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现状分析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2275484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于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现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于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现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于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现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对于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现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现状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于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摘要:表面强化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研究应用的工艺之一。常用的金属表面形变强化方法主要有滚压、内挤压和喷丸等工艺,其强化效果显着,成本低廉。笔者主要概括了表面强化技术的分类、目的和作用,分析了形变强化方法的特点以及目前表面强化主要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表面形变;强化技术;滚压;内挤压;喷丸引言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简称材料表面技术,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不改变基体材料的成分和性能的条件下,通过某些物理手段或化学手段来赋予材料表面特殊性能,以满足产品或零件使用需要的技术和工艺。材料表面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并产生了巨大的经

2、济效益,因而深受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重视。1 表面形变强化原理通过机械手段在金属表面产生压缩变形,使表面形成形变硬化层,从而使表面层硬度、强度提高。2 表面形变强化工艺分类表面形变强化主要有喷丸、滚压和孔挤压等三种工艺。喷丸强化工艺 喷丸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表面强化方法,可显着提高抗弯曲疲劳、抗腐蚀疲劳、抗应力腐蚀疲劳、抗微动磨损、耐蚀点能力,它具有操作简单、耗能少、效率高、适应面广等优点,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有效方法。 喷丸强化的发展状况1908年,美国制造出激冷钢丸,金属弹丸的出现不仅使喷砂工艺获得迅速发展,而且导致了金属表面喷丸强化技术的产生。1929年,在美国由Zim

3、merli等人首先将喷丸强化技术应用于弹簧的表面强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喷丸处理可在金属材料表面上产生一种压缩应力层,可以起到强化金属材料、阻止裂纹在受压区扩展的作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该工艺逐步应用于机械零件的强化处理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并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技术效益,如机车用变速器齿轮、发动机及其他齿轮均采用了喷丸强化工艺,大幅度提高了抗疲劳强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喷丸处理技术在大多数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铁道机车车辆、化工、石油开发及塑料模具、工程机械、农业部门等推广应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

4、电镀前进行喷丸处理可防止镀层裂纹的发生。最近几年,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需求,人们对这一操作简单,效果显着的表面处理技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开发了多种新工艺,下面将介绍包括机械喷丸在内的多种新喷丸工艺的原理和特点逐一介绍。喷丸强化工艺的工作原理喷丸处理是一种严格控制的冷加工表面强化处理工艺,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球形弹丸高速撞击金属工件表面,使之产生屈服,形成残余压缩应力层。形成压缩应力层的目的是预防工件疲劳破坏,把易产生疲劳破坏裂纹部位的抗应力转为压应力,从而有效地控制裂纹扩展。机械喷丸大量弹丸在压缩空气的推动下,形成高速运动的弹丸流不断地向零件表面喷射,使金属晶体发生晶粒破碎、晶格扭曲和高密度

5、错位,足够长的时间后,以冷加工的形式使工件表面金属材料发生塑性流动,造成重叠凹坑的塑性变形,在生成凹坑的过程中引起压应力并拉伸表面结构,这一变化过程被工件内部未受锤击的部分所阻挡,因此在工件表面和近表面形成残余的压应力,从而显着地提高了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传统的喷丸强化因其具有提高金属零构件抗疲劳断裂能力而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而影响其发展广度和深度:受零构件的凹槽部位和丸粒不能有效撞击难以达到部位的限制,产生喷丸死角,造成喷丸强度不足;受喷丸强化表面粗糙度的限制;受环境污染的限制。因此,为满足更高的要求,人们有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新工艺以满足要求。激光喷丸激光喷丸强化是一项新技术。20

6、世纪7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就开始研究高密度激光束诱导的冲击波来改善材料的疲劳强度。激光喷丸的机理是:短脉冲的强激光透过透明的约束层作用于覆盖在金属板材表面的吸收层上,汽化后的蒸气急剧吸收激光能量并形成等离子体而爆炸产生冲击波,由它引起在金属零件内部传播的应力波,当应力波峰值超过零件动态屈服强度极限时,板料表面发生了塑性变形,同时由于表面的塑性变形使表层下发生的弹性变形难以恢复,因此在表层产生残余压应力。与传统的机械喷丸强化相比,激光喷丸强化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光斑大小可调,可以对狭小的空间进行喷丸,而传统机械喷丸受到弹丸直径等因素的限制则无法进行;激光脉冲参数和作用区域可以精确控制,

7、参数具有可重复性,可在同一地方通过累计的形式多次喷丸,因而残余压应力的大小和压应力层的深度精确可控;激光喷丸形成的残余应力比机械喷丸的残余应力大,其深度比机械喷丸形成的要深;(4)激光喷丸使得零件表面塑性变形形成的冲击坑深度仅为几个 ;适用范围广、对炭钢、合金钢、不锈钢、可锻铸铁、球墨铸铁、铝合金及镍基高温合金等材料均适用。高压水射流喷丸强化工艺高压水射流喷丸强化工艺是近30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Zafred首先提出了利用高压水射流进行金属表面喷丸强化的思想。高压水射流喷丸强化机理:就是将携带巨大能量的高压水射流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高速喷射到金属零构件表面上,使零构件

