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建设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方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1850909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86.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石漠化治理建设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石漠化治理建设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石漠化治理建设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石漠化治理建设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漠化治理建设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方案(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贵州省盘县石漠化治理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 施 方 案项目编制单位 :盘县林业局项目编制人:何永升 助理工程师 何永华 工程师编制时间目 录1、总 论11.1 项目背景11.2 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11.3编制目的21.4编制依据21.4.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21.4.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31.4.3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31.4.4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41.5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41.6建设期限41.7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51.7.1投资概算51.7.2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51.8效益分析52、盘县基本情况52.1县域概况52.1.1 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52.1.2 社

2、会经济状况62.1.3 石漠化现状62.2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开展情况总结72.2.1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完成情况72.2.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72.2.3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的几点体会72.2.4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83、项目实施必要性与建设条件分析83.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83.1.1生态建设需要83.1.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83.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93.3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94、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目标94.1指导思想94.2 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104.2.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3、104.2.2以生态治理为主,兼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原则104.2.3可操作,易实施原则104.2.4统筹安排,综合设计,分期分批治理原则104.3 建设目标115、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115.1 小流域选择的标准、原则与依据115.2 工程总体布局115.3小流域项目区基本情况125.3.1 刘官镇旧普安小流域概况125.3.2 保基乡五一桥小流域概况135.3.3板桥镇背阴箐小流域概况135.3.4马场乡石坝小流域概况145.3.5马场乡碗厂小流域概况155.3.6刘官镇高官屯小流域概况165.3.7保基乡河底下小流域概况175.3.8保基乡格所河小流域概况185.3.9保基乡干沟小流域概况

4、195.4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206、工程设计方案226.1 林业植被建设226.1.1封山育林设计226.1.2人工造林设计256.1.3 森林保护设计276.1.4 检查验收286.1.5建立档案286.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设计286.2.1排洪沟工程设计286.2.2小水窖316.2.3小山塘工程346.2.4拦沙坝工程设计357、项目实施进度安排377.1 2011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377.1.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377.1.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377.1.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387.2 2012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387.2.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387.2.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387.2

5、.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397.3 2013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397.3.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397.3.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397.3.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398、施工和组织管理设计408.1招投标初步方案与工程监理408.1.1招投标方案设计408.1.2 工程监理408.2施工组织管理409、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419.1概算依据419.2概算范围419.3主要指标419.4投资概算419.4.1工程总概算419.4.2分项工程概算429.5 资金筹措方案4210、效益分析4210.1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4210.2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4310.3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4311、保障措施4411.1

6、政策保障4411.2资金保障4411.3组织保障4511.4制度保障4511.5科技保障4611.6监测保障4611.7社会保障47481、总 论1.1 项目背景盘县国土总面积4056km2,碳酸盐类岩石面积达2635.98km2,占国土面积的64.99%,是典型的岩溶县。据盘县石漠化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县石漠化面积1225.21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0.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为544.3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42%;中度石漠化面积528.4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03%;重度石漠化面积144.67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57%;极重度石漠化面积7.78km2,占国土总

7、面积的0.19%。石漠化造成生态环境脆弱,并易引发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减小人类生存发展空间,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和社会问题。200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我县编制了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50)。“十一五”期间,盘县被列为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三年共治理石漠化面积45.98km2, 2011年我县被列为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按照国家发改委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

8、12013年),我县本着“轻重缓急,先积极后一般”的原则,组织编制了贵州省盘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1.2 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为加强对全县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建设、文体、国土、交通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盘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主管部门为盘县人民政府。项目牵头部门是盘县发展和改革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负责对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进行管理,搞好与上级领导小组

9、设办公室的衔接和县成员单位的协调沟通,组织编制石漠化实施方案、年度初步设计,编制申报投资计划,资金的监督使用,对工程实施质量、数量和进度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处理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项目组织验收等工作。在县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设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作业组,为工程的实施主体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负责参与编制石漠化实施方案和年度初步设计,组织实施相关工程。项目涉及乡镇由乡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小组责任人,相关股室负责人任成员,成立乡镇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工作机构,负责落实各项目的实施工作。1.3编制目的通过编制实施盘县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确定盘县2011-20

