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常识汇编地震基本常识

上传人:feng****ing 文档编号:21664506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防震常识汇编地震基本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防震常识汇编地震基本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防震常识汇编地震基本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防震常识汇编地震基本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震常识汇编地震基本常识(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防震常识汇编地震基本常识一、细说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度大小的量度。当前,最常用的震级有近震震 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及mB和振动持续时间震级MD, 对巨大地震的量度还有矩震级MW和谱震级M (T)等。目前国际通 用的地震震级标准还有里氏震级。我国规定对公众发布一律使用面波 震级。震级的量度一般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 来衡量地震相对大小的一个量。ML是用0.13秒左右的S波(或Lg) 的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MS是用浅源地震的20秒左右的面波振幅 量度地震的大小, mb 是用 1 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 小, mB 是用 0.515 秒左右的地

2、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根据多年来大量实测资料得出的规律,当地震能量达到一定程度 后,会出现震级饱和现象,即随着地震波能量的增加,相应的震级大 小却不会增加,不同震级标度,出现震级饱和的情况各不相同。如: 短周期体波震级 mb 在 6.5 级后出现饱和现象,近震震级 ML 在 7.0 级后出现饱和现象,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在8.0级后出现饱和现象, 面波震级MS在8.5后出现饱和现象。为克服震级饱和现象,对于巨大地震,国际上一般采用地震矩测 定震级,用地震矩测定的震级成为矩震级。地震矩是在位错理论模型 下,由地震波谱分析得到的具有力偶量纲的物理量,与震源破裂大小 有关,是对断层滑动引起的地

3、震强度的直接测量,描述了地震破裂面 上滑动量的大小,一般通过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经研究表明,震源破裂长度在100km左右的大地震的MS与MW 几乎相近,当破裂长度更长时它们的差别就会明显,一般认为 MW 标度是 MS 标度对破坏性地震震级的自然延续。谱震级M(T)是利用不同周期的波测定震级,对采用宽频带地震 仪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带通滤波,对不同的频带分别测定震级,一次 地震测定的震级是随周期饱和的一系列值。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一般采用的是国际通用地震震级,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

4、berg)于 1935 年提出的一种震 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 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 源处地震的大小。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 )的限制,里氏震级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 效应,到了 21 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采用矩震级描述巨大地震的物 理特性。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km)测 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 一致,因此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就是面波震级,矩震级可作为面波震 级的

5、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最常用的面波震级达 8.6 以后有饱和问题,特大地震一般用矩震级表示更为合理。北京时间2011 年3月11 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 域发生巨大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日本气象厅及美国地质勘探局 USGS 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地震参数: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参数:北京时间2011年 3月11日13时46 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东经142.6)发生M8.6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震后,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和 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矩震级为 Mw9.0。据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确定本次地震的震级应修订为M

6、9.0, 作为本次公众信息发布的正式结果。日本气象厅测定参数:日本东北地区11日发生里氏7.9级地震(北纬38.03,东经143.15),震源深度为10km,东京震感强烈, 日本气象厅已向本州岛太平洋沿岸地区发出高级别海啸警报;11 日 当天将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8.8级;2011年3月13日,日本气象厅 将日本大地震震级向上修订为里氏 9.0 级(北纬 38.103,东经 142.860),震源深度约为10 km,为日本地震史上最高震级。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参数:3月11日14时46分,在日本东海 岸发生7.9级地震;当天将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8.8级、后又修正为 8.9 级;14 日发表新闻公报

7、宣布,将 11 日的日本地震震级由该机构 此前确定的里氏8.9级上调为9.0级(北纬38.322,东经142.369), 震源深度为32km,并表示此次地震是1900年以来的全球第四强震。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等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地震参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参数:北京时间2008年 5月 12 日 14时28 分在四川汶川(北纬 31.0,东经 103.4)发生 M7.6 级地震, 震源深度33km。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 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于 5 月 18 日对这次地震的震级进行

8、修订, 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0级。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参数:对于汶川地震(北纬 30.986,东经103.364),初订面波震级为7.8,震源深度19 km,随后修订矩震级为 7.9。欧洲地中海地震台网中心初订矩震级是 7.5,修订矩震级为 7.9。 俄罗斯修订面波震级是8.0。不难看出,这些似乎不尽相同的地震参数,具有差别但也具有其科学 性和合理性。一、 我国地震灾情有什么特点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 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 十分发育。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 点,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统计表明,我国的

9、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 面积的 1/15,即百分之六左右;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 左右,即百分 之二十左右,然而我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 1/3,即百分 之三十三左右,而因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 以上。二十世 纪全球共发生3次 8.5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 球发生两次导致 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的河北 唐山地震,造成 24 万多人死亡。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 首。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 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 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

10、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据统计,1949 年至2007年,100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 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四,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 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 700 万间,地震灾害的损失触目惊心。二、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由于地震预报还处于研究阶段,绝大多数地震 还不能做出临震预报,地震的发生往往出乎预料。地震的突发性使得 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不仅没有组织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而且难以采取 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进行应对。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 最短十

