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1445896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内容提要: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关键词:日本文化基本人际状态文化心理自他协调性自我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笔者曾指出许烺光的“心理一社会均衡”(psychscialhomeotasis

2、,简称ps)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基本人际状态”(umacostnt)概念,能为我们认识诸如中国、日本、美国等大规模文明社会的“人的系统”提供新的视角。也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笔者提议用“缘人”指称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自我认知”是基本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其他三个维度是情感、交换与群型)之一,它指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下的人如何认知、界定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过程,属于人心理活动的较深层次,可称其为基本人际状态的“内形象”。自我认知与基本人际状态的其他几个维度密切相关,并因文化模式不同而不同。本文拟讨论“缘人”的自我认知维度。 一对日本人文化心理特征的探索 “自我”(self)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格”

3、(personaty)是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中两个重要概念。心理学对自我的定义是:“对自己的特点、行为表现等属性的认知,它是对自己发生的动作、行为、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的组织、调节与控制,是以人的躯体及其所属社会财富(社会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对人格的定义是“与个人有关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状态的组织集合体”。“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与一致的态度、价值和知觉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系统。”但在当代心理学中恐怕再没有像“自我”与“人格”这两个概念那样引起广泛的争议了。目前心理学教科书上使用的人格概念多是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理想的一种表述,它与西方人生活的现实也未必完全相符,遑论其他文

4、化中的人。一些心理学家似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得出的结论都较谨慎。如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杰里伯格(jeryburger)指出:“关于自我概念的不同观点也意味着来自两种文化类型的人对于自我满足和感觉良好概念的看法有所不同。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想到他们独特的价值和个人成就时就会感觉良好,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的自我满足感来自于他们感知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文化中,当找到归属感、感到自己承担了适当的岗位的时候,人们的感觉会良好。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融入社会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是骄傲的源泉,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独立性最被看中。”他还以日本为例,指出现代人格心理学中关于自我、自尊、自我实现、自我

5、评价、自我表达、成功动机、人际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并不适用。姑且不论他关于“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概念是否妥当,他指出现代心理学的局限性应当说是很诚实的。 其实,日本早有学者认识到现代心理学中自我、人格等概念的局限性并致力于探索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们为“日本文化心理派”或无不当。不过,这方面的探讨构成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多种学说。从方法论上看,这个领域中较严肃的观点大体上是沿着“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两个方向展开的。 “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大都有精神医生的背景并有丰富的病案积累,故他们多从精神病理的角度认识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精神病学者的古泽

6、平作可称为此一派的先驱。他早年留学德国并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对弗氏提出的“奥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持怀疑态度,并向弗氏当面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阿阇世情结”,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弗氏的注意。1933年,古泽发表论文正式提出用来描述日本人文化心理的“阿阇世情结”概念。阿阇世是佛经中的人物,其故事梗概是:阿阇世是王舍城的王 子,母亲是韦提希夫人。韦提希为保住夫君频婆娑罗王对自己的爱,决定怀孕生子,而这个孩子是住在森林里的一个仙人的化身。根据预言,这个仙人到去世还有三年的时间。韦提希夫人生子心切,便害死了仙人,怀上的孩子就是阿阇世。由于恐惧仙人的诅咒,阿阁世出生时从一高塔上跌落下来,所幸的是只受了轻

7、伤。阿阁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母亲的美好形象幻灭了,他要杀死母亲,却被臣下劝阻。阿阁世被一种罪恶感所困扰,身上起了脓疮,发出恶臭。这时,只有他的母亲细心照料他。通过这种无声的奉献,韦提希夫人原谅了想要杀死自己的儿子,阿阁世也原谅了母亲。 古泽平作从“杀父娶母”的奥狄浦斯想到了佛教中“杀父囚母”的阿阁世是很自然的,但当他对这个佛教故事进行文化心理学解读时发现两个故事的不同内涵:前者基于父性原理而后者基于母性原理,奥狄浦斯的结局是受惩罚而死,而阿阁世是醒悟后对他人的原谅。基于这样的差别,古泽提出用“阿阇世情结”来描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古泽的弟子小此木启吾将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修正和发挥,将“

8、阿阇世情结”的主要特点概括为: (1)儿子与理想化了的母亲的一体感; ()当母亲的理想形象幻灭后,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3)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儿子原谅了母亲,恢复了与母亲的一体感。 这是一种基于母性原理的对罪恶感的自觉并通过忏悔恢复母子问亲密关系的心理特征,它反映的不单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是相互原谅和相互依赖。如果说“奥迪浦斯情结”反映的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罪恶观,那么,“阿阇世情结”反映的则是以“关系”、“缘起”为特点的文化。 该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土居健郎。他也是一位精神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注意到日本人一种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个特征集中体现在日语中一个特有词汇“

