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基本概况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971715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黄河基本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黄河基本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黄河基本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黄河基本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基本概况(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黄河基本概况一、 黄河流域概况(一)黄河的河道特征1、黄河源2、上游河道3、中游河道4、下游河道(二)黄河洪水1、上游地区暴雨洪水特征2、中游地区暴雨洪水特征3、下游洪水来源及特性(三)黄河泥沙1、泥沙来源及其特性2、河道泥沙输移二、 河南黄河概况1、黄河河道2、堤防与险工3、黄河滩区三、 河南黄河目前防洪存在的问题及近期对策1、堤防与河道2、二级悬河的成因3、滩区治理与安全建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条万里巨川,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黄河流域在100 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活动,是我国文 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上游草原辽阔,中下游有 广大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大平原,是

2、我国农牧业发展的基地。沿河又有 丰富的煤炭、石油、铝、铁等矿藏。长期以来,黄河中下游一直是我 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为我国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黄河的治理开 发仍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黄河是世界上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善淤善徙,它既是我国华北大 平原的塑造者,同时也给该地区的人民造成巨大灾难。自西汉以来的 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溢达一千余次,并有多次大改道(26 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之说。以孟津为顶点, 北到津沽,南至江淮的 25 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均有黄河洪水泛 滥的痕迹,被称为“中国之忧患”。自古以来,黄

3、河的治理与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盛衰紧密相关。 为了驯服黄河,除害兴利,远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大禹治洪水、疏九 河、平息水患的传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就开 始修筑堤防、引水灌溉。历代治河名人、治河专家和广大人民在长期 的治河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治河典籍,为 推动黄河的治理和治河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840 年鸦片战 争以后,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内忧外患的 加剧,黄河失治,决溢频繁,虽然西方科学技术逐步引进我国,许多 著名水利专家也曾提出不少有创建性的治河建议和主张,但由于受社 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一直未能改变黄河为害的历史。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是从 1946 年开始的,在解放战 争年代渡过了艰难的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人民治黄工作也进入了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治黄工作,1952年 10月,毛主席第 一次出京视察,就先亲临黄河视察,发出“要把黄河的事业办好”的 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处理治黄工作的重大问题。历届党和国家领导 人都十分注重黄河的治理工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温家宝、李克强等都对黄河的治理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为了根治黄 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就有组织、有计划地对 黄河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考察,积累

5、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做了许多基础 性工作。1954 年编制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 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人民治黄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 全面治理,综合开发的历史新阶段。特别是“98 三江大水”以后, 国家进一步加大了黄河治理的投资力度,黄河河道治理、标准化堤防 建设达到了空前规模,黄河的治理开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在黄河下游基本建成防洪工程体系,并组建了强大的人防体系,已连 续夺取六十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在上中游建成了许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 流域内

6、灌溉面积和向城市、工矿企业供水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 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水 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为当地兴利、为黄河减沙的明显成效;黄河的治 理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如今,古老的黄河发生了历史性 的变化。黄河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却灌溉了全国 15%的耕地, 养活了全国 12%的人口,承担着 50 多座大中城市、晋陕宁蒙接壤的 能源基地以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这些成就的取得被公认为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一、 黄河流域概况(一)黄河的河道特征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

7、古宗列盆地,蜿蜒东 流,流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 东九省(区),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 5464 公里,水面落差 4480 米。流域面积 79.5 万平方公里。1、 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 2.28 万平方公里, 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 4200 米以上。盆地周 围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南 以巴彦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关于黄河的发源地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 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元代和

8、 清代都以政府的名义考察过黄河源,但由于当时条件和生产力等原因 的限制,颁布的河源位置都和现在确定的位置有较大差距,这里不再 赘述。1952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黄河源勘察队,进行黄河河源及 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勘察测量,历时 4 个多月,确认历史上所指 的玛曲是黄河正源。1978 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 关单位组织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将卡日曲作为黄河河源的建 议。1985 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 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 59 24,北纬 35 01 18)树立了河源标志。1、上游河道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

