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发展历程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491965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蓝光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蓝光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蓝光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蓝光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光发展历程(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蓝光,未来希望之光 蓝光,一个神秘而神奇的字眼,作为最新规格的光存储产品,作为未来HDTV 的承载体,蓝光的确魅力无穷,希望无限。也许依然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蓝光,那么这一章我们将就蓝光的字面意思简单 作一介绍,所谓BD,是英文Blu-ray Disc的缩写DVD到BD的发展,不同于 CD到DVD的量变的发展,它是光盘存储的质变。同样的电影,以高清晰格式, 其容量是DVD格式的五倍,而蓝光足以承载一部两小时左右高码率的1080P HDTV。光盘存储由于其存储容量大,寻道时间快,可长期保存的特性,一直独立于磁 存储(磁盘,硬盘,磁带)之外而满足用户的需求。CD和VCD光盘存储的出 现在音乐和影像领

2、域获得极大成功,一举改变了之前因为磁带采用模拟存储的 方式,所以在多次播放后品质下降的弱点,把音乐和影像带到了数字格式。这 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发展.随着人们对影像品质的更高要求,DVD格式诞生了。 它可以提供5倍于VCD的清晰度,并可提供声道,多种字幕和花序的内容。其 根本原因是DVD有GB的容量,而VCD只有650MB。但从光存储的发展来看, 这只是一种技术的量变,因为CD和DVD都是采用同样的红光来控制的.而当高 清晰节目出现时,其分辨率可高达1920X1080格式,清晰度是目前DVD节目 720X576格式的5倍。如果用DVD录制高清节目,一张光盘只能有二十几分钟 的内容,也就是说,一部

3、两小时左右的高清晰节目,需要用五张DVD才能录完。 所以,人们对新一代大容量光存储的需求,使BD因此而诞生了。可以说,它 的诞生,从此带来了光存储全新的一页。DVD的蓝色接班人是谁在催生下一代DVD ?CD光盘在1980年问世,接替它的DVD则是在1995年统一规格,两者相差 了 15年,而仅隔7年之后,DVD的接班人就已经浮出水面,虽然在CD出 现不久也有高容量光盘技术出现,但完成度与样品化进程从没有像这次这么 快,并且又是两个格式打得不可开交,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初的DVD争夺战。 而且这次竞争的主角,仍是那对老冤家一一东芝与索尼,并且还有一个新生力 量一一中国台湾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回顾一下现

4、在的DVD为什么诞生即可。没错,又是影音 娱乐业,但这次的主角不是电影而是电视。在2000年12月1日,日本的数字卫星广播(BS Digital,Broadcasting Satellite Digital,下文简称 BSD )启用,正式揭开了高 清晰电视(HDTV, High-Definition TV )时代,全日本的媒体都以最大 的篇幅报导。日本所采用的系统不但同时具备了电视广播、数字声音广播、信 息广播,甚至于按次计费的互动功能都已经支持。由于参与各类广播节目的电 台甚多,有许多免费的频道可供观赏,因此BSD 一开播,立即引起了抢购BSD 相关器材的热潮;凡是BSD Tuner、BSD

5、电视机,甚至连过去一直都不看好 的D-VHS录放机,现在纷纷都增添了可录HDTV的HS模式之后重新登场。 之后美国的 ATSC ( 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高级电视 系统委员会)的HDTV标准以及欧洲的数字视频广播系统(DVB,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也开始被使用者所接受,特别是BSD发展之今在日 本国内的相关器材使用数量约有500万台。但是,为了保存这类的高画质节目,传统录像带在使用上仍有很不多不便,此 时人们又想起了光盘(当时连DVD录像机都没出来),它可以进行非线性编 辑,并且记录层与记录设备(激光头

6、)并不接触(录像机可不是),数据的耐 久性更强。这样,对可记录高画质(Hi-Vision )信号的数字影像光盘系 统的需求因应而生。要知道,HDTV必将在全世界普及,若光盘录像机能像VHS那么普及,这个 市场所意味的财富就是相当惊人的,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能表明这个市 场的巨大潜力,不过我们只要看看周围朋友中录像机的普及率就可以预见一二 了。追逐财富的商人们是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的。这就是促使DVD接班人提 前登场的原始动因。由于数字卫星广播中HDTV的数据传输速率(DTR,Data Transfer Rate)至 少为23Mbps,是目前DVD速率的两倍多,所以如果要储存超过两小时HDTV

7、 等级的高画质影音节目(业界的标准是133分钟),记录光盘的可用容量必 须超过20GB以上。为了达到更高的容量,在未来的市场先发制人,以往就暗 暗较劲的厂商间又开始了新的角力。小资料:DVD的历史与简介九十年代初,美国电影制片业顾问委员会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莱坞七大电影制片公司的愿望书,其中一项就 是要求能在一张CD中记录一部标准长度(135分钟)的视频节目,并要求高于LD的图像和声音质量(1990年中旬提出此要求,1994年正式得到确定)。要知道VCD的图像分辨率只有352 X 240 ( NTSC制式)或352 X 288( PAL制式),显然单从视频性能就不能满足上述要求。鉴于好莱坞影视集团

