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件整理

上传人:jw****77 文档编号:21989199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6.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际贸易课件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课件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课件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课件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课件整理(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国际贸易定义: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与这些贸易活动及其相关的理论、政策问题即是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静态利益、动态利益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1.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加产品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并通过部门之间的联系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2.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3.积累资本,促进就业。4.刺激国内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5.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利益实现的限制条件:1.市场经济发展条件。(出口部门和国内经济其他部门)2.经济主体参与国际贸易的主动性3.产品结构转变的代价和时间。(劳动力转移成本、企

2、业投资转变的成本、社会成本)贸易模式:自然气候、天然资源条件决定了某些国家的贸易模式劳动生产率差异是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要素资源禀赋的相对丰裕程度与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随机因素。国际贸易政策:各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可能会对进口实施限制政策。发达国家一般致力于贸易自由化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政策: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政策;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政策近期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第二节 国际贸易发展史及各阶段特点(课本第10页)1. 奴隶社会的世界贸易腓尼基(现黎巴嫩一带):缺少良田,具有天然良港,出口金属、玻璃制品,进口象牙。矿物和奴隶,在迦太基(突尼斯)建立最早的殖民地。公元前1000左右,希腊成为新的

3、海上霸主。公元前4-3世纪,雅典成为贸易的中心。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西罗马取代了希腊,以地中海为中心,并与印度、中国建立了贸易联系。贸易特点:贸易主要限于临近国家之间;贸易的商品主要为奴隶、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香料等。2. 封建时代的国际贸易公元5-7世纪,君士但丁堡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港口。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8次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交流。十字军东征失败后,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是东西方贸易的中介,货物运到地中海,再由威尼斯商人分散到欧洲市场。13世纪后,汉萨同盟、士瓦本城市同盟;反对封建主的掠夺、减轻关税和保障商业利益。15世纪后衰落,为英法及尼德兰代替。亚洲也形成了几个比较重

4、要的贸易区,包括以中国、朝鲜和日本为主的东南贸易区,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国的东南亚贸易区,以及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贸易特点:当时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在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补充;在15世纪前,整个整个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贸易基本上是互通有无。3.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5世纪前的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之内和欧亚大陆之间,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课本15页 地理大发现第1、2段。1488迪亚士(葡)非洲好望角葡王室

5、支持1492哥伦布(意)美洲新航路西王室支持1497-1498达伽马(葡)绕好望角到印度葡王室支持1519-1522麦哲伦(葡)环球航行 西王室支持地理大发现的后果: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价格革命:由于美洲大量金银的输入4. 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海外市场开发、工业革命所需的条件已经具备第14页,贸易特点5.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国际贸易特点(第15页)二战后贸易特点:第三节 基本概念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第3页倒数第二段)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第5页倒数第三段)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

6、lassification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现汇贸易、记帐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划分标准:支付结算方式现汇贸易:通过银行汇兑对每笔交易以现汇单独结算的贸易。记帐贸易:根据两国政府的有关协定,各自以政府的名义在对方的指定银行开立结算帐户,在约定的期限内贸易双方在帐户上记帐索取 。易货贸易:两国政府或贸易团体针对某些特定商品进行交换,并要求严格保持进出口结算平衡的贸易 。 补偿贸易:若买方全部或部分地以实物对进口货物作延期支付的贸易。对外贸易额,国际贸易额value:又称对外贸易值,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 (通常指一年)一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对外贸易额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 国际

7、贸易额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对外贸易量,国际贸易量volume 对外贸易量就是指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以基期价格作参照,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量可更准确反映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变动。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指用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进出口商品的交换比价。 以实物衡量:若等量出口能够换到的进口量增加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 以货币衡量:若基期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当报告期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时,贸易条件改善;反之,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

8、比重来表示。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通常用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指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外贸额 GDP出口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额GDP进口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口额GDP 出口贸易依存度比对外贸易依存度更直接、更真实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低的因素:国家的大小;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变化等。外

9、贸依存度观点辩证:龙永图:我从来都不相信外贸依存度这个说法,外贸依存度高是无稽之谈。在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已经过时 张汉林:外贸依存度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有人误解,分子与分母之间有一种依存关系 张燕生:贸易依存度高低并不真正重要,因为影响因素众多,关键在于外贸依存度的上升速度,从历史上看,美国、日本、巴西、印度等国在过去年外贸依存度的波动约在个百分点之间。而中国外贸依存度在一年内上升十个点。别人用100、150年走的路,我国要用20年,30年完成,这是有风险的。 何帆:即使贸易依存度高,也不表明经济风险的增加。没有证据表明贸易依存度高的国家比低的国家绩效更好或更不好。第二章 国际分

10、工与世界市场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国内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也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分工产生后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一、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背景: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的推动下产生,使大机器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体系建立。第一次产业革命的特点1.国家间主要通过国际间商品贸易进行联系2.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

11、分工,即农业和工业的分工,英国等先进国家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而印度等落后国家成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二战 )背景是第二次技术革命,以19实际70年代内燃机和电动机为代表,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引起了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工业等的建立和扩大。生产力的发展使垄断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经济特点之一,形成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新体系。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要特点1.分工体系垂直型模式进一步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模式,分工门类较为齐全,分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形成“工业欧美日,原料亚非拉

