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新人教版(高二)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21541741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新人教版(高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新人教版(高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新人教版(高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新人教版(高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新人教版(高二)(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四)人教新课标版、 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孔子其人。2. 能力目标:简单理解儒家思想。3. 情感目标:用看待人的眼光看待孔子。二、重点、难点:文句解读三、考情分析:阅读与写作四、重点内容解读分析:1. 关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2. 文本解读 叔孙武孙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2、,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19.2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7.24五、课外拓展: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二)孔子的大学孔子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专家,但六艺只是当时人的必修课,不可能仅因精通了六艺,孔子就被后人尊奉为圣人,

3、那学有所成的孔子又做了什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呢?孔子在没成为圣人前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的童年也和所有孩子一样是好玩的,史记上也的确记载了孔子的一个玩具,那孔子小时候的玩具究竟是什么,又凭什么说通过这样一个玩具就能看出孔子智商极高呢?上讲讲到孔子经过刻苦的努力学习终于成了六艺专家,礼乐射御书数,这实际上就是说当时要进入政府、进入政界,进入体制,要为社会服务,你就必须要学这六方面的专业技能。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在他很小时就表现出对礼乐文化非常浓厚的兴趣。史记孔子世家里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祖)豆,设礼容,就是说孔子在幼儿时期,自己玩游戏时经常做的?陈俎豆,俎豆实际上就是一个祭器

4、,礼器,自己把礼器摆在那然后自己在那个地方装模作样地拜,这就是他的游戏他的爱好。后来清代有个叫郑环的人写过一本书,叫孔子世家考,说了这样一句话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圣母当然就是颜徵(征)在了,孔子是圣人,孔子的母亲就叫圣母,那这个母亲要给孔子买点玩具吧,买什么呢?买的是礼器,把礼器买回来给孔子作玩具,玩着玩着他就成了礼乐方面的专家,孔子成人后对礼乐文化的兴趣,对这种人类和平,和谐的这样一种追求跟他早年的游戏有很大关系。后来他在卫国,有一次卫灵公问他一件事情,卫灵公说,“孔先生啊,你能不能讲讲军队在前方战场上应如何排兵布阵。”孔子怎么回答?他说,“如果你要问我俎豆之事我是学过的,你问我战阵之事

5、,对不起我没学过我不懂。”实际上孔子不是不懂而是很巧妙很委婉地拒绝了跟卫灵公谈怎么打仗的事。他觉得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想的是维护和平,让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穷兵黩武。这样的一种对礼乐文化和对和平的爱好跟他母亲早年对他的培养有关。孟子的母亲怎样教育孟子这个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母亲是怎样教育孔子的,我们不大知道,但根据孔子后来的这种人格的健全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颜徵在也是个很了不起的母亲,通过孔子那么小就对这样的一种礼乐文化感兴趣,我们还可得出一个结论,什么结论?就是孔子这人早慧且智商极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人会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跟他的智商有很大关系。美国有个专门研究智商问题的专家叫查尔斯

6、麦瑞,他曾写过一本书叫钟形曲线美国社会中的智力和阶层结构,从2007年开始,他在华尔街日报上连续发表了3篇文章,其中讲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越是水平高的学校,学生的兴趣就越抽象越没用。我经常碰到学生问我,老师你讲这个有用吗,我们学这个有用吗?我有时很生气,找不到原因呐,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老问这个问题。后来我就知道了,因为这是智商有限的表现。智商有限的人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兴趣,不会对抽象的东西感兴趣,智商有限的人不可能对柏拉图感兴趣,也不可能对孔子感兴趣。那我们如果从这个理论来看,孔子在他很小时就对礼仪这样的事情感兴趣了,礼仪这种东西很抽象,能对这样抽象的事情发生兴趣一定是智商极高之人,所以我

7、们说孔子最终能有这么大成就那也是要有天赋的,天赋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知道了孔子凭他自身的天赋及刻苦的学习精通了传统儒业的六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并且成绩极其优异。那时没考试,没考试也没关系,他有口碑,由大家平时对他的观察就可用来证明他在“成绩”优异这方面已没什么问题了,他甚至得到鲁昭公的承认,孔子生了儿子时鲁昭公给孔子送鱼了,我们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有了鲁昭公给孔子送鱼,那接下来孔子要步入仕途就非常容易了。学有所成的孔子和当时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一样就要踏上他的仕途了,那初入官场的孔子究竟做了什么官,又干得怎么样呢?鲁国的执政上卿季平子聘孔子到他家去做家臣,要知道