9、为上游,河道长 3471.6 公里,流域面积 42.8 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 53.8%。黄河 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 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 列盆地南隅,山坡前有众多的泉群,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 冬季不结冰、不断流。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 成一条 6-9 米宽的小河,缓缓东北流入约古宗列。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 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 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 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 公里,南北宽20 公里,黄河滩的 西半

10、部就是著名的星宿海。星宿海不是海,是一片辽阔的草滩和沼泽。黄河流经星宿海,水量大增,穿过一段低矮的谷地和沼泽草甸, 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两个湖泊海拔高程均在 4260 米以上,蓄水 量分别为 47 亿立方米和 108 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出鄂陵湖 65 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县城。黄河干流上 第一座水文站-黄河沿水文站即设于此地。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2211.4公里,落差2985 米,是水力 资源的富矿区。河段内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李家 峡等水电站及水利枢纽,对促进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 用。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 990 公里,区间

11、流域面积 17.4 万 平方公里,落差246 米,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构成著名的“黄 河河套”。河段内已建成青铜峡、三盛公两座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 灌区、内蒙古三盛公灌区是荒漠中的两大绿洲,也是重要的农业基地。本河段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微有淤积。洪水主要来至兰州以上, 为了保护平原免受洪凌灾害,宁夏、内蒙古境内均修有堤防。2、 中游河道黄河自河口镇至桃花峪为中游。河道长 1206.4 公里,流域面积 34.4 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 890米。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奔禹门口,飞流直下725 公里,水面 落差 607 米,比降 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为

12、两 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 此称为晋陕峡谷。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 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 56 条。本 峡谷段流域面积 11 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 15%。平均每年 向干流输送泥沙 9 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来沙最 多的地区。晋陕峡谷河段下段的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壶口瀑 布左岸位于山西省的吉县,右岸位于陕西省的宜川县。黄河由250-300 米宽的水面骤然束窄,从 17 米的高处跌入 30-50 米宽的石槽里,像 一把巨壶注水,故有“壶口”之名。洪流奔腾澎湃,景色

13、极为壮观。 现在壶口瀑布距龙门65 公里。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地势险要,两岸断壁绝崖,犹如刀 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 100米左 右。滚滚河水夺门冲出,气势磅礴,诗人李白留有“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千古绝唱。龙门,相传是大禹所凿,水经注 载“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 公里,落差52 米,比降4%,河谷宽 3-5 公里,平均宽8.5公里,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 600 平方公里。这里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北干流”,本河段冲淤变化剧烈, 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于游荡

14、型河 道。区间有渭河、汾河两大支流汇入。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356 公里至郑州市桃花峪,落差 231米,平均比降 6%。其中三门峡以上 113 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 以下至孟津 151 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 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三门峡至桃花峪 区间有伊洛河和沁河汇入,区间流域面积4.2 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 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 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 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清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3、下游河道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

15、2.3 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 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 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4240平 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的淤积,河道逐年抬高,目前河床高出背河地 面 3-5 米,部分地段高出10米左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 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桃花 峪至兰考东坝头河段长136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300-500 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 236公里,1855 年黄河决口改道 泛流了 20 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桃花峪至

16、高村河段长 206.5 公里,两岸堤距5-10公里,最宽达 24 公里,河道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 游荡性河道。又是“二级悬河”发育剧烈的河段。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 速率较游荡型河段小,属于游荡性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310 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 导工程鳞次栉(ZHI)比,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 于弯曲性河道。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 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 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 陆相河口。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

17、区,大部分淤积在滨海地带, 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 -延伸- 摆动,入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近年 来,平均每年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 10 亿吨,年平均造陆面积 25-30平方公里。黄河泥沙填海造陆,使三角洲土地面积逐渐扩展, 并为滨海石油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二)黄河洪水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大类。发生在 7-10 月份的暴雨洪水,习惯上称为“伏秋大汛”。冰凌洪水一般称为 “凌汛”,黄河下游多发生在2 月,宁蒙河段多发生在3月。黄河水患威胁以下游最为严重,洪水基本上都来自中游,上游洪 水构成基流。三门峡水库修建以后,三门