12、”的国际分工格局2.资本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主要方式,国际分工主要通过国际间资本流动表现出来三、国际分工的深化: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宇宙工业等为标志,出现了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激光和光纤工业等等新型产业,并带动了化学工业、航空工业、汽车工业等原有工业部门的新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把社会分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主要特点:1. 从分工格局上,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2. 从分工部门上,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趋势;3. 发达国与发展国之间不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发

13、展;4. 从国家经济所有制上,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5.从经济一体化上,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6.从分工类型上,垂直分工日益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7.从分工领域上,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和技术领域扩展;8. 从分工性质上,国际分工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四、产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第四次技术革命(80年代从美国兴起至今)1.背景:以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标志,展开了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2.特点:1.生产力性质发生变化,知识增长源泉越来越多地来自知识和科技的贡献。2.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主导产业变化(从服装业和钢铁业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电子工业以及

14、软件产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现状是知识为基础的产业)3.增长方式方式了转变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一、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包括科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国际分工生产力是发展必然结果,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科学技术极大推动了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进入国际市场。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了生产专业化的趋势,把原本连贯的生产过程分解诶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的不同生产部门。在新的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飞机

15、、巨轮、电子通讯等全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为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二、 自然条件因素基础因素自然条件包括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国土面积的大小等。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条件对于某种具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为参与国际分工与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但在自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形成现实的国际分工,则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与实际的生产关系。三、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性质的因素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内容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际分工、国际分配、国际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资本主义的国际

16、分工带有强制、畸形和剥削的性质与特征,表现为国际资本对于国际工人阶级的剥削,当代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占居支配地位。四、 资本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五、上层建筑推进和延缓因素第三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与地理方向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五、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次度第四节 当代国际分工一、当代国际分工的分类1.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划分(1)垂直型国际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2.按照分工是

17、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划分(1)产业间国际分工(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征1.跨国公司主导国际分工格局2.竞争优势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3.国际分工呈现多层次格局4.全球贸易增速快于产出增速,国际分工在加深5.世界贸易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向高技术领域拓展三、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分工(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1.在要素收益中的不利地位2.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低层次地位 3.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下游地位 4.在知识经济结构中的弱势地位5.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受支配地位四、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缺陷1.世界经济财富的总量增长与国际经济主体间的社会分配失衡和不公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18、环境趋于恶化3.发展环境恶化4.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会导致形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挑战和侵蚀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自由贸易思想一、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AdamSmith 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创始人,是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在其1776年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他提倡“自由放任”的自由

19、贸易政策。二、绝对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核心思想:贸易是互利的,并非是损人利己的;互利贸易的基础是国与国之间生产特定商品存在绝对成本差异。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比别国的生产成本绝对的低,在利益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就应专门生产该商品并对外出口,反之就该进口。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来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理论的逻辑推理或理论主要观点:1、分工原因:人类天生具有的交换偏好;2、分工好处: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分工是国民财富大幅增加的原因;3、分工的原则:应该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4、分工原则推广:适用于家庭之间或一国内部的分工原则可以推广到国家之间,即各国应本着发挥各自优

20、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 5、最后提出了自由放任的贸易思想。三、评介正确性:关于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原则,通过分工再贸易利益分配,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动力和目的。错误性:人性交换天赋说,交换引起分工说。局限性:与国际贸易实际不完全相符;没有揭示交换比价。第二节 比较利益理论及其发展比较贸易理论是在绝对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是对绝对利益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可以被视为第一个近乎完美的国际贸易理论,它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形成。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学家,在其181

21、7年出版的代表著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提出了完整的比较利益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一)理论产生的背景1. 客观实践要求:英国“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代表土地贵族阶级利益,伤害工业资产阶级利益。2. 理论要求:绝对优势理论假设,参加分工于贸易的每个国家必需有绝对优势,这与经济实际不符。(二)理论的基本观点国际贸易是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而不是绝对利益起决定作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原则是“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三)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

22、价(课本第56页)第三节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课本第60页)H-O假设条件(61页)要素禀赋、要素价格、相对要素充裕度(第63页)要素密集度(第64页)(一)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贸易产生的直接基础,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导致国际贸易必要条件,3、国内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商品价格比例不同,4、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要素价格比例不同。 5、结论:一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由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这样国家才能在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对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理论从两国商品价格比较,用生产要素禀赋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

23、商品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影响,这种研究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论建立在三要素论基础上,对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国贸易中重要地位给以肯定,是符合客观经济现实情况的。2、 局限性和不足方面:理论掩盖了国际贸易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的最重要和根本原因;缺少从需求角度分析;一些假设前提(如完全竞争、不存在科学技术进步等)与实际不符合;结论关于贸易结构不变与现实不符合。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提出:美籍俄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20世纪中叶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证明要素禀赋理论。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考察

24、,结果发现,美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个有违常理的“悖论”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反论( The Leontief paradox),或叫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法,有机地结合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三种方法,提供了检验国际贸易理论的工具,对要素禀赋论的检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是对传统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但没有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入研究,只是作了一些表象的分析。其理论体系也比较分散、片面,缺乏完整性。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者

