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1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1669102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PPTX 页数:108 大小:13.0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1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1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1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资源描述:

《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1(10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1890年,R.Altaman发现线粒体,命名为bioblast。1897年,Benda将这种颗命名为mitochondrion。1900年,L.Michaelis用JanusGreenB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作用。1904年,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线粒体。至20世纪50年代,证实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等重要的能量代谢过程均发生在线粒体中。第1页/共108页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形状: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线状。大小:一般直径0.51m,长1.53.0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m,称巨线粒体。数

2、量及分布:植物细胞少于动物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通常结合在微管上,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第2页/共108页第3页/共108页(二)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由内外两层彼此平行的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化学组成:蛋白质和脂类包括:外膜(outermembrane)、内膜(innermembrane)、膜间隙(intermembrane)和基质(matrix)四个功能区隔。第4页/共108页第5页/共108页外膜:蛋白质:脂类约1:1,具有孔蛋白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内膜:蛋白质:脂类约3:1,内膜

3、内陷形成嵴(cristae)来扩大内膜表面积。嵴有两种类型,板层状和管状。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占磷脂含量的20%),通透性很低,H+和ATP等不能自由通过,必需有载体蛋和通透酶参与。嵴膜上有基粒,基粒由头联因子)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膜间隙:内外膜之间的间隙,延伸到嵴的轴心部。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基质:可溶性蛋白质的胶状物质。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第6页/共108页第7页/共108页第8页/共108页二、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氧化磷酸化,合成ATPATP,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脂肪细胞质丙酮酸和脂肪酸线粒体乙酰coA(三羧酸循环)氢通过电子传递链到达氧生成水,同时AD

4、P磷酸化生成ATP第9页/共108页第10页/共108页氧化磷酸化的分子结构基础线粒体超声波亚线粒体小泡或颗粒胰蛋白酶颗粒解离,只能传递电子,而不能发生磷酸化颗粒重新装配上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的组分位于线粒体的内膜,颗粒是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因子第11页/共108页第12页/共108页电子传递链概念:有序排列在线粒体的内膜,能可逆的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酶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呼吸链电子载体主要有: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泛醌和铜原子。黄素蛋白:含FMN或FAD的蛋白质,每个FMN或FAD可接受2个电子和2个质子。呼吸链上具有FMN为辅基的NADH脱氢酶,以FAD为辅基的琥珀酸

5、脱氢酶。细胞色素:以铁卟啉为辅基,通过Fe3+、Fe2+形式变化传递电子。呼吸链中有5类,即细胞色素a、a3、b、c、c1,其中aa3含有铜原子。第13页/共108页第14页/共108页三个铜原子:类似于铁硫蛋白的结构,通过Cu2+、Cu1+的变化传递电子。铁硫蛋白:在其分子结构中每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结合,通过Fe2+、Fe3+互变进行电子传递,有2Fe-2S和4Fe-4S两种类型。辅酶Q:是脂溶性小分子量的醌类化合物,通过氧化和还原传递电子。有3种氧化还原形式即氧化型醌Q,氢醌(QH2)和自由基半醌(QH)。第15页/共108页第16页/共108页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利用脱氧胆酸(deoxy

6、cholate,一种离子型去污剂)处理线粒体内膜、分离出呼吸链的4种复合物,即复合物、和。辅酶Q和细胞色素C不属于任何一种复合物。辅酶Q溶于内膜,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膜间隙侧,属于膜的外周蛋白。第17页/共108页复合物NADH脱氢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作用是催化NH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电子传递的方向为:NADHFMNFe-SQ复合物琥珀酸脱氢酶,含有一个FAD,2个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至辅酶Q。电子传递的方向为:琥珀酸FADFe-SQ第18页/共108页复合物细胞色素c还原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两

7、个细胞色素b、一个细胞色素c1和一个铁硫蛋白。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1对电子,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复合物细胞色素c氧化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将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1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第19页/共108页第20页/共108页两条主要的呼吸链根据接受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的原初受体不同,分为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复合物、组成NADH呼吸链,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复合物、组成FADH2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是高度有序的使电子按氧化还原电位从低向高传递,呼吸链中有三个部位有较大的自由