1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三年共设计治理石漠化面积61.07km2,使我县石漠化面积进一步减少,为今后石漠化综合治理积累大量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1.4编制依据1.4.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7月2日);(8)中华人民

11、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01年8月31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10)退耕还林条例(2003年1月20日);(1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1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13)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2月10日);(14)贵州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1995年6月16日);(15)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暂行规定(1987年3月1日)。1.4.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1)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号);(2)“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

12、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黔发改代赈20041003号);(3)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4)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201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名单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11682号);(5)关于印发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黔发改农经2009952号);(6)贵州省石漠化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紧组织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的通知 ;(7)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12013年)。1.4.3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1)封山(沙)育

13、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2)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3)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4)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4月17日);(5)贵州省封山育林技术规定(试行)(贵州省林业厅,2005);(6)贵州省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规定(试行)(贵州省林业厅,2002);(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96);(8)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9)贵州省基本农田建设规程(2003年12月修订);(10)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年1月25日);(11

14、)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1月25日);(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13)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1997年12月17日);(14)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1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16)育苗技术规程(GB/T6001-1999);1.4.4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1)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年);(2)盘县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年);(3)贵州省盘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08-2010)

15、及各年的初步设计。1.5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盘县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刘官镇、板桥镇、马场乡、保基乡4个乡镇的旧普安、高官屯、背阴箐、石坝、碗厂、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9条小流域进行治理,流域内土地总面积 202.43km2,岩溶面积202.43km2,石漠化面积75.02km2。三年共治理石漠化面积61.07km2,其中:专项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58.03km2,林草植被建设实施封山育林2800.87hm2(其中封禁封山育林841.47hm2,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959.4hm2);人工造林3001.73hm2(其中人造防护林1281.93hm2,人工造经济林1719.8

16、hm2);整合其它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3.04km2,林草植被建设实施封山育林134.8hm2(其中封禁封山育林50.87hm2,人工促进封山育林83.93hm2);人工造林169.86hm2(其中人造防护林141.33hm2,经济林28.53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排洪沟7.39km,拦沙坝6座,小水窖316口,小山塘8座。1.6建设期限盘县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分3年进行,其中:盘县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对旧普安、五一桥共两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建设年限为2011年9月2012年12月;盘县2012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对高官屯、背阴箐、石坝和碗厂共4条小流域

17、进行治理,建设年限为2012年9月2013年12月;盘县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对河底下、格所、干沟共3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建设年限为2013年9月2014年12月。1.7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1.7.1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3300万元,其中: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措施投入2307.77万元,占总投资的69.93%;水利水保措施投入773.23万元,占总投资的23.43%;独立费用219万元,占总投资的6.64%。1.7.2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项目总投资3300 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0.91%;地方配套 300万元,占总投资的9.09%。投资计划:2011年项

18、目总投入88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800万元,地方配套80万元;2012年项目总投入121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100万元,地方配套110万元;2013年项目总投入121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100万元,地方配套110万元。1.8效益分析 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投资效益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效益。经测算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14亿元,间接经济效益468.53万元,年增产值561.72万元。新增林草面积达61.07km2,流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30.17%,经测算可保土10.63万吨,蓄水总量达到176.86万立方米。项目区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土地生产能力提高,提高区域

19、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组织管理和技术运用方面积累更先进经验,为今后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2、盘县基本情况2.1县域概况2.1.1 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因地处盘江而得名,是贵州西大门。东邻普安县,南接兴义市,西与云南省富源县、宣威市接壤,北与水城县毗邻。东经1041746-1045746,北纬251936-261731之间。县域国土总面积4056km2,占六盘水市总面积的41%。县城所在地红果距省会贵阳380km(公路里程),距云南省会昆明280km。境内最高海拔2807m,最低740m。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主要河流有拖