9、甘之”(汉译“娇宠”)中。关于土居的娇宠理论,笔者已著文专门评介过,这里补充的只是土居的“娇宠”理论与古泽平作的“阿阁世情结”的相通之处:二者都是指日本人对人关系中的一种源于母子一体化的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反映的是一种相互依赖的自我认知模式,某种程度上“娇宠”可视为是对阿阇世情结的阐释。 同是精神医生的木村敏也同意土居的“娇宠”理论,认为“娇宠”的本质是“带着感情,以一种亲切的态度撒娇”。他认为,西方人的“自己”是“一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变的自我的一部分”,而日本人的“自己”(“自分”)不像西方“个人”的“自我”那样是一种确实的实体,而是一种在对人关系中获得的、带有流动性生活空间的东西。西

10、方人的“自我”是一种带有独自性、恒常性和连续性的东西,而日本人的“自分”是指自己以外部分中自己应当得到的那一份,不具有恒常性、同一性。总之日本人的“自分”概念不是一种来自主体内部的抽象实体,“毋宁说是来自自身外部的、在具体的与他人关系中把握、从自己应得份额中获得的现实性”。对于日本人来说,“自分”并不在自身内部寻求存在的依据,所以“我是谁”、“你是谁”等问题并非由自身决定,而是由“我”与“你”之间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另一方向是一些社会心理学学者的探索。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南博关于日本人自我的观点影响比较大。他认为:“在日本人的自我中,外在的客我意识特别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意识影响了自

11、我构造的整体。由于外在的客我意识太强,内在的客我受到压制,形成了否定性自我。”他提出了“日本人自我的不确实感”和“集团我”等说法,认为日本人之所以被认为缺乏主体性、没有确立自我、没有自我主张、不自己积极主动地行动等,皆是自我的不确实感造成的。他概括的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点如集团依存意识、注意个人在集团中的位置、从众、行为的定型化(“型”的重要)等,也是因为个体为了获得一种自我的确实感。南博虽然也指出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心理有其优点,但他更多地是在否定意义上展开他的观点的。他认为:“社会的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就是人的自我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主义的发展。”这个观点明显带有战后日本社会急速追赶西方的时代

12、烙印。 原京都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滨口惠俊在分析日本自我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间人”理论也是有代表性的一种。他认为西方“个人”的自我认知特点是存在一个不可侵犯、独自性的“人格”,自我存在的确实感和自我依赖的态度是“个人”存在的条件,也构成个人的核心部分(通常称为“自我”)。与此相对应,“间人”没有这样一个核心。“间人”不是“自我”的延长,而是一种“在对人的关联中意识到关联性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以与他者的一体感(有时候是对立的感情)为前提,在对人感觉中来确认自己”。他也同意土居、木村等精神 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日本人的“自我”是一种与他者共有空间并带有相对特点的、依赖他者并与他者协调的自我

13、,是受社会制衡并建立在与他者相互依存之上的。不过,与精神医生们的看法不同的是,他不仅不把这种特点视为病态或不成熟的表现,而且给予高度评价:“此种依赖性倾向容易被视为不成熟的人格,但这并非对他者的单方面依赖,而是相互依赖。而且由于相互依赖,人的恣意性要求被有意识地抑制,社会系统方面也不断要求这种自我抑制。此种相互间的自我抑制,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成年人的行为方式,而那种没有任何遮拦地提出自我主张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毋宁说被视为小孩子行为。”与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公文俊平。滨口和公文都属于“日本文明学派”,他们对于日本人自我认知模式的高度肯定性评价体现了经济成功后日本人的自信。 属于社会心理学套路的

14、还有“跨文化研究”学者的探索。他们也多是社会心理学出身,对日本人的自我认知、人格、人际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儿童哺育、家庭成员的习惯、学校功能以及青少年的社会态度等问题作了跨文化研究,以翔实的调查数据证实了日本人自我认知的一些重要特点(也证伪了一些流行的看法),但限于篇幅这里不拟介绍。 二“缘人”自我认知群体的特征 上述学者们的努力旨在探讨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的特点。但应当指出,无论是日本还是西方的研究者,在说到日本人的自我以及人格特点的时候,多是在相对于西方“个人”的意义上立论。在这个含义上关于日本人自我认知模式特点的讨论似可扩大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社会甚或整个非西方社会。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基本

15、人际状态,都是以强调人的相互性为特点。上文提到的“阿阇世情结”、“娇宠”理论以及“问人”理论,虽然旨在描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点,但就其体现的强调人的相互性、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界定自我这个意义上,与中国人的自我认知模式有相同之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不是以生物体为中心界定人而是在一个人际圈子中界定人,自我认知模式都是“伽利略式”而非“托勒玫式”,故而这些描述许多也适于中国人。从与西方“个人”相对应含义上认识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固然很重要,但仅如此还不够,还需要认识日本人的不仅区别于西方“个人”也区别于其他非西方社会(如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但遗憾的是目前此种讨论还比较少。从我们的视角看,上述日本文化

16、心理学派揭示的日本人文化心理的特点有两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第一,日本人自我认知的参照群体的特点是什么。与同样是在人际关系中界定自我的中国人的区别在哪里。第二,日本人的自我认知遵循着怎样的文化机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可以称为对日本人独特文化心理的真正把握。笔者认为,作为以强调相互性为特点的基本人际状态的一个亚类型,“缘人”这种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不仅与西方的“个人”不同,也与同样强调相互性的中国人相异,而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 我们先来讨论“缘人”的自我认知参照群体的特点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视角中可归结为“心理社会均衡”(ph)模型中第三层(“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层)的构成问题。

