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14750552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统编必修下 第2课齐桓晋文之事 人物及作品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

2、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

3、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

4、,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原文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

5、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

6、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

7、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

8、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9、,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当时晋国国君

10、。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五霸”。从本章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王道”之未行,不是由于统治者的“不能”,而是由于他们“不为”。在他看来,只要统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即推恩),就可以王天下。? 2.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闻:使闻。? 3.仲尼之徒:孔子的弟子。道:述说,谈论。? 4.传:传述。焉:语气助词。?无以,则王(wng)乎:(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以,同“已”,停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即称王。 5.保:安。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的倒装,意思是没有人能抵御他。莫,代词,没有人。? 6.若:像。乎哉:两个疑问语

11、气词连用,加强疑问语气。? 7.何由:即“由何”,从哪里,通过什么途径。? 8.之:指下面的一番话。胡龁(h):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9.何之:即“之何”,到哪里。之,到去。? 10.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牛。? 11.舍:放开。觳觫(hs):恐惧发抖的样子。?若:好像。就:靠近,走向。好像没有罪过的人,却(平白地)走向杀场。? 1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3.易:换。? 14.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15.是心:这种心。足以王:足够用来。? 16.以为:认为是。爱:吝啬,吝惜。?固:确实。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12、独立性。 17.然:对,正确。? 18.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19.虽:虽然,尽管。褊(bin):狭窄。? 20.即:就(是)。? 21.无异:莫怪。异,对感到奇怪。? 22.恶():代词,表疑问,怎么。他们怎么了解(您的想法)呢?? 23.若:如果。隐:心里难过,哀怜。何择焉:即“择何焉”,挑选什么呢?? 24.是诚何心哉: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诚:的确,真是。? 2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的倒装。宜,应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6.无伤:没有损害,等于说没有关系。乃:就是。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27.之:衬字(音节

13、助词),无意义。? 28.远:远离,作动词。庖厨:厨房。 29.说:同“悦”,高兴。? 3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见诗经小雅巧言。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忖,揣测。度:衡量。? 31.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的倒装,提宾句。说的就是先生你啊。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固定结构,意思是“说的就是”? 3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于是(这样)做了,反过来探究一下我的这种行动,(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夫,句首助词。乃,于是,就。? 33.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34.所以:的原因。合:符合。? 35.复:报告。? 36.钧: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30

14、斤。? 37.明:视力。秋毫:鸟兽秋天生的新绒毛,最细。末:尖端。舆薪:整车的柴。? 38.许:相信,认可。? 39.功:功德,功绩。独何与:单单是为什么呢?独,单单、仅仅,副词。? 40.一羽之不举:“不举一羽”的倒装,下文“舆薪之不见”同。为:因为。百姓之不见保:百姓不被安抚。见,被。之:主谓之间。? 41.行:具体表现。何以异:“以何异”的倒装,用什么区分。? 42.挟:夹在胳膊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在齐之北。语:告诉。诚:的确。? 43.为长者折枝:替长者按摩一下肢体。折,弯,使弯。枝,通“肢”,肢体。一说指对老者弯腰作揖。一说,折枝,就是折取树枝。? 44.老吾老,以

15、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作动词,敬爱;第二个“老”作名词,老者。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第二个“幼”作名词,幼者,孩子。及:推及。? 45.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示范,作榜样。寡妻,寡德之妻,自己的妻子的谦辞。御,治理。? 46.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加在别人身上罢了。举,拿。斯,这。诸,之于,合音词。推:推广。四海:代指整个天下。? 47.大过:大大胜过。他:别的。? 48.权:用秤称。度:用尺量

16、。物皆然,心为甚:事物都是这样,心特别是这样。? 49.请:表敬副词。度:考虑。? 50.抑:连词,还是,或者。兴甲兵:使甲兵动起来,即发动战争。兴,使起。危士臣:使士臣陷于危险。危,使陷于危险境地。构:制造。 51.所大欲:最想得到的东西。? 52.为:因为。肥甘:指肥美的食品。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 53.抑:还是。连词,表示选择。采:同“彩”。? 54.便嬖(pinb):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55.岂:难道。? 56.已:同“矣”。? 57.辟:同“闢”,开辟。辟土地,即扩大领土。朝:使朝见。朝秦楚,即使秦楚入朝称臣。? 58.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临、统治。中国,指中原。四夷:

