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竹岭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1510517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贵竹岭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竹岭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竹岭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贵竹岭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竹岭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厦深铁路广东段XZ8标贵竹岭隧道监控量测施行细那么编 制人:石永强审 核 人:何天文批 准:李亚军 中铁十八集团厦深铁路(广东段)工程指挥部三分部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编制根据、?铁路隧道监控测量技术规程?TB10112007;2、?时速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铁建立076;、贵竹岭隧道施工设计图纸及相关设计;4、我以往隧道施工经历。二、编制目的、确保隧道施工平安及构造的长稳定性。2、验证支护构造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提供根据。、确定二次衬砌的施做时间。、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积累测量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根据。 三、工程概况贵竹岭隧道

2、位于广东海丰贵竹岭镇丘陵区地形地貌详细表现为剥蚀丘陵地貌剥蚀丘陵自然坡度540植被不发育相对高差约200m地形波状起伏沟谷较发育。隧道沿线地形波状起伏沟谷较发育地表水发育。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进口IK359+0、DIK32+0出口段地下水对混凝土详细酸性侵蚀和二氧化碳侵蚀环境作用等级分别为H1和。贵竹岭隧道全长227m,隧道进出口里程分别为DIK35+908、DIK363+135隧道进出口隧线分界里程分别为:DK358+5、DIK3+148。隧道纵坡为“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3隧道内级围岩77m级围岩480m级围岩750mI级围岩2225。四、监控量测施行小组由分部装备专

3、业测量人员成立两个测量小组分别负责隧道进口与出口的测量工作。 监控量测小组组成及职责分工表序组成职务职责1组长分部总工程师李亚军全面组织协调理监控量测副组长分部副总工程师田永奎进展综合分析副组长测量班长候昌峰进展量测数据分析。4进口组小组长进口技术负责人石永强组织隧道进口监控量测负责洞内外观测。5组员测量员杨凯负责隧道进口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净空收敛观测。6组员测量员汤志豪配合进展隧道进口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净空收敛观测。组员测量员蒋喜成配合进展隧道进口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净空收敛观测。8出口组小组长进口技术负责人司兆辉组织隧道出口监控量测负责洞内外观测。9组员测量员付丽雄负责隧道出口地表沉降

4、、拱顶下沉、净空收敛观测。1组员测量员唐 世配合进展隧道出口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净空收敛观测。1组员测量员李洪明配合进展隧道出口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净空收敛观测。五、量测仪器装备量测仪器装备见下表。序 仪器名称规格型消费厂家出厂编精度等级备注全站仪GTS12N拓普康2N5082D2已检定2全站仪NTS-2南方110092已检定 3水准仪NA12苏一光T3824S2已检定水准仪AL-32X苏一光21 S2已检定5围岩收敛计J2A2台6地质罗盘个7数码 相机Sony索尼2台 六、量测工程及1、量测工程本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展必测量测工程的量测量测工程见下表。序监控量测工程常用测量仪器备

5、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拱顶下沉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3净空变化收敛仪、全站仪4地表沉降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隧道浅埋段、量测1) 洞内外观察隧道开挖爆破后立即进展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进展地质素描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进展拍照记录。代表性测试断面的位置形状、位置、尺寸及编;岩石名称、构造、颜色;层理、片理、节理裂隙、断层等各种软弱面的产状、宽度、延伸情况、连续性、间距等;各构造面的成因类型、力学属性、粗糙程度、充填的物质成分和泥化、软化情况;岩脉穿插情况及其与围岩接触关系软硬程度及破碎程度;岩石风化程度、特点、抗风化才能;地下水的类型、出露位置、水量大小及锚喷

6、支护施工的影响等;施工开挖方式、锚喷支护参数及循环时间;围岩内鼓、弯折、变形、岩爆、掉块、坍塌的位置、规模、数量和分布情况、围岩的自稳时间等;溶洞等特殊地质条件描绘;喷层开裂、起鼓、剥落情况描绘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下表布设。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埋置深度H量测断面间距m205B1次7d按位移速度确定监控量测频率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间隔 m监控量测频率2次/d51次0511次/23d02.51次/3d0.21次7d七、监控量测理1、监测控制根据有关、规程、设计资料及类似工程经历制

7、定本工程监控量测变形理等级见“变形理等级表据此指导施工。观察及量测发现异常时及时修改支护参数。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展数据整理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关系图;对初的时态曲线应进展回归分析可能出现的值和变化速度;数据异常时那么根据详细情况及时采取加厚喷层、加或加长锚杆、增加钢架等加固措施。 变形理等级表理等级据开挖面1B据开挖面2B施工状态U1/3U02 1 /322 3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程对策注:U-极限相对位移值;B-隧道开挖宽度。观察及量测发现异常时应及时修改支护参数。正常状态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净空变化速度小于0.md时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15m/d围岩根本稳定;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

8、50mm/d时加强初支护。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围岩趋于稳定状态;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顿掘进加强支护。2、监控量测理施工监测理程序见“施工监测程序图。施 工量 测安 全 性经 济 性量测方案是否变理基准是否变措施改变施工调整支护参数措施优化支护构造改变量测方案改变理基准是是否否否否是是施工监测理程序图监控量测小组:为了反映监测结果本施工监测由工程理部测量检测室详细负责各项监测工作。监测理:积极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对监测工作的检查、监视和指导工程完成后根据监测资料整理出隧道的监测分析总纳入开

9、工资料中。现场量测要求: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读数应在36h内完成其他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获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测试前检查仪表设备是否完好发现故障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当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展测试工作。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测读三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记录开挖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测试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工作及时进展资料整理及信息反应。3、保证措施将监测理及监测施行方案纳入施工消费方案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施工工序来抓并保证监测有确定的时

10、间和空间。制定实在可行的监测施行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方案。施工监测严结合施工步骤监控每一施工步骤对周围环境、围岩、支护构造、变形的影响据此优化施工方案。监测组与监理工程师亲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实在可靠的数据记录。量测工程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量测仪器专人使用、专业机构保养、专业机构检校。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经过检校合格前方可使用。各监测工程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施行细那么量测数据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两级复核前方可上报。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展。针对施工各关键问题开展相应的QC小组活动及

11、时分析、反应信息指导施工。八、数据分析与反应1、在洞内直观评价当前已暴露围岩的稳定状态检验和修正初步的围岩分类;、根据修正的围岩分类检验初步设计的支护参数是否合理。如不恰当那么应予以修正;3、直观检测初支护的实际工作状态;4、根据当前围岩状况推断前方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特征进展地质预报防范不良地质突然出现;5、根据现场量测数据推算掌握位移变化规律确定围岩及支护的状态预先确定下循环的支护参数和施工措施;6、配合量测工作进展测试位置选取和量测成果分析。监控量测流程否是隧道围岩开挖后24小时埋设量测点按照规定工程频率进展围岩监控量测量测数据回归分析变形速率是否逐渐下降变形速率或总变形到达规定数值后作二次衬砌修改支护参数加强初支护紧跟衬砌作仰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