18、峡至花园口产生的洪水对下 游防洪威胁最大,俗称三花间洪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防 洪的主要威胁是伊洛河和沁河。黄河洪水实测资料始于1919 年,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 1958年, 花园口站 22300立方米每秒。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野外长 期调查和反复考证,发现历史最大洪水为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 大洪水,河南陕县站洪峰流量 36000立方米每秒,相应花园口站为 33000立方米每秒。1975年8月淮河发生大洪水后,据综合分析推算, 黄河花园口站有出现46000立方米每秒的可能。黄河的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小浪底 水库投入运用后,该标准提高至为千年一遇

19、,百年一遇为17500立方 米每秒。1、 上游地区暴雨洪水特性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海拔高程较高(平均在2000米以上),空 气中水汽含量少,不易形成暴雨,一般多以强连阴雨天气出现。降雨 特点是面积大、历时长、强度不大。降雨特性决定了洪水的特征。黄 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9月,主要来至兰州以上。由于降雨历时长,强 度小,加之兰州以上植被较好,草地、沼泽等对降雨的滞蓄作用较强, 形成黄河上游洪水涨落平缓,对下游防洪威胁不大。龙羊峡至兰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递增的,特别是洮河、湟水等 较大支流汇入后流量增加较为明显。但兰州以下至内蒙古河口镇,由 于黄河流经流域内最干旱的地区,汛期加水也很少,加之宁蒙河套平

20、 原河道宽浅,河槽调蓄作用较强,灌溉耗水和河道损失较大,虽然流 域面积增加了16万平方公里,但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却往往有较大 削减,一般可消减20%-25%。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小,到达下游,一般成为基2、中游地区暴雨洪水特性黄河中游河道长占全河总长的 22.1%,但流域面积却占流域总面 积的 45.7%,汇入支流众多。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 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黄河中游地区的暴雨大多发展发生在 7、8 月份,其中泾、渭河 流域和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多发生在7 月,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多发生 在 8 月。暴雨特性与上游地区不同。暴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面积

21、一般较上游小。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一次暴雨历时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50 毫米以上的日暴雨面积常达1-2万平方公里,最大可达 6-7 万平方公里。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频繁,强度亦较大,点暴雨量每日可 达 300-500 毫米,降雨历时一般为 2-3 天,最长可达 5-10 天,暴雨 面积一般为 2-3万平方公里,最大可达4万平方公里。(如1982年, 历时5天,暴雨中心7月 29日最大24小时雨量达734毫米,5天雨 量 200 毫米以上的面积超过 4.4 万平方公里)黄河中游地区 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 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

22、洪 水发生的时间基本上都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别是8 月上旬 出现洪水的机会较多。2、 下游洪水来源及特性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的三个地区,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 区间(简称三花间)。花园口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以黄河中游来水为 主所形成,来自上游的洪水,构成黄河下游洪水的基流。花园口以下 为地上河,仅有金堤河和大汶河汇入,洪水来量不大,一般与黄河干 流洪水不相遭遇。黄河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洪水,以不同形式组合形成花园口站的大 洪水和特大洪水。一是三门峡以上的河龙间和龙三间来水为主,三花间来水较小, 简称“上大型”洪水,如1843年和

23、1933年洪水。这类洪水的特点是 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也大,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严重。二是以三门峡以下的三花间来水为主,三门峡以上来水较小,简 称“下大型”洪水,如 1761 年、1958 年和 1982 年洪水。这类洪水 的特点是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 洪威胁很大。三是由龙三间和三花间共同形成(洪峰约各占 50%),简称“上 下较大型洪水”,如 1957 年和 1964 年洪水。这类洪水的特点是洪峰 较低,历时较长,含沙量较小。黄河下游洪水特性,不仅与洪水的地区来源有关,而且与洪水发 生的季节有关,伏汛(七八月洪水)与秋汛(九十月洪水)有所不同。 伏汛洪水的洪峰

24、型式为尖瘦型,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秋汛洪 水的洪峰型式较为低胖,多为强连阴雨的暴雨所形成,具有洪峰低、 历时长、含沙量大的特点。“上大型”容易形成高含沙量洪水,使河床产生强烈冲淤,水位出现骤跌猛涨现象,这种带有突然袭击性质的 水位涨落,对防洪工程威胁十分严重。(三)黄河泥沙黄河以泥沙多闻名于世。按1919-1960 年资料统计,陕县(即三 门峡)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 亿吨,平均含沙量 37.8公斤每立方米。 在世界多泥沙河流中是绝无仅有的。1、 泥沙来源及其特性黄河上游河口镇断面平均含沙量近6 公斤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输 沙量 1.42 亿吨,仅占全河输沙总量的 8.7%。黄河中游流经黄土

