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全新解释&amp#183;知觉生长模型》第4章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22001476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2.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现象全新解释&amp#183;知觉生长模型》第4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理现象全新解释&amp#183;知觉生长模型》第4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理现象全新解释&amp#183;知觉生长模型》第4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心理现象全新解释&amp#183;知觉生长模型》第4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现象全新解释&amp#183;知觉生长模型》第4章(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 四章 知 觉第一 节 概念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形式。普通心理学认为,知觉 是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 的、综合的在头脑中的反映。例如:分别对苹果的颜色、气味 形状等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而通过这些感觉认识它是 一个苹果,营养丰富的能吃的水果,这就是知觉。当代认知心 理学也接受传统心理学的这些理论,把知觉看作是对客观事物 的直接的、整体的、综合的反映;并认为知觉过程是主动的, 是对刺激的解释;是将感觉客观事物各种属性或感觉信息组成 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贮存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 义。因此,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 结果。第二节

2、与感 觉的 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了知觉。知觉一旦形成,便永远和感 觉如影隨形相伴而同时产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新生婴儿和 实验室的条件下,一般都没有纯粹的感觉,即是在感觉的瞬间 立即转化为知觉。这种知觉是包括了感觉,并和感觉有机地融 为一体的知觉,感觉和知觉是如此密不可分,所以,通常把感 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或感知。第三 节 与意识的关系人的心理活动是整体性的,密不可分的。只是为了科学分 析的需要,我们才将它们分成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意识 思维、情感等等。目前,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对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等的研究

3、,都是十分成 功的。可惜,最重要的:知觉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此问题不解决,心理学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后面是初步 探讨:一、进化的产物承认知觉是进化的产物。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许多书 籍都详细论证过这个问题。我这里不再重述了。二、与意识关系的主要观点(一)感知觉论代表人物是R W 斯佩里。他认为意识主要指的是感觉、 知觉、情感及外界现实所提供的直接表象,认为知觉是一种以 上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思维又是“知觉的延长与加工”。所 以“感知觉理论可用于说明一切意识现象”。皮亚杰也认为“意 识是辨别、也是有结构的知觉”。拉希莱认为意识就是觉察的意 思。“恰好都是意识的代替语”。(二)动物

4、有没有意识的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动物有意识。 更有甚者认为植物也有意识。 这显然是将辨别等同于意识的结果。 认为动物没有意识的学者 于是反驳说:“单细胞动物也能辨别、植 物也能辨别、甚 至光电 管也能辨别光和暗,它们都因此有意识了吗?”他们认为“意 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的和整体的认识活动。 它可以有从相 对简单的层次到极其复杂的层次,而非每一次意识活动都是最 为概括最为复杂的认识。我们把最基层的意识看作以知觉为主 但也伴有零星的简单的思维活动成分参加的整体认识活动,因 为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孤立的感觉是没有的。 新生儿只有极为 短暂的几种简单感觉形式存在,第二个层次是以思维为主导的 整体认识。

5、而第三个层次则是以自己心理活动为对象的整体认 识,即自我意识。由于这三个层次的意识都涉及到思维。如第 一层次中包含有简单的思维,而自我意识又是在思维的基础上 发展的,但高等动物只有原始思维,故动物没有意识,而只能 有 意 识 的 萌 芽 ”。(三)知觉与意识不同级别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 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 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 对 自 己 内 在 的 身 心 状 态 和 环 境 中 外 在 的 人 、事 、物 变 化 的 觉 知 思维是意

6、识的核心。没有思维则即使能有感知觉也不会形成意 识。三、百家争鸣论意识除上述介绍的几个观点外,还有如下主要观点:(一)神秘论意识神秘论者认为意识是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二)心理与意识等同论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意识的科学、将意识等同于心理。代 表人物有冯特、R W 斯佩里、铁钦纳等人。(三)经验论将意识与经验等同起来。 代表人物也是冯特。 认为心理学 是研究经验的,是研究意识的。(四)意识是思维的结果论代表人物是米勒(G A Miller )、曼德勒和尼塞。他们认 为“在一定的环境中,认识结构或图式可以变成意识,即进入 意 识 状 态 ”。“ 记 忆 中 结 构 过 程 ” 本 身 并 没 有 出

7、 现 在 意 识 中 , 而 这 些 过 程 的 结 果 则 出 现 在 意 识 中 ”。他 们 实 际 上 是 把 意 识 看 成 是 思维的结果。(五)意识就是注意论这种观点在现代认知心理学者中间很普遍。他们认为“注 意即意指觉醒;去注意也就是对某事有意识;注意也包含选择 性,在我们注意某事时,我们选择了它,同时忽略了另外的一 些 事 情 ”。“ 意 识 的 选 择 功 能 和 注 意 的 有 限 广 度 是 谈 论 同 一 事 情 的 互 补 形 式 ”。“ 意 识 是 一 种 有 限 容 量 的 机 制 , 常 与 注 意 这 个 概 念 是 同 义 词 ”。(六)意识是一种中枢加工活

8、动论代表人物是波斯纳等人。他们关于让被试者同时执行觉察 视觉呈现刺激的实验结果表明,编码并不需要有意识的操作, 即不使用中枢加工器。使用有意识的操作,如复诵、匹配等, 出现在加工过程的后期。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由中枢加工器指 导的操作与意识是一致的。只是某些操作使用意识,这就意味 着还有一些操作是自然发生的,或者它们经常出现以至于成了 自 动 化 的 操 作 而 无 须 应 用 意 识 。“ 意 识 是 发 生 在 中 枢 加 工 器 指 导 的 工 作 记 忆 中 的 活 动 ”。(七)将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无疑为社会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将 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器,

