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6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1732471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DF 页数:114 大小:17.5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中化学教案6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初中化学教案6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初中化学教案6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案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案6(1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绪 言(2课时)知识教学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重、难点L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三.教学步骤(-)明确目标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整体感知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

2、机的学习开端。(三)教学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 看 录 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教师设疑: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讲解:以 空 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板书: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

3、观察实验的方法。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演示实验:演 示 实 验1:水的沸腾、实 验2:胆帆的研碎、实 验3:镁带的燃烧、实 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学生活动: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板书:2.观察实验的方法:变化前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发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提问:实 验 1、2 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板书: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

4、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板书:(1)特征:变化是生成其他物质。(2)现象:发热、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a.镁在空气中燃烧:点燃镁 和 氧 气 二 二 一 氧化镁b.加热碱式碳酸铜:点燃碱式碳酸铜-氧 化 铜+水+二氧化碳 讲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口答课本第5 页

5、习题1、2。曲 解 :通言四个实验.屣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矶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板书: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讨论: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

6、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木棒受力折断。板书: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制 隔:听 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第 一 章 空 气 氧 气第 一 节 空 气(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2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难点: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3.疑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4 .解决办法:(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

7、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3)以投影或录象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常识。(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 .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二)整体感知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

8、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0(氧)、N(氮)等。(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有燃烧现象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3 .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小结:观 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1)光、焰、色;(2)放出热量;(3)生成物的色、味、态。提问引入

9、: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不过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提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提问这是空气的性质),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共同组成的。空气的组成在学习空气的组成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1 .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以1 L空气中含0.2 1 L氧气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下面继续看空气的组成。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测定出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教师活动:利用挂图介绍空气的发现史,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利用图片或录像来讲述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板书:uuuu书解书例解

10、板讲板举讲FL-_rL-_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及杂质%7 8%2 1%0.9 4%0.0 3%0.0 3%学生活动:打 开 课 本P 7阅读 试 验1-1。板书: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演示 实 验1-1 ,按以下三步演示:1.实验前,将燃着的木条仰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明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证明罩内气体为空气空气的检验方法。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约占罩内体积1/5 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

11、空气体积的1/5。3.实验结束后,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熄灭氮气的检验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板书: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1)发出白光;(2)发出热量;(3)生成大量的白烟。点燃2 .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3 .试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教师活动: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学生活动:讲述有关大气污染的事件,讨论发生在身边的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划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来源。板书:1.空气的污染主要分

12、为:(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沙尘等。(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2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3 .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四)总结、扩展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成份,但应注意是按照体积分数计算,如果按质量分数计算,氧气、氮气各占空气的百分之多少呢?(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氮气、空气的密度依次是L 4 2 9 g/L、1.2 5 0 5 g/L、1.2 9 3 g/L)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钟罩内压强减小。四.布置作业1 .复习本节内容,划出记忆要点,预习第二节内容

13、。2 .记住氧、氮的元素符号。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3.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课时)教学知识点1 .氧气的物理性质2 .氧气的用途。3 .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4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重、难、疑点1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2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3 .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4 .解决办法(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

14、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L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2 .了解氧气的用途。3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4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

15、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氧气)、C (碳)、P (磷)、S (硫)、F e (铁)、C 02(二氧化碳)、上 0(水)等。(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2 .第一节习题第3 题。3 .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板书:一 氧气的存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颜 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结论:氧气

16、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无色无味气体1.4 2 9 g/L不易溶于水1 8 3 淡蓝色液体一2 1 8 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儿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 示 实 验 1 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H I 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碳+氧 气 f 二

17、氧化碳C +0 2 f C 02 实验:演 示 实 验 1 3 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结论:硫+氧 气 f 二氧化硫S +0 2 f s o,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结论:磷+氧 气 一 五氧化二磷P+f P2O 5 实验:演 示 实 验 1 4 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8、。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结论:铁+氧 气 一 四氧化三铁Fe+O 2 f FesOi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实验:演 示 实 验 1 5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 蜡+氧 气 f 二氧 化 碳+水 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

19、生反应;(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2)特点:“多变一”A+B-A B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

20、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小结: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板书:四.氧气的用途 讨论:课

