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21748981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包公形象与文化陆卫理1, 焦惠园 2摘要: 流传千年的包公形象,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 它不 是历史人物的再现, 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公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理想 和愿望,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升华成超越时光的一种理性精 神。自宋代以来,包拯的生平事迹一直为广大人民所传诵有关他的戏 剧在舞台上长演不衰。尤其是文学艺术中所描述的清官包公,中国, 甚 至是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都对其有着极深的印象。包公的知名度,特别 是他在民间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物之中是少有比肩的。我们 研究宋代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包拯的生平与思想, 以及经过塑造、 升华 后的包公形象,探讨包公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博大精深

2、、 源远流长的 炎黄文化, 包容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包拯作为一个清 官的典型人物 , 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品德 ,又代表了我们国家 的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包拯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 们认真研究。包拯生平与思想包拯字希仁 , 北宋庐州合肥人, 生于真 宗咸平二年( 999 年) , 卒于仁宗嘉 七年( 1062 年) , 终年 64 岁, 谥号 孝肃 。包拯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 年轻时在合肥城南一个叫香 花墩 的地方读书, 约 29 岁考中进士, 登上仕途。!仁宗实录 包拯 附传#记载他:天圣五年( 1027 年)进士及第, 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 父母春 秋高,

3、辞不赴, 得监和州税。和与庐虽邻郡,而其亲不欲去乡里, 遂解 官归养。后数年, 亲继亡,墓下终丧,犹不思去, 里人数劝勉之,出知扬州天长县。 包拯以亲老待养, 十年亡宦 , 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 他孝名闻天下。包拯一生 ,经历了北宋真宗、 仁宗两朝, 由进 士起家, 累官至枢密副使 ,实际出仕 26 年, 其政治活动全在仁宗时 期。他大致做过五类有实职的官: 地方守臣和京师官、 御史和谏官、 三司官( 包括在度支、 户部任上) 、 监司官( 转运使之类) 和军政 官(枢密副使) 。包拯去世时的全部官衔 ,!孝肃包公墓志铭#载为: 宋故枢密副使( 差遣)、 朝散大夫(散官) 、 给事中

4、( 宦)、 上轻车 都尉(勋) 、 东海郡开国侯( 爵) 、 食邑一千八百户( 食邑)、 食实 封四百户( 食实封)、 赐紫金鱼袋(赐) 、 赠礼部尚书(赠官)。由此 可知, 包拯从任县官起家 , 最终当到执政枢密副使,是主管全国军政的副长官。由于仁宗的开明和赏识 , 应该说包拯官运亨通, 仕 途顺利。但他没有任过宰相, 枢密副使虽是 宰执 之一,但地位远低 于宰相,任相 仅是小说家言而已。他任知开封府 ,仅一年半时间,也并非小说、 戏剧所言的长期任开封府尹。包拯在 26 年的仕宦生涯 中,做过地方长官, 当过中央的监察官员、 财政官员,又在中央协助掌 管全国军政,其中以在地方任长官时间最长,

5、 约有 13 年之久, 占其仕 宦生涯的一半时间。据史书记载, 他的主要事迹有:在地方长官任上, 以知开封府的 一年半最为有名。!宋史#列传只载两事:一是诉讼造庭, 即整顿吏治, 直接接见诉者 ; 二是拆毁园林 ,即不畏权势, 拆毁妨碍惠民河通道的 权势人家的建筑。吴奎的 !孝肃包公墓志铭#, 还记载了包拯在开封府 的两件事, 都是处理债务纠纷的, 其智破 匿金 案表现了包公断案 的能力。虽然, 见于史籍的包拯在开封府的事迹 ,只有上述四件,但反 映了包拯为民做主, 不畏权贵, 断事明敏的鲜明特点。而包拯在开封 时的声誉, 则远超上述四事反映的情况。!宋史#列传载: 拯立朝刚毅, 贵戚、 宦官

6、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 女亦知其名,呼曰 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在其他地方官任上, 主要有初次仕宦的知天长县期间 ,有显示办案能 力的 割牛舌案。在第一个知州日3 3知端州任上,最有名的一 件事, 是包拯 不持一砚归 。端砚 是当地名贵的土特产, 文房四宝 之一, 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以前有人往往借进贡名义, 多征数十倍, 以送权贵人 。而包拯使工匠按进贡定额数制作, 不多做一个。他任满 时, 不持一砚归 。廉洁作风, 千古流传。包拯到端州还教民众开凿水井, 解决饮水问题。同时辟菊圃, 建米仓、 嵩台驿、 星岩书院及清心堂、 枕书堂等,

