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伪科学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21446816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科学与伪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与伪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与伪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科学与伪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与伪科学(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科学与伪科学教师姓名:所在院系:类 别:期:评语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成绩:总成绩:评阅人签名: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科学与伪科学摘 要:科学与伪科学之间是否有界限,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费耶阿本德和劳丹否认科学与非科学的 界线,遭到了科学哲学家的反驳。彭诺克以神创论为例阐明了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规则,沙加德则以占星 术为例阐明了区分伪科学的标准。他们主要提出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划分标准,但还有更多的协议应基于通 用标准来判断特定的划界问题。准确陈述科学划界

2、标准的困难源于科学的复杂性,科学划界的标准是一组 方法论的原则。不论是科学陈述、科学理论、科学活动还是科学学科,都可以由方法论原则做出划分。方法论的划界标准也适合于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界限1、科学划界的目的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可以分为理论和 实践两个原因。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划界问 题是一个启发的视角,有助于科学哲学中以 同样的方式,对谬误的研究有助于非形式逻 辑的研究和理性论证。从实用的角度来看, 区别在私人和公共生活的决策指导是很重 要的。因为在各种各样的领域科学是我们最 可靠知识的来源,我们需要从表面区分科学 知识。由于现代社会科学的地位,试图夸大 了各种说

3、法,科学地位的教导使划界问题压 在许多地方。划界问题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很 重要,如以下:医疗保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评价方法 是根据有效证据的。在这一领域的伪科学活 动会产生无效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干预。 卫生保健提供者、保险公司、政府部门和患 者需要指导如何区分医学科学和医学伪科 学。鉴定:对法院得到的事实是很重要。不 同类型证据的可靠性,必须被确定。法院必 须能够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哲学家经常在科 学与伪科学的辩护,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突 出的作用。环境政策:为了安全起见可以采取预防 措施,有效证据不足时,环境危害的潜在灾 害是不合法。这必须区别于以反对所谓的风 险措施没有有效的证据。因此,在环境

4、政策 决策者必须能够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科学教育:一些伪发起人(特别是神创 论)试图将在学校进行课程教学,教师和学 校当局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包括保护学生对 不可靠教义的反驳。2、“科学”的伪科学最早使用“伪科学”是从1796年开始 的,历史学家杰姆斯佩蒂特安得烈提出一种 “幻想的伪科学”的炼金术,在整个历史 中,这个词有明确的诽谤意义,这个年代其 也被频繁使用。奇怪的是有人自豪地描述自 己的活动是伪科学来夸耀他们是非科学的。 由于贬抑是“伪科学”的本质特征,试图摆 脱长期的自由价值的定义也没多大意义。价 值观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价值构件的 规范往往是有争议的。这个问题是直接从一个平行但与科学

5、概念不太突出的不特定的伪科学问题。科 学”的常见用法可以被描述为部分规范,当 一个活动被公认为是科学时,通常要承认它 在我们奋斗寻求知识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 面,科学的概念已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许多突发事件影响了我们是否把他们称为 科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不太复杂的一个 科学的定义,必须在两种方式,它可以集中 描述内容,并说明这个词实际上用图。另外, 可以针对规范性要素,并明确期限的更根本 的意义。后者的方法已被大多数哲学家选 择,它涉及到必要性,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共同使用的理想化。英语单词“science ”主要是用于自然科 学的研究,被认为是类似于其他领域的。因 此,政治经济学

6、和社会学被视为科学,而文 学和历史的研究通常都不是。德语中“科 学”这一词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包括所有的 学科,也包括人文科学。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 文科学是同人类所有的部分,即系统的批判 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取自然界的最好的运作 和人类社会,形成这一知识共同体的学科也 越来越相互依存。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综合 性的学科如物理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 生物化学,量子化学,神经科学,和博弈论 飞速发展,导致以前不相关的学科也联系在 一起。这些增加的互连也把科学与人文相互 靠近,例如从历史知识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 考古发现的科学分析就可以看出。科学意识的扩展导致科学与伪科学之 间的冲突能被人类

7、很好的理解,在冲突中我 们发现知识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和人文社会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找到各种 各样的运动学说,如创世论、占星术、顺势 疗法和大屠杀的否认主义,在研究的方法和 结果方面的冲突一般都是在知识学科被认 同。3、伪科学的流行追问伪科学何以流行,首先要弄清什么 是伪科学。一种思想、学说、假定、知识、 理论、方法、信仰、活动之类的集合,本来 属于非科学,但是它们的始作俑者和追随者 却素朴地相信其是科学,或者假借科学的名 义,刻意地将其伪装成科学,虚伪地鼓吹其 是科学,以致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和恶劣 后果,这样的集合就是伪科学。它的本质是 欺骗,打着科学的旗号,应用科学术语特别 是

