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剖析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22002156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剖析(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内容提要 CT发展概述 CT扫描仪的主要结构 CT成像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CT图像特点影响CT图像的因素(重点) CT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难点) CT诊断方法 CT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CT的新进展CT发展概述CT (computed tomography )即计算机断层摄影。:发明人: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发明时间: 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 突出特点:是X线成像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横断面图像显示,没有重叠或重叠很少。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诊断准确。CT问世的意义:大大扩展了影像检査的范围,是影像诊断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Houn

2、sfield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奖。CT的发展历程1972年 CT正式应用于临床CT发展史2004年 64层的螺旋CT问世(3D) 2002年 16层的螺旋CT问世2000年8层的螺旋CT问世1998年4层螺旋CT应用于临床1993年双排CT研制成功1989年螺旋CT应用于临床1983年 电子束CT (EBCT)研制成功1978年国内开始引进CT1974年 全身CT应用于临床传统CT_扫描方式第一代:平移/旋转检测器数量一个X线束形态直线形扫描时间4-5分/ 层用途头颅第二代:平移/旋转几十个小扇形18秒/ 层头腹:第四代:旋转/固定几千个:第五代:电子束CT:第六代;螺旋CT大扇形1-

3、4秒/层 全身CT发展史统CT 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第一代:平移/旋转一个直线形4-5分/层头颅CT发展史统CT 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第二代:平移/旋转几十个小扇形18秒/层头腹CT发展史统CT 一扫描方式 检测器数量一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第三代:旋转/旋转几百个大扇形2-4秒/层全身CT发展史 统CT小结:X线成像与常规CT成像的异同点勞相同点:X线、灰阶图像勞不同点営X照片:X线穿透人体后在胶片上形成潜影,经显定影处理后得到X线图像。営CT成像:安装于扫描机架上的X线管发射X线,X线管和探测器环绕患者做机械性往复运动,X线穿透扫描层面后被探测

4、器检测并转化为电流 信号,再转化为数字信号,由计算机实现横断面图像重建。的发展史_电子束CT的概念 1982年设计成功。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经偏转线圈偏转,形成4束电子束同时打击钨靶,产生X 线,并用于成像。其显著特点是扫描速度快(可短到40ms/层),密度和空间分辨率高。主要用于心 脏大血管病变检查。设备非常昂贵,国内装机发展史螺旋CT (spiral CT) 1989年问世的单层螺旋CT,是在第三代或第四代CT的基础上,用滑环技术替代了高压发生器与球 管之间的高压电缆线,向球管提供高电压,加上大热容量的球管和高速运算的计算机系统就构成。 是C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螺旋扫描与常规步进扫描的

5、区别多层螺旋扫描示意图4 X 3.75mmCT装置的基本结构CT成像的基本原理CT成像原理示意图体素与像素 CT 即计算机断层摄影,是经过准值器高度准值后的 X 线束绕人体某一部位作 3600扫描,透过该层的X线由灵敏的检测器(detector)检测并经过光电转换器转换 成电流信号,再经过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计算机高速运算出该层面上各个 基本成像单位一体素(voxel)的X线衰减值,由这些数据组成数字矩阵,再由D/A 转换器将每个数字转换为黑白灰度不等的小方块一像素(pixel),按原有矩阵顺序 排列,即构成了 CT图像。.:x线穿透人体后的衰减,遵从指数衰减规律:I=I0e-M d。

6、或者inI*e-(P 1+p 2+p3+.+p n)dI0为X线的入射强度,I为衰减后的X线强度,d为受检部位人体组织的厚度,p为接受X线照射组织的线性吸收系数。:CT的成像过程,就是求出扫描层面内每个体素(voxel)的衰减系数u的过程。p =1/d*lnI0/I 或者::体素-衰减系数-像素越多举例说明求u值的过程p 1+p 2+p 3+p n=1/d*SI0/ ICT 图象特点1CT 图象是黑白灰阶图象CT 图象特点2CT 图象密度分辨率高最大特点和优点。影像越黑表示密度越低。 影像越白表示密度越高。 CT 的密度分辨率比平片高1020 倍,CT 图象特点3 :CT图象密度可以量化CT