7、 造福端州。包拯去世后, 神宗年间, 端州即建起包公祠, 春秋时祭之 直到如 今。在任台谏官期间, 包拯多次上疏言事, 提出当时应奉行的政策; 还 大胆地为新政时遭贬的官员鸣不平, 请求甄别录用;他更在奏议中弹劾 权幸大臣, 如宋庠、王逵、郭承佑、张尧佐等人, 他们或为宰相, 或 为转运使, 或为皇亲国戚, 包拯均不畏其权势, 反复上疏, 凛凛正气, 溢于纸表。特别是对当时得宠的皇贵妃叔父张尧佐独揽大权 , 身兼四 个官职一事, 包拯三次上奏反对。甚至在朝中争议 , 言词激烈, 沫飞仁 宗脸上, 遂使仁宗免了张尧佐两个官职 , 并规定今后凡后妃家庭成员 不得任国家军政要职, 杜绝外戚窃权的通道

8、。三司是当时主管财政的最 高机构。!孝肃包公墓志铭#记载,包拯在权三司使后,凡横敛无名之人, 多所蠲除 。他特置场和市,以商场交易来满足官府所需, 免除向地方 摊派,民得免其扰 。包拯对拖欠官府钱币的官员 , 都宽释之, 不再拘 捕其本人或其妻,与之期以输,率如期至 。包拯曾先后任三路转运使 , 负责从地方向中央运送财赋 ,兼管地方财政, 有监察之责,更是边防大 员。他为巩固边防,提出了应重视将帅, 充实军粮等四条好的对策。还 力主范祥所建通商法 , 为宋廷所采纳 , 解决了陕西盐运的大问题。 2 嘉 六年四月, 包拯任枢密副使, 掌管国家军政。他依然强志尽瘁, 夙夜匪懈 地工作。翌年五月,年

9、已 64 岁的包拯,正处理政务, 突得重 病,十几天后便去世了。包拯在仁宗朝从政 20 多年, 涉及民政、 监 察、 理财及军政诸方面工作。他没有像范仲淹、 王安石那样提出宏 大而系统的改革理论和方案 ,但他所到之处 , 注重实际 ,尽力兴利除 弊。他对具体问题的处置体现了改革和实干的精神。他在政治中反对 因循姑息, 主张澄清吏治, 选任贤才,裁抑特权。在经济上反对重率暴 征,主张薄赋敛, 宽力役,救荒馑。在军事上反对松弛武备,主张精选帅 臣, 训练士兵,广蓄粮草。总之,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和主 张。包拯的著述主要是写给仁宗皇帝的奏议。北宋张田所编包拯奏议分 30门、 10 卷, 共

10、171 篇 3。它集 中反映了包拯治道经国、 择官知人、 监察去邪、 宽恤仁民、 安边 御边诸方面的主张和要求。如在用人方面,他就反复强调帝王的根本职 责或最高道德在于知人、 官人, 由此 群材尽力 ,达到天下治理的 目的。进而对辨才用人上存在的资序、 朋党、近名、 形迹诸问题, 提 出尖锐批评和具体建议。在法治方面 , 他强调以法治国, 维护法律尊 严,并尽力严格执法, 主张 法存划一, 国有格 , 赏德罚罪,在乎不 滥 ,防微杜渐, 不可忽也 。在理财方面, 他提出: 国家富有天下 ,当 以恤民为本 。主张薄赋敛, 权欠负,恤民安农;改盐法, 罢科率, 扶植 工商; 汰冗杂, 戒兴作, 崇

11、尚节俭。在国防方面,也提出了 羁縻不 绝, 防备不虞 等一些重要见解和措施,产生了积极影响。纵观包拯仕 宦时期的种种作为和在奏议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 ,我们可以看到 , 他 从政活动的主要内容,他治国思想和实践都紧紧围绕安民这一个核心。 他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出发 ,强调国以民为本, 民以安为急,安之之道在 于择官吏、宽赋役等。当然,包拯的安民总目标是 固本 ,即维护国 家统治。所谓 大本不固, 则国家从何而安哉! 包拯安民固本的目标 尽管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 但亦为统治阶级的平庸腐败分子所不 容。可贵的是包拯为追求这目标, 广施惠政,兴利除弊;为坚持这目标, 直言敢谏,不避权贵; 为落实这目标