21、 本 图 上9 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逮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板书:供 给 呼 吸(2)支 持 燃 烧 A 炼 钢 g,宇 航 C.气焊“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四)总结、扩展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四.布置作业1 .列表对比记忆五个演示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生成物、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2 .思考: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

22、气?复习课本14 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第三节氧气的制法(2课时)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3.催化剂、催化作用。4.分解反应。.重、难、疑点1.重点:堇扇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2.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3.疑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利反应原理。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二)整体感知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

23、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一现象一结论”的顺序叙述。讨论: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

24、: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叙述。板书:一 .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是一气。操作 现象 结论 提问: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新课引入: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 教师活动: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实验:演 示 实 验1 6加热少量氯酸钾 观察: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讨论: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

25、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实验:演 示 实 验 1 7 加热少量二氧化镒。观察: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实验:演 示 实 验 1 8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镒的混合物 观察: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镒在实验 1 8 中起什么作用?小结: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镒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钵,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镒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镒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 6 页内容,划

26、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板书: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板书: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教师活动: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下几个问题:(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2)二氧化镒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举例:例 如: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讲解: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锌作催化剂。反应

27、的文字表达式为:板书: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镒的混合物制取氧气(1)文字表达式:二氧 化 钵(M nO2)氯 酸 钾-氯 化 钾+氧气加热KCIOB K C 1 02 教师活动: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讨论: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小结: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板书:(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活动:演 示 实 验 1-9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镒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讲解: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讨论: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处理

28、和装入固体试剂?操作:取氯酸钾、二氧化铳约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讨论: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操作: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讨论: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操作:预 热 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讲解: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讨论: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

29、?讲解:刚开始冒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讨论: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操作: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1-2 瓶氧气。讨论: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操作: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讲解: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镒为催化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镒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钵酸钾制取氧气。(出示高锦酸钾样品)学生活动:观察高镒酸钾的色、态。教师活动:讲

30、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板书:4.加热高钵酸钾制取氧气加热(1)文字表达式:高镒酸钾-镒酸钾+二氧化镒+氧气K M n O i L M n O i M n O2 O 2(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锦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讨论: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板书:5.分解反应(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2)特点:“一变多 A B-A+B 强调: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都是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讲解:通 常,在工业、医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气,靠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是不行的

31、。下面我们来看看氧气的工业制法。板书: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 7 页内容,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板书: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压缩 蒸发 氮 气(沸 点 T 96 )空气-液态空气-降温I 液态氧(沸点T 83)(四)总结、扩展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出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加热固体试剂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接触。四.布置作业: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第 四 节

32、燃 烧 和 缓 慢 氧 化(2课 时)知 识 却 学 占,1.3烧和旋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3.缓慢氧化和自燃。4爆炸。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二.重难疑点L重点:燃烧的条件。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2.了解灭火的原理。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二)整体感知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

33、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新课引入:写 出 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板书:燃 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

34、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板书: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 实验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

35、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讨论:炒 菜 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

36、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小结:往康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爆炸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板书:2.安全知识 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板书:四.缓慢氧

37、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如铁的生锈)举例: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板书: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举例:白磷自燃。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板书: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剧烈氧化平静燃

38、烧在有限的空间内氧化(燃烧)急速燃烧-爆炸反 应 1、可能引起缓慢氧化-A自燃(四)总结、扩展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四.布置作业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第一节分子(1课时)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应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菟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的思想方法。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

39、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4.解决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3.了解、会判断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

40、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 空 气 氧 知识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 实验2 T 碘的受热和冷却。

41、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板书: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师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化学性质”不能扩展为性质,这里不包括物理性质。“-种”微粒不可理解为“唯一”的微粒,因为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原子、离子等。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思考:分子有哪些特征?板书:2.特征:(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2)分于总是在不停地运动。(3)分子间有定的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学生讨论:水由冰 液态水一水蒸气的变化过程

42、,理解分子的应用。板书:3.应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目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以空气为例来讨论,形成和深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板书: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划出两个概念。板书:混合物和纯净物比较表混合物纯净物宏观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山不同种分子构成山同一种分子构成性质没有固定的成分,各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具有固定的成分,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学生观察: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填写二者的比较表。(四)总结、扩展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