8、在世界娱乐业中的影响力,硬件厂商又开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说这就是研制DVD ( Digital VersatileDisc,数字通用光盘,早先被命名为Digital Video Disc,即数字视频光盘)的动因。与此同时,MPEG工作组在1991年也开发出了 MPEG-2压缩编码方案,在相同的分辨率下,它比MPEG-1 有高得多的压缩质量(平均压缩比约为1:40 ),但是,如果采用高分辨率(后来DVD的分辨率是720 X 480NTSC制式和720 X 576PAL制式的分辨率),存储媒介的容量就必须更大,数据率更高(每 秒钟最高近10Mb,而VCD只有)。但前提是当时为了照顾现有设备和CD光盘

9、的可使用性,而采用 了 MPEG-1标准。若要采用MPEG-2标准就必须开发容量更大的光盘和全新的读取和刻录设备,因此研制 大容量光盘系统成为第一要务。1994年12月16日,索尼公司(SONY )和飞利浦公司(PHILIPS )率先发表了“单面双层12CM (英 寸)高密度多媒体CD的格式与技术指标”,简称多媒体光盘系统(MMCD,Multi Media Compact Disc ), 可以说这是第一个提出来的DVD技术规格。紧接着,在1995年1月24日,另一电气巨头东芝公司(TOSHIBA )就发布了另一个DVD规格“超密度光盘系统”,简称SD ( Super Density,时至 今日

10、,这一简写仍用在目前东芝公司的相关DVD产品的型号中,如DVD-ROM/RAM/RW )。两家集团相持 不下,最终在IT界与娱乐界的双方压力下,于1995年9月15日达成了统一标准。标准容量,并 最高可到17GB,但由于生产工艺的问题,双面双层(DVD-18 )的产品目前还很少看到。由于在标准制定中是由两个对立方相互妥协而成,所以在后来的DVD刻录标准之战中,索尼与飞利浦出走而成立了 DVD+RW联盟,从而出现了 DVD-R/RW、DVD-RAM、DVR+R/RW三大规格。由此可见,是需求孕育了商机,而商机背后庞大的市场以及带来的财富则是催生蓝光的源动力!最早的“蓝色激光器”其实诞生在东芝?其

11、实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最早的蓝色激光产品居然是目前蓝光阵营的老对头东 芝研发的! 东芝在取得DVD之战的胜利后,不仅升任DVD论坛技术委员会主席,而且也 从光存储界异军突起。为了保住自己的有利地位,一直没有放松过对新技术的 开发。东芝曾在2000年4月举行的国际会议“ ODS 2000 ”上(ODS , Optical Data Storage,数据光存储),发表过单面单层的存储容量分别为 25GB与28GB的光盘。(蓝光光盘的雏形)在2002年1月8日至11日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 2002 Int erna tional CES ”上,东芝率先展出了 使用蓝色激光器(又称蓝紫色),将单面

12、单层的存储容量提高到30GB的新一 代光盘系统不过后来因标准的分歧,因此转向HD DVD。Sony:后发制人,一鸣惊人在DVD争夺战中的失败一直是索尼的一大教训,那就是盟友太少,并且由于 自身的清高而不注意拉拢,这次索尼则是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以开始新一轮的 进攻。2002年2月19 日,以索尼、飞利浦、松下为核心,联合日立、先 锋、三星、韩LG、夏普和汤姆逊共同发布了 版的Blu-ray Disc (简称BD ) 技术标准。Blu-ray是Blue Ray (蓝光)的意思,因此2月19日也正式 表明下一代DVD候选人蓝光盘的诞生。BD的技术规格表容量(单层/面)3 / 25 / 27激光波长/

13、NA405nm/数据传输率36Mbps盘片尺寸直径120mm /厚1.2mm (含0.1mm保护层)记录膜材料相变材料轨距卩m沟槽记录最小记录点长度/ 卩m信号编码游程限制编码RLL ( 1,7 )视频编码MPEG-2光盘卡匣需要(长129 X宽131 X厚7mm )该规格共准备有单面单层记录容量为、25GB、27GB的3种类型可擦写 光盘。光盘生产厂家可以根据技术水平进行选择。除可擦写光盘之外,还计划 依次投产播放专用光盘、追记型光盘(就是一次刻录型)、单面双层容量为50GB 的可擦写光盘等。这一点就比DVD当时要考虑周全得多,目光也更长远,使 得日后的发展有了更为可靠的基础,不会再像DVD

