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2142437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杜倩: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杜倩: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杜倩: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杜倩: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倩: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自然与人生中的低吟浅唱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之美2010 届 文理实验班 汉语言文学(师范) 06043022 杜倩指导教师 王鹏 副教授内容摘要:德富芦花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散文大多短小而富含深意,常常在自 然与人生的对话与中给人以思考和美的享受。他的散文一方面有着 东方传统式的表达与意蕴,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技法,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美感。文章从描写、抒情与思想三个层面 分析德富芦花的散文给读者带来的美的享受。关 键 词:德富芦花;散文;自然景物;美感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大自然这个特定的存在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 与我们相面对,而高明的作家,总是能用他们朴素而真诚的心灵与笔触来

2、描绘大 自然。德富芦花的散文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多种描写手法,呈现出他眼中的自然 万物,为读者带来不同层面的美的享受和生命价值的思考。一、描写之美 细腻而生动的景物描绘细腻、生动、自然的景物描写是抒情性作品的一大特色,作家需要对景物做 到真正、充分的了解,对特定景物的内涵做到巧妙把握。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 这种把握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就是对典型意象的运用。意象,是作家在头脑中 构思形成的包含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是艺术形象的胚胎,它总是有着寓意象征 性,而一个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总是从某种程度上有着某种特定性,它反映着 这个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存在着很多艺术典型意 象,如

3、常用“落花流水”来感叹年华易逝,以“捣衣”、“砧声” 来抒发游子思 乡之情,以“青山”指代时空永恒,以“莲”比喻高洁品行,等等。在日本文学 中,也有许多典型而常见的意象,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 感言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中说道:“以研究波提切利而闻名于世、 对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的矢代幸 雄博士,曾把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用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 简洁地表达出来。”,“在日本,这些意象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物, 大自然的一切,也包括着人的感情之美。” 这些典型意象,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他的散文集中, 既有许多以这些意象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篇章,如山百合、芦花、五月

4、雪、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一一花未眠散文选编,叶渭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 156 页。樱、雪天和月夜、寒月、月下白菊、寒月、月夜朦胧、波斯菊、 雪等。同时,在许多以其他景物为描写对象的篇章中,这些典型意象也常作 为其中的一部分出现,如作者在对他所偏爱的日本的树林、海洋等地理风貌的描 写中,花、月、雪、风等等意象也被融汇其中,这些意象并非作者刻意用之,它 们是典型话语形象存在于日本传统文学艺术中,存在于作者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心 胸中,因而无论作为主要对象或者是陪衬描写都显得自然而得当,所谓“了然与 心”,便是如此。对于这些典型意象的把握和运用,使得德富芦花在景物描写中

5、更能抓住典型环境中景物的典型形象,描绘出鲜明而生动的自然。除了典型意象的运用,德富芦花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给人具体而多样性的美术 画面感,使得他笔下的大自然更加直观而细腻地得以呈现。有人说,绘画与写作 具有艺术相同性,它们都要借助眼睛对万事万物做出写照,作家以画家一样的笔 触来描绘自身所见,才会使其笔下的内容传神有力。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一方面,有着水墨画渲染式的写景,在轻重徐疾,浓 淡干湿的线条流转中描绘出景物的轮廓与神态,比如:“前面,大壑赫然张开巨口。隔着这条沟壑,左首耸立着榛名富士,右 首耸立着乌帽子岳。两山之间,夹着榛名湖,水窄如一副白练。湖的对面, 扫部岳和鬓栉岳等高山临水而立,将湖面

6、映衬的更加低平。乌帽子岳右面是 信越境的群山,雪光灿灿,如波涛横亘于天际。”,“坐了片刻,乌帽子岳上 空乌云翻滚,色如泼墨 空气呆滞,满目山色变得忧戚而昏暗 这些景物描写是粗线条式的,“立”、“夹”、“窄”以及“白练”等形容简练有力 且充满写意感觉,生动地描绘出了水流急促的特点,展露出山雨欲来时群山的轮 廓与神韵。另一方面,我们又可看到色彩变换与明暗相间的空间美感:“雨后,万物沐浴在阳光里,色彩明丽,茂密的桑园宛如浩渺的大海。 经雨水一番冲洗,片片桑叶沾满了露珠,呼吸着阳光喷吐着金绿色的火焰, 摇曳闪烁。桑园之间的田野里,大麦、小麦荡起银色的波浪。远近村庄树木 一派新绿,翠影映碧。五月的鲤鱼旗