17、亲属成员也是日本人psh模型第三层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处于绝对优先地位,亲属集团不那么恒定和持久,但也不是像西方“个人”的第三层那样总:是由陌生者组成。“缘人”的第三层与第二层的界限较模糊,即第三层中常有本属第二层的成员。“缘人”用来界定自我的人际关系圈子也依关系的远近由内向外依次分为“身内”、“仲同”和“他人”,这与中国人由亲人、熟人和生人构成的人际关系圈子相类似,但与中国人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并非完全基于血缘资格而是基于包括其他因素的某种机缘(血缘、地缘、业缘或者其他因素)走到一起的个体组成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转换性和不确定性。中国人的“亲人”与“熟人”之间是不可转换的,而在日本人的“身内”与

18、“仲间”之间则存在一定的可转换性,例如传统日本人的“家”也包括非血缘关系者如仆人、雇工、弟子等。日本人所属的关系密切的小集团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由于个体处在一个可以转换的和较不确定的人际关系圈子中,人际关系中的“自己”处于一个更不明显、更不确定的位置,这与中国人明显以“自己”为中心的同心圆式人际圈子(费孝通所称的“差序格局”)形成对照。个体的行为所依据的既不是基于自我利益、自我感受、欲望等“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不是某种固定的基于伦理规范的“角色意识”,毋宁说主要是依据个体与他者互动时的情境以及基于他者的反应和感受的“他者意 识”。个体的存在通过他者的存在而界定,甚至看不出这个交往圈子的中心

19、在哪里。自我确定的相对困难性对个体带来的一般影响就是南博所说的日本人自我的“不确实感”。 日语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或许可以很好说明“缘人”自我认知上的这一特点。日语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省略主语,甚至可以不出现人称,讲话者与对方的关系、身份地位等完全可根据动词的变化清楚地判断出来。我们知道,在中国语言(可能还有其他语言)中,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也可省略作为主语的人称,但日语中这种情况似乎更普遍。日语中词尾变化的特点使得许多情况下若出现作为主、宾语的人称反而显得不够洗练,交流双方完全可以根据动词(特别是日语独特的授受动词)词尾的变化弄清句子所指的主与宾。不仅如此,句子中出现的人称还可以根据讲话者与对方的

20、关系而变化,这也是非常独特的。例如,如果是对孩子讲话,“我”可称作“paa”,“你”可称作“oae”,但若是对友人,则是另外的表现方式。“我”与“你”在几种关系中的变化如下: 这说明日本人对“我”与“你”的界定因关系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这与英语中不变的“我”(任何时候都大写的i)与“你”(o)完全不同。汉语中对“我”的称呼也有多种,也表现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界定自我的特点,但中国语言中对“我”的不同称呼似乎更具有重视道德、重视自谦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对于孩子、朋友、地位高的人、兄弟等都可以你我相称(有时候对于地位高的人称“您”,但这种称呼主要流行于北方)。这种情况与英语类似而与日语有很大不

21、同。这可视为日本人的自我具有更大不确定性的表现。 三“缘人”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 仅仅指出“缘人”自我认知的参照群体的特点是不够的。根据“心理一社会均衡”原理,“基本人际状态”是一个与文化变量相关的自均衡体,每一个维度都带有均衡的性质,因此还需要了解“缘人”的自我认知的均衡机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需要指出现代心理学中一些概念的局限性,例如,现代心理学中对“自我”有各种分类:美国心理学家.h.米德的“主我”()与“客我”(me),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自我”,以及“现实我”、“理想我”的分类等。应当说,这些分类方法对于了解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有用的,但这些概念基本上是基于西

22、方个人社会的经验,比较适合对西方个人主义自我的分析,而在分析“缘人”独特的自我认知机理时就不完全适用了。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尝试从心理社会均衡的角度用几个适合日本文化特点的新概念来揭示“缘人”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 第一,“个我”与“群我”的融合。在个人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处于二元对立状态,当代社会心理学中也多是在这种对立的意义上使用这一组概念的。但在基本人际状态并非“个人”的社会,个人与群体未必是对立的,如在日本社会中个人与群体之间就没有清晰的界限,因此用“个我”和“群我”这两个概念来阐述其自我认知模式比较合适。这一组概念反映的是人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相互性、个体性与相互性相辅相成的属性。

23、从一定意义上“个我”可以看做是小的“我群”,“群我”也可看作大的“我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过度强调“个我”都被认为不妥,都要求将“个我”与“群我”融合在一起(这与强调个人的西方文化不同)。而“缘人”模式的特点在于:“群我”是一个因各种机缘走到一起的人缔结起来的关系密切的集团,而且集团中的“他者”是个体界定自我优先考虑的,即个体有较强的“他者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缘人”的“群我”不是“个我”的扩大而是“他我”(他者眼中的自我)的集合。 第二,“表我”与“里我”的切换。虽然文化上要求个我融合于群我,但这并非说完全否定作为生物体基础的个体的本真存在,而是将本真自我的表现置于适当的情境和针