43、是其中的一种。2 .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特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解体,形成新的分子,也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四.布置作业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习题第1、2、3 题。第 二 节 原 子(2课时)知识教学点1 .原子。2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3.相对原子质量。二.重、难、疑点1 .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2 .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

44、.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 .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2 .了解原子的构成。3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二)整体感知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

45、加深、提高才能达到。(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图2 5 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

46、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山离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板书:2.特征:(1)原子有一定的体枳和质量。(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3)原子间有定间隔。(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巩固提问:(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

47、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 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板书: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分子原子相似点体积和质量很小,不断的运动(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有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的 分 子(原子)的性质不同。相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相互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种微粒。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教师活动

48、:放映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章表2 1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学生活动:观 看、思考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教师讲解并板书:二.原子的结构广/杉 r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居原子中心原 以 中子:不带电 体积极小子 4 核外电子:油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核做高速旋转。J原子核所知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设疑: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活动:阅读第二章表22 观察氢、碳、氧、铁四种原子的质量。敦师讲解: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称量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书写

49、、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样的不方便)。现在国际上采用了一种记录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学生活动:阅 读 教 材“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种碳原于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 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一”,符号是“1”。教师活动:山此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板书:加母盾字直T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单位是“一,

50、符号是 I ,粕对原子放出 1/1 2 X 个 CT2原子质量 一般不写出)巩固提问:磷的原子核里有1 5 个质子,1 6 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硫的原子核里有1 6 个质子,1 6 个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学生活动:通过查找,对比,找出规律。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于数加中子数。相 对 原 子 质 量-质 于 数+中子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节最后一段,总结。总结板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提问: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

51、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学生活动:思 考、讨论得出结论。板书: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四)总结、扩展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匕 即相对原于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2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 .原子与分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

52、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四.布置作业1 .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习题1、2、3、4题。2 .补充练习:已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 5,核外电子是1 7 个。请问:它的原子核中应该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第三节元素 元素符号(2课时)知识教学点1 .元素。2 .元素符号。3 .单质和化合物。4 .氧化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方法1 .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2 .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的联系。3 .疑点:(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4 .解决方法:讲练结合,教给学生

53、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 .了解元素的含义。2 .了解并记住常见的2 4 种元素符号。3 .理解单质和化台物的概念。4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二)整体感知本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元素概念的形成 第二部分是元素概念的应用,即从元素框念的含义上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井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这段教学应集旧概念的应用,新概念的形成及能力培养为一体。(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这三种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

54、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氧化汞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同理,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核电荷数为7的一类原子称为氮元素。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呢?板书:.元 素1.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提问: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学生活动:思 考、讨论、回忆原子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是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2)“一类原子”指的是其核电荷数相同

55、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类原子。所以把它们归成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3)元素是一个描述原子种类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看教材图2 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活动: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板书:2.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个美)教师活动:展示写有常见2 4 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及用法。学生活动

56、: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 8 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注意元素符号的写法,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讲解: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物质的种类非常多,已经超过三千多万种,然而到目前我们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三千多万种物质都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所组成的。我们可以将这一百多种元素分为三大类。板书:3.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4.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 H:(1)表示氢元素。(2)表示一个氢原子。如 2 H 则表示两个氢原子。讲解: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科有重要作用。学生活

57、动:讨论得出: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此元素的原子量。教师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同学们记忆、理解情况,完成下列习题。练习:1.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1)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说明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2)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2.下列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有错误,改正过来。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改正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改正猛M n钙CA镁M g炭C贡H g铝aL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物质的分类。板书:二.物质的分类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 .氧化物: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物

58、混合物质r单质纯净物化合物金属单质:M g、Z n、F e、Cu非金属单质:0 八 N?、S、P、H;稀有气体单质:H e、N e、A r氧化物:CO?、P Qs、S O?、F eQ,酸、碱、盐(以后学)依据物质的组成分类依据元素的种类及其存在状态分类 提问: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有什么区别或联系?目的:检查学生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四)总结、扩展1.元素是具有系统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几种原子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主要是看核内质子数是否相等。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微现粒子(讲种类,也讲数目)原子构成分子溟荷同电数的类一晴称构成宏现概念(只讲种类,不讲数目)3.物

