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单元四土壤资源与ppt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1490914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2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单元四土壤资源与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最新单元四土壤资源与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最新单元四土壤资源与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最新单元四土壤资源与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单元四土壤资源与ppt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元四土壤资源与管理单元四土壤资源与管理内容提要 介绍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与特点,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的问题及合理利用的措施,阐述了土壤退化发生机理及防治土壤的途径,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提出了土壤培肥的方法。4.1.3 土壤剖面A腐殖质层B淋溶层C淀积层D母质层E母岩自然土壤剖面示意图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耕作土壤剖面示意图4.1.4 我国土壤的分布我国土壤的分布1.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确立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共7级分类制。土类以上概括为土纲,亚纲是土纲的辅助单元;土类以下续分为亚类,土种以

2、下续分为变种,土属为土类与土种间的过渡单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 2 我国土壤分布规律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是指性土类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热量的差异,从而引起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气候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相应地也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东部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由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指土类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由于气候(湿度)不同,植被条件也不同,而对土壤形成和分布产生重大影响。温带土壤带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

3、土;暖温带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指土类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由于气候(湿度)不同,植被条件也不同,而对土壤形成和分布产生重大影响。温带土壤带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暖温带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南五指山东北坡(热带湿润型):基带土壤为砖红壤(海拔400m),向上依次为山地砖红壤(800m)山地黄壤(1200m)一山地黄棕壤(1600m)山地灌丛草甸土(1879m)。贵州梵净山东南坡(中亚热带湿润型):基带为红壤(海拔500m)山地黄壤(1400m)

4、一山地黄棕壤(2200m)山地草甸土(2572m)。长白山北坡(温带湿润型):白浆土、暗棕壤(海拔800m)山地暗棕壤(1200m)一棕色针叶林土(1900m)一山地寒漠土(2170m)。大兴安岭北坡(寒温带湿润型):黑土(海拔500m)山地暗棕壤(1200m)棕色针叶林土(1700m)。4.2 4.2 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三个方面:1.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2.2.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包括从区域生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发,增加大区域的植被覆盖,提高区域光、温、水的利用,使引入到区域农田土壤的总

5、的物质与能量增加,减少水土流失,使农田土壤生态更为优化。具体技术措施包括建立农田防护林、优化作物布局、实行合理的间作套种等。3.3.农艺措施农艺措施:深耕改土,创造深厚的耕层:广辟肥源,合理施肥:合理灌排,调节水肥改造中低产田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大,增产潜力也大。因此改造中低产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少、用工省、见效快,改造好后能长期见效益。要从根本上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还应注意耕地的用养结合。提高复种指数 充分利用我国光热资源优势,适当提高复种指数,也是深度开发耕地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复种指数创造了条

6、件。在我国,复种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100130万hm播种面积,如果将现在的复种指数提高到170%,则相当于增加播种面积1667万hm,其数量相当可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规模中取得效益。要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实行机械化,这也要相应扩大规模经营才能适应。因此应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实行不同的经营规模。4.3 4.3 土壤资源的保护土壤资源的保护中国耕地资源现状中国耕地资源现状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土地总面积95067.62万hm2中,耕种的耕地为12593万hm2(13.2

7、5%),园地1079万hm2(1.14%),林地23072万hm2(24.27%),牧草地26352万hm2(27.72%),其他农用地2565万hm2(2.70%),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10万hm2(2.64%),交通运输用地208万hm2(0.22%),水利设施用地355万hm2(0.37%),其余为未利用地(27.69%)。4.3.1我国主要土壤资源我国主要土壤资源4.3.2 4.3.2 土壤退化与防治土壤退化与防治 土壤退化的概念土壤退化的概念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土壤退化的分类土壤退化的分类 联合国粮农组织分类 197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壤退化一书中,将土壤退化分为十大类:即侵蚀

8、、盐碱、有机废料、传染性生物、工业无机废料、农药、放射性、重金属、肥料和洗涤剂。此外,后来又补充了旱涝障碍,土壤养亏缺和耕地非农业占用三类。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壤退化过程分类 土壤物质位移引起的退化土壤性质恶化引起的退化水蚀风烛化学退化物理退化表土丧失表土丧失养分和有机质的丧失压实、结壳和泥糊作用地体变形地体变形盐渍化渍水吹落酸化有机土下陷污染 中科院南土所的土壤退化过程分类 1级2级 A 土壤侵蚀A1 水蚀A2 冻融侵蚀A3 重力侵蚀 B 土壤沙化B1 悬移风蚀B2 推移风蚀 C 土壤盐化C1 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C2 碱化 D 土壤污染D1 无机物(包括重金属和盐碱类)污染D2 农药污染D3

9、有机废物(工业及生物废弃物中生物易降解有机毒物)污染D4 化学肥料污染D5 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D6 放射性物质污染D7 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污染 E 土壤性质恶化E1 土壤板结E2 土壤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E3 土壤酸化E4 土壤养分亏缺 F 耕地的非农业占用引起土壤退化的因素森林砍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和工业活动,等等,均是人为引起土壤退化的重要因素。1.1.森林砍伐森林砍伐 刀耕火种、毁林开垦是人为引起土壤退化的首要因素。2.2.过度放牧过度放牧 导致植被的退化,土壤变紧实,以及水蚀和风蚀的发生。在我国半干旱29%的沙化土是由过度放牧这个因素造成的。3.3.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不合理