24、对适当的他者。这就有了另一套自我认知的文化机制,即“表我”与“里我”区分和切换。“表我”与“里我”这一组概念也包括“人前我”与“人后我”以及“真我”与“伪我”。由于基本人际状态是以强调人的相互性为特点的,生活中要较多地考虑他者的想法、感情和行为,因此个体有时就不能将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缘人”的人生带有较大的表演性质。这较突出表现在日语中的“建前”(tatema)与“本音”(one)这一对概念中。“本音”指的是“里我”或“人后我”,表示的是个体真实的愿望和要求,较接近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而“建前”则是指“表我”或“人前我”,它代表的多是理想、道德、原则、规则、仪式等,较接近弗

25、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在“缘人”状态下,个体的表我与里我并非处于对立状态,个体可以保留更多的本我部分。本我既没有像“个人”那样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 也没有像中国人那样完全角色化。个我与群我均衡过程中需要牺牲的个我部分可以以“本音”的方式存在和释放,从而使得个人的ph获得动态平衡。这一机制可视为对上一个机制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人毋宁说是相当“自由”的,其“自由”在于个体既可以保持“本我”又可保持“超自我”,而无需将“本我”压抑到潜意识中,至多是抑制到“不可表意识”层次,将其限定在特定场合、特定的人和特定的事情上。当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都是戴有“面具”的,尽管如此,对西方个人来说,行为上

26、明显的“表我”与“里我”的区别更可能被视为某种病态人格(如分裂人格)的表现,而对“缘人”来说,将自我分为“表我”和“里我”并依据情境熟练地把握二者的切换,不仅不被认为是病态而且被视为一个人高度成熟的表现。“建前”与“本音”是一套文化设置,正确识别他者的“表我”与“里我”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文化技能”。熟练掌握这二者的切换使得个体角色可轻易地转换,并能对集团的原则、主义、道德作相对处理,从而减轻了因群我个我融合所要求的对个我的抑制和牺牲而带来的内心焦虑,使得行为上的自他协调以及个体与群体处于动态均衡状态成为可能。这种情况下的个体与群体不是二元对立的,集团亦非个人的对立物,二者是融合

27、在一起的。第三,对序列的强调。界定自我的人际关系圈子的不确定性、自我的非固定性以及个我融合于群我等特点,无疑加大了行为中界定“自分”的困难,而根据ps原理,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需要界定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否则个体就无法与他者建立任何确实的联系而获得安全感。而要获得自我的确实感就需要借助与“他者”的某种差别来设定一个序列,这就使得序列以及在序列中的位置对于界定“自己”尤为重要。强调序列和位置是“自他协调”性自我获得自我确实感所必需的,也是对前两个机理的补充。“缘人”为了在对人关系中界定自我而设置的序列,与印度教社会的基于超自然的种姓序列不同,它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区别,也与中国人那样完全依据血缘的远近

28、等人的角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伦秩序规范的序列不同,它还要考虑其他差别,如年龄、性别、学历、力量、才能以及情境等某些更不固定的和随情境而变化的因素。所以,缘人社会的“他者”在许多情况下既不是个人社会那种处于平等地位的“相同资格者”,也不是中国社会那种完全固定化了的“角色”,而是一种依据种种差别处在一种或高或低位置的、带有更大机缘性的“缘者”,自我的决定也更取决于个体在当时当地情境下与他者的关系。这就是南博(还有中根千枝等文化人类学家)所概括的日本人有较重视个体在某种序列中的位置的特点。在笔者看来,这也是日本人在文化心理上具有较容易服从权威、较容易接受自己所处的位置(所谓“各守其位”)的原因。 四

29、“缘人”自我认知模式的利与弊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模式既不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不成熟”、“病态”,也不像某些日本学者褒扬的那样完美无缺。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有利亦有弊。 “缘人”自我认知模式的优点之一,是个体采取与他人协调的行为方式融合于群体,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柔软性、融合性,表现出较强的以他人为本位的倾向以及个体与他者的较大的协调性。这个特点使日本人更易在小集团中结成和谐关系和为集团献身,集团也表现出更大的一体感。一项问卷调查证实了这种模式的优点,如亲切、尊重对方的立场、信赖和诚实、自我抑制、与对方协调、合作、妥协等。“缘人”状态的个体能较容易地与任何资格的人缔结密切关系,这是日本近代向

30、现代企业组织较快过渡的文化心理原因。另一个优点是,缘人状态下个体的“本我”与“超自我”不是处在对立之中,个体在维持“超自我”的同时亦可保持“本我”。这意味着在一个集团中个体可以以“建前”的形式处理集团的原则、理想、主义、纪律,而同时以“本音”(“本我”)的形式处理个人的真实欲望、情感以及想法等。在西方“个人”社会这两者处于对立状态并通常无法兼顾,一个人若较多地保持“本我”就会与集团的原则、理想相冲突,这时个体通常要离开集团。由于本我处于被压抑状态,故群体与个体是对立的,而且个体常常有因本我受到压抑而产生的焦虑感。“缘人”状态下的个体能够熟练地在这二者之间切换,从而减轻了由于对本我的压抑所产生的