12、, 躬身力行,率先垂范。平民百姓 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安居乐业 ,特别是古代中国作为小农经济占主体的 国家, 安民就意味着生活条件改善 , 生产力稳定发展。而包拯的安民 固本的思想与措施满足了百姓的基本要求 , 体现了古代的民主精神 , 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包公形象与传说包拯去世不久 , 关于他的传 奇故事和戏剧就相继出现了。最早将包公带入文学领域的是宋代深受 广大市民欢迎的说唱艺人。!合同文字记#是迄今所知话本中最早的包 公断案故事。宋元早期的话本叙述包公的故事还比较简单、 平淡, 且 有所神化,但自此将包公形象带进文学领域,并与公案文学结成不解之 缘。流传至今的还有一本宋元南戏 !小孙屠#,

13、 此剧共 21 出, 包公仅 在最后一出戏出场, 但威望很高,说他日判阳间夜判阴,管取人人无屈, 定教各个无冤 ,能昭雪天下所有冤屈。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 统治全国的时代,由于元贵族权豪统治方式落后、 粗暴 无视法律、草 菅人命 所以在近百年的统治期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权贵 非法与冤案之多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愈发呼唤清 官为他们雪冤做主, 于是一批包拯公案戏应运而生。据考证 , 现存元 包公戏占整个公案戏的 60%左右,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这些戏 所塑造的包公不仅能公正执法 , 不畏强暴, 而且富有谋略 , 聪明机 智。尽管整个剧中对包公个性的刻画不

14、够充实 , 形象塑造稍嫌简单 , 但就题材内容、 情节结构及语言技巧来说 , 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 包公刚正不阿、 聪慧机智的清官形象已基本定型。明朝自万历以后 , 政治统治日益败坏, 商业经济却在发展, 各类题材的小说呈现出空前 繁荣局面。其间问世的有关包公的公案小说集有!全补包龙图判百家公 案#、 !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 !龙图公案#等。清代说唱包公案的 艺人以石玉昆最为著名。小说已采用章回体形式 , 以!三侠五义#最具 代表性。书中写清官包拯部分大多因袭过去。戏剧在元、 明基础上有 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戏也纷纷改编或创作包公戏。其内容情节突 出了包公的威严干练, 并富有传奇色彩

15、。包公的舞台形象由元、明以 来的 正末 转变为 净 角扮演, 充分表现了 黑脸包公 铁面无 私的凛凛威风。在百姓心目中, 包拯是法理的化身,是一位半人半神的 人物。一说起包拯, 人们便会想到一脸黝黑、 额上有一块月牙疤的形象,想到他能够日断阳、 夜断阴 审决阴阳两界冤案的本事。近代以来, 包公的故事不断推陈出新 ,添长补短,仍有很强的艺 术魅力。无论是戏曲小说、 广播电视, 均有以包公为题材的作品。有 些关于包公的作品还被译成英、 法、 德、 日文等广为传播。在东南 亚地区更有一些人, 把包公奉为神明顶礼膜拜。经过不断的流传和宣 扬, 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包公文化。93 其实,经过不断加工、 演义

16、或美 化的包公清官形象, 它的基本内容是虚构和杜撰的 ,是当时人们的愿 望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反映。包公传说故事中,!陈州放粮#、 !狸猫换 太子#和!铡美案#这三个是比较有影响的。 !陈州放粮#即!陈州粜米 # 或包公查赈赵陈州 的传说。历史上, 包拯并没有去陈州放粮,而只是 为闹灾荒的陈州上了一道!请免陈州添折见钱#奏章。元明清三个时期 据此推衍的包公故事,从内容、 体裁到情节皆不相同,但其大致梗概不 外是:陈州在今河南淮阳, 当年灾情严重, 百姓苦楚, 朝廷决定救灾; 而主持救灾的或衙内、 或皇亲, 却巧取豪夺 , 中饱私囊;百姓上告, 包拯微服私访, 运用智慧掌握证据 , 排除干扰,严格