8、能变化,足以使ADP与无机磷结合形成ATP。部位在NADH至CoQ之间。部位在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之间。部位在细胞色素a和氧之间。第21页/共108页第22页/共108页三、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一)质子动力势对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提出的假说有化学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等。“化学渗透假说”,取得大量实验结果的支持,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假说。内容是当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内膜基质侧泵至膜间隙,由于线粒体内膜对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从而使膜间隙的质子浓度高于基质,在内膜的两侧形成pH梯度(pH)及电位梯度(),两者共同构成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力势(proton-mo

9、tiveforce,P)。第23页/共108页P=-(2.3RT/F)pH其中T为绝对温度,R为气体常数,F为法拉弟常数。质子沿电化学梯度穿过内膜上的ATP酶复合物流回基质,使ATP酶的构象发生改变,将ADP和Pi合成ATP。第24页/共108页第25页/共108页(二)ATP合成酶的结构和作用机理ATP合成酶(ATPsynthetase)或F1F0-ATP酶,成蘑菇状。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ADP磷酸化生成ATP,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指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第26页/共108

10、页结构组成ATP合成酶是一种可逆性复合酶,既能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两部分组成。第27页/共108页第28页/共108页F1头部:为水溶性的蛋白质,从内膜突出于基质,比较容易从膜上脱落。它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也可以水解ATP,转运质子。F1是由9个亚基组成的33复合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一个/亚基)。和单位交替排列成桔瓣状结构。贯穿复合体,发挥转子的作用来调节三个亚基催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并与F0接触,帮助与F0结合。与F0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复合体的结构(相当于定子

11、)。第29页/共108页第30页/共108页F0基部:嵌合在内膜上的疏水蛋白复合体,形成一个跨膜的质子通道。第31页/共108页1979年代BoyerP提出构象偶联假说: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象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同一时间,三个催化位点的构象不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也不同。在L构象(loose),ADP、Pi与酶疏松结合;在T构象(tight)底物(ADP、Pi)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形成ATP;在O构象(open)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亚基旋转,由于亚基的端部是

12、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L、T、O),不断将ADP和Pi加合在一起,形成ATP。作用机理第32页/共108页第33页/共108页第34页/共108页第35页/共108页1电子传递抑制剂抑制NADHCoQ的电子传递。如:阿米妥(amytal)、鱼藤酮(rotenone)、杀粉蝶素A(piericidin)。抑制CytbCytc1的电子传递。如:抗霉素A(antinomycinA)。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O2。如:CO、CN、NaN3、H2S。2磷酸化抑制剂与F0结合结合,阻断H+通道,从而抑制ATP合成。如:寡霉素、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3解偶联剂(unc

13、oupler)质子载体:2,4-二硝基酚(DNP,图7-13),羰基-氰-对-三氟甲氧基苯肼。质子通道:增温素(thermogenin)。其它离子载体:如缬氨霉素。某些药物:如过量的阿斯匹林也使氧化磷酸化部分解偶联,从而使体温升高。(三)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第36页/共108页第37页/共108页四、线粒体的增殖四、线粒体的增殖现有线粒体生长到一定的大小就要开始分裂,形成两个小的、新的线粒体;旧的线粒体被吞噬,细胞内利用脂、蛋白、DNA等重新合成线粒体;利用其他的膜,如质膜、核膜、内质网膜等重新装配新的线粒体。第38页/共108页1、间壁分离,分裂时先由内膜向中心皱褶,将线粒体分成两个,常见于鼠肝

14、和植物产生组织中。2、收缩后分离,分裂时通过线粒体中部缢缩并向两端不断拉长然后分裂为两个,见于蕨类和酵母线粒体中。3、出芽,见于酵母和藓类植物,线粒体出现小芽,脱落后长大,发育为线粒体。第39页/共108页第40页/共108页第二节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 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第41页/共108页第42页/共108页一、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叶绿体与线粒体形态结构比较叶绿体内膜并不向内折叠成嵴;内膜不含电子传递链;除了膜间隙、基质外,还有类囊体;捕光系统、电子传递链和ATPATP合成