8、盛行的新科学概念蒙蔽民众,从而谋求某 种不正当功利目的。毋庸置疑,科学是当前最成功的文化现 象,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 位。然而,仅有少部分具有科学洞察能力的 社会精英能够跻身于科学活动之中,科学领 域的专业活动成为精英的高级领地。与此同 时,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给公众造成一种不 可知感,导致人们对科学茫然、不信任。尤 其是近年由科学技术引起的环境污染、资源 枯竭等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反思和 质疑科学对人类的作用。伪科学利用人们尊重科学的心理,以似 是而非的“科学”术语和更具活力的表现形 态,使其能在不同语境中生存。相对于科学, 伪科学的角色定位使其克服科学的晦涩繁 琐,更加简明

9、诚恳,能更通俗地表达问题, 使未受过教育的大众更易接受伪科学具有 某种通俗性和大众性的娱乐功能,能够填补 人的心灵空寂,餍足其探究者、热衷者的情 感需要和精神需求。4、科学与伪科学的关联性伪科学现象的流行除科学与伪科学因 素外,也离不开公众对伪科学的盲信盲从。 伪科学善于运用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 公众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容易上当受骗。尽 管公众普遍相信科学的价值,但缺乏科学思 想的方法,这是一种对科学的非理性崇拜, 伪科学恰恰利用这一弱点诱使公众盲信。纵观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与伪 科学关联密切,历史上伪科学甚至曾对科学 起过某种积极作用。如占星术之于天文学、 炼金术之于化学,伪科学无意

10、中为科学的发 展提供了经验资料和方法借鉴。在科学史 上,科学与伪科学的属性曾发生转化一一伪 科学有可能转化为科学。邦格在肯定科学、 使用伪科学收集某些粗糙资料的同时,也肯 定科学偶尔从伪科学中成长起来。科学划界 因此产生困难,不利于对科学与伪科学的辨 别。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浓厚迷信色彩,为 伪科学提供了生存土壤。同时,现代通俗文 化追逐新奇性,与伪科学不谋而合。伪科学 的言辞富有刺激性和煽动性,迎合了现代文 化的特点,更易被大众接受。此外,科学共 同体和整个社会忽视普通人对科学知识的 渴望,对伪科学热衷者简单排斥而非因势利 导,从而造成部分科学爱好者精神需求的真 空,使得伪科学有机可乘。5、科

11、学划界的困难与意义基督教神创论与进化论的争论、科学的 实验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的对立、科学与迷 信和巫术的冲突等一系列文化争端导致科 学的划界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的突出问题之 一。逻辑实证主义者、波普、库恩等分别提 出了各自的划界标准,但都受到科学哲学界 的质疑和批评;随后,费耶阿本德主张各行 其是,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劳丹则 进一步宣布了划界问题的死亡。劳丹断言, 划界问题是一个假冒的问题。他论证,划界 问题预设了有一种所有的科学都具有并且 只有科学具有的不变的知识本质,但这个预 设是假的,因此,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 是一个假冒的问题的确,提出和确立科学划界的标准面临 着许多困难。主要的困

12、难有三种。首先,我们能否得到一个适合于所有科 学的严格的划界标准呢?20 世纪的科学哲 学家提出了多种科学划界的标准,如可证实 性原则、可证伪性原则、解难题的常规科学 模型,但是,这些标准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 陷,受到激烈的批评,在劳丹看来都失败了, 这就是劳丹在划界问题上的所谓悲观的归 纳。其次,科学划界的对象是什么?或者 说,如果我们要把科学与非科学划分开来, 我们首先要知道科学是什么样的事物。有关 观点主要有语句或陈述、理论、研究纲领、 具体的求知活动、知识领域或学科、实践、 科学问题、个人(某人是科学家还是伪科学 家)。看起来,对于科学是什么样的存在物, 理解各有不同,相应的划界标准也会

13、不同。第三,关于科学是否存在共有的、不变 的特点,有着极大的争论。科学是发展变化 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有很大的差异,适 合一个历史时期的划界标准,可能在另一个 时期无法把科学与非科学划分开来。同时, 科学是异质的,不同的科学领域或学科,其 理论形态、研究方法、说明和预测的精度、 证实与证伪的方式,可能非常不同。科学领 域内部的差异也许与科学和非科学的差异 一样大,而且,科学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各 种各样的紧密联系,科学离不开其他文化领 域和文化活动。于是,有人以为,把科学与 非科学划分开来似乎并无必要。6、划界问题的消解科学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 的界线问题,并不会因为某人的某个断言就

