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1990400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0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影响黄鸿翔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v一、中国土壤分类与分布v二、中国土壤资源的特点v三、对土壤学研究的影响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一、中国土壤分类与分布v土壤分类的困难:个体不清晰(不如生物),性状不稳定(不如岩石)。至今没有世界公认的分类系统。v三个土壤分类学派:形态发生学派、地理发生学派、诊断分类学派。中国现有分类属经过修改的地理发生学派。主要是引进了新成土(Entisol)和始成土(Inseptisol or Cambisol)的概念。如各种性土、潮土和新积土等;继续重视中心概念并开始重视边缘值;在处理条件、过程、属性三者关系

2、上比过去更注重属性因素。v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v现有分类系统:12个土纲、30个亚纲、60个土类、227个亚类、600个土属、2470个土种。其中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土种是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v地带性土壤:铁铝土纲、淋溶土纲、半淋溶土纲、钙层土纲、干旱土纲、漠土纲、高山土纲,共33个土类。v非地带性土壤:初育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盐碱土纲、人为土纲,共27个土类。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地带性土壤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端干旱热带砖红壤燥红土南亚热带赤红壤中亚热带红壤、黄壤北亚热带黄

3、棕壤黄褐土暖温带棕壤褐土灰钙土棕漠土温带暗棕壤、白浆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栗褐土、黑垆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寒温带棕色针叶林土、灰化土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高山土纲湿润干旱极端干旱亚高山黑毡土冷棕钙土冷钙土冷漠土高山草毡土寒钙土寒漠土高山冰缘带寒冻土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非地带性土壤v与母质有关的弱发育土壤;初育土纲 11v土质:红粘土、黄绵土、风沙土、新积土、龟裂土。v石质:石灰(岩)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石质土、粗骨土。v发育受水深刻影响的土壤:水成土纲、半水成土纲 7v弱:草甸土、砂姜黑土

4、、山地草甸土、林灌草甸土、潮土;v强:沼泽土、泥炭土。v发育受盐份深刻影响的土壤:盐碱土纲 6v盐:盐土、漠境盐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寒原盐土;v碱:碱土。v发育受人为作用深刻影响的土壤:3v水成:水稻土v灌耕:灌淤土、灌漠土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盐土与盐化土壤的区分类型区诊断土层盐分类型轻度(%)中度(%)重度(%)盐土(%)半湿润020氯化物0.2-0.4 0.4-0.6 0.6-1.01.0硫酸盐0.3-0.5 0.5-0.7 0.7-1.21.2苏打0.1-0.3 0.3-0.5 0.5-0.70.7滨海01000.1-0.2 0.2-0.4 0.

5、4-0.60.6干旱030氯化物0.7-0.9 0.9-1.3 1.3-1.61.6硫酸盐0.7-1.0 1.0-1.5 1.5-2.02.0苏打0.35-0.500.50-0.650.65-0.850.85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碱土与碱化土壤的区分弱碱化中碱化强碱化碱土碱化度(%)5151530304545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布规律v一)、水平地带性分布:v纬度地带性分布:以东部湿润地区表现较明显。从南往北分布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与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与白浆土、棕色针叶林土。v经度地带性分布:以温带地区表现较明显。从东往西分布暗

6、棕壤与白浆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v 其余区域均因气候类型不全或因地形、母质的干扰,分布的带谱均不完整。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布规律v垂直地带性分布:以喜马拉雅山南坡表现最全。从低到高分布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与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与灰化土、黑毡土、草毡土、寒冻土及永久积雪。v负垂直地带性分布;以横断山区为代表。v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复合分布:以青藏高原东半部最明显,其他如福建东南部、大兴安岭西坡也有表现。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布规律v主要耕地土壤:水稻土、潮土

