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养生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21746581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太极拳的养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太极拳的养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太极拳的养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太极拳的养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的养生(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安体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太极拳的养生学生姓名:赵鹏专业班级:武术系 散打专业 2010级2班学生学号:100209369指导教师:李艳西安体育学院制太极拳的养生赵鹏(西安体育学院,西安,710065)摘要: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我们目前对 它的关注和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本篇论文试图从太极论、养生论两方面, 分析太极拳的养生,并理清其源流、考察其背景、评价其价值。关键词:太极拳养生Taijiquan of preserve ones healthZhao Peng(Xian sports institute,Xian,710065)Abstract: T

2、aijiquan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 boxing, we are currently not enough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n it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paper, therefore, tries to tai chi theory, theory of health preservation two big aspects, analysis of preserve ones health

3、of taijiquan, and clarify its origin, its background, evaluate its value.Key Words: Taijiquan, health弓I言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深受大众喜爱, 由明朝末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根据易经 而来的。“太极”指万物的原始,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基础,彼 此消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此拳将我国古典哲学的道家阴阳学说 运用其中,与道家内丹练养以及传统中医想结合,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不仅能 修心养性、强壮体魄,亦可防身自卫,

4、以巧拒敌形成了独特的行拳风格。形体上 姿态优美、中正不偏;动作上舒展大方;速度上快慢相间、动静结合;劲力上刚 柔并济、节节贯串。太极拳自创建以来,代代相传,形成了陈式、杨式、武式、 吴式、孙式太极拳等流派。建国以来,太极拳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成为街头巷角、各个公园、 广场、健身会所的健身娱乐项目,习练人数超过五百万。太极拳以其独有的内涵, 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它的魅力不逊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而 它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这项运动适用于不同的人群,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上至 七八旬的老人,无论男女皆能打太极拳,这是许多体育项目所不能比及的。关于太极拳的研究成果,当属民国时期的太极拳

5、著作,它在整个太极拳发展 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时期的太极拳著作处于传统的太极拳手抄本形式 向现代太极拳著作出版形式过渡的基本完成时期。此外,民国时期还是传统太极 拳向现代太极拳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太极拳著作不仅忠实地记载了 太极拳架的衍变和最终定型,而且还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太极拳技术和理论体系。 因而,民国时期的太极拳著作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可是, 与其重要价值不相匹配的是,能检索出的著作少之又少,更搜索不出任何此领域 的专门性研究。然而,民国时期的太极拳著作所涉及到的内容却仍然是现在乃至 今后太极拳发展的根砥所在。其中的一部力作就是1919年太极拳学的公开

6、出版,在此以前,国内尚无 一本太极拳书籍公开问世。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太极拳著作则有了明显的增 加,到1929年已达13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所著 太极拳学一书。孙禄堂作为一代武林宗师,不仅技术与理论并重,而且还亲 自拍照示范,形神兼备,可谓弥足珍贵。杨式太极拳的最早著作是许禹生的太 极拳势图解,书中的图式乃根据杨澄甫拳架绘制而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 拳术一书中采用的是其师杨澄甫的拳照,这是杨式太极拳留影存照的历史开端。 徐致一的太极拳浅说不仅是吴鉴泉拳势的最早著作,而且还是第一部以西方 学术视角,阐述太极拳的科学性和技法的太极拳专着。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太

7、极 拳著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前人手抄拳谱和秘传绝技的首度公开化,其次是为 教学和宣传之便而编写的教材。学术期刊上近些年来发表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文章比较多,养生方面的研究也 比较突出,较有学术价值的有:北京大学陈世忠教授的谈太极拳养生文化,河 南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硕士郑进科先生的太极拳养生思想研究中北大学体 育与艺术学院吴剑先生的太极拳养生原理初探等。总之,自近代迄今,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太极拳,但总体来说,目前对 太极拳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系统,本文试图选取其养生方面作以探究。一、太极论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 史。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

8、,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 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 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划分: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 太极拳”。此外,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 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传统医学的导引吐纳术在太极拳里直接运用。“形神兼备”、“内外皆修”、“以意导动”等传统医理都是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和练习规则。 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身体宜放松,不得紧张,因此上身要沉肩坠 肘,下身要松胯松腰。体松则经脉畅达,气血周流。太极

9、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 身运动。1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 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 一的内功拳运动,它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但 不具“立竿见影”之效,具体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内容:第一,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是由起落开合动作组成的,要 求起(向上)的动作要吸气,落的动作要呼气;开(两臂张开)时为吸,合时为 呼。无论哪中呼气方式都应求其自然。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在练拳时首先要排除杂 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运动过程中,以意识引导动作,做