20、长江、乌都河、新桥河、楼下河等河流,属于亚热带春干夏湿温和气候区,雨热同季,干湿季节明显,平均气温为15.2,年均降雨量1411.7mm。全县有耕地1208.21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78%,其中,水田54.016k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7%;园地9.809km2,占总面积的0.24%;林地2000.6691km2,占总面积的49.32%;牧草地381.28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4%;水域及未利用地等456.7229km2,占总面积的11.26%。土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2.1.2 社会经济状况全县辖37个乡镇(少数民族乡镇11个),450个行政村、52个(社区)居委会。2

21、010年总人口117.99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291人/km2,是贵州省第三大人口大县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县份。全县农业人口94.6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0.22%。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占总人口的16.27%,有彝、布依、回、苗、白、水、黎、川青等27个民族。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0.38亿元,其中一产完成13.19亿元,二产完成153.44亿元,三产完成43.75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6.3%、72.9%、20.8%,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8.64亿元,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9元。盘县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

22、、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油菜、蔬菜等, 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32.59万吨。2.1.3 石漠化现状据盘县石漠化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县石漠化面积1225.21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0.2%。经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和其它林业工程的实施,共治理石漠化约85.98km2,(其中石漠化专项资金治理45.98km2,其它生态工程治理石漠化面积约40km2,)石漠化面积由1225.21km2减少到1139.23km2,占国土面积的28.09%,全县石漠化面积下降约2.11%。盘县岩溶分布和石漠化状况分布相似,存在面积较大、点多面广,石漠化危害程度较大,与非岩溶成

23、交错分布状态,根据石漠化分布情况,可以大致分为西部、北部、中部和南部四个片区。2.2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开展情况总结2.2.1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完成情况我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对白河沟、后头河、哮天龙、秧田沟、水沟、刘官屯、沙坡、石板沟、板桥河等9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共治理流域总面积138.79km2,岩溶面积113.93km2,石漠化面积45.98km2,现已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积35.88km2,实施封山育林2095.33hm2,人工造林1267.36hm2,人工种草186.67hm2;建设棚圈13800m2,青贮窖27

24、00m3;实施坡改梯39.33hm2;新建田间生产道路0.91km,引水渠3km,排涝渠9.27km,拦沙坝17座,蓄水池(小水窖)71口,沉沙池71口。项目总投资248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00万元,省、市、县筹资285万元,到2011年4月已完成投资1978.8万元,20082009年上级下达的治理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2010年国家下达的任务将在2011年11月全面结束。2.2.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项目实施三年以来,流域内新增林草植被面积35.49km2,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25.57%,保土8.55万吨,蓄水78.19万立方米。同时,通过坡改梯、新建田间生

25、产道路等工程的实施,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亩可增产100公斤,亩增收200元,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着;通过排涝渠、拦沙坝、小水窖等水利工程的实施,让项目区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农民就业,获取劳务报酬,增加了收入;通过种植防护林、经济林,项目区流域内年增产值165.03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5.9-239.7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93.21万元,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治理,项目区石漠化的演化趋势得到有效遏止,境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项目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同时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逐步总结出先进的治理模式,为今后大面积开展石漠

26、化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2.2.3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的几点体会盘县三年来开展石漠化治理有以下体会:一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区特点,在满足石漠化治理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二是项目作业设计尽量贴近地方实际。尤其是在工程材料、树种选择等方面,考虑树种的适应性尽量就地取材,以便于节约成本,使项目能够操作,方便实施。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重视农业、水利、林业等技术干部配置,加强专业技术业务培训,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强化技术人员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的检查指导,确保项目成功实施。四是合理安排项目实

27、施,林业项目由项目所属村、组统一组织实施,推荐能人管护或大户和联户承包,经果林采用分户实施、分户经营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由中标单位和组织当地农户实施。工程完工后,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进行产权移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五是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山上育林育草保护生态,山中建设防护林防风固砂,山下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配套水利工程,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2.2.4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金投入标准低。项目资金投入标准低,加上近年各种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持续上涨等因素,项目进行招投标难度较大,一些项目实施需项目区农户投工投劳才能完成。(2)工程