8、3年前季平子在家里举办宴会招待士族子弟,孔子去了可被他的仆人赶出来了,3年后季平子聘请孔子到他家做家臣了,在大夫家里做家臣那是士做官的第一步。孔子在季氏家里做了什么官呢?也不大,第一个官是委吏,就是仓库保管员,大概一年后开始做乘(音胜)田,就是畜牧管理员,管理牧场。孔子这两个职务都做得非常好。司马迁说孔子做委吏时料量平,做乘田时蓄蕃息。什么叫料量平?仓库总有物品的进进出出吧,进进出出很公平,来往账目很清楚,都对得上,没有假账。然后他在管理牧场时,牛羊的繁殖率比别人管理时都高。孟子也讲过这样的话,孟子说孔子在做委吏时,“会计当”,他是用孔子自己的话说的,孔子讲“做委吏会计当而已矣”,什么叫会计当

9、,就是我们说的账做得很好。那做乘田的又怎样呢?孔子又说了什么?他说“牛羊茁壮长而已矣”,牛羊都长得很茁壮也就行了。实际上无论是做仓库保管员还是管理牧场都不是很高级的职务,但孔子都做得很好,大事做得好小事做得也好。汉语里有个特别好的词让我们给糟蹋了,什么呢?眼高手低,我们都倾向于把它看成贬义词,一个人高不成低不就时我们就说他眼高手低,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它本来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眼界要高做事情要脚踏实地。手低就是做事情脚踏实地,干好你的本分活,受人之禄你就要忠人之事,你此时此刻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把这个活干好,别说我是大材,这个岗位的活我不愿干,不愿干你可以走,在这个地方就一定要干好。人生总有个起点,每

10、一步都做得好才能往上一个高度走,才能走上更高一级台阶。刚一出手时从最低做起而且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但同时你不要忘了你还有更高的目标,你不要做这个做上瘾了就一直做下去了,不知道天地更大不知道有更高的境界,那也不行,所以还要眼高,眼高就是不为眼前的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还有更远大的追求。我特别喜欢眼高手低这个词。我们再来琢磨一下孟子讲孔子做这两个官职时说的话“会计当而已矣,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实际上这两句话都分两个层次,“会计当,牛羊茁壮长”指的是什么?手低;“而已矣”是什么意思?我做仓库保管员我就把财会做得好好的也就行了,我管理牧场我让牛羊茁壮成长也就行了。什么意思啊?我不在这个地方花更多

11、精力不会用更多心思,为什么?我还有更高目标。孔子从来没想把自己变成一个专业人员,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他有句名言叫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从事具体的某一个专业方面的工作的,君子应有更高更大的境界。如果说孔子仅仅为了谋生仅仅为了谋仕那他已经做到了,他有官做,在鲁国最有权势的家族里面,凭着他的能力要一直做上去最终做到管家,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他完全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但如果这样下去他就不叫“志于学”了只能叫“志于仕”。既然如此那我们说“志于学”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要讲到孔子在30岁前他学习的第三个境界。志于学的学既不是谋生之学也不是谋仕之学而是大学,今天我们动不动就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

12、大学,我们这里要说的大学不是指这些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实体,而是指一种学问。所谓的大学就是学大,学着让你大起来,你如果没学着让自己大起来那你就是小人,学着让你自己大起来你就是大人,大人就是君子,所以什么叫大学?简单来说就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就是大学。大学不是培养你专业的技术和技能,而是培养你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孔子讲到的他的志于学实际上是指这样的“学”。那么,孔子的志于学也就是孔子的大学之道,这个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意义,孔子的大学之道对今天的我们又会有哪些启示?中国古代有四本书特别重要,称之为四书,第一本就是大学,开头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

