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1639822 上传时间:2021-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9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一、导言现实中有趣的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比如如果存在规模经济,为什么企业向市场提供多品种的同类商品?显然,用范围经济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再比如,历史地考察,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品种数越来越多,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一发展?企业如何确定最优产品品种数量?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条思路(EatonandLipsey,1989):其一是区位思路 (addressbranch),该思路假设消费者偏好分布于某些参数的连续空间内,不同消费者在这个空间内具有不同的最佳位置,即此空间内有不同区位,不同消费者具有不同区位。企业通过确定恰当的产品差异性和价格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霍特林(Ho

2、telling,1929)提供了这一思路研究的基本范式。在霍特林之前,古诺模型(Cournot smod生产同质产品的两寡头企业间的产量竞争,伯兰特模型(Bertrand smodel)同质产品的两寡头企业间的价格竞争。霍特林的区位模型(Hotelling saddrmodel) 研究了生产同质产品的两寡头企业间的竞争,在这个市场中,买方按地理位置分散,企业通过改变位置和价格进行竞争。用这种方法,商品被理解为其具有的特征(与需求相关的特性 )包;在区位类比分析中,根据商品具有的特征的相对数量,某一特定的商品被认作为定位于一个特征空间中。 每个消费者被认为具有他(她)自己最喜欢的或理想的特征的混

3、合,这些特征都位于该消费者特征空间。如果消费者的偏好经常变化,则它们将广泛地分散于特征空间中;如果这些偏好比较相似, 则它们将聚集于一个小的区域内。消费者借助相对价格距他们理想要求的相对距离,在产品类中选择他们将买那些(个)产品。于是,对于产品类中某一特定产品的需求依赖于它的价格、消费者区位分布、以及其他产品的价格和区位 (Lancaster,1989,pp.1057)。Lerner 和 Singer(1941) 把霍特林模型拓展为两个以上寡头企业间的竞争。在兰卡斯特(Lancaster,1966)的产品品质模型中,霍特林的消 者区位分布被 品品 所替代。 卡斯特 , 品由多种品 所 成的,某

4、一特定 品具有特定的品 合比例。其二是非区位思路 (non-addressbranch), 思路假 事先存在一个所有可能商品的集合,消 者 差异性 品的偏好限定在 商品集合。企 所要解决的 是: 品 和 品数量 ,即根据利 最大化原 ,在所有可能商品的集合中 一个子集(哪些商品生 ,哪些商品不生 ), 而确定 子集中商品的生 量。 的研究,我 可以追溯到 歇 。 歇 (Marshall,1919,pp.216),“几乎每一种横向 向于增加大 模生 的内在 ,但是通常, 品种 的增加减少了在 个方向上的收益。” 言之, 品种 的增加减少了效率。大厂商生 那些最需要的 品和/ 或提供最大程度的分工

5、;它 的 品范 决定于 一条件:多生 一种 品所增加的成本(由于失去了 模 )等于所所增加的收入 (由于市 范 的 大 )(Vassilakis,1989,pp.824)。 伯 (Chamberlin,1933) 展出自己的 断 争理 ,大量相互 争的厂商在自由 入的条件生 相互差异的 品。 断 争均衡不同于完全 争的均衡,如果存在 模 的 ,由于 品的差异性,每个厂商的 量将小于最低 模 量,从而存在潜在的 源浪 。 伯 均衡引起了争 ,一种 点 , 品差异化从而企 向市 提供多 化 品不是 源的浪 , 而是不可分割的多余 源和生 能力的充分利用(Penrose,1959);另一种 点 批

6、伯 模型中的 品 称性假 ,卡 多(Kaldor,1935) ,差异性 品 的替代性是不 称的,从而 争不是一般化的(generalization),而是区位化的(location) ,随后 多学者从 的地理区位角度来研究 争。斯彭塞(Spence,1976) 和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 (Dixit&Stiglitz,1977)用代表性 客概念 展了 断 争理 ,并 模 与最 品品种数量 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企 如何根据市 需求方面和企 供 方面的影响因素决定向市 提供同 商品的 品品种最 数量。首先,沿袭区位思路,本文假定市场中顾客偏好在区间0,1 上均匀分布,某一品种产品正好满足区间上某一顾

