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演变:从传统到绿色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1770923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技术创新的演变:从传统到绿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技术创新的演变:从传统到绿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技术创新的演变:从传统到绿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的演变:从传统到绿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的演变:从传统到绿色(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技术创新的演变:从传统到绿色马媛;侯贵生;尹华【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整理和比较,归纳技术创新概念的演变历程, 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除了需要满足经济效益要求,还要满足环境效益的 要求;对比环境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的异同;从技术创新 目的的角度,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界定,并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阶段性、跳跃性、 双重外部性和制度导向性特征,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This paper provides a current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t stat

2、es that the objectiv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changed from economic effectiveness to both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ociety. It also contributes to a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eco innovation and green innovation. The

3、n it defines green innovation from the view of innovation objective and analyzes its four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will stimulate discussion about the dearth of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s.【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 传统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作 者】 马媛;侯贵生;尹华【

4、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F124.3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巨大 破坏。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技术 创新也由20世纪初的传统技术创新演变为绿色技术创新。但是目前研究中使用的 概念仍然比较混乱,如环境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这些概念表 达的语义和涉及的范围几乎是重叠的,这不利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扩散,也不利于后 续研究的开展。因此有必要

5、对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界定。Schumpeter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和理论,此后技术创新经历了开创研究、系统研究和综合研究等几个阶段,反复讨论,得出以下主要观点:(1) 技术创新涵盖的范围。狭义的定义仅限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技术变动;广义的则 包括产品和工艺,甚至把非技术性的创新也包括在内,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Schumpeter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创新是把新的关于“生产要素的组合”引入生产系统,通过这种新的经济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独特的效用。随着社会化大生 产范围的扩大,新技术的出现已不再表现为个别天才的“灵光一念”,更多的是一 种有组织的引导,因此技术创新广义的

6、定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英国科技专家 Freeman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指出“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工艺中所 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即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产品设 计、加工生产和与之有关的管理活动在内的一系列过程,而新产品或新工艺是这些 活动的最终结果。战略管理专家Porter认为“创新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新的 技术,也包括新的组织方式”。与此类似,我国创新专家陈劲也认为技术创新是一 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再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技术 创新就是“发明+发展+商业化”,把创意变为现实,将设想推广到市场使之商业 化,从表现上看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工

7、艺创新和组织创新1。关于新颖的程度。美国经济学家Mansfield主张技术创新只限于“首次,当 一项发明首次被应用时可以称为创新。我国创新专家许庆瑞则认为:“技术创新是 一种新思想从形成到利用、生产直至满足市场用户需求的过程,广义而论,不仅包 括技术创新成果本身,也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过程”,即创新不只包含创 新成果的产生,还包括后续的扩散和应用。2005 年 OCED 发布的奥斯陆研究报 告中也特别强调“技术创新并一定是来源于组织内部的研发活动,它也可以是通 过采纳其他公司或组织的技术进行创新”。由此可见,关于创新中所指的“新颖” 或者说“首次应用”有了泛化的趋势,技术的扩散也应包含在

8、创新内涵之中。(3)关于技术创新的目的。Schumpeter称之为“超额利润”,通过在经济系统中 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原来的成本曲线由此而不断更新;汪应洛认为企业通过生产要 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Porter则将之归结为获取竞争 优势。虽然表述方法不太一样,但是关于创新的目的似乎并不存在什么争议,即通 过技术创新构建竞争优势,进而获得即期或远期收益。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内涵也 可以发现,它的核心是新发明或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判断一个创新是否成功的主 要标准就是市场的实现程度。所以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2.1 技术创新目标的演变 技术创新不仅对那些希望加快和保持本

9、国或别国经济增长速率的人非常重要,而且 对那些不愿意仅仅片面专注于商品数量,还希望改变经济发展方向或全力以赴改善 生活质量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2。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提高环境质量 的有效工具。但是在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挫伤后,恢复经济、发 展经济、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成为了当时的首要问题,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珍惜 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同时由于企业自身的“贪婪”,在没有更好的监督下,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使得技术创新这个工具更多地被引向了经济效益这个方向。 加之这个时期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也相对充裕,所以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 展模式在当时较为盛行。20世纪60年代以后,

