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复习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21986041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解剖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剖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剖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解剖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1年人体解剖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论1、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 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2、解剖学常用术语上和下描述器官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距离。前或腹侧和后或背侧描述身体前、后距离相对远近关系。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 者为后。内侧和外侧描述身体部位相对正中线的相对距离.内和外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 浅和深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近侧和远侧:描述四肢方位,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尺侧和桡侧:上肢内侧为尺侧,外侧 为桡侧.胫侧和腓侧:下肢内侧为胫侧,外侧为腓侧。垂直轴上下方向,与人体长轴

2、一致,垂直于地平面矢状轴前后方向,与人体垂直轴相垂 直冠状轴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垂直轴和矢状轴垂直矢状面沿前后(矢状轴)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切面,与地平面垂直冠状面沿左右(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切面,与矢状面和水平面垂直.水平/ 横切面与地平面平行,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二章基本组织1、被覆上皮的种类及各种上皮的分布及生理功能。(1)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扁平,胞质薄,核扁圆,居中分布:心脏、血管、胸腹膜、肾等 部位.A、内皮: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功能:内皮细胞表面光滑,有利于 物质的运输,很薄,有利于物质交换。B、间皮: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功能:

3、表面光滑,减少脏器在运动时的摩察。(2)单层立方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分布于肾小管等处。(3)单层柱状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居细胞基底部。 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以纤毛柱状细胞 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皮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 同一个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上,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主 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5)复层扁平上皮: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结

4、缔组织的界 面呈波浪形。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 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胞不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 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这类上皮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6)变称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 不同而变化。2、疏松结缔组织各种细胞和纤维的种类和功能?细胞(1)成纤维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呈扁平、有突起的星状,核大,扁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浅 染。RER、Golgi体、核糖体丰富。合成基质、纤维。(2)巨噬细胞:形态多样,常形成伪足。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周边有微丝、微管,内含大量 溶酶体

5、、吞噬体、吞饮泡。来自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功能:a.趋化、定向运动。b.吞噬异物。c.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d.参与免疫调节。(3)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偏向一侧,染色质呈块状,位于核膜下方,形如 “车轮状”。胞质丰富,含大量平行排列的RER,合成和分泌抗体。(4)肥大细胞:圆或卵圆形,胞浆中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合成分泌组织胺、白三烯、肝素等 物质,引起过敏反应(5)脂肪细胞:体积大,多边形或球形,胞质中含脂滴,核被挤至边缘。标本上,脂滴溶解 呈空泡状。合成、储存脂肪(6)未分化间充质细胞7白细胞纤维(1)胶原纤维:波浪状,交织成网的结构,粗细不等。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差。(2)弹性纤

6、维:纤维较细,分支交织呈网,特殊染色可将其染为紫蓝色或棕褐色。富于弹性、 韧性差。(3)网状纤维:AgNO3染色为黑色,称嗜银纤维,构成组织网状支架。3、骨骼肌与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骨骼肌,光镜结构:细胞呈长圆柱状,长约140mm,直径10100 m;几十个至数百个扁 椭圆形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纵切面上可见肌原纤维和周期性横纹。肌节两条Z线之间 的一段肌原纤维,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由1/2明带+1暗带+1/2明带构成。电镜结构:肌原纤维,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构成,中央借M线固定,两端游离.2细肌丝:(1)肌动蛋白球形单体,构成双链(2)原肌球蛋白短双股螺旋多肽链(3)肌

7、原蛋白由三 个球形亚单位组成TnT:附着于原肌球蛋白TnC:与钙离子结合TnI: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 蛋白相互作用2横小管(T小管)T小管(红色示意):肌膜向内凹陷形成,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明、 暗带交界处,细小,将冲动传向细胞内。3肌浆网(L小管)T小管(红色示意):肌膜向内凹陷形成,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明、 暗带交界处,细小,将冲动传向细胞内。心肌1、光镜结构:细胞呈短柱状,有分支互相吻合,12个细胞核,位于中央,肌原纤维、 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细胞间有与细胞长轴垂直的阶梯状结构(润盘)。2、电镜结构;(1)肌原纤维不如骨骼肌明显(2)横小管位于Z线,粗大(3)肌浆网 和终池不发达(4)

8、润盘两个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纵向上有缝隙连接,传递信息电冲动;横向上有中间连接、桥粒, 使细胞能牢固连接起4、基本概念:微绒毛、纤毛、内皮、间皮、肌原纤维、肌节、横小管、三联体、闰盘 微绒毛:细胞表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表面为细胞膜,中轴为纵形的微丝,扩大表面积, 与细胞的吸收功能有关纤毛:细胞表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突起,由纵形排列的9+2微管组成,具有摆动功能。 内皮: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功能:内皮细胞表面光滑,有利于物质的运 输,很薄,有利于物质交换。间皮: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功能:表面光滑,减少脏器在运动时的摩察。,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沿肌纤维长轴有

