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2001641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DF 页数:204 大小:14.1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资源描述: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0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看海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教学准备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

2、样的特点。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i)间、澎 湃(p&i)、潮汐(xi)的读音。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 海,构成了全文的第:、:、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

3、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1品读课文第二段。(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 着 就 是 第: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 叠 拥“盖 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

4、,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种柔和的美。)(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种柔和的动态美。2品读第三段。(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 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

5、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6、。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五、完成以下作业(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附:板书设计看海从山上望轻柔在沙滩上看汹涌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第二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教学准备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学习课外收集杜甫、

7、王安石生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读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3抽23名学生背古诗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1出示课题 江畔独步寻花。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3重点解

8、决“倚yi”的读音。注意 簇 字的读音。4读诵这首诗。5理解本诗意思。(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 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题目中的 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4)理解诗的第、二行。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

9、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5)理解本诗的:、四行。理解“无主”的意思。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7)体会诗的感情。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

10、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三、学习本课第二 首 诗 书湖阴先生壁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解题:E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 元日 泊船瓜洲等。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教师板书课题 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相机解惑。质疑预设:长扫:即常扫,指

11、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畦,整齐美观。水护田:指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网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阂,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点。(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3)体会

12、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5拓展延伸。(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四、作业设计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2默写课文。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第三课:三峡之秋教学目标1学 会 本 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4通

13、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峡美景的热爱。教学重点读 课 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 字、音像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话说三峡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 长193千米。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

14、词。(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 一 -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1)学生浏览,勾画。(2)学生汇报交流。课文是按照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5、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引导学生批注: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3.学生汇报交流。(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

16、鲜而闪烁的阳光。)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景物特别明丽。)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 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

17、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峡夜晚的特点是:幽静。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

18、轻地摇曳。”“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直泻到江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4小结第26段。(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2)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3)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5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确:点明时间,照应开头)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1回顾全文内容,简要说

19、说课文主要内容。2讲讲作者写三峡秋天之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说说你对三峡美景的感受,或写一段赞扬三峡秋色的话,与同学交流交流。4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1 )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五、作业设计。1背诵喜欢的段落。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附:板书设计三峡之秋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朦胧晚上幽静第四课:游漓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教学重点从课文的描

20、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教学准备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初识漓江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 长4 3 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 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生默读

21、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

22、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叫什么名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象鼻山、斗鸡山、画山。)(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象鼻山景点。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B能把这奇特的画

23、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斗鸡山景点。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学习第五段。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似画而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自己去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5)再读第35段

24、,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特神奇。)4读课文最末两段。(1 )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五、作业设计1摘写

25、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附:板书设计积累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4自主阅读 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时数34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6、用“一一”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二、语海拾贝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2想-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佳句。)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维、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三、互动平台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2分角色

27、读师生对话。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举例: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游漓江 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4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5 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

28、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四、综合性学习(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1 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2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3 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方法,把自己图片上的风光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作为自己图片的解说词。4组内组织 世界风光展”。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注意从抓景物特点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评价。)5班上举办“世

29、界风光展。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6评出最佳解说员若干。五、习作百花园1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3)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那山,那水,那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样的让人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

30、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或经历过的美景。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2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1)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2)自拟题目,想好自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作时突出景物的美。(3)学生写作。(4)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的美好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

31、方法?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边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听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六、自主阅读园地1激情导入,阅读短文。教师:同学们知道拉萨吗?拉萨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站在那样的高原之上看天空,一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感受吧。想知道高原上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吗?请仔细读 拉萨的天空。学生:初读短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相互启发。)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生再读短文,看看围绕拉萨的天空,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好词佳句,或者修辞方法,在书上勾画圈

32、点出来。(2)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抓住短文内容、景物主要特点、优美词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汇报交流。)(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4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第五课:捅马蜂窝教学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谈

33、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6nd陌n di&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3理解词意

34、。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纠缠:绕在一起。捣毁:砸坏、击垮。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教 师:这 篇 课 文 的17段,写了 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

35、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1学 习 课 文17段。(1)学 生 自 由 读17段,想 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 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 积、开头及马峰家族的“人 口众多 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 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4)重 点 研 读 第6段。抽 生 读 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

36、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 晓,可见其幼稚。)我”作 了 哪 些 准 备?理 解 相 关 动 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 既想捅马蜂 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 好 第6段)(5)重 点 研 读 第7段。请 学 生 自 由 朗 读 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 喉,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

37、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 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 动 词,写出了紧张,突 破 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 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蛰,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

38、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2学习课文812段。(1)学生默读课文8 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马蜂有毒,螯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蜚你,它要是蜚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感悟“我”思想的转变。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3)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

39、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四、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 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五、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2作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附:板书设计捅马蜂窝起因经过结果认识马蜂精神盼望马蜂回归第六课:我没有钓到那条鱼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

40、,理解 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簧”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

