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上传人:h****1 文档编号:21987724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一、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清明节的简介清明节又叫春游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春游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

2、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上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清明节的来历1、介之推的传闻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

3、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着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偏僻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慢慢复原了精神,当重耳发觉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时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静静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惭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简洁,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觉背

4、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觉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其次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祀,发觉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2、节气清明与清明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记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相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四节气是中

5、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相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改变,对人们依时支配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行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起先打算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供应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三、关于清明节的内容: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好玩的

6、,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春游、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以熬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春游游玩的欢乐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1、扫墓祭祖的习俗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祀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

7、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日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洁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予对先人的怀念。2、春游的习俗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会生气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春游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春游草,在郊野游玩,欣赏春色。清明前后

8、正是春游的好时间,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意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春游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快乐,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3、插柳的习俗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春游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日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

9、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独创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4、清明游乐的习俗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春游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宠爱,如持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5、牵钩的习俗”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加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很多小

10、绳,竞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吶喊,喧闹特别。6、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宠爱的活动之一。古人信任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消遣活动。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

11、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全部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7、荡秋千的习俗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嬉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嬉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

12、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旧有秋千,供儿童玩耍。8、射柳的习俗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嬉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输赢。、蹴鞠的习俗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春游、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祀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快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特别好玩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

13、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旺盛,常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欣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白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渐渐由对抗性竞赛演化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近年来,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很多市民参与其中,既熬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10、斗鸡的习俗古代清明盛行斗鸡嬉戏,斗鸡由清明起先,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与斗鸡。如唐玄

14、宗最喜斗鸡。11、蚕花会的习俗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12、拔河的习俗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独创于春秋后期,起先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实行大规模的拔河竞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