7、、褐土、草甸土,黄绵土、栗钙土、紫色土、黑土、黑钙土、棕壤、砂姜黑土。v主要林地土壤:暗棕壤、棕壤、棕色针叶林土、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灰褐土、灰色森林土、白浆土。v主要草地土壤:黑钙土、栗钙土、黑毡土、草毡土、棕钙土、灰钙土、山地草甸土、黑土、黄绵土。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中国土壤分布规律v我国最湿润的区域:喜马拉雅山南坡(发现灰化土剖面)、台湾山脉东坡。v我国最干旱的区域:新疆东部、甘肃西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土壤剖面中出现盐盘)v我国一些特殊分布的土壤:v古代成土作用的影响(母质):红壤、黄褐土、黑垆土、砂姜黑土。v焚风效应的影响(地形):燥红土。中国土壤资源

8、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二、中国土壤资源特点v1、土壤类型众多。根据现有分类系统,v中国已经确定12个土纲、30个亚纲、60个土类、227个亚类、600个土属、2470个土种。其中地带性土壤有铁铝土纲、淋溶土纲、半淋溶土纲、钙层土纲、干旱土纲、漠土纲、高山土纲,共7个土纲、33个土类;非地带性土壤有初育土纲、水成土纲、半水成土纲、盐成土纲、人为土纲,共5个土纲、27个土类。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2、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v总面积为8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2%。耕地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约227.6万平方公里,牧草地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v人均面积情况:我国人

9、均耕地、林地、牧草地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45%、25.9%和36.9%。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3、土壤分布复杂v除东部湿润区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与北部中温带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得比较清晰完整以外,其余区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受干扰严重。主要原因是地形与母质对生物气候带的干扰。v而在土壤的小区分布与微域分布上,人为活动的作用又极为强烈。所以,中国土壤从地带性分布到微域分布都极为复杂,土壤的水平变异很大。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4、非地带性土壤比例高,土壤性质变幅大v我国不仅因为气候类型众多,发育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各种土壤。而且土壤形成过程深受地形、母质、人

10、为活动、古风化过程及近现代强烈的沉积与侵蚀作用的影响,因而非地带性土壤的比例高,由此造成同一区域内土壤性质的变幅也很大。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可出现性质完全不同的土壤,出现不能体现生物气候带特征的土壤,这就对土壤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5、难利用土壤面积大v面积超过的6%土类:寒钙土、风沙土和红壤。v面积超过3%的土类:草毡土、暗棕壤、栗钙土、灰棕漠土、寒冻土、水稻土和棕钙土。v难利用的山地土壤、高寒土壤、漠境与干旱区土壤面积很大,而适宜农用的土壤面积不足。v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土壤资源难利用面积大:v 地形:山地和高原占到66%,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面积占2

11、5%。v 气候:寒温带1.2%、高寒气候26.7%。半干旱区19.2%、干旱区30.8%。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6、耕地土壤的整体质量偏低v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2%的面积占35.8%,1%2%和低于1%的面积则占38.25%和25.95%。土壤全氮含量大于0.1%、0.1%0.075%和小于0.075%的面积分占45.06%、21.34%和33.60%,土壤有效磷(p)含量510mg/kg、土壤有效钾含量50100mg/kg、多数情况下应施用磷钾肥的面积分别占30.95%和34.96%,而有效磷含量小于5mg/kg的缺磷和极缺磷面积占50.59%,有效钾小于50mg/kg的

12、缺钾和极缺钾面积占12.16%。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v耕地土壤中具有各种障碍因素的面积也较大,如盐化占4.02%、碱化占0.22%、土壤侵蚀占38.7%、耕层浅薄占26.2%、渍涝占6.66%、干旱缺水占36.3%、土体中有漏沙层的占4.43%、有沙姜层的占1.07%、有砾石层的占2.71%、有铁子层的占0.19%、有潜育层的占3.47%。此外,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占5.5%。v因此,我国耕地中的低产土壤占到37%。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我国土壤和欧洲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较 中国 欧洲 褐土 1%左右 2%以上 棕壤 1%1.5%3%以上 黑钙土 3%左右 8%