10、的农业活动 氮肥施用过多。土壤缺铁、缺锌。农药、城市垃圾的施用和塑料地膜残留于土壤中所引起的土壤污染、西北干旱地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4.4.过度砍伐过度砍伐 燃料、筑篱笆而采伐,以致地面残留的植被或裸露的地面不能防止土壤侵蚀。5.5.工业活动工业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达4万km2,。世界各大洲土壤退化状况 单位:万km2 退化类型世界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水蚀109444022722911483风蚀548222187824216养分下降1351445723+盐渍化765315441污染222+*+19酸化642+土壤压实6810185332渍水11+91有机土下陷52

11、2总数1965747494402218102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特点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特点 1.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中国是世界上受土壤退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估计中国的退化土壤总面积为4.65亿hm2,其中大部分属于轻微退化和轻度退化,面积为3.07亿hm2,占总退化面积的66%(其中轻微退化为5500万hm2,轻度退化为2.52亿hm2)。2.土壤退化的发展快 仅建设耕地占用一项,2000年至2002年三年就达到52.35多万hm2,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壤退化类型发展速度(千hm2/年)耕地占用150耕地剥离100土壤流失300-400土壤沙化4900草地退化1300中

12、国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退化程度以及分布面积 退化类型亚类退化程度(1062)可忽略轻度中度强度极度水蚀表层土壤剥蚀()15.8105.944.93.80.2地体变形()0.57.95.924.0-非原位影响()0.20.20.2-风蚀表层土壤剥蚀()1.765.92.5+地体变形()+7.25.557.9-非原位影响()+2.06.50.2-化学退化肥力下降()32.431.74.8-盐渍化()0.56.82.6-营养障碍()-+-物理退化干旱化()-23.7-土壤压实、结壳()-0.5-淹水潜育化()3.8-退化总面积所有类型55.0251.972.986.00.25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土壤侵

13、蚀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是引起土壤水蚀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中的风速和风的持续时间,是决定土壤风蚀强弱的重要因素。覆盖土壤的植被不同,水土流失也有显著差别,在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侵蚀量是以林地草地农地。因此采取造林种草、合理轮作等措施,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植被可以减轻或防止土壤的水蚀和风蚀。植物根系有穿插,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地形对于土壤水蚀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地面的坡度和坡。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土壤风蚀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农作物对阻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因作

14、物种类和栽培方式而不同。土壤侵蚀的防治土壤侵蚀的防治 我国土壤侵蚀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要从根本上治理,首先应该从大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土地利用的形式。其次,要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政策投入等;第三,在具体的防治措施上,应根据土壤侵蚀的具体情况,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综合运用,并注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土壤沙化土壤沙化 1.沙漠化的概念土壤沙化一般是指由于风蚀作用所引起地面物质中细粒部分和营养物质损失而出现土壤表层粗化的过程。从土壤沙化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区域分布的差异来看,至少有两种不向的过程,一是沙漠化,一

15、是风沙化。而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下,在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沙质地表出现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2.沙漠化形成的原因1)自然因素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持续的干旱促使沙质荒漠化的蔓延,而对水蚀荒漠化则是一个抑制。在风与水两种荒漠化自然营力方面,风力吹扬提供了突破口;再加上过度农垦的结果,致使缓丘缓坡地出现沙漠化的蔓延。2)人为因素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人为活动是土壤沙化的主导因子,土壤的干旱化,促进了土壤的可风蚀性;农垦和过度放牧,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3)人口增长等因素与沙漠化成因:人口增长过快是中国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16、政策也是造成中国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中国沙漠化的人为成因类型 成因类型占风力作用下沙质荒漠化土地的(%)过度放牧30.1过度农垦26.9过度樵柴32.7水资源利用不当9.6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0.7沙漠化的防治1)生物治沙 植物固沙不仅在防沙治沙,更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产出效益上有巨大功能。建造农田防护林;流动沙丘造林;建造防风阻沙林带;沙漠沙源带封沙育草;弃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育草和建立保护区;小流域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持林;飞播造林;引种抗盐植物等技术体系。2)工程治沙 机械固沙。利用风力本身的运动规律设置不同的治沙机械工程,将能够使工程治沙取得明显治沙效益。这些工程中,从

17、阻止风沙,改变风沙运行规律着手,则有铺设沙障、建立立体栅栏,利用各种材料网膜的技术;从输导风沙着手,则有引水拉沙,治沙造田技术。上述二种工程技术,便基本构筑了工程治沙技术体系。3)化学治沙 利用化学材料与工艺,对易发生沙害的沙丘或沙质地表建造一层能够防止风力吹扬又具有保持水分和改良沙地性质的固结层,以达到控制和改善沙害环境,提高沙地生产力的技术措施。目前,化学治沙技术,主要包含铺设粘土、高分子化学材料、石油沥青制品治沙固结技术和使用化学制品增肥保水造林二大内容。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我国耕地资源与土壤资源各有什么特点?2如何合理保护我国土壤资源?3什么是土壤退化?有哪几种主要类型?4简述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5高产肥沃土壤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肥土壤?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 土壤的地带性在农业、林业生产上有何重要意义?2 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有何影响?3 土地形成条件对土壤形成有何重要影响?4 举例说明我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5 举例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6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区别。7 试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土壤资源?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4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