10、到“意领身随”。最 值得注意的是腹式呼吸,可以扩大肺活量。所谓腹式呼吸多指逆式呼吸,即吸气 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内 气前下后上循环一周,功家称之为一周天。腹式呼吸并非功家所创,实乃所有动 物先天之本能。一般动物都能活到自然寿命,即发育期的七倍。惟有人类只能活 到发育期的三至四倍。人类之所以不能尽享天年,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即与后天呼吸方式的改变相关。婴儿出生之前,在母体中生存为胎息,呱呱落地 后即转为腹式呼吸,稍后从学步起便转人了以胸式呼吸为主的生存期。胸式呼吸 大大限制了人的肺扩量,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人体机能的强健度。科学实验表明, 肺扩

11、量的太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 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所以说,无论气功健身还是武 术健身,无不重在改变呼吸方式、加大肺活量上下功夫。就呼吸方式而言,传统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亦即呼吸方式后天返先天的修行 过程:初练时,因学者功浅力微多取自然呼吸;三五年后,随着功力与日俱增, 便逐步进人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交替运用的功态;十年后,将渐人腹式呼吸与周 身毛孔呼吸相结合的上乘阶段。由此朝夕不辍、寒暑无间、数十年如一日地行功 走架,加大并保持了强健的肺扩量,也便相应地为延年益寿

12、培筑了雄厚的根基。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 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 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这也是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 出的持之以恒的道理。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 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 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 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 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 良师益

13、友。二、养生论据报道,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有1.5亿人,太极拳因此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 和“世界健身运动”。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 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 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 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 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 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 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及 慢性

14、病病人来说,习练太极拳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 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具体的养生价值还包括一下方 面:第一、有利于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太极拳要求动作姿势始终要保持一定 的弧或圆形。使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正是这种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可以使肌肉 更富有节奏,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能量物质顺畅的达到组织器官,防止组织器官 缺血,及时清走代谢产物保证机体活力。太极拳虽然缓慢柔和,但运动量还是很 大的,能增加心血管的血流量和供氧量,而且能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分解和释放, 有效改善细胞营养。太极每个动作都包含阴阳变化,如虚实、动静、刚柔、开合、 进退,相辅相成。强调周身一

15、家的整体观念,要求神形合一、松静无为,内外上 下完整一气,气随意行、意到气到,久练能平衡阴阳,使身体内分泌系统和脏腑 功能得以正常有序的运行、工作,使人记忆力、反应力、判断立、思维能力得到 提咼。2第二、有利于新陈代谢。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太极拳为运动负荷适中的 健身活动。适中的运动量可使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的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 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尤其是汗腺的通畅,就 充分保证了新陈代谢的进行。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 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寒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 能。故而,中医有“汗腺

16、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现代社会,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凋、电扇,免受寒 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由于寒毛变懒、汗 腺壅塞、肌肤的通透性弱化,人体内脏分泌物、沉积物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质得不 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阴阳温热失衡,这样那佯的疾病便会不染自生。而 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 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吸气时周身毛孔 张开,呼气时周身毛孔闭合.吞吐吸化、行气过气中肌肤毛孔多有蠕动感,体内 杂质废水废气多随汗溢出。内分泌日生日排,从而比

17、一般不练功的人较好地保持 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内分泌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 大病不长。第三、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的中 枢。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对人的智慧与思维具有重要影响。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使 脑细胞减少的状况得以改善,使大脑功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现代社会的生活 和工作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交感神 经过度兴奋,太极拳运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 的相互转换,可提高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处于全面、协调的运动状态。 实验证明,杨式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心功能有明显得提高作用。通过1

18、个月太极拳练 习,受试者的安静心律降低,可以减少心肌的氧耗;血压降低,说明太极拳可增 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的明显提高说明,心脏泵血效率提 高;而心室厚度和收缩的提高,说明心室壁血液供应得到了改善。研究表明,通过 练习太极拳可以使甲皱微循环异常率降低,说明机体组织血液灌流量增大,血液循 环得到了改善。对练习2年以上太极拳的老年人的脑血流图进行分析时还发现,练 习者脑血管弹性良好,脑血流有明显改善,说明太极拳运动对脑细胞的发育和延 缓衰老具有重要影响。而从事达强度训练后,运动员经常感到头晕、头痛、反应 迟钝,对脑部血液供应有不良作用。而且,人们习练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也提高了神经