7、,红白相间,远远近近,随风飘舞。期 间你可以看到妙义、榛名、小野子、子持诸山披着纯碧的霞光,若隐若现。” 这段描写与上一段景物描写从色调笔法上都十分的不同,如果说上一段景物描写 是水墨画,那么这一段则给人油画的感觉。描写中,作者用了不同的色彩相互映 衬,并以远近相互对比形成厚重的线条和空间感,给人以层次清晰的透视感。同时,在他的散文中,还有着工笔画般的细腻描写手法。日本文学中本来就 有“以小为美”的传统,富芦花的散文中多描写非常微小的事物,许多非常细微 的自然场景被作者作为直接描写对象,并直接命题对其描画,如栗子、梅花、芦 花、山百合、白菊,以及特定场合的风、霜、水气、烟,等等;此外,即便在描

8、 写壮观恢弘的场景,如日出日落、大海岩石、群山苍穹时,德富芦花也常以细腻 的笔端描绘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在相模滩落日中,将落日分为“太阳渐沉”、 “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别离的世界”、“终于剩下 最后一分钟了”、“太阳沉默了”、“落日之后”这样几个过程,一笔一划细腻地 写出了落日的过程。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4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7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0 页。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还体现

9、出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绘画特色。日本著名画家东 山魁夷在美的情愫一书中这样形容道,“日本的风景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 与玄幽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正如这位画家所形容的那样,如此“细腻而美妙 深邃的风景”在德富芦花这位作家的笔下也得到了如同绘画一般的展现,东山魁 夷提到,在日本的传统画中,最常用的色彩是群青和绿青,在这种颜色的颜料中, 有一种是将孔雀石磨成粉末而制成的,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但是这种鲜艳给人的 感觉并非华美,而是一种厚重和深沉。这种色彩运用的特色在德富芦花的作品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青、蓝、紫这样的颜色被大量地运用,在文中俯仰皆是:“ 滩的尽头,沿水平线可以看见微暗的蓝色,若在北端望不见相

10、同蓝色 的富士,那你也许不知道它正潜隐于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蓝色中 呢。” “富士蒙上一层青色最后变得青碧一色”、“大川谷冷艳清美, 并带着无可形容的青绿色”、“空中此地变成浑浊的紫色”、“树下月 光青碧”、“满眼的水蒸气,忽如变成透明的紫色” 他的散文中,青、蓝、紫这类冷色调经常地出现,加以作者细腻而微妙的描写语 言与手法,让读者阅读时,首先对于作者的整体风格描写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觉, 即厚重清丽而氤氲,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作者仅限于使用这几种颜色,暖色调在德 富芦花的笔下也常出现,只是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形态,例如,作者爱用“朱红” 而不用“鲜红”爱用“银白”甚至是“惨白”而几乎不用“洁

11、白”,这种独特的 色彩给人以清美绮丽的感觉,同时又不失淡淡的温暖,这种表现方式体现着作者 民族审美心理与个人审美感觉的融合。二、抒情之美“物哀”式的浪漫主义抒情“物哀”是日本文学艺术中自古就有的一种传统美,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形成了“主体表现出来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交杂着哀伤、怜悯、同 情、共鸣、爱怜等种种的感动的成分”的审美形态。它是一种不在理性控制范 围的、纯粹精神上、情感上的美的体验,是日本文学艺术审美中重要的构成因素, 这种创作体验和追求体现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对自然 的咏叹相结合,这是由于日本风景秀丽但自然灾害频发,因而人们常在作品中将 自然界的变换

12、同人的情感命运相关联,在欣赏四季美景的同时,多带有虚幻徒劳、 迷惘伤感的情感,在“闲寂”中常流露出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纤细敏感的悲哀 美。在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物哀”的表现手法也体现 在其中。在日本浪漫主义的发展早期,许多倾向于浪漫主义的作家在年少时都受 到启蒙主义,特别是自由民权主义的影响,接受基督精神的洗礼,要求精神解放 运动,对社会政治充满憧憬与理想。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很多内容都包含着 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想法以及由此抒发强烈的感情与愿望,如哀音、可怜 儿等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作者对于个体人生、国家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 深切感慨,并体现着作者的理想。但这种理想而激动