7、客的偏好,从而用该点顾客偏好与其他点顾客偏好的距离的平方和定义了该类产品的顾客不满意水平指数。并用顾客不满意水平加上1 后的倒数定义了该类产品的顾客满意指数。其次,构造企业生产函数与区位思路和非区位思路不同,本文承袭杨格(Young,1928) 、斯蒂格勒 (Stigler,1951) 、理查德森 (Richardson,1972)和波特 (Porter,1985)关于产业和企业的思想,定义产业是一个顾客价值创造系统,企业是顾客价值创造系统的子系统。把企业的价值活动分成两类:基础性活动和差异性活动。对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种来说,基础性活动是共同的,差异性活动是不同的。同一差异性活动进一步分解成子活

8、动,不同差异性活动的子活动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种。其组合数决定了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同类产品的品种数量。每一活动需要固定学习费用、活动间的转换成本,并具有不同经济性。构造企业生产函数的技巧得益于杨小凯等(杨小凯、黄有光 ,1993) 。第三,在市场出清的假设下,本文把企业生产函数特称为顾客价值创造函数。与一般观点所不同的是,本文区分了未经顾客满意指数修正的顾客价值和经顾客满意指数修正的顾客价值。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价值,企业生存有且只有一个理由: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使经顾客满意指数修正的顾客价值最大化。基于这种思想,本文构造了企业决策的一般模型。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构造了

9、实际中企业所面临的两难选择问题,即若向市场提供单一产品,企业将获得各活动中的规模经济和降低转换成本,但顾客满意度极低;若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顾客满意度提高,但差异性活动的规模经济可能丧失并且承受转换成本。第四,本文分析得出了具有微观和中观实用价值的“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定理”:当产品品种数量的变化所引起的顾客满意指数的变化率(即顾客满意指数 - 产品品种数弹性 )与其所引起的顾客价值(未经顾客满意指数修正 )变化率 (即顾客价值 - 产品品种数弹性 )相等时,企业所创造的顾客满意价值(修正后的 )最大。并由此得出了一些推论。第五,本文最后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考察了企业生产方式的演进历史,

10、从而历史地证明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产生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张力,同时提高企业生产多样化、定制化产品的能力。技术和社会进步一方面使市场需求从单一化而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另一方面使企业生产方式从福特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斯隆大规模生产方式向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方式演进。企业生产方式演进的核心是: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产品。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使需求和供给两张力间不断失衡,又不断地平衡,也正是供给(生产 )和需求 (市场 )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产品品种的最优数量。二、一般模型:顾客满意指数与顾客价值创造函数(一)顾客不满意水平与顾客满意指数假设市场上存在n 个顾

11、客,其对某种基本使用价值的偏好在区间上均匀分布。这表明相邻两顾客间的偏好距离为。假设市场上提供某类基本使用价值的产品为k 种,这 k 种产品将 n 个顾客按偏好次序分为k 类,每种产品满足相应类的顾客,每类顾客数为(),且。假设第 j 种产品正好满足第j 类顾客中的第位顾客的偏好,我们定义:定义 1 顾客不满意水平。第 j 种产品对于第 j 类顾客的不满意水平为该种产品的价值与顾客偏好之间距离的平方和。用表示第j 类顾客对第 j 种产品的不满意水平,则(1)则市场上所提供的基本使用价值相同的一类商品的顾客不满意水平为:(2)有以下两个命题 (命题证明见贾良定, 2001) :命题 1 若为奇数

