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上传人:h****9 文档编号:21666218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1.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下面是我收集的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学习目标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科利亚的木匣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第一课时分步揭题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完整板书课题。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

2、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全班交流。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学习字词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学生写生字(两遍)/article/,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第二课时复习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

3、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突出重点,加深理解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3、学习通过生

4、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重点(一)识记生字,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5、语的意思。(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1、指2、名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5、指6、名7、读生字词。8、正音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

6、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4)区分字形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

7、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三)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二)讲读课文。小声读课文

8、,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1、学习课文第1部分(1)出示思考题: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出示句子让学

9、生体会理解:“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2、学习课文第二段:(1)出示思考题: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妈妈是怎么挖的?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

10、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学习9和10自然段: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让学生反复读第

11、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读课文第11自然段: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2、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科利亚学着妈*的样子,照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

13、,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板书设计的木科利亚匣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小、十步挖木匣:四年

14、后、9岁、步大、五步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3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教学重点: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

15、西斯的情况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1导入新课。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介绍背景。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3解课题。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初读

16、课文,划出生字词。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冰鞋滑冰时穿的鞋。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3)指名汇报:

17、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讲读课文。1学习课文第1

18、段:(即13自然段)(1)电脑出示思考题: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出示填空题: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

19、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20、5)归纳段落大意: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2学习课文第二段: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1)出示思考题: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妈妈是怎么挖的?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4)边读课文,边填空: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

21、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

22、会出现后来的结果。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填空: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学习9和10自然段: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

23、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还是没有找到。”“依旧没有找到。”“仍旧没有找到。”“依然没有找到。”读课文第11自然段: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24、。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

25、读,你是怎么理解的?(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

26、,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2写作方法: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

27、的描写埋下伏笔。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五)、作业。1熟读课文。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埋木匣 时间变化27、 科利亚的木匣 得启示挖木匣 周围一切也在变化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4一、素质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

28、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二、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四、教学疑点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

29、,埋下了木匣子”?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六、教学方法导读法。七、课时安排三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学生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检查自学情况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0、。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3简介卫国战争。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

31、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5分段归纳。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五)讲读课文第一段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2讨论思考题。(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

32、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3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

33、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2讨论思考题。

34、(1)讨论思考题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2)讨论思考题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4)讨论思考题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

35、然没有。”(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

36、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来量十挖不到木匣。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板书: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

37、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我们做事情,要随着

38、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三)布置作业1填空。(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5一、教材分析: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

39、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三、教学重难点: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1)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2)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

40、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3)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1)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2)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三、抓住关键,引发思考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四、细读探

41、究,讨论排除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1)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2)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2、讨论第二种可能性:(1)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

42、她埋的箱子。(2)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3、讨论第三种可能性:(1)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2)“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2)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五、结合生活,深化道理。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

43、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六、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想到的为题。学生小练笔。七、板书设计:科利亚的木匣(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学习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

44、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认读生字词语。一

45、、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火车认读字词。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

46、么要埋木匣呢?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四、指导书写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2、师范写,生书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

47、,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二、学习写法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板书设计:26柯里亚的木匣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一切在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