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理化生]高三生物综合复习笔记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1480746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8.5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三理化生]高三生物综合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三理化生]高三生物综合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三理化生]高三生物综合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高三理化生]高三生物综合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理化生]高三生物综合复习笔记(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细胞生物:原核、真核都有。生物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全是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思考:有生命的物体一定是生物吗?答:不一定。生命:是生物的特性,包括:严整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适应并影响环境。任何一种特性均可称为生命活动。病毒是生物,不是生命,因无法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结构也是严整的。注意: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病毒寄生一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 殖,离不 开 活 细 胞,在培养基上不能生存DNA或 RNA:病毒DNA:原 核 生 物DNA:真 核 生 物吸附生活方式生 态 系 统 中 成 分:消费者/彳 植 物 病 毒:烟 草 花注入遗传物

2、质病 毒分类办 函 4 w .HIV、SARS、动 物 病 毒.天 花 病 毒 等细 菌 病 毒:噬菌尿合成组装,应 用:细 胞(,增 殖:繁 殖 方 式 融 合、运载(体、疫 苗 等成 分:主 要 由 蛋 白 质 和 核一_组 成而 而 群 里 由 蛋 白 质 构 成类 病 毒 土 区 由 RNA构 成释 放 7病毒不是最简单的生物,亚病毒才是。肮病毒:只含蛋白质。-亚病毒 不是病毒!类病毒:只含R N A。-D N A 病毒=一 士病毒也可分为:逆转录病毒I R N A病毒R N A复制病毒增殖的原因一、细胞的相对表面积限制注意:相对表面积是指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实际意义是单位体积能拥有的

3、细胞表面积。不同琼脂块的扩散深度是相同的,应采用变红的体积与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作为指标。该指标的实际意义是单位时间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效率。结果:体积越小,变红的比例越大。结论: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推论:细胞生长至一定程度时,分裂不可避免。注意:所有细胞中卵细胞体积最大。增殖的方式:细胞分裂一、真核细胞:1、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也用于无性生殖。单细胞生物:用于繁殖,增加个体数量。2、无丝分裂:体细胞增殖的方式之一。实例:蛙的红细胞(其他细胞还是有丝)。3、减数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二、原核细胞:只有二分裂。增殖的意义: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

4、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有丝分裂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 一一.1、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4 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外一个细胞周期。注意:并非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者无。Gi期:又称复制前期,为D N A 复制作准备。S 期:又称D N A 复制期,进行D N A 复制。G2期:又称D N A 复制后期,为细胞分裂作准备。注意:间期时间最长,但细胞外观无明显变化。原因:遗传物质以染色质状态存在。间期过程:细胞核先分裂,再细胞质分裂。-AMI高等植物纺锤丝由细胞两极发出(无中心体)消失时核

5、仁先,重新出现时核膜先。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细胞板是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同点:间期:中心体复制。前期: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并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膜从赤道板的位置向内凹陷,缢断为两个细胞。注意:星射线就是动物的纺锤丝。无丝分裂特点:无纺锤丝和纺锤体的出现。注意:无纺锤丝不一定是无丝分裂,也可以二分裂。过程:核先延长、缢断,再细胞缢裂为两个。注意:整个过程中核不消失。有DNA复制,但不一定能平均分配。实验:观察有丝分裂o洋葱待 根 长 5 cm 口 寸,可 用 于 实 验根 尖 处 2 mm3 mm15%盐 酸+95%酒精O即离使 组 织 中 的 细 胞 相 互 分

6、离 开方法步骤制作装片漂洗染色用 清 水 洗 去 解 离 液防 止 解 离 过 度,便 于 染 色0.01 g/m L龙 胆 紫 染 液使 染 色 体 着 色 便 于 观 察0盖 上 滥 玻 片,再 加 一 块载 玻 片,用 拇 指 轻 压观 察 一绘图E片;使 细 胞 分 散,有 利 于 观 察先 低 倍 镜 观 察,找 到 分 生 区、再高倍 镜 观 察 细 胞 分 裂的图像绘 制 有 丝 分O汪思:1、根尖培养要常换水,使底部能接触到水。2、根尖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保护 使根生长一吸水、盐3、取材时间:上午10到下午两点之间。原因:此时分裂旺盛,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最多。4