12、,则当且仅当第j 种产品正好满足第j 类顾客中的第位顾客的偏好,第j种产品对于第 j 类顾客的不满意水平最低;若为偶数,则当且仅当第j 种产品定位于第j类顾客中的第位与第位顾客的偏好中间,则第 j 种产品对于第 j 类顾客的不满意水平最低。这两种情况下,顾客最低不满意水平均为:(3)命题 2 若的余数为,即。一定存在整数、和同时满足和。则当且仅当把种产品分为产品种数为和两类,种数为的每一产品各自满足的顾客数均为,种类为的每一产品各自满足的顾客数为时,该类商品的顾客不满意水平最低。此时该类商品的顾客最低不满意水平为:(4)由命题 2 推论,若为整数,即,则当且仅当第j 种产品满足第 j 类顾客数

13、 (即),该类商品的顾客不满意水平最低。此时该类商品的顾客最低不满意水平为。由 (4)式,容易证明和当时, (当 n 分别等于 2k-1 和 2k 时,有 )。这说明: (1) 商品的顾客不满意水平随该类商品的产品种类增加而降低,并且当产品种类数等于顾客数时,顾客不满意水平为零,即时,。 (2) 在某类商品的产品品种数一定情况下,商品的顾客不满意水平随顾客数增加而增加。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把顾客不满意水平转换成在内顾客满意指数。我们定义:定 2 客 意指数。某 商品 客的 意指数 其不 意水平指数加上1 的倒数。即:(5)定 3 客 意指数 - 品品种数 性。 在 客数量不 的条件下, 客

14、 意指数 品品种数 化的敏感程度, 即当 品品种数 化1% , 客 意指数 化的百分点数。即或(假 把 k 看成 数 )。 客的 意指数与同 品品种数量呈同向 化,即 品品种数量增多, 客 意指数提高,因此有。(二)企 的 客价 造函数假 某一企 生 某种基本使用价 的商品,其可以根据不同 客的需求 商品的生 行 整。假 完成基本使用价 的 造及其 整的所有活 个。 个活 分成2 ,一 基 性活 ,它 同 商品中不同 品是相同的;另一 差异性活 ,同 商品中的不同 品的生 此需求是不同的。差异性活 ,比如售后服 ,可能不同 客需要不同的售后服 ,我 把售后服 分解成若干个子活 。 1 表示某企

15、 向市 提供 TV种同 基本使用价 的 品。其基本性活 P 个,差异性活 Q 个,活 数 P+Q 。字母 a 表示活 ,其下 第 1 个数字 1 表示基本性活 , 数字 2 表示差异性活 ;下 第2 个数字表示 活 序号;下 第3 个数字表示差异性活 被分解后的子活 序号。 例:表示第p 个基本性活 ,表示第q 个差异性活 被差异分解后的第 V 个子活 。差异性活 被分解后的子活 可以自由地 合,形成能 足不同 客需求的 品,其 品个数 TV。假如企 向市 提供1 种 品,如福特的 T 型 , T= =V=1 。但是,对差异性活动被分解后的子活动的自由地组合,从而生产能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产品,

16、这需要转换成本。有时候这种转换成本如此高昂,以至于企业无法进行自由转换。假设各活动投入资源为,下标,且;。假设差异性活动的转换成本是被分解后的子活动个数的增函数且边际递增,不妨设为,且,。其中与q 有关,当 q=1 时,g=T ,当 q=Q 时, g=V ,。如果,则不需要任何转换成本;如果,则由于转换成本太高以至于转换性生产无法进行。假设各活动的生产函数为:。表示投入活动的资源量;表示活动所需的固定学习费用,不妨令,如果,则不需要任何固定学习费用;如果,则由于固定学习费用太高以至于该项活动无法进行。所以,为了使生产有意义,必须。由上分析,我们有,基础性活动的生产函数为:;差异性活动的生产函数