59、质的分类(略)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习题第元素组成物质2.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14 题。元 素原 子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元素可以组成物质。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原子指微观粒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联系一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第 四 节 化 学 式 相 对 分 子 质 量(2 课时)知识教学点1.化学式。2.相对分子质量。3 .根据化学式

60、的计算。二.重、难、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书写化学式和理解化学式的含义。2.难点:(1)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2)化学式的含义。3 .疑点:如何根据化学概念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4.解决方法:在复习有关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的基础上,采用演示练习纠错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化学计算能力。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L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其应用。2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3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二)整体感知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概念的教学;第二部分是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这为下面学

61、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作好了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对前面所学分子、原子、元素、元素符号等概念的认识和综合运用。(三)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四节第二段,并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板书:化 学 式1 .概念: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强调:化学式并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再经过推算得出来的。一种物质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如可以用 0 2、H?o、M g O、N a C l 来表示氧气、二氧化碳、水、氧化镁、氯化钠的组成。设问:“H Q”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

62、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化学式的意义。小结:1.表示水。2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 .表示一个水分子。4.表示一个水分子有2个氢原子和1 个氧原子构成。板书:2.意义:(1)表示种物质。(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4)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教师提问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得出结论。板书:3.化学式的写法(1)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氧化物:氧元素符号写右边,另一种元素符号写左边。如:黑、S O 2、F e Q 等。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写法:金属元素写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右边。如:Z n S、N

63、a C l 等。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写法:根据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如:P 2 O 5、N O/、C O 等。(2)单质化学式的写法:气态非金属单质,通常是双原子分子。如:压、0 八 N z、C L 等。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惰性气体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如:F e、C、N e、P、S 等。(3)正确认识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和元素符号前面数字的意义: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右下角数字表示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以CUSO,-5II2O为例)练习:指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1)H 表示 和 o(2)2 1 1 表示(3)表示、(4)2 表示。(

64、5)4 H 2 表示 o 教师设问:用出0 表示水的组成,即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那么,水分子的质量是否可以用氢原子的质量和氧原子的质量来表示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板书:二.相对分子质量概念: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国际单位为“一”,符号为“1”(单位一般不写出)。练习巩固:根据化学式可以进行如下计算:例:已知硫酸筱的化学式为(N H,)2 so i求:(1)硫酸铁的相对分子质量。(2)硫酸镀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3)硫酸馁中各元素质量比。(4)硫酸镂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5)2 6 4千克硫酸锈和多少千克硝酸镂(N

65、 H.,N 03)含氮量相等?分析:在化学式中各相对原于质量之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时要注意:正确书写化学式;准确理解化学式中和式前的数字的含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 X”号。板书:解:(N H 3 S 0 的相对分子质量=(1 4+1 X 4)X 2+3 2+1 6 X 4=1 3 2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并检查自己的运算过程及结果。分析:首先判断(N H j S O,中组成元素为N、H、S、0,然后根据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求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板书:解:用n表示原子个数,则n N:n H:n S:n O=2:8:1:4 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组成化合

66、物的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要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求各元素质量比时,不能写成2 N:8 H:S:4 0或 NZ:H 8:S:()4,要写成:N:H:S:0=(1 4 X 2):(1 X 8):3 2:(1 6 X 4)=7:2:8:1 6 分析板书:计算式某 元 素 的 质=化合物中所含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量分数 一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注意:原子的个数要写在该元素的前面,而不能写在右下角。1个(N H,S O,分子中有2个N原子,很多同学常得出1 0.6%的错误结果。板书:N的相对原子质量X2(N H i)2S 0 i的相对分子质量X 1 0 0%=2 1.2%分析:解此题可先应用表达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X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算出2 6 4 k g硫酸铉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代入上述表达式,借助N H.N 0 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N H N。,的质量,化学计算题一般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板书:解法一:2 6 4 k g X 2 1.2%=5 6.0 k g2 X 1 4N H 1 N O 3 中 N%=-1 0 0%=3 5%8 0 分析: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