7、、制片步骤缺一不可,也不能颠倒。解离时细胞己被杀死,故无法看到动态变化。盐酸分解果胶,酒精杀死细胞。解离能固定分裂相并使细胞变得松散。若无解离则细胞难以分开,观察时会影像重叠。漂洗能洗去多余盐酸,防止干扰染色。若无漂洗则着色较浅,难以观察。染色是为了增强对比,便于观察。压片使细胞分散,无则影像重叠,难以看清。加载玻片是防止盖玻片破裂。5、分生区细胞的特征:正方形、核大、核仁明显。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细胞壁原 核 细 吃 有,主要 成 _ 细 叫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筵!细!成 分 嗯 维素和Q细胞贾瑟嬴】先其他细腮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盥器细胞核旅法T IE S

8、跳、核 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有核膜和核仁,皿 白质结DNA拟核:大型环状质 和 小 型 环 状细胞核二和 聚 白 巍 成 染色体细 胞 质;在 线 粒 体、体中遗传物质-DNA方 菌、黄 然 放 线 菌、支原、体、衣 原 体 一/)动物、植物、真菌共有结构物质细胞膜、细胞质蔗糖体)、DNA R N A蓝藻是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的总称,主要类群有: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原核生物的变异来源一般是基因突变。原核生物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但符合中心法则。细胞学说一、探究历程工4 5 年维萨里发现器官;比夏发现组织;2 6 6 S年虎克发现细胞;世纪提出假设:生物体由细胞构成;施莱登和施旺提出

9、细胞学说;1858年魏尔肖对细胞学说作了修改。二、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体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三、意义:提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9显微镜的使用看加丁 走进细胞2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 物。鲜重中含量仅次于水,干重含量最多。注意:水在所有活细胞中含量都是最高的化合物;蛋白质在多数细胞中是含量最高的有机物。脂肪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脂肪。蛋白质含5 是因为某些氨基酸有一$,含尸、或F e是因为蛋白质具有空间结构。(二硫键-冬

10、夕是由两个一班形成的)必需元素是指那些缺乏会出现病症、但补充后病症会消失的元素。必需氨基酸是指细胞中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获取的氨基酸。细胞能合成的叫非必需氨基酸。结构通式:r-1 R_ J-可变部分 I1 NH2C COOH:I 二固定部分.:_ H_含S的氨基酸只有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大多数蛋白质含有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故一般有s。)R基中的氨基或段基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氨基酸的编号由氨基这一端开始。肽键数目;脱去的水分子数目。氨基酸数目一肽链条数二水数目。环状多肽呢?多肽分子量二氨基酸总分子量一水的总分子量注意:若计算蛋白质的分子量还需考虑形成其他化学键时所减少的分子量。631法则:1个氨基

11、酸二1个密码子=3个核糖核昔酸二6个脱氧核昔酸功能一、常见的蛋白质及其功能:酶:催化。血红蛋白、载体、通道:运输。抗体:免疫。糖蛋白、受体:信息交流。生长激素、胰岛素:调节。结构蛋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二、结构适应功能,所以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2、增大光合面积光合面积指受到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面积。措施:合理密植、间作。间作是在同一块地里同时种植不同种物。3、延长光合时间措施:套种、轮作。套种是在一种作物还没成熟时种另外一种。轮作是在一块地里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注意:2和3均不能提高光合速率,但能增加产量。各种染色剂:斐林试剂、还原糖、砖红色沉淀、50-60o碘液、淀粉、蓝色

12、。苏丹m、脂肪、橘黄色;苏丹w 则是红色。双缩版试剂、蛋白质、紫色。甲基绿、D N A、绿色。二苯胺、D N A、蓝色、沸水浴加热。毗啰红、R N A、红色。重格酸钾、洒精、灰绿色、酸性条件。龙胆紫、染色体、蓝色。醋酸洋红、染色体、红色。苯酚品红、染色体、红色。健那绿、线粒体、蓝绿色、活体染色剂。对照实验: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这称为对照性原则。培养基分类(固体培养基:加琼脂。1物理性质液体培养基:又称培养液,无琼脂。琼脂并非是营养成分,而是一种凝固剂。2、按功能分选择培养基:能抑制杂菌生长。鉴别培养基:能让特定菌种显色。选择培养基有鉴别功能,鉴别培养基无选择功能。3、按营养物质来源分天然培养