9、规律地平行排列组成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 子构成,中央借M线固定,两端游离2细肌丝(1)肌动蛋白:球形单体,构成双链;(2)原肌球蛋白:短双股螺旋多肽链;(3)肌原蛋白: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TnT:附着于原肌球蛋白TnC:与钙离子结合TnI: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I带+ A带+ 1/2I带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和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横小管(T小管):肌膜向内凹陷形成,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明、暗带交界处,细小, 将冲动传向细胞内。润盘:两个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纵向上有缝隙连接,传递信息和电冲动;横向上有中间连 接

10、、桥粒,使细胞能牢固连接起。三联体: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 体。第三章运动系统1、骨的数量与形状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骨的形状:1长骨2短骨3扁骨4不 规则骨2、骨连结的类型。骨连接:1、直接连结(1)纤维连结: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或韧带相连,包括颅骨之间的缝、 骨与骨之间的韧带或骨间膜等。(2)软骨连结:两骨之间借软骨相连,如椎间盘、耻骨联 合等,有轻微的运动,起缓冲作用。(3)骨性连结:两骨间借骨组织相连,如骶椎骨之间 的融合、颅骨缝的骨化等,不能产生运动。)2、间接连结-关节3、关节的基本结构及辅助装置。关节的结构

11、1关节面:相邻两骨的接触面:一凹(关节窝)一凸(关节头)关节软骨(光滑 有弹性,附有少量滑液,可缓冲振荡,减少摩擦。)2关节囊: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两 端附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与骨膜续连,包裹密闭关节腔,起保护作用。外层(纤维层): 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局部形成韧带。内层(滑膜层):薄而光滑的疏松结缔组织,富 含毛细血管,分泌滑液,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3关节腔: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 腔隙,内含有少量的滑液,呈负压,使相邻关节软骨面紧密相连,维持关节的稳定性。) 关节的辅助结构:(1)韧带:连结相邻两骨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可防止关节过度活动,有 助关节的稳定。(2)关节盘:位于两关节

12、面间的纤维软骨,分隔关节腔,可减缓冲力,增 强关节的稳定性及运动方向。如膝关节的内外侧半月板。(3)关节唇:附于关节窝周缘的 纤维软骨环,加深关节窝,稳定关节。4、脊柱、胸廓的构成和功能脊柱的构成:24块椎骨:颈椎7个 胸椎12个 腰椎5个;1块骶骨(5个骶椎融合);1 块尾骨(4个尾椎融合)。脊柱的功能:支持:承受体重;保护:为中轴骨;运动:屈、 伸、侧屈、旋转、环转胸廓的构成:12对肋的前端连有肋软骨。第1对肋软骨与胸骨直接相连,2-7对肋软骨与胸骨形成胸肋关节;8-10对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弓形结构(肋 弓);11、12对肋软骨前端游离(浮肋) 胸廓的作用:保护和支持脏器、参

13、与呼吸运动。5、肌肉的形态学分类。肌肉的形态学分类:1长肌2短肌3阔肌4轮匝肌6、肌肉的结构与辅助装置。肌肉的结构:1肌腹:主要由肌纤维组成2肌腱:位于肌腹两端,附于骨骼。由致密的胶原 纤维束构成,无收缩能力。肌肉的辅助装置:1筋膜(浅筋膜:即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包被全身,起保护作 用。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的致密结缔组织,包裹并深入肌群之间,附着于骨上,保护肌 免受摩擦,使肌能单独活动。)7、膈的位置、形态、功能、裂孔的名称及通过的结构膈:位置:分隔胸腹腔,呈向上的穹隆状的扁阔肌,构成胸腔的底部和腹腔的顶部。组成: 外部以肌束起于胸廓下口周缘及腰椎前面,周围为肌性部,由四周向中央移

14、行,止于中心腱。 作用:收缩时,穹窿下降助吸气松弛时,穹窿上升助呼气。膈有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平 12胸椎,有主动脉、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平10胸椎,有食管、 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裂孔:位于中心腱内,平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8、基本概念:骨单位、椎间盘、足弓、深筋膜、浅筋膜。骨单位:长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构成的长圆筒状结构, 与长骨骨干平行。中央管含血管、神经等。椎间盘:相邻锥体之间的纤维软骨。功能:缓冲震荡、增加运动幅度。足弓:组成 跗骨(7块)+跖骨(5块)+韧带。特点:构成人体的弹性“三角架”,体 重通过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后分配,保证站