9、可以部分解释人的认识过程。 但我肯定:无论现代以精确、高速著称的计算机技术再进步, 也无法完全解释人的意识、思维等问题。相反,将心理学的研 究成果转化成计算机技术,必定会出现全新似人功能的新型计 算机。(八)流动论这是詹姆士的看法。他把意识看成像河流一样,叫做“意 识 流 ” 或 “ 思 维 流 ”。“ 流 ” 表 示 流 动 不 息 的 意 思 。(九)排除论华生承认意识,但他认为意识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十)否认意识存在论詹 姆 士 认 为 意 识 不 存 在 , 存 在 的 只 是 “ 纯 粹 的 经 验 ”。(十一)理化过程论代表人物是拉希莱。他们想用物理、化学的概念来说明意 识,把

10、意识归结为物理、化学的过程,把意识视为高级的生理 过程。从生理学的观点来说明意识。(十二)副现象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心理主要是行为的活动 过程。虽也有意识伴随着,但不起什么作用,是一种副现象。(十三)觉醒论认为人在觉醒状态时就有意识,完全睡着时就没有意识。 因为脑干的网状结构与觉醒有关,就认为意识由此而产生。(十四)兴奋论巴甫洛夬认为意识是脑的兴奋状态。(十五)意识就是认识论我国许多学者持这一观点,但他们在认识上也不一致。一 种意见认为意识是综合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认识 活动。其中思维是核心成分。第二种意见认为意识应是理性认 识 ,“ 是 指 经 过 思 考 作 用 后

11、造 成 的 概 念 和 理 论 系 统 ,即 思 维 的 结 果 。”第 三 种 意 见 认 为“ 意 识 是 人 在 实 践 活 动 中 和 生 活 中 对 事 物 的 “ 审 察 ” 状 态 ”。(十六)意识是知、情、意统一的心理活动 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意识的定义的表述也不一致。一种 意 见 认 为“ 意 识 是 主 体 对 客 体 所 意 识 到 的 心 理 活 动 的 总 和 ”,“ 是 主 体 对 客 体 自 觉 认 识 和 内 部 体 验 的 统 一 ”。他 们 认 为“ 情 感 体 验 基本上属于 人们意识活 动的范畴”,“抛开认识活动展开的情绪 背 景 , 用 纯 认 识

12、来 解 释 意 识 的 本 质 , 同 样 是 难 以 解 决 问 题 的 ”。 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个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以 思 维 和 语 言 为 核 心 的 认 识 、情 感 和 意 志 的 统 一 的 心 理 活 动 ”。第 三种意见则把心理、意识视为同一个概念,在同样的意义上或 并列使用。(十七)意识是人脑最高级的机能,是反映 的最高形式论他们认为人脑有三种不同水平的机能,即生理机能、心理 机能和意识机能。心理机能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它包括着生理 机 能 ;意 识 机 能 以 心 理 机 能 为 基 础 ,它 包 括 着 心 理 机 能 。因 此 他们认为意识是人脑最高级的机

13、能,它是比心理更高一层的机 能 。“ 意 识 是 反 映 的 最 高 形 式 。 意 识 的 反 映 比 心 理 的 反 映 更 高 级 ”。“ 意 识 既 不 是 心 理 活 动 的 全 部 过 程 , 也 不 是 心 理 活 动 的 局 部过程,而是大脑把来自客观事物的信息转化为主体的观念形 式 或 自 觉 反 映 的 形 式 ”。(十八)意识是主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 心理活动的认识和调控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有多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意识 应指人所特有的反映机能。它不能泛指一般的心理活动,也不 能 作 为 一 般 的 认 识 机 能 ,它 指 一 个 人 对 自 己 心 理 活 动 的

14、 知 导( 识 知 和 导 向 )”。 第 二 种 看 法 认 为 “ 意 识 是 自 控 自 知 的 心 理 活 动 ”。 第三种看法认为“意识就是人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心理机能 系 统 ”。第 四 种 看 法 认 为“ 意 识 或 个 体 意 识 ,乃 是 指 主 体 认 识 到 的、体验着的、可回忆的,并使活动具有随意性的一种心理现 象 。 这 些 心 理 现 象 作 为 相 互 联 系 的 整 体 构 成 人 的 意 识 ”。(十九)意识调、控作用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和意志活 动 两 大 范 畴 ”。 意 识 “ 贯 穿 于 认 识 活 动 和 意 志 活 动

15、之 中 ”。 是 经 常对这两种活动起着调节和组织作用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反映形 式。(二十)关于自我意识的争论意识包括对客观世界其它事物的认识,及自我认识,即自 我意识。对于自我意识,同样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既然自我意 识是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他们的分歧意见,我就不再作介 绍了。(二十一)关于无意识自从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概念,并认为它是真正的“精 神实质”以后。世界上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因为它是比 意识更难捉摸的东西。众说纷纭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主要的看 法有以下几种:1、认为“无 意识就是 未 被意识 到 的 意识 的 意 思”。2、认 为意 识 行 动 由于 不 断 重复 而 成 自 动

16、化 ,因 而 日益 变 成 非意识的情况。3、认 为“ 不 自 觉 的活动 叫 做无意 识 的 活动”。自 觉 的活动 即有意识的活动包括着无意识的成份,而无意识是受意识调节 统驭的。4、认 为“ 无 意 识 就是没 有 意识,或 者 虽 曾有 意 识 而完 全 丧 失 掉 了 ”。连什么叫无意识都有不同观点。可见,人类对无意识问题 确实是知之甚微。我认为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一书对无 意识的研究是较为精辟、眼光独到的。故转述如下。至于我的 观点,留待下篇“知觉生长模型”中再作介绍吧!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是:( 1 )无 意 识 是 人 脑 对 客 观 现 实 的 一 种 反 映 形 式 ,是