14、那样,出现只读光盘一个 标准,刻录光盘三分天下的局面。目前BD最为可行的最高容量(27GB、大 约相当于现行DVD的5倍。这一容量足以保证在画质不变的情况下,录制两 个多小时的HDTV节目。在DVD时代就已经是巨头的9大公司如今联手,成立BD创始人组织(简称 BDF,Blu-ray Disc Founders),也许预示着DVD论坛之后的一个新王朝!BD集团随后在2002年6月14日向外正式发售BD规范 版,一共3册 共5000美元,至此标志着BD的设计已经完全确立下来。看着自己在新一代 光盘开发出如此领先并且有众多重量级厂商跟随,索尼的心情自然不言而喻, 终于在DVD争夺战之后出了一口恶气。

15、在今年的5月28 日,日本另一家着 名的电气厂商三菱电机(Mit subishi Elec trie、也宣布加入BDF并成为第 十名创始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 BDF的实力。从渊源已久的录像机制式“ Beta对VHS ”大战,到数字时代DVD规格的主导权之争,索尼和松下在AV(视听)设备领域的规格制定上可谓是一对老冤家。但是,在BD规格制定上,这两家公司却划时代地首次走到了一起。而主动提出进行此次具有历史意义 的联合的是一向自视颇高的索尼。索尼对自己的技术拥有绝对的自信,对向其他公司妥协极其反感。索 尼始终认为,只要自己开拓出新的市场,需求就会接踵而至。与此相反,松下最重视的则是“来自市场 的反

16、应”。两公司的作风宛如水火不相容,因而此次索尼向松下抛出的橄榄枝,可以看作是索尼战略的 历史性转变。据熟知索尼光盘开发一线情况的有关人员透露,索尼早在1998年就已大致确立了与松下联合的方针:“在DVD规格大战中,索尼输给了松下、东芝、日立阵营,极大地伤害了索尼管理层的自尊。因此对产 品开发一线下达了下一步无论如何都要和松下携手确保获胜的指示”。索尼这种“自己提出的规格高于一切”的荣誉感源自于1980年和荷兰飞利浦共同提出的CD规格,以 及由此在音频领域开创出的数字化时代。直径12cm的聚碳酸脂圆盘、数字数据通过光盘上的凹凸记录, 使用激光照射来读取反射光的基本构造都是索尼和飞利浦当时确定的。

17、可以说,“在索尼的技术阵营里, 存在着与飞利浦共同开辟了当今光盘市场的自豪心理”。然而,在影像用DVD规格方面,索尼和飞利浦于1994年底提出的MMCD规格,败给了松下、东芝等议 定的SD规格。尽管索尼阵营强调与CD兼容等技术上的优越性,但左右好莱坞的大多数美国电影公司 都加入了松下、东芝的阵营,这就导致了索尼的失败。曾经在录像产品规格大战中,即使在VHS阵营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仍不服输的索尼,但在DVD规格的竞 争中与好莱坞为敌时,管理层也丧失了斗志。结果只是在松下、东芝阵营的SD规格中,采用了索尼、 飞利浦所提出的MMCD规格中的极少部分,保住了一点面子而已。当时,刚刚于1995年4月出任索尼

18、总裁的出井伸之(现董事长兼CEO )对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的开发 技术人员说:“开发一线没有过错。但做买卖的话不争第一就毫无意义。不要灰心,争取下次取胜”。即使优秀的技术,但仅靠技术却无法在规格大战中获胜,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 来的技术被毫不留情地抛弃于市场之外。对于索尼而言,这就是Beta规格竞争失败后获得的深刻教训。 这一切都驱使索尼在新一代光盘规格大战中要争取到“松下的支持”。在索尼和飞利浦于1998年率先在业内发表了学会论文。那时激光器领域龙头企业日亚化学工业(Nichia Chemical )的蓝紫色激光的性能尚未达到实用水平。进入2000年以后,蓝紫色激光的性能提了

19、,实用性试验也可以按计划进行。此时,除松下之外,日立、先锋、夏普、韩国的三星电子和LG电子、法国汤姆逊多媒体等也陆续加入了 BD阵营。而松下的新一代光盘开发负责人、媒体控制系统开发中心所长田中伸一表示:我认为索尼的规格是实 现高密度记录的最正确做法”,这表明松下加入索尼阵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技术方面的考虑一样,结果 便是与索尼一拍即合并成为BDF的领导厂商之一,在BD的技术开发与完善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与同盟蓝光联盟中拥有大量的加盟厂商,其中涵盖了整个PC、电影、家电市场中的 各大厂商。从成员的组成上来看,蓝光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家电制造业方 面,拥有日本的索尼、松下两大品牌,韩国屈指