41、符号,反复读几遍。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皴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深谙: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喑忖:心理暗暗地想。若无其事: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欣喜若狂:高兴得不得了。意味深长:话语含意深远。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自吹自擂:自己吹嘘自己。4仔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 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

42、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课文按 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深入研读,悟情悟理1研读第25段。(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提问: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 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惬意:快意,舒适。苍翠欲滴: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

43、似的。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眼巴巴一一大为失望一一恳求叔叔一一满脸沮丧“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抱有极大希望钓鱼。)“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希望变成了失望。)我望着叔叔,脸

44、上露出恳求的神色。”(无奈下的求助。)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 条!”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非常气馁,并为鱼儿逃走和自己的盲目吹嘘而沮丧。)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叔叔的段话:“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吗?”组织学生读这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白: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2把25段完整地读一读。3学习课文最后段。学生齐读这段课文,

45、思考并说一说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结尾强调这次钓鱼使 我 终生受益,与课文首段介绍钓鱼难忘相互照应,对体现作者思想,保持文章结构完整有着积极作用。)四、总结全文,深化理解1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像 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五、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附:板书设计我没有钓到那条鱼情绪变化:兴奋一一失望-一 欣喜一一沮丧明白道理:无须自夸深虚务实文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

46、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 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

47、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3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嗡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 眶 渗”的读音。(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嗡”“漉

48、”的字形。(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1研 读14段。(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重点体会的词句: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49、。(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2学习第57段。(1 )学生齐读57段。(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50、(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3学习课文第810段。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 0段。(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

51、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2)引导学生抓住“嘀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1 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5 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五、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新词,用 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2 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附:板书设计藏羚羊的故事羚

52、羊求救队员救助羚羊团聚和谐相处第八课:蛔蝴教学目标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难点:推测蛔蛔不见了的真正原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初读课文1教师播放一段蛔蛔鸣叶的录音。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嵋蛔)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蝇蛔的故事吧。板书课题。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

53、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蝴蛔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2)了解第217段,知道嵋蛔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蛔蝴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3)理 解1819段,推测蛔蛔不见了的真正原因。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蛔螂在笼中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蝇蛔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蛔蛆关在

54、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蛔蝇在笼中的不适应。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蛔嵋不叫的原因的猜测。(2)朗读第812段,感悟蝴蝴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 又清脆又响亮 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3学习课文第181 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蛔嵋真的是 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嵋嵋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蛔蛔?他为什么要放走它?四

55、、回归全文,体会感情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2提问学生:把蛔蛆关在笼子里,蛔蛆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蝇蝴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五、作业设计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积累与运用(:)教学目标1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 像 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

56、力。5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6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重点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学时数34课时。教学过程-、温故而知新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2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 像”或 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 把“马蜂窝 比喻成 只大莲蓬”;第3句 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 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 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

57、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 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举例:(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58、。)(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二、语海拾贝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4师生互动,再找出些写“绿”“红”或 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互动平台1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

59、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2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3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4作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四、口语交际1谈话导入,打开思路。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

60、窝挨螯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2同桌交流,互说“傻事”。教师巡视引导,要求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把“傻劲”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3小组交流,评选优秀故事。以小组为单元互相交流讲述 傻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4班级交流,讲述“傻事”。各小组推荐的选手在全班交流讲述“傻事”,同学们可以发言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

61、”“趣事”。五、习作百花园1细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可以是快乐、幸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2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广泛选择材料。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3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并写作。(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

62、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4佳作赏析,再改习作。(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5)誉写自己的习作。六、自主阅读园地1学生自由读短文 那倾斜的伞。要求边读边勾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可以批注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2小组交流。(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

63、出来,互相交流解决。3说说自己读了短文以后有什么收获。(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2)说说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给你什么启发。4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第九课:母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 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 无私与伟大”!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64、难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学生: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交流见闻,导 入 新 课(出示挂图或课件认识母鸡。)同学们回家都认真观察了母鸡的一些生活习x#b?把你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母鸡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 母鸡(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2.再来读读课文,在自己感受

65、最深的语句旁作上批注。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惊恐田坝疙瘩警戒颤颤巍巍预备啄食尖锐凄惨如怨如诉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四、熟读课文,感悟母鸡1.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批注: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2.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的理由。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五、细读课文,品评母鸡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深入品味文章。学习第1、2段。1.自读第1、2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2.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

66、充,说感受。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第1段 抓“嘎嘎”“没完没了”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 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 躁 唧 可。)第2段:抓“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 词,概 括:自大、爱炫耀。4.带着自己的理 解 再 读 课 文 第1、2段。学 习 第47段。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2.读 课 文 第47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 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3.小 组 内 交 流 相 关 的 语 句 和 自己的体会。4.全班交流,提炼品评。负责:出示句子: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 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1)读 句 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 么?(“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 母 鸡 对 鸡 雏 的 保 护 是 时 时 刻 刻 的。“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体会母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