17、指四方少数民族。这是一种轻蔑的称呼。? 59.若:你。一说“如此,这样”。?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缘:攀登。? 60.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的倒装,主谓倒装。它的厉害像这样吗?? 61.殆:大概,只怕。表推测。焉:兼词,于此。? 62.尽:完,用完。? 63.固:本来。小、大、寡、众、弱、强:皆为名词。? 64.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海内,天下。地方,地域方圆。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集,会集。? 65.服:使降服。? 66.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同“盍”,何不。亦,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语气。反,同“返”,回到。本,指王道。? 67

18、.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 68.仕者:做官的人。商贾:商人的统称。古代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藏:囤积。行旅:外出行路的人。出:“出入”的省略。涂:同“途”。? 69.疾:憎恨。赴愬(s):跑来申诉。愬,同“诉”。? 70.其:语气词,在这里可以译为“如果”。御:阻挡。 71.惛(hn):同“昏”,不明白,糊涂。进于是:在这件事上进一步。? 72.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以教我:明白地用王政之道教导我。? 73.敏:聪慧,通达。请:请允许我。? 74.恒产: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常、长久。恒心:长久不变的心,这里指善心。惟士为能:只有士是能够这样的。士,这里指

19、有志之士。下面的“民”,指一般人。? 75.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会“规矩”的行为。放,放荡。辟,同“僻”,指行为不正。邪,和“辟”同义。侈,和“放”同义。? 76.然后从而刑之:这以后才跟着对他施加刑罚。刑,施加刑罚,名词作动词。罔民:对人民张罗网,也就是使民自陷于罪的意思。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罗网。? 77.制:规定。? 78.畜:养活。? 79.乐岁:丰年。凶年:收成不好的年份。? 80.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做好事。之,往、到。从之也轻:跟着国君走挺容易。之,指国君。轻,容易。? 8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却恐怕来不及呢。惟,只。赡,足。? 82.奚

20、暇治礼义哉:哪里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奚,何。暇,空闲。治,讲求。? 83.树:种植。衣:穿,名词作动词。据说古代人一般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8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豚,小猪。彘,猪。畜,家畜。时,指繁殖的时机。? 85.谨: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庠序:学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教:教化。? 86.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申,反复。义,道理。? 87.颁白:同“斑白”,头发半白。负:背。戴:把东西顶在头上。? 88.黎民:百姓。黎,众。然而:这样却。? 89.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 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

21、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

22、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

23、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

24、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

25、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

26、活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

27、“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齐宣王说:“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谁会得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胜。” 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您又何不回

28、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 “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

29、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

30、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同步练习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bin)小无以,则王(wng)庖厨(po)罔(wng)民 B忖度(d)?彼恶(w)知之吾惛(hn)衅(xn)钟 C便嬖(b)?商贾(g)庠(xing)序

31、?鸡豚(tn) D赴恕(s)?不赡(shn)?孝悌(t)?莅(l)中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说道)?保民而王(安、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伤痛、哀怜) C明啼以察秋毫之末。(视力)?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情况) D天下之类欲疾君者(憎恨)?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通达) 3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无以,则王乎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以君子远庖厨 D从而刑之欲辟土地,朝秦楚 4下列加红的虚词,意

32、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吾力足以举百钧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D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天下可运于掌 5下列名问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B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C何由知吾可也?D然则废衅钟与? 6按要求默写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_,_。苟无恒心,_,_,及陷于罪,然后_,_。” 孟子“保民而王”的理想境界是“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

33、711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平?”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3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7下列加红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许:答应?B百姓之不见保?保:爱护、保护 C何以异?异:区别?C天下可运于掌?运:运转 8下列加红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今恩足以及禽兽百姓之不见保?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B?C?D 9下列各组句中的加红字,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今恩足以及禽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C吾力足以举百钧

35、?今恩足以及禽兽 D是诚不能也?是不为也 10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翻译: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翻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翻译: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翻译: 11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巧妙的设喻的方法,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成就王业,是自己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王推行仁政。 B文章中间为了要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D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1B?2A?3C?4C?5C?6略7A?8A?9B?10视力足可以看清鸟兽秋天生的羽毛(这样细小的东西),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薪。所以大王不能施行王道,并不是挟着泰山超越北海这样不可能的事情啊。尊奉自己的老人,要推及到尊奉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也要推及到爱护他人的小孩。用秤称,这样以后才知道物体的轻重;用尺量,这样以后才知道物体的长短。11C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