蜂,雌蜂仅中胸前盾板后缘和盾板两叶为赤褐色,其他部分都是黑色;雄蜂全体黑色。叶为赤褐色,其他部分都是黑色;雄蜂全体黑色。(二)麦叶蜂 (1)成虫:雌成虫体长约)成虫:雌成虫体长约8.69.8毫米,雄蜂毫米,雄蜂88.8毫米,体大部黑色略带蓝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片、翅毫米,体大部黑色略带蓝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片、翅基片锈红色,翅膜质透明略带黄色,头壳具网状刻纹。唇基片锈红色,翅膜质透明略带黄色,头壳具网状刻纹。唇基有点刻,中央具基有点刻,中央具1大缺口。触角线状大缺口。触角线状9节。节。(2)卵:卵长)卵:卵长1.8毫米,肾脏形,表面光滑,浅黄色。毫米,肾脏形,表面光滑,浅黄色。(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819毫米,圆筒状,胸部毫米,圆筒状,胸部稍粗,腹末稍细,各节具横皱纹。头黄褐色,上唇不对称,稍粗,腹末稍细,各节具横皱纹。头黄褐色,上唇不对称,左边较右边大。胸腹部灰绿色,背面暗蓝色,末节背面具左边较右边大。胸腹部灰绿色,背面暗蓝色,末节背面具暗色斑暗色斑1对,腹足基部有对,腹足基部有1暗色斑纹。暗色斑纹。(4)蛹:蛹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