11、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 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 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 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据 1988 年“国际减轻自然灾 害十年”专家组的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死亡总人数超 过 120 万人,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 1976 年 7 月 28 日我国唐山 7.8 级大地震,死亡 24.2 万余人,重伤 16.4 万余人。19001986 年间地 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中国的 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百

12、分之四十二,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 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统计表明,约百分之六十的死亡是抗震能力 差的砖石房屋倒塌造成的。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1906 年美国 旧金山地震,1923 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 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 万人当中,约10 万人因火灾死亡。三、什么是地震活动断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 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活动断层指1万年以来有活动的断层。地震活 动断层是指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活动断层。地震活动断层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因此要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 建筑尽可能地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四、

13、什么叫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当以地震烈 度为指标,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 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 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相继编制了三次地震 烈度区划图。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 由于这三代区划图的编图原则不同,因此,各图的基本烈度的定义也 不相同。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历史地震烈度的重复原则和 相同发震构造发生相同地震烈度的类比原则。这一代的基本烈度被定 义为:“未来(无时限)可能遭遇历史上曾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

14、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基本烈度为:未来一百年一般场地土 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第二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方法称为 确定性方法,图中标示的烈度在对具体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做 政策性调整。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并 直接考虑了一般建设工程应遵循的防震标准,确定以 50 年超越概率 百分之十的风险水准编制而成。因此,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 50 年,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 率百分之十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本烈度也是一般建设工程(即建 筑物抗震分类标准中的两类建筑)的设防烈度,也可以叫做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本世纪初以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编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图、

15、反应谱 特征周期图。并以国家标准颁布施行。至此,在抗震设防中不再直接 应用基本烈度一词。但抗震设计仍保留地震烈度的概念作为建筑物抗 震措施的等级标准。五、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指什么抗震设防要求就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也可以称为防震标准。 专业术语表述为:抗震设防要求系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 在一定风险水准下的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防震标准与防洪标准相似,都是以多少年一遇的地震和多少年一 遇的洪水进行表述。不同类型和不同重要性的建设工程,其抗御地震 的准则和承抗风险是不同的。现举例如下:1)对房屋建筑类型抗御地震的准则是三阶段设防,两阶段设计, 即通常称谓的小震不坏,中震

16、可修,大震不倒的准则。而对一般性的 房屋建筑风险水准确定为小震(多遇地震)为 50 年一遇,中震(基 本设防地震)为 475 年一遇,大震(罕遇地震)为 2000 年一遇。换 一种表述方法,对应为 50 年超越概率百分之六十三、百分之十、百 分之二的概率水准下的地震烈度;2)水工建筑的抗御地震的能力或地震动参数,以不出现导致垮 坝的裂缝为准则的设计方法。对一般性水坝,抗震设防要求取 475年 一遇的地震,即 50 年超越概率百分之十的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值设防。 而对大型壅水建筑,则按5000年一遇的地震,即100 年超越概率百 分之二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进行设防;3)核电站工程的抗御地震能力的

17、准则,为安全运行和安全停堆 防止核泄漏的两阶段考虑。其中保证安全停堆的抗震设防要求为万年 一遇的地震,即按 100年超越概率百分之一风险水准下的地震烈度或 地震动参数设防。而安全运行的设防则取安全停堆设防烈度或地震的 参考值的 1/2。综上所述,抗震设防要求是建设工程保障抗御地震能力的首要设 防标准。八、 对地震预报发布有哪些具体规定1998年 12月 17日,国务院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条例规定, 一个完整的发布地震预报过程包括四个程序:地震预测意见的提出、 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和地震预报的发布。1)地震预测意见的提出与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地震预测意见 属科学行为,它必须

18、是依据真实、可靠的资料通过科学分析得到的, 绝非是无根据的主观臆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出地震预测意 见,但必须上报县级以上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而不得向社会散布。 地震预报意见只能由县级以上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通过召开地震会 商会的形式产生。2)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制度。由于地震预报发布属政府行为, 不仅要考虑地震预测中的科学问题,而且要考虑与其有关的社会、经 济影响。各级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作为同级政府主管地震工作的职能 部门,在向政府报告地震预报意见的同时,必须提出相关的防震减灾 工作部署建议。为此,有必要建立地震预报的评审制度。但紧急情况 可以不经评审。地震预报的评审工作规定由国家和省级地震

19、工作部门 组织。3)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临预报只能由省 级人民政府发布,但考虑到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特别是近几年来对 一些中强地震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发布短临预报的实例,特别授予市、 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 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的权限。但这个特别授 权只能在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九、 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与水平如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日本、美国等相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有 计划地开展了地震预报研究。我国自1966 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大规模 地震预报的实践探索,基本上与上述主要地震研究国家同步。经过 40 多年的努力,我们在观测仪器的研制、监测系统的建设、经验预 报的积累等方面

20、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作为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地 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难于突破的世界性难题。与日本、美国相比,我国在地震观测技术、仪器设备、通讯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仍有差距。但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相比具有优 势:(1)我国所取得的大震震例资料、观测到的前兆现象和累积的地 震预报经验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2)在总结预报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地震预报的判据、指标和方法,建立了一套地震预 报的震情跟踪技术程序,把地震预报向实用化方面推进了一大步。而 其他国家只停留在研究,或在个别地区以实验场的方式进行实验;(3) 自 1966 年以来,我们在政府与社会的共同配合下,对海城地震、松 潘地震

