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案(14篇)_1.doc

上传人:古*** 文档编号:21823342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实验教案(14篇)_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生物实验教案(14篇)_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生物实验教案(14篇)_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生物实验教案(14篇)_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实验教案(14篇)_1.doc(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物实验教案(14篇)生物实验教案(14篇)生物实验教案1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开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展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平安、顺利地进展,我在课前几天开场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考前须知,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着组员提早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

2、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展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p 、判断、推理的才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化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绿色植物的情感。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三、材

3、料用具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展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展遮盖,并用曲别针进展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展光照数小时后备用。二导入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宏大的消费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绿色植物。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带着这个问题,

4、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三实验讲授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展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考虑。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鼓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化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四实验过程1、提早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

5、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考虑: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局部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适宜,颜色比拟新颖。启发考虑: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局部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3、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在小组长的带着下完成探究过程。老师巡视指导。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考虑:.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异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在本步骤的操作中,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

6、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展加热,假如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启发考虑: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拟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防止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拟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考虑: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启发考虑: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平安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

7、局部便蓝。4、分析p 得出结论: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根本的食物来。这个教学环节学生根本可以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才能,老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p ,加强理解记忆。考前须知: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局部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局部产

8、生了有机物-淀粉。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局部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局部不见光,易形成比照,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4、整理实验仪器。生物实验教案2 一、教学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复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本方法。二、教学建议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究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展。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增设

9、老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老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复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老师的演示实验作比拟。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复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那么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那么可以进展后一个实验的操作。3.关于鉴

10、定复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假如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分开大烧杯中的开水。4.做鉴定复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局部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比照,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前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参加组织样液中。三、参考资料复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复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复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

11、基,因此叫做复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复原性糖,不具有复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复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复原性糖。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参加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那么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响式如下:用斐林试剂鉴定复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

12、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响叫做双缩脲反响。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构造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响。用于鉴定复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

13、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响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复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拟,颜色反响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早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那么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做鉴定脂肪的实验,老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或苏丹染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响为橘黄色,苏丹染液遇脂肪

14、的颜色反响为红色。因苏丹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拟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拟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早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置,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假如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斐林试剂的配制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

15、后立即使用。苏丹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苏丹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参加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16、。生物实验教案3 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3、观察蚯蚓的运动。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方法步骤:1、根据你的经历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3、观察蚯蚓的运动。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

17、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拟。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潮湿。讨论: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潮湿?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实验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兴旺。制定方案并施行方案提示:

18、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互相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兴旺程度怎样?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络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假如不能,请你查找资料。你得出的结论是:表达和交流:实验三动物的绕道取食背景“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在前面介绍蚯

19、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中,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失败的尝试,受到许屡次细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动物越高级,学习才能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时,它可能会经过假设干次“尝试与失败”学会绕道取食。当然,也不排除不经过“尝试与错误”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提出问题: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就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提出你的探究问题。你提出的问题是:作出假设:你所做出的假设是:制定方案:你所制定的方案中,应当包括: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准备适当的食物,选好实验场所,设置障碍等。参考课文插图作为例如。施行方案:按你确定的方案进展探究。认真统计

20、一下动物需要经过几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解决绕道的问题?分析p 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吗?你的结论是:讨论:1、跟同学交流这个探究的过程、结论和结果、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假如不一样,说明了什么?2、你对家养的小动物进展过学习行为的训练吗?它们有哪些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生物实验教案4 实验目的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展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背景资料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展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展光合作用。教学目的1知道绿色植物

21、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关键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器材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教学过程1.导入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应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

22、,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终究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生:做了。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展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平安。生:完成实验。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学生戊滴加碘液。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

23、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老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局部遮盖起来?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答复以下问题。小组1答复以下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小组2答复以下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局部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

24、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小组3答复以下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假如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小组4答复以下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局部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局部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局部产生了有机物淀粉。各小组可互相补充、完善3.课堂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局部产生了