20、可数的LG与三星也加入了蓝 光阵营。日韩4家厂家目前拥有家电市场的主要份额。而在电视领域,Sharp 则拥有目前液晶面板的领先技术;先锋则在光存储与视听设备方面拥有老到的 优势。市场号召力可见一斑。在PC领域中,主要的4家厂家也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再加上擅长大宗销售的 DELL、HP,与走高端娱乐路线的苹果,蓝光阵营必会在PC领域有所作为。娱 乐供应商方面,索尼自家的产业必定是联盟中的一员。另外还有美国的福克斯、 迪士尼、派拉蒙、华纳兄弟等知名片场的助阵,娱乐市场已经变得没有悬念。八年口水战争:蓝光VS HD-DVD前面小节我们曾经提到了东芝在高密度光存储届的研发实力,那么为什么东芝 要另起炉灶

21、呢?其实关键还是源于利益之争: 其实,东芝也收到了索尼发来的加盟邀请,但它并没有参加,按照东芝的说法 是:“与现有DVD 样,新一代规格应该在DVD论坛上讨论”。这不禁让人 想起它的DVD论坛技术委员会主席的身份。而东芝的拒绝参与也就暗示着离 新一轮光盘大战已经为时不远了。在东芝的眼里“对于关系到日后光存储产生 变革的底层技术,自身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东芝的研发实力,也代表了其 根本不惧竞争。在BD光盘发布之后的3月13日,东芝在CeBIT大展公布了 110GB的光 盘系统,让人大吃一惊,被普遍认为是东芝反攻的开始。其实这似乎更像是东 芝向业界暗示自己的实力。到了 2002年6月,东芝正式宣

22、布与BD分道扬 镳,独自提出了一套新的标准,但令人不解的是,新的标准与1月初公布的 大不一样。主要的变化就是NA值不再是 而是与传统DVD 一样的,盘片 结构方面仍与DVD 一样为双0.6mm盘片粘贴而成。当时的容量初步定为单面 单层15GB,单面双层30GB。DVD论坛技术委员会主席东芝数字媒体网络公司首席技术总监山田尚志一句 话很好代表了东芝自家的看法:“在蓝光光盘中,并没有采用最新最好的技术。 只是把控制着DVD设备市场一半以上的各主要公司集中起来,一味要求规 格已经决定快点认可吧,这种做法让人无法接受”。在东芝宣布独立开发的决定和理由后,它迎来了第一位盟友NEC公司,NEC也持与东芝相

23、同的开发理念,并也有自己的设计。随后不久,它们就于8 月29日向DVD论坛提交了统一后的设计规格。2002年10月27日在法 国巴黎召开的DVD论坛指导委员会上,两公司收到了所提交规格已获通过的 通知。两公司表示,最早在2003年3月,最晚在2003年6月发行 版规格说明书。同时,它们将新的技术标准暂时命名为AOD,即AdvancedOpt ical Disc (高级光盘系统)。至此,DVD的另一位蓝色接班人也正式登台亮相。DVD论坛全称为DVD Forum,建立于1997年四月,前身是1995年年底成立的DVD社团(DVDConsortium )由十家DVD主力厂商组成,又称10C,向中国D

24、VD厂商收取专利的就是它们日立、 松下、三菱、飞利浦、先锋、索尼、汤姆逊、时代-华纳、东芝和JVC。目前,DVD论坛的最高权力 机构是DVD论坛理事会,除了上述10家公司外,新增七家厂商,分别是IBM、Intel、三星、LG、 夏普、ITRI (中国台湾工研院)与NEC。初步统计,DVD论坛共有212家会员公司,而目前另外三个主要的DVD刻录研发/推广组织 RWPPI、RDVDC、DVD+RW Alliance的所有会员也基本都是DVD论坛中的成员,所以说它是对DVD发 展最有影响力的业界组织并不为过。当然,为了能肩负起“左右DVD发展”这个重任,DVD论坛特为此 成立了 11个工作组(Wor

25、king Group ),负责不同领域的研究,这个规模也是其他组织不可比拟的。DVD论坛工作组的代号与分工工作组代号研究方向WG1DVD视频与视频记录应用WG2DVD物理规范WG3光盘文件系统规范WG4DVD音频应用WG5DVD-RAM物理规范WG6DVD-RW/R物理规范WG9版权保护WG10专业应用WG11蓝色激光DVD (也称技术协调组)两者的具体规格区别: 目前BDF的9大元老是索尼、飞利浦、松下、日立、先锋、三星、LG、夏普 和汤姆逊,后来又加入了戴尔、惠普、TDK和三菱电机,从而将创始人总数增 加至13个。而HD DVD方面后来则引来了三洋电机与日本最大的只读光盘生产 商 Memo

