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856074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矿产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 的一门新兴科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 布规律的一门学科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地质原理A/r-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 石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 天然气广义,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狭义,天然气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在岩石圈中蕴藏的可燃气体 3, 油田水指在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二、简答题1, 石油可以分为哪几种族组合

2、?石油的族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2, 石油中包含有哪几种主要的元素与次要的元素?主要元素:碳83%88%,氢10%14%,次要元素:硫,氮,氧,3, 石油中包含哪几种烃类化合物和非烃类化合物? 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和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4, 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重烃气(湿气 重烃气5%,干气 重烃气 5%)非烃气: 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5, 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 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地层水分为四种类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不同

3、类型的水反映不同的地层封闭性:氯化钙碳酸氢钠氯化镁硫酸钠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 ,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沉积岩中的分散 有机质也包括煤中的2, 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和温度的升高,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的温度称为干酪根的成熟度或 生油门限3, 氯仿沥青“A “4, 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即I型或III型干酪根形成的天然气5 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6 生油窗 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转化为大量的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在国外称为“生油窗”7,未熟一一低熟油:密度总体偏高,但也有轻质油富含高分子量饱和烃正烷烃 具有奇数碳优势二、问答1、历

4、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气生成学说?无机成因学说: 碳化物说(门捷列夫),宇宙说,岩浆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生油 说有机成因论:早期成因论原始物质成岩作用早期石油和天然气晚期成因论(干酪根热降解成因论)原始有机质成岩作用早期干酪根成岩作用中晚期石油和天然气未熟一低熟油早期成因的石油煤成油 (集中有机质生油)2、生物体有哪几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 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3、干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结构有什么区别? 美国绿河页的干酪根结构特征: 1)三维网状系统;2)含有多个核;3)核被桥,键和官能团连接;4)含脂肪族链状结构黄县褐煤干酪根结构:芳香结构多,

5、脂肪族链少4、干酪根中主要包括哪几种主要的显微组分? 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5、干酪根有哪几种基本类型?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H/C约1.251.75。以脂肪族直链结构为主, 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少,主要来自藻类堆积物,被细菌改造的有机物的类脂残留物, 生油潜力大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较高,氧含量较低,H/C约0.651.25.含有脂肪族直链结构也含有较多的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主要来自浮游生物(浮游植物为主),生油潜力中等I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低和氧含量高,H/C约0.460.93.以多环芳香烃结构及含氧 官能团为主,饱和链烃很少,主要来自高等植物,生油不利,

6、利于生气6、促使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动力有哪些?1)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在干酪根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反应程度与温度是指数关系, 与时间是线性关系。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具有互补性,高温短时间和低温长时间可以达到相同 的反应程度。2)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3)催化作用。无机盐类催化剂降低有机质成熟的温度,加速长链分子的断裂,改变产 物的组成;有机酵母催化剂加速有机质的分解;4)放射性作用。水在a射线轰击下产生游离的氧;热源7、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温度和时间在石油生成中各起什么作用? 在干酪根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反应程度与温度成指数关系,与时间成线性关系,温度的影响是主要的,时间的影响是次要的,温度和时间具有

7、互补作用。8、根据油气生成的机理和产物特征,可以把有机质生油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湿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油气阶段9、根据有机质成熟度,可以把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高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11、有机质演化(或油气生成)各阶段如何划分?未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02.0%12、有机质演化(或油气生成)各阶段中油气生成的机理(动力因素)是什么?未成熟阶段,生成机理为生物化学作用成熟阶段,生成机理为热催化作用高成熟阶段,生成机理为热裂解作用, CC 键的断裂 过成熟阶段,生成机理为热裂解,热变质13、有机质演化(或油气生成)

8、各阶段形成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未成熟阶段,产物有生物甲烷,二氧化碳,水成熟阶段,产物有液态石油为主,包括一部分湿气高成熟阶段,产物为湿气过成熟阶段,产物主要为干气,次为固体沥青,次石墨14、地壳上的天然气有几种主要的成因类型?各种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基本特征?无机成因气,甲烷含量低,以非烃气体为主,二氧化碳常见生物成因气,甲烷占绝对优势油型气,原油伴生气和凝析油伴生气中重烃气含量高,一般 超过5%,裂解气中重烃气含量2%煤型气,甲烷含量高,重烃气含量低,一般20%15、从岩性上烃源岩主要有哪几大类?粘土岩类的烃源岩;碳酸盐岩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16、作为烃源岩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岩性特征:粒细,色

