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学习指南
《生理学学习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学习指南(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理学学习指南--感觉器官 一、基本要求 掌握:1. 眼的调节反射概念、三个方面及各方面的意义; 2. 视觉的二元学说及其依据,视锥系统和视杆系统的主要特点; 3. 视敏度、近点、近视、远视、散光、老光、暗适应、明适应、视野概念; 5. 鼓膜和听骨链的降幅增压作用; 6.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熟悉: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 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 3. 视紫红质的化学本质、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4. 耳廓和外耳道的作用; 5.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了解:1.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2. 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简化眼的特
2、点; 3. 眼的调节反射过程; 4.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锥细胞的换能原理,视网膜电图; 5. 色觉的三原色学说; 6. 咽鼓管的作用; 7. 声波传入内耳的两种途径; 8. 耳蜗的结构要点,听神经动作电位; 9.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二、基本概念 感受器(receptor)、感觉器官、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换能作用、感受 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编码作用(coding)、 适应现象(adap tat ion)、简化眼(reduced eye)
3、、视敏度(visual acui ty)、眼的调节(visual accommodation)、正视眼、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近视(myopia)、远视(hyperopia)、 散光(astimatism)、老视、瞳孔对光反射、互感性对光反射、夜盲症(nyctalopia)、暗适 应(dark adaptation)、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视野(visual field)、听阈 (hearing threshold)、可听阈、听域、气导(air conduction)、骨导(bone conduction)、耳蜗微音 器电位(microphon
4、ic potential)、前庭反应、眼震颤(nystagmus)。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 置。感觉器官由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附属结构组成。 根据分布部位分为外感受器(皮肤的触、压、温度等感受器)和内感受器(如肌梭)。 也可根据所接受的刺激性质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1适宜刺激 每种感受器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如光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适宜刺激。 1.2换能作用 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上的
5、电信号,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刺激首先在感受器(或感觉神未梢)引起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的局 部电变化,有局部电位的特点。感受器电位使感觉神经纤维膜电位发生除极,达到阈电位水 平时,就在感觉纤维上引起动作电位。 1.3适应现象 当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持续,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 随时间而下降,称为感受器适应。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触觉和嗅觉感受器属于快适应感受 器,其意义在于很快适应环境,有利于接受新的刺激。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等属于慢 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机体对姿势、血压等进行持久的调节。 1.4编码作用 感受器可把外界刺激,经换能作用转换成
6、神经动作电位的序列。刺激强度是通过每 一条传入纤维上的冲动频率,以及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来编码的。 2、 视觉器官 眼是视觉器官,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系统构成。适宜刺激是波长 370~740nm的光波。外界光刺激,经过眼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视锥和视杆细胞将 光能转变成视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最后传到皮层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2.1眼的折光系统 2.1.1 折光系统 由折射率不同的光学介质和曲率半径不同的折射面组成。光学介质 包括: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折射面包括: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晶体前表面和后表 面。 2.1.2 眼的调节 人眼看近物(6 米以内的物
7、体)时,由于物体的光线呈不同程度的 辐散状,这些光线在折射后将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引起的是一个模糊的视觉形象。但由于正 常眼能 在看近物时进行调节,因而也能十分清楚地视近物。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的 调节、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其中最主要的是晶状体的调节。 (1)晶 状体变凸:6 米以内物体的光线进入正常眼内时,其模糊的视觉形象出现 在视区皮层,由此引起的传出冲动经过皮层-中脑束到达中脑的正中核,再到达发出动眼神 经 中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有关核团,最后到达睫状肌,通过释放Ach作用于睫状肌上的M受体, 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依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 出,眼的总折光能力增 加,结果
8、也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眼的调节能力可用眼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 示,这个距离称为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近点越小,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眼的 调节能力越强。 (2) 瞳孔缩小:视近物时,还同时出现瞳孔缩小,称瞳孔缩小反射(也被称为瞳孔 近反射),其意义在于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 眼球会聚:视近物时两眼视轴向鼻中线会聚,称眼球会聚。两眼会聚的意义在 于视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点上。 2.1.3 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1) 近视眼: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
9、 在视网膜之前,然后光线又开始分散,在视网膜形成模糊的物像。矫正的方法是佩戴凹透镜。 (2) 远视眼: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能力太弱,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 后聚焦,形成一个模糊的像。矫正的方法是戴适当焦度的凸透镜。 (3) 散光:散光是指眼的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即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 等,入眼的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成焦点,造成视物不清。纠正散光可用柱面镜。 (4) 老视:由于老年人晶状体的弹性减低,视近物时因眼的调节能力降低,光线聚 焦在视网膜之后,表现为近点远移。但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上,这不同于远视眼。矫正 的方法是视近物时戴适当焦度的凸透镜。 2.2 眼的感
