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文学简介

上传人:feng****heng 文档编号:21423306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秦代文学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秦代文学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秦代文学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秦代文学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代文学简介(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秦代文学简介公元前辈 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建立了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元前 辈 206 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秦朝的灭亡秦虽然国运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同后来的隋朝一样具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对后代产生 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 ,如焚书坑儒等摧残了文 化,压制了思想,对后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 是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秦代文学概况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 共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兼取众

2、家之思想,内容驳杂。 许多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曾“布咸阳之门,悬千金其上, 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传。着 显示出学术与文章的分离。2, 李斯的谏逐客书。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这篇文章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因客卿的帮助而成霸业事实,要用人惟材,不能限于一地。所以,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3. 秦代刻石文。 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内容上多歌功颂德,在形式上多四言韵文,是我国最早的碑石文。4. 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永远是文学中

3、最有生命的力量.汉书 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说法。如:“声男慎勿举,生哺又 脯。不见长城下, 尸骸相支拄”。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第二章 汉赋第一节 概论一、赋的起源在“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和赋,比,兴的说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本意就是铺陈直叙。 到了战国后期,赋便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第一次以“赋”为名 的是荀子的赋篇。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也者, 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二 赋 的特征1.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在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是用 来个歌唱的,而赋不能入月歌唱,只能诵读。这时候,“赋”由一个 动词演变成表示一种文体的名词。2. “赋

4、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大都篇幅较 长。3. “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艺概。三. 赋的分类1. 骚体赋:产生于汉代初年,还没有脱离楚辞的痕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2.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代表,以恰当的文学形式表达了盛大的大汉 气象。代表作家有所谓的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和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和河东 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3. 抒情小赋:在东汉中期以后,由于时代的变化,抒情小赋应运而 生。篇幅短小,语言清丽,重在咏物和抒情。代表作为张衡的归 田赋。四. 汉赋的结构1、序:通过简单对话,交代写作的缘

5、由,引出正文。2、本部:为赋的主体部分,往往雄辩滔滔,富有气势,最能体 现赋的特色。3、乱:往往体现讽谏的意味。五、汉赋兴盛的原因1、政治空前统一,国力空前强盛,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 的条件。2、具有诗歌和散文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3、统治者的提倡和爱好。第二节.汉赋作家与作品一、贾谊1、生平(略)2、作品鵩鸟赋 从内容而言,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贾生为长沙王太 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 既自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 以自广。”面对生死,作者抒写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借以调 整自己的心情。就艺术而言,通篇运用了恰当得当比喻,相象

6、丰富,直接议论, 富有感情和气势。二、枚乘的七发 是汉代大赋形成的标志,使用了韵散相间的问答体。“七发者, 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对当时的贵族生活提出了讽喻和劝戒。 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铺叙和夸张。三、汉赋四大家的作品 司马相如是汉代最重要的赋家,子虚赋和上林赋为其 代表作。它们共同的主题是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在艺术上, 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辞藻华丽,气势磅礴。代表汉大赋的最 高成就。班固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为两都赋,夸赞了 两都地势之险要,宫殿之华丽,娱游之壮观。张衡的两京赋成为京都大赋的“长篇之极轨”。归田赋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田园隐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第三节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影

7、响、 成为后来文学许多重大主题的来源。如:归隐主题之于张衡的归田赋。宫怨之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二、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三、为文学语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章 汉代政论哲理散文第一节 汉代政论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服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刘帮要求天下读书人 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以便吸取教训,巩固汉王朝。二、继承了前代散文的优点,同时弥补了结构不严谨的缺陷。成为我 国议论文完全成熟的时期。三、语言骈偶趋势明显。骈偶首先是从辞赋中发展起来的,以后与政 论散文产生了联系。第二节 政论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一. 贾谊与过秦论贾谊是西汉的第一位政论大家。他对秦朝的历史经验和

8、当代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尖锐而又深刻的看法。他对国家 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所有的文章被编撰成文学集新书。在 这部书里 ,充分表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魄 ,历史学家的睿知和一 个文学家才情。他的过秦论和论治安策,被鲁迅先生称为“西 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章,其主旨和西汉前期所有政论文一样, 在于集中论述秦政的过失.在上篇中竭力夸张了秦过的强大和一朝灭亡的迅速,“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以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勢宜也”。 中篇具体分析秦统一以后在政策上的失误和秦二世未能纠正前代的 错误。下篇指出在农民起义已经爆发大情况下,秦王子