28、实施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项目受干旱,工程性缺水和严重的凝冻灾害不同成度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3、项目实施必要性与建设条件分析3.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3.1.1生态建设需要盘县经过多年实施生态项目建设,全县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9%。但盘县由于人多地少,林粮供需不足等现象,水土流失还较严重。生态成为制约了盘县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3.1.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盘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山高谷深,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土地产出率较低,农业仍然处于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单一,林业、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小。通过封山育林、人工

29、造林等生态工程治理,一方面保持水土,增强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项目区逐步形成林、果等特色产业、使全县农业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3.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各级各部门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政策支持,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政策保障措施;二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和人力保障;三是有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取得的经验,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盘县近年计划完成500个村(居委会)的村寨整治,通过实施农村“五改三建一规范”和“四化”工程,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巩固石漠化

30、的治理成果。3.3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一是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进一步探讨。二是石漠化综合治理投入标准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四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大多社会经济条件较差,配套投入不足等条件制约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开展。4、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目标4.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关于印发201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名单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11682号)、贵州省石漠化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紧组织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

31、13年)的通知要求,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根据流域立体条件配套设计,综合布局,兼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按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合理配置生态恢复、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治理石漠化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4.2 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4.2.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各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石漠化程度和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石漠化治理措施和对

32、策,因地制宜,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有机结合,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有效地治理石漠化,防止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在优先保证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4.2.2以生态治理为主,兼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石漠化治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更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核心,以治理、预防石漠化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改善项目区农民生活条件,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33、相结合、项目建设做到预防、治理、保护三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兼顾,生物、工程等措施到位,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4.2.3可操作,易实施原则在保证石漠化治理面积的前提下,项目设计应贴近实际,节约成本,方便操作和实施。尤其是在工程材料、树种选择等方面,尽量考虑就地取材;施工方案可行,技术方案设计以当地已经或能够掌握、可以操作为前提,从而确保项目的可行性。4.2.4统筹安排,综合设计,分期分批治理原则石漠化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的工作。因此石漠化综合防治要全面规划,对各种工程措施进行科学组装配置。整合流域内其它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石漠化治理

34、的综合效益。4.3 建设目标建设目标:用3年时间(2011-2013年),在所选择的旧普安、高官屯、背阴箐、石坝、碗厂、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等9条小流域内共治理岩溶面积202.43km2,治理石漠化面积61.07km2。专项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58.03km2,其中实施封山育林2800.87hm2;人工造林3001.73hm2;整合其它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3.04km2,林草植被建设实施封山育林134.8hm2; 人工造林169.86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排洪沟7.39km,拦沙坝6座,小水窖316口,小山塘8座。流域内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5.42%提高到55.59%,森林覆盖率提

35、高30.17%,保土10.63万吨,蓄水总量达到176.86万立方米。5、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5.1 小流域选择的标准、原则与依据一是根据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年)和盘县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年)及国家、省对石漠化综合防治相关精神进行选择。二是选择小流域地理位置重要,土地面积在50km2以内,是一个封闭的小流域,流域内岩溶面积和石漠化面积较大,石漠化危害程度较严重。三是项目群众积极性较高,通过石漠化治理具有较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较好。四是所选择的小流域集中,确保规模治理。根据以上原则,经现场实地勘测,确定20112013年盘

36、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在刘官镇的旧普安、高官屯,板桥镇的背阴箐,马场乡的石坝、碗厂,保基乡的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共9条小流域进行治理。5.2 工程总体布局盘县20112013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布局在旧普安、高官屯、背阴箐、石坝、碗厂、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等9条小流域,工程类型涉及林草植被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工程布局的总体思路是:将各个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以解决流域内的石漠化问题为目标进行系统设计,注重点、线、面,直接治理与间接治理的有机结合,不遗漏、不重复。根据流域石漠化的分布和成因,对石漠化区域进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布局,并配套排洪沟 、拦沙坝、

