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22257765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辨证法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考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考试题及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自然辨证法学科的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 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 义。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 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

2、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 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 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当代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即是自然科学与人 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而对这个“结合部”的研究又是紧紧地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自然辩证法只有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 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自然观的演变及各种自然观的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公

3、元前7世纪一前5世纪)9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T5世纪)9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9辨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18世纪末T9世纪末)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 反科学的理论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 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

4、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3、科学技术的区别联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 理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材料、设备、工艺流程等等。技术的任务是发展或开发出新的方法、手 段、措施或途径。科学和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发展各具相对独立性。1. 科

5、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科学侧重于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侧重于设定目的性,创造现实性。2. 科学与技术任务不同。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揭示规律,是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的 手段。3. 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态不同。科学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种本质,形成一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从相同的原理作出多种类型的设 计方案。4. 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自身的矛盾去寻找研究的课题。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等实际需求中选择所研究的课题。5. 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

6、的东西的有机结合。6. 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7. 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技术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 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思维,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长于推理等。而技术专家除了有精深的专 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顽强的攻关精神等。科学与技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为:1)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技术向科学的转化2) 两者相互促进,

7、互为动力。)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B)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3)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4、当代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科学行为规范或科学精神。一、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1) 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2) 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3)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4) 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5 )求实精神。科学

8、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6 )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7 )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 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9) 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10) 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11) 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9、(13)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 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14)实践精神: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二、科学行为规范1. 不得以任何形式剽窃、抄袭他人成果。2. 不得伪造、拼凑、篡改科学研究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3. 不得在公共刊物上一稿多投,或简单重复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4. 不得虚报科研成果,或重复申报同级同类奖项,或随意提高自己成果的学术档次(出版成果时如实注明著、编著、编、译著、译

10、、编译等)5. 不得在未作贡献的科学成果中署名,或在科研成果的署名位次上高于自己的实际贡献。6. 不得违反学术论著引文标准。7. 不得为学术评价提供虚假信息。&不得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报复。9. 不得参与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5、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 人类的福祉。 非科学与科学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但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要把“科学与非科学”和“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区分 开来。科学精神拒绝的是不具备经验证据基础的超自然

11、的非科学,而不是带有探索性质的科学假说,因此对待非科学应当严格,对待科学假说应该宽容。 科学理论的形成要经历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对科学家的思维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发现的非理性思维”与“辩护的非理性思维”分别开 来(有的哲学家简单地把科学活动分为“发现”与“证明(辩护)”两部分科学精神不拒绝个别科学家某个阶段思维的突发奇想,如鼓励科学家依靠 好奇心、直觉等提出原创性问题。科学精神拒绝的是科学家在假说检验与评价过程的非理性。 科学理论需要的经验证据必须是有效的,因此既要保证通过自身观测和实验的经验证据是真实可靠的,也要保证采用的权威证据的来源是真实可靠 的。科学精神就要求科学家在收集证据时

12、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不仅不能伪造、任意修改经验证据,也要防止因疏忽造成的经验证据失真。 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和复杂的检验过程,任何科学家不能借助任何非科学的手段(比如媒体、广告、权威人物等)自我或者立即宣称一 个科学假说为一个科学理论,这就要求科学家不管为自己的假说辩护还是反驳他人的假说时都要有开放的心态、等待验证的耐心和平等的权利,也就是说 科学精神要求科学家坚毅、执著但不固执己见。 在现代大科学时期,一个科学家往往只能完成一个步骤甚至只是一个步骤的一部分,因此科学研究活动提倡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在这个团队中以 多种形式(紧密的或松散的、实质的或者虚拟的)尽可能地集合起完成各个步骤

13、所需要的科学家,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科学理论形成的全过程6、科研选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一、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贝-是选题的首要的、基础的原则其一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理论内部矛盾所推动。由理论增殖性,扩张性和更新加速性决定的。是人类认识的需要。其二,社会实践的需要。它是外部矛盾所推动,由社会对理论的需求所决定。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需要。2)创造性原贝-是科研的核心,也是科研的本质国际国内同类研究比较先进,别人没有解决,能产生新发明创造的可能性。第一,在学科前沿选题;第二,在矛盾焦点选题;第三,在知识空白点选题;第四,在知识边缘交叉点选取题;第五,在争论焦点,在科学猜想假说疑难