10、光系统功能 2.2.1 视网膜的二种感光细胞 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 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它们与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的联系会聚程度高,共同组成 视杆系统,它们对光 的敏感性高,能在昏暗条件下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即具有晚光觉功 能,分辨能力差,但无色觉,只能区别明暗。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特别是中 央 凹处),他们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的联系的会聚程度低,共同组成视锥系统,它对光的 敏感性较差,只在强光刺激下引起视觉,即具有昼光觉功能,分辨能力强, 且能辨别颜色。 2.2.2 感光色素的光化学反应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均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感光 色素
11、受不同波长光线的作用而分解或合成(即发生光化学反应),是诱发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 位从而最后产生视 觉的基础。视杆细胞中的感光色素称为视紫红质,它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 成。光照时,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经过较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动,诱 发 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需 要由食物中的维生素A来补充。如果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将会影响眼在暗光处的视力, 称为夜盲症。 2.2.3 暗适应和明适应 当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 时间,眼的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这主要是因在暗处 视紫红
12、质的合 成大于分解,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逐渐增高,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所致。 此外,在暗处瞳孔扩大也有利于提高光的敏感性。 从暗处进入亮光处时,最 初看不清物体,只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稍等片刻之后, 才能恢复视觉,称为明适应。这主要是在亮处视紫红质的分解大于合成大于,视杆细胞内视 紫红质含量迅速 降低,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恢复正常所致。此外,在亮处因瞳孔对光反射而使 瞳孔缩小也有利于降低对光的敏感性。 2.3 视力和视野 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它反映了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 的功能。是以眼能够识别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来衡量的。 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
13、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在同 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其次为黄蓝色,再次为红色,最小的是绿色。 3、耳的听觉功能 耳是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3.1 外耳和中耳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有利于集音和帮助判断声源。外耳道主要为声波传 导通道。 中耳的鼓膜和听骨链具有提高声压和降低内耳振动幅度的作用。前者可提高耳对声 波的敏感性,后者有利于保护内耳。鼓膜和听骨链在声波的正常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声 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疏密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的传递,引起内耳的 感受器(毛细胞)兴奋,将声音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并以神经冲动的不 同频率 和组
14、合形式对声音信息进行编码,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 能力称听力。耳能够区分出不同频率的声音,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频 率的声音引起不同形式的 基底膜振动。虽然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但声频不同时,行波 传播的远近和行波的出现部位有所不同:振 动频率越低,行波传播越远,行波振幅出现的部 位越靠近基底膜顶部,而且在行波振幅出现后,行波很快消失,相反,高频声音引起的基底 膜振动只局限于 卵圆窗附近。因此,耳蜗底部病变时主要导致高频听力障碍;耳蜗顶部病变 时导致低频听力障碍。 3.2 耳蜗的感音功能 内耳迷路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与平衡
15、觉有关。 3.2.1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声波一外耳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一外淋巴和内淋 巴振动一基底膜振动、移位一听毛细胞顶端与盖膜发生剪切移动一毛细胞纤毛弯曲一毛细胞 兴奋,是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开始一经一系列过渡性电变化一位于毛细胞底部的听神经纤 维产生动作电位。 微音器电位:耳蜗受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记录到的电变化,其波形和频率与作 用于耳蜗和声波波形的频率一致。 3.2.2 基底膜振动 人的基底膜靠近耳蜗底部较窄,朝向顶部方向逐渐加宽, 位于 基底膜上的螺旋器的高度和重量也随基底膜的增宽而增大。 行波学说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底部开始,向顶部方向传播。 但频率
16、不同,行波传播的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声波频率愈低,行波振幅愈接近基底膜 顶部。 4、前庭器官 内耳迷路中,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合称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 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4.1 椭圆囊和球囊 4.1.1感受细胞 为毛细胞,位于囊斑上,顶部有纤毛,纤毛游离端伸入耳石膜, 底 部有感觉神经未梢分布。 4.1.2 适宜刺激 当人体向某一方向作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时耳石膜与毛细胞的相 对位置发生改变,毛细胞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纤维发放神经冲动增加,引起相应感觉,并产 生反射性肌张力改变以保持身体平衡。 4.2 半规管 4.2.1 感受细胞 为毛细胞,位于壶腹嵴,其上的纤毛有动毛和静毛之分。 4.2.2 适宜刺激 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由于内淋巴的移动,对毛细胞产生刺激。 凡静毛朝向动毛一侧弯曲时引起兴奋,背离动毛弯曲时产生抑制。 4.3 前庭反应 当前庭器官功能过敏或受过强刺激时,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出汗、恶心、 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症状,称前庭自主神经性反应,晕车、晕船等即是由于前庭器官受 刺激,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