25、高原,每遇暴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大量泥 沙通过千沟万壑汇入黄河。黄河泥沙来源比较集中,主要来自三大片 区:一是河口镇至延水关之间两岸的支流;二是无定河的支流红柳河、 芦河、大理河,以及清涧河、延水、北洛河和泾河支流马莲河的河源 区;三是渭河上游北岸支流葫芦河中下游和散渡河地区。流域内各省区以陕西省来沙最多,约占全河沙量的41.7%;甘肃 省次之,占 25.4%;山西省占 17.3%,居第三位。黄河不仅泥沙来源集中,而且具有“水沙异源”的显著特点。河 口镇以上黄河上游地区流域面积 38.6 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 51.3%,来沙量仅占全河总沙量的 8.7%,而来水量却占全河总水量的 54

26、%,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面积为 11.2 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14.9%,来水仅占 14%,而来沙量 却占 55%,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龙门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 18.2 万平方公里,占 24.2%,来水量占 22%,来沙量占 34%;三门峡以下 的伊洛河、沁河来水量占10%,来沙量仅占 2%。黄河泥沙在时间上分布也不均衡,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也很不 均匀。如多泥沙的1933年,陕县来沙量达39.1 亿吨,为多年平均值 的 2.4 倍;少沙的 1938 年,为 4.88 亿吨,仅为多年平均值的 30%; 多沙和少沙相比,前者为后者的 7 倍。在一年之内,80

27、%以上的泥沙来自汛期。汛期泥沙又常常集中于 几场暴雨洪水中,中游的支流则更为集中。干流汛期含沙量一般比非 汛期高 3-4 倍,支流的泥沙倍比更为悬殊。2、 河道泥沙输移 黄河上游宁夏下河沿至内蒙古河口镇为冲积性河道,在天然情况 下,河床处于缓慢抬升状态。随着上游干流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 来水来沙条件,河道主槽淤积加重。黄河泥沙的集中产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长期强烈侵蚀,形成千沟万壑,坡陡流急。从这些沟壑流下的泥沙流入黄河支流,在 支流中很少有淤积。从小流域冲刷下来的泥沙,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各 级支流输送到黄河干流。河口镇至龙门黄河干流流经晋陕峡谷,河道 冲淤变化不大,多年基本趋于冲淤平衡。因此

28、,黄河泥沙的集中来源 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各级沟道和各级支流以及河口镇至龙门之间的黄河干流,在天然情况下,都是输送泥沙的“渠道”。从多年平均 数量来看,在该地区产生的泥沙,都可以经过这些“输沙渠道”输送 到龙门以下的黄河干流。龙门至潼关河段俗称“小北干流”,两岸为黄土台塬,高出河床 50-200 米,河道由禹门口宽约 100 米的河槽骤然展宽为 4 公里的宽 河道,最宽处达 19 公里,至潼关由收缩为850 米。本河段为渭河、 北洛河、汾河等支流的汇流区,河道宽浅散乱,为堆积型、游荡型河 道,有一定的滞洪落淤作用。“揭河底”冲刷是本河段的一个显著特 点。潼关至孟津黄河穿行于最后一个峡谷晋豫峡谷,

29、该段河道也是“输沙渠道”,潼关以上的来沙量,基本上都可以输送到孟津以下 黄河河道。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该河段的泥沙又有了人工调 节手段,近年来的调水调沙运用,就是对该河段泥沙处理的一种人工 尝试。黄河从孟津出峡谷进入华北大平原,河道宽阔,比降平缓,水流 散乱,泥沙大量淤积。孟津至黄河入海口全长876 公里,是强烈的堆 积性河段,在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河床冲淤变化迅速。当来水含 沙量较低时(一般小于 10 公斤每立方米),其输沙能力与流量的高次 方成正比;当来水含沙量较大时,其输沙能力不仅是流量的函数,而 且与来水含沙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在一定的流量下,输沙率随上站含 沙量的增大而增大。所