14、中选取题;第六,在科学直觉灵感,类比中选题。3)科学性原贝-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的根据第一,经验事实依据。经验事实有易谬性。但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实验事实依据。第三,公理性事实。第四,理论依权威理论)4)可行性原贝-现实的可能性,操作性第一,主观条件。(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研究能力;作操能力。第二,客观条件。(文献资料,仪器设备;资金经费,人手导师,协作者;相关科学发展程度)5)灵活性原则第一,条件变化;第二,内外干扰;第三,他人已先于解决;第四,实验事实,理论已发生变化;第五,志趣转移,更好目标出现;第六,新机遇出现。 另注意:效益与简化原则二、各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述选题原则

15、,分别体现了选题的社会需要、社会贡献、科学依据、基本条件,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条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往往要复 杂得多,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对选题要从严要求,作出最佳选择,即作出最大的努力,完成最富有创造性、最有价值的课题。7、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两种途径:1查阅科技文献2通过科学实践,直接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后者是基本方法。&我国为什么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源、环境技术瓶颈对经济的约束要求我国加强自主创 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技

16、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经 济效益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有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是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一个创新的国家,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调动各行业各种工种最大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

17、的国家不仅仅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也以一个科技发达的新型 强国屹立于世界。总体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 的科学分析,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9、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矛盾)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1)人不能离开自然又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界2)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有受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3)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4)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

18、在于做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到可持续发展要做好以下三个协调a.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协调b.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协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演化的 产物。可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永无休止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采取掠夺式甚至毁灭性的开发模式,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已经遭到严 重的破坏。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第一,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第二,必须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和利用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培养和推广能源植物,开发生物质能,如沼气等;第三,必须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加大石漠 化、荒漠化的治理力度,大幅度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生态环 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0、系统自然观有关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一、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

20、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二、规定系统的基本因素1. 系统的要素 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即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元素的组成的整体,一个元素不能构成系统。2. 系统的结构一一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1) 要全面理解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数量关系结构;相互作用结构(机制、体。表现为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2) 结构对系统的功能有重大的影响。表现为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3. 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

21、物的总和。 从(时间)横的方面来说,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 从纵的方面来说,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例如太空种子。4. 系统的功能(1)系统的功能一一系统在与环境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系统对环境起作用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和,或系统对环境变化和作用作 出响应或反应的能力。(2) 认识一个系统,首要的是认识它的行为、特性、作用;制造一个系统,是要赋予它某种功能。利用某种功能,达到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的目的。(3) 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表现出来。讨论题:以企业为例,分析系统的四个基本因素的具体内容

22、。分析:企业由这样一些要素组成:一个股份公司由(结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工会,(功能:)由决策层、经营层、执行层,(要素:)由资金、 物料、人员,由办公楼、研发中心、生产车间、职工食堂、停车场、绿地(环境由使命、愿景、价值观、规章制度,由目标、流程、部门职责、操作 标准,还由会议、文件、考核、奖惩等等组成。11、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看法。科技是第一生产方-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的强国方针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 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

23、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 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 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 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

24、产力上的 制高点。12、比较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科学事实简述科学事实的特点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是一个本题论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经验事实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因为它的形成经过了人类大脑的加工当然有对错之分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的特点1、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的陈述科学事实描述的是个体而不是个体所在的粪卩描述语句的主语是单称名词2、科学事实应可复核可重现这一特点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对同一现象再次认识并且对认识结果的陈述是相同的3、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孤立的,个别的科学事实往往成组出现简述科学哲学及其性质内容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研究以作为认识现象的科学为对象科学哲学的性质科学哲学是处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中层次的边缘学科是比一般哲学层次低的哲学学科科学哲学的内容1)对各门学科的逻辑结构和经验内容的分析2)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分析3)对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关系的分析科学哲学的内容是科学中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问题科学事实的特点1、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的陈述科学事实描述的是个体而不是个体所在的粪卩描述语句的主语是单称名词2、科学事实应可复核可重现这一特点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对同一现象再次认识并且对认识结果的陈述是相同的3、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孤立的,个别的科学事实往往成组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