15、立的稳定性;行走、弹跳时发挥弹性功能,缓冲地 面的反作用力对脑和脏器的震荡;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足弓的维持靠韧带、肌腱。 浅筋膜:即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包被全身,起保护作用。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的致密结缔组织,包裹并深入肌群之间,附着于骨上,保护肌免受 摩擦,使肌能单独活动。第四章消化系统1、消化管壁的基本结构。消化管:1粘膜层,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和结构变化最大的部位, 表面光滑湿润,有利于食物的运输和消化吸收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神经丛及小消化腺。3肌层,两端为骨骼肌,中段为平滑 肌,排列为内环、夕卜纵两层。肌层收缩,形成消化管的蠕动。4外膜,纤维膜,结缔组织;

16、浆膜,结缔组织+间皮2、与小肠消化吸收有关的结构。小肠消化吸收的结构:1十二指肠2空肠3回肠3、基本概念:内脏、小肠绒毛、咽峡、窦周隙、胰岛、上消化道、下消化道、粘液一碳酸 氢盐屏障内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器官的总称。小肠绒毛: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结缔组织;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平滑肌 咽峡:口腔与咽的分界,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窦周隙:血窦内皮和肝细胞之间的间隙,含血浆,肝细胞的微绒毛浸入其中,含储脂细胞(储 存 VitA)。胰岛:是位于胰腺外分泌部之间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约有100万200万个。 主要由A、B、D三种细胞构成,分别产生胰高血糖素、

17、胰岛素和生长抑素,参与血糖浓 度调节。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部分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表面的凝胶状,主要由不可溶性粘液构成(含大量HCO3)。 粘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高浓度HCO3使局部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可中 和H+形成H2CO3,后者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H2 0和CO 2。此外, 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使胃能及时修复损伤。4、肝小叶的结构。肝小叶的结构:(1)中央静脉:小静脉,管壁不完整,有血窦开口。(2)肝板(肝索):肝 细胞形成的条索(3)肝血窦:肝索间的间隙,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开口于中央静脉, 内含巨噬细胞(Kuffer c

18、ell)。(4)窦周隙血窦内皮和肝细胞之间的间隙,含血浆,肝细胞的 微绒毛浸入其中,含储脂细胞(储存VitA)。第五章呼吸系统1、肺泡的组成及功能。肺泡:I型上皮:单层扁平上皮,构成气体交换的屏障。II型肺泡细胞:立方形或球形, 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2、基本概念:气血屏障、肺泡隔、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和血液内的气体交换经过的结构。(包括(1)肺泡腔面的表面活性 物质(2) I型细胞及基膜(3)肺泡隔的结缔组织(4)连续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主要含以下成分:(1)毛细血管:保证外界气体与血 液间的交换(2)弹性纤维

19、:保持肺泡较好的扩展性和弹性性(3)巨噬细胞:吞噬灰尘和异 物。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3、左右支气管的的特点。左主支气管:细长,走行较倾斜,有7 8个软骨右主支气管:粗短,走行较直,有34个软骨环第六章泌尿系统1、正常肾的位置与形态。肾位置与形态:肾是实质性器官,位于腹后壁,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肾外形似蚕豆,新鲜 时呈红褐色。表面光滑,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央的凹陷。左肾位于T11下缘至L2L3之 间,右肾位于T12上缘与L3上缘之间。2、肾脏的三层被膜。(1)纤维囊:肾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2)肾脂肪囊:纤维囊外面的脂肪层。(3)肾筋 膜:肾脂肪囊表面的

20、致密结缔组织,在肾下方开放,内有输尿管通过3、肾单位的结构特点。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 个肾单位。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通常分为三段: 第一段与肾小囊相连,称近端小管,依其走行的曲直,又有曲部和直部之分:第二段称为 细段,管径细,管壁薄;第三段称远端小管,分直部和曲部,其曲部末端与集合管相连。近 端小管的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的直部连成“u字形,称为髓袢,又称Henle袢或肾单位袢(nephronloop)4、滤过屏障的概念与组成。滤过屏障:血液进入肾小囊腔所经过的结构,具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a.有孔内

21、皮b.基 膜c.足细胞裂孔膜第七章循环系统1、心脏的外形特点和心腔的分隔心脏的外形:圆锥形,重约250350g。心的长轴与身体正中线约成45。外形分为心尖、 心底、两面、三缘和三条沟;心腔的分隔:(1)、左心房: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左心耳:左心房向左前方的锥形突起。 心腔面光滑。入口:左肺静脉口 (2个),右肺静脉口 (2个),出口:左房室口(二尖瓣);(2)、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近似倒的圆锥形。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环)。 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主要结构:二尖瓣:前尖瓣、后尖瓣;乳头肌:前、后2 组;腱索:结缔组织,连接瓣膜和乳头肌。(3)右心房:位于心的右上部。右心耳:右心房

