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ppt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180009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ppt(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六六国国论论苏苏洵洵、苏苏辙辙过过秦秦论论阿阿房房宫宫赋赋贾贾谊谊杜杜牧牧1 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每个词不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超过4个字。个字。过秦论叙写了秦犯下的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行教化美习俗”的建议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答:、。23 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

2、在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宫阿宫赋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人也。4苏洵在苏洵在六国论六国论里,也有相似的劝诫统治者吸里,也有相似的劝诫统治者吸取教训的语句:取教训的语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关于六国破灭,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说纷纭。关于六国破灭,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说纷纭。1.贾谊在贾谊在过秦论过秦论里认为九国之师败给秦军的根本原因是里认为九国之师败给

3、秦军的根本原因是;而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而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2.杜牧在杜牧在阿房宫赋阿房宫赋里认为,六国破灭和秦族族灭的根本原因是里认为,六国破灭和秦族族灭的根本原因是。3.苏洵在苏洵在六国论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4.苏辙在苏辙在六国论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6六六国国论论苏苏辙辙7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疏通文字,整体把握课文。、疏通文字,整体把握课文。2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3 3、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文章的脉

4、、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文章的脉络,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明确络,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揣摩作者的写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作意图。8 苏辙(苏辙(1039-1112),字),字子由子由,自号,自号老泉老泉,眉州眉山人,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北宋散文家。与父苏洵、兄苏与父苏洵、兄苏轼均以文学著名,后人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轼均以文学著名,后人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三苏”,均列入,均列入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简介作者简介作者9一、疏通文意,把握重点字一、疏通文意,把握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词及文言现象10余尝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

5、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亡。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崤山或或华山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我曾经读过我曾经读过史记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奇怪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奋起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的军队,奋起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

6、不了灭亡的命运。却免不了灭亡的命运。1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知天下之势也。咎:怪罪。咎:怪罪。疏:粗疏,粗略。疏:粗疏,粗略。势:大势、形势。势:大势、形势。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略,图谋利益时

7、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解天下的情势啊!12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有腹心之疾也。郊:与下句郊:与下句“韩、魏之野韩、魏之野”,的,的“野野”,同义,都是田,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野、国土的意思。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

8、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13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魏,昭王未

9、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塞:阻塞,挡住。塞:阻塞,挡住。冲:要冲,军事要道。冲:要冲,军事要道。山东:崤山以东各诸侯国。山东:崤山以东各诸侯国。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

10、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出来了。14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故也。夫韩、

11、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岂知天下之势邪!乘:乘势攻击。乘:乘势攻击。附:依附。附:依附。障:屏璋。障:屏璋。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12、。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15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委:托付。委:托付。区区:小,少。区区:小,少。当:抵当。当:抵当。折:损折。折:损折。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托付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

13、一般强横的秦托付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屈服而归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16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

14、佐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摈(摈(bn):排除。):排除。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出身:挺身而出。出身:挺身而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

15、燕、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17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暗中援助

16、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17、,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取其国,可不悲哉!疆埸(疆埸(y):边界。):边界。背盟败约:即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18二、当堂检测二、当堂检测19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18、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里B.韩、魏塞秦之冲冲 冲:交通要道C.彼安得不折折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摈秦 摈:抛弃20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山东之诸侯B.委区区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C.而为天下出身出身以当秦兵D.而四国休息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2122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齐、楚、燕、赵之围,因得以自完完于其间矣B.发愤西西向C.故夫天下所重重者D.故莫如厚厚韩亲亲魏以摈秦23答案:B【解析】A.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B.西,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19、C.重,看重,重视,形容词作动词;D.厚、亲,亲近,形容词作动词。244.4.关于六国破灭,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说纷纭。关于六国破灭,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说纷纭。1.贾谊在贾谊在过秦论过秦论里认为九国之师败给秦军的根本原因是里认为九国之师败给秦军的根本原因是;而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而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2.杜牧在杜牧在阿房宫赋阿房宫赋里认为,六国破灭和秦族族灭的根本原因是里认为,六国破灭和秦族族灭的根本原因是。3.苏洵在苏洵在六国论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4.苏辙在苏辙在六国论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里认为,六国