13、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成分较复杂,成本低,用于生产;合成培养基成分确定,成本较高,用于科研。二、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1、直接提取(又叫鸟枪法)先用限制酶把D N A 切成小片段,再分离可得。适应范围:一般是原核生物。2、从基因文库获得(直接购买)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称基因文库。r基因组文库:含本物种全部基因。基因文库部分基因文库:含某物种部分基因。两种基因文库的区别:大小:非编码区:来源:部分基因文库小,部分基因无,只是编码区反转录合成种间基因交流:都可以基因组文库大,全部基因有,完整基因直接提取部分可以3、反转录合成法提

14、取某种生物的mRNA,用逆转录酶催化合成。合成的目的基因只有编码区。4、化学合成法根据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用脱氧核昔酸直接合成。5、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全称:多聚酶链式反应。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导入方法:1、植物细胞的常用导入方法: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生活在土壤中,能侵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不适用于单子叶植物重组质粒先导入农杆菌,再经侵染导入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中,经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植物。基因枪法:单子叶植物常用,但成本较高。花粉管通道法:原理: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后,会形成一条直通胚囊的通道。目的基因借助该通道进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就是花粉管通道法。2、动物细胞的导

15、入方法:显微注射法。转基因动物的受体细胞只能是:受精卵。植物的体细胞均可做为受体细胞,因为全能性高。3、微生物细胞的导入方法 一 一 一 一 一做法:Ca2+处理使之处于感受态,再与重组DNA在缓冲液中混合,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以胞吞作用的方式吸收重组DNA。Ca2+处理是使原核生物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三、稳定性的类型:1、抵抗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抵抗力稳定性的来源:物种多、数量多:干扰引起的变化所占比例少。营养结构复杂:有可替代的食物链。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不利影响。应用:林业生产上采用合理的间伐等。2、恢复

16、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来源:生物繁殖快,产生后代多:数量能迅速恢复。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所受天敌制约小。物种变异能力强:有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应用: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3、两者比较: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概念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 吧 成 分、营养结构 越 复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因 素 杂,抵抗力稳定性 越 强 恢复力稳定性越强。1.相反关系联 系2.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稳定性。3.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物理:电激;常 用 方 法 化 学:PEG(聚乙二醇);生物:灭活

17、的病毒。对于病毒而言,灭活就是去掉核酸。植 物 一 般 用 聚 乙 二 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动物一般用灭活的病毒(三种都可以)。基因分离定律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二、细胞核遗传三、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适用范围一、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二、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注意: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会自由组合。非等会基因控制的不一定是两对相对性状,也可以同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环境引起的不一定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DNA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减少或替换动物才有癌变增加、减少和替换中,替换引起的性状改变程度最小。生物的性

18、状以蛋白质的形式体现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性状:突变点位于基因间区:无遗传效应;突变点位于内含子:内含子只转录不翻译;|密码子的简并性:氨基酸种类不变;改变的氨基酸位于蛋白质的非活性部位:隐性突变:杂合子时隐性性状不表现。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任何时期,但 DNA复制时居多。五、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 随机性 低频率 不定向性 多害少利性注意:等位基因来自基因突变。1、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注意:基因突变只改变碱基排序,不改变位置。2、变异的根本来源:所有生物均能基因突变。注意: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础。3、是进化的原材料: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基因重组:指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

19、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注意:狭义的基因重组只发生于减数分裂中。广义的基因重组包括转基因。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五、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最经常发生的变异类型。对进化有重要意义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注 意:遗 传 病不一定是先 天 性 疾 病,如小脑运动失调。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 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 病,如母婴传播的疾病。后天性疾病未必不是遗传 病。(了解一下)二、遗传病的类型1、单 基 因 遗 传 病:由一对 等 位 基 因 控 制 的 遗 传 病。实 例:概 率 计 算 题 中 的 遗 传 病 一 般 都 是 单 基 因。类 型:常 显、