9、暗、富含有机质和微体古生物化石、常含分散状的黄铁矿;岩 相特征:浅海相、三角洲相、深水一半深水湖相、沼泽相;大地构造环境:长期稳定、持 续沉降的大地构造环境(只有补偿型盆地最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古气候特征:温暖潮 湿的气候条件;地化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17、哪些沉积环境(或沉积相)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 浅海相,三角洲相,浅水半深水湖相,沼泽相18、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指哪些方面? 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19、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指标主要指哪些方面?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含量和总烃含量20、衡量烃源岩成熟度的主要指标有哪些?镜质体反射率,正烷烃分布和奇偶优

10、势比三、论述题1, 试述有机质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生物化学生气阶段范围:R00.5%,温度:1060;深度2.0%,温度:250机理:热裂解,热变质产物: 干气(甲烷),固体沥青,次石墨2, 石油和天然气在成因上的差异生成条件石油天然气母质类型1、111型干酪根I、II、III干酪根;原始有机质、无 机物形成机理干酪根的热降解生物化学反应,热降解作用、热裂解 作用、无机化学反应形成的深度1000多米至5000米 左右沉积表面至近万米形成的环境浅海、三角洲、深湖 -半深湖、特殊的沼泽各种有利于有机质堆积的环境,除上 述生油环境外,成煤环境也有利于生气, 幔源、无机环境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

11、储集层:能够储存流体,并且能渗滤流体的岩层2 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的致密的岩层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 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为绝对渗透率。4 相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岩石对该相 流体的渗透率为相渗透率。5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6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7 有效孔隙度: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 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8 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具相互联通关系。9 排替

12、压力:岩样中非润湿相流体驱替润湿相流体所需要的最小压力。10 扩散作用:烃原子分子在浓度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分子布朗运动形式(由高到低)。 二、简答题1、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与岩石本身的性质有关。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与流体饱和度有关。 2岩石的孔隙按孔径大小可以划分为哪几类?答:(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0.25mm。(2)毛细管孔 隙: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之间,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3)微毛细 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宽度小于0.0001

13、mm。3岩石毛细管压力的大小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答:孔喉分布歪度和孔喉分选性4研究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1)直接观测法:孔隙注体法,扫描电镜法;(2)间接测定法:毛细管压力法(压汞法)5压汞法得到的毛细管压力曲线如何能够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6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影响碎屑盐储集层 储集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答: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孔,洞,缝。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原生粒间孔隙和一部 分溶蚀孔隙。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相影响,成岩作用影响7陆相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沉积相类型? 答:冲积扇砂砾岩体储集层,河流砂体储集层,湖泊砂体储层。8碳酸盐储集

14、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影响碳酸盐储集层 储集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答:碳酸盐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原生孔隙,溶蚀孔隙,裂缝。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溶蚀 孔隙,洞穴,裂缝。影响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相的控制,成岩作用, 构造作用。9什么是储集层的储集物性?答:孔隙度和渗透率。10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哪些地质作用有关? 答:表生作启用,风化剥蚀,大气水的淋滤、有机酸和碳酸的溶解作用、表生淋滤作用 11碳酸盐岩溶蚀孔隙发育带的分布与地层不整合有什么关系? 答:溶解作用产生的孔隙可以发生于后生阶段,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以下,如底层不整合 岩溶带。12除了碳酸盐岩和

15、碎屑岩储集层外,还有哪些次要的储集岩类型? 答:岩浆岩,变质岩,泥页岩13盖层按其岩性可以划分为哪几大类?盖层按分布范围可以划分为哪几大类?盖层按与 油气藏位置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哪几大类?答:盖层按其岩性可以划分为膏岩类盖层,泥质岩类盖层,碳酸盐类盖层。盖层按分布范 围可以划分为区域性盖层,局部性盖层。盖层按与油气藏位置的关系可以划分为直接盖层, 上覆盖层。14 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有哪几种? 答: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异常高压),烃浓度封闭。15盖层形成物性封闭的机理是什么?物性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答:盖层形成物性封闭的机理是指依靠盖层的毛细管压力对油气运移的阻止作用。物性封 闭用孔喉半径、烃类性