13、的状态与欧洲浪漫主义那种 对于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以及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等常见 的创作手法不尽相同,例如,高根风雨篇中,在描写了山间的风雨后,作者 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唐月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2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6 、18、24、26 页。 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日本学刊, 1992 年第 5 期。在最后写到:“蓦然间,我冲出风雨雷电的重围直向山口的茶馆飞跑而去”这 其中虽然也有部分言辞激荡的表现,但是强烈的情感却是一闪而过、戛然而止, 被抑制的情感最后转化作为哀叹与感怀,

14、流露出“物哀”情感体验。这种“物哀”式的浪漫主义抒情方式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首先,从 文学发展的社会因素方面看,近代日本的浪漫主义发展不同于西欧浪漫主义那种 自下而上的运动,由于自由民权运动对于专制主义的服从,旧有的土地制度作为 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强,致使封建的旧观念一直延续下去,浪漫主义在试图挑战旧 有制度的挣扎中,自身的力量却被弱化殆尽,日本文学研究家西乡信纲这样形容 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道:他 (北村透谷)曾用抒情的旋律来表达自己在那斗争中受到的创伤的 近代人的悲戚和哀愁,但是他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激烈矛盾,却把他那悲壮 的热情扼杀了,抒发这种感情的抒情诗还未开花结果,只出现一个蓓蕾就黯

15、 然凋谢了。(二叶亭四迷和北村透谷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有种批判现实和解放人类 的力量,这种情绪在加以抒情化的过程中,曲折前进,逐渐变质,在与社会 对抗的过程中,进而让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放出充满哀愁的浪漫主义的抒 情花朵。 其次,这种“物哀”式浪漫主义抒情方式的形成是由于浪漫主义与“物哀” 这两种文学表现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性。黑格尔认为,浪漫主义的主要特 征表现为一种主观的、内向性的东西,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 这种艺术必须诉诸主体的内心生活,诉诸情绪和情感。而这种对内在的情感体验 的要求与“物哀”在要求“内在性”和“精神性”上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并且 “物哀”虽然注重情感

16、表达的含蓄性,但它所包含感情并非是对外界的压力毫无 反抗的一种悲戚哀愁,而是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与磨练,所以,浪漫主义虽然未能 开花结果,却可以在日本传统的“物哀”的审美情感中形成独特的抒情方式。由 于“物哀”中体现的是对于现世的矛盾的一种“内化”式的冲突体现,表现为对 于悲哀的寂静承受,因此,“物哀”式的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那样表现 重大的社会问题或是激烈的外部冲突,而是将矛盾冲突内化,通过内部的斗争与 磨练,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略带迷惘的悲剧风格,尤其,当这种情感抒发借 由景物描写抒发出来的时候,它的“物哀”特性更为明显,这种哀愁与烦闷也就 表现的更为纤巧而细腻。德富芦花在晚秋初冬一篇

17、中形容“暮雨默默,落在 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雨中了”紧接着便是形容自 己“独自坐在雨中,顾影自怜”在寒风一篇中,作者写到“十二的月亮不 知不觉已升到后山”却“犹洞然无光”甚至“真叫人担心,猛烈的寒风会不会把 月亮吹散”哀音、可怜儿等文中都不由自主地散发着有着迷惘与颓废的 倾向,在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变化发展中,表现出对描写对象和自身的怜悯、同情 之感,将激烈的感情表达化为内心的斗争和理想,形成了这种“物哀”式的浪漫 主义抒情方式。三、思想之美自然与人生的相互融合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4 页。 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

18、,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第 257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51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92 页。成功的文学描写不仅外在具体可观,而且内在形式也是活灵活现的,即所谓 的“形神统一”。大自然之于人来讲,是熟悉亲切而又遥远陌生的,对充满生机 与神秘的大自然的描写,需要作家敏感而深刻的感受与理解,才能在自然向人类 敞开心扉的过程中去更好地感受自然。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作者将个人的真挚 情感倾诉于自然,在自然与人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体验。在慈母的怀抱中,人们往往