20、常 隐、伴X显、伴X隐、伴Y等。2、多 基 因 遗 传 病:由多对 等 位 基 因 控 制 的 遗 传 病。实例: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型糖尿病等。特 点:易 受 环 境 影 响、发 病 率 高、家 族 聚 集。3、染 色 体 异 常 遗 传 病:由染色体异 常 引 起 的 遗 传 病。实 例:21三 体 综 合 症、猫 叫 综 合 症 等。注 意:2 1是 染 色 体 编 号,性 染 色 体 是2 3。成 因 分 析:减 数 分 裂 和 受 精 作 用。三、遗传病的调查1、调查目的:2、调查方法: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人群中随机调查。分析患者的遗传系谱。注意

21、事项:发病率高、随机调查、多个家族系谱。优 生 学:是使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防止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的科学2、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注意:明三代实五代。原理:近亲可能从共同的祖先继承到同种隐性致病基因,婚配会导致该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加大。地位:预防遗传病最有效的手段。局限:只能预防隐性遗传病。注意: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与近亲关系不大。遗传咨询:预防遗传病的主要手段。体检、了解家庭病史、诊断是否患病-确定遗传方式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一推算再发风险率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运用专门的检测手段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羊水检查:取羊水中

22、胎儿脱落细胞检查染色体。绒毛细胞检查:取胎盘细胞检查染色体。B超检查:检测性别及是否畸形。孕妇血细胞检查:检测是否患有传染病。基因诊断:检测致病基因,适用于常染色体。提倡适龄生育(桌面上一张截图)凡是育种方法都必须改变遗传物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多只能算育种的辅助技术。杂交育种一、概念:二、原理:基因重组三、方法:杂交一 集 中 双方的基因,获得杂合子自 交 使基因重组,出现性状分离。挑选一 汰 劣留优I自交 获得纯种,避免性状分离。四、优点:集优,是最简便、常规的方法。育种周期长五、缺点:只能获得新的基因型、只能在同一物种内进行。注意:若所需性状是隐性,则本方法是不二选择。具有杂种优势的生物

23、,育种时是获得杂合子。单倍体育种、方法:亲本邂至一F1减数分裂.花粉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纯种 诱导染色体加倍二、原理:染色体变异(书上写的)、基因重组(L Y 加的,因有减数分裂)。三、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纯种率高。原因:不需连续自交;花药中含多个花粉,经组织培养后得到各种单倍体植株,加倍后就是纯种。四、缺点:只能在同种生物间进行;技术复杂。五、应用对象:显性性状、异源多倍体。细胞的衰老一、衰老细胞的特征水分减少f萎缩f体积变小。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酶活性降低。代谢变慢。呼吸减慢。色素逐渐积累。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环评句括 非生物因素:空间、物 质、温度等。环

24、兄包括:生物因素: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学的原理来自自然环境,以此设计人工环境。研究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种群一、概念:一定时空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称。注意: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繁殖、进化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二、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中同种生物的个体数。意义: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反映种群大小。调查方法:根据对象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方法。样方法:适用于运动能力差的生物。样方大小的确定:根据待测生物的大小注意事项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样方的数量:多则工作量大,少则不准。样方边上个体:选左不选右,

25、选上不选下。计算平均数时,应去掉特别悬殊的样方。标志重捕法:适用于个体较大、运动力强的动物。种群不能有太大的变动(如迁徙),否则不准。标志不能脱落、太醒目、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等。显微计数法:适用于微生物。是一种特殊的样方法,只不过单位改为体积而己。取样前要振荡,使微生物分布均匀。工具:血细胞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后,多余的培养液要吸去。计算时要乘以稀释倍数。结果会偏大,因死菌活菌一起计算。稀释涂布平板法也可以,但结果会偏小。(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计数菌种。概念:将菌液进行梯度稀释,然后涂布到平板上。原理:稀释度足够时,能得到单个菌种。梯

26、度 稀 释:菌液蒸储水L 9O操作涂布平板:滴菌液、抹平。注意:稀释应用移液管而非量筒。移液管要灭菌、一支只能稀释一次。涂布器应泡在酒精中,用时引燃、冷却。对照组必不可少。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种群总数的比例O意义: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注意: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注意: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意义: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因素。应用: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种群中具有生育能力的雌雄个体之比。注意:无生育能力的个体不算。不是占总数的比例(可能大于1)。通过影响出