20、破灭的根本原因是。25三、比较阅读苏洵、苏辙三、比较阅读苏洵、苏辙六国论六国论26 文本探究文本探究 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苏询的论政。苏询的六国论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苏辙的的原因是什么?苏辙的六国论六国论中心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是什么?27n苏洵认为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六国破灭”原因在于韩、魏、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楚三国贿赂秦国。n苏辙认为六国苏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的原因在于天下诸侯于天下诸侯“不知天下之势不知天下之势”、“虑患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之疏、见利之浅”n简言之,老苏谈简言之,

21、老苏谈“赂秦赂秦”,而小苏谈,而小苏谈“明势明势”。28文本探究文本探究这两篇文章是如何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这两篇文章是如何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自主思考,列出提纲、自主思考,列出提纲 2、小组合作,归纳思路小组合作,归纳思路 29苏洵之文苏洵之文n首先首先,开门见山,第一句就提出,开门见山,第一句就提出“弊在赂秦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n紧接着紧接着将这个论点分解为将这个论点分解为“赂秦而力亏,破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之道也”和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n再其次再其次,中间部分以史实为依据,先从正面论,中间部分以史

22、实为依据,先从正面论述,韩、魏、楚因述,韩、魏、楚因“赂赂”而亡,再从反面申述而亡,再从反面申述齐、燕、赵因力量齐、燕、赵因力量“孤危孤危”而亡,得出结论若而亡,得出结论若“不赂不赂”秦,则秦,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秦相较”。n最后最后讽喻现实,点明作文目的。讽喻现实,点明作文目的。30苏辙之文苏辙之文n首先首先,从读六国世家入手,以,从读六国世家入手,以“窃怪窃怪”“深思深思”巧妙引出中心论点巧妙引出中心论点“虑患之疏,见利之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n其次其次,中间用两段论述韩、魏在诸侯纷争中举,

23、中间用两段论述韩、魏在诸侯纷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韩、魏,秦可足轻重的地位:得韩、魏,秦可“通其兵于东通其兵于东诸侯诸侯”,窥视天下;失韩、魏,山东诸侯国便,窥视天下;失韩、魏,山东诸侯国便失去了失去了“当虎狼之强秦当虎狼之强秦”的屏障。的屏障。(分析问题)(分析问题)n最后最后一段指出山东诸侯国的自安之计,识一段指出山东诸侯国的自安之计,识“天天下之势下之势”,“厚韩亲魏以摈秦厚韩亲魏以摈秦”。(解决问题)(解决问题)31文本探讨文本探讨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分点阐述并举例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分点阐述并举例 32n无论是整

24、体,还是局部,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正反对比正反对比是这两篇文是这两篇文章的一个共同特色。从全文看,章的一个共同特色。从全文看,苏洵之文是苏洵之文是“赂者赂者”与与“不赂者不赂者”的对比。苏辙之文是秦的对比。苏辙之文是秦“识势识势”与诸侯与诸侯“不识势不识势”的对比。的对比。n从局部看,几乎处处都在对比。苏洵之文,秦从局部看,几乎处处都在对比。苏洵之文,秦“攻取所得攻取所得”与与“受贿所得受贿所得”对比,诸侯对比,诸侯“赂赂秦所亡秦所亡”与与“战败而亡战败而亡”对比,对比,“诸侯之地有诸侯之地有限限”与与“暴秦之欲无厌暴秦之欲无厌”对比对比苏辙之文,苏辙之文,范雎、商鞅范雎、商鞅“重韩魏重韩魏”与昭王与昭王“轻韩魏轻韩魏”的对的对比,比,“厚韩亲魏厚韩亲魏”“应夫无穷应夫无穷”与与“贪尺寸之贪尺寸之利利”“自相屠灭自相屠灭”的对比的对比33Thank you!3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