22、前壁向前内侧的锥形突起;梳状肌:心房 肌的突起;卵圆窝:房间隔的凹陷;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 右房室口(三尖瓣)。(4)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呈倒三棱锥体形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主要结构:三尖瓣:心内膜(前、 后、内侧);乳头肌:心室肌的隆起(前、后、内侧);腱索:结缔组织;2、心脏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瓣膜位置作用二尖瓣左房室口防止血液由左心室返回左心房三尖瓣右房室口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右心房主动脉瓣主动脉口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左心室肺动脉瓣肺动脉口防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右心室3、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传导系统的组成:(1)窦房

23、结:正常的起搏点(5090次/min),位于上腔静脉根部的心 外膜内。(2)房室结:潜在起搏点(4060次/min),位于房间隔下部,右房室口与冠状窦 口之间的心内膜下。(3)房室束(His束):三级起搏点(1540次/min),在室间隔分成左、 右束支,沿心室内膜下行。(4)浦肯野纤维:分布于心室肌。功能:主要功能是产生自主节 律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4、血管吻合的种类及功能意义。血管吻合的种类:(1)动脉间吻合;定义:两条或以上的动脉互相连通;分布:在体内血流波动性较大或容易受压的部位和器官,构成动脉网或动脉弓;功能:保证局部血液供应或缩短循环途径,起调节血流量的作用。(2)静脉

24、间的吻合;定义:两条或以上的静脉互相连通分布:静脉之间的吻合丰富,可以形成静脉网,或在器官容量变化较大的脏器周围或壁内形 成静脉丛;功能:保证当脏器扩大或受挤压时血流的畅通。(3)动静脉间吻合;定义:直接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分布:主要在手指、脚趾、鼻、唇等处;功能: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液流量,提高静脉压和调节体温。(4)侧支吻合;定义:动脉主干在行程中发出侧支不同高度的侧支彼此吻合。功能:当主干阻塞时,侧支增粗,血液经侧支吻合到达阻塞以下的血管主干,使阻塞区血液 得到代偿恢复。5、毛细血管的结构、分类与功能。毛细血管壁的组成:(1)内皮(1-2个内皮细胞)(2)基膜(3)周细胞毛细血管

25、的分类:(1)连续性毛细血管:胞质内含许多吞饮小泡,是进行物质转运的主要 结构;内皮连续,基膜完整;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联接;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神经 系统;(2)有孔毛细血管:内皮上有贯穿胞质的小孔,是物质转运的主要结构,孔上可有隔膜; 吞饮小泡少,基膜连续;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联接;分布在胃肠粘膜、内分泌腺、肾血管球。(3)血窦(窦状毛细血管):腔大、形状不规则;内皮有孔,无隔膜,内皮较大;基膜不连 续或缺失;分布在肝、脾、骨髓、内分泌腺;功能:连接动、静脉之间,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6、消化管道、呼吸管道、血管壁的结构差异。消化管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

26、、阑尾、结肠、 直肠等);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部分;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呼吸管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分支;(1)上呼吸道:鼻、咽、喉;(2)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血管壁:(1)内皮(1-2个内皮细胞);(2)基膜;(3)周细胞;7、基本概念:体循环、肺循环、冠状循环、毛细血管、静脉瓣、微循环体循环:体循环中,血液把O2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处,把组织代谢产生的CO2和代 谢产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肺循环:肺循环中,血液中的CO2经肺泡排出体外,而吸入肺内的O2则经肺泡进入血液。 冠状循环:心脏的血液供应;心脏血供来自左右冠状动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 其

27、活动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毛细血管:(1)连接动、静脉之间;(2)管径细,约810“m,管壁薄;(3)分布广泛, 相互吻合成毛细血管网;(4)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静脉瓣:管径2mm的静脉,内膜凸向腔内形成半月形瓣膜,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防止血 液倒流。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第八章神经系统01、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集中部位;(2)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3)神 经核:皮质外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4)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5) 髓质:大、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6)纤维束:白质中起止行程、功能相似的神