17、执法, 用钦赐法 物或刑具处死贪官污吏,然后开仓放赈,万民欢呼。这些作品通过夸张 虚构的艺术手法, 大大美化了包公形象。!狸猫换太子#即!仁宗认母# , 是讲宋仁宗追认亲母的故事。据宋史 !后妃传#记载, 李宸妃初入宫 , 为真宗的皇后刘氏的侍儿 , 性情庄重寡言, 真宗以为司寝 。22 岁怀 孕,生一男子,即后来的仁宗。而一直未生育的刘皇后则妄称为己子。 真宗晚年多病,事多决于后 。人畏太后, 亦无敢言者。太后在世 , 仁 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直到后来仁宗亲政 ,始听燕王告之 , 才下诏尊宸妃为皇太后 并开棺改葬。当时此事没有形成公案 ,也与包拯没有 联系。只是到了明代有!仁宗认母#的词话,

18、才与包公挂钩。清代的!三侠五义#第一回就是!设阴谋临产换太子 ,奋侠义替死 救皇娘#, 后来的京剧!狸猫换太子#也成了受欢迎的传统剧目。故事说 在宫廷中, 真宗的刘妃为了夺宠, 阴险地把李妃生下的男婴换成了剥 了皮的狸猫,害得李妃被打入冷宫, 连宫女、 太监也无辜丧生。包公 自陈州放粮返朝 ,得知冤情, 巧设阎罗地府, 自扮阎罗天子审问太监 郭槐,终于真相大白。!秦香莲#的故事是在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明传奇的 基础上演变发展成的。清代乾嘉以来成为最流行的花部戏之一。包公 怒铡陈世美的传说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宋代是科举制空前发展的时 期。大批读书人,尤其是来自民间,出身低微的寒儒做官之后发生种种 分

19、化。有些人经不起功名利禄的诱惑, 忘本贪心,把婚姻作为巩固自己 政治地位的阶梯。百姓痛恨并谴责这种贪心婚变行为,由民间口传到艺 人加工,通过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宋元以来 , 流行的有 !琵琶记#、 ! 珍珠记#等。清末, 秦腔!秦香莲#改编成京剧,其中!铡美案#一折特别 流行。此戏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批判精神超出以往任何一种同类的婚 变戏。剧中清官包公在皇姑、 国太求情面前, 也陷入两难境地。要么 皇姑孀居守寡,要么秦香莲冤沉海底。包公本打算调和矛盾,将自己的 赏三百两赠于秦香莲结案, 而秦香莲却愤怒地将银包掷于地上 ,哀呼: 人言包相是铁面, 却原来官官相护有牵连。 在此情况下,包公终 于不顾皇

20、亲国戚的压力, 铡了陈世美。其实,据有关人考证,湖广荆州 寒儒陈世美的原型, 是清顺治二十年乙科进士湖北均州人陈年谷。发 生在清朝中期的事, 却由宋代的包公来判案 ,这是因为宋元以来包公 已被塑造成锄暴安良, 理冤雪枉的清官代表, 一些重大案件往往请他 出来。明清时期流传的百则包公故事, 真正有史实根据的, 只有 割 牛舌 一案。此案本事见!宋史 包拯传# , 其他包公故事, 基本上是 借题发挥, 敷衍夸张,移花接木成张冠李戴。通过对以上三则故事演变 的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 流传千年的包公故事 ,已不是历史人物的再 现, 他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与愿望。 包公已成

21、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 , 升华成超越时空的一种理性精 神。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和回 潮, 包公仍然是百姓们久谈不衰的话题。建包公祠、 拍电视剧, 各种 现代媒介中的包公故事还在发展 , 包公作为文学形象, 已获得永恒的 艺术生命力。包公形象产生的历史缘由文化是一定社会、 一定时代的 产物,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环境之 中, 并自然而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传统文化 , 同时又在传统文化 中注入新的内容。包公形象的产生与发展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 这里 面有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 , 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包公象产生的历史 缘由。宋代的政

22、治、 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与前朝相比有了很大的发 展,特别是宋代文化, 绚丽多姿, 丰富多彩。宋初, 太祖太宗采取多种 措施 , 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 到了真 宗、 仁宗时期, 由于当时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 ,积贫积弱局面开始出 现,三冗 积弊困扰宋廷。首先是冗官, 北宋初官员二三千人, 真宗时 有 9785 人 , 仁宗时有 17300 人 ,还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 使臣、 守选等人, 所谓三员守一阙,司马光指出近年官吏繁冗 , 十倍于国初 之时 4。官员严重超编,官僚机构臃肿重叠, 既造成办事效率低下, 又加重百姓的负担。其二是冗兵, 北宋初期只有二三十万兵