17、 一 种 心 理现象,而不是一种一般的生理现象。也不可以把无意识归结 为作为心理现象物质本体的神经过程。前苏联学者巴辛主张用“定势”的概念来解释无意识。他 认为“乌兹纳捷派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了,不被主体所意识的 定势能影响传入过程和效应过程,改变这些过程使之适合过去 的 经 验 。由 于 定 势 可 能 在 对 现 实 的 概 括 知 觉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起 来 所以它们是被过去体验的具体内容所制约并影响当前体验的内 容方面的真正心理因素。此外,它们也是未被意识的高级神经 活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服从我们所已熟知的神经生理学 的规律,也服从我们暂时还很少了解的那些决定着第二信号的 脑

18、 活 动 形 式 的 动 力 的 关 系 。”作者认为,苏联学者的这种看法是值得商讨的。认为“定 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意识性,但定势并不等于无意识。这是 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另有人把心理的许多内容,甚至一切心 理 活 动 都 包 括 在 “ 定 势 结 构 ” 中 。 这 种 看 法 更 是 无 法 接 受 的 。”( 2 )“ 我 们 讨 论 的 无 意 识 不 是 指 动 物 的“ 心 理 ”,而 是 指 具 有 意 识 为 本 质 特 征 的 人 类 同 时 存 在 着 无 意 识 这 一 心 理 现 象 。”意 识 、 无 意 识 、 以 及 作 为 二 者 之 间 一 种 过 渡 状

19、 态 的 “ 半 意 识 ”( 例 如由醒着到熟睡以及从熟睡到醒来的过渡期间的意识状态)是 正常人的不同的意识状态。它们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的,三者 可以互相转化,这是人人都可以自我观察到的。其次,人的这 几种意识状态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互相渗透,你中有我, 我 中 有 你 。“ 意 识 中 有 无 意 识 的 成 份 ”, 无 意 识 又 往 往 受 着 意 识 的 调 节 、统 驭 。“ 无 意 识 作 为 一 种 心 理 现 象 和 一 种 意 识 状 态 也可以参与调节人的行为。但这种过程是不自觉的,未意识到 的。例如:我们的有些行动不一定都有明确的认识活动指引, 不一定有明确的动机,

20、带有很大盲目性。再一类典型的例子就 是梦游、梦话及催眠状态下的行为,无意识的所有这些特点都 是与动物心理不同的。除了上述意识的三种状态外,还有一种意识障碍以至意识 完全丧失的情况,这就是属于病态的意识状态。意识丧失当然 也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现象。但不同于正常的无意识现象,它 不具有上述几种特点。( 3 )无 意 识 的 对 象 与 意 识 对 象 是 一 致 的 ,它 既 可 以 是 自 身 以外的客观事物,也可以是自己本身的情况,包括本身的心理 活动。因此,要正确地理解无意识,同样需要把无意识的对象 和 无 意 识 现 象 本 身 区 别 开 来 。“ 无 意 识 是 人 类 具 有 的 一

21、 种 特 殊 的 意 识 状 态 。是 在 某 时 某 刻 人 们 不 自 觉 的 或 未 被 觉 察 的 认 识 活 动(4)认为无意识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性质。例如: 客观事物作为一种刺激,由于强度不够(即所谓阈下刺 激 )没有引起 可 以觉察的 现实感觉 。这就是费希纳所提出的“无 意 识 感 觉 ”。 他 指 出 ,“ 无 意 识 感 觉 的 总 和 使 无 意 识 感 觉 接 近 于 阈限,随后便产生现实的感觉。这一原理在实验心理生理学的 发 展 过 程 中 证 明 是 正 确 的 ”。有 人 发 现 ,感 觉 不 到 的 刺 激 仍 然 可 以在大脑皮层上引起反应,产生一种电位,引

22、起主体的自由联 想,有时阈下刺激的影响在梦中表现出来。 有些心理现象(如记忆)以潜伏的状态存在着,虽然意 识不到, 但对后来的有意识的活动(如学习) 能显出明显的影 响。这种现象在艾宾浩斯的经典记忆实验中是显而易见的。 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 并引起感官的效应, 但由于未予注意,因而未意识到。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 而 不 知 其 味 ”。 “ 对 个 别 情 况 的 意 识 被 组 织 在 一 较 大 片 段 的 意 识 活 动 中 没有特别显出自己的存在”。例如: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 只有一个总的整体的认识, 而未意识到其细节, 但细节仍是起 了 作用的 。 梦, 作为

23、一种无约束的浮泛的联想, 或有一定组织的不 随意想象, 或由机体内外刺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映, 也是一种 无意识现象梦是一种不自觉的认识活动, 即无意识活动。 在做梦的当儿或之后马上醒来, 梦境可以回忆起来, 这也表明 无意识与意识是可以转化的。 有思维障碍的精神病人所产生的病态现象也应属于无意 识的范畴。这是一种特殊的无意识现象,如噫语、幻觉和幻想 妄想等。第四节知觉的神经基 础在人的大脑皮层中, 存在初级感觉区和次级感觉区, 在各 种性质不同的皮层感觉区之间还存在联络区皮层。神经心理学 研究证明颞 、顶、枕联 络区皮层, 特别是颞 下回、颞上沟 、顶 叶背外侧区(5, 7 区) 对物体知觉形

24、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顶叶皮层,特别是下顶叶和前额叶皮层对复杂物体、运动物体 和具有时间因素的知觉具有重要作用。概括地说,次级感觉皮 层、联络区皮层以及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结构,形成了知觉的 神经基础。如果上述部位受损,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认症。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 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 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这些失认症患者的感 觉器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和皮层初级感觉区的结构功能完 全正常,只是次级感觉皮层或联络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 损伤。根据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认症: 视觉失认症、听觉

25、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一、视觉失认症 视觉失认症常见的类型是统觉性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 颜色失认症和面孔失认症。1、统 觉性失认症:这类 患 者对 一 个 复 杂事 物 只 能 认知 其 个 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 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 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 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 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 物体的多种信息。2、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 感觉信息, 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 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 匹配任务, 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