37、小水窖、小山塘等水利水保工程布局,形成综合配套,治与防、直接治理与间接治理相结合的工程布局体系,确保小流域内石漠化土地得到综合整治。5.3小流域项目区基本情况5.3.1 刘官镇旧普安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旧普安小流域地处盘县刘官镇镇政府所在地东部,流域内最高海拔1890米,最低海拔1650米,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等,天然植被主要是一些次生灌丛、荒草等,年平均气温14.3,年积温4171.4,无霜期289天,年平均降水量1441mm。 (2)社会经济情况工程涉及刘官镇花甲山、水塘铺、三角田、凉水井4个行政村。2010年有8636人,社会总产值2850万元,农业产值1630万元,林业产

38、值530万元,牧业产值690万元,财政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90元,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0.13hm2,粮食总产量3600吨,单位面积产量5250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6.88%。 (3)土地利用情况旧普安小流域土地总面积3372.6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2015.2hm2,其中水田250.47hm2,旱地1746.73hm2;林地1267.67hm2,其中有林地232hm2,其它林地1035.67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70.53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2hm2。 (4)石漠化特征、成因等主导因子旧普安小流域土地总面积3372.6hm2,石漠化面积1414.0

39、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93%。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36.67hm2,中度石漠化611hm2,强度石漠化305.2hm2,极强度石漠化261.2hm2。其成因是永宁镇组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在该流域内广泛分布,质地较纯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质基础;在新构造运动过程中,该流域强烈下切,使流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破碎,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貌基础;流域的中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雨季降雨强度大,暴雨、大暴雨较多,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壤,成为石漠化的直接诱因。5.3.2 保基乡五一桥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五

40、一桥小流域位于盘县保基乡东北部,最高海拨2003m,最低海拨为1349m,相对高差654m,属于中中山地形结构。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水稻等,主要生物资源有乔灌型针阔叶混、林混交于高海拨地带。(2)社会经济情况五一桥小流域涉及黄兴村、厨子寨村2个行政村,2010年有4382人,其中农业人口4350人,农业劳动力1408人,少数民族人口1408人,社会总产值695万元,农业产值240万元,林业产值195万元,牧业产值76万元,财政收入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2元,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0.065hm2,粮食总产量66吨,单位面积产量1500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40.11%。 (3

41、)土地利用情况五一桥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892.47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615.87hm2,全部为旱地;林地1256.27hm2,其中有林地301.4hm2,灌木林地457.67hm2,其它林地497.2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20.33hm2。(4)石漠化特征、成因与主导因子五一桥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892.47hm2,石漠化面积64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8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4.4hm2,中度石漠化面积320hm2,强度石漠化212.53hm2,极强度石漠化93.07hm2。其成因是随永宁组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在该流域内广范分布,流域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

42、雨季降雨强度大,暴雨、大暴雨较多,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壤,成为岩溶石漠化的直接诱因。5.3.3板桥镇背阴箐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背阴箐小流域位于盘县板桥镇南部,与珠东乡相邻,距城关镇较近,区位优势明显。流域内土地总面积1484hm2,平均海拔高度1850m,该流域岩石以成土母岩为主,切绝大部分都是碳酸岩。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主要植被类型有杉木、华山松、灌丛等蕨类、草旬等。该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多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平均290天。(2)社会经济情况背阴箐小流域涉及板桥镇背阴箐和顺居屯2个行政村, 2010年有684

43、0人,其中农业人口5960人,农业劳动力2860人,社会总产值2370万元,农业产值270万元,林业产值30万元,牧业产值312万元,财政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875元,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0.086hm2,粮食总产量913吨,单位面积产量3226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18.86%。 (3)土地利用情况背阴箐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484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801.06hm2,全部是旱地;林地664.34hm2,其中有林地271.47hm2,灌木林地8.47hm2,其它林地384.4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18.2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4hm2。 (4)石漠化特征、成