13、之道是什么?不是就业,不是成功,而是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而是为天下人谋生;不是为谋得一己一生的安逸,而是要谋得天下的太平,要臻全人类的福祉。所以我理解大学至少应有这三个内容,大学应该是什么呢?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的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三句话就是大学之道。讲到这我想起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张横渠)先生,他有非常著名的四句话被人称之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每读到这四句话都非常非常感动,同时又非常非常惭愧。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胸怀?我们总是在想怎么样评职称,怎

14、么样让自己级别更高一点,怎么样争项目然后拿到项目经费,我们总是在想这些东西,可是我们的先人,我们这些读书人的祖宗,他们曾经是以仁为己任,曾经是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看作是他们至高无上的追求。所以人追求的境界的大小最终就决定了人的大小。那我又觉得张载这四句话里如果再加一句就更好了,因为这四句话里没讲到自我,实际上儒家是特别强调自我修养的,修身是儒家所有的学习目标最开头的基础工作,修身然后才能齐家,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再加一句,为自我臻至善。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自我臻至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加上这一句我觉得就更好了。讲到这里我们要简单地

15、对孔子的志于学三个字作个评价,我觉得这三个字改变了中国文化史。为什么这样讲?第一: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什么都不做,专门来研究学问,这说明什么?说明学术研究,道义探讨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终生事业,我们以前总是要找个职业,或做工或务农或行商或做官,人的最初想法就是这样的,但到孔子志于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还有一种职业既不务农又不做工还不做官,干什么?就是志于学,就是进行学术研究,进行道义探讨,这是以前没有的。所以,从此以后学术就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我们现在讲孔子了不起,孔子伟大,那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真的是改变了历史,这是第一点。第二:一个人可以不从事任何具

16、体的职业,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说明什么?说明知识独立了,知识分子独立了。还有第三点:志于学以后,知识分子也就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天下,担当道义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所以孔子带来了儒这个字内涵上的变化。我们现在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实际上儒这个字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它是一个职业,所以叫儒业。但从孔子以后,儒的概念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儒从术士变成了六艺专家,公务员,再往下面变,会变成什么?价值承担者。现在我们知道孔子的大学比我们今天的大学实在是难多了,孔子的大学是要用一生来追求的,那在孔子眼里大和小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孔子日后被尊奉为圣人,那他成为圣人的秘诀又是什么?一次

17、,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了孔子一个问题,问的的确很奇怪,而论语把它保留下来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按说樊迟也不算很笨,以前也问过老师很多好问题,曾经有一次老师还表扬了他,善哉问,问的好啊。但他这次确实问的很不好,问的莫名其妙,什么问题呢?有一天他糊里糊涂莽莽撞撞地跑到孔子那里问,老师,怎么种庄稼啊,孔子大概也给弄糊涂,气糊涂了,冷冰冰地回答,我不如老农民,意思很明白,种庄稼的事你问我干什么,找老农民去啊,樊迟还傻乎乎的,既然你不会种庄稼,那好,那怎么种白菜啊?孔子说,我不如老圃,老圃就是老菜农。樊迟听完之后就傻乎乎地转身走了。他想老师不懂,那我就去问老农、老圃吧。樊迟这边刚一出门,孔子在背后就说小人哉,

18、樊须也(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个小人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坏人?不是,是什么?是没出息没境界。学的不是大学,学的是小学,学小学就成小人,学大学才成大人。后来老有人批评孔子说,你看孔子这段话,显然第一:轻视劳动人民;第二:轻视体力劳动。这些批评都是不合逻辑的解释。你说你到孔子那里去问学种庄稼学种菜,值得去问孔子吗,去问老农民、老菜农是最好最恰当的了,孔子办的又不是农业技术学校,他办的什么学校?相当于青年干部政治学院,你跑到那里去问种庄稼的事,那不是傻问题吗?假如今天我们有学生糊里糊涂地跑到中科院去问一个博士生导师或者一个教授,怎么蒸馒头啊?那人家能不生气吗,蒸馒头你找个小媳妇去问问就可以了。樊迟走后孔子