26、纸上, 但 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 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这类患者大 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 这是视觉及其记 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3、颜色失认症:这类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 时也不 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 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 根据脑损 伤的部位不同, 可分别出现全色盲性失认症、颜色命名性失认 症 和 特 殊 颜 色 失 语 症 。全 色 盲 失 认 症 患 者 不 能 认 知 物 体 的 颜 色 , 只能把美丽的外界看成黑白或灰色的世界。这种失认症主要是 两侧或单侧的皮层枕区腹内侧,包括舌回和梭状回,大体相当 于 V4 区皮层损伤所致。颜色命名性

27、失认症,实际上是一种失语 症,患者对五光十色的物体能形成知觉,能按要求把两个相同 颜色的物体匹配起来,但却说不出颜色性质和名称。这种失认 症大多数是左颞叶或左额叶皮层语言区,或视觉和语言区皮层 之间的联系受损所致。特殊颜色失语症与颜色命名失认症十分 相似,其差异在于此类患者不仅丧失颜色视觉和语言功能之间 的联系,而且关于颜色的听觉表象能力也丧失,可能是 V4 色觉 皮层更广泛的损伤所致。4、面 孔失认症:面孔 失 认 症分 熟 人 面 孔失 认 症 和 陌生 人 面 孔分辨障碍。熟人面孔失认症患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 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 的位置。但病人不

28、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 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 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 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陌生人却无法分辨。对他们来说,周围 的陌生人都是一副面孔。所以,他们也不能根据单人面孔的照 片,指出此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这类患者大多数是两侧枕 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二、听觉失认症这 类 患 者 初 级 听 皮 层 ( 颞 横 回 的 4 1 区 )、 内 侧 膝 状 体 、 听 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均属正常,但却不能根据语 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些患者不能区别 说 话人的嗓音。词聋患者大多数左

29、颞叶 22 区 或 42 区次 级 听 觉 皮 层损伤 ; 乐 音失认 症 患 者多为 右 颞 22 区、42 区 次级 听 觉 皮 层受损伤。嗓音识别障碍又可分为两种类型,陌生人嗓音分辩 障碍多见于两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 区、42 区)同时损伤。对 患者来说,所有的陌生人都用一副腔调讲话;熟人嗓音失认症 对 熟 人 嗓 音 确 认 能 力 丧 失 ,但 尚 能 分 辨 陌 生 人 说 话 的 嗓 音 差 异 熟人嗓音不识症多因右半球外侧下顶叶受损所致。三、体觉失认症顶叶皮层 的中央后回 ( 3-1-2 区)躯体感觉 区结构与功能 基 本 正 常 ,但 此 区 与 记 忆 功 能 和 语 言

30、 功 能 的 脑 结 构 间 联 系 受 损 则引起皮层性触觉失认症,实体觉失认症等多种类型的体觉失 认症。实体觉失认症多为右半球顶叶感觉区与记忆中枢间的联 系障碍,引起左手触觉失认症状。将患者眼睛遮起来,令其用 手触摸一些小物体,如笔、剪刀、锁等,患者不能确知是何物 左 半 球 受 损 所 致 的 右 手 实 体 觉 失 认 症 并 不 多 见 ,但 亦 时 而 有 之 如果某一半球次级感觉皮层与记忆中枢的联系受阻,则常出现 双 手 实 体 觉 失 认 症 。皮 层 触 觉 失 认 症 比 实 体 觉 失 认 症 更 为 严 重 对触摸物体的空间关系也无法确认。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央后回 感觉皮

31、层与中央前回运动皮层间的联系障碍所致。本体觉失认 症的患者,表现为对自身不同部位的存在丧失知觉能力。如自 体部位失认症、手指失认症等,多因皮层感觉区与记忆中枢或 语言中枢之间的联系受阻所造成的。从上述多种类型的失认症中,可看出失认症是知觉障碍, 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 所致。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 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例如:视知觉、 听知觉或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 枢共同活动的产物。第五 节 知觉 的细 胞生理学基础关于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现代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证明 在大脑视中枢内存在许多视觉

32、特征检测细胞。在大脑视觉皮层 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 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超柱。另一些学者的 研究证明,在颞、顶、枕区之间的联络皮层和额叶联络区皮层 中 , 都 存 在 着 “ 多 模 式 感 知 细 胞 ”, 可 以 对 多 种 信 息 发 生 反 应 , 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应过程。这些多模式感知细胞,可能 是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总之,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区皮层 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 的结构和功能单元。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 的 综 合 反 应 ,形 成 简 单 的 知 觉 ;联 络 区 皮 层

33、的 多 模 式 感 知 细 胞 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综合为复杂的知觉。第六 节 知觉的分类根据反映物质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基本形式,可以把知觉 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也可以依据 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划分,分为视知觉、听知觉、 触知觉等等。不符合事物的客观情况的错误知觉叫错觉。一、空间知觉空 间 知 觉 是 对 物 体 的 空 间 特 性 的 反 映 ,包 括 对 物 体 的 形 状 大小、远近和方位。空间知觉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后天经 过学习获得的。生来瞎眼的人,经过医治复明的最初几天是分 不清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远近的。在他看来,物体好像接触到 自己的眼睛。经过一段

34、时间以后,他才逐渐地开始能分辨出物 体的形状,并根据各种标志来判断物体的距离。十九世纪末, 施 特 拉 顿 做 了 一 个 著 名 的 实 验 :他 戴 上 一 副 能 将 视 像 倒 转 1 8 0 的眼镜。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颠倒了。开始,他非常不适应这种 情景,视觉和触觉、动觉之间发生了矛盾,用手触摸物体,如 想拿上面的东西,手却伸向下方,想拿左边的东西,手却伸向 右边。行走也发生了困难。写字时不能依靠视觉而只能靠触觉 和 记忆来 写 。 但是经 过 8 天 以 后, 视 觉 逐渐 与 触 摸觉 、 动 觉 协 调起来,他不再感到外部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了。但是摘掉眼镜 后,他又要重新经历一次适