15、酶都位于类囊体膜上。叶绿体超微结构第43页/共108页第44页/共108页第45页/共108页叶绿体膜叶绿体由内膜和外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膜的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类囊体叶绿体内部由内膜发展而来的扁平膜囊。基粒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的类囊体。基粒片层。基质类囊体: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基质是内膜与类囊体间的流动性成分,中间悬浮着片层系统。主要成分包括:碳同化相关的酶类(RUBP羧化酶)、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一些颗粒成分等。第46页/共108页二、叶绿体的主要功能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

16、酸化;碳同化。其中和属于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属于暗反应(darkreaction),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第47页/共108页第48页/共108页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 1光合色素类囊体中含两类色素: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2集光复合体(lightharvestingcomplex)由大约300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些肽链构成。大部分色素分子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并将光能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因此这些色素被称为天线色素。第49页/共108页第50页/共108页3光系统(PS)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又称P680。位于基粒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

17、膜上。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light-hawestingcomnplex,LHC)、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complex)。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及质体醌(plastoquinone)。4光系统(PSI)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又称P700。包含多条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由集光复合体和作用中心构成。第51页/共108页第52页/共108页原初反应与电子传递 原初反应是指叶绿素分子从被光及发至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第53页/共1

18、08页P680接受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然后将电子传递给ph(原初电子受体),P680*带正电荷,从原初电子供体Z得到电子而还原;Z+再从放氧复合体上获取电子;氧化态的放氧复合体从水中获取电子,使水光解。在另一个方向上去镁叶绿素将电子QA,QA又迅速将电子传给QB。质体醌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bf,同时将质子由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电子接着传递质体蓝素(PC),再将电子传递到光系统。P700被光能激发后释放出来的高能电子沿着A0A14Fe-4S的方向依次传递,由类囊体腔一侧传向类囊体基质一侧的铁氧还蛋白(FD)。最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的作用下,将电子传给NADP+,形成N

19、ADPH。第54页/共108页第55页/共108页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的类型光合磷酸化的作用机制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第56页/共108页第57页/共108页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内流动,只合成ATP,不产生NADPH,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第58页/共108页光合磷酸化的作用机制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传至NADP+,在类囊体腔中增加4个H+,2个来源于H2O光解,2个由PQ从基质转移而来,在基质侧一个H+又被用于还原NADP+,所以类囊体腔内有较高的H+(pH5,基质pH8),形成质子动力势,H+经ATP合酶,渗入基质、

20、推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ATP合酶,即CF1-F0偶联因子,结构类似于线粒体ATP合酶。CF1同样由5种亚基组成33的结构。CF0嵌在膜中,由4种亚基构成,是质子通过类囊体膜的通道。第59页/共108页第60页/共108页第61页/共108页暗反应(碳固定)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 和NADPH,使CO2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即将活跃的化学能最后转换为稳定的化学能,积存于有机物中。这一过程不直接需要光(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Calvin cycle)(C C3 3途径)C4C4途径或 Hatch-SlackHatch-Slack循环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

21、MCAM途径)第62页/共108页C3途径:又称卡尔文(Calvin)循环。CO2受体为RuBP,最初产物为3-磷酸甘油酸(PGA)。C4途径:又称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途径,CO2受体为PEP,最初产物为草酰乙酸(OAA)。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途径):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进行CO2固定。第63页/共108页第64页/共108页第65页/共108页个体发育:由前质体(proplastidproplastid)分化而来 增殖:分裂增殖三、叶绿体的发育和增殖第66页/共108页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自身含有遗

22、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 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 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第67页/共108页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 mtDNA/ctDNA形状、数量、大小 mtDNA和ctDNA均以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 mt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ctDNA复制的时 间在G1期。第68页/共108页 线粒体内含有DNADNA分子,被称为人类第2525号染色体,是细胞核以外含有遗传信息和表达系统的细

23、胞器,其遗传特点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方式,又称核外遗传。1981年Anderson等人完成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的测定。二、线粒体基因组第69页/共108页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569bp第70页/共108页1.1.封闭性双链分子,外为封闭性双链分子,外为H H链,内为链,内为L L链。链。5.5.不与组蛋白结合,裸露存在。不与组蛋白结合,裸露存在。3.3.双链均有编码能力,双链均有编码能力,D-D-环为唯一的非编码区。环为唯一的非编码区。6.6.突变率高,且无突变率高,且无DNADNA修复系统。修复系统。2.2.结构紧凑,无内含子,部分区域有重叠现象。结构紧凑,无内含子,部分区域有重