19、讲了3句话,牵扯到3个词:礼,义,信,这是什么?价值啊,所以我说到孔子以后,士,读书人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至少不仅仅是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的工作,他的社会职责不是这个,他的最高使命是价值承担者,这才是把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终于给说了出来,所以我们说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孔子的伟大也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一边谋生一边坚持学习,向着人生和学问的深度和高度掘进,一个思想的大师一个道德的圣人就要出现了,上面我们讲到孔子智商很高,但仅有智商行不行呢?我们说孔子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什么呢?好学。孔子一辈子都在讲,而且经常会

20、跟别人讲我不是生而知之,就是好学而已。孔子60多岁时在楚国北方边境一个城市叫负函的地方碰到一个叫叶公的人,以前读叶(音设)公,现在可以读叶公了。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孔子回来就埋怨子路,说你就告诉他,我这个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七)发愤忘食就是发愤学习忘了吃饭。有一次孔子感慨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第五)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你要找到一个跟我一样很忠信的人能找得到,但很少能找得到像我这样好学的人。确实如此,我们到乡下一个小村落找老实的人,淳朴的人,厚道的人,找得到吧?真能找得到,不要说乡下,就在我们小区里

21、也能找得到,老实人到处都有,但你到一个地方找好学的人找得到吗,真的很难说,这真是人性的弱点啊。孔子没有这个弱点,他就是好学,他有了这个优点,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跟我们拉开了距离,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庸人之所以为庸人,无它也,好学不好学。既然连孔子都说自己好学,那孔子究竟如何好学,而对于不耻下问这个因孔子而闻名的成语,孔子自己又有怎样一番特别的解释呢?一次,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问题,卫国有个执政上卿叫孔圉(音宇),孔圉死后政府给了他一个谥(音是)号叫文,然后大家就把他称为孔文子。子贡就问老师,老师啊,这个孔圉死后为什么政府要给他这个谥号把他称之为文呢?孔子回答了8个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第五)

22、。这8个字不容易做得到,为什么不容易做得到?聪明的人往往不好学,一个人又聪明而又好学,这就更难了。刚才说找好学的人不容易,那找一个聪明而又好学的人就更不容易了。如果你很聪明而后再好学,你一定会有所成就,孔文子敏而好学而且还不耻下问,不耻下问什么意思啊?这也是很难做到的,地位高的人如果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专家向一般人请教,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但孔文子都做到了,聪明而又好学,地位高却又不耻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这虽然讲的是孔文子,实际上说的也是孔子本人,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论语上有这样一条纪录很有意思。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入鲁国的太庙,什么叫太庙,国家开国的国君叫太祖。太祖的庙就叫太庙,孔子进入这

23、个太庙以后每一件事情都要问,到太庙去干什么?就是祭祀啊,祭祀时有很多的礼仪、礼节、礼数,每到一个关节点孔子都要问是这样吗,应该这样做吗,应该怎么做啊?他这样地不断问,旁边就有人翻他白眼了,出来以后就有人说,谁说那个鄹(音邹)人之子知礼啊,入太庙每事问。你听这口气,对孔子很不屑很瞧不起。显然孔子在这之前名声已经不小了,是什么名声?知礼。他如果不知礼谁也不会请他到太庙里去当助祭,祭祀也是个国家大典,因为他知礼才被请去的,所以他在这方面名声很大,但由于他进入太庙以后每事问,所以别人就有疑问了,你们都说那个家伙知礼,我看他就不知礼,为什么呢,他入了太庙每事问,什么事都要问别人自己好像都不懂,而且还用了

24、个很贬低的口气,鄹人之子,鄹人是谁啊?孔子的父亲不就曾经在鄹那个地方做过地方官吗,鄹人之子就是鄹家那个小子。所以,我们根据这个语气来判断这句话,孔子这时年龄不大还没有自己的建树,所以人家一讲到他就说他是谁谁谁的儿子,但同时他已经有了知礼的名声,只是因为他每事问而招致了别人的讽刺。然后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怎么说的呢?是礼也论语八佾第三每事问就是礼。因为在太庙里面,祭祀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非常谨慎,在做之前都要再确定一下,这就是礼。按说孔子已经因为知礼而名声很大了,并且被政府请去到太庙里做助祭,但孔子这样做真的是不耻下问。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既没那么多书籍可看也无法上网,我们都很好奇孔子如此渊博的