26、ry-Tech(13 VS 4,实力悬殊啊)特点概括:BD贵族化HD DVD平民化如果单从设计上来看,BD的指标显然更高,它的容量几乎是HD DVD的一倍, 而且在AV编码方式方面也与HD DVD并驾齐驱,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 是DVD-5与DVD-9的感觉。前者的容量低,但价格便宜,后者的容量大,可以 装下时间更长的影片而不影响效果,但价格可能稍贵。BDA方面给出的BD发展蓝图,BD-ROM在BD-RW(BDA称之为BD-RE)光盘之后 出现,不过支持Java以获得更佳的互动性是BD-ROM发展的一大重点但是,当初的BETA与VHS录像带之间似乎也是这样,可最终还是VHS走向了 家庭,

27、而BETA则走向了专业领域。说到此,有些读者可以会体会到BD与HD DVD 之间实际上也与之类似。说白了,就是对相关应用的定位有所不同。BD与HD DVD的设计都是面向未来高清晰视频节目的,然而BD的设计初衷来自于录制HDTV (目前的标准是1920X1080i/p和1280X720p)节目,因此率先 发布的也是BD-RW机型与光盘,事隔近两年才确定BD-ROM的规格,这与当初 的DVD的发展轨迹是不一样的。与之不同,HD DVD则先开发了 ROM规格,目标就是现有DVD电影光盘的替代者。在AV编码方面,BD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沿用现有的MPEG-2编码格式,而若 使用MPEG-2,要达到HDT

28、V的高质量标准,其码率就必须要达到22Mb/s左右 的水平,也因此对存储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好莱坞对影片时长为132 分钟的规定,使用22Mb/s的MPEG-2编码时,光视频数据就需要的容量,加上 音频数据,BD的最低容量仅可以说只是刚刚够用。2005年Cebit大展,美国苹果公司(Apple)的加盟无疑增强了它的实力与声 势,但是HD-DVD也是有优势的,主要表现在:与DVD相比,更低的媒体(光盘)成本与CD、DVD光盘格式良好的兼容性HD DVD格式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从光盘制造到最终的硬件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中,HD DVD似乎也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这是因为BD 方 的硬件厂商众

29、多,虽然力量强大,可以在技术开发中以强者姿态出现,但是在 最终的市场争夺中,BD 方的厂商也都将成为各自的竞争者,而市场有限的 销量必将限制各厂商的出货量,虽然整体的技术实力可能会在降低成本方面发 挥作用,但若出货量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成本的降低幅度很难保证。反 观HD DVD 方,目前只有东芝、三洋、汤姆逊三家公司,也就意味着各自的 出货量可能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从而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在历史上,也的确出现过以少胜多的战例,那就是LD战胜VHD 1983年 JVC推出VHD标准,并得到了包括索尼、松下、EMI在内的13家重量极硬件与 内容提供商的支持,但最终败在了独力推广LD格式的先

30、锋公司脚下。而这一 幕会不会重演一回呢?(当然,VHD当时的设计有先天不足,就读取时,读取 头与媒体介质要接触)不过,HD DVD并不是没有隐患,PC刻录市场上,除非HD DVD的成本优势惊人, 否则很可能不是BD的对手,而从DVD时代培养的用户,大多喜欢大容量的光 盘,这显然是对HD DVD不利的。另一方面,成本的优势也是有时限的,从现 在的DVD刻录光盘与CD-R的价格对比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种规律,随着应 用的普及(BD肯定是死不了的),BD产品(硬件+光盘)的成本必定会逐步下 降,虽然HD DVD可能下降得更快,但总有底线,而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底线 到最后都将十分接近,届时HD DVD

31、可就少了最重要的靠山。蓝光的技术篇:蓝比红好所谓蓝光是相对于红光而言。普通的DVD光头使用了红色的650nm波长的激光, 而BD规格采用405nm的蓝紫光雷射波长,从光谱中看到BD规范的激光色彩并 非真正意义上的蓝光,而是一种略为偏紫的蓝紫色光芒。为了提高记录容量,BD规格采用405nm的蓝紫光雷射波长以及NA为孔镜值来 缩小光点的尺寸。东芝的蓝色激光规格与现行的DVD规格非常相似,DVD光盘厚1.2mm,激光照 射在正中间的0.6mm覆盖层读取记录内容,东芝的规格完全继承这些特点,只 是使用的激光从红色激光改为了蓝色激光。索尼方案用蓝光激光照射距光盘表面0.1mm处的记录层来读取数据,原因是

32、这 样一来,光学系统开发部门负责人山本真伸说过“即使正在旋转的光盘发生倾 斜,因为记录点距表面才0.1mm,所以激光不会偏离,能够准确地对准读取点。 另外还可以提高记录容量”。如何可以在同样的一张十二厘米的光盘上放下五倍于DVD的容量呢?主要是 在三个方面作技术的改变:一、光头发出的激光,波长越小,其激光越细,也就是说,聚焦点越小。目 前DVD发出激光的波长是650nm,属于红色激光范围,而BD发出的激光波长 是405 nm,属于蓝色激光(1nm二百万分之一毫米)二、只有蓝色激光还不够,还需要大孔径透镜的支持,透镜孔径越大,激光 穿过透镜后的聚焦点越小,目前DVD采用透镜,BD采用NA透镜。三