35、应空间环境的过程。实验证明:空 间知觉是通过学习,后天获得的。是将许多感觉器官所得到的 信息,如视觉信息、触觉信息、动觉信息、听觉信息、平衡觉 等信息综合分析以后产生的。空间知觉分为四种: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立体知觉或深 度知觉和方位知觉。(一)形状知觉是指对物体外部形状的知觉。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摸觉 和动觉来感知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的形状,眼睛观察物 体时沿着对象轮廓进行运动的动觉刺激都是物体形状的信息。 加上以前触摸觉经验,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就 形成了形状知觉。(二)大小知觉是指对物体外部大小的知觉。大小知觉也是靠视觉、触觉 和动觉来实现的。对物体的距离知觉在大小知觉中

36、也起着重要 作用。在实践中,视觉、触觉、动觉和判断对象距离的各种信 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紧密的联系,使得以后人单凭视觉就能正 确地判断对象的大小。(三)立体知觉或深度知觉是指对立体对象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外界事 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投影是二维平面的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 三维的立体的东西,并看出对象的远近距离,是人能够依据许 多客观条件和身体内部的条件,这些条件综合地提供了关于物 体立体或距离的信息。人通过大脑皮层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综 合,便获得了关于对象立体和深度的知觉。这些条件主要有以 下几种:1、眼 睛的调节:眼睛在观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水 晶体会 在眼球肌肉的作用下调节变化,看远物

37、时比较扁平,看近物时 比较凸起。眼球肌肉的这种紧张度变化,是估计对象距离的依 据之一。但 是眼睛的调节只在 10 米的距离范围内有作用,而 且 不甚精确,对于远距离的物体,调节作用无效。2、双眼视轴的辐合:眼睛在看东西时,两 眼的中央凹都会 对准所看的东西,以保证对象能投射到视网膜感受性最高的区 域,获得最清晰的视像。这样,眼睛在对准对象时,双眼的视 轴就完成了一定的辐合运动,即看近物时视轴趋于集中,看远 物时视轴趋于分散。这样,控制双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就向 大脑提供了关于对象距离的信息。但视轴辐合只在几十米的距 离范围内起作用,对于太远的物体,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对估 计距离就不起作用了。3

38、、 双眼视差:由于人的两眼相距67 cm,因此两眼是从 不同的角度来看物体的。右眼看见物体右边多些, 左眼看见物 体左边多些, 从而使两眼的视觉有些不同, 这两个稍有不同的 视觉信息, 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下就造成了对象的立体 知觉或距离知觉。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最主要的条件。4、对象的大小: 同样大小的 物体, 在近处, 它在 视网膜上 的 视像就大 ;在远处, 则它在视网膜上的 视 像就小。根据 视像 的大小, 就可判断出该物体的远近距离。5、对象的重叠: 物体的互相重叠或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 关系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物体遮挡了另一个物体, 我们就会 感 到前面 的 物 体近些 。6、明

39、暗和阴影: 在一般情况下, 光亮的物体显得近些, 灰 暗或阴影中的物体显得远些。在生活习惯中, 光源一般是从上 往下照射的, 所以表面较亮的部分容易被看成凸的, 表面较暗 的部分容易被看成凹进去的。7、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中灰尘的影响,远处的景物往往不 如近处的清晰, 因此清晰的物体被知觉为近, 模糊的物体被知 觉为远。8、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是空间对象在平面上的投影。由 于 近距离的物体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距离的物体占的视 角小,看起来较小。因此,向远处伸展的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会 趋于接近,最后几乎可合为一点。这种线条透视的效果可以让 人知觉到物体的远近。9、结 构级差:对象表面的结构因

40、距离的远近不同,会 产生 近处稀疏和远处密集的密度级差,这种视觉效果也是距离知觉 的重要依据。10、运动视差:如果远近两个物体以相等的速度朝同一方 向运动,看上去就会感到距离近的物体比距离远的物体横越过 视 野 的 速 度 快 些 ,这 种 角 速 度 的 差 ,也 是 深 度 知 觉 的 一 个 线 索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空 间 知 觉 是 各 种 感 觉 器 官 协 同 活 动 的 结 果 因 此 深 度 知 觉 ,除 了 要 靠 上 述 各 种 条 件 提 供 的 信 息 互 相 配 合 外 还依赖经验中的触摸觉、动觉等等的验证。(四)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在空间所处的方向、位置(如东

41、南西北、前后 左右、上下等)的知觉。是靠视觉、触摸觉、动觉、平衡觉以 及听觉获得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主要依靠视觉即可感知物体在上、下、 左、右的方向。触摸觉、动觉、平衡觉则常常起补充视觉定向 的作用。在定向时,往往人还靠听觉辨别声源的方向来判断发 声体的位置。有时候,嗅觉也能帮助确定方位。二、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认识外界物体时间特性(延续、顺序等)的知 觉。时间知觉主要有两种依据:第一是借助太阳、月亮、星星 季节的变化及各种计时工具。第二是人体内的各种神经生理过 程都有一定的节律性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等, 当客观事物与人体的节律性活动形成一定的联系之后,就可以 用来感知时间的长短。例

42、如:人可以借助饥饿的感觉判断该到 吃饭的时间了,也可以依据困倦的程度估计深夜的时间。人对时间的估计随活动内容,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兴趣、 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等,可发生过长或过短的错误。例如:参 加 愉 快 的 活 动 ,会 觉 得 时 间 过 得 很 快 ,在 街 上 等 候 朋 友 的 时 候 , 会觉得时间较长。人在童年,对时间的流逝感觉迟钝,时间显 得 分 外 长 ,到 了 晚 年 ,会 感 到 时 光 迅 速 流 逝 。天 阴 看 不 到 太 阳 , 时过中午还以为是上午等等。时间知觉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训练和培养, 可以提高精确估计时间的能力。三、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在