28、经纤维的集 合体;(7)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集中在一起;(8)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 体集中的部位;2、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变细呈圆锥状,成人的脊髓末端达L1下缘(新生儿达L3平面)。脊髓长约4245cm,占据椎管的上2/3。脊髓末端变细(脊髓圆锥),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3、脊髓、脑干、小脑、间脑和大脑的主要功能。脊髓的功能:(1)神经传导的中继站:在脑各级中枢控制和调节下,通过上、下行纤维束来 完成其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功能。(2)初级反射中枢:通过脊神经前、后根,脊髓灰质和固有 束完成脊髓的反射功能,即脊髓节段内的反射和节段

29、间的反射。(例如躯体反射,内脏反射); 脑干的功能:(1)调节肌张力;(2)调节内脏活动: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3)网状 上行激动系统:维持警觉性,使大脑皮质处于适合刺激的最佳状态;小脑的功能:(1)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接受前庭神经传入,维持身体平衡、协 调眼球运动;(2)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接受脊髓小脑束的传入冲动,控制和调节运动 中的肌张力,维持姿势。(3)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接受皮质、脑桥的纤维,控制和协 调上、下肢精细运动(运动方向、力量、限度和范围); 间脑的功能:间脑背部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块,是皮层下感觉中枢; 大脑的功能:是分析产出 样本,样本可以点亮丘脑

30、(丘脑是 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 核团,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丘脑是产生意识 的核心器官,丘脑的功能就是合成发放丘觉。)的丘觉产生意识。4、主要脑神经的功能。(1)嗅神经,嗅神经穿过筛孔入颅前窝,连于嗅球传导嗅觉。(2)视神经,传导视觉冲动。(3)动眼神经,管眼球向上、向下向内等方向。(4)滑车神经,滑车神经为运动性神经,起于中脑下丘平面对侧滑车神经核,自中脑背侧 下丘方出脑;自脑发出后,绕过大脑脚外侧前行,穿经海绵窦外侧壁向前,经眶上裂入眶, 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向前内侧行,进入并支配上斜肌。(5)三叉神经,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

31、部的感觉讯息传送 至大脑。(6)展神经,支配眼外直肌(7)面神经,主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此外还主管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以及舌前三分之二 的味觉感觉。(8)前庭蜗神经,是支配内耳的脑神经,其中又可分为掌管听力的耳蜗神经、掌管平衡的 前庭神经(9)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粘膜的感觉,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益 与第十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10)迷走神经,迷走神经除与第九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 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心脏等器官的感觉、 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11)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12 )

32、舌下神经,主管舌肌运动。5、内囊的位置、组成及其功能意义。内囊:位于左右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 “交通要道”呈向外开放的“”形结构。组成:前肢: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丘 脑前辐射。膝部:有皮质核束(运动区头面部代表区到脑干;后肢:背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有皮质脊髓束(运动传导束)、丘脑中央辐(躯干四肢的浅、深感觉)、丘脑后辐射(视觉、 听觉传导束)。内囊损伤出现“三偏症”(偏身感觉丧失、偏瘫、偏盲)6、大脑皮层感觉和运动区的功能定位特点。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投射特点:位于中央后回(3、2、1区)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上下颠倒,头部正立;左右交叉;投射范围取

33、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运动区的投射特点:位于中央前回(4区)和中央旁小叶前部(6区);上下颠倒,头部正立;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投射范围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 而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7、感觉传导通路包括哪三级神经元?有何特点?感觉传导通路的特点:一般有三个神经元;第一级位于外周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第二 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第三级位于丘脑。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 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丘脑和内囊,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8、主要的感觉传导通路与运动传导通路的组成。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1)躯干四肢痛、温、触觉传导通路(脊髓丘系);(2)头面部痛、 温、触觉传导通

34、路(三叉丘系);(3)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内侧丘系);(4)视觉 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的组成:锥体系:锥体系是指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延髓锥体到达脊髓的传导 束,由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9、中枢神经系统内左右交叉的纤维传导束有哪些?交叉的部位?10、基本概念:脊髓节段、马尾、脑干网状结构、小脑扁桃体、a运动神经元脊髓节段:脊髓节段与脊柱长度的关系:脊髓外形上无明显节段,但每对脊神经附着范围的 脊髓构成一个脊髓节段:8个颈节(C); 12个胸节(T); 5个腰节(L); 5个骶节(S); 1个 尾节(Co);共有31个脊髓节段;马尾的位置:腰、骶、尾部脊神经前根和后根在椎管内下行,到达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 马尾: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临床穿刺部位:L3L4,L4L5之间。脑干网状结构:脑干内除脑神经核、界线明确的非脑神经核和上下行纤维束外,脑干中央区 的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网眼内有大小不等的神经元。小脑扁桃体:?a运动神经元:前角内有调节和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轴突组成脊神经前根。a运动神 经元;Y运动神经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