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修改)2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21524934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认识千克(修改)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认识千克(修改)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认识千克(修改)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认识千克(修改)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千克(修改)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认识千克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830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难点: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建立,估计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教师:盘秤、两袋爆米花(其中一袋1kg)、1kg大米、1kg鸡蛋(准备一组) 学生:1kg大米、生活中1kg的东西、苹果每人2个、番茄每人4个、橘子每人4个、胡萝卜每人4个、每组一个书包。教

2、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1.旧知引入。出示一上比一比情境图。提问:小明家旁有棵柿子树和石榴树,他想知道一个柿子和石榴谁轻谁重,可以怎么比呢?(掂一掂、称一称)指出: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中,我们是借助天平来比较的。现在你知道谁轻谁重了吗?小结:生活中的物体有轻有重,经常要我们像这样来比较物体的轻重。二、情境导入。1.谈话:周末,妈妈带小明去超市买东西,瞧,妈妈拿了一袋大米,小明拿了一袋爆米花。(教师分别出示两袋同样大小的爆米花和大米)提问:同样包装的爆米花和大米,你觉得哪一袋更重一些?有学生认为大米重。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指出:他是根据生活经验,一眼看出的。还有的小朋友呢?(可以掂一掂)指名

3、来掂一掂。提问:跟大家说说掂完的感受?指出:看来,同样包装的爆米花和大米,大米要重。(再出示一大袋爆米花)提问:现在呢?(有的说爆米花重,有的说大米重,还有的说一样重。)追问:说说你的想法?追问:意见不统一了,有没有什么办法知道谁说的对?可能有:用手掂一掂指名2个学生上台演示,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话:又有不同的想法了,有更好的办法吗?(称一称)追问:用什么来称?(秤)引出:物体有轻有重,要想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这就要用到秤,秤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好帮手。2.生活中的秤。提问:生活中你见过秤吗?(学生口述,电脑出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一些秤)学生没有说到的教师补充:大型台秤适合称比较重的物品,体重称是专门

4、用来称人的体重的,小型台秤、盘称、电子称常用来称蔬菜水果以及日常食品的轻重,小型电子称、天平适合称比较轻的物品。揭题: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今天我们就请其中的一种盘秤,来帮助我们学习新知识。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认识秤面。谈话:这是一个盘秤,上面有什么?(托盘用来放物品的、刻度盘)为了让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刻度盘放大再放大。(电脑出示放大后的秤面)提问: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指针、刻度、数、Kg)指出:称一般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生活中千克又叫公斤。(板书)2.认识1千克。谈话:出示空的,这时托盘上有物品吗?指针

5、指着几?(10)其实跟钟面类似,这里的10也可以表示“0”。现在呢?(再出示一个放了大米的台秤)和第一个盘秤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啊?(学生回答,左边的秤指针指着0,右边的指着1,左边的托盘里没有东西,右边的有一袋大米)指出:当托盘里没有物品时,指针指着0,放了一袋大米后,指针指着1,这就表示这袋大米重1千克。(板书:1千克)提问:真聪明!谁来说一说,指针指着1,表示什么呢?(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大米重1千克)谁再来说一说。说得真好!如果指针指着3呢?表示什么意思?(3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指针指着5呢?如果在托盘上放8袋这样的大米,指针会指向几?是几千克?这儿最多只能放几袋这样的大米?(10袋)说

6、说你的想法。小结:是啊,称物体时,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体重几千克,像这样的盘秤最多只能称10千克的物体。3.检验开头的悬念。提问:学到这儿,现在能检验这里爆米花和大米谁轻谁重了吗?那我们来称一称。教师示范称,得出结果。指出:这一大袋爆米花和大米它们一样重,都是1千克。(板书:1千克)小结:看来,只看物品的包装大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而要用秤称一称。4.感受1千克有多重。活动一:掂一掂(1)谈话: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这样的1千克大米,请小朋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依次去掂一掂,先左手拎,再右手拎,最后闭上眼睛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开始!学生分组活动。提问:谁给大家说说,你刚才掂了1千克,感觉怎么

7、样?(2)谈话:小朋友们也带了重1千克的物品,先请大家在小组里相互介绍介绍,过会儿请个代表上来给全班介绍。指名上台介绍。(选几种放在讲台上)谈话:你们带来的1千克物品可真不少,下面在组长的带领下,相互掂一掂带来的物品,再次感受1千克。活动二:估一估(1)称数学书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1千克,感受了1千克。生活中有哪些比1千克重的物品呢?比1千克轻的物品呢?指名回答。追问:一本数学书是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轻)估一估,几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学生猜。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还要用秤来称一称。请组长来称,其他组员看读数。最后再依次掂一掂这4本数学书。指出:像这样的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板书:4