16、质和介质温压条件。16盖层超压封闭的机理是什么?超压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答:所谓异常高流体压力是指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比其对应的静水压力高。依靠盖层异常高 流体压力而封闭油气的机理称之为流体压力封闭,简称超压封闭。超压盖层的封闭能力取决 于超压的大小,超压越高其封闭能力越高。17盖层烃浓度封闭的机理是什么?烃浓度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答:所谓烃浓度封闭是指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的地层,以比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 上扩散运移,这种封闭主要是对已扩散方式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作用。烃浓度封闭用浓度差评 价。18盖层评价中,除上述微观封闭特征外,还要考虑哪些宏观特征? 答:岩性,韧性,厚度,连续性。三论述题1试

17、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答:1)沉积相的影响,陆相储集层主要沉积类型: 冲积扇;岩性粗,厚度大,颜色红。结构:粒度粗,成熟度低,分选磨圆差; 扇中砂砾岩粒度适中分选相对较好,为油气储集的有利地带。 河流沙体储层:边滩,心滩,河道砂体物性好。 湖泊砂体储层:各类三角洲沙体(正常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相对储集物性的控制:沉积相是控制碎屑岩储集层孔隙发育和物性好坏的基本 因素。2)成岩作用阶段原生孔隙的损失:破坏或消灭砂岩孔隙的主要成岩作用:(1)压实作用。 颗粒间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缝合线接触。岩石孔隙度随埋藏深度的加大呈指数形式 下降。(2)胶结作用

18、。岩性:质纯,杂基少,成分结构成熟度高的砂岩影响大。 胶结物含量。胶结物成分:硅质,钙质的胶结的砂岩孔渗性差,泥质胶结孔渗性好。2试述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答:碳酸盐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原生孔隙,溶蚀孔隙,裂缝。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溶蚀 孔隙,洞穴,裂缝。影响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相的控制,成岩作用,构造作用。 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3试述盖层的主要封闭机理,及其评价指标。答:盖层形成物性封闭的机理是指依靠盖层的毛细管压力对油气运移的阻止作用。物性封 闭用孔喉半径、烃类性质和介质温压条件。所谓异常高流体压力是指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比

19、其对应的静水压力高。依靠盖层异常高流体 压力而封闭油气的机理称之为流体压力封闭,简称超压封闭。超压盖层的封闭能力取决于超 压的大小,超压越高其封闭能力越高。所谓烃浓度封闭是指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的地层,以比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 散运移,这种封闭主要是对已扩散方式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作用。烃浓度封闭用浓度差评价 盖层评价中,除上述微观封闭特征外,还要考虑岩性,韧性,厚度,连续性。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圈闭。2、油气藏: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3、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4、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

20、所圈出的面积。5、闭合高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6、构造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7、地层油气藏: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8、岩性油气藏:在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岩性油气藏。9、断层油气藏: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点遮挡所形成的圈闭,在其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10、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圈闭中聚集了油气,称为地层不整合油 气藏11、地层超覆油气藏:水气渐进时,水盆逐渐扩大,沿着沉积坳陷边缘部分的侵蚀面积沉 积了孔隙性砂岩,分选较好,储集性质也好,随着水盆继续扩大,水体加深,在砂岩之上超 覆沉积了

21、不渗透泥岩,其结果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油气聚集其中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二、问答题1 ) 圈闭由三部分组成:1,储积层;2,盖层;3,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2)油气藏按圈闭成因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复 合油气藏。3)挤压油气藏两翼地层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由于地 层变化比较剧烈,背斜圈闭形成的同时,经常伴生有断裂。从区域上看,这种背斜发布在褶 皱区的山前拗陷及山间拗陷等构造单元内,常成排成带出现。4)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主要特点:两翼地层倾角缓慢,闭合高度较小,闭合面积较大, 常出现大型油气田。分布特点:构造稳定区,克