25、有机物淀粉。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手册。板书设计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结论1:叶片的见光局部产生了有机物淀粉。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后反思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生物实验教案5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致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

26、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局部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分析p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颖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标准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那么,不按照教学要求进展操作、观察和考虑,因此需要老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气氛,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那么是保证实验顺利进展的条件。教学目的知识性目的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构造及作用。技能性目的1.尝试使用显微镜。情感性目的1.养成良

27、好的实验习惯;2.认同显微镜的标准操作方法,保护显微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老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开展史、显微镜用处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组织教学一、引言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发表见解能做实验能观察生物等等本节课在实验室上二、讲授新课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生命活动规

28、律。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究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1.组织参观实验室在引导员的带着下分成四个小组: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参观老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坐回实验台。分成小组防止拥挤,节约时间。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那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那么”?怎样遵守“实验室规那么”?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

29、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程度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开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知道的规那么和考前须知。2.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3.显微镜各局部的构造及作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理解显微镜各局部的构造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

30、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局部构造及作用。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做得好的地方缺乏之处。活动后要给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肯定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把主要局部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强调。指出物镜、目镜镜头上标有的数字为放大倍数。为后面介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作准备。4.用显微镜观察毛发课前已调好的两台示范镜放在讲桌上。按小组有秩序地到前边观察毛发(其他同学进一步熟悉显微镜构造)。老师要提示学生观察不清楚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在学生观察时,可尽快在学生实验台上再多调几台显微镜,并指导观察。兴趣浓重,观察认真。

31、学生没使用过显微镜,老师要帮助学生调好焦距。提出问题:显微镜下观察的毛发与肉眼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踊跃答复。如粗了,放大了等。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适时指出:显微镜是一种精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150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认同显微镜的作用。请一名同学到示范镜前计算毛发被放大的倍数。告诉其他同学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并计算出毛发被放大的倍数。5.显微镜的用处、开展史创设情境:半个多世纪前,许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从第一台显微镜创造后,人们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为战胜疾病创造了条件。显微镜为人类开启了认识

32、微观世界的大门。在实验室中显微镜为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还用到显微镜吗?你知道显微镜的开展史吗?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发散思维,举手发言,互相交流。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通过搜集资料和资料分析p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才能。展示图片或通过投影等理解显微镜开展史中几台典型的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播放录像。认真观看图片、投影或录像。感受显微镜制作技术的开展。三、小结用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进展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老师可以从学生答复以下问题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总结,并互相补

33、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才能及总结、概括才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展精加工处理,使之构造化、条理化。四、讨论题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生物学问题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探究生物学问题,除在实验室进展外,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进展呢?请同学们考虑,举例说明。学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开展,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五、完毕语鼓励同学们掌握好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根底。生物实验教案6 学习目的: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通过调查,描绘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34、及生物分类方法。难点:撰写调查报告。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1、某生物小组要想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2、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展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1、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自学提示: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答复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3、师生归纳总结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展分类1、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

35、到的生物进展分类。自学提示:1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根据是什么?2生物的分类根据一般有几种?3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展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根据?2、小组讨论,交流答复以下问题3、师生归纳总结三、系统总结四、拓展应用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五、诊断评价1、以下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展的是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完毕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根据是 A、生物用处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

36、D、形态构造生物实验教案7 1设计思想:1.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因为“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进步学生的探究才能和生物科学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这一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很好的生物科学史材料。1.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才能,进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教学内容分析p 2.1教材内容及地位:“

37、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基因别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是按孟德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编写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才能和科学思维。2.2教学重、难点:2.2.1教学重点:让学生像孟德尔一样尝试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2.2.2教学难点:尝试对别离现象进展解释,提出假说;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3教学目的:3.1知识目的:3.1.1说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别离定律。3.1.2分析p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