24、叠现象。4.H4.H链含有链含有2828个基因,个基因,L L链含有链含有9 9个基因个基因mtDNA突变率比nDNA高1020倍第71页/共108页2222个tRNAtRNA基因2 2个rRNArRNA基因7 7个个NADHNADH脱氢酶亚单位脱氢酶亚单位的基因的基因3 3个细胞色素个细胞色素c c氧化酶氧化酶亚单位基因亚单位基因 2 2个个ATPATP酶复合体酶复合体 成分基因成分基因1 1个细胞色素个细胞色素b b基因基因1656916569bpbp编码编码3737 个基因个基因1313个mRNAmRNA基因线粒体氧化磷酸有关的蛋白质 Mitochondrial DNAMitochond

25、rial DNA 第72页/共108页(一)mtDNAmtDNA的复制具半自主性(二)线粒体基因组所用的遗传密码和通用密码不同 密码子密码子 核编码的核编码的AA AA 线粒体编码的线粒体编码的AAAA UGA UGA 终终 止止 色氨酸色氨酸 AGA,AGG AGA,AGG 精氨酸精氨酸 终止终止 AUA AUA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 起始甲硫氨酸起始甲硫氨酸 AUU AUU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 起始甲硫氨酸起始甲硫氨酸tRNAtRNA兼用性较强,仅用2222个tRNAtRNA就可识别多达4848个密码子。三、线粒体DNA的遗传特征第73页/共108页(三)mtDNAmtDNA为母系遗传受精卵中的

26、线粒体DNADNA几乎全都来自于卵子,来源于精子的mtDNAmtDNA对表型无明显作用,这种双亲信息的不等量表现决定了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而是表现为母系遗传(maternal maternal inheritanceinheritance)。第74页/共108页线粒体疾病典型系谱线粒体疾病典型系谱第75页/共108页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线粒体数目从100 000100 000个锐减到少于100100个的过程称为遗传瓶颈(genetic bottleneckgenetic bottleneck)。这使得只有少数线粒体真正传给后代,也是造成子代差异的原因。(四)mtDNA在细胞分

27、裂复制分离过程中存在遗传瓶颈第76页/共108页 纯质(homoplasmy)homoplasmy):是指一个细胞或组织中所有的线粒体具有相同的基因组,都是野生型序列或者都是突变性序列。异质(heteroplasmy)heteroplasmy):是指一个细胞或组织中所含的线粒体既具有野生型又具有突变性。阈值效应:当突变的mtDNAmtDNA达到一定的比例时,才有受损的表型出现,这就是阈值效应(threshold effect(threshold effect)。(五)mtDNA的异质性与阈值效应第77页/共108页任何两个人的mtDNAmtDNA,平均每10001000个碱基对中就有4 4个不

28、同。有害的突变会由于选择而被消除,故突变的mtDNAmtDNA基因虽很普遍,但线粒体遗传病却不常见。最近的研究显示,在核基因组中有指导线粒体突变修复的基因存在,但其遗传学意义还有待深入研究。(六)mtDNA的突变率极高第78页/共108页线粒体基因常见的突变类型p 碱基突变p 缺失、插入突变p mtDNA mtDNA拷贝数目突变第79页/共108页四、常见线粒体遗传病(一)线粒体肌病(二)线粒体脑肌病(三)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四)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 disease)第80页/共108页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功能缺陷造成的以神经肌肉系统病变为主的多系统疾病。线粒体脑肌

29、病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ies,ME)根据临床表现,将线粒体脑肌病分为:伴有破碎红纤维的肌阵挛癫痫(MERRF)、线粒体脑疾病合并乳酸血线粒体脑疾病合并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Kearns-Sayer综合征综合征(KSS)、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EPO)、神经源性神经源性肌软弱肌软弱、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NARP)和和Leigh综合征(综合征(LS)等几种。等几种。第81页/共108页线粒体心肌病线粒体心肌病4977 4977 位点缺失位点缺失 缺血性心脏病