8、本书)(2)估计鸡蛋谈话:小明的妈妈打算在超市买一些鸡蛋,估计一下,几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指名估计。到底谁估计的比较准确呢?我们还要来称一称。你们帮我一起数。指出:看来像这样的17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板书:17个鸡蛋)(3)跟着小明,我们来到了蔬菜水果区。他们打算再买一些蔬菜水果,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先掂一掂1个的重量,估计1千克各有多少个,填在记录单上。然后称一称、数一数,记录在作业单上。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我们组选的是_,估计的是_个,实际上是_个。请2组选苹果的汇报,提问:怎么数出来的不一样了呀?指出:苹果有大有小,所以个数不一样。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5个苹果、 个

9、番茄、 个橘子、 个胡萝卜大约重1千克。(指着板书)5.2千克有多重刚才我们认识了1千克,感受了1千克,那2千克有多重呢?(1)估。拎一拎书包,估一估是几千克。(2)称。称出书包的重量,再从书包里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3.拎。三、拓展应用1.想想做做第1题。过渡:继续跟着小明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洗涤用品区。出示图片。提问:从包装上,你能看出它们各有多重吗?追问:什么是净含量呢?指出:净含量是指除去外包装,里面所装的物品实际的重量。出示大米图。提问:这个大米的图看得懂吗?指出: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如果把这袋大米放在秤上称一称,是不是正好5千克?(会比净含量重一

10、些)你是怎么想的?(加上外包装会重一些)2.想想做做第2题过渡:逛超市时,小明看到工作人员用液压车装了一车货物从货梯上下来了,在电梯上他看到了这样的标识。小朋友们,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指出:这表示的就是电梯的载重量。提问:这个电梯的载重量是多少?(1000kg)追问:那1000千克有多重呢?指出:李老师的体重是50多千克,1000千克大约有20个李老师这么重呢!在液压车上小明也发现了“千克”呢,瞧,这是什么意思呢?(不能超过2000kg的货物)介绍:汽车、轮船、飞机等一些运输工具都有载重量的规定,装载的人或货物的质量在规定的载重量之内,才是安全的。3.想想做做第3题。过渡:妈妈还在超市里买了

11、这些物品,能说说它们重几千克吗?(一张张出示图片)你是怎样看出的?出示西瓜和菠萝。这里是正好4千克吗?指出:像这样指针接近4或超过4一点点我们就可以说大约4千克。(突出“大约”)4.体重:感受几十千克。我们已经知道1千克有多重,感受到几千克有多重。周末让小朋友回去称了自己的体重,谁来汇报下你的体重。想不想体会下20千克有多重,30千克有多重?可以互相抱一抱,互相说说自己的体重,感受下对方的体重。5.谈到体重,就不得不提到这个大家伙,一头非洲雄性大象,长到十五岁左右的时候,体重达到七至八吨,这里用到了我们以后会学的,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它的体重是1.8克,相当于一

12、枚2分硬币一样重,这里的克是比千克更小的质量单位。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了解。四、全课总结提问:今天你学习了什么?课后老师请小朋友用今天学的知识作个小调查。(播放课后小调查)回去后和妈妈去菜场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着拎一拎。课始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很快知道两袋同样大小的爆米花和糖果比较糖果重。接着出示一大袋爆米花,使学生出现不同的声音,由此产生用手掂一掂的需求,由于用手掂不易准确地判断,进而产生可用秤称一称的想法,由此“引出秤认识秤”,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有效的准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这里借助台秤帮助学生认识秤,认识1千克,学会怎样看秤。同时利用秤解决了前面悬而未决的

13、一个问题,为下面学生感受1千克做了很好的铺垫。“感受1千克大约有多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环节教师安排了四次活动。前面两次活动,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糖果,初步感受1千克大约有多重,再通过掂一掂1千克大米、2袋食盐进一步感受到了1千克大约有多重,后来在此基础上找一找大约1千克重的物品在几号口袋,并记住分别是什么有几件,帮助学生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大约1千克有多重的参照物(2袋盐、5个苹果、2瓶冰红茶、27本练习本、18个鸡蛋),这样从开始的“掂一掂”、“称一称”到后来的“找一找”、“估一估”,让全体学生经历“感知1千克大约有多重”的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手感受、用心体会,使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逐步的清晰、深刻。因此,本节课中大多数学生对1千克大约有多重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