38、方法。3.2才能目的:3.2.1通过学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p 和解决问题;3.2.2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和推理,并对别离现象作出解释;3.2.3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的学习,进一步进步学生的探究才能;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理论,以及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4.学情分析p :高一的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遗传学的分子根底,但是学生缺乏遗传细胞学根底,即学生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这反

39、而有利于学生能从孟德尔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p 解决问题。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调查结果,尝试解释某一性状的遗传引入:学生交流单双眼皮遗传的调查结果,并用表格进展归纳与统计:父母子女单眼皮双眼皮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单眼皮单眼皮全部为单眼皮双眼皮双眼皮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设疑:尝试解释单眼皮双眼皮单眼皮?引导:主要的问题是:1、单双眼皮是由什么控制的呢?(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知道是遗传物质控制的)2、母亲细胞内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怎样存在?(从数量上分析p ,1个,2个或是假设干个)3、母亲的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如何传给孩子呢?4、父亲有给孩子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

40、吗,假如有,父亲给的遗传物质遇到母亲给的遗传物质会发生什么呢?(保持完好,还是互相交融?)要解释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科学的实验。从人类对遗传的探究从19世纪开场至今,已经能完美解释这些问题,其中孟德尔在解释这些问题上,作出了宏大的奉献。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沿着孟德尔的足迹,看看他是如何开展研究,并获得了宏大的成就。课前调查:人类单双眼皮的遗传尝试解释遗传现象。隐性浸透“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归纳与统计的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尝试解释遗传现象,复原孟德尔当时的研究场景。介绍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孟德尔开展实验,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有很多相对性状,如,茎的高度有高茎和矮

41、茎,(呈现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图)。孟德尔将高茎和矮茎进展杂交,无论谁做母本,或父本,子一代都是高茎,并且高度和亲本的高茎一样高,一点也没变矮。他继续将F1进展自交,发现子二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一点也没变高。将矮茎称为隐性性状,高茎称为显性性状,F1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称为性状别离。孟德尔的实验到此,并没有让感到意外,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位科学家发现了性状别离的现象,但是孟德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那就是他搜集了F2代植株共一千多株,其中高茎的787株,矮茎277株,其比例为2.84:1,孟德尔用他数学统计学知识,确定数量越大,其比例就越接近3:1

42、。3:1是必然的还是偶尔的呢?孟德尔继续其它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教材表1-1)结合板图,观察分析p 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倾听感受孟德尔是一个勤奋、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简单介绍豌豆,豌豆的其它特征到第二课时再讨论,这样能保证学生探究思维的连接性;并且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学生对杂交实验的理解。复原孟德尔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浸透科学品质、科学精神教育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别离比设疑: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别离比呢?讲述:在当时,关于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存在以及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很多科学家对遗传现象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其中以达尔文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多

43、重微粒”观点:每个细胞对应某一种性状存在无数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每一遗传物质的许多复制物可能同时传递给生殖细胞。例如:母亲是单眼皮,父亲是双眼皮,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很多个单眼皮遗传物质,父亲产生的精子中也含有很多个双眼皮遗传物质,那最终子代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由数量决定,谁提供的多就像谁,而数量是随机的。关于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如何存在这一问题,当时有一种“交融遗传”观点: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完全交融。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例如:双亲中一方直发,一方是卷发,那么孩子头发就是中等程度的卷曲。设疑:用“多重微粒”观点和“交融遗传”观点能对孟德尔的实验现象作出合理

44、解释吗?(“多重微粒”观点:不能解释,假如按多重微粒观点遗传,子代不可能出现一定的比例。“交融遗传”:按交融观点,子一代的高度应该是介于高茎和矮茎之间,且子二代的不可能得到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设疑: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别离比?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1个,2个,3个,4个)3、生殖细胞中几个?(1个)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以上四点就是孟德尔的假说的主要内容。: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设想。倾听,理解孟德尔当时的研究背景,当时人们对遗传问题的主流观点;考虑、讨