23、,仁宗时已 达 150 万, 老弱冗集没有战斗力。其三冗费 , 宋建国以来财政支出不 断增加, 连年对外战争, 皇帝、宗室、 后妃、 祭祀等非正常支出正 成为冗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为了填补亏空, 更加大了财税赋役的 征收, 由于赋役征收极不合理 , 再加上横征暴敛, 激化了阶级矛盾。 农民起义接连蜂起, 北方强敌辽国和西夏国屡犯边境,多次发生战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一大批忠臣良将、 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 登上 了历史舞台。王安石、 范仲淹、 欧阳修、 苏轼、 岳飞、辛弃疾、 文 天祥、 寇准、 杨业等先后涌现, 包拯也是其中的一位, 这些著名人 物的出现,辉煌了宋代的整个历史。宋朝开

24、国皇帝赵匡胤及其弟赵匡义, 虽出身武夫 , 但却懂得马上可以得天下 , 却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 理。所以建国后相继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 , 以文化治天下已作为宋廷 的国策。他们遵师重道, 优礼儒士,大力提倡儒学, 兴办学校和教育。 在宋太宗的御敕下, 著名的宋初四大类书问世, 太祖手不释卷, 刻苦 读书,太宗、真宗相继受其影响,也勤奋苦读。由于皇帝自身注意学习, 所以他们就尊宠儒学,提倡儒教, 尊重读书人。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 读书人、 书院遍布全国, 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达到国家的长治 久安, 宋廷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出谋划策, 所以网罗人才、 选拔俊 彦也是宋朝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据史

25、料记载 , 仁宗朝科举取士人数 最多, 每年平均取士 239 人, 位 42 年间取士约万人 , 被人称为宋代科举的黄金时代。由于科举制发达,科举进士晋升很快, 大批中下层 知识分子通过科考进入仕途,而且大多数为国家栋梁之才。宰相皆由此 出,名卿巨公 有范仲淹、 欧阳修、 包拯、 王安石及苏轼等,这些人才的出现是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成果。同时,他们也比较集中地产 生于仁宗时期,这与当时良好的政治氛围不无关系。苏轼曾评论说: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搜揽天下豪杰, 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 膂,敬用其言, 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矣 ,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 用,至于今赖之。 5包拯的一生能够有所作

26、为, 也是与宋仁宗有很 大关系的。仁宗为政最大的特点是仁 ,由于他性格懦弱, 能够容忍,使 仁宗朝出现了开明、 宽松的局面, 士大夫敢言成风, 以不言为耻,遂 致名臣辈出。包拯能够得到宋仁宗的信任与宋仁宗对包拯的虚怀纳谏 是分不开的。包拯门人张田在整理!孝肃包公奏议集#时, 即写下题辞: 仁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 , 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言正人, 延谠 议, 使其谋行忠入, 有补于国,卒大任以股肱者 , 唯孝肃包公止尔。 这里就很清楚地说明 ,包公之所以仕途顺利是因仁宗至明上圣 ,而包公的优秀品格,也使宋仁宗大为感动。例如, 包公不等赐给朝服就 布衣上任,说明风格高人一等 ; 在立储君问题上,

27、包拯对仁宗 立谁 为好 的诘问, 坦然答对:我是为国家着想 , 皇上问我立谁,是怀疑我的动机, 我快六十岁了, 膝下无儿, 难道还要为儿孙着想吗 ? 包 拯的一片忠诚也使仁宗对其深信不疑。宋初,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无法可 依、 社会混乱的教训, 大力严明纲纪,创立法度。到了真宗、 仁宗两 朝已经法律齐备,无所不有了。当时更需要的是坚持执行法律的人,包拯刚直不阿,执法如山, 迅速在人民群众心中建立了威望。以北宋前期 来说,人民盼望清官, 人心思定,包拯一方面适应了北宋统治阶级巩固 政权的需要,一方面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反对贪官污吏的愿望,获得了深 厚的社会基础。另外,包拯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也使他成为封建