25、知识都是怎样获得的?孔子27岁时,鲁国有个附属小国叫郯(音弹)国,郯国的国君叫郯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到鲁国来朝见鲁国国君,鲁国国君鲁昭公就跟鲁国执政大臣叔孙昭子设宴招待他,在这个宴会上叔孙昭子问了郯子一个问题,说你们的祖先少皞(音哨号)氏,官名为什么都是以鸟来命名的,郯子就跟他讲了一番,我们的祖先有鸟崇拜,所以官名都跟鸟有关,当时孔子不在现场,后来这个事传出来,孔子一听很敏感,这是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赶紧跑到国宾馆敲门当面讨教郯子,把这件事情全弄明白了。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能与他人学习的机会,有时甚至到了有点过分的程度,比如孔子走在大街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唱歌,他觉得那人唱得很好就马上会追上去说,你

26、刚才唱得挺好能不能再唱一遍,一定要逼着别人再唱一遍然后他自己跟着就学,就哼,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今天大街上出现这样一个人,你唱得正高兴突然有个人说,你唱得好再唱一遍行不行,那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但孔子就是这样,也正因为他如此执着甚至都有点过分了才能成就他的学业。孔子还不仅仅待在自己的国家等着别人送教上门,他还出国,他曾到什么地方去过?宋国,从鲁国曲阜到宋国国都商丘有200多里,那可不像今天这么方便,19、20岁的孔子背着行囊,一路上穿过多少荆棘多少坎坷,有多少强人出没,有多少野兽横行,他去了,200多里路求学去了,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去郑国,向谁学习,郑国有个很有名的大臣子产,孔子听说哪个地方

27、有名人、有学问(可学),一定会去学习,他到郑国去向子产学习,因为子产去世那年孔子30岁,所以孔子到郑国向子产请教一定是在30岁前。他到了郑国以后和子产的关系有多好呢,史记上记载说是孔子到郑国以后与子产如兄弟。史记上对子产的介绍说子产这人为人仁,爱人为人很仁德,能够爱人。所以后来有一次樊迟问他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仁者爱人。从中我们可看出子产对他的影响,孔子曾评价过子产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有四种品行符合君子之道,哪四种?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第五),自己做事很恭谨,谨慎的谨;对待上级对待国君很恭敬;爱护人民有恩惠给实惠;使唤人民要看季节,不是随便地就安排老百

28、姓今天去修陵墓明天去修长城,不是这样,使民也义。所以后来子产去世了,听说子产去世仲尼闻之出涕曰,孔子哭了流眼泪了,说了一句话,古之遗爱也。子产这样的人啊,那是古代的那种伟大的文化培育出的一个仁爱之人啊。他向这样的人学习。所以我们说向什么样的人学习很重要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能学坏吗,这些都是孔子30岁前的事。通过这样刻苦的求学游学,再加上自己极高的天赋,孔子到30岁时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三十而立了,那三十而立如何体现,三十而立表现在哪几方面?三十而立后的孔子又有什么样更高的境界等着他去追求,请听下讲。预习新知: 请同学们预习论语中的17.4 6.28 6.11 11.26(答

29、题时间:4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灭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 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

30、剑又不成项梁怒之。2. 上面文言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分别有:人名: 地名: 3.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又不肯竟学 ( )(2)梁与籍俱观 ( )(3)毋妄言 ( )(4)梁以此奇籍 ( )(5)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4. 解释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季父项梁 ( )(2)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3)略知其意 ( )(4)梁以此奇籍 ( )(5)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5. 对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初起时,年二十四刚起兵(反秦)的时候,(项羽)二十四岁 B.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C. 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31、D.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气大到能举起鼎6. 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 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来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 C. 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大勇。D. 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年轻人中很有威慑力。7. 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8.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请写出与之有关的一句诗文或一个成语。 1.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2. 人名:项籍(项羽)、项梁、项燕、王翦、秦始皇地名:下相、项、会稽、浙江、吴中3. (1)完毕,完全(2)一起(3)胡乱(4)以为奇(5)害怕4. 他的/就/其中的(它的,代兵法)/因为/即使5. B 6. B7.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8.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破釜沉舟/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