33、、由于透镜孔径变大,激光聚焦点位置变化,要求盘片的记录层随之变化, 现有的DVD光盘是由两张厚0. 6毫米的树脂基板中间夹记录层构成。BD采用 下层为1.1毫米树脂基板,中间为记录层,记录层上有0.1毫米涂层构成。通过以上三种技术的改变,可以使得BD的蓝光聚焦点只有DVD红光聚焦点的 面积的19%,即五分之一的面积,这样达到了同样大小光盘五倍DVD容量大的 目的。同时,BD支持DVD光盘的刻录和读取,保持了对上代产品的兼容性, 这样,BD作为高清晰时代最佳光盘承载者,成为市场的焦点。光盘表面抗灰尘与指纹能力增强激光的发射点与光盘记录点之间的距离越小,即使光盘晃动激光也可以确保准 确地照射。另外

34、,在接近光盘表面的地方设置记录层,激光的透过量相应提高, 比起照射深0.6mm的覆盖层,可以通过更小的记录点来提高记录密度。为了能 让激光照射在0.1mm覆盖层,索尼在激光与光盘之间设置了两枚透镜,使激光 的折射加大,以便准确地照射在记录点上。其实早在开发红色激光时,研发人员就已经从理论上证实:为了提高记录密度, 最好使激光照射位置接近表面,而不是光盘内部。但在制定现行DVD规格的 1995年,并没有采用这一照射方式。原因是光盘表面容易附着尘埃与指纹等, 可能会损伤记录层。但是后来索尼开发成功了特有的表面抗污保护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在 距表面0.1mm处成功地制作了记录层,使记录容量一举

35、提高到25GB。先锋眼里的蓝光先锋公司作为DVD技术的开发制订者之一,一直致力于DVD技术的开发和产品 的推广。在DVD领域,一直以新技术领导DVD的发展,并树立了 DVD领域技术 先锋的形象。同时,先锋公司不断进取,致力于下一代光存储的发展,积极开 发蓝光技术。作为蓝光技术创建者之一,不断为蓝光技术的完善尽其所能,自 从2002年蓝光技术的建立,先锋为蓝光产品的正式上市而不断努力,并最终 第一个实现了蓝光产品的成品化。2006年4月,使用先锋公司自己生产的蓝 光光头的BD刻录机在日本开始销售。5月在全球开始销售。至此,先锋公司 开启了蓝光存储时代的序幕。想到,做到,坚持做到,先锋公司秉持技术

36、领先 的特点,将蓝光产品推向了市场。Blu-ray Disc联盟(BDA)美国促进委员会主席,先锋美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 裁Andy Parsons (安迪帕尔森)先生在CES 2006期间接受了国外媒体的专 访,发表了自己对BD与HD DVD之间竞争,以及对BD未来发展的看法。能不能谈谈先锋公司支持BD,并反对HD DVD的具体原因吗?好事实上我们当初的确同时考察过这两种格式,但我们一直在问自己:是 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种格式拥有更长的生命力?答案就是容易。在这方面,BD 相对于HD DVD有着明显的优势,单面单层的BD就有25GB,比单面单层的HD DVD 高出10GB,而这仅仅是单层的比较。

37、沿着我们的思路走下去,你会发现,如 果要制定一个高清晰的格式,那么它必须是一个与影音质量相关的标准。可以回想一下光盘的发展历史,1980-81年左右光盘开始出现,多年以来,当 光盘标准与视频内容相联合而产生标准后,用户就一直在享受着最高质量的影 像,并打开了通往家庭影院的大门。而CD标准在1982年诞生,直到20多年 后的今天,它仍然是一个音频光盘标准的参考标准。还有DVD,它的出现从本 质上代替的LD视盘(编注:LD是当年先锋主推的格式)而成为了消费者影音 享受的首选。嗯,DVD还取代了 VHS录像带,业界还有不少这样令人吃惊的事情的确是这样,但我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总在假设光盘可

38、以提供相 应的视频质量 比广播的质量更好,并且可以让你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你喜 欢的节目。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存储容量与更高的数据传输率。因此,当我 们在分析比较BD与HDDVD时,我们发现它们真的没的比,Blu-ray给我们的 感觉很好。在数据传输率方面,BD与HD DVD有什么不同吗?是这样的,当你在观看BD光盘时,BD影碟机中的光盘转速实际上是标准速度 的倍,所以它提供了高到高达54Mbps的数据传输率。而我相信HD DVD只能提 供36Mbps的标准传输率。对于一个BD的电影,你得到了 54倍的数据传输率, 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中的40Mbps分配给视频内容。对不对?这意味可怕的数据 量。再