21、等取得了有减灾实效的较为成功的预报,在世界地震科学史上 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但是,我们的预报水平仍然很低,能作出预报的地震还只占极少 数,当前地震预报仍停留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之上。十、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乘飞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登上距地球 38.4 万千米的月球;利用太空望远镜可以直接观测到遥远的行星。但 是,在地球内部,只能活动在几米深的地下商城;深入到几十米的设 施、数千米的矿井。人们能到月球上取回岩石,但还无法得到地球内 部数十千米深的岩石。可谓是上天容易入地难。概括地说,地震与其他事件预测相比,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困难。 这主要有:(1)研究对象特殊。地震预报的研

22、究对象是发生在地下深 处的复杂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目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2)现 有的观测方法均是间接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处,而当 今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只有12 千米。目前人们只能依靠地面的观测资 料,对地球内部的状况进行反演和推测;(3)难以实验与模拟。地震 是地球上规模宏大的地下岩体破裂现象,其孕育过程又跨越了几年、 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而,不但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 以描述,也难以在实验室或者野外进行模拟;(4)研究结果难以检验。 强烈地震对于同一地区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遇 到一次,对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期的孕震过程,机理差异很大, 所以,重复实

23、践进行检验的机会很难碰到。上述种种困难,导致了地 震预报的发展迟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一个科学难题。十一、我国的强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都发生过6 级以上强震,其中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均发生过 7 级以上大震,约占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百分之六 十。台湾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19001988年全国发 生的548次6级以上地震中,台湾地区为211次,占百分之三十八点 五。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华北地区, 而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区分布较少。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震是浅 源地震,东部地震

24、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内,西部地区则在50 千米60 千米之内;而中源地震则分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尔地区(100千米160千米)和台湾附近(最深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 少,只发生在吉林、黑龙江东部的边境地区。自 1949 年 10 月 1 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3次;我国大陆地区共发 生 7 级以上地震 35 次,平均每年发生约 0.7 次; 6 级以上地震 194 次,平均每年发生近4次。与近100年的活动水平(大于等于7级的 年均值为 0.66 次,大于等于 6 级的年均值为 3.6 次)相比较,建国 后的强震活动水平高于前50年的活动水平。另外,我国强震分布显示

25、了西多东少的突出差异。我国大陆地区, 绝大多数强震主要分布在东经 107 度以西的我国西部广大地区,而东 部地区则很少。据统计,19491981 年间发生的 27次7级以上地震 中,西部约为 20 次,占百分之七十四,东部只有7 次,占百分之二 十六;而 6 级地震,东部占的比例则更小。在18951985 年间,我 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全部 7 级以上地震中,西部占百分之八十七,其 应变释放能量占百分之九十点八。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的特点,6级以上地震几乎遍布全国。 然而,地震活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活动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据统 计分析,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活动水平最高的是台湾 地区

26、,7 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6 级以上 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三以上;在其他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中,发生6 级以上地震次数大于5 次的还有西藏、新疆、云 南、四川、青海、河北等,以上七个省 (自治区)集中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发生的绝大多数强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占百分之九十以上,7 级以上地震占百分之八十七以上。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震活动虽然分布较广, 但是呈现明显的西多、东少,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这种分布特征为 地震工作布局和确定监测预报及预防工作的重点地区提供了重要事 实依据。十二、我住的房子能抗多大的地震原则上讲,房子的抗震能力取决于以下三

27、个主要环节:(1)房 子是否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2)房子是否按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了 抗震设计;(3)房子是否按规范标准要求严格保证施工质量。具体来讲,民用住房属于一般建设工程范围,其抗震设防要 求必须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 规定进行取值。比如:你的房子在北京市。首先要了解房子是否按训 度(02g )进行了设防?其次,房子是否是正规有资质的设计部门采 取了抗震设计计算和规定的抗震措施?再其次,房子施工的全过程是 否经过严格监督?如果你的房子在建设过程中达到了上述三个环节的要求。按我国 民房抗震设计的准则,你的房子当遭遇小于和相当于抗震设防要求的 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

28、时,不会损坏或稍经维修仍可使用。假如 遭遇超过设防烈度一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一档的地震时,你的房子仍 能抗御倒塌。你的房子若属于老旧建筑(即已建工程),且不清楚是否经过 抗震设计,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应对其进行 抗震鉴定,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十三、地震应急防护原则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 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学校人员如何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 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

29、和场地; 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 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 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 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 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 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 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车间工人如何避震?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 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

30、,及时降低高温、 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 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 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 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 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 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 防御姿势。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 况,千万不可

31、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 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 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 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 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 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 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 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 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

32、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 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 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 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 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 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 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 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 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 化。设法脱离险境。

33、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 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 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 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 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 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 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 解渴作用。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 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1. 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

34、被砸伤或 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 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 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 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2. 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 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 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 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3. 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 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 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 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4. 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 ,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 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 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 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