44、因与主导因子背阴箐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484hm2,石漠化面积723.6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76%。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70.13hm2,中度石漠化面积304.67hm2,强度石漠化面积148.87hm2。背阴箐小流域岩溶石漠化形成是盘县岩中山河谷地貌和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区的典型代表。导致石漠化的成因是石炭系和下二叠系地层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在该流域内广泛分布,质地较纯的中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质基础;在新构造运动过程中,该流域整体抬升后的河流强烈下切,使中山沟谷地形地貌破碎、坡度较大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貌基础;流域的中亚热带湿润季

45、风气候使雨季降雨强度大,暴雨、大暴雨较多,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壤,成为岩溶石漠化的直接诱因。5.3.4马场乡石坝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石坝小流域位于马场乡西北部,海拔高度在1650m1950m之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碳酸岩分部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主要植被类型为呈斑状分布的针叶林以及残留于农村居民点附近的落叶林。流域年平均降雨量1385mm,流域平均气温14,无霜期为295天。 (2)社会经济情况石坝小流域涉及马场乡黑生地村、石坝村2个行政村,2010年有2651人,其中农业人口2500人,农业劳动力1300人,少数民族人

46、口610人,社会总产值795.3万元,农业产值292.07万元,林业产值105.55万元,牧业产值166.53万元,财政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43元,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0.09hm2,粮食总产量1008.2吨,单位面积产量4480.8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39.47%。(3)土地利用情况石坝小流域土地总面积897.67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324.27hm2,全部为旱地;林地559.87hm2,其中有林地32.8hm2,灌木林地321.47hm2,其它林地205.6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13.53hm2。(4)石漠化特征、成因与主导因子石坝小流域土地总面积897.67

47、hm2,石漠化面积287.4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0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67.6hm2,中度石漠化面积210.33hm2,强度石漠化9.53hm2。石漠化的成因,一是项目区丰富的碳酸岩淋溶风化,加上降水加剧了岩溶的发育和侵蚀,使其成土速度远远低于流失速度,形成大面积岩石裸露。二是人口的剧增,垦殖指数急增,植被反复遭受破坏,基岩裸露,石砾堆积,加快了石漠化的进程。5.3.5马场乡碗厂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碗厂小流域位于马场乡东部,海拔高度在1600m1900m之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碳酸岩分部为主;土壤主要是黄壤、石灰土。流域岩石以中厚层状灰岩,中下部夹砂页岩为主,地貌

48、类型属中山沟谷区,流域分水岭部分较平缓,主要植被类型为人工旱地作物,呈斑状分布的针叶林以及残留于农村居民点附近的落叶林。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385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79%,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雨强度较大。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为295天,历年平均日照数为1714小时。(2)社会经济情况碗厂小流域涉及马场村、转山地村、三寨村、滑石板村、发业嘎村、业嘎村共6个行政村。2010年,总人口9382人,其中农业人口9002人,农业劳动力4100人,少数民族人口2595人,人口密度160人/km2,人口净增长率5,社会总产值2814万元,农业产值876.83

49、万元,林业产值451.63万元,牧业产值486.8万元,财政收入4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43元,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0.085hm2,粮食总产量3552.4吨,单位面积产量4642.6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16.3%。 (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碗厂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676.67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1427hm2,全部为旱地;林地1171.87hm2,其中有林地124.67hm2,灌木林地311.73hm2,其它林地735.47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77.8hm2。 (4)石漠化特征、成因与主导因子碗厂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676.67hm2,石漠化面积1372.8hm2

50、,占土地总面积的 51.29%,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474.67hm2,中度石漠化面积877.6hm2,强度石漠化面积20.53hm2 。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地区丰富的碳酸岩难以淋溶风化,为石漠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溶地区主要是碳酸岩分布区,地表水容易流失,成土条件差,缺水少土使得植被恢复缓慢,加之雨水集中、强度大,极易导致水土流失,长期演化便形成了石漠化。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为了生存,粗放耕作、陡坡开垦、过度放牧使岩体极其破碎、变形,造成地表深切割和地形陡峭、山体崎岖,岩石嶙峋,地形破碎,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导致了石漠化不断加剧。5.3.6刘官镇高官屯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高官屯小流域