17、为:。假设为扣除固定学习费用及转换成本的净投入资源,即,。是第ef 活动的产出弹性,其度量的是产出的增长速度与资源的增加速度之比,可以看作第ef 活动的规模经济程度。如果表示产出的增长速度慢于资源的增加速度,即该活动具有规模不经济性;表示产出的增加速度等于资源的增加速度,即该活动规模经济不变;表示产出增长速度快于资源的增加速度,即该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企业的资源约束条件为:。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总量。企业的顾客价值创造函数为:。这个C-D 函数反映了各活动间的互补性,若某一种活动无法进行,则顾客价值为0 。反映该活动在顾客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即活动产出- 顾客价值弹性,其含义是顾客价值创造对该活动

18、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定义 4 顾客价值 - 产品品种数弹性。 在生产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所创造的顾客价值对产品品种数变化的敏感程度, 即当产品品种数变化1% ,顾客价值变化的百分点数。即或 (假设把 k 看成连续数 )。定义 5 差异性活动产出 - 产品品种数弹性。 在生产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差异性活动的产出对产品品种数变化的敏感程度,即当产品品种数变化1% ,差异性活动产出变化的百分点数。即或 (假设把 k 看成连续数 )。我们有:(6)(6) 式表明,企业所创造的顾客价值 (未经过顾客满意指数修正 )与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品种数量呈反向变化。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数量越

19、多,一方面企业在差异性活动中所花费的转换成本越大,另一方面差异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性降低,因而企业所创造的顾客价值也减少。(三)企业决策的一般模型企业根据市场上顾客的需求状况,面临两难选择:若向市场提供单一产品,企业将获得各活动中的规模经济和减少转换成本,但顾客满意度极低;若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顾客满意度提高,但差异性活动的规模经济可能丧失并且承受较高的转换成本。企业理性的选择是,选择恰当的品种数量,以使顾客满意价值(经顾客满意指数修正过的)最大。企业的决策问题是:(顾客满意的价值创造函数)s.t.(基础性活动的生产函数)(差异性活动的生产函数)(某种商品的产品品种数量)(企业的资源约束条件 )

20、(顾客满意水平 )其中的下标 s(satisfied) 表示顾客满意,意为经顾客满意水平指数修正后的顾客满意的价值净值。三、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一)顾客满意指数 - 产品品种数弹性 ()的性质由 (4)、 (5) 式和定义,我们有:且有:(7)对于任意 n ,当 k=1 时,都有 a=0 。于是,并且当时,恒有。当n=4 时, (事实上,有 );当 n 时,。所以当,有。对于任意 n ,当 k=n 时,都有 a=0 。于是,并且当时, 恒有。当 n=2 时,;当 n 时,。所以当,有。令,于是,且有(8)(7) 式表明在市场中顾客数量 n 给定的条件下,是同类商品的产品品种数量的减函数,

21、即顾客满意指数 - 产品品种数量弹性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而变弱;(8) 式表明对于相同的k,在不同的 n 时,顾客数量越多越大。具有上界和下界,且随着n 的增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二)顾客价值 - 产品品种数弹性 ()的性质定义,由题设,以及生产有意义条件,所以(9)(10)(11)(12)假设可分离成,且和,有:(13)的表达式说明,顾客价值 - 产品品种种数弹性仅与差异性活动有关,而与基础性活动无关。(9) 表明是关于产品品种数量 k 的增函数,即如图 2 所示。 (10) 表明其他差异性活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一定时,某一差异性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将使增大。(11) 表明其他差异性活动的规模

22、经济水平一定时,某一差异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水平提高将使增大。(12) 表明其他差异性活动的固定学习费用一定时,某一差异性活动的固定学习费用提高将使增大。 (13) 表明其他差异性活动的生产多品种产品的转换成本一定时,某一差异性活动生产多品种产品的转换成本提高将使增大。因此,差异性活动的重要性、规模经济水平、固定学习费用及其生产多品种产品的转换成本的提高,将使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三)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定理将“企业决策的一般模型”中的各约束条件代入顾客价值创造函数,我们有企业决策的一阶条件:=0(14)一方面,顾客的满意指数与同类产品品种数量呈同向变化,即。另一方面,企业所创造的顾客价值 (未

