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本意识打破思维定势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1776775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树立文本意识打破思维定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树立文本意识打破思维定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树立文本意识打破思维定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树立文本意识打破思维定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文本意识打破思维定势(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树立文本意识打破思维定势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探讨聂欣【摘 要】众多考生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得分偏低,而失分一定程度上源于思维 定势.教师可分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地方,配合以对比阅读的方 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别鉴赏,打破思维定势,总结鉴赏方法,先破后立,回归文本.【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7(000)028【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思维定势;文本意识【作 者】 聂欣【作者单位】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 530000【正文语种】 中 文【中图分类】 G633.3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对人文

2、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考查 古代诗歌鉴赏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考点,在高考考纲中古代诗歌阅 读最高能力层级为 E 级。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难度大、年代远、积累薄等因素, 古代诗歌鉴赏已然成为教学中的“烫手山芋”,学生怕古诗,教师愁古诗,多年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得分一直偏低。另一现实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 鉴赏题型又有新变化,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客观选择题(五选二)、一道主 观题,总分值不变。这样的变化看似减少了书写量,简化了题型,实则增加了难度, 拉大了分差。在对学生错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失分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思维定势。在心理学上,思维定势指心理上的一种“定向趋势

3、”,是由先前的活动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倾向性,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消极的思维定势则是束缚思想的枷锁。随着高考复习的深入和学生做题量逐渐增大,面对“读不懂”的诗歌,学生往往会产生思维惰性,进而不自觉地结合以往经验而希望总结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答题“套路”。比如,“月”这一意象一定代表“相思”的情感,诗人有被贬经历就一定怀有“壮志难酬”的愤懑,杜甫的诗一定有“沉郁顿挫”的诗风和 “忧国忧民”的情怀当学生企图用这样的“万能钥匙”思考解题时,就会出现思维定势,在理解诗意时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导致理解不准确,分析不到位,答题不全面,以致恶性循环。由此看来,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切实树立文本意

4、识,适应题型新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笔者呈现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几处“重灾区”,并配合以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别鉴 赏,打破思维定势,总结鉴赏方法,先破后立,回归文本。1.案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问:请结合全诗,对“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一联作简要赏析。 正确答案:这一联写春花翩然入水,流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明 诗句)。诗人将流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 (点手法),赋予流水春的气息, 通过这类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析情感)。 学生答案:这一联描绘了一幅落花流水的图景,落花漂流于水上,随着流水

5、流淌, 带着一路芬芳。抒发作者对青春年华易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暗含作者内心 淡淡的伤感,为全诗奠定一丝悲凉之意。错因分析:学生只注意到“落花”“流水”的意象,就根据以往“流水落花春去 也”“逝者如斯夫”等诗词经验,出现思维定势,将其与“时光易逝”联系起来, 从而分析出伤感悲凉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脱离了诗歌的整体意境进行断章取义。此 类问题在意象分析题型中很常见。2.方法突破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并答题。问:两首诗都写到了“灯”和“残月”,请结合全诗分析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答案:韦诗是一首怀人思乡之作,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人先写秋夜的所见 所闻:琴声幽怨似凄风苦雨缭绕,孤灯

6、下又听见楚角的哀声,远望一轮残月徐徐沉 下章台。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后半部分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 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周诗写的是诗人夜读后宁静安 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 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在这一组对比阅读中,学生可以明显感知到两首诗即便运用相同的意象,诗人所抒 发的情感也是大为不同的,从而达到“欲立先破”的目的。教师接着提出“为什么 意象相同情感不同”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将意象带入到意境当中,感受意境特 点,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即所谓的披“象”入“境”,由“境”入“情”。1. 案例分

7、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 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学生答案:诗人运用任公子的典故用意是诗人想要像当年的任公子一样放下钓竿, 安享太平,表达对国泰民安的歌颂和想要放浪于江湖的豪迈与洒脱。 错因分析:学生对李杜这样的诗人以及诗风很熟悉,加上知人论世的方法熟记心中, 做题时如遇到自己熟悉的诗人容易出现思维定势,受到以往经验导向,从而影响了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从近四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名家作品分布情况来 看,有两个值得注意