30、以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多来、多排、多淤”、 “少来、少排、少淤(或少冲)”、“大水多排、小水少排”等输沙特 性。另一方面,下游河道冲淤的年内、年际变化也很大,当来沙多时, 年最大淤积量可达 20 余亿吨;来沙少时,河道还会发生冲刷。据多 年资料统计分析,在进入黄河下游的 16 亿吨泥沙中,约有四分之一 淤积在利津以上河道内,二分之一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 海地区,其余四分之一被输往深海。由于河床多年淤积抬高,黄河下 游已成为“地上悬河”,防洪负担日益加重。二、 河南黄河黄河自陕西省的潼关进入河南省,西起三门峡市灵宝县,东至濮 阳市台前县,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

31、濮阳 8 市(区),河道长 711 公里。其中,孟津县白鹤镇以上为山区 河道,白鹤以下的444 公里为平原河道,属设防河段。河南黄河处于 黄河中游的下段和黄河下游的上段,其间有伊洛河、沁河两大支流汇 入,境内流域面积3.62 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1%,占河南省 总面积的 21.7%。黄河设防河段两岸堤距一般为 5-10 公里,最宽处 长垣县 24 公里,最窄处台前县不足 2 公里。河南黄(沁)河堤防总 长度 850 公里。其中沁河161公里,险工、控导、护滩工程270 处, 坝、跺、护岸 4800 多道。河南黄河滩区面积2665平方公里,涉及沿黄6市19 个县(区), 1294 个自然

32、村,耕地 241 万亩,居住人口 120 多万。滩区面积和居 住人口均占黄河下游滩区的三分之二左右。河南黄河河段有其显著的特点。泥沙淤积严重,呈“地上悬河”; 河床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势游荡多变,易发生横河、 斜河,直接威胁堤防安全;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防守任务艰巨; 滩区面积大,人口多,遇大洪水迁安任务繁重。一)河道河南黄河河道按自然地势和河道形态,大致可分为 3大类,即山 区峡谷型,平原过渡型和平原型。灵宝杨家村至孟津白鹤为山区峡谷型河段。该河段穿行于中条山 与崤山、熊耳山之间,称为晋豫峡谷,是黄河流经的最后一段峡谷。 人民治黄以来,已在该河段相继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两座大

33、型水利 枢纽。小浪底至郑州桃花峪,河道进入低山丘陵区,逐渐放宽至 3-5 公 里,是由山地进入平原的过渡型河段。南岸有伊洛河,北岸有沁河汇 入。桃花峪以下,即进入黄河下游冲积大平原。右岸郑州及左岸孟州 市以下沿河都有堤防(左岸始自邙山头、右岸始自中曹坡)。左岸有 天然文岩渠和金堤河汇入黄河。此河段亦可分为两段。桃花峪至兰考 东坝头河段长 140 公里,具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这里有1855 年(清 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后溯源冲刷遗留下来的高滩,滩宽2-5 公里。 高滩以上人口稠密,一般洪水不上滩。高滩以下还有低滩,宽3-7公 里。东坝头至台前张庄河段长 214 公里,系 1855 年铜瓦厢决口改道

34、 后黄河由利津如海的新河道,有 150 多年的历史。两岸堤距上宽达 24 公里,下宽约 5 公里,呈明显的倒喇叭口形。河道槽宽滩广,滩 唇高昂,堤根低洼,局部“二级悬河”形势严重。该河段因历史较短, 滩面高差小,属于低滩河段,中常洪水即可漫滩。加之主流摆动频繁, 主河槽不仅极易形成横河、斜河,漫滩洪水还有顺堤行洪的可能。为了稳定主槽,控制主流摆动,减少中常洪水对滩区群众和堤防 工程的威胁,河南河务局从1959年开始,共进行了 10次河道整治规 划,其中,1986年、1992 年、1999 年、2002 年分别进行了 4 次全面 整治规划。结合河道整治,20世纪80 年代以来还开展了新材料、新