10、环境公害陆续上演,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 发,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到了20世纪90年 代以后,生态危机更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 境的协调统一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追求。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率先出台了一些环 境法规,随后世界各国都将环境规制纳入到政府规制的范畴。企业不得不将环境问 题纳入到技术创新的决策范围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满足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还要考虑到技术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尽可能地降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 因此技术创新应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由追求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演变 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

11、统一的二元目标。2.2 技术创新内涵的演变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还有自然资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等环境 问题。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于是“如何利用 技术创新减少、避免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展现在学者面前的一 个新的命题。通过使用Google Scholar. ISI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和相关文献阅读, 可以发现学者们使用的概念种类较多,主要有绿色技术创新(green innovation)、 环境技术创新(environmental innovation)和生态技术创新(eco-innovation)。约 有80%的研究在同一文献中使用同一概

12、念,其余出版物则在混用这几个概念;对 于同一个研究人员,在不同文献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混用的情况3。概念的不 统一和混用常常会阻碍学者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成果的扩散,为了便于研究的顺利进 行,现将有关概念做一区分。(1) 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是在环境技术的概念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环境技术是“环境”和 “技术”的结合,最早出现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环 境公害相继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由此促进了末端治理技术的开发。经过大半个世 纪的发展,环境技术经历了由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清洁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的完 善。环境技术创新包括为了避免或减少环境损害而产生的新的或者改良的工艺、设

13、 备、产品、技术和管理系统,分为清洁产品、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污染治理、循 环使用和废弃物管理六种类型4。环境技术创新强调环境观念以及环境友好型的 技术、工艺、产品的开发应用5。徐庆瑞于1995 年在中国软科学上发表了 我国第一篇关于环境技术创新的文献。2007 年在国家环境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关 于此方面的研究进入一个高潮。从语义方面分析,环境技术创新着重强调创新目的。以避免或减少环境损害为目的, 围绕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的各种创新活动,既包括污染物排放后进行的污染去除和资 源化,也包括为了减少污染排放对生产过程的改进和创新。(2) 生态技术创新1996年Fussier和James最先提出了生态技

14、术创新的概念,认为“能显著减少对 环境的破坏并能带来商业价值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是生态技术创新。与此类似, Kemp和Pearson(2007)6将其定义为“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新奇的新产品的开发、 推广、加工过程及与此有关的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并且相对于其他方案,这种新 奇能减少环境风险、污染及其他资源使用中的负面影响”。丹麦政府在其发布的 激发生态效率技术白皮书中将生态技术创新定义为“能改善生态效率的新技 术”,包括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有效的资源管 理以及减少环境影响的技术系统。欧洲创新委员会的定义是“以使用最少的自然资 源、排放最少的有害物质,为人类提供有品质的生

15、活为目的的新奇创造过程,都称 之为生态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在语义上强调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创 新过程中要求与生态学思想的融合,创新目标上追求商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结合, 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定义可以总结出生态技术创新包含的范围更 加广泛,强调从一种资源的开发、运输、投入、加工到使用直至退出循环的整个生 命周期。因此它不是局限在某个厂商或者某个行业内探讨创新问题。生态技术创新 的研究应该聚焦于经济过程与环境问题的整合7,对于商业领域和政策制定者而 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通过经济的或环境方面的安排 激发生态技术创新8,分析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比较以求减

16、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进而提高生态效率。从这一点来看,使用生态技术创新的学者倾向于进行精确的环 境影响分析。生态技术创新更适合于宏观经济管理领域。 国内关于生态技术创新的研究较环境技术创新晚一两年,1998 年徐庆瑞、杨发明 率先开展了这方面概念的引入。(3) 绿色技术创新 吴晓波、杨发明认为绿色技术是指“对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 源使用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绿色技术创新是与绿色产品、绿色加工过程 有关的硬件和软件创新,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循环使用技术、绿色产品设计,以及 环境管理等9。Driessen认为界定绿色技术创新重点要看该创新的技术是否能产 生环境改善的效果,虽然它