8、之处:第一,不再刻意回避名家作品,名家作品反而有增多趋 势;第二,这些作品在选裁上不拘一格,似乎有意地避开诗人所擅长的主题和诗风, 从而达到“去标签”化。比如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中写到“石角钩衣破,藤 梢刺眼新”,轻松俏皮,生动之致,一反沉郁顿挫之风。2.方法突破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并回答问题。【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陆游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已赋闲五年。 诗人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一职,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这首诗是陆 游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时所作。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细乳: 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风尘叹:因沾染风尘而叹息。问: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都是陆

9、游在六十二岁那一年所作,请简要分析两 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答案:书愤前四句描写自己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情景,饱含着高昂的雄心壮 志;后四句直抒胸臆,抒发时光不再、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 心世界。临安春雨初霁在情感表达上含蓄蕴藉,表面上看来写极了春雨杏花景 致,以及写草书、品茗茶的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背后隐藏着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 籍京华的无奈,本是心忧家国却百无聊赖的惆怅。这首诗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 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的一声叹息。在这组对比阅读中,笔者特意挑选学生熟悉的诗人陆游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一首是 学生们熟记于心的书愤,另一首则是写极了春雨杏花、百无聊赖的临

10、安春雨 初霁。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学生发现单纯套用以往“知人论世”的经验并不管用, 诗人随着心境、处境、环境的变化,所作诗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切实 扎根文本,细心品读诗句,方能走近诗人。1. 案例分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答案:这是一首酬谢诗,“相望各一涯”“离怀”“愁眼”等表达诗人对王处 士的思念之情,“逐客已无家”则表达诗人流亡北方,居无定所的悲愤与无奈。 错因分析及答案:从学生平时的训练来看,偶见因标题导向而出现思维定势的现象, 一些学生仅凭标题推断是“酬答诗”或“送别诗”等,直接套用“答谢”“怀念” 等情感,导致理解不全面,说到底还是脱离诗句的问题。但这类现

11、象与关于意象和 作者的思维定势现象相比,出现概率要小很多。比如上面这首酬答诗,就与一般抒 写离愁别绪的应酬之作不同。这首诗同时还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天地 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集中表达了诗人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 坚持到底的决心。2. 方法突破【注】元和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此前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做刺史时宗一曾随同而来。临行前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 弟之间的骨肉情谊。B. 颔联中“一身”与“万死”对比,表现诗人的孤苦与不幸

12、;“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C. 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恶 劣。D. 颈联“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堂弟宗一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 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E. 这首诗运用对比、虚实相生、融情于景等手法,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与亲人离别 的愁苦和对兄弟此去不知何时再见的担忧。答案:DE。其中D项“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于原诗无根据;E项除却 “离愁”,诗人于颔联和颈联还同时抒发了长年被贬谪的愤懑与愁苦。对堂弟的 “离情别绪”与自身的“愤懑愁苦”交织于心,倍感“黯然”。方法突破:此处特意设置一

13、道高考新题型客观选择题(五选二)进行考查,考点针对 的是关于标题的思维定势以及情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对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的 准确把握是解读诗歌的前提,也一直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对此,学生 须条分缕析,层层梳理,切不可仅通过标题就轻下结论。我们不妨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变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 于以此指导教学。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学生确实存在类似答题“套路”这样的思维 定势和套板效应,而如今的高考无论从素材选取还是题型设置上都体现出打破这种 投机取巧的思维方式的指向性。通过以上三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思维 定势的“高发区”所在,并且清楚地认识到思维定势对诗歌理

14、解的束缚与干扰。通 过三组对比阅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归正思路,理顺方法,即: 看意象不可定势思维,还要品意境。看作者不可误贴标签,还要明诗意。 看标题不可轻下结论,还要读诗句。总而言之,就是应指导学生归本溯源,切实地扎根诗句,亲近诗歌,走近诗人,从 中理解作者的生命体验,寻找精神共鸣。北师大李小龙老师说:“古典诗词可供阐 发的维度极为丰富,那些关乎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的层面才 是古典诗词能与当下沟通的最佳维度,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椟中之珠。”作为教学 者,我们亦不应让思维定势和所谓的答题“套路”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杀手”, 进而成为阻隔学生享有如此广阔丰厚的精神财富的桎梏。从另一层面来看,中国正处于文化重建和文化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古典诗词作为 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使命。高中教育作为沟通基础教育 与高等教育的重要衔接,更应注重保护高中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终身 的审美情趣和长久的诗词情怀,而非唯分数至上的惰性思维与浮躁应付思想。这无 论是对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精神品格的塑造,还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品格的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