8、表层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下产生塑性形变,呈现理想的组织结构和残余应力分布,从而达到提高零构件周期疲劳强度的目的。与传统喷丸强化工艺相比,高压水射流喷丸强化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容易对存在狭窄部位、深凹槽部位的零件表面及微小零件表面等进行强化;受喷表面粗糙度值增加很小,减少了应力集中,提高了强化效果;无固体弹丸废弃物,符合绿色材料选择原则,不因弹丸破损而降低表面可靠性;低噪声、无尘、无毒、无味、安全、卫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操作者的健康。高压水射流喷丸强化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粒冲击最近日本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微粒冲击技术,这种方法可大大简化因为想同时提高金属零部件表面硬度、耐疲劳强度、耐磨

9、性能并且降低表面粗糙度,而先后进行喷丸强化、表面研磨和抛光处理的做法。与传统喷丸强化相比,微粒冲击方法采用的弹丸直径小,冲击速度快,硬度提高,处理后工件表面硬度增加的幅度大,表面的粗糙度小,而且通过残余应力分析,微粒冲击样品的最大残余应力则在表面以下100 处,其存在深度大于微粒冲击,因此与喷丸相比,微粒冲击工件的表层硬度与普通喷丸处理的工件表面硬度相当,但微粒冲击明显降低了工件表面粗糙度,可使得耐磨特性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因此可延长被加工工件的使用寿命。超声/高能喷丸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对传统喷丸技术进行了改经,开发了喷丸和高能喷丸技术,实现了多种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依对304不锈钢的研

10、究表明,随着高能喷丸处理时间的增加,金属中马氏体的含量增加,到一定时间后达到饱和,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可显着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还可以明显降低氮化温度、缩短氮化时间。喷丸强化发展趋势伴随这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产品零件表面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改善材料表面性能,延长零件使用寿命,节约资源,提高生产力,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表面工程技术新的挑战。作为表面工程技术分支的表面喷丸强化技术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将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和设备控制技术。其主要研究方向是: 理论研究,也就是研究各种单一喷丸和复合喷丸的强化机理、喷丸提高零构件疲劳和接触疲劳强度的机制、喷丸过程力的

11、作用形式及对表面的影响、喷丸参数对喷丸强度的影响、喷丸使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后材料的稳定性及耐磨性等;研究喷丸工艺和其他强化工艺方法的有机结合;加大开发新型、高效、低耗的喷丸设备和弹丸属性对喷丸强化效果的影响;着力解决传统喷丸强化工艺由于喷表面粗糙度、绿色喷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滚压强化工艺滚压强化工艺是一种无切削加工工艺,表面滚压可以显着地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并且降低缺口敏感性。滚压强化原理利用特制的滚压工具,对零件表面施加一定压力,使零件表面层的金属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表面粗糙度和硬度,这种方法叫做滚压,又称无屑加工。表面滚压特别适用于形状简单的大零件,尤其是尺寸突然变化的结构应力集中处

12、,如火车轴的轴径等,表面滚压处理后,其疲劳寿命都有了显着提高。滚轮滚压加工可加工圆柱形或锥形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曲线旋转体的外表面、平面、端面、凹槽、台阶轴的过渡圆角。滚压用的滚轮数目有1、2、3。单一滚轮滚压只能用于具有足够的工件;若刚度工件较小,则需用2个或者3个滚轮在相对的方向上同时进行滚压,以免工件弯曲变形,如图、所示。滚压强化的发展趋势定量定性。为获得特定的材料表面晶粒度、变形层厚度,应采用多大的滚压力、滚压速度以及滚压次数,目前没有这方面有指导意义的详细的试验数据或公式。形式的多样性。目前的滚压技术一般只适用于回转体类和平面类零件,所以应完善滚压技术使得能适应零件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其使

13、用范围。大塑性变形。一般传统的滚压技术很难实现大变形,即使施加了比正常情况下高出几倍的压力,达3000N 甚至更高,也未能消除车削留下的刀痕。高强度。目前国内企业采用曲轴滚压工艺强化技术较低,一般只能提高强度3050,当需要大幅度提高强度时,还需有更好滚压强化工艺11。滚压强化的发展状况滚压强化技术是1929年由德国人提出的,1933年在美国铁路上开始应用滚压方法,1938年前苏联应用于机车车轴轴颈。1950年美国、前苏联在军用、民用飞机上大量应用孔挤压技术,如提高干涉配合铆接、干涉配合螺接;1970年国内航空部门开始将冷挤压工艺应用到飞机制造及维修中。目前主要的滚压加工工具有硬质合金滚轮式滚