39、举个例子,美国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所规定的高清晰广播标准 是20Mbps的数据传输率,而我们能提供两倍于它的速率。看来,这将使BD获得比HDTV转播更好的图像质量。BD的画面完全是晶莹剔透的,我们还为更好的音频留出了空间。我们有6个 不同的音频编码可选:无压缩的PCM音频、标准的Dolby Digital、DTS、 DTS HD、Dolby Lossless等等,将由节目发行商来决定选择哪一种编码格式。所以,这一切都与质量相关,与能不能提供与我们所能得到的HDTV之间最佳 匹配的体验有关,对于我们而言,BD将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最佳家庭影院体验 的真正选择。与HD DVD竞争? BD胜券在

40、握这里有一个我和我们的读者都非常担心的一件事,他们看到了 BD与HD DVD 的竞争,他们会担心现在卖到的产品格式,在未来两年内会不会死掉?这一回 是我们亲自体会双方的诞生、发展与竞争。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会是一个影响因 素,至少我不认为BD会死掉,BD的背后有很强的支持力量,坦白的讲,我甚 至怀疑会不会真的存在格式大战。你知道的,我认为这个问题最终将归结于内容。当我们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来 看购买影碟机这件事时,就会发现,影碟机的购买是一次性的,但当你不停的 想观看新的节目时或获得新的体验时,内容则是不间断更新的,其中包括电影 节目、游戏软件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它比硬件方面更有影响力的原因。相信我,

41、 从一个硬件厂商的视角来看,我们对此非常明白。而且你应该考虑到BD阵营 拥有8家顶极好莱坞制片商中的7家,而HD DVD只有三家,他将强烈的暗示 一个消费者将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想消费者不会说,“你知道,我想选择那 个获得支持较少的格式。”好吧,这也是我的感受,这是有关软件方面的。就像某些人几乎差不多每天都 与制片商打交道一样,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这第8家制片商的支持并不能保证 长期有效,尤其是当BD的发布更猛烈的时候这是一个逻辑问题,当鸡蛋没有孵化之前,我不能确定到底会多少只小鸡。但 你可以看看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有5家主要的制片商公布了 BD发行计划, 这显然使得推广BD格式的动力十分坚固。

42、而对方阵营没有一个做出明确的发 布,而且没有更多的制片商加入他们,仍然是去年的三家制片商。先锋对BD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令人吃惊,不过这也是好事情全球首台也是大陆第一台BD刻录机先锋BDRT01A详解点击放大看1280X1024图如今,全国首台BD刻录机就摆在笔者面前,这个心情啊,真是激动万分! ! 其实我最担心的是如果自己搞坏了,就要赔先锋1万块钱了一一倾家荡产啊!BDR-101A是先锋推出的第一款BD刻录机,它可以支持2X倍速BD-R (次性 刻录光盘),BD-RE (可重复擦写一千次光盘)的两种BD光盘,同时支持8X DVD土R,2X DL DVD-R DL DVD+R,4X DVD土RW

43、的刻写,以及支持以上规格的 读取。该机器同时采用先锋独有的液晶补正技术,能够对光盘厚薄不匀,或表 面不平整的状况进行自动补正调节,保证了刻录和读取的精确,并采用了内置 风扇的设计,有效解决了散热和灰尘对机器的影响,带来运作的稳定和使用寿 命的延长。同时,该机器完全符合欧盟ROHS的标准,不含铅,汞等六种有害 物质,不但环保,也为刻录用户提供了更健康的保证。BDR-101 A的上市价格为人民币9999元,附赠价值1500元的5张TDK的BD-RE 盘片(可重复擦写一千次的盘片)。从外观尺寸来看,是全尺寸设计,比“短机身”的刻录机要长出一截前面板非常质朴,如果不是结构上用于导流的凹槽和普通的刻录机

44、没什么两样当然,Blue-ray才是其尊贵身份的象征后部接口,目前还是IDE接口,未来可以通过原生SATA芯片直接新主板久违的风扇,可见刻录时发热还是挺大的这个噪音和发热测试我们也会进行从标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台BDR-101A由日本原装生产制造,其重量大约1.4公斤左右。制造日期为2006年的3月。底部特地在相应位置压出凹槽,估计和整体设计有关 正品销售时随赠5张TDK的BD-RE盘,放心吧,这可反复刻写1万次呢!不过价格也“辣哗哗”的,30美金一张。这张光盘支持1-2X的BD刻录,并且能够反复刻录高达10000次之久。这张 BD-RE光盘使用了 TDK最新的表面增强技术,这项让TDK引以为荣