31、个体心理上的焦虑。“缘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有缺点。这种认知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以”群我”为中心,个体表现出对所属群体的较大的依赖,有过分强调服从群体、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忽视作为个体人的权利和独立价值的倾向。这种模式中的个体呈现较缺乏主体性的特点。群体对个体表现出更强的规范制约作用,这种作用是多层次的,包括风俗习惯、道德、法规等,小到遇红白喜事时穿衣服都有特定的规范,这在日本人文化心理上产生了 一些负面的特点,如忠君思想、盲目崇拜权威、因畏惧被集团孤立和被“世间”(舆论)议论而出现内心焦虑和较强的从众心理(甚至有时候因为自己没有与他人穿一样的合季的衣服也会觉得不安)、根据他人的想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以

32、及人生有较强的表演性质等。 “缘人”的自我认知上的这些特点甚至也体现在作为日本人最大的“群我”整体日本人的层面,例如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上表现出的“和洋折中”的多面性,宗教信仰上的多元性和宽容性,以及日本在对外关系上的暧昧性、缺乏主体性以及随机应变性等。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日本人对于自己以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方式获得的成功感到自豪。但泡沫经济崩溃后,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文化在日本大行其道,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出现了强调个人、突出个性、优先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等趋势。近期,一本关于日本年青一代自我的心理学著作轻视他人的年轻人在日本成为畅销书。该书从心理学的角度人手,切人日本年轻人“

33、干裂”的情感世界里存在着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变化,一种是自我膨胀,另一种是自我萎缩、极端轻视他人等心理变化。该书认为,自我膨胀只是如今日本年轻人的假面具,隐藏在它背后的才是自我萎缩的真面目。从本文的角度来看,自我认知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人际关系模式类似生物体的基因,是文化中较难改变的部分。这不是说自我认知以及人际关系模式不会发生变化,而是说这种变化类似生物基因的变化,不仅缓慢而且也难以判断变化的趋向和评估其得失。从理论上说,如果“缘人”的自我认知模式出现从个我与群我的融合向更强调个我、从表我与里我的切换向更强调里我、从重视序列转向无权威和平等的变化,那么对于发展日本人个体的创造性、培养独立精神等弥

34、补日本人文化心理上的缺点应当说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可能出现“个人”模式的一些问题,如人的孤独、冷漠、缺乏与他人协调能力、人际关系的疏远等。不过,这个推测仅仅是理论上的。与文化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的每一个要素是相互整合和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一个自均衡体。“缘人”的“自他协调”性自我认知模式就是这样一个自均衡体。西方“个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与基督教伦理相整合,基督教中强有力的神的存在、对自我的弱化以及基于原罪伦理的罪感意识等对个人主义起着制约作用,并与后者一道构成一个自均衡体。日本缺乏基督教那样的伦理观,若没有与之相应的制约因素,很难说强调个人主义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们知道,人的生物基因的变化既可能使人

35、成为天才也可能使人成为傻瓜,“缘人”的自我认知模式这个“文化基因”的变化,出现既丢弃了“缘人”模式的优点又产生“个人”模式的弊端的结果亦非不可能。轻视他人的年轻人一书的畅销,毋宁说反映的就是人们这种对“缘人”自我认知模式变化的不确定性的担心。 (责任编辑:林昶) 第二篇。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文化的同时,发现其产生的根基日本社会文化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民族的单一性和社会结构的同质性。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惟一的民族。在漫长的日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民族大迁移及本民族之间的大残杀,社会

36、结构较稳定和统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继承了日本社会传统的“强调集团”主义和业绩主义相结合的献身价值观,对纪律的高度重视又成了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其次,“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日本的农业诞生于公元1世纪,其社会经济文化比中国落后了几个世纪。这时,日本显现出一种“文化滞后”状态。“滞后型文化”可以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是封闭守旧,停步不前,抵制先进文化,从而文化更加落后;一是发扬文化革新精神,兼容并蓄地输入外来文化以改造自身。日本选择了后者,公元7世纪进行的“大化革新”,缔造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又缔造出一个融合欧美

37、文化的日本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第三,节俭意识强烈。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企业文化包容面很广,但主要内容是有关“和”的观念。“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

38、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 第三篇:日本人说话的特点日本人说话的特点 日本人讲话时,喜欢表达浅层意思,不喜欢表

39、达深层意思,这才是最大特点。比如每天早上,儿子睡懒觉,妈妈一边摇晃他,一边喊“快醒醒”。这里的“快醒醒”就是浅层意思,而妈妈的深层意思是让儿子快醒醒,以便起床,吃饭,上学,否则就要迟到了。而日本人在讲话时,通常只表达浅层意思,深层意思需要由谈话对方,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自己去猜测。不过由于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国民心理基本相同,因此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不会猜错。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个问题,下面举两个小例子。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对妈妈说:我饿啦(下面第一句)。这就是浅层意思,深层意思则是说:快给我找点吃的(下面第二句)。但不用说出来。1。空。2。何食物。又比如丈夫对妻子说:下雨啦