43、空间移动的知觉。它依赖于物体运 动的速度、运动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 动 和 静 止 状 态 等 ,与 时 间 知 觉 、空 间 知 觉 有 着 不 可 分 割 的 关 系 。(一)运动知觉阈限运动知觉有一个阈限。非常慢的运动不能被直接看见。例 如: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们的移动。只 能根据间隔一段时间后它们先后位置的不同,推测它们是在运 动。非常快速的运动物体在眼前经过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是模 糊的,或者完全看不出运动来。刚刚可以辩认出的最慢的运动 速度叫做运动知觉下阈,运动速度大到看不清的时候叫运动知 觉 上 阈 。当 对 象 在 2 米 距 离 的 时 候

44、 ,运 动 知 觉 下 阈 为 0. 6 毫 米 / 秒 ,运动 知 觉 上阈为 600 毫米/秒 左 右。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直接影响着运动速度的知觉。对象距 离远,看起来速度慢;对象距离近,看起来速度快。如近处的 汽车好像从面前急驶而过,而远处的汽车好像不动或慢慢地移 动。这是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对象距离远比距离近的时候运动 的视角范围较小。运动知觉阈限也可以用角速度来表示,根据 对象运动的角速度便可以把它在不同距离时的绝对速度换算出 来。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运 动 知 觉 是 依 靠 各 种 感 觉( 视 觉 、动 觉 、 平衡觉和听觉)在实践活动中共同活动,相互制约的结果。根 据

45、对视觉的运动知觉的研究,运动知觉又可分为真动知觉、似 动知觉以及运动幻觉。(二)真动知觉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物体运动的连续刺激发 生位置的变化,如钟表的指针、汽车、飞机的运动所引起的知 觉,都是真动知觉。(三)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实际上是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 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 动知觉。如电影、电视、霓虹灯广告等所引起的知觉,就是似 动知觉。(四)运动幻觉1、诱 导运动:诱导 运 动 是 实际 不 动 的 静止 之 物 因 周围 其 它 物 体 的 运 动 而 看 上 去 在 运 动 的 知 觉 ,是 一 种 错 觉 性 的 运 动 幻

46、觉 例如:在夜空中,既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朵里穿行,也可以把 云彩看成在月亮前移动,这种月亮的运动就是由云彩的运动所 引起的一种诱导运动。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相对运动的现象不 常发生,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习惯中将知觉对象周围环境中的 一切物体都作为参照系,而将知觉对象看成是在周围较大的静 止环境背景中运动的。2、自 主运动:如果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 一段 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它也是一 种运动幻觉,又称沙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自动现象的产生与 黑暗中光点失去了周围空间的参照系,从而使它的空间位置不 明确这一因素有关。据研究,它还与人的个性有关。例如:场 依存性强的人比

47、场独立性强的人更容易受自动幻觉的暗示。四、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与幻觉不同,错觉是 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是对刺激的一种主观歪曲。幻觉是 在没有相应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产 生错觉的原因,除了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影响外,还有生理和 心理的原因。其机制现在还没有完全清楚。错觉的种类很多, 比较常见的错觉有以下几种:(一)视错觉最 主 要 的 有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 例 如 图 4 - 1. A 垂 直 线 与 水 平 线 的 错 觉 :垂 直 线 与 水 平 线 的 长 度 相 等 ,但 是 对 垂 直 线 估 计 过 高 , 好 象 长 于 水 平 线

48、 。 图 4 - 1. B 上 、 下 两 条 横 线 长 度 相 等 , 看 上 去 上 面 的 显 得 短 些 。 图 4 - 1. C 线 的 左 、 右 两 段 长 度 相 等 , 传 统 心 理学认为:由于线的左半段“充满”了内容,所以显得比右半 段 长 些 。图 4 - 1. D 中 a 、b 长 度 相 等 ,看 上 去 a 比 b 长 。图 4 - 1. E 中 a、b 长度相等 ,看 上去 a 比 b 长 。图 4-1.F 中的直 线被切断 而 看 上 去 成 为 二 根 错 位 的 线 段 。 图 4 - 1. G 两 个 图 形 大 小 是 相 同 的 , 但 是 下 面

49、 的 形 状 显 得 短 些 、 宽 些 。 图 4 - 1. H 中 的 平 行 线 受 到 交叉线 条 的 影响,仿 佛 改变 了 方 向 ,显得 不 平 行了 。图 4-1. I 中 心 的 两 圆 相 等 , 受 背 景 的 影 响 显 得 一 大 一 小 。 图 4 - 1. J 两 个 大 小 相 等 的 圆 形 ,受 图 形 内 部 结 构 的 影 响 ,右 边 圆 形 显 得 小 些 。 图 4 - 1. K 大 圆 内 的 小 圆 和 正 方 形 受 背 景 的 影 响 看 起 来 变 形 了 。目前,对于几何图形错觉的产生原因,还不够清楚。下面 我将对上述几何图形错觉的产生

50、原因作一些探讨,仅供参考。 我认为几何图形错觉的产生原因,除了图形本身的特点外,还 有生理和经验上的原因。图 4-1. A 垂直线与平行线的错 觉 可能是生 理 因 素造成 的 。 根据高级神经活动同时诱导的规律,视网膜上某些点的大脑皮 层相应部位的较强的兴奋,引起皮层邻近部位的抑制,这种兴 奋和抑制的镶嵌关系可能造成视觉的某些错觉现象。图 4-1.B 则 与人的 经 验 有关,“ 一 目 了 然 ”就 会看出上 面 的 图形整体真的比下面的图形短很多,经验发挥作用,判断上面 的 线 段 整 体 短 些 。在 没 有 深 入 观 察 或 者 观 察 能 力 不 强 的 情 况 下 , 这个判断