45、的技术名为 Durabis2,Durabis我理解为是Durability的变形字,有经久、耐久力的意 思。通过这层厚度只有0.002mm的保护层,用以克服环境对于盘片的影响。Rewri table,没这个只能一次性使用了!笔者试过了,TDK这张盘抗划是没问题,可指纹并不能很容易的清除呵呵,这是TDK的50G BD-R,可惜目前还没哪个软件能识别这张盘,当然苯提使用了BDR-101A目前针对的客户有两类,一种是对高清影视节目有需求的行业客户 或发烧友,BD刻录机以其25GB的大容量,72MBPS的读写速度,可满足客户对 高清节目的需求(蓝光电影光盘播放要求54MBPS的传输率,而BDR-101

46、A 是2X倍速,达到72 MBPS符合该要求;一部两小时高清电影的容量在20GB 左右,目前BD光盘容量是25GB)另一种是对企业数据有大容量备份需求的客 户,由于目前硬盘的保存可靠性差,磁带保存由于其到受光照和潮湿的影响较 大和搜寻资料花时间较长的弱点的制约,而蓝光光盘保存时间长,可靠性高, 传输速度快,随机存储方式查询方便的特点,会让有数据备份需求的客户选择 BD产品。先锋公司表示,蓝光产品目前市场对高清和大容量的需求主要是可 记录,所以会先推出BD刻录机产品,其他的产品后续依据市场状况相继推出, 这不同于DVD产品先推出只读型光驱,再推出刻录机的顺序。我们感兴趣的是样机是否AACS与BD

47、+保护系统,(如果是版本是没有保护而 版本有),没有AACS就可以随意拷贝BD-ROM光盘,只是可惜手头没蓝光片 子至于BD光盘的区码限制,因为BD阵营还没有最终做出决定,所以 BDR-101目前并不带有BD的区码限制。安装方式内置接口类型PATA UDMA5刻录机规格BD, DVD-R/RW/+R最大CD刻录速度不支持最大DVD刻录速度8X最大CD读取速度不支持最大DVD读取速度8X最大CD复写速度不支持最大DVD复写速度6X最大DL刻录速度最大BD刻录速度2X最大BD读取速度2X缓存容量2MB外形尺寸(mm)N/A我们看到,BDR-101并不支持CD,就此问题先锋解释,除了成本还有一个重要

48、 的原因,就是0EM客户的时间要求所致。据悉,索尼即将在初夏推出的配备BD光驱的VAIO台式PC机,就是采用先锋的BDR-101。所以现在先锋的光驱部 门为了保证这一定单的供货,都非常的忙。而102采用双光头设计,肯定支持 CD的读取。左边的是先锋BDRT01刻录机的光头,采用单光头设计,右边是三星BD刻录 机SH-B022的光头,采用双光头设计,一个对应CD光盘,一个对应BD与DVD 光盘,先锋的第二款BD刻录机BDR-102也将采用双光头设计,BDR-101所使 用的芯片组是日本瑞萨公司出品。测试:一场艰难无比的战争测试系统:CPUAMD AthlonXP 1800+Jetway nFor

49、ce2 主板整合显卡Twinmos DDR 400 256MX2ST 60GFSP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P4主板ForceWare驱动软件环境-Ahead Nero InfoTool version 7.2.3因为先锋没有提供随机软件(正式发售时会提供),因此笔者下载了7.2.3.2 版本的Nero,并且对HD和Blue-Rye插件进行注册,没想到还是出了不少问 题。测试用的非Blue-ray盘片一览硬件识别与通常的DVD刻录机没什么差别,P&P软件识别我们看到,分位版本是,其规格也非常明确,不支持CD盘片。DVD读写测试:我们主要针对D9盘片进行,CAV模式,非常顺利,CPU占

50、用率也不大DVD+/-RW刻录测试不过读盘测试并非重点,我们还是关注下其刻录吧:盘片信息刻录状态用蓝光刻录的话只能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复制蓝光光盘,另外一个是UDF刻录,这种模式并不限制刻录文件大小(超过2G),最高刻录速度为2X呵呵看碰到问题了:居然刻了 3小时连续N次都是这样问题一:Nero 7.2.3问题二:大量小文件颗粒和少量大文件颗粒对蓝光来说影响并不大。用CD-DVD SPEED虚拟读写Nero版本低了还是不行,读写都会出错提示区块错误,换了高版本才0K仔细看数据,我就不重复了,2X读非常流畅一次校验成功,但是没法进行品质试验快速擦除还是挺快的2分钟总结:先锋BDRT01将成为一代先驱光从测试来看,先锋BDR-101还不错,但因为大大领先时代,因此一些方面还 没做到尽善尽美,比如针对所有盘片的兼容性(CD),BD刻录需要45分钟(50G 不是要90分钟)?价格目前过高,因此,只是一款炫耀技术实力的产品而已, 但是其作为世界首款BD刻录机,其意义不可磨灭,并将作为今后产品的标竿 成为一款非常有收藏意义的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