40、(下面第一句)。这也是浅层意思,深层意思是说:快把院子里面晾的衣服拿进来(下面第二句),也不用说出来。雨。2。早洗濯物取。留日的同学可以发现,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日本人性格比较含蓄、内敛,不愿意使用命令的口吻讲话,以避免给谈话对方造成不愉快,不礼貌的感觉。所以我说,你要是想跟日本人长期生活、长期工作,必须要学会这种听第一句话,猜第二句话的本领。 日本小禁忌 日本人一向注重礼仪,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许多礼节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比如,日本人认为饮酒时将酒杯放在桌上,让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礼的,斟酒时要右手托瓶底,而客人则应右手拿酒杯,左手托杯底。日本人还忌荷花图案:

41、忌“9”、“4”等数字,因为“9”在日语中发音和“苦”相同;而“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平时要避开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的习惯。 日本商人还忌“二月”、”八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还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忌讳八种用筷的方法,即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公用,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中。 日语单词记忆方法 如何记忆日语单词。学习日语的人常感记词困难。日语词确实难记,因为难寻规律。学习印欧语系诸语,可用词素分析法将词分解为词干和词缀,加以整理,即便利于记住。日语词不是这样由词干和词缀构成的,词素分析法用不上。日语词的来源不一

42、,构成方式复杂。有和语词,有汉语词,有混合词,有派生词;此就其来源而论。在读音方面,有音读,有训读,有音训混读;同为音读,尚可分为汉音,吴音、唐音等等。因而日语词的状况复杂,难读难记。学习者以记词为苦,是有基因的。要彻底解决记日语这一难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日语词的音读。音读和训读有其规律,抓住纲目,分清条理,是记词的关键。只要抓住音和训,记词即非难事。但因音读和训读状况极其复杂,不加深究,则无法弄清其实际,所以学习者感到无从下手。同一汉字,在这个词里音读,在那个词里训读;况且音读和训读都有数种读法,更使人无从掌握。为了顺利地记住日语词,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音读和训读。自从汉语和日语发生关系

43、以来,就在日语中引起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

44、读“”,“山”读“”,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爱”读为“”,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联系。除音读和训读外,还有音训混读,就是在一个词内,有的汉字音读,有的汉字训读,形成音训混合全体。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汉字的读法,而主要是由于

45、日语中的造词所引起的。仅据以上简述即可明显看出日语词呈现复杂现象的根源,同时也说明要解决日语词的难记,就必须抓住音和训这个根源。否则,抓来抓去,总在枝节上转圈子,终究不得出路。我们列出了五十音图“”行至于“”行的全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虽然各行的音读和训读有多有少,甚至多少悬殊,有的音读汉字多而训读汉字少;有的反之,音读汉字少而训读汉字多;有的两者多少大体均等。情形虽是千差万别的,但不论情形如何,有一点是确定不变的,那就是:日语汉字的读音包括音读和训读是稳定的,固定的,大体上是不变的。如前所述,汉字的读音稳定,构成词时,词的读音也是稳定的。例如汉字“生”字,它的音读为“”,所以它所构成的词:“

46、学生”、“先生”、“生活”、“生物学”等,它们的“生”字都读做“”。音读是如此,训读也是如此。例如“手”字训读为“”,于是它构成大量训读词如:“手痛”、“手利”、“手提”、“手塩”等等,“手”字都训读为“”。由此我们找到记住日语的关键,寻得记住日语词的窍门。因为不论汉字是音读或是训读,在构成词时其音相当稳定,这正是我们发现的窍门,找到的关键。西文的语言,印欧语系诸语,它们的词可依词不达意素分析法而划分为词根(词干)和词缀(后接部分);这样划分,即可形成条理,找出规律,得出构词的要领,以便于记住单词。日语与印欧语系诸语完全不同,其构语法是另一个样子,词素分析法用不上。况且日语中有和语词(日语固有

47、的词)、汉语词(来源于汉语的词)、外来语词(主要指来自西文语言的词)以及其他等等。同是汉语词,有音读,有训读,有音训混读。同是音读,有吴音、汉音、唐音、宋音、现代汉语音,还有在汉语音的基础上加以日语音韵化而形成的惯用音,等等。因此,日语单词的读法确实是千状百样,使人弄不清,摸不定。于是学习日语的人对于记住单词甚感困难,因而迫切希望得到简便的记词法。诚然,日语词的状况极为复杂,况且完全用不上西文语言的词素分析法;只有另外找寻一个办法,取得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简便可行的记词法。根据日语的特点,日语单词的来源和构成,我们找到音训记词法,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不论日语词的来源多么复杂,构词的状况如何多种多

48、样,我们只要抓住音和训二者以为纲,就可形成规律,得到系统。为了讲清音训记词法,本书(日语词汇的奥秘)列出了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自“”行至于“”行的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而且每一个音读和汉字和训读汉字列举了例词。从所列材料即可明显地看出:(1)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相当稳定的。(2)总地说(就大体而论)音读或训读的一般规律是和语词训读,汉语词音读。以上两条是总的规律,可以概括日语单词的一般状况。首先说音读和训读相当稳定这一特点。就是说,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相当稳定的。前已举出,例如音读方面,汉字“生”读做“”,在“生”字构成的音读词中,“生”字都读“”。“生”字训读为“”,于是“生”字构成的训读词中