19、系统的敏感度。3人体老化, 最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萎缩和衰竭。如面部皮肤松弛起皱、前额脱发,源于细胞再 生神经的功能下降;耳聋眼花,源于听、视神经的老化;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 源于分辨检索神经的老化;腿脚不利索,源于中枢支配神经的老化。凡此种种, 人体所有功能无不是源于上余万条神经的作用。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 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 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肉体的运动。太极拳行功走架,全神贯注, 以意导气,所有外形变化,一招一式无法讲求意在身先,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 随,意静形止。所谓意念,也即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各种指令、信号。太

20、极拳每 次行功走架,首先是种意运动,其次才是形体运动,也即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 反之,练功心不静,意不专,形散意乱内外失调,便失去了太极拳的灵魂或本 质。正是由于太极拳的这一功法特点,功深艺高的老拳师即使到了晚年,也多是 耳不聋、眼不花、脚不沉,其肌肤的敏感性仍异于常人。拳书上所云的” 一羽不 能加,蝇虫不能落”,即是形容不顶之意,也是概指拳手肌肤的灵敏度。所有这些, 无不赖于用意练意延缓了神经老化的缘故。第四、对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经观察,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的肺结核患 者的肺活量有明显增加,而且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各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 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X线下观察太极拳练习中,膈

21、肌上下活动幅度比常态增 加23倍,说明太极拳可以提高练习者的肺通气功能。第五、气达四梢,强化了血液循环功能。人体外而四肢八节、筋骨皮、内而 五脏六腑、精气神,须臾不离血液的滋补润泽。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 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 同呼吸方式的后天变型一样,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也存有后天不足的问题。身体 直立、双足行走,在人类发展史上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一革命一方面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但一方面也从此终止了周身运动。放弃了对全身血管的锻炼; 由此接踵而至的便是头高位运动缺氧缺血以及由气血不足带来的心血管、脑血管 硬化、梗塞等一系列多发性

22、老年病。直至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依然还是 多死于这方面的疾病。其中包括所谓无疾而终的百岁老人,也大都足因血液循环 功能减弱导致某些器官的萎缩和硬化而死的。可见血液循环不良是人类不能尽享 天年的大敌。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项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 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指为筋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 舌为肉梢),就技击而言。旨在激发内劲;就人体生理面言,实乃对全身血管包括 微血管的锻炼。内气运行,气遍周身、无微不到的结果,客观上就是在疏通经络, 扩充血管。每次练功过程亦即血管频繁地收缩与扩张的过程。由此,天天行功走 架,坚实了血管管壁,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

23、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 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故而,太极拳手气血饱满.多得高寿。第六、对称运动,弥补了人体机能后天不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 意或无意地形成了诸多习惯定势。这些习惯定势,一方面提高了动作效率,一方 面也酿成了人体运动的缺陷。也就是说,凡是习惯动作多属单向偏颇运动。如日 常生活中上肢运动:端、握、提、捏、抓等单手动作,一般多用右手;下肢运动: 弹、跳、蹦、踢等多以右足发力;中上盘运动:扛、挑、抬等多用右肩。左撇子 者反之,无论是左还是右,均系单向运动。这种外形的单向运动,天长日久,使 大脑中枢神经减弱了逆向调节功能,由此势必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左右失衡。右

24、 强则左弱,左强则右弱,强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发病上,有句“男左女右” 俗话。此说虽未必科学,但人体患病多集于一侧确为常见。太极拳的造型结构, 恰恰是“有上即有下,走左即走右,有前即有后”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 形成内外如一的对称运动,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讲求前 吐后撑、上顶下踩。周身上下对立统一、浑然一体。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大脑的 逆向调节功能,保持了人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克服了单向运动致病的 缺陷。第七、运动适度,保持了人体机能的中和态。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 来说法不一,通常以为,生命在于运动,其理取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有人 认为:生命在于多

25、静,以减少机体的磨损和功能的消耗。持此观点者,多以龟龄 鹤寿作比。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生命在于运 动不错,但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无疑会使机体疲化早衰;而多静少动者,往往消 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气易侵。故多常年不断药。所以说, 过分地强调动或过分地主张静,均于人体健康不利,惟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最 为有宜。太极拳正是一种动静相间的运动,行功走架,进退往来为动,但用意不 用拙力,消耗不大;就心境而言,行功走架中强调放松人静。这里所说的“静”, 不是指盘腿打坐、忘我忘形、无我无他的静,乃指走架或推手时须摒弃杂念,动 中求静,神意专注一心,以一念代万念,