27、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的左右两半表示性别比例。应用:通过控制性别比例来控制生物的种群密度。雄多于雌: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实例:雌多于雄:群居生物较多。、雌雄相当:独居生物较多。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种群的比例。意义: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注意: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变种群密度。对于有迁徙习性的种群来说,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2、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随机分布:环境资源均匀。类型:均匀分布:人工控制的种群。集群分布:环境资源不均匀。三、种群的数量变化: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构

28、建数学模型。常见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指实物,如DNA的双螺旋模型。概念模型指视图,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定性。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常用于定量研究。意义: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二、种群的增长模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模型假设:理想状态下,种群年增长率不变。理想状态是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年增长率不变是指每年的数量均为上一年的人倍。注意:入1=增长率W1模型公式:N=N0 Xt。模型曲线及其解读、变式。仁时间增长速率是种群中单位时间新增加的个体数。增长率是种群中单位时间内新增个体数占种群的比例。增1增1 I

29、长 长率-速 I-时间 率,时间注意:“j”型增长自然界中会出现,但无法持续很久。例如:实验室条件下、生物入侵的早期等。曲线及其解读、变式: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表示增长速率,薮也反映了增长率的变化。有最大值K值,K/2时增长速率真最大。注意:K/2时增长率也最大。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保持相对稳定(环境不变)。若将环境资源看作1,贝 此/K是个体生存的起码要求。若种群数量减少,则增长率、增长速率小于0。注意:“J”型增长自然界中会出现,但无法持续很久。例如:实验室条件下、生物入侵的早期等。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模型假设:存在环境阻力。环境阻力是指妨碍生物繁殖增长的各种因素总和。r资源空间有限种

30、内斗争导 致 出 生 率 下 降包括:4 种间竞争 死亡率上升天敌增加增长率下降I 传染病流行等)注意:出生率先升后降,最终等于死亡率。“S”型曲线的应用:长期来看,自然环境下种群增长都符合“S”型曲线。保护濒危动植物:改善环境,增加K值。防治有害生物:减少其生存资源,降低K值。指导生物资源的利用:最大利用量不超过K/2。3、两种增长曲线的比较:J型曲线对应过度繁殖,S型曲线对应适者生存。S型早期近似于J型。种群数量吁:省-K值曲“屋三铲型曲线环境阻力时间波 动 幅 度 不 大,则 稳 定。所 以,波 动 具 有 波 动 性、周 期 性 的 特 点。五、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1、

31、方法:显微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2mmX 2mm、深0.1mm。共分为400小格,能容纳0.4mm3的培养液。一中格选五个小格计数,类似于五点取样法。2、实验步骤:摇匀取样1疝、梯度稀释、计数、记录、作图。梯度稀释的方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一样。取各小格的平均个数进行换算。换算公式:平均数X 400X2.5X103 x稀释倍数。3、作图:本曲线称为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种群)。比S型曲线多了下降的部分,原因:营养物质耗尽、代谢产物积累。若及时输入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则能维持K值。这在生产上称之为连续培养。群落一、概念:同一时期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注意:包括所有生物,但不包括无机环境。二、

32、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数目、优势种等。丰富度:表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规律:随纬度、海拔的增加,丰富度下降。群落的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就越弱。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取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过程: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与分类、统计和分析。(取样器的规格要明确;、生 记 录 调 查 地 点 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y r a .取样时落叶要拔开,定量取样;用诱虫器或吸虫器采集小动物。势种、指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注意:若无优势种,群落的性质会发生明显改变。优势种的替换,就是群

33、落的演替。保护植被,就是保护当地的优势种。意义: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2、种间关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之一。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群聚、社会性。生物因素种间关系种内斗争种间互助:种间斗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种间互助:互利共生。种间斗争:原因:相互争夺环境资源与生存空间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处于劣势。竞争:生存需求越相似则竞争越激烈。注意:相互抑制指双方都无法达到K值。竞争是最激烈的种间关系,带有排斥性,处于劣势往往灭绝。曲线: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特点:少吃多、大吃小、吞食、致死。捕 食:曲 线:耽*捕食者的作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注意:植物也有捕食现象,如