51、被带到了对线段的知觉中,于是,便将上面的线段知 觉为比下面的线段短些。图 4-1. C 的错觉,传统心理学 认 为是由于 线 的 左半段 “ 充 满 ” 了 内 容 , 所 以 显 得 比 右 半 段 长 。 我 做 的 实 验 图 4 - 1. L 并 不 支 持 这 个 结 论 。 图 4 - 1. C 左 半 段 是 一 条 条 短 而 密 的 垂 线 , 在 观 察 这 个 图 形 时 ,大 脑 皮 层 中 不 断 重 复 用 左 半 段 对 比 这 些 短 垂 线 , 自然产生了线段比垂线长的感觉。即大脑皮层中“长”的感觉 和“左半段的线段”相互形成暂时联系,“短”的 感觉与“ 垂线

52、” 形成暂时联系。当“左半段”与“右半段”对比时,大脑皮层 中“左半段长”的感觉仍然存在,即左半段长的感觉没变,并 将这一感觉带到了与右半段的对比中,便形成了这一错觉。图 4-1. L中的16六个图案,无论左边怎样“充满”,都是以一 个统一的图形去和右边对比, 没有图 4-1. C 那种与长的感觉的 联系。于是, 不会出现错觉。在日常生活中, 分别看同样高度的男人和女人, 总会感觉女人 很高;男人不高。有时甚至比男人矮一头的女人, 看起来感觉 也比那个男人高。这也是与图 4-1. C 的同样原因造成的:男人 由于肩膀宽,与下肢成为一个倒三角形(图 4-1. M 左图),当观 察时, 肩膀至头顶

53、的高度与倒三角形的高度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对比, 并产生了“不高” 的感觉。相反, 在观察女人时, 女人 的身形是个上尖下宽的三角形(图 4-1. M 右图),当底边与高度 比较, 不知不觉中给人“高” 的感觉, 所以, 在街上看见她, 总觉得她很高。不过, 男人和女人的高度的错觉, 并不能带到 两者并排的比较中, 当他们并排在一起时, 由于人观察的视线 在他俩的头顶上, 就产生了同样高度的正确判断。此时, 上述 男人“不高” 和女人“高” 的感觉没有产生或者能量很弱, 不 足以干扰同样高度的正确判断。图 4-1. D 是 经验的 杰作, 在两 条 线段组成 的 上 窄下宽 的 图 形 中 ,透

54、 视 经 验 是 近 端 物 体 看 起 来 高 些 、长 些 ;远 端 同 样 高 度 、 长度的物体,感觉会低些、短些。现在a线段在远端,b线段 在近端, 于是, 给人的感觉就是 a 比 b 长。图 4-1.E 与 图 4-1. B 的 原 因相 同 。图 4 - 1. F 与 图 4 - 1. A 原 因 相 同 。图 4-1.G 上面图形的长弧线接近下面图形的短弧线, 它们 比较的结果十分明显, 产生明确的判断。 相反, 上、 下图形的 比较是困难的, 不容易产生正确的判断。 在“先入为主”的明 显判断影响下, 便会觉得上面的图形长, 下面的图形宽了。图 4-1.H 中的平行线受交叉线

55、条的影响显得不平行, 则是 过去关于观察平行线的经验受到干扰而产生的。图 4-1. I 中, 当左图中的 圆被 小 圆 包 围的 时候, 产生 的 感 觉是中间的圆大;相反, 右图中央的圆被大圆包围, 产生的感 觉是中间的圆小, 当它们进行比较的时候, 这些感觉并没有消 失, 被带到了对比之中, 于是, 一大一小的感觉不变。 即使图 形是自己动手绘制的, 同样不会改变, 显然, 意志及知识经验 都无能为力。图 4-1.J 左边的圆圈由于受到带箭头线段影响, 给人一种 向外扩张的感觉, 相反, 右边的圆给人一种向内收缩的感觉。 于是感觉便是左边的大, 右边的小了。图 4-1.K 是在图形背景的影

56、响下产生的变形, 与图 4-1.A 的 原因相 同 。由主观判断错误而引起的错觉现象十分普遍。例如:“草木 皆 兵 ”、“ 杯 弓 蛇 影 ” 就 是 这 类 错 觉 。由于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引起主观判断错误而产生的错觉现 象也十分普遍。 例如:肥胖的人穿横条衣服会显得更胖;如果 他穿直条衣服的话, 就会显得比原来瘦一些。 剪短了头发, 会 令人觉得面庞胖了一点。 墙壁上装上几面镜子, 会令人觉得房 间变大了。常见的视错觉还有前面提到的似动错觉、 游动错觉、 月亮错觉等。根据引起错觉的主要原因,可以将它们分成生理因素K引起的错觉、生活经验引起的错觉以及我认为存在的一种“联 想(或幻想)型的错觉。

57、似动错觉、游动错觉以及当物体的图像落在我们视网膜的 盲点部分而产生“视而不见”的错觉,都是生理因素造成的错 觉 。“ 视而不 见 ”的错觉,我认为从本质 上来讲并 不 能算是错 觉 。 因为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而看不见就是没 有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信息,也就没有知觉可言。正如盲人看 不见东西,我们不会说他是错觉。聋人听不到声音,也不是听 错觉。但老人听不清别人的话,却主观地判断别人的话,才是 听错觉。有一种有趣的所谓“无中生有”的错觉,也是生理因素造 成 的错觉 。在颜 色知觉中 ,每一种颜 色 都有它相应的互补色(互 补色如用混色轮混合时,会成为灰色白色,只有亮度而无 彩 色 )。

58、红 和 绿 是 一 对 互 补 色 ,黄 和 蓝 也 是 一 对 互 补 色 ,其 它 颜 色也都各有其相应的互补色。黑和白也有互补关系。如果互补 色两者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上时,会显得分外鲜明。如果在周 围充满一种颜色刺激时,无刺激的“空档”处便会产生互补色 的感觉,从而产生所谓的“无中生有”的错觉。最常见的事实 是在蓝蓝的天幕上出现的月亮(无色)会显黄色,汽车司机夜 间 行 车 时 都 有 这 样 的 经 验 ,走 在 高 压 水 银 灯 照 明( 蓝 紫 色 光 源 ) 的道路上,汽车车灯(白炽灯)灯光会显橙黄色;而走在钠灯 照明(黄色光源)的道路上,车灯灯光会显蓝色。这些例子说 明人的感