35、结构、新工艺等丁坝结构及施工技术的试验研究。进入 21 世纪后,针对日趋严重的“二级悬河”形势,开展了大 量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实施了以“挖河清淤”为主的“百船工程”、 “调水调沙”和“二级悬河”治理试验工程。通过河道治理,游荡性河段的游荡范围初步得到了控制,改善了 河势,确保了防洪安全。20世纪 8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治理采用以规划治导 线为依据,按弯曲型河段治理的微弯型治理方案。治理按“以坝护湾, 以湾导流”的原则,采用控导工程、险工等工程措施,稳定中水流路, 限制洪水流路。控导工程的规划治导线分为四个阶段。1992 年以前,整治流量 为 5000 立方米每秒,整治河宽花园镇至东坝

36、头河段 1200 米。东坝头 至高村河段 100米,高村至孙口河段 800 米,孙口至陶城铺600 米, 排洪主槽宽度为 3.0-2.5 公里。1998 年以前的河道整治规划工程位置偏后,弯曲半径及过渡段 长度都比较大。1999 年调整了河弯曲率半径、中心角、直线段长度 等,采用小弯方案,整治规划河段起点上延至铁谢,整治流量调整为 4000 立方米每秒,整治河宽为铁谢至东坝头1000米,东坝头至高村 河段 1000 米,高村至孙口河段 800 米,孙口至陶城铺河段 600 米, 排洪主槽宽度为 3.0-2.5 公里2002 年河道整治规划河段主要为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即白鹤 至高村河段,整治流

37、量为 4000 立方米每秒,整治河宽白鹤至伊洛河 口采用 800 米,伊洛河口至高村采用 1000 米,排洪主槽宽度调整为 2.5-2.0 公里1984 年-2001 年,整治工程建设标准不变。控导工程高程采用当 地 2000 年水平年 5000 立方米每秒设计流量相应水位加超高一米。 2001 年后,黄河下游陶城铺以上控导工程坝顶工程采用2000 年水平 年 4000 立方米每秒流量相应设计水位加超高 1 米。(二)、堤防与险工河南黄河堤防长度为690.96 公里。其中临黄堤 526.07公里,北 金堤 39.94 公里,贯孟堤 21.12 公里,太行堤 44 公里,孟津堤 7.6 公里,防

38、护堤 9.74 公里,温孟滩防护堤 42.56 公里。另外,还有沁 河堤防 161 公里。人民治黄以来,先后于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和七八十年代 进行了 3 次大规模加高培厚。从 1986年开始,特别是 1998年“三江” 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对黄河下游治理的投资力度,河南黄河堤防以 加高加培为重点,对堤顶高程低于 2000 年水平年设防标准 0.5 米以 上的堤段进行了加高,对侵润线出逸点高出背河地面的堤段和国家明 确的 230 公里确保堤段进行了加培。堤防加培、加固主要措施包括锥探灌浆、修筑堤防前后戗、放淤 固堤和修建截渗墙等。1995 年以前,黄河大堤堤顶道路均为土质路面,

39、雨后堤顶泥泞 不堪。特别是防汛期间多为阴雨天气,泥泞的大堤更是无法通行。为 满足防汛抢险的要求和沿黄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从 1996 年开始, 对临黄堤防进行堤顶硬化。目前,除焦作、豫西部分堤顶道路未硬化 外,其余堤顶道路均参照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修建。199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 水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抓紧加固干堤,建设高标准堤防。” 同时对黄河、长江的一类堤防,提出“按高标准加固干堤是百年大计。 堤防要能防御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重点地段要达到防御百年一 遇洪水的标准,堤顶要设置防汛公路、照明设备和通信设施等。”2001 年黄委研究决定,在黄河下游防洪

40、工程建设的思路方面进行调整,对 堤防工程项目要集中连片建成。据此,河南河务局根据两岸堤防情况, 综合考虑,集中建设,选择南岸郑州至开封堤段堤防首期进行标准化 堤防建设。标准为:堤段宽12 米,其中硬化路面6 米,临河种植50 米宽防浪林;背河为 100 米宽淤区,淤区顶高程平 2000 年水平年设 防水位,边坡1:3;淤区建成后种植适生林。2003年 4月,南岸标准 化堤防建设试点开工,2005 年全部完成。目前,河南黄河北岸堤防 标准化建设正在实施中,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险工加高改建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 50年代的险工石化; 60 年代将原有石坝进行戴帽加高;七八十年代对原有石坝进一