22、拉通盆地,常成组成带出现,组成长垣或大 隆起。5)披覆背斜油气藏主要特点:常呈穹隆状,顶平翼稍陡,幅度下大上小,闭合度也是下 部大,上部小,闭合面积下小上大。分布特点:古地形凸起的上方。6)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主要特点:以短轴背斜或穹隆背斜为主,顶部多被发射状断层切 割,盐层以下构造消失。分布特点:盐层、石膏、巨厚泥岩发育盆地7)滚动背斜油气藏轴向近于平行断层线,常沿断层呈串珠状或带分布。构造幅度中部较 大,深,浅层较小。背斜高点距离断层较近,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其偏移的轨迹大体与 断层面平行。这些滚动背斜位于向拗陷倾斜的同生断层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 背斜,近断层一翼稍陡,远离断层

23、一翼平缓。8)在沿储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断层轻便的烟枪聚集称断层油气藏。断层分为 正断层和逆断层。断层油气藏分为:断鼻构造油气藏,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交叉断层油气 藏,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逆断层断块油气藏。9)主要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1,断层的性质及产状2,断层带内的断层墙3,断层泥4, 固体沥青等物质。10)地层不整合圈闭的形成与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在地质历史某一时期, 地质运动使一个区域上升,受强烈风化、剥蚀的破坏,形成古地形中的凹地,后来,在该区 域尚未被剥蚀成平原时,又重新下降,同时被新的沉积物所掩埋覆盖,这样就在原来古地形 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潜伏剥蚀突起或潜伏剥蚀

24、构造,这种古地形的突起,由于遭受多种地质营 力的长期风化、剥蚀,常形成破碎带、溶蚀带,具备良好的储集空间,当其上为不渗透性地 层所覆盖时,则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地层圈闭形成的机理: 盆地水进时,地层超覆沉积,砂岩被泥岩超覆覆盖,在不整合面之 上形成地层超覆圈闭11)12)砂岩透镜体圈闭分布特征: 深拗陷,断陷盆地的陡坡带和深凹带,古河道分布区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分布特征:1, 盆地的斜坡区 2,受砂岩尖灭线的控制13)生物礁圈闭是生物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 下伏联合封闭而形成第五章一名词解释 1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层向储集层的运移。2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

25、或运载层之后的一切运移。 3地层压力:地下多孔介质中流体的压力,亦可称为地层流体压力或空隙流体压力。 4静水压力:静止水柱产生的压力(重量)。5正常地层压力:如果地下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等于或接近该深度的静水压力,则 称该地层具有正常地层压力。6异常地层压力:如果地下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则称该地层具 有异常地层压力。7异常高压:如果地下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高于静水压力,称为异常高压。 8异常低压:如果地下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低于静水压力,称为异常低压。 9地层压力系数:某一深度地层压力与该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10疏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11折算

26、压力:指测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由侧面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 高度所产生的压力。二问答题1石油初次运移的主要相态是什么?天然气初次运移的主要相态是什么? 答:对石油而言,呈游离相,气溶油相,水溶相。对天然气而言,呈(1)水溶相(2)游离气相(3)油溶气相(4)分子运移(扩散相)。 2在烃源岩演化过程中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是怎么样变化的?答:未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浅孔渗性好 含水多烃类型:生物气、少量未熟油 相态:水溶相(气) 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较深、孔渗性差、含水少烃类型:I型:油为主III型:气 为主相态:I型:油相油溶气III型:独立气气溶油 高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深、孔渗性

27、很差、 含水极少烃类型:湿气相态:独立气 相 气溶油相 过成熟阶段烃源岩:无孔渗性不含水烃类型:干气相态:分子扩散、气相 3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有哪些? 答: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生烃增压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渗析作用,扩散作用。4什么是正常压实?什么是欠压实?正常压实和欠压实的泥岩各有什么特征?5正常压实条件下孔隙流体是如何排除的?在剩余压力作用下,孔隙流体得以排除,当排出一定量后,孔隙流体压力又恢复为静水压 力。随着上陆地层的不断增加,孔隙流体压力持续出现瞬间剩余压力与正常压力的交替变化, 从而不断把孔隙中的流体排出,孔隙体积不断减小。6在沉积盆地中压实流体运移的总体规律