13、左右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 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垦殖指数过高;耕种历史久远;乡镇企业、规模化养殖、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7、土壤利用强度大,土壤性状变化快v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因此长期采取高投入取得高产出,以满足对农产品需求的策略。高强度的利用,造成土壤性状变化极其强烈与迅速。从历史上的变化来看,我国南方的沼泽土几乎已经全部改造成为了高产的水稻土。而黄土高原上的草原土壤则大部分被侵蚀而形成了黄绵土。从近期的变化看,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每年下降0.1-0.2个百分点,许多地方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已降低至2%以下,呈现出某些低产土壤性状;黄淮

14、海平原的盐碱土已经接近消失,而内陆盆地的盐碱土却大幅度增加,如新疆的盐碱土在最近20年的时间里,由占耕地面积的18%增加到占耕地面积的30%。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三、对土壤学研究的影响v1、土壤保护与培育应当成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v 足够数量与较高质量的耕地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我国耕地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是我国发展农业所面对的、不可回避的基础条件。在确定农业发展道路时必须适应这个特点,不可盲目学习国外。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 我国土壤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v1、造成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粮食安全没有保证;v2、提高农业生

15、产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v3、限制了其他农业生产措施发挥应有作用。消减了科技进步的作用;v4、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v5、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v所以,具有数量多质量好的耕地的发达国家用不着去研究土壤的改良与培肥,而将重点放在高肥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上。我国的国情却要求我们首先重视土壤数量的保护与质量的培育。土壤改良培肥的机理与技术应该长期作为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如果盲目追随国际潮流,将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前些年土壤学研究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正是盲目学习国外的恶果!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2、土壤的高强度利用是我国农

16、业生产的需要,研发各种农业生产措施时必须适应这一特点v高强度利用土壤,以高投入取得高产出是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然道路。要取得农业的高效益和食品、环境的安全,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努力。企图以低投入取得低产出如大规模发展有机农业在我国是行不通的。v 所以,在高强度利用的条件下,实现土壤内部以及土壤与环境之间高通量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建立高水平的平衡关系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土壤工作者的任务。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3、必须重视土壤演变的监控,防止和修复土壤退化v由于土壤利用强度高,土壤性质变化快,所以加强土壤演变的监控特别重要,以通过监测总结利用措施对土壤的影响,从而调整利用措施,防止和修复土壤退

17、化,提高土壤肥力。我国目前土壤监测工作零星分散、监控面不足、监测内容短少、相关研究工作跟不上的现状,急需迅速改变。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4、我国土壤的空间分布变异大,影响研究工作的设计与布局,成果的推广v影响土壤分布的多种因素:地形、气候、母质、古土壤、人为活动(经营规模、耕种历史等)。v我国农区在小范围内土壤类型与性质的急剧变化,不同于国外平原农区土壤类型与性质的稳定,增加了土壤研究与成果推广的难度与工作量。v在研究设计方面,由于土壤分布复杂,性质变异大,许多国外的许多先进理念与技术在中国难以直接应用,必须进一步研究与改造,如精准农业、测土施肥等。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

18、研究的v在研究布局方面:必须明确研究的土壤类型,而不能仅仅是区域位置;准确选取试验点位;了解所研究的土壤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在研究区域共性的时候通常应该增加试验研究点位。v对成果应用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按区域范围进行推广,而应该按照成果的适应条件,依据土壤分布状况组织推广。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5、土壤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多数土壤缺乏典型性,选取研究样品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v人为的耕作与施肥,以及因为人类活动而造成或加剧的土壤侵蚀与沉积,致使许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偏离其典型性状的强烈变化。给研究工作中选取代表性土样造成极大的难度。土壤学研究中,取样误差通常远远大于测定误差,土壤样

19、品的代表性不足常常造成研究工作的失败。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v在研究某种土壤的基本特性时,以及在对不同土壤进行比较研究时,更应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问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或是大量采样,进行大样本量的统计分析,或者是严格进行试验样本的比较与筛选,在该土壤的典型分布区采集相同母质、利用状况及肥力水平的多个土壤样品进行比较,筛选出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v总之,中国的土壤状况有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的土壤学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科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但切忌盲目照搬。我们应该依据中国土壤的特点,部署我们的科研项目,设计我们的技术路线,这样才能够在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实践上更好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v v 谢谢!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