17、最初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改善环境10。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在不设定查询时间的条件下,将“环境技术创新”、“生态 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的”三个概念分别设置为“关键词”、“主题”和 “全文”,查询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在国内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而国外文献中, 环境技术创新的使用则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对比情况 如表 1 所示。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下的定义,可以看出以上三个概念在语言描述上没有太大差别, 它们都强调技术创新的创造性,即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可以 体现为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是产品、工艺的改进。技术创新的系统性。技术创新 是一个涉及开发、生产、管理甚至市

18、场的一系列过程,不仅是技术的,还包含组织 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多目标性。现代技术创新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 要考虑技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目标,进而实现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技术创新更强调创新的目的,生态技术创新则强调创 新的结果。由于存在着上述共同点,“环境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 等概念有时候被替换使用,甚至有学者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如许庆瑞认为环境技术 创新包括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而 Rennings 认为生态技术创新就是环境 技术创新。具体使用情况如表 2 所示。3.1 绿色技术创新的界定 学者们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划分时使

19、用的标准不同,有的根据技术创新的目的来判断 绿色技术创新,有的将技术创新的结果作为判断依据,由此造成了相关概念的混乱 本研究认为根据技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划分更有利于区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和 创新战略,因而更具有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将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境技术的创 新定义为环境技术创新(即遵从学者们对其狭义的界定);将以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 效益相协调的技术创新活动,定义为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 创新。在我们的定义中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2) 强调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创新主体经济方面的目标,同时也 要兼顾

20、创新主体经济行为造成的环境后果。这就要求创新主体在做出技术选择时, 要考虑到该技术的使用后果,在所有可能技术中选择一个环境绩效更高的,即更加 “绿色”的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技术创新实质上就是绿色技术创新。(3) 强调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局限在单纯的技术领域,还可能涉及制度创新、管理创 新。(4) 将“新奇”界定为在该组织内的首次应用。虽然创新概念的首次提出者熊彼特 所指的“新奇”是在市场中的首次应用,但是现代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创新的 广义概念,即将新技术的扩散也包含在创新范围内。3.2 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觉醒,鉴于这个事实,社会发展经 历了一个

21、“先破坏后治理”的历程。相应的治理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修复弥补期(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末端治理技术为主,侧重 于对污染的去除和资源化,是对已有技术产生问题的修正。即通过环境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个阶段以环境技术创新为主。(2) 局部实施期(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初)。以无废工艺、清洁技术为主,侧重 传统技术创新与环境技术创新的融合,即寻求对传统生产工艺和传统产品的优化和 改造,尽可能减少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中的污染和废弃物,降低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3) 全面实施期(未来理想状态)。随着环境规制程度的加深以及人们认知水平和技术 能力

22、的提高,环境意识逐渐深入企业的各个流程,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加工 制造、运输、废弃物的循环使用的注重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绿色创新系统逐渐 得以建立和完善,同时具有前瞻性的污染预防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在满足人类需 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3.3 绿色技术创新的特点 作为传统技术创新的延续和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既有相同于传统创新的特点,又有 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绿色技术创新的阶段性。Utterback和Abernathy和Utterback通过对美国汽 车工业技术创新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考察和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 Klepper 也构建了一个类似的模型,认为产

23、业演进的技术创新过程大致会经历变动 阶段、过渡阶段和特定阶段。技术创新在由传统创新向绿色创新演变的过程中,也 大致遵循这样的规律。面对已有传统技术带来的环境破坏,采用突破性创新引入新 技术替代原有技术的难度和阻力会比较大,所以绿色技术创新多为渐进性创新。在 初期会通过在原有产品、工艺的基础上使用末端治理等环境技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 进行修复和治理,以减轻环境破坏;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大量创新集中于生产工艺,通过工艺创新减少物料消耗、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随着 新工艺的逐渐完善,逐步成为行业内的主导工艺并形成新的技术标准,标志着该轮 创新进入特定阶段。(2) 绿色技术创新的跳跃性