49、,“生”字都读“”;这是训读方面的状况。可见不论汉字的音读法或训读法,其音的读法(音读或训读)都相当稳定(固定),而不是时常变化的。举例如下:汉字“生”的音读为“”,在其所构成的许多音读词中,“生”字都读做“”:生活()、生产()、生物学()、学生()、先生(),等等。汉字“生”的训读为“”,在其所构成的许多训读词中,“生”字都读做“”:生馬()、生字引()、生恥()、生別(),等等。由此明显看出,由汉字构成的日语词,其构成的基础是汉字。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音法;音读汉字构成音读词,训读汉字构成训读词。二者明显有别。音读汉字是以汉语汉字原来在汉语中的读音为基础,进入日本后由日本依汉字原音以反

50、切法读出,这时不免受到日语音韵的影响,也就是将该汉字的原来的音加以日语音韵化,这样读出的汉字音,就是日语汉字的音读。汉字训读与该汉字原来在汉语中的读音毫不相关,而是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根据该汉字的字义而以相应的日语词与之对应,可以说是用日语词将该汉字译而读之。例如,汉语的“油”和“脂”字,日语汉字的训读都是“”。写汉字“油”或“脂”,训读为“”,这岂不是译而读之吗。由此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以汉字原音(在汉语中原来的音)为基础,受日语音韵影响而成,所以它们或多或少总在一定程度上与汉语音有近之处。当然,由于日本人在古代接受汉字时是以古汉语音为根据,而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已有了相当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不

51、可用现代汉语(特别是普通话)的语音与日语汉字音读相比。纵然为此,日语汉字读音与现代汉语的汉字读音仍有某些相近相似之处。至于训读汉字,它是由汉字字义来的,也可以说是该汉字的日语释义,或说是该汉字的日语翻译,所以它与汉语音全然无关。日语汉字读音的稳定性,对于我国人学习日语大为有利,因为这与汉语汉字的读音稳定性相同。在汉语中“生”字读heng,在“生”字构成的词中,“生”字读做heng。再说第二个特点,就是说,一般而言,和语词训读,汉语词音读。这可以说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和语词是日语原有的词,亦即日语固有词,也就是说,汉语尚未进入日本时日语中原已有此词了。例如,“山”字训读为“”,就是说,汉语的“山”

52、字进入日语之前,日本人称山为“”。和语词作训读是日语的一个规律。例如“言”字训读为“”,这是从“说”这个意思来的,和语词有“言合”、“言掛”、“言値”、“言伝”、“言渡“等等。这些都非汉语词,而不是自汉语来的,而是和语词,就是说,这些词是日本语言中固有的,而不是自汉语来的,它们都是训读词。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日语词分为两大类,一为汉语词,是来自汉语的;另一为和语词,是日语原有的,固有的,非源自汉语的。一个汉字,有音读,有训读。音读依汉语原音,训读则是以日语译该汉字之义。这就是我们的音训记词法的基础和根据。我们由此而找到规律,寻出记住日语单词的窍门。请注意,我们学习日语记单词时,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单

53、记,而要以汉字为基础,以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为根据。这是个好办法,完全可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以百带千。以汉字为纲,形成系统,构成胺络。一个汉字足以带起千百个词。记住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一般说,绝大部分的词都依此规律,例外是少数。音读有时可能不仅一种读法,但总有一个读法是主要的,即由该汉字所构成的绝大部分单词都照此音而读,而其他一个或数个读法则是次要的,只有少数词照这次要的读法读音。我们学习日语记单词时,首先要记住汉字音读中的主要读法,以便记住那些多数的词。然后再记其他一个或数个次要的读法,以便记住那些少数的词。训读一般不像音读那样,极少出现一个汉字数种训读法,大多是一个汉字一个训读法。当然还应看到

54、,日语词的构成杂乱,符合规律的终属多数,例外则属少数。采用我们的音训记词法,完全可以解决记住绝大部分日语单词的问题,至于属于例外的那些词,只要在记住绝大多数词的同时加以注意,即不难记住了。任何规律都是概括绝大多数,而允许有例外存在。这不但在语言方面是这样的,在其他方面莫不如此。音训记词法以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为基础,是循着日语词的构成和发展而来的,因而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它不仅行之有效,而且简便有序,有条理,成系统。以音训为纲,自然能够以一个汉字带起(贯穿)其所构成的所有的词。这个道理十分明显,合情合理,切合实际。况且这更适合于我们中国人学习日语记单词。因为我们中国人学习一个一个的汉字,记住

55、汉字的音,在任何场合,在任何词里,一见着这个汉字,就读这个音。学会一个“飞”字,遇见“飞机”、“飞行员”、“宇宙飞船”等只要有“飞”字的词,都有会认识这个“飞”字。因此中国人学日语记单词更适合于采用音训记词法。总之,记日语词以汉字的音和训为纲,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日语中引入汉语词,称为“字音语”,另外又创造出打新的词,称为“和制汉语”;二者皆用汉字和假名书写。不仅这些,还有日本人依照汉字而创造的新字(汉字中原来没有的字),称为“和字”或“国字”。这样一来,日语词就在复杂之上更加复杂起来;难分条理,难辩体系,实在难记。在如此而已复杂混乱的状况下,只有抓住音和训这个总纲,才能化繁为简,以纲带目,记