28、是什么? 从泥岩向沙岩,从深部向浅部,从盆地中心到盆地边缘。7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是如何形成的? 是由于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生烃增压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等形成的。8欠压实形成异常高压的机理是什么?由于泥岩孔隙渗性降低,导致孔隙流体不能及时排除,泥岩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 而有效的减小,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 水压力。9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有哪些?孔隙,微层理面,微裂缝10. 烃源岩中作为油气初次运移通道的微裂缝是如何形成的? 孔隙压力达到静水压力的1.422.4 倍时,岩石产生微裂缝。11. 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主要受哪些里的作用?它们对油气

29、运移各有什么影响?(1)毛细管力:油气运移过程中的阻力。(2)浮力和重力:在水平底层条件下,尤其垂 直向上运移主储盖层界面,在底层倾斜情况下,油气则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3)推动地层 水流动的压力。12.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有哪几种?什么是油气输导体系? 有: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是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 的空间组合。13. 盆地内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有什么影响? 浮力和水动力是油气二次运移的直接动力,但归根结底,他们受构造背景控制,地壳运动 是促进油气运移的根本条件。(这题大家自己总结)14. 构造运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有何关系?油气二次运移与初次运移是连续的,同时

30、发生。大规模的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 期之后或同时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以后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大小,取决于构造运动 对原有圈闭的改造程度。 构造发展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5. 影响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二次运移方向?(1)底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3)盆地水动力条件。浮 力向上(上倾方向)运移,毛细管(阻力)沿阻力最小的方向运移,水动力(压力)从折算 压力高向折算压力低的方向运移。16. 在以层析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沿着油气运移的方向石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如何变化?(1)石油中的组分含量相对减少(2)轻组分含量相对增加

31、(3)石油的密度和黏度降低17. 在以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沿着油气运移的方向石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如何变化?(1)石油中的组分含量相对增加(2)轻组分含量相对减少(3)石油的密度和黏度增加1. 论述烃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理。(1)欠压实作用: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 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减小,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出现孔隙流体压力 高于其相应的静水压力现象。(2)蒙脱石脱水作用,蒙脱石含有层间水,这些层间水在压实和热力作用下含有部分甚 至全部成为孔隙水,这些新增的流体必然要排挤孔隙原有的流体,从而起到排烃作用。(3)有机质的生

32、烃作用:干酪根成熟后能生成大量油气,这些油气的体积大大超过了原 干酪根本身的体积,这些不断新生的流体进入孔隙中,必然不断排挤孔隙已存在的流体,驱替原有流向外排出。 当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时,则会导致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出现异常压力排烃作用。(4)流体热增压作用:当泥岩埋藏比较深,其可压实的比例逐渐减小,压实流体的运动 随之减弱,但是,此时地层温度增加,流体发生膨胀,这种膨胀是泥岩层内压力增加,从而 促进流体运动,在大多数沉积盆地中,地下温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导致流体热膨胀, 促使热液流体的运动。第六章一、名词解释1、差异聚集:在油气来源充足的条件下,距油气来源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形成纯气藏,

33、距油气来源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形成油气藏。2、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的配置关系。3 凝析气藏: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得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 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4深盆气:储集在低渗储层下倾方向的气水关系倒置的气藏。(水在上气在下没有 遮挡条件)5 天然气水合物:在特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 大晶格中,呈固态的结晶化合物/6 次生油气藏:先期存在的油气藏由于各种地质作用遭到破坏,其中的油气发生再运移, 在新的圈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二、问答题1、(1)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有效的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2、还要

34、考虑有利的运移条件(单纯块状厚层砂(泥)岩对油气聚集不利砂泥岩略等厚 互曾最有利于排烃。3、正常式、侧变式、顶生式、自生自储自盖式4、1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只有在最后一息油气区域性运移之 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是有效的圈闭;圈闭与油源区的距离:越近其有效性越高;圈闭 位置与油气运移方向: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它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受 动力条件与流体密度与圈闭有效性:稳定的水动力环境对圈闭中油气聚集是有利的,强烈的 水动力对油气聚集不利;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对气有效的圈闭对油不一定有效。5、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6、天然气在地层水中