19、会回归到最本质的纯真状态。德富芦花的散文描 写就常常将大自然作为慈母,充满对自然的依恋之情。这种情结在某种程度上与 日本民族的心理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代日本心理学家土居健郎分析,由于日 本社会是以天皇制为中心的家庭性、集团性社会,长期以来,这种社会构造使得 日本人心里上产生了一种“依赖”情结,这是一种类似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的情 感,它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互依恋上,也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日本民族中的多种心理形态,包括“物哀”审美心理等,都与这种“依赖”心理 结构有密切关系,这种“依赖”心理常表现为哀怨、倾诉、娇嗔、伤感等表达形 式,而在文学创作中,这种“依赖”情感会表现出一种家庭

20、化,亲属化的温馨情 感,比如:“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人同自然融合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 哀怨有限的人生,仰慕无限的永恒。也就是说,一旦投入慈母的怀抱,便会 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河如膏脂,碧潮满满,一捆金黄的麦秸,上下沉浮着飘走了,岸边的芦苇有一些吐穗了,孩子们折断芦苇坐在地上,坐着钓鱼。 河边这个简单场景中,孩子们天然悠闲而富有童趣地“折芦苇而坐”,这种恬静 安然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河流仿佛母亲般温柔凝视着人们的生活,描绘出人 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这种对自然的依恋之情,使得德富芦花的散文充满了亲切温 馨的实感,更能打动人心。佛曰:“一花一世界,

21、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瞬间与永恒是文学中的无 休止的内容,人们无法真正阐释刹那与永恒在心中留下的微妙触感,然而这种对 比总是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当面对自然界的万物时,既有如天空海洋般亘古存在, 也有如落花流水般从不停留,转瞬即逝,细心的作家总是于这些细微之处着笔, 捕捉他们心中永恒的体验,留给读者无限的感动。德富芦花也是这样一个善于抓住瞬间的作家,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让作者面对流动的河水生出感慨:“想想那从亿万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 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并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已成往矣,静静流 淌的唯有眼前的这条河水。从而生出了“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 感受

22、到永远二字的涵义”这样的感慨,的确,海水有容乃大,不见边际, 本就给人以无限永恒之感。而河水川流不止,从不为谁而停留,在它面前,也许 更能体会到永恒的“变化”与永不回头流逝之感。作者善于把握自然界万物的瞬 间动态,还体现在对黎明黄昏变化过程的描写中,如此刻富士的黎明、大海 落日、相模滩日出、香山之晨等等,都是如此。对风霜雨雪的描写也很少 写其静态,而是注重其变化过程,并以昼夜变化作为参照,兼写两者之变化。写 树木花朵,也总是描绘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情态,以短时的变化写出事物的美。 而在所有描写中,最富有细微瞬间动态的是,作者爱写植物与动物之间微妙互动,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

23、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6 、13、74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6 页。 只有细心观察生活的作家才会在这样细小的瞬间内把握住生命形态,如新树 篇中,“飞虫如雪,纷纷绕树而飞,蜂忙嗡嘤,映着阳光翩舞”、“自然界适逢这 样的丽日,显出十分满足的样子”。而在这样明丽美好的春日,作者却又捕捉到 了另一个瞬间:“一只蝴蝶忙忙碌碌,妄图追回已逝的春天,他执着的憧憬着百 花盛开的日子吗?”这样的一个瞬间,却是作者感叹时光永恒易逝的无奈之情 的最直接体现。人们常常慨叹,在特定的场景下的景物总是难以相遇,这种瞬间的偶遇让人 感到激动与欣喜,在

24、这种变换之中发现永恒之美的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在一片叶 子中这样感叹道:与风景的邂逅只有一次机会,因为大自然是活生生的,经常变化的,而欣赏风景的我们自身也在每天发生变化。倘使花儿永不凋谢, 我们也永存于地球之上,那么两者的邂逅就不会 引起什么感动了吧,花儿行将凋谢才显示出其生命的光辉,在体会到花儿的 心灵深处,爱惜着彼此的生命,感受着在地球上短暂邂逅的这份喜悦,既然 如此,那就不仅限于花儿,连那些不知名的里边草也是如此。 德富芦花也善于发现这种“偶遇”的瞬间之美,自古春花秋月最能引人情愫,然 而,花有盛衰枯荣,月亦有阴晴圆缺,作者留心自然,于是便抓住了这种花与月 的瞬间,在月下白菊那“花和月的窃窃