26、所以说外形别动心犹静。太极拳的这种 独特运动方式,对保持人体机能的中和平衡态最为适宜,故而久练可使人延年。第八、长气致柔,防止了骨质、关节、韧带的老化。无论是从自然界的动、 植物看,还是从人类自身的生态发展过程看,凡是生命力旺盛者,其肢体或肢干 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凡是行将死亡的有机体,都会变得僵硬、枯萎。就人体而 言,老年人骨质疏松发脆、关节旋转不灵、韧带松弛、血管干瘪等,无不是失去 柔韧性的结果。欲使人体康壮不衰,就必须使周身筋骨皮保持良好的弹性。太极 拳行功走架,旋指、旋腕、旋膀、旋腰,撑档开胯,抻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 招式动作,无不在划弧走圆中完成。这种螺旋运动的内含,其实就在于强化

27、周身 筋、骨、皮及其内脏各部器官的弹性,亦即柔韧性。所以,功深艺高的太极拳手, 多为肺扩量大、膀胱胀缩差大、筋长骨坚、肌肤松软、呼吸深细匀长、关节正逆 旋转角度大,这都是机体柔韧性良好的表现。柔韧性的延长,本身就是长寿;反 之,人体内脏任何一个器官失去了弹性,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第九、陶冶了超然脱俗的心境。众所周知,清心寡欲的人多高寿,反其道而 行者往往早亡。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必贪饮、贪食、多忧、多虑、 多思、多恼、多惊、多恐,凡欲有多必伤。中医认为,哀伤神、怒伤肝、忧伤肺、 思伤脾、虑伤心、恐伤肾、食多伤胃,房事多行伤精、又伤气,久而不节者不击 自毙。而太极拳技艺高深者,多为

28、忘荣忘辱、少求寡欲的贤达之士,这是由太极 拳理法特性所决定的。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在此风格中急躁的性格能在拳功的 约束下渐去躁性,性情软弱者,培养其阳钢之气质,能使懦弱个性通过练拳变的 自强自信,逐渐改造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太极拳松紧有度,缓慢沉稳,使人 增强耐力,培养毅力,是磨练坚强意志的最好成绩途径。太极拳圆转走化、柔顺 安舒,使人为人处事能遵循太极之道,无畏、果断,解决问题借力化解,巧妙地 应付自如。就功法而言,行功走架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 身形变换贵在顺其自然,故而进退往来状若行云流水;就技击而言。临场应敌, 讲究不招不架、不争不抢、舍己从人、逆来顺发,最忌争强

29、斗狠、自作主张。由 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身心双修,太极拳手得到的不仅仅是技艺,更珍贵的 是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耶片蓝天乐土,辟出了心中的世外桃源。第十、对运动系统的提高、修复和有利于通经活络。太极拳运动缓慢,是大 量的有氧运动,对于久不运动的筋骨有柔化和按摩作用。5因为练习太极拳要求虚 实分明,大多数时侯单脚支撑体重,可以增加下肢和腰部肌肉力量。最重要的是 太极要求凝神敛气、气敛入骨,可以深层次的修复筋骨和萎缩的肌肉,激活僵化 的骨骼和肌肉,使之恢复活跃的运动机能。太极拳经常是左右手向不同方向做不 同的动作,而且是做弧圈运动,增强人体对复杂动作的敏感和领悟。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

30、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 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还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 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 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 的疏通。4 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 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 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 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 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

31、个穴位产生不同的 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 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 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第十一、太极拳是环保产品。锻炼太极拳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方丈之地,足 以运动,不污染、破坏环境,不需要多余的器材,随时可练习,非常经济适用。 可谓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经济环保的高级产品,具有其他任何物质不可替代的优 越性。结束语养生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意气运动、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养生太极拳 具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以及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维 持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等功效价值。太极拳作为一

32、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 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 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 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 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太极拳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凝结了我国的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我们应当全力继承并加以呵护,使太极拳的文化得以继承、品质得以发扬、 功用得以发挥,以造福人类。由此看来,太极拳的养生地位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的。参考文献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33、版社,2004.2编写组.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3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J.体育学刊.2005:3.4于功保、盈虚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J.知网学刊.2004:38.6袁杰.太极拳的养生理念J.知网学刊.2009:11.致谢这篇毕业论文的完成,首先应当归功于我的指导老师李艳。她严肃的科学态 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选题到 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老师都严格把 关,循循善诱,无论是在资料搜集整理还是在论文的撰写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我 大量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不但完成了论文,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受益匪浅,特致以深深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 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