9、婴无力“挽大厦于将 倾”,不可能避免灭亡的结局。在写作上的特点在于:(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2)运用 排比和对偶句,文章富有气势。(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令人惊醒。二、晁错 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朝庭的主要决策者。政论文有论贵粟 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和守边备塞疏等。 在论贵粟疏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语言朴实,逻辑严密。在 内容上主要是继承了贾谊的论积贮疏,提出了重农抑商的观点。三、桓宽的盐铁论 全文共六十篇,采用对话的形式,双方在相互诘难中深化了主题。文字 简洁流畅,善用比喻,结构组织严密,整齐而富有变化,在汉代的政论 文中别具特色。四. 刘安的淮南子 为淮南王刘安的群

10、臣或宾客的集体著作 ,他包含了各家地思想 ,内容 比较驳杂。 它贯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来说明事理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史 料。第四章 司马迁的史记和历史散文第一节 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1、史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中国史官文化的发达和史家的层出不穷是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 的。汉代的历史散文是在前代历史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发展 的痕迹是明显大.尚书和春秋在记言和记事上是分离的,“事 为春秋,言为尚书”。左传和国语在记言和记事上已经 开始结合,但以记言和记事为中心,人物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左传 已经出现以记人为中心的特点,但所记录的只是历史人物的生活片段, 无法展现完整的人物形象。史记记

11、录了历史任务的完整事迹,具 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给人物作传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2、出现了文学与史学相分离;杂史,野史与官史,正史相分离的趋势。 史记是史传文学的最高峰,面对不可达到的高峰,文学家 们开始开拓新的领域,史学家们也将更多的精神放在史了的收 集和考证上,班固的汉书是史学与文学相分离的标志。 同时,刘向的说苑,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 等杂史杂传从正史中分离出来,成为后代演义小说的开端。第二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一. 生平在司马迁的一生中,有三件大事与史记的写作有关:1、出生于时 代史官之家。司马迁的祖辈“世典周史”,其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 一方面,他以自身的思想影响着司马迁,

12、同时自己早有著史宏愿,在临终前,嘱咐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以论著矣。”为以后矢志不移,发愤著书的原动力。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达迁二十岁以后曾三次出游 ,东至泰山,西至陇西,南至昆明,北 到长城,他考察风土人情 ,收集文物史料,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对政治见解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3. 李陵之祸二, 写作目的司马迁说他著史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 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与人事间的关系。所谓“通古今之 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用司马迁 的话说就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稽其兴败成

13、坏之理”。也就是说,连贯地 整体地研究问题,从而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历史著作, 提出自己对历史兴衰变化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第三节史记的思想内容第一、 进步的民族观。他在五帝本纪中把传说中的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说成是黄帝的子孙, 并一一地排了世序。在越世家中说:“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 少康之庶子也。”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东越列传 说:“闽越王无诸及东越王摇者,其先禹之苗裔也,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在 司马迁看来,匈奴、东越、闽越也都是黄帝子孙,因此他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汉 代以贪欲扩张为目的的对边疆兄民族所发动的

14、战争。第二、先进的经济思想他在平淮书、货殖列传中集中探讨了诸多经济问题。他认为追求财富, 是人的本性,人们整天奔波就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 下攘攘,皆有利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货殖列传)司 马迁指出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上的阶层、阶层由此而形 成。货殖列传是第一次将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载入史册,具有开创意义。第三,史家的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 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鲁迅先生则称道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汉文学史纲要)。史记之 实录,主

15、要表现在:一、史料的真实性。二,尊重历史,敢于秉笔直书。酷吏 列传、封禅书、萧相国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平 津侯主父列传等都是方面的典范作品。第四节、史记的文学成就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 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 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阶层的、时代的 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 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征鲜明的特点。1、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

16、动。如司马迁从史料中认识到李广的为人特点是“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史记太史公自序),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材料加以组织安排,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和从“卫青击匈奴”四 个典型战例中,表现李广的才能、功勋和“不遇时”的遭遇。2、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让人物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各自的性 格。 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这是刘邦和项羽对面较量的一个关 键时刻,是历史胜负的转折关头,故事由矛盾的开端,到觥筹交错、刀光剑影、 杀机重重的宴会,再到刘邦甜言蜜语,趁机溜之大吉的解围,生动地表现了项羽 天真坦率,优柔寡断的性格。3、用比较的笔墨写出了不同性格的不同结

17、局。如苏秦列传中才能杰出 的俗秦被人刺死,他平庸的弟弟苏代和苏历却的享天年。4、善于运用文学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通过李广“杀霸陵尉”、“射石设镞”、“射阔狭以饮”、“家无余财”、“善待士卒”等细节,表现李广负能使气、爱射善射,轻财爱士等性格特征。5、善于刻划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项羽见秦始皇南巡渡江时脱口而出“彼 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而刘邦见此景,则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6、“互见法”刻画任务性格。所谓“互见法”就是把同一历史事件分散开 来放在不同的传记中,以便参照互见,相互补充。采用互见法,可避免行文的重 复,又可通过详略安排,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并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