25、私语”、“月影也随之簌簌零落下来”、 “井畔的无花果子一阵喧哗,其后满院寂静,月和影一起睡了”短短的百十余 字,却如珠玉一般莹润美好,在无人的静夜中,在花与月的短暂邂逅中留下了长 久的美的享受。庄子云:“圣人之心净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意思是说,只有纯净 如水的心灵,才能真正感受到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体会到人立于天地之间,与 广博的大千世界相容以敬、相濡以沫的感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 艺术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而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说在所描 绘情景中没有作者的情感体验,而是指作家将个人体验完全融入情景之中,即所 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情感与景物融合的一种高超

26、境界。在日本文学中, 有传统的“幽玄”因素,追求抽象的玄思,虚、空、等,因而对于情境的描写也 常常在“无我”之中孕育,这种“玄幽”的习惯把万物都看成是“虚妄”的,因 此,当作者一旦面对大自然,仿佛自己就忘却一切,而这种对自我的“舍弃”, 却恰恰能保持纯粹的自我,从而达到“天地之鉴,万物之镜”的境界。画家东山 魁夷说道:“我们认识风景,是通过每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受,要让心灵 深深感应风景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见风景的美。”在德富芦花 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地体会自然风景的生命根源,追求朴素而根本 的东西,将心灵与风景的感动呈献给读者。“满院的月光和树影互相抱合着 我在此中散

27、步,竟怀疑自己变成了无热池水藻间的游鱼。”在他的笔下,万物都 有着灵性与呼吸,而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世界不因人之生而生,亦不随其亡而亡, 人类只在得以存在的这段历史和所处的环境中度化自己、刻画自然、融合个人与 环境的关系。德富芦花热爱自然,但是却没有把自然与人生割裂开来,他笔下的 风景,并非是人迹罕至的风景,相反大多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场面: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70 页。 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唐月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7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70 、9

28、4 页。 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唐月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8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26 页。“我坦白,我喜爱自然,但也不讨厌人生。我更多地喜欢田园,但也不会舍弃都市。我喜爱一切可以说,我想同时掌握着都市之味和田园之趣, 这代表着我的立场和欲望这两种趣味结婚以后会产生出什么呢。 作者没有将自己的欲望刻意隐藏,但有“欲”而无“执”,渴求寻求一个自然而 然的答案。因此,作者才会将自家的十平方的院子作为自己的财富,并发出“静 观宇宙之大,其财富大多包容在这十平方的院子里。”这样的感叹了。在日本近代文学发展道路上,德富

29、芦花,这样一位行走在世纪之交的作家, 在其散文中以多种手法细腻生动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并把东方含蓄的表达手 法、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物哀”审美情感、西方浪漫主义抒情笔调相融合,抒发 出了强烈而又隽永含蓄的情感;同时,他以自己朴素真诚的心灵关照将自然与人 生融合在景物描绘的过程中,留给读者持续的美与感动。参考文献:1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2 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唐月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3 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4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花未眠散文选编,叶渭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30、版社,2002 年。5 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结构,阎小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年。6 许文雨:人间词话讲解疏,南京:正中书局, 1937 年。7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8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9 国木田独步:国木田独步选集,金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10 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11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12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13 梅原猛:世界中的日本宗教,卞立强、李力译,成

31、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14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15 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日本学刊, 1992年第5期。16 肖霞: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基督教,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7 叶廷芳:不圆的珍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18 普鲁斯等:与花儿攀谈外国名家自然美文,郭宏安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年。19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年。20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21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2、。22 唐正序、冯宪光:文艺学基础理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4年。23 段莉雯:感受宫崎骏之历史的碰撞与救赎解读幽灵公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24 王向远:“物哀”与源氏物语的审美理想,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0年第1 期。25 王确:主情的审美世界谈日本人的美意识,日本学论坛, 1992年第4期。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26 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45 页。26 胡稹:一位“煽情家”的求“真”呼叹:本居宣长“物哀”思想新探,外国文学评 论,2009年第 3 期。27 孟庆枢: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私小说再探讨近代中西文化交融中一个值得注意的 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 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