34、猪笼草。寄生:概念: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吸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特 点:小吃大、多吃少、吸取、不致死。注意:植物也有寄生的,如菟丝子。3、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群落中的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类型:,垂直结构: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原因:植物主要是阳光,动物主要是食物。意义: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水平结构:不同地点同一高度。应用:间作、立体农业等。4、群落的演替概念: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注意:演替是优势种的变更,而原有物种还在。演替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演替停止时群落的能量达到最大值。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从零开始,如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

35、零”是指从没有植被覆盖或有但被彻底消灭了。过程:裸岩、地衣、苔辞、草本、灌木、森林。注意:森林是顶级群落,是演替的终点。主要原因:群落内部关系、环境条件、植物繁殖体的扩散、动 物(人)的活动等。注意:演替要受环境的制约。上一阶段都为下一阶段提供条件。次生演替:从“中”开始。演替的结果:物种增加、能量增加、结构复杂化、稳定性增加。应用: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等。原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实例: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注意:范围由无机环境决定,可大可小可合并。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无机环境包括一切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相互

36、作用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态系统的基础。包括:空气、水、盐、腐殖质、光能、热能等。是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作用:制造有机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实例:绝大多数的绿色植物、化能自养型生物。特点: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作用:能把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完成物质循环。_特点:腐生生物。实 例 小 分 解 者:细菌和真菌。.大分解者:各种腐生型的动物。注意:细菌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寄生型真菌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并非必要。特点:除

37、了腐生生物以外所有异养生物。实例:多数动物、寄生生物等。注意:植物也有消费者,如菟丝子。m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彳乍用.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的联系:非 生 物 的 物 质 和 能 量双向联系的只有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分解作用包括:大分子的降解、呼吸作用。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包括:捕食链、寄生链和腐生链。捕食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写法:生产者开始,肉食动物结束,植物指向动物,禁止出现任何无机环境和寄生生物及分解者。营养级:食物链中每一环节称为营养级。消费者根据食物分为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等。

38、消费者级别二营养级一1。不同食物链中同种生物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构成食物网。成因:动物的食性复杂。营养结构的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三、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输入:从生产者开始,通过光合、化能合成作用。传递: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过程:如下图。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转化:以呼吸作用转化,光能一化学能一热能。散失:以热能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呼吸放能热能:散失。ATP中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注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光能,即生产者的同化量。是固定而不能说是吸收,因植物吸收的光

39、能无法全部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能量流动的分析:口 乎吸分警利用砰 吸 泄 样能 兄 流 经 第 三 咨 养 级 示 卷 图未 被 利 用(j)从图中可得知以下结论:消费者的同化量b=摄入量a-粪便中的能量c。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e=同化量b热能d。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二粪便c+遗体中的能量g。i是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而非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e二 遗体”下一级摄入量i+未被利用j。未被利用j是指没被吃掉也没被分解掉的那部分能量。注意:现存生物中的能量就是指这部分。以上图示适用于任何消费者。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和去向:未被固定的能量c 入射光能a生产者的同化量b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40、的能量e呼吸消耗df未利用j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i小结: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自身呼吸消耗热能ATP中的能量第n级 第n+1级的摄入量摄 入 量 自 身 储 存(未利用)流向分解者遗体、落叶等粪 便(植物无)于长育殖用生发繁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一粪便中的能量最高营养级无途径。植物的摄入量只能理解为入射光能能量流动图的实例及画法:定性画法成分先标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由生产者进入,呼吸作用是唯一出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终归分解者。未利用的能量可以不画(要见机行事)。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捕食关系不能逆转且热能无法利用。逐级递减:能量无法百分百流入下一级。能量传递效率=第n+1级的摄入量

41、第n级的摄入量X100%注意:若全流入下一级则该营养级灭亡。传递效率也可用同化量计算。传递效率只有10%-20%推论:生态系统必须持续输入能量才能维持。能量流动特点的表示方法: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正立,但人工生态系统可能倒立。数量金字塔:经常出现倒立(森林)。生物量金字塔:一般正立(海洋为倒立)。注意:生物量指各营养级生物的现存总质量。即能量流动中未利用的那部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能量流动原理的应用:生态农业等。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意义:提高能