51、地处盘县刘官镇政府所在地东北部,流域内最高海拔1920米,最低海拔1690米,相对高差为230米,流域内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石灰土以及水稻土;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水稻等,天然植被主要是一些次生灌丛、荒草等,年平均气温14.3,年积温4171.4,无霜期289天,年平均降水量1441mm。 (2)社会经济情况高官屯小流域涉及刘官镇高官、小屯、松官、淹伍寨、水洞、刘家湾6个行政村。2010年有13462人,农业人口13430人,农业劳动力6047人,少数民族人口268人,社会总产值3580万元,农业产值2541万元,林业产值195万元,牧业产值852万元,财政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

52、55元,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0.07hm2,粮食总产量5551吨,单位面积产量5850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5.34%。 (3)土地利用情况高官屯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551.47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1712.67hm2,其中水田446.4hm2,旱地1295.27hm2;林地791hm2,其中有林地136.33hm2,其它林地654.67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47.8hm2。 (4)石漠化特征、成因等主导因子高官屯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551.47hm2,石漠化面积632.9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81%。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60.6hm2,中度石漠化面积348.47hm2

53、,强度石漠化面积107.67hm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6.2hm2。其成因是永宁镇组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在该流域内广泛分布,质地较纯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质基础;在新构造运动过程中,该流域强烈下切,使流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破碎,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貌基础;流域的中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雨季降雨强度大,暴雨、大暴雨较多,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壤,成为石漠化的直接诱因。5.3.7保基乡河底下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河底下小流域位于盘县保基乡厨子寨村和风座村交界处,最高海拨2250m,最低海拨1350m,相对差

54、900m,境内有淤泥乡八大山、清水河,秋夏等支流水流向风座村大坝落水眼、落入河底下汇集,落入格所河,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水稻等,天然植被主要是枫香,青岗,栎材等主要植物,年积温1960,境内坡陡谷深,水土流失严重。 (2)社会经济情况河底下小流域涉及厨子寨村、风座村2个行政村,2010年有4700人,农业人口4200人,劳动力人口1350人,少数民族人口1350人,社会总产值728万元,农业产值260万元,林业产值186万元,牧业产值282万元,财政总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4元,人均耕地0.06公顷,粮食总产量135吨,单位面积产量1250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41.57%。

55、(3)土地利用情况河底下流域土地总面积1157.6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258.07hm2,其中水田5.27hm2,旱地252.8hm2;林地892.13hm2,其中有林地466.4hm2,灌木林地面积14.87hm2,其它林地410.86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7.4hm2。 (4)石漠化特征、成因与主导因子河底下流域土地总面积1157.6hm2,石漠化面积44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01%,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49.87hm2,中度石漠化面积93.13hm2,强度石漠化面积197hm2。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石炭系和下二叠系的中厚层块状灰岩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质

56、基础;在新构造过程中,该流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破碎,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貌基础;流域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雨季降雨强度大,暴雨、大暴雨较多,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壤,成为岩溶石漠化的直接诱因。5.3.8保基乡格所河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格所河小流域位于盘县保基乡东北部,东与普安县龙岭镇隔河相望,北接水城县花嘎乡,盘县普古乡,西接保基乡厨子寨村,南接盘县羊场乡。流域土地总面积4462.93hm2,最高海拨2170m,最低海拨740m,相对高差1430m。流域区有盘县乌都河从流域区境内流向北盘江,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水稻等,主要植物有枫

57、香,百年榕树群以及青岗,栎材等主要植物,野生动物有黑叶猴,岩羊。该流域年平均降雨量1430mm,无霜期平均295天。(2)社会经济情况格所河小流域涉及雨那洼村、陆家寨、厨子寨村、垤腊村共4个行政村,2010年有11190人,其中农业人口10900人,农业劳动力3581人,少数民族人口2760人,社会总产值1866万元,农业产值865万元,林业产值360万元,牧业产值641万元,财政收入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4元,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0.077hm2,粮食总产量474.6吨,单位面积产量1610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41.87%。(3)土地利用情况格所河小流域土地总面积4462.93