56、词的难题也就可以解决了。为便于记词,掌握音读和训读是十分必要的,已如上所述。从日本人创造汉字看,也可看出读音与日语词的关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学习汉字造字法而创出新字,称为国字或和字;这种字是训读的,举例说明如下:俤():由“人”和“弟”二字组成。意为“面貌”、“影像”。働():由“人”和“動”二字组成。意为“寒风”。凪():由“風”和“止”二字组成。意为“风住,风停”。峠():由“山”和“上、下”三字组成。意为“山顶”、“山岭”。噺():由“口”和“新“二字组成。意为“故事”。榊():由“木”和“神”二字组成。意为“寺庙的树”。颪():由“下”和“风”二字组成。意为“山风”。毟():由“

57、少”和“毛”二字组成。意为“揪毛发”。畑():由“火”和“田”二字组成。意为“旱田”。畠():由“白”和“田”二字组成。意为“旱田”。辻():由“十”和“和“辶”二字组成。意为“十字路”。躾():由“身”和“美”二字组组成。意为“教育”。鱈():由“鱼”和“雪“二字组成。意为“鳘鱼。除了上列诸例外,还有一些,如椙(),樫(),糀(),柾(),襷(),(),(),麻呂(),等等。这些都是在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依照汉字造字法而创造的字,即国字(和字)。这些国字多依汉字六书中的“会意”方法创造而成。例如,用“人”和“动”二字相合而成为“働”,以表示“劳动”。以“口”和“新”二字而为“噺”,以表示“

58、新鲜的话儿”,转而为“故事”之意。(这里对原文有一小部分省略因为我的日语输入法写不出部分日本汉字。)如前可述,音和训是日语词的重要因素,因而是记词的关键。只有从音和训入手,才能找到日语词的构成。找到词的构成才能由此分析归纳而求得规律,进而据此规律而形成体系。这样,日语词的状况再复杂再繁乱,也可理之井然,纳入轨道,化千为百,理百为十,终于在杂乱无章中找到明晰的头绪,自可分别归类,记住单词就不难了。 第四篇。日本企业文化特点电影忠犬八公讲述了一只日本秋田狗对主人的忠诚和爱,从侧面也反应出了一些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忠诚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工忠于上

59、司、忠于企业、公司忠于员工。日本企业不仅推崇能力,更看重忠诚。同时,日本企业员工也同时把忠诚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荣耀。在日本,不忠诚的人是被人唾弃的。日本员工时时处处维护自己企业的荣耀,不允许任何人有辱自己的企业。日本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企业是员工的家,情感的纽带,道义和责任的要求都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也十分罕见,从一而终任劳任怨是日本企业员工所只能从的道德准则。此外,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日本员工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无条件服从企业,为企业发展忍受各种苛刻的条件。日本人的忠的意识除了受儒家文化

60、的影响外,还因为自身的忧患意识浓重,日本的耻感文化特色,资源短缺,受灾频繁,是日本人必须强调一种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生存,从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二、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 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日本民族主义传统和与此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叫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细想贯彻到企业文化

61、中,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正是这各方面的综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从而爆发出勃勃生机和很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于美国企业的机械性组织。 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企业重视团队能力,个人能力被置于其次地位。日本企业采取年供序列工资制,晋升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要成长为一名受重用的优秀员工,要被派往多个地点去

62、任职,要经历多种岗位和工种,虽然有些工作貌似琐碎无聊,与企业似乎无关,但能否安心兢兢业业地做好这些工作,却是企业考察员工的适应性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日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机制,要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过分的自我表现会收到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判事物,二是要以群体的和谐为评判标准。在日本,集体活动甚至于下班后去喝酒都不能够轻易不参加。 三、精细 日本作为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为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人养成了精细的文化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太过于拘泥小节。 日本企业不允许在细节上出现问题,并习惯于从细节上考察员工。日本员工为了在细

63、节上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决看似可以忽略的小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日本产品的质量在这些精细之处击垮对手。 四、家族主义特色显著 日本过去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日本民族具有明显的农耕民族的某些文化物征,它首先表现为集团内部的互助合作,由于农耕作业,从播种到收获,绝非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家人、族人必须互助合作,这使得日本人养成了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与个人才能相比,他们更重视协作与技术的作用,即表现为家族主义。这种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则普遍表现为“团队精神”,一种为群体牺牲个人的意识。在日本,集团是一个广泛含义的概念。日本社会是集团的社会,一个企业可以被看作是集团,企业

64、内部的科室、班组、事业部等也都是大小不一的集团;在企业外部,相互间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结合成集团,无数个集团最终又构成日本国家和民族这个总的集团。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家族主义精神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第五篇: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作业:初中生认知特点有哪些。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 一、行为塑造:行为主义学习论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