24、。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绿色技术创新是一种“新奇”的 探索、吸收和应用,包括产品、服务、工艺过程、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创 新;与其他可选方案相比,该创新能够有效阻止或减少资源使用中对环境造成的污 染或负面影响。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能够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绿色技术并不意味 着总是有效的。当该绿色技术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技术后,其对经济和环境的贡献 逐渐减弱终究会进入功能极限,而此时该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 因此需要新的“更加绿色”的技术逐步替代它。因此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表现出跳 跃性的特征。不断往复、循环上升。(3) 绿色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与其他技术创新相同,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会

25、创 造新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被研发企业独享,某些知识会溢出到其他企业, 从而产生知识溢出,这是第一重外部性。此外,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果,相较于市场 上现有的产品、工艺或污染处理技术,会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产生更少的外部成本, 或者会改善环境质量,产生更多的外部收益。这种环境外部成本的减少或环境外部 收益的增加,是绿色技术创新的第二重外部性。双重外部性意味着创新者不能独占 创新的全部社会收益,创新活动的私人回报小于社会回报。双重外部性特征的存在 决定了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不同的动力源泉。(4) 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导向性。演化经济学者认为创新是企业对市场选择做出的 反应,外部商业环境规定

26、了企业成功的标准,能更好地解决特定问题的技巧会得以 保留和延续,而无效率的技术将被淘汰。此外技术创新还具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效应, 个体的某种行为选择依赖于该行为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11。这表明一种特定技术 的适应性会随着其在群体中被复制次数的增多而增强。从技术开发成本的角度考虑, 某种技术的使用者越多,采用该技术的风险就越低,而且更多的使用者还扩大了辅 助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进一步带来规模经济现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使技 术开发者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上述四个特点中,阶段性和跳跃性是作为技术创新共有的特点;双重外部性和制度 导向性是绿色技术创新所特有的。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各国政府和公众都期待厂

27、 商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受传统技术创新路径的影 响,单纯地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定义为是企业的行为是不合适的。由于绿色技术创 新双重外部性特征的存在,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收益,这就需要政府针对企业不同的 创新动机推出有适宜的激励政策以弥补它们的创新成本。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新 发明的出现,还包括该项发明的商业化、市场化,因此它还需要新技术在市场上扩 散、生存的商业环境。相较于传统技术,绿色技术要侧重或者说兼顾解决环境问题, 因而对于该技术的使用者而言环境效益较佳而经济效益不足,这就使得市场这只看 得见的手在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时局部失灵。此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以制度 为导

28、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环境收益转换为创新主体的经济收益,从而培育一个有 利于绿色技术产生、延续的外部竞争环境。关于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的定义有待统一。本文从技术创新 的目的出发,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了界定。使用该界定方式有利于区分企业的技术 创新行为,因而可以帮助我们甄别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创新战略,进而 构造一个有利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而这也正是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 未来研究应更多地聚焦于创新的微观层面企业,研究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 创新的不同,发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和作用机理,以便更好地引导企业技术 创新由传统走向绿色。【相关文献】1 陈钰芬,陈劲开放

29、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 弗里曼,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SCHIEDERIG T, TIETZE F, HERSTATT C. Green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 exploratory literaturereview J. R&D Management, 2012, 42(2) : 1801934 ARUNDEL A, KEMP R, PARTO S.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A. Pape

30、rPresented to Conference toward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ystem in Garmisch,Partenkirchen, 2007戴鸿轶,柳卸林对环境创新研究的一些评论J.科学学研究,2009(11) : 1601-16106 KEMP R , PEARSON P. Final report of the MEI project measuring eco innovationR.UMMerit Maastricht, 20077 ANDERSEN M M. Eco-innovation-towards a taxonomy and

31、 a theory. 25th CelebrationDRUID Conference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penhagen, Denmark, 20088 ARUNDEL A,KEMP R. Measuring eco-innovation. Working paper, United NationsUniversity, Maastricht, UNU-MERIT, 2009-0179 CHEN Y S, LAI S B,WEN C T. 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32、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nwa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6, 67(4):331-33910 DRIESSEN P, HILLEBRAND B.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green innovation. In: NelissenW, Bartels G. Marketing for Sustainability: Towards Transactional Policy-Making.Amsterdam: Ios Press, 2002:343-35611 FABER A,FRENKEN K. Model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towards an evolutionary environmental economic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Change, 2009, 76(4) : 462-47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