14、压工具、滚柱式滚压工具、硬质合金YZ型深孔滚压工具、圆锥滚柱深孔滚压工具、滚珠式滚压工具,通过滚压可以提高表面粗糙度24级,耐磨性比磨削后提高3倍,可以修正和提高形状误差和表面粗糙度,而且滚压过程操作方便,效率高、净洁无污染,其具有应用范围宽,滚压后的零件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对粗糙度和硬度均有一定要求的零件表面。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大型轴类、套筒类零件内、外旋转表面的加工、滚压螺钉、螺栓等零件的螺纹以及滚压小模数齿轮和滚花等,并取得了显着成果,很好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唐琦等人通过对370Q型汽油机、376Q型柴油机进行的曲轴负荷分析、强度估算及弯曲疲劳强度实验表明,与未滚

15、压曲轴相比教,经圆角滚压的曲轴疲劳强度增加了,安全系数由提高到并大幅度提高曲轴疲劳强度;还有如柳州南方汽车缸套厂在对缸套进行滚压试验后发现同一材料、硬度和壁厚的气缸套,由原来的直槽改制成为沉割槽,其破断力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35%以上,技术指标显着增加,获得明显效果,如表1所示。表1 气缸套滚压前后主要技术指标对比表气缸套规格 前后对比 平均破断力 气缸套规格 前后对比 平均破断力6105QB 直槽6105QC 直槽滚压槽 176 滚压槽提高(%)提高(%)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工厂实践表明,影响到滚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件材料的性质:硬度、塑性、金相组织,硬度越低,塑性越高,则滚压效果越好

16、;预加工的表面状况:表面粗糙度、显微组织、几何形状精度;滚压工具的结构:特殊的加工类型需要相应的滚压工具才能更好的保证加工质量;滚压用量:滚压深度、进给量、滚压速度、滚压次数10。内挤压强化工艺 孔挤压是一种使孔的内表面获得形变强化的工艺措施,效果明显。 内挤压强化原理孔挤压是利用棒、衬套、模具等特殊的工具,对零件孔或周边连续、缓慢、均匀地挤压,形成塑性变形成的硬化层。塑性变形层内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引起形变强化,并产生残余压应力,降低了孔壁粗糙度,对提高材料疲劳强度和应力腐蚀能力很有效。内挤压强化的发展状况由于孔挤压强化效率高、效果好、方法简单,使用于高强度钢,合金结构钢、铝合金、钛合金以及高

17、温合金等零件。主要被挤压孔的形状是圆孔、椭圆孔、长圆孔、台阶孔埋头窝孔和开口孔。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类型12:挤压棒挤压强化。孔壁上涂干膜润滑剂,施加力的方式阿为拉挤或推挤,适用于大型零部件装配和维修;衬套挤压强化。孔内装有衬套,挤压棒用拉挤或推挤方式通过衬套孔,适用于各类零部件的装配和修理;压印模挤压强化。在圆孔或长圆孔周围用压印模挤压出同心沟槽。适用于大型零部件及蒙皮关键承力部位的孔压印;旋转挤压强化。使用有一定过盈量,经向镶有圆柱体的挤压头,旋转通过被挤压的孔,适用于起落架大直径管件和孔。由于内挤压特殊的高效而简单的强化工艺,使得内挤压强化工艺得到了一系列广泛的应用,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

18、果,一下是几种常见材料挤压的强化效果见表二13,可知孔挤压后可大幅度提高疲劳极限。表二 各种材料孔挤压强化效果材料 孔直径/mm 应力循环次数/次 疲劳极限/MPa未挤压 挤压300M钢 30 1106 280 320AF410钢 20 1106 430 61030CrMnSiNiZA钢 6 1106 523 68040CrNiMoA钢 6 1106 320 47030CrNiMoV钢 6 1106 260 300Ti6A14V钛合金 20 1106 157 206LC9铝合金 6 1107 60 110LC4铝合金 6 1107 75 121也由于内挤压的特殊工艺性,这就要求挤压时一定要均匀

19、、缓慢、连续的挤压孔,不允许有冲击和暂停现象。3 结论表面形变强化效果显着,成本低廉,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研究应用的工艺之一,也是提高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重要工艺措施之一。参考文献:1董星,段雄.喷丸强化机械及技术的发展J.矿山机械,2004,32:66-68.刘春阳.方兴未艾的喷丸强化处理新技术J.世界产品与技术,1997,:10-11.章兴权.金属零件表面改性的喷丸强化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2005,:30-32.董星、段雄.高压水射流喷丸强化技术J.表面技术,2005,34:48-49.栾伟玲、涂善东.喷丸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5,16:1405-1409.陈宏钧.车削表面的滚压加工J.机械工人,2001,:54-57.孙希泰.材料表面强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覃正光.滚压技术在气缸套加工中的应用J.内燃机配件,1995,:25.9秦书勤.超精内孔滚压技术及其应用J.航天工艺,2000:48.10唐琦,董宏,朱棣,黄克菲.用深滚压技术提高曲轴疲劳强度的应用研究J.汽车技术,2005,:33.11李金桂.防腐蚀表面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