41、步加 高,对一些稳定性差的坝垛进行拆改重建;从 90 年代开始,在原有 工程的基础上对一大批险工运用液压开槽、高压喷射、放淤固堤等新 的方法就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加固。河南黄河共有险工 38 处,坝垛 护岸 1563道,总长 117,0公里。(三)、黄河滩区黄河滩区和滞洪区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减 少滩区和滞洪区群众在洪水期间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长期以来,国家 有计划地修建了避水工程和迁安撤退道路等安全建设工程。黄河下游河道为复式河槽,滩区是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 河南黄河滩区,起着黄河大洪水时的削峰和沉沙左右。河南黄河滩区 广阔,总面积达 1300 多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 1

42、20 万。大致可分为 3 段;一是孟津白鹤至京广铁桥河段。本河段左岸温县大玉兰以上为 安置小浪底水库移民,修建了防御标准为 10000 立方米每秒的防护 堤,中小洪水不受漫滩影响;大玉兰以下河段冲淤变化幅度较大,目 前漫滩流量为 6000 立方米每秒左右。二是京广铁桥至东坝头河段。 河段内滩地主要集中在原阳、封丘,右岸的郑州、开封境内,大多是 1855 年铜瓦厢决口后河床下切形成的滩地,习惯上称为“高滩”。由 于主槽不断淤积,“96.8”洪水使 140 多年未上过水的原阳高滩也漫 滩过流,目前漫滩流量为 5000 立方米每秒左右。三是东坝头至张庄 河段是 1895 年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河道,习

43、惯上称为“低滩区”。该 河段主槽淤积严重,滩唇高于滩面,更高于临黄堤根,形成槽高、滩 低、堤根洼的地势。堤河、串沟较多,“二级悬河”严峻。2002年 1800 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即发生漫滩。经过这些年的调水调沙,目前的过流能力达到 4000 立方米每秒。该河段是黄河滩区受灾频繁,灾情 较重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黄河滩区居住人口众多。受漫滩洪水的影响及其 他原因,群众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安全建设设施较少。1958 年大水 后,滩区按防御花园口站10000 立方米每秒洪水流量修筑了生产堤。 随后,由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改变,发现生产堤的存在限制了中 常洪水漫滩,造成河槽淤积加剧河道排洪能力降低,进一

44、步威胁堤防 安全和滩区群众安全。为此,国务院在 1974 年发文指出:从全局和 长远考虑,黄河滩区应迅速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 麦,一季留足全年口粮”的政策。此后,黄河下游滩区开始破除生产 堤,并对滩区群众按照每人5 平方米的标准修筑避水台,同时滩区实 行了减免农业税等优惠政策。1982 年花园口站 15300 立方米每秒洪水时,东坝头至陶城铺河 段有 44.7 万人上台避难,由于避水台面积较小,群众财产损失仍很 大。1998 年“三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力度, 黄河滩区安全建设也达到了空前规模。除工程措施外,还开展了,迁 安救护等非工程措施的有关工作。如“96

45、.8”洪水期间,河南黄河滩 区共有539个村庄进水,127个村庄偎水,579 个村庄群众紧急转移, 迁移人口大 36.36 万人。长期以来,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与行滞洪、沉沙运用存在着很大 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防洪安全要求的提 高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行滞洪受灾户得不到相应补偿,导致滩区群 众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不断修建“生产堤”,致使水沙得不到交换, “二级悬河”形势不断加剧。鉴于黄河下游滩区具有蓄滞洪区的性质 和功能,黄委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稳定主槽,宽河固堤、调水 调沙、政策补偿”的黄河下游治理方略,认为政策补偿是解决防洪与 滩区群众生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并向国家防总和水利部上报了 关于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的请示,河南、山 东两省政府也行文上报国务院要求滩区实行政策补偿。经过不懈努 力,2012 年,国务院批准了这一请示,今后,黄河滩区即可享受到 蓄滞洪区的补偿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