14、 会死亡。寻求一个好的划界标准,是理论研 究和社会实践向科学哲学提出的一个紧迫 的要求。科学划界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劳丹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界 线是模糊的,因此,我们要放弃划界。善与 恶、美与丑、合法与非法并不存在严格的界 线,我们是不是不要区分善与恶、美与丑、 合法与非法?如果这样,我们将会停止对真 理和知识的追求,我们的社会将会没有秩 序,我们的生活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理论与 实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划界也是实 践上的要求。司法证据、医疗保健、环境保 护、教育等都要求科学,没有科学与非科学 的区分,这些实践如何进行?近 30 年在中国一度甚嚣尘上的人体特 异功能、张悟本的养生与医

15、术、李一的道术、 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等事件,为科学与 非科学的区分提出了急迫的要求。面对以科 学的名义大量地宣传迷信、巫术、谬误的各 种情况,寻求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分界, 是非常必要的。费耶阿本德宣布科学与非科 学无界线、劳丹宣布划界问题的死亡,都没 有说服力。费耶阿本德说,科学本质上就是 无政府主义的,科学无政府主义更符合人 性,并且与遵守方法论规则相比更能促进科 学的进步。在所有的领域,非科学的方法和 非科学的信念都能丰富科学。因此,科学与 非科学的划分不仅是人为的,而且是损害科 学发展的。“如果我们要理解自然,如果我们要掌 控我们的物理环境,我们就必须使用一切观 念,一切方法,而

16、不只是从中选择的一小部 分。”在费耶阿本德看来,知识并不是趋向 于某个理想观念的一系列没有矛盾的理论, 并不是逐步接近真理,而是一个不断扩大的 海洋,充满了各种互不相容的、甚至不可通 约的理论和信念,每一个理论,每一个童话, 每一个神话,都是这个海洋中的海水,都迫 使其他部分更加完善,“通过这种竞争过 程,都对我们的意识的发展做出贡献”。因 此,费耶阿本德拒绝任何“固定的方法”、 “固定的合理性理论”,他认为这是关于人 和社会的过于“朴素的观点”,是出于“低 级的本能”。“在一切情况下,在一切人类 发展阶段都能捍卫的只有一个原则。这个原 则就是:各行其是。”只有这个原则才不阻 碍科学的进步。从

17、逻辑实证主义到科学历史主义,科学 划界从绝对标准发展到相对标准。而费耶阿 本德认为“科学研究怎么都行”,这种无所 谓科学划界标准更加体现了科学划界标准 的弱化。费耶阿本德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 科学划界标准,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反 对科学哲学家们对于划界问题的纠缠。他从 知识和道德方面对科学划界进行了批判:首 先,在知识上,科学的发展利用了非科学的 成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其次,科 学沙文主义对非科学的迫害和排挤是不道 德的,因此,主张取消对科学与非科学进行 划界。他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离不仅是 人为的,而且也不利于知识的进步”。科学 划界的消解论抹杀了科学与非科学间实际 存在的差异,

18、使科学历史主义走向极端。反 对科学沙文主义可以使科学更加宽容,消解 科学划界标准却为伪科学的泛滥提供了空 间。7、科学与伪科学的辨别1)科学的含义与特征辨别科学与伪科学,必须厘清科学的含 义。贝尔纳曾指出:“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 的范畴,本来就不能用定义来诠释,故而必 须用一种阐明性的叙述来表达。”有鉴于此, 本文从以下方面阐释科学:第一,科学是系 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二,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的特殊认识活 动。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研究活动 (如系统观察、周密实验等),可将科学看 成一个发现、解释、检验知识的过程或活动。 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随着科学活动 规模的扩大,

19、科学研究方式由个体自由探索 走向集体分工合作和社会协作。17 世纪中叶 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标志着科学社会建制 化进程的开始,19 世纪科学家作为特殊的社 会角色正式进入职业化阶段,科学活动逐渐 形成特有的人群组织即科学共同体,并形成 特有的活动和评价等制度体系。科学逐渐发 展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在理解科学含义的基础上,把握科学的 本质特征,有利于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系统性研究以 获取知识并进行系统性阐述的过程,其有严 格的逻辑体系。科学知识体系要求在逻辑上 自洽,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具有一致性,力 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客观事物,零散的知识堆 积不能成为科学。精确性。意即科学必须提供