23、经过顾客满意指数修正)与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品种数量呈反向变化,即。企业决策的一阶条件表明,由于顾客满意度与生产转换成本、规模经济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在两者之间寻求均衡。当且仅当产品品种数量的变化所引起的顾客满意指数的变化率与其所引起的未修正的顾客价值变化率相等时,企业所创造的顾客满意价值最大。我们把(14) 式的经济含义总结为“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定理”。定理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定理。当且仅当产品品种数量的变化所引起的顾客满意指数的变化率与其所引起的顾客价值(未修正的 )变化率相等时,企业所创造的顾客满意价值 (修正的 )最大,即当且仅当时,最大。,即。由、的

24、性质,我们用图 2 来描述定理的经济含义。给定市场中顾客数量n ,以及企业关于顾客价值的创造函数的诸多参数(差异性活动的重要性、规模经济水平、固定学习费用及其生产多品种产品的转换成本)给定的条件下,曲线和曲线相交决定了企业向市场提供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一类商品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但当这些参数变化时,曲线和曲线也将变动,两曲线所决定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将改变。我们把参数变化的一些结论用推论1-5 表达:推论 1 企业生产函数的各技术参数给定条件下,市场中顾客数量n 增加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增加。反之,市场中顾客数量n 减少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减少。推论 2 市场中

25、顾客数量n 以及企业生产函数的其他技术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差异性活动的固定学习费用的增加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减少;反之,差异性活动的固定学习费用的减少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增加。推论 3 市场中顾客数量n 以及企业生产函数的其他技术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差异性活动中有关各品种产品生产间的生产转换成本的提高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减少;反之,差异性活动中有关各品种产品生产间的生产转换成本的降低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增加。推论 4 市场中顾客数量n 以及企业生产函数的其他技术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差异性活动的产出 - 顾客价值弹性的提高将导致企

26、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减少;反之,差异性活动的产出 -顾客价值弹性的降低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增加。推论 5 市场中顾客数量n 以及企业生产函数的其他技术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差异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减少;反之,差异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水平的降低将导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品种最优数量增加。四、企业生产方式的历史考察技术和社会进步一方面使市场需求从单一化而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另一方面使企业生产方式从福特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斯隆大规模生产方式向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方式演进,如图3 所示。下文以汽车工业发展为例,考察企业生产方式的演

27、进历史。(一)福特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与规模经济在 1900 年代前期和初期,汽车生产主要以手工单件生产为主。汽车是富贵者的奢侈品,顾客到工厂定制自己所需的汽车, 工厂根据顾客的偏好生产汽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企业实践中出现一个潮流:一大批工程师们致力于管理问题研究(Urwick,1956,pp.30) 。在此时代涌现出一批工程师出身的杰出管理学家, 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 泰(F罗rederickW.Taylor)、弗兰克? 吉尔布雷斯(FrankGilbreth)夫妇以及亨利? 甘(HenryL特.Gantt) 等。在“劳动分工”这一基本原则基础上,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出“作业方

28、法和作业环境标准化”等原则,这些原则在1913 年亨利? 福特(HenryFord) 的 T 型车装配线上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1913 年 10 月,福特的 T 型车装配线上生产一辆汽车所用的劳动时间从 728 分钟缩短到 155 分钟, 6 个月后,每天可以有1000 辆 T 型车走下装配线,平均每辆车所用的劳动时间缩短为93 分钟 (Chandler,1977,pp.324)。产品成本下降,价格也随之降低,从而购买力增加,产品销量随之增长,这又反过来促进产量提高,成本下降,如此增加反馈。 1908 年福特公司所有车型汽车生产总量刚刚超过1 万辆,而在 1916 年,当价格从 1908 年