42、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注意:生态农业就是将原来不能利用的那部分能量再加以利用,所以总利用能量增加,但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增加,散失的能量还是很多。沼气池是一般必备的工具(画图)。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的一部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整体性、协调与平衡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最基本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提高稳定性)协调与平衡原理(治理污染)整体性原理(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2、物质循环概念: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主要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3、。注意: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循环是指进出生物群落。特点:全球性、可循环、封闭性。实例:碳循环。循环形式:C02和有机物。注意: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是C()2和碳酸盐。循环过程:无机环境 光合、化能合或 一 生物群落(C02)呼吸、分解(有机物)循环正常则空气中C()2保持动态平衡。分解作用 入原理:呼吸作用 C02来源心8 2去 路%二化石燃料燃烧 化肥碳循环异常引起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氮 循 环:空气中的N,生 物 固 氮,J 工业固氮反、高 用硝能化固有机氮 NO3出氨化作用呼吸、分解及死亡尿素及遗体两 者 同 时 进 行,相 互 依 存,不 可 分 割。物

44、质 是 能 量 的 载 体,能量是物质循 环 的 动 力。物 质 循 环 与 能 量 流 动 的意义:使生态系统的 各 种 成 分紧密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3、信息传递 概 念:可以传播的消 息、指 令、数 据、信 号 等。类型及其判断:化学信 息:具 体 的 化 学 物 质(信 号 分 子)。行为信息:动 物 才 有 行为。物 理 信 息:其余全是物理信息。注 意:三类信息存在于生态系统中,体内只有化学信 息。常见的信息分子有:递质、激 素、淋巴因子、糖 蛋 白、C02等。作 用: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能

45、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一般为单向)生物与生物之间(一般为双向)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是指维持原状;恢复是破坏后的重建。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概括:稳定性是能力,生态平衡是状态。有稳定性才能最终达到生

46、态平衡。2、稳定性的原因: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物理沉降 自身净化能力化学分解调节能力大小 微生物分解、完善的营养结构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外环境中正常状态下是负反馈。核糖核甘酸:含A、G、C、Uo脱氧核甘酸:含A、G、C、To细胞生物:2种核酸、5种碱基、8种核甘酸。非细胞生物:1种核酸、4种碱基、4种核甘酸。小分子脱水“彻底水解核甘酸脱水缩含水解,核酸r 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R N A:y 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某些RNA有催化功能。遗 传 信 息 储 存 于 DNA中,以 蛋 白 质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五、实 验: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甲 基 绿+DNA 呈 现

47、绿 色毗 罗 红+RNA 呈 现 红 色固定NANA细中分DNRN在胞的布胞制对 涂 片、生 理 盐 水、Q7n d质 独 勺 数 为89舸 电)-min一 步骤一丽冻A RI蒸 储 水 同 性10 s I缓水流注意事项:选 材:无色为佳;防止颜色干扰。生理盐水:保持细胞形态,植物没必要。烘 干:固定细胞;防止被冲走。盐 酸:改变膜通透性,分离DNA和 蛋 白 质。30度:加快盐酸的作用并防止挥发。缓水流冲洗:洗去多余的盐酸并防冲走。混合染色:增 强 对比,有利观察。结 论:DNA主要在核,RNA主要在质。单糖六碳糖(C6H12。6):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注

48、意:六碳糖都是同分异构体。五碳糖:脱氧核糖(C5H10O4)、核 糖(C5H10O5)。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组成物质之一。注意:单糖是动植物共有的糖。2、二 糖(C12H22O11)概念:由两个单糖脱水缩合而形成的糖。八虫 植物特有:蔗糖、麦芽糖。分类:动物特有:乳糖。2G麦芽糖,FG蔗糖,半G是乳糖3、多 糖(C6H10O5)n概念:由多个单糖脱水缩合而形成的糖。地 松 岷 天 纤 维 素: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植物特有:淀粉:植物的主要储能物质。分类:一 _ 肝糖原:维持血糖平衡。动物特有:糖 原 肌 糖 原:为肌细胞供能。肌糖元不能水解为葡萄糖淀 粉 量 粉醯一麦 芽 糖 麦 芽 糖 酶 葡萄