35、溶解度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地层水矿化度增加而降低,当压力 和矿化度相同时,80C时溶解度最低。7、气藏中同时发生两个过程:1、天然气向圈闭充注;2天然气通过盖层溢散。该过程 导致两种结果:散失量大于注入量:圈闭中期不断减少以至最后枯竭;散失量小于注入 量,圈闭中气不断富集。8、(1)在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必须胜过液体数量底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 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底层压力超过该温度的露点压力。9、临界温度: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是该物质气体液化 所需的最低压力。10、储层致密,低孔低渗,向上倾斜方向储层物性好分布在储层的下倾方向气水 倒置发育异常压力(低压),少数

36、高压动态气藏11、同压力、温度有关,可由于压力加大而形成,温度升高而分解,要求压力随温度线 性增高而呈对数地增加。12 、永久冻土海底13、剥蚀与断裂作用热时便作用生物降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动力作用和水洗作 用14、石油变重变稠,部分烃类消失。15 、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增加,原油变重变稠。三、论述题 1、一、充足的油气来源油气的来源从盆地和圈闭两个层次来说,前者要求有良好的生油条件和排烃条件后者要 求有良好的生油条件、排烃条件和运移条件。1、有效的烃源岩烃源岩的规模大:面积大(生油凹陷的面积大小);烃源岩质量高: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烃源岩层系的岩性组合影响排烃效率,单

37、纯的块状厚层的砂岩 火舌泥岩对石油聚集是不利的,只有在砂岩百分比在20%60%,砂岩单层厚10m15m, 泥岩单层厚30m40m,二者呈略等候互层,砂泥岩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油气聚集。2、有利的运移条件:(1)盆地构造格局:研究目标是否处在有利的构造位置上(凹中隆、 斜坡带和古隆起);距生油中心距离:越近越好;是否有有利的运移通道联通;是否 在有利的运移方向上;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阻挡运移的封隔体。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地层剖面中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配置关系1、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正常式(下生上储式):烃源岩在下,储集层在其中,盖层在上面; 顶生式:烃源岩和盖层在上面,储集层下面;

38、互层式:烃源岩和储集层相叠式组合 自生自储自盖式: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属同一套地层。 侧变式:由岩性岩相横向变化而导致的生储盖层在横向上组合,多发育在生油凹陷、 斜坡带、三角洲带。生储盖组合的有效性:互层式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聚集最有利;侧变式组合有效性不如互 层式;透镜体的自生自储自盖式组合缺乏砂岩体,总体排烃条件差。三、有效的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只有在最后一息油气区域性运移之前或 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是有效的圈闭;圈闭与油源区的距离:越近其有效性越高;圈闭位置 与油气运移方向: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它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受动力 条件与流体密度与圈闭有效性:稳定的

39、水动力环境对圈闭中油气聚集是有利的,强烈的水动 力对油气聚集不利;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对气有效的圈闭对油不一定有效。四、良好的保存条件 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具有致密岩性:膏岩盖层、泥质岩盖层;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 上的稳定性; 稳定的构造环境:适宜的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断层圈闭、背斜圈闭)、油气运移的 通道(断层、不整合)、造成地层的倾斜(增强油气运移的动力)。强烈的构造运动会使储集 层上升到地表后被剥蚀,油层发生生物降解或逸散,油气藏被破坏。断层破坏了圈闭的完整 性,油气沿断层扩散,油气藏被破坏。圈闭的溢出点抬高,油气发生运移。伴随的岩浆侵入 油气在高温烘烤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炭质沥青。 相

40、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活跃的水动力对油气保存不利;相对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是油 气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2、充足的油气来源:油气的来源从盆地和圈闭两个层次来说,前者要求有良好的生油 条件和排烃条件后者要求有良好的生油条件、排烃条件和运移条件。i、有效的烃源岩烃源岩的规模大:面积大(生油凹陷的面积大小);烃源岩质量高: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烃源岩层系的岩性组合影响排烃效率,单纯的块状厚层的砂岩 火舌泥岩对石油聚集是不利的,只有在砂岩百分比在20%60%,砂岩单层厚10m15m, 泥岩单层厚30m40m,二者呈略等候互层,砂泥岩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油气聚集。ii、有利的运移条件:盆地