20、具体明确的 知识,其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必须精 确、明晰、严格而系统。解释性。科学并非事实的简单堆积,必 须对事实进行解释,不仅要陈述“是什么”, 更要回答“为什么”。正是对解释的追求造 就了科学,体现了探究精神。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和可检 验性特征使其具有可变性,其中包含可错 性。科学表述的严格精确相对于含糊而不严 格的概述,被验证为错的可能性变大。此外, 科学本身是按照一定理论预期进行的一种 探索未知的活动,探索结果可能与理论预期 不一致,这就需要修改原有理论。允许科学 出错,正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可检验性。科学对事实的解释,在可控 的条件下必须接受严格检验。要求科学必须

21、 推导出可接受检验的论断,并预言可能出现 的新实验事实,进而通过实验的检验,确定 其解释内容的真伪。科学的可检验性蕴含批 判性,无论科学理论出自何种权威,结论、 证据和方法都必须接受检验,接受批判性评 价。可检验性是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区别。主体际性。是指科学知识能在各认识主 体间交流、讨论、理解和检验。科学具有客 观真理性,科学知识也是客观、普遍的,因 此能够被不同认识主体重复和理解,接受不 同认识主体的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讨论、交 流。主体际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 本条件。2)伪科学的特征模糊性。与科学的准确性特征相反,伪 科学常用含糊、模棱两可的表述。在概念上 和逻辑数学上,伪科学往往

22、脱离严格的逻辑 思维,假设和理论不因遇到其他证据的变化 而变化。这种教条、不接受批评的态度,违 背科学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不可验证性。伪科学因缺乏重复性,其 命题极力逃避检测。“伪科学的假设和理论 一般地在经验上和理论上或者不能检验,或 者受到拙劣的支持。这个特征事实上是一切 伪科学的特点。”是否具有验证性是科学与 伪科学的根本区别。神秘性。科学的内容是客观的,论证严 密、遵守逻辑,而伪科学多借助神话或毫无 根据的神秘事物获得自洽性。科学发现的手 段和过程公开,而伪科学则尽可能隐秘。补充注释性。伪科学靠注释进行研究, 通常需要堆积大量资料以弥补证据的匮乏。 伪科学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和修正,

23、 也不能以充分证实的普遍理论为基础,常采 用无法驳斥的假设,运用虚假的相似得出论 据,多用情景描述加以说明。因此,由于其 论据上的匮乏、逻辑自洽的欠缺,伪科学惯 常采用假设和注释。隔绝性。伪科学一般与所处的时代是隔 绝的、格格不入的。正由于伪科学包含为时 代所不容的错误思维,因此其不得不常常借 助于古老、混乱的理论和假设。8、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科学家有权利坚持某个理论,即使与观 察相矛盾,但这种权利属于人的基本权利, 并非科学所特有。科学在逻辑上与其他活动 相区别,但是在实践上,科学离开其他社会 历史因素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以方法论原则 为标准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伪科 学,可以涵盖科学的

24、不同理解和科学的历史 发展。基本的方法论原则适用于科学理论、 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科学是变化的,科学方法论原则也是变 化的。正如我们相信当前最好的科学理论, 我们也相信当前最好的科学方法。量子力学 或相对论将来也许会被修正甚至被推翻,但 它们是我们当前的科学知识的一部分,而亚 里士多德物理学、地心说、燃素说则不是。参考文献1 董建栋浅论中医的科学属性J亚太传统医药,2006(7).2 黄顺基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存废之争J辽东学院学报,2007,06(3).3 黄开斌中医不是伪科学而是未科学J前进论坛,2007(7).4 朱少均系统医学与中医学的未来形态J医学与哲学,2007,09(9).常存库中

25、医科学性论析J医学与哲学,2007,04(4).6 马伯英中医科学性的内涵兼论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J.科学文化评论,2007(4).7 李醒民划界问题或科学划界J.社会科学,2010(3)8 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06(1).9 李艳君论振兴中医与中医现代化的关系J.榆林科技,2011(4).10 朱少均科学化:中医现代发展的大趋势J医学与哲学,2012,02(2A).11 刘思宏中医是不是科学J商,2012(16).12 潘文华由伪科学的新盛行看科学划界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08(4).13 侯丽西方学者呼吁抵制”伪科学” J中国社会科学报.20

26、14,11(1)14 A. Cediel, L. Bergman, The Real CSI: How Reliable is the Science Behind Forensics PBS Frontline,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Boston, MA, April 17 2012.15 G.S. Morrison, The likelihood-ratio framework and forensic evidence in court: are sponse to R v 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a

27、nd Proof 16 (2012) 1-29.16 G.S. Morriso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forensic science and forensic pseudoscience: Testing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d approaches to forensicvoice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and Proof 16 (2014) 8-617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seudo-scienc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