7、图象特点4:CT图象是横断成像没有重叠,内部结构清晰;可以再重组成灌状面和矢状面及任意斜面或曲面图象影响CT图像的因素ja-aCT检查常用术语矩阵(matrix):象素(pixel)和体素(voxel):原始数据(raw data)与显示数据(display data)重建(reconstruetion)与重组(recombination )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 tion )和密度分辨率(Densi ty Resolu tion )CT 值(CT value)窗宽(window width )和窗位(window level )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

8、ffect )伪影(arti fac t) 噪声( noise):矩阵(matrix):矩阵表示一个纵横排列的数字阵列,因此也叫数字矩阵( digital matrix) 。其中的每个数字代表扫描层内每个基本成像单位即体素(voxel)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数字矩阵越大,像素越多,图像空间分辨率越高。512X512256X256体素(v oxel):CT图像实际上是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如1mm, 10mm等)的体层图像。将成像的体层分成按矩阵排列 的若干个小的基本单元,这些基本单元称之为体素。是一个三维的概念。 象素( pixel):一幅CT图像是由很多按矩阵排列的小单元组成,这些组成

9、图像的基本单元被称之为像素。 是一个二维的概念。像素越小,越能分辨图像的细节,即图像的分辨率越高。原始数据与显示数据:原始数据(raw data)ct扫描时,经准直的x线穿过人体某一层面后,探测器接收衰减后的x线信号,经放大后行模数转换所得到的数据称之。:显示数据(display data)啪原始数据经过计算机复杂运算处理后得到组成CT某层面的矩阵图像的数据。重建与重组:重建(recons true tion)用原始数据经计算机运算而得到显示数据的过程称为重建。:重组(recombination )的过程,称为重组。用横断面数据经计算机运算得到冠状面或矢状面图像空间分辨率概念:空间分辨率(Sp

10、atial Resolution)是指CT影像中能显示的最小细节,通常用每厘米内的线对数 (LP/cm )或者用可辨别最小物体的直径(mm)来表示。影响因素:探测器间距重建矩阵采集野、显示野大小象素的大小采样频率重建算法,等。概念:密度分辨率(Density Resolution)是指CT能分辨组织结构的最小密度差的能力,以百分数(%) 来表示。CT的密度分辨力较普通X线高10 20倍。影响因素:喋声被显示物体的大小CT值 概念:CT值(CT value )是乂线吸收系数的函数。CT计算公式:即值=人(p -p水)/水。式中K为常数,K=1000, p水代表水的吸收系数,为p 水=1, p为组

11、织的吸收系数,Ct值的单位是HU(hounsfieldunit)。可以看出,p值越高,CT值就越高,代表组织吸收X线量越多,即组织密度越高;反之亦然Q窗宽与窗位:窗宽(window wid th)窗宽(window width)是指荧屏图像上所包括16个灰阶的CT值范围。大于CT值 上限的组织在图像上呈全白色,低于下限的组织则呈全黑色。:窗位(window level)即窗宽上限、下限的平均值,也叫窗平、窗中心。窗位的设定要依据观察目标而 定。CT值、窗宽与窗位部分容积效应: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时, 其所测CT值

12、是它们的平均值,因而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这种现象为部分容积效应或称部分容积现象(partial volume 概念:伪影(Artifact)是指在被扫描物体中并不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在诊断时应予注意。类型一类与病人有关,一类与CT机性能有关。病人不自主运动,如呼吸、心跳可形成伪影。病人在检査时不合作,躁动可产生伪影。另外,病人体内高密 度结构和异物亦可形成伪影,如岩骨、金属假牙、钢钉等。另一类伪影由CT设备故障引起,有条纹状伪影,环形伪声等。 概念:同一结构或组织的CT值在平均值上下随机分布,这种随机涨落就叫噪声(noise)。 噪声