18、丰富性和 多面性。另外还有强烈的抒情性 等艺术特点。第五章 汉代乐府民歌授课时数:3教学目的和任务:理解乐府的来源和含义,汉代乐府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教学重点和难点: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一、乐府的含义: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最早设于秦朝。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 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 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之中。二、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第一次具体而又深入的反映了下 层民众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如东门行写一个城市平民为贫困所逼迫、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抗的

19、情景,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怨恨和反抗情绪。妇病行写了一个妇女久病不起,临终前再 三嘱咐丈夫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死了以后,孩子无衣无食。2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回乡后却是家 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饮马长城 窟行描写闺妇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也表现出人民对征役的厌恶憎恨情绪。战 城南则是一篇诅咒战争的诗歌。3 表现了青年男女激烈而又直露的爱情。 如有所思、上邪、等。4、 表达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思考。 如薤露和蒿里等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是对诗经所开创的写实风格的继承和发扬。诗经是“

20、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通过叙事表现情感。2人物形象鲜明。 汉乐府民歌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罗 敷与使君的对话,表现了罗敷的聪慧、机智、勇敢、高傲和自尊的性格。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五言诗趋于成熟。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出现了一些杂言 体作品,另外汉乐府也新创了一些五言体,如陌上桑就是一篇相当完美的五 言诗。4语言朴实凝练,长于叙事言情。 明人胡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 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如孤儿行通过叙 述孤儿孤苦伶仃的惨状和备受兄

21、嫂的虐待,字字血,句句泪,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作品讲读: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第六章、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趋向成熟。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因其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 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关于诗的时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目前,学 术界大致认为此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大约产生于东汉末,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 知识分子。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第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如青青陵上柏、生年不满百等、 第二类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 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等。第三是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 如今日良宴会

22、、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等。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 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通篇通过假想的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 女离别之情,全篇都是写景,而情在其中。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如冉 冉孤生竹开头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以“兔丝附女萝”喻女子之 依恋与柔情,为后文抒写女子的久别哀怨作了很好铺垫。行行重行行中“胡 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皆为比兴,含意深远。3善于通过生活的细节来抒写作者内心的感受。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 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表现知音难遇

23、。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相去 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等习题集一、填空1、李斯是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为其代表作.2、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3、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4、骚体赋以贾谊的和为代表。5、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有;等四大家。6、枚乘的出现了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转化。7、张衡的标志着大赋向小赋的专化。8、司马相如为汉代重要的赋家,和为其代表作。9、杨雄是西汉末年的辞赋大家,;:;为其代表作。10、班古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大家,代表作是。11、贾谊的总结了秦朝的教训,雄辩有力,文采辉映,不愧为“西汉宏文”。12、

24、桓宽的是西汉后其政论散文的代表作。13、司马迁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共五部 分。14、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为,记叙了自汉高元年开始的229年的历史。15、两汉的乐府不同于现在的含义,“乐”指;“府”指16、在两汉的乐府里,是写人民在无法生活的情况下奋起反抗;写了一个妇女 对无耻官僚的聪明斗争。17、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18、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游子、思妇的哀愁,如;等等.19、古诗十九首里对人生的短促发出了感叹,如;等等。20、古诗十九首善于通过生活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如;等。二、判断1“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语)”()2、赋在战国后期就已经产生( )3、赋的发展

25、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三阶段。( )4、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和张衡。( )5、班固是辞赋大家,他的代表作为两京赋( )6、汉赋对我国文学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7、贾谊的过秦论有“西汉鸿文”之美誉。( )8、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之家,具有良好的史学渊源。(9、史记之后出现了史学与文学分流的趋向。( )10、汉书在体制上基本上沿用了史记()11. “乐府”最早的含义为音乐机关。()12、“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文选。()三名词解释I、秦刻石文本 2骚体赋 3.七发 4、散体赋予5、抒情小赋6汉赋四大家7两都赋8、两京赋9.汉代政论文10、互见法II、史记12、汉书

26、13、汉乐府14、古诗十九首四、 简答1谏逐客书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作家。3、汉赋的发展历程。4、“赋”的涵义5、抒情小赋产生的时代背景。6、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7、汉代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8、过秦论的艺术分析。9、汉代政论文产生的背景。10、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之关系。11、史记的思想内容。12、怎样理解史记乃“无韵之离骚”13、史记的语言艺术。14、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5、汉书的体例。16、汉书的思想内容。17、“乐府”的含义之演进。18、古诗十九首的由来。五、 论述1、秦代文学概况。2、汉赋的三阶段和各自代表作家,作品。3、汉代政论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4、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的艺术成就。5、汉书的艺术成就。6、汉乐府的思想内容。7、汉乐府的艺术成就。8、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样看待汉代五言诗的历史演进过程 附录:参考书目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4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5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