41、构造格局:研究目标是否处在有利的构造位置上(凹中隆、 斜坡带和古隆起);距生油中心距离:越近越好;是否有有利的运移通道联通;是否 在有利的运移方向上;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阻挡运移的封隔体。3、(1)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只有在最后一息油气区域性运移之 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是有效的圈闭;圈闭与油源区的距离:越近其有效性越高;圈闭 位置与油气运移方向: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它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受 动力条件与流体密度与圈闭有效性:稳定的水动力环境对圈闭中油气聚集是有利的,强烈的 水动力对油气聚集不利;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对气有效的圈闭对油不一定有效。第七章一、名词

42、解释1、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因素控制的,在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合。2、油气聚集带:互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合,它们受同一构造单元和演化历 史控制,具有相同的含油气层系,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3、含油气盆地:具备成烃成藏条件,发生过成烃成藏过程,并已发现有商业油气聚集 的沉积盆地。二、问答题1、油气田划分为哪些基本类型?答:(1)背斜油气田:受背斜构造控制(2)单斜油气田(3)刺穿构造型油气田:盐丘油气田、岩浆柱油气田、泥火山油气田(4)岩性或古地貌油气田:沿岸沙洲油气田、古河ua道油气田(5)生物礁油气田(6)古潜山油气田2、油气聚集带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1)

43、挤压背斜形油气聚集带(2)长垣型油气聚集带(3)滚动背斜(逆牵引背斜)油气聚集带(4)披覆背斜油气聚集带第八章裂谷盆地: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大陆岩石圈板块内部受到引张,从而导致大陆岩石圈减薄 而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前陆盆地:分布在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度相对较慢并以凹陷 沉积层序为主要特征的盆地。断陷型裂谷盆地:系指在前震旦系古老结晶变质基底或古生代褶皱变质基底上,受基底断 裂作用而下陷的沉积盆地。拗陷型裂谷盆地:1初始张裂阶段,断陷发育阶段,拗陷发育阶段。 2缓坡带、中央构造带、洼陷带、陡坡带。 3褶皱-冲断带,深凹(拗)带

44、,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4陡坡带:背斜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洼陷带:岩性油气藏为主(浊积砂体) 中央带:潜山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 缓坡带: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5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层圈闭油气藏; 在靠近克拉通一侧的前缘斜坡带主要分布砂岩体上倾尖灭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与张性 或张扭性断层有关的断块油气藏;在前缘斜坡带也存在因基底冲断作用形成的基底卷入型厚皮构造圈闭。 6(1)与基底隆起有关的潜山圈闭油气藏。(2)基底隆起之上的构造。(3)岩性圈闭(4) 背斜圈闭。(5)地层-岩性复合圈闭。7(1)几乎 100% 分

45、布于沉积盆地中(2)不均衡性 区域、时代、深度 (区域:北纬20 度40 度内,集中了世界上51.3%的储量;时代:石油以中生界、古生 界为主;深度:石油主要分布在12003000 米之间;天然气分布范围较宽,主要在3600 米以上 )8(1)大盆地控制了主要的油气分布 石油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格尔五个盆地;(2)时代分布: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界、新生界;(3)深度分布:石油:浅层、中深层; 天然气:深层、中深层。9石油:白垩系、第三系、侏罗系、泥盆系、寒武系和奥陶系 天然气:中生界、古生界、新生界,其中以白垩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三系最为主 要。10滨里海、

46、坎佩切、东委内瑞拉、雷弗尔玛、拉洛斯 11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格尔五个盆地 12加瓦尔,位于波斯湾盆地,属于沙特阿拉伯。13大庆油田 ,松辽盆地 塔里木,塔里木盆地1陡坡带:背斜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洼陷带:岩性油气藏为主(浊积砂体) 中央构造带:潜山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 缓坡带: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2 冲断褶皱带:挤压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背斜圈闭常上下构造不吻合 前渊带:岩性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斜坡下层系) 前缘隆起带: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 第九章1.了解油气勘探的主要技术方法? 答:1.非地震地质调查技术2.地震勘探技术3. 钻井与井筒技术4. 实验室分子模拟技术2.油气勘探阶段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勘探阶段的对象. 任务.勘探成果? 答:勘探阶段:1 盆地普查 2 区域详查3 圈闭预测4 油气藏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