13、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噪声与辐射剂量呈反比。 噪声的影响因素:探测器接受的光子数量管电流探测器的转换率重建算法等。CT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检查前准备 CT扫描方法临床应用CT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检查前准备病员准备去除金属物品解释工作肠道准备对比剂敏试不合作患者及重危患者的准备:医生准备A核对受检者信息。阅读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部位和检查目的根据检查部位及诊断要求,确定扫描范围、设计扫描程序及扫描方法。病例分析1:请分析、诊断:右下肺周围型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转移? :右下肺中央型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转移?:下一步怎么办?: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都错了!:病人弄错啦!真实情况有何启示?核对患者信

14、息非常重要CT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扫描方法 普通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 重叠扫描 间断扫描 高分辨率扫描 靶扫描 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 两快一长增强扫描 延迟增强扫描 螺旋CT双期、三期扫描 造影CT扫描:椎管造影扫描普通扫描(平扫) CT灌注成像概念:普通扫描是指静脉内不注射碘对比剂的CT扫描技术,又称平扫(plain scan)。是增强扫描的基础。 :要点:注意正常组织、器官及病理组织的CT特点:高密度:骨骼、钙化;金属异物、血肿、结石。中等密度:软组织、实质脏器、脑实质;多数肿瘤、炎性肿块。低密度:空气、脂肪、液体;水肿、液化、坏死。混杂密度:A高分辨率扫描(high r

15、esolution CT,HRCT):是指获得良好空间分辨率图像的扫描技术。要求: 薄层、高分辨率算法、加大曝光量。目的:提高空间分辨率。A靶扫描:A其他:薄层扫描、重叠扫描、间断扫描A要点:根据诊断要求的不同,合增强扫描描。A概念:A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指经静脉快速注射碘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的检査方法。A目的:A增加组织与病变的密度差、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显示血管病变。A要点:A注意组织、器官、病变的强化程度、强化方式。A类型:A常规增强扫描A动态增强扫描A两快一长增强扫描A延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讨论A螺旋CT双期、三期扫描1=1讨论为什么要三

16、期增强扫描?讨论心、血管病变为什么必需增强扫描?CT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_CT的后处理功能 多平面重组(MPR): 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曲面 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 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 血管造影CTA和骨成像仿真内窥镜技术(VE) CT灌注成像CT的后处理功能CT检查的临床应用:适应症:外伤感染性病变血管性病变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先天性发育异常退变性疾患治疗后随访复查,等。CT诊断方法:了解CT检查方法和CT图像信息:全面、系统地观察CT图像:熟悉正常CT解剖:寻找病变,分析异常影像: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诊断: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定量诊断。 定

17、期。CT诊断报告书写规范CT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认真细致观察CT影像,全面系统地描述; 书写整洁,字迹清晰,字体规范; 文字通顺,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一般资料(患者姓名、病变、年龄、检查日期、CT号等)要查对无误; 诊断意见要客观、明确,要回答临床科室提出的问题; 签名在右下角,前全名、字迹清楚。CT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CT诊断报告书写的格式与内容: 一般资料:仔细核对,准确无误。 检查部位、检查方法和技术。CT影像表现的描述 临床拟诊病变(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的部位、分布、数量、大小、形态、边缘、轮廓、侵犯范围、 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

18、明“未见”)、其他阳性发 现、可疑病变或复杂病变需适当讨论。-CT诊断意见: 肯定、否定、可能性诊断(提出 1-3种可能性诊断意见,并提出建议)。 客观、适度。 杜绝漏诊、减少误诊、避免过诊。 注意与以往检查资料的比较。 补充必要的病史资料。- 书写报告医师签名。小结 CT发展概述 CT扫描仪的主要结构 CT成像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CT图像特点影响CT图像的因素(重点) CT检査方法与临床应用(难点) CT诊断方法 CT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CT的新进展复习思考简述CT成像的基本原理。简述CT图像的特点。简述螺旋CT的特点。什么是CT值? CT值的高低代表什么?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CT扫描方法有哪些?:.解释名词:窗宽、窗位、部分容积效应、伪影。什么是调窗技术?调窗技术运用的要点是什么?什么是空间分辨率?什么是密度分辨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