45、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告诉学生当时的主流观点,利于学生从孟德尔角度出发,分析p 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才能和批判性思维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降低思维难度,打破难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p 才能;浸透孟德尔大胆创新的精神高三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设计测交实验高三生物教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验证假说设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呢?实验目的:验证假说是否成立?实验原理:关键证明成对(Dd)的遗传因子别离,产生了两种配子(D和d);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子代性状及比例分析p 分析p 配子的类型及比例。实验材料:F1高茎(Dd)和矮茎(dd)

46、结果预测:(这是利用假说进展演绎的过程)实验结果:高茎30株,矮茎34株,比例接近1:1实验结论:假说是成立的。这种杂交方法后来称为测交,是孟德尔首创的,它非常完美的证明了假说是成立的,从此,测交成为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考虑与讨论,尝试写出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对假说的验证是难点,设计成实验教学形式进展逐步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打破难点;浸透科学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总结 总结:孟德尔在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析后,大胆的提出假说,并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说进展验证,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假说演绎法。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课后考虑:1.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2

47、.孟德尔为什么能成功?3为什么是孟德尔翻开了“遗传学的大门”?浸透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第二课时的主要讨论题。生物实验教案8 实验目的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消费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展光和作用的场所。背景资料学生已经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展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终究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展,详细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构造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互相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本质”打下根底。教学目的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重点难点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

48、验光合作用的场所。实验关键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实验器材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教学过程1.导入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比照、考虑,之后得出“阔叶外表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局部,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构造特点是适于进展光合作用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

49、开叶子,看看里面终究有什么东西。我那么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理解观察叶片内部构造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老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屏幕上打出观察考虑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局部,观察各个局部的细胞有什么特点,考虑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学生进展实验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老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局部构造。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局部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局部都不含叶绿

50、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局部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根本一样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展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平安。生:完成实验。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局部的颜色不一样?师:假如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3.课堂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手册。板书设计探究植物进展光合作用的场所结论,绿色植物细

51、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教后反思老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那么学生因为生活经历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生物实验教案9 教学目的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明晰的图像。认同显微镜的标准操作方法,保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才能的培养。难点:标准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局部名称,并考虑每一局部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开展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

52、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详细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讲授新课考虑得出,要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展保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创造、开展过程。提问:我们如今用的是什么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局部名称。答复老师指示局部的名称。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到达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随机叫学号,进展抽测。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堂的视野。观察: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

53、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展观察。情况不一,局部同学没看到物像。考虑答复: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认真观看动手观察,注意标准。进展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给予鼓励性评价。先请学生补充,后老师补充。强调:用低

54、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生物实验教案10 教学目的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亲密的联络。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形成保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可以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重点: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保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可以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老师:鼠妇假设干只或鼠妇图示。教学过程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引导

55、学生根据经历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p ,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各小组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各自搜集鼠妇为背景,分析p 、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实验探究结果交流老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展后面的结果交流。总结:老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展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汲取经历。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布置课后作业: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展探究。生物实验教案11 一、

56、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展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p 、判断、推理的才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化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绿色植物的情感。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三、材料用具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

57、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展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展遮盖,并用曲别针进展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展光照数小时后备用。二导入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宏大的消费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绿色植物。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58、这个实验。三实验讲授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展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考虑。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鼓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化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2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四实验过程1、提早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考虑:

59、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局部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适宜,颜色比拟新颖。启发考虑: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局部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3、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在小组长的带着下完成探究过程。老师巡视指导。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考虑:.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异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在本步骤的操作中,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展加热,假如

60、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启发考虑: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拟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防止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拟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考虑: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启发考虑: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平安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局部便蓝。4、分析p 得出结论:

61、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根本的食物来。这个教学环节学生根本可以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才能,老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p ,加强理解记忆。考前须知: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局部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局部产生了有机物-淀粉。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局部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局部不见光,易形成比照,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4、整理实验仪器。实验教学反思: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考虑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考虑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