29、有每辆 850 美元降至 360 美元时,仅 T 型车的生产量就超过了 50 万辆,到 1923 年,生产总量增至 200 万辆 (Pine,1992,pp.17) 。在大规模生产 (m assproduction) 中,规模经济登峰造极。(二)斯隆的大规模生产与范围经济信奉单一品种原则的福特在其底特律的鲁奇厂将大量生产方式发挥到极至。然而福特公司缺乏与大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包括工厂、工程部门和销售系统在内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艾尔福雷德? 斯(AlfredSloan)隆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事业部制使福特创造的大量生产方式趋于完善。为了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斯隆把通用

30、汽车公司的产品按照售价,从低到高分为由雪佛莱到凯迪莱克等五个车型系列,并据此成立拥有相对独立的产品- 市场、以利润为中心的事业部:5 个轿车事业部和制造零部件的事业部。斯隆和他的高层决策部门主要进行战略决策,要求每个事业部经常而定期地对销售、市场占有率、库存及盈亏等情况作出详细地报告,而不干涉事业部的日常经营管理 (Womack,Jones&Roos,1990,pp.44-48)。斯隆的创造性思想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融合起来,解决了为降低制造成本要求产品标准化和千差万别的用户要求车型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他将许多机械部件 (如泵和发动机 )的生产计划在通用汽车公司的整个产品范围内都统一起来,生产提

31、供给多种车型;同时不同车型外观不同,以及添加不同的独特部件从而产生功能差别,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福特和斯隆的革命,在20 世纪 50 年代已普及世界各国 (Womack,Jones&Roos,1990,pp.49)。(三)丰田的精益生产与速度经济福特和斯隆的革命,在大规模生产中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发挥极至。这种方式在物质较为贫乏、市场供不应求时表现出极大竞争优势。然后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变化,对许多行业的许多企业来说,大规模生产在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衰退, 70 年代衰退速度加剧。1950年春,丰田英二到底特律福特的鲁奇厂进行了3 个月的朝觐。在对这个庞大企业(日产

32、 7000 辆轿车 )的每一细微之处作了审慎地考察之后,丰田英二在写给丰田总部的报告中说,“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些改进的可能” ack,Jones&Roos,1990,pp(Wom.55) 纯地模仿鲁奇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是极为困难的。回到名古屋后,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一起研究并得出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用于日本。从此设想开始,就产生丰田生产体制,并最终发展为“精益生产方式 (leanproduction) ”。单由于规模与范围经济,大规模生产体系将成本一降再降,然而这种生产体系最大缺陷是重视生产成本, 忽视由于检修或待料等造成停工期、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修理或再生产、大量半成品和成品库存、产品转型缓

33、慢、分工过细导致知识封闭而难以扩散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成本 (Drucker,1990,pp.97)。本质上忽视了速度经济。大量生产方式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有限的目标容忍一定的废品率、接受最大限度的库存量、系列范围很窄的标准产品;而精益生产方式追求尽善尽美零废品、零库存、多品种与灵活的产品变型。消除 muda ,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非把产品硬推给用户,这样便可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Womack&Jones,1996,pp.11-30)。不同于大量生产方式从规模和

34、范围降低成本,精益生产方式尽可能地消灭价值流中的muda ,从“速度和灵活”中降低成本。通用公司弗雷明汉总装厂是经典的大量生产方式厂,丰田公司高冈总装厂是经典的精益生产方式厂,表1 列示了两厂一些指标的比较,反映了精益生产方式的速度经济。速度经济还表现在许多价值活动中,如设计、新产品试制、模具开发、零部件供应、交货、顾客服务等。在20世纪 60 年代初期,丰田汽车公司已经全面制订出精益生产方式的原则,70 年代精益生产方式在日本其他企业中开始使用,如1973 年马自达公司用精益生产原则全面改造广岛的生产综合体。 80 年代,精益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普及。表 11986 年通用弗雷明汉总装厂

