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天****猫 文档编号:21480125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北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唐宋散文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相与】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闲人】清闲的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二、翻译句子:

2、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翻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享受月光的人,于是来到了承天寺。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3、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结构形式: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议论。 2、结构层次: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三、阅读理解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直接抒发作者感

4、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旷达心境。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5、。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处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

6、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指像作者和张怀民那样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3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14、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

7、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1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七、理解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

8、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八、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 作者游承天寺的

9、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九、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10、人耳。解释下面的加点词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七)1.考虑,想到于是,就睡觉共同,一起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4.旷达、豁达19、解词。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但少闲人(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

11、的特点?(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答谢中书书(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 )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填空题。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

12、的 、 、 ,以及唐代的 、 。4.翻译下列语句。清流见底五色交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9.划分层

13、次并概括各层大意。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一、1. 2.回复信 交相辉映 全、都 早晨

14、消散 将要 坠落 (借代)鱼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在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清闲的人3.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谢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柳宗元4.清澈的河流现出河底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二、(一)5.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6.“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7.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8.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9.共谈高峰仙都层:引子,引出写景层:具体写景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10.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二)11.月色美,触景生情。1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13.月色皎洁。空灵。1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6.叙事 描写 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