25、凯南(P.B.Kenen)、舒尔茨(T.W Schultz)等人提出的,用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学说。认为使用在国际贸易商品生产中的资本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指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本,它是对物质资料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指寓于人体中的技能,表现为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才能及健康情况,它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即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人力资本投入,可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知识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六章国际资本移动第一节 国际资本移动及其特点概念:国际资本移动是指资本从一国或地区跨越国界向别国或地区的移动、

26、转移进行商品生产和金融服务业方面的投资活动。内容: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根本目的:实现资产增值。一、战后国际资本移动的特点(一)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二)国际资本移动中的主体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不平衡(三)国际资本移动的国别地区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四)国际资本移动的部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五)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资本移动持续稳定的发展(六)国家垄断资本在国际资本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战后国际资本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提高(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兴起(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四)国家垄断资

27、本的输出促进了私人资本的输出(五)跨国银行和区域性金融投资机构的兴起,促使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为资本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六)货币升值、贬值的影响(七)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均(八)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南南合作的发展,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第二节 国家资本移动的主要形式一、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投资人将资本直接注入国外的工业或商业企业,并以自己的名义和责任从事生产或经营)(一)按投资者对投资企业拥有的股权比例的不同分类(二)按投资者投资组建方式的不同分类(三)按照投资者的投资动机的不同分类(四)

28、按投资者投资的部门结构关系不同分类二、对外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是投资人将资本输出国外,并进行贷款和购买证券等活动)对外间接投资包括证券投资和借贷资本输出,其特点是投资者不直接参与这结资本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一)证券投资(二)借贷资本输出国际投资的特点第一,投资主体单一化。国际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大型的跨国公司或大型国银行,生产与经营规模巨大,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先进,管理手段现代化;具体独特的运行机制、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巨大的影响。跨国公司的这些特点是国内投资主体所无法比拟的。第

29、二,投资环境多样化。国内投资主体面临的投资环境局限于一国内部,比较单一,比较熟,而国际投资主体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是复杂的多样化的,涉及到国内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否则风险极大。第三,投资目标多元化。虽然国内投资主体与国际投资主体的最终目标都是获得大限度的利润,但两者的直接投资目标却具有很大差别。国内投资的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基本一致,而国际投资的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不一定一致,直接目标具有多元性。第四,投资运行复杂化。国际投资运行比国内投资要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的前期工作耗时较长;二是生产要素的流动要受到诸多限制;三是投资争议的解决难度

30、较大。三、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一)1914年以前的国际投资这是国际投资的起步阶级。这一阶段的主要投资国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其中英国长期居于国际投资的统治地位。到1913年,英国的国际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国民财富总额的1/4,占当时世界国际投资总额的一半。主要特点是:第一,投资的来源主要是私人资本,官方资本所占比例甚微。第二,投资的形式主要是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比重很小。第三,投资国数目很少;第四,投资主要流向资源丰富的国家和殖民地国家。第五,投资主要用于资源开发和铁路公用事业;第六,投资期限较长,有的长达99年。第七,投资国获益匪浅。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投资(191

31、4-1945年)这一阶段是国际投资缓慢发展的阶段。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危机造成了资金短缺和市场缩小,导致国际投资发展缓慢。投资国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不仅成为净债权国,而且成为新的国际资本的主要来源国。20年代,美国的对外投资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向同盟国提供的借款总额就达160亿美元。特点:第一,主要投资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第二,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1914年以前,对外投资基本上局限于私人对外投资。第三,国际投资的形式发生了变化,1914年以后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占国际投资总额的份额增加很快。(三)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国际投资(1

32、946-1970)这一阶段是国际投资恢复增长的阶段。美国于1947年宣布实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重建遭到战争破坏的欧洲国家恢复经济。仅在1948-1953年期间就向欧洲提供了136亿美元的资金。特点:第一,国际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私人投资增长更快;第二,国际投资方式发生了转变,由新的间接投资为主转为直接投资为重;第三,国际投资的投资国结构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行对外投资。(四)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投资(19711980)这是国际投资高速增长的时期,美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也是主要的投资国,美国仍然占主导地位。比如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占外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比例从1960的3.

33、6%上升到1980年的6.2%。特点是:第一,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第二,西方主要的对外投资大国同时也是吸引外资的主要东道国;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增长较快;第四,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的资金来源。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投资这是国际投资稳定增长的时期。但不同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不一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放慢,1981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为2283亿美元,到1984年增长为2334亿美元,3年间仅增长了2.2%。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加速,198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仅为365.2亿美元,到1986年猛增为1000亿美元。日本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的同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特点:第一,国际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超过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第二,美国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为最大的债务国;第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增加了,但仍处于从属地位;第四,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国际投资新格局。第三节 国际资本移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国际资本移动加速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二)国际资本移动对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和商品结构的影响(三)国际资本移动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和垄断(四)国际资本移动使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五)国际资本移动使各国贸易政策发生变化(六)国际资本移动加剧发发达国家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