35、与丰田高冈总装厂指标对比通用弗雷明汉厂丰田高冈厂每车总装工时 40.718.0修正后的每车总装工时3116每百辆车总装缺陷数13045每车占总装面积8.14.8平均零件库存 2 周 2 小时注:每车总装工时为工厂总工时除以生产总车数;修正后的每车总装工时是按标准活动和产品特点进行修正过的;每车占总装面积为每年每车占平方英尺数,并按车子尺寸大小修正过;库存是主要零件的大致平均数。资料来源: Womack,Jones&Roos(1990,pp.92).(四)大规模定制与规模、范围和速度经济的整合20 世纪 90 年代,企业竞争形势呈现新的特征:基于时间的竞争、产品品种激增、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济全

36、球化、市场个性化,社会网络化,等等。在原有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了“大规模定制方式(masscustomization)”。过去,企业通常要么是追求低成本要么追求品种多样化,而如今企业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必须采取能够同时实现效率和定制的企业策略,同时实现规模、范围和速度经济。将规模、范围和速度经济融合起来,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认识企业的一切活动。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为顾客创造价值。价值只能由用最终顾客来确定,由企业来创造,并且也只有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顾客需求的特定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这一价值创造过程是动态的。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创新、设计产品和工艺,如果顾客需要某些企业还不知道

37、如何生产的产品,企业创新与设计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为顾客设计;如果顾客需要某些自己还不能清晰描绘的产品,企业创新与设计部门应该想方设法将顾客模糊的需求用实物表达出来。当一种需求被物质化时,企业应该找到这种产品生产的最佳方案,通过标准化,将某些部件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组织往往会产生官僚主义,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几乎不存在信息沟通。通过多功能团队 (如质量小组 )、横向过程集成、 工作轮换等方式打破部门间的樊篱,产生出紧密连接的、高质量的、具有持续改进能力的价值创造系统,从而同时达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进一步地,企业将产品和工艺模块化,产品模块为任何顾客提供模块组合;特定的工艺模块可以动态地与其他工

38、艺模块相联,建立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单个顾客要求的端对端的价值链,由此产生了在人和加工工艺之间松散联系的动态网络,从而实现大规模定制。当不能满足特定顾客需求或用当前的定制无法把握市场机遇时,企业必须根据顾客需求开发出新的产品模块或加工工艺,或与企业内外的组织联合产生新的能力。在大规模生产时代,消费者接受标准产品。消费者的认同扩大了规模经济,从而推动了市场的扩展和价格的降低。大规模生产产品和定制产品之间价格上的差异进一步推动了需求向同类产品集中。由于品种单一,企业的组织方式是垂直集成的直线制结构。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个性化的需求又使得消费者需求偏好分散。企业不得不面对这种变化,把消费

39、者进行细分,从而向不同细分市场提供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数种产品在同一企业生产,如果继续按垂直集成式直线组织结构安排生产,各产品的市场绩效则难以考评,以至于企业内部进行浪费性的交叉补贴,因此按产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是必要的。同样随着需求愈来愈多样化以及技术发展,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丰田精益生产方式追求多品种和灵活的产品变型,这需要一系列的组织安排作保证,如企业社团、综合性开发团队、全面质量管理、看板生产、主动销售、零部件协作下包制度等。随着社会和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企业供给定制化需要融为一体,企业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响应来实现多样化和定制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在开发、生产、销售

40、、交付等一系列价值活动中都产生重大变革(Pine,1992,pp.204):以个性化客户为中心,缩短开发周期,缩短生产周期,缩短选择和订单处理周期,缩短交付周期,开发、生产、销售和交付低成本、定制化产品或服务。五、总结与评论“价廉物美”既是顾客购买的永恒原则,也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永恒原则。“美”不仅反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质量,而且反映商品能符合和满足顾客的需求。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使需求和供给两张力间不断失衡,又不断地平衡。见图4 。我们把这两种力量称为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本文模型用顾客数量n 和顾客偏好刻画了需求效应,用差异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水平、固定学习费用及其转换成本刻画了供给效应。正是供给

