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638128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的量。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8页上的内容,是学习比例的第一课时,主要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 化特征。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常见的量,对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也是学习正、反比例以及今后将要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作为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本课内容具 有重要作用。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方式,充分感知不 同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这样的内容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 品味,隐藏于基本知识后面的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表格、图像、关系式等

2、不同解题 策略的训练,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等,都是重要的教学点。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的乐趣,感觉成功的快乐,增强 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安排了多个生活情境,以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 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变化的 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

3、特征。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前从未接触过变化的量,从之前熟悉 的定向思维模式转向多向思维模式,并认识变化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难点是用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本课需要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学习单。二说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 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学中,在感知变化 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创设了小明体重变化、小明步行上学、买邮票等丰富的生活情境,让 学生充公感知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

4、系;对变化的量的规律有一定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比较教学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学中,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有了充分和感知,了解了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信比较情 境中的变化规律然后对情境进行分类在学生对情境初步分类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对同增、 一增一减这两类进行再比较,再分类。通过一次次的比较,一次次的分类让学生深入认识 到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此外,我还运用了复习导入法、谈话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三、说学法。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5、,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帀生一起研究了小明体重变化的情 境后,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其余五个情境中量的关系,通过计算、观察、思考、抽象等,自己 体验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之后,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情境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分类, 最终深入认识变化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研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 突破了教学难点。合作交流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能达到优 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6、学生可以自愿与他人合作,教师也参与到合作之中去然后进行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不同层次的交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策略研究的方法。常常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多种策略的运用 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直接的体现。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三张学习单,研究问题时学生可 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单,从而使用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策略来研究问题,使学生思维更 加开阔,更加深入。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开展教学:()、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师:以前我们认识了很多量,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有

7、些量会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入新知: 变化的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己发现变化的量的起因顺利完成了 常见的量向变 化的量的飞跃。(二)、自主探究,攻取新知;1感知身边变化的量。出示六个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2、根据变化的规律分类。深入探究同增和一增一减两类变化的量的联系和区别。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层认识变化规律和特征,研究与总结方法齐头推进。(三)、知识回顾,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在课堂中解决的,请同学们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议让学生课后 自己想办法解决。五、说板书。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结构,主要反映变化的

8、量的分类情况,简单明了。2、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 页。一、说教材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 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 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 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

9、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 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 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二说教学设想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 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

10、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 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 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 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x2 = 12 (元);6x20=120 (元);6x200=1200 (元)。(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买文具的 具体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素材, 做好铺垫。)(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第一层次:感知规律。

11、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 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 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式到式,从式到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10,积也乘10 ;学生也会发现从式到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 100。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从式到式,从式到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也会发现从式到式,一个因数 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

12、一个因数乘(或除 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第二层次: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 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 发现当成规律。第三层次:验证规律。请每个同学写出3个算式,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因数和积是 怎样变化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算式后面接着写一些。学生会写 出 7x12=84、7x6=42、7x3=21 ;或者 6x150=900、6x30=180、6x6=36 等等。第四层次:归纳结论。同学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变化规 律?先独立地说一说,再同桌两人

13、相互说,最后我会指名学生说,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不能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第五层次:拓展延伸。刚刚大家已经知道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那么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加(或减)几,积是不是也加(或 减)几呢?学生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例如7x(12 + 1)H(84+1)。第六层次:解释应用。我会出示一个神奇缺八数。12345679x9 = 11111111112345679x18=22222222212345679x27=()12345679x36=()12345679x45

14、二()12345679x() = ()通过这个神奇缺八数的应用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奥秘。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本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 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三) 学以致用,分层练习我会将做一做作为基础练,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我会将“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备将长方形操场的宽度从8变成24米,长不变,扩建 前的面积是560平方米,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多少?”作为综合练,通过这道题来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4x75=180036x104=3744(24o6 )x

15、( 75x6 ) =1800 ( 36x4 )x( 104o4 ) =3744(24o3 )x( 75o口) =1800 ( 36o)x( 104o口) =3744我会将这道题作为拓展练,通过计算这几道题目,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 数除以相同的数,他们的积是不变的,从而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四) 课堂回眸,内化提升第四环节:课堂回眸,内化提升。此时,我会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 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从而结束本节课的课题。3、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 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

16、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 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 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三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 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四教学重难

17、点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五教法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六学法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 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小黑板八教学流程谈话导入猜想规律一一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一一应用规律 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九教学设计过程1谈话导入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6

18、x2 = 12 (元)6x20=120 (元)6x200=1200 (元)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上孩子感受数学 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猜想规律(1 )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2)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 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3) 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 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

19、流,吏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 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3验证规律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 一下。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 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二缩小几倍,学生 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 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

20、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5应用规律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6拓展延伸。(1) 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2 ) 36x10=360(36-2)x(36x2)=(36x3)x(36-3)=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十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 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一一提出猜想一一验证规律一 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