59、知觉可以受背景条件影响而有所改变。还有一种颜色错觉也十分有趣,法国国旗是由蓝、白、红 三条看起来宽度相等的色带组成的。但实际上的宽度比是 30:33:37。这是因为真正宽度相等的蓝、白、红三条色带排在 一 起 ,看 起 来 反 而 明 显 地 宽 窄 不 同 ;红 色 的 太 窄 ,蓝 色 的 太 宽 。 原因就是颜色错觉: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远近感觉。 这三种颜色排在一起,就会觉得蓝的最远,因而显得宽,觉得 红的最近,因而显得较窄,就形成了一种宽窄不等的错觉。以 上都是生理因素造成的错觉。由生活经验造成的视错觉很普遍。一个生长在平原的人第 一次到山区,在他看来,农村的山间小路只需要走很

60、少时间, 而事实上需要花上几倍的时间。人在不熟悉的道路上行走一段 时间,往往觉得路很长很长;一旦熟悉道路,才会觉得它并不 长。我们坐火车时,通过车窗看临近火车开动时,总是觉得自 己坐的火车在开动。下面是一个实验:在暗室中用幻灯在面对 被试者的幕布上呈现一个方框子,在框子中央有一个小方形, 左右移动框子时,被试感到方形在移动。这是因为人们的一般 经验是,运动的对象总是在较大的静止的环境中移动,所以会 产生这种错觉。联想(幻想)型错觉是以外界毫不相干的刺激,通过人的 主观联想(幻想)而产生的一种错觉。其生理机制与前述的联 觉机制相似。常见的事实是精神病患者有时会视灯影或日影的 形 象 为 怪 物

61、。胆 小 而 迷 信 的 人 夜 间 很 容 易 被 异 常 的 影 子 、景 物 声响或看不清楚的小动物吓得心惊胆颤。因为他们立刻就将这 些刺激与鬼魂魔怪联系上了。(二)听错觉听错觉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尤其是老年人。听错觉主要是 由于混淆引起的。(三)空间定位错觉当视觉信号与平衡觉信号互不协调的时候,常发生身体在 空间定向的错觉。在航空中这种错觉是常见的。当飞机缓慢地 进行倾斜飞行的时候,乘客由于前庭分析器的敏感性较低,同 时他根据视觉判断自己身体与机舱内部的关系位置是正常的, 所 以 感 觉 不 到 飞 机 的 倾 斜 , 而 产 生“ 倾 斜 错 觉 ”。甚 至 当 乘 客 向 机外观看的

62、时候,他会以为地面倾斜了。在战斗机翻筋斗的时 候,由于离心力按照从头到脚的方向起作用,静觉和臀部的压 觉仍然提供着身体正常位置的信号,所以感觉不出飞机的倒飞 状 态 。这 时 飞 行 员 凭 借 观 看 天 与 地 的 关 系 才 知 道 飞 机 是 倒 飞 的 。 但是在海上飞行的时候,由于远处水和天连成一片,失去了自 然 环 境 的 视 觉 参 考 标 志 ,便 易 产 生“ 倒 飞 视 觉 ”,虽 然 飞 机 是 倒 飞的,但感觉上却是正飞的。这时飞行员要依靠仪表来判断飞 机的状态。(四)时间错觉请看前述时间知觉一节。这里不再重复。(五)形重错觉 如果用手比较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重量,会觉

63、得铁比棉花 重 得 多 ;形 重 错 觉 是 由 于 人 的 经 验 中 ,总 是 铁 比 棉 花 重 很 多 的 于是在用手比较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时候,不会感到铁的体积 太小,也不会觉得棉花的体积很大,排除了主观意识由于它们 的体积而引起的“判估”因素(尽管这种判断可能不为意识觉 察 ),而 只 是 采用“ 感 觉 比 较”的方法。于是,此 时大 脑 皮 层 中 “铁”与“重”联结 的经验重新兴奋;“棉花”与“轻”联结的 经验重新兴奋。就出现了铁比棉花重的判断,即错觉。错觉的客观存在不能证明人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恰恰 相反,由于人能了解错觉,从而使人在观察时能摆脱错觉而不 致将错觉认为是正

64、确的,并能找出产生错觉的原因、条件及其 规律性,说明了人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错觉常常是发生事 故和产品报废的原因。错觉在艺术上、技术上以及军事上都有 积极作用。如电影摄制中用移动布景的方法造成交通工具的运 行。美术师、建筑师、服装设计大师以及军事指挥官都是十分 善于利用错觉的人。五、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 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 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一)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知觉有以下三个内容:1、对 他人的知觉:对 他 人 的知 觉 包 括 对这 个 个 体 情感 、健 康状况、性格及其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知觉。通过

65、对他人的表情(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体表情) 知觉,可以产生对这个个体的情感知觉;通过对他人形态(有 动 态 和 静 态 之 分 )、表 情 、气 味 的 观 察 和 言 语 的 交 流 ,可 以 产 生 对 这 个 个 体 的 健 康 状 况 的 知 觉 ;通 过 对 他 人 相 貌 、行 为 、语 言 社交活动范围及“将心比心”式的推测与判断,可以产生对这 个 个体的 性 格 的知觉 。通过对他人情感、性 格 、行 为 、语 言 和 特定环境等知觉,通过回忆、思维、推测与判断等,可以产生 对这个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判断。必须注意: 由于各个不同个体建立的“知识结构”都有区别,所能获取的 外界刺激信息不同,所以,即使是面对同一个对象,各人都会 产生不同的判断结果。2、对 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有因必有果,各 种事物都 有它们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在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