41、效应和需求效应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产品品种的最优数量,现代工商企业发展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规律 (Chandler,1977,1990)。(一)技术进步所产生的需求效应与供给效应诸如信息技术、交通技术、制造技术如CAD/CAM等技术进步一方面把狭窄的局部市场扩大为区域市场,把区域市场扩大为一国或一地区的统一市场,并进一步地扩大为世界市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这使得市场中顾客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收入和闲暇都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促使人们的需求从单一化到日益多样化、从多样化到日益个性化,顾客需求偏好的离散程度增大。在本文模型中,这意味着顾客数量在增加。同时,顾客偏好的日

42、益多样化,产品在满足基本效用基础上,顾客日益看重产品的形式功能和扩增功能,如售后服务、技术培训、付款方式等,原先顾客不看重的差异性活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根据推论1 和 4,技术进步所产生的需求效应迫使企业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种。同样基于以上技术进步导致企业生产活动的固定学习费用和同一活动内生产多种产品的转换成本大大降低,根据推论2 和 3,技术进步所产生的供给效应使得企业具备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种的条件和能力。如在汽车产业的例里中,计算机、网络和机器人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差异性活动间的转换成本,从而使得在一条生产线上可以同时生产数以百计型号的轿车。另一方面,若不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43、纯粹的技术进步将会使企业的一些活动由原来的规模不经济转变为规模经济,或使规模经济性增强。如福特的流水生产线技术使原先的汽车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变得更强。根据推论 5 ,技术进步在生产活动上的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供给效应促使企业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少的产品品种。 在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制造业甚至像肯德基、 麦当劳等服务业都把 “向市场提供标准统一的产品”作为信条。但问题的另一面是, 技术进步带来的规模经济性增强从而导致产品成本下降,更进一步导致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从而顾客需求愈来愈个性化和时尚化。虽然技术进步允许大规模生产,如果考虑顾客偏好的离散程度提高使得某种产品的市场容量的下降,

44、市场需求限制了企业活动的规模经济性。同样根据推论5 ,技术进步在生产活动上的规模经济所产生的需求效应限制企业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单一的产品品种的趋势,促使企业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种。(二)社会进步所需求效应与供给效应虽然目前仍有许多生活仍处于温饱甚至温饱以下的地区和民众, 但是在 20 世纪,许多地区和民众走出温饱、走向小康,并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进了“高额群众消费社会”和“追求生活质量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根据个人特征定制性消费。在本文的顾客偏好分布模型中,这意味着顾客数量在增加。同时,社会进步使人们日益看重产品的形式功能和扩增功能。因此,根据推论 1 和 4,社会进步所产生的需

45、求效应迫使企业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种。基于分工和等级制度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和直线制组织把人支解。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教育大众化以及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人们追求能实现自我的工作。企业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如“团队”、“不规则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知识创新公司”、“组织文化”、“人力资本”、“智力资源”等等,都是从人的角度,充分体现人的完整性、主体性,从而创造组织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使得企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工作者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及其能力的不断提高,提高了生产中的灵活转换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活动的固定学习费用和同一活动内生产多种产品的转换成本大大降低,根据推论2

46、 和 3,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供给效应使得企业具备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种的条件和能力。同时,工作者能力和主动性的不断提高,提高了工作中的多样性,改变了在福特式流水生产线上的工人工作单调性,如沃尔沃公司的流水生产岛。企业的生产也从原有的完全以职能划分(把相同职能的作业合并在一起)以追求大规模经济性而改变为以工作流程划分(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把实现相同市场需求的工作合并在一起 )以追求工作的统一性、完整性,从而导致生产活动规模经济性程度下降。根据推论 5 ,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供给效应迫使企业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种。本文留下了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由于模型化往往面临一般性和可处理性之间的两难,所以进一步的工作是将顾客偏好分布更一般化,如正态分布。再者以某个或某些企业为案例,验证本文所得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