30、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7436 7436 位点缺失位点缺失 扩张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线粒体心肌病累及心脏和骨骼肌,病人常有严重的心力衰竭,常见临床表现为劳动性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全身肌无力伴全身严重水肿,心脏和肝肿大等症状。第82页/共108页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遗传性视神经病临临床床症症状状双侧视神经萎缩、坏死双侧视神经萎缩、坏死引起中央视力迅速丧失引起中央视力迅速丧失.主要主要症状症状伴随伴随症状症状神经传导缺陷、震颤、神经传导缺陷、震颤、肌张力降低肌张力降低.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

31、的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5 5 5 5倍倍倍倍,原因不明原因不明原因不明原因不明.第83页/共108页五、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线粒体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其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参加叶绿体组成的蛋白质来源有种情况:由ctDNActDNA编码,在叶绿体核糖体上合成;由核DNA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由核DNADNA编码,在叶绿体核糖体上合成。第84页/共108页三、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线粒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 定位于线粒体基质的蛋白质的运送 定位于线粒体内膜或膜间隙的蛋白质运送叶绿体

32、蛋白质的运送及组装第85页/共108页第86页/共108页第87页/共108页第88页/共108页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第89页/共108页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内共生起源学说(endosymbiosis hypothesis)endosymbiosis hypothesis)非共生起源学说第90页/共108页内共生起源学说叶绿体起源于细胞内共生的蓝藻:MereschkowskyMereschkowsky,19051905年MargulisMargulis,19701970年:线粒体的祖先-原线粒体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叶绿体的祖先是原核 生

33、物的蓝细菌(CyanobacteriaCyanobacteria),即蓝藻。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不足之处第91页/共108页第92页/共108页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独立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合成机制有 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核生物。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 质膜相似。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的自主性与共生性 的特征。线粒体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发现介于胞内共生蓝藻与叶绿体之间的结构-蓝小体,其

34、特征在很多方面 可作为原始蓝藻向叶绿体演化的佐证。第93页/共108页不足之处从进化角度,如何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体反而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不能解释细胞核是如何进化来的,即原核细胞如何演化为真核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 核生物基因组中不存在内含子。第94页/共108页非共生起源学说主要内容: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 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成功之处: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 与演化的渐进过程。不足之处第95页/共108页不足之处实验证据不多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菌在DNADNA分 子结构和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对线粒体和叶绿体

35、的DNADNA酶、RNARNA酶和核糖体 的来源也很难解释。真核细胞的细胞核能否起源于细菌的核区?第96页/共108页本章内容回顾第97页/共108页第98页/共108页第99页/共108页第100页/共108页第101页/共108页第102页/共108页第103页/共108页第104页/共108页重点: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功能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分选和装配第105页/共108页1.下列关于线粒体外膜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下列关于线粒体外膜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外膜对于小分子的物质是高度通透的;外膜对于小分子的物质是高度通透的;B.外膜对质

36、子是不通透的;外膜对质子是不通透的;C.外膜上具有许多孔蛋白;外膜上具有许多孔蛋白;D.蛋白质和脂类的组成比例蛋白质和脂类的组成比例1:12.导肽在进行蛋白质运送时,先将被运送的蛋白质()导肽在进行蛋白质运送时,先将被运送的蛋白质(),运送到预订区域后,蛋白质再进行()。,运送到预订区域后,蛋白质再进行()。A.变性、复性;变性、复性;B.解折叠、折叠;解折叠、折叠;C.磷酸化、去磷酸化;磷酸化、去磷酸化;D.甲基化、去甲基化甲基化、去甲基化第106页/共108页3.()含心磷脂高达()含心磷脂高达20%,比任何膜都高。,比任何膜都高。A.细胞膜;细胞膜;B.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外膜;C.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D.核膜核膜4.以下四个线粒体呼吸链成员中,()不是氧化磷酸化以下四个线粒体呼吸链成员中,()不是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的偶联部位。A.复合物复合物;B.复合物复合物;C.复合物复合物;D.复合物复合物第107页/共108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08页/共108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