49、糖0纤维素-C酶G酶纤维二糖葡萄糖昔酶,葡萄糖三、糖类的功能: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思考:为何说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1 sB|供能多:提供了约70%的能量;原因.八,易分解:正常情况下最先动用的能源物质。注意:体内能源物质的分解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四、生物大分子概念:由许多单体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多聚体。注意:单体是指单糖、氨基酸、核甘酸。脂质一、元素组成:主要是c、H、0,类脂有N、P。类脂是指在结构或性质上与油脂相似的化合物。磷脂是类脂的一种。二、分类1、脂肪:特点:含H量高一耗氧量大,放能多。八 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功能.保温、缓冲、减压作用。2、磷脂:构成

50、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思考:“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这话对吗?答:错。磷脂是物质,指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才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3、固醇:含C、H、O,带一O H。胆固醇.构成细胞膜,增强细胞膜的坚韧程度。参与血脂运输。促进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性激素: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维持正常的性周期。维生素D:促进对C a、P 的吸收。一=工磷脂:由 磷酸、甘油、脂肪酸构成。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方法步骤制片一注意注意事项: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选用动物因为无细胞壁,易破碎。原因:选用红细胞是因为数量大,材料易得。选用哺乳动物是因无细胞核及一切细胞器。材料需事先进行抗凝处理。破碎方法:置于低渗溶

51、液中吸水胀破。原理:渗透作用。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目的:维持细胞的形态,与破碎后进行对照。降低红细胞的浓度,易吸水胀破。引流法:用吸水纸吸引时要注意别把细胞吸走。载物台要保持水平地,防止液体流走。在载物台上进行破碎,只能用于观察细胞膜;若要提取细胞膜,应在试管内破碎,再离心、过滤。观察细胞膜:注意前后对照。未破碎的红细胞是中间明亮的圆形,破碎后变暗。细胞J S!的成分r脂质磷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胆固醇:增强膜的坚韧程度。成分 蛋白质: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糖类:细胞膜才有,分布于外侧。注意:膜上含量最多的是脂质,脂质中磷脂最多。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答:因为蛋白质是生命

52、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结构一、细胞膜的结构 模 型 一 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以不同深度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糖类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也可与脂质结合成糖脂。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分子与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三、糖蛋白的功能:细胞识别、保护、润滑。生物膜的探究历程一、思路:成分、排布、流动性的证明、得出结论。二、过程:1、探究细胞膜的成分:欧文顿的实验:比较细胞膜对各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推论:膜由脂质构成。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2、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

53、布磷脂分子的空间排布问题1925年,荷兰人提取了磷脂,测得单层磷脂面积是是细胞表面积的两倍。为何磷酸在空气-水界面上一定是单层?答:因为磷脂头部亲水,有扩散到水中的趋势;尾部疏水,有远离水的趋势。两者相互抵消,只能在空气和水界面上铺成单层。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布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两暗夹一明的结构,提出了“单位膜结构模型”,又称三明治模型。内容:蛋-脂-蛋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曰、电镜下磷脂双分子层也是两暗夹一明。异 议i无法解释变形虫的运动。3、膜的流动性的证明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意义:解决了关于蛋白质分子的分布问题。4、集前人之大成: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4、。细胞膜是生物膜的一种,所以生物膜的结构模型适用于细胞膜。注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包含糖类;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才有糖类。细胞膜的功能一、分隔细胞与外界环境意义:膜的出现使细胞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自由扩散:实例:水、脂溶性物质、非极性气体等。注意:水是借助膜上的水通道进出细胞的。协助扩散:载体具有特异性、饱和现象。胞吐作用就是分泌,由高尔基体完成。胞吞、胞吐作用特点:不需载体,但耗能;需膜上受体协助。选择透过性是通过磷脂和载体来实现的。载体选择了水溶性物质,磷脂选择了脂溶性物质。以载体的选择作用为主。载体能与被运输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是选择的基础。物质能否被吸收及吸收量的多少取决于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流动性是生物膜的固有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进行物质交换时的表现。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发出信号:信息分子、糖蛋白等。接收信号:膜上受体。信息分子有:激素、递质、淋巴因子等。近距离:细胞识别、神经调节等。分 类 远 距 离:体液调节等。借助细胞间通道:胞间连丝(高等植物)。意义:通过信息交流保持协调,使生物体健康生存。一、细胞的吸水与失水1、吸水方式 !吸胀吸水:形成大液泡以前;渗透吸水: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