28、社会清 官的楷模。在当时,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 仁者爱人 、 忠孝节 义 、仁义礼智信 等 ,已深深地渗入到包拯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包拯的优良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忠君。忠君是封建社 会统治者对从政官员的基本要求, 所谓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 为妻纲 ,又如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 伦理规范, 在包拯的思想和行为中,是渗透着儒家这种伦理道德的。包 拯忠于君主、 社稷和民族。他一系列的治政、 外交、 国防、 民本 和法制思想, 也是他忠于君主、 国家和民族思想的体现。其次是爱民。 包拯恪守孟子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格言。他说:果为国, 岂不

29、以爱民为心哉! 3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减轻人民负担,帮助人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 过上好日子。他鼓励开 荒、 修水利、 冶铁、 制盐, 大力发展生产, 增加财赋, 改善人民生 活。他说: 廉者,民之表也; 贪者,民之贼也。 3 他清廉俭朴, 虽然身居高位, 可是衣着、 饮食、 用具依然保持着做官前的本色 , 数十年如一日。包拯的优秀品质正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 现。再一个是忠孝。包拯身上所体现的忠孝 , 可以说是封建伦理道德 的最高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的观念, 强调以孝为本,后逐渐 忠孝结合, 由家庭关系的孝引申到君臣关系的忠 , 忠孝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影响极大。凡

30、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和事, 就会被社会所接受, 并得到人们大力宣扬以至流传后世。历史上的包拯就是受儒家思想影 响很深的孝子, 他在考中进士,朝廷赐官后,毅然辞去官职, 在家孝敬 父母,十年亡宦 , 当时就获得了孝敬父母的好名声。 !包拯墓志#记载他 始以孝闻于州闾 , 欧阳修称赞他 少有孝行, 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 著于朝廷 6。包拯入朝后, 以清廉刚正立朝,为维护本 阶级利益竭尽全力,成为忠君的典型。包公的特殊的忠孝双全的表现, 成为流传后世, 形成包公文化的内容和底蕴的原因之一。最后是清廉。 官员为官是清廉还是腐败, 历来是统治阶级政权建设的重要课题。由 于统治阶级的倡导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要

31、求 , 为官的清还是贪, 是褒贬 人物的重要标准之一。包拯在!书端州郡斋壁#诗里表达了自己的清心 治本、 直道从政的善良愿望,他也正是这样做的。首先,他清廉律己, 在端州任上两袖清风, 不持一砚归。另外,他铁面无私办事公正, 就是 亲戚朋友犯法也予以惩处 , 不徇私情, 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的严格要 求和自我约束。新加坡国大中文系高级讲师李焯然博士说道: 中国 人向来尊敬忠臣、 孝子和清官 , 而包公一人就具备了这三种优良品 质。 7所以包公成为宋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不是偶然的了。宋 代出现的忠臣良将及民族英雄 , 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 ,个中缘由, 都 与当时的历史背景、 人文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32、 是以往和以后的任何朝 代所无法相比的。其中较有名的范仲淹 , 宋真宗祥符八年考中进士 , 自幼出身贫寒 ,但胸有大志;仁宗庆历三年提出十项改革措施 ,史称 庆历新政 ;后改革失败,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 ,体现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 一 直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不断前进。在宋朝一代的历史上 ,还有许多青史留名的人物 , 如寇准、 杨 业、 岳飞、 文天祥、 辛弃疾、 李清照、 苏轼、 司马光、 欧阳修、 沈括、 宗泽、 李纲、 韩世忠、 陆游等。他们生长在这个波澜壮阔 的动荡的年代, 或忠君报国, 或英勇杀敌, 或忧国忧民,或文彩卓著, 他们也和包拯一样用自己人生的光辉业绩 , 书写了宋代辉煌的历史 , 同时也把自己的英名永远留在中国的 史册上。参考文献: 1 肇庆府志 : 卷二 Z . 光绪 . 2 宋会要辑稿: 食货二三之四 M . 中华书局影印本 . 3 包拯集 M . 中华书局标点本 , 1963. 4 长编: 卷一九九 M . 嘉 八年七月辛亥 . 5 苏轼文集 : 卷十四 M . 6 欧阳修 . 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M . 7 联合早报( 新加坡 ) , 1996- 04- 08. 责任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