58、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1514.54hm2,其中水田881.14hm2,旱地633.4hm2;林地2861.06hm2,其中有林地550.93hm2,灌木林地1317.8hm2,其它林地992.33 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77.33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hm2。(4)石漠化特征、成因与主导因子格所河小流域土地总面积4462.93hm2,石漠化面积1397.6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31%,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80.27hm2,中度石漠化面积746.8hm2,强度石漠化面积326.47hm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44.13hm2。格所河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1076.67hm

59、2。导致石漠化成因是石炭系和下二叠系地层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在该流域内广泛分布,质地较纯的中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质基础;在新构造运动过程中,该流域整体抬升后的河流强烈下切,使中山沟谷地形地貌破碎、坡度较大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貌基础;流域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雨季降雨强度大,暴雨、大暴雨较多,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壤,成为岩溶石漠化的直接诱因。5.3.9保基乡干沟小流域概况(1)自然条件和资源干沟小流域位于保基乡西南部,东与普安县罐子窑镇相接,西南与羊场乡相邻,北接本乡风座村,最高海拨2170m,最低海拨1450

60、m,地势西高东低呈“Y”,字型结构分布南北方向,南北宽11.2km,东西宽21.3km,境内坡陡谷深。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玉米、水稻等,主要植被类型为人工旱地作物及山地灌丛、荒草等,乔木林地呈斑状分布,多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269天,多年平均雨量1411mm。 (2)社会经济情况干沟小流域涉及冷风村、垤腊村2个行政村,2010年有7200人,其中农业人口7000人,农业劳动力2141人,少数民族人口1460人,社会总产值1153万元,农业产值430万元,林业产值315万元,牧业产值336万元,财政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4元,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0.12hm2,粮食总产量3

61、94.5吨,单位面积产量1350公斤/公顷,森林覆盖率34.26%。 (3)土地利用情况干沟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747.34hm2,全部属于岩溶地貌。耕地767.27hm2,全部为旱地;林地953.87hm2,其中有林地463.2hm2,灌木林地135.4hm2,其它林地355.27hm2;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26.2hm2。 (4)石漠化特征、成因与主导因子干沟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747.34hm2,石漠化面积593.5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97%,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40.07hm2,中度石漠化面积285.07hm2,强度石漠化面积168.4hm2。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永宁镇组的

62、中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质基础;在新构造运动构成中,该流域整体抬升后的河流强烈下切,使流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破碎,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地貌基础;流域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雨季降雨强度大,暴雨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壤,成为岩溶石漠化的直接诱因。5.4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盘县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在刘官镇、板桥镇、马场乡、保基乡4个乡镇的旧普安、高官屯、背阴箐、石坝、碗厂、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等9条小流域进行治理,治理规模为:流域面积202.43km2,岩溶面积202.43km2,治理石漠化面积61.07km2,其中专项资金治理石漠化

63、面积58.03km2,整合其它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3.04k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林业植被建设:专项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58.03km2,林草植被建设实施封山育林2800.87hm2(其中封禁封山育林841.47hm2,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959.4hm2);人工造林3001.73hm2(其中人造防护林1281.93hm2, 人工造经济林1719.8hm2、其中红梨79.26hm2、核桃1047.48hm2、花椒89.06hm2、油茶366.47hm2、柑桔123.06hm2、金银花14.47hm2);整合其它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3.04km2,实施封山育林134.8hm2(其中封禁封山育林50.87hm2,人工促进封山育林83.93hm2); 人工造林169.86hm2(其中人造防护林141.33hm2,经济林28.53hm2)。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排洪沟7.39km,拦沙坝6座,小水窖316口,小山塘8座。各小流域建设内容及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