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1412300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民俗的变迁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三十年前的老百姓绝对想不到,电视上的一台联欢晚会能成为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守岁节目;三十年前的老百姓也绝对无法想像,举行婚礼的新娘子不穿红袄红裤,而是穿上了“不吉利”的一身白婚纱;三十年前的老百姓也预料不到,许多传统的节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传统的食物也成为了“老古董”三十年,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痕,而其背后,社会的变迁,人文的演进,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一、民俗的变异 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

2、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二、民俗文化变迁的表现形式 传统春节习俗被信仰观念笼罩着,神秘而有趣。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春节仪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信仰成分逐渐减弱,娱乐成分逐渐加大。实际上春节习俗只是民俗文化变化的一个方面,其它习俗的变化同样深远。物质民俗中的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民俗的变化;社会民俗中家庭、村落、婚姻、丧葬仪礼的变化;精神民俗中信仰民俗的变化同样体现着民俗与时俱进的特点。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习俗正在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之中,就服饰文化

3、而言,中国人传统的服饰在生活中已经渐渐消失,农民也穿上西装;传统婚礼不复存在,丧葬仪礼加速改革等等。面对如此神速的变化,民俗学者作何感想。 一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关注民俗的变化,加强对现代新时尚、新民俗的研究,探讨民俗文化发展变异的规律; 二是发掘、抢救、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维护中国民俗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保住中国民俗文化的根,使传统与现代化更好的协调发展。 三、面对异文化做出新的抉择 面对外来文化,中国人不应该失去民族自信心,要相信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应该看到民俗文化中新的成分的加入,能保证中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吐故纳新。 在和平的环境里,民俗文化的传播往往是采取“采借

4、”的方式进行的。一个民族对异文化的接受从来都是有选择的,不会是盲目的。异文化简单代替民族原有文化的事例是罕见的。比如佛教是外来文化,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它是以印度方式传播的。但在唐代以后,佛教被中国人改造得世俗化了,具有了中国特色,也更有利于传播,甚至影响到东亚许多国家。 文化的变迁,包括民俗文化的变异是客观规律。我们现在处于全球信息化时代,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来看,以往是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民俗文化的传播要靠口头和行为方式进行,传播的速度相当缓慢。今天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变化,人类生存的空间明显缩小,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民俗文化的变异,民俗学研究应该直接面对这种变化,做出新的抉择。 四

5、、民俗犹如一条流动的河 民俗是一门民间的学问,专门指民间的生活习俗。它和官方的风是有区别的。西汉学者戴圣、戴德编著了礼记,书中认为,上行(即官方)谓之风,下行(即民间)谓之俗。民风和民俗不同,民风因为是官方倡导,有文字记载,而民俗,则从来没有过文字记载。但老百姓对民俗都非常重视,所以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 传统民俗能够流传下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老百姓有着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万物有灵; 二、民俗中的种种行为方式具有地方特色; 三、这些行为方式是反复出现的,以致大家对此达到共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并且由于和时代

6、紧密相连,民俗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存在着“变异性”的特点。可以说,民俗犹如一条流动的河,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 五、节日习俗的变化 从娱神到娱人的渐变。社会不断进步,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一些传统民俗便有了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从娱神到娱人的一个渐变过程。 清明节,以前这个节日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娱神(即祭祖),活着的人到死者的坟前尽孝,包饺子上坟,烧纸钱给那个世界的人花,还要带工具修墓,加高坟头;二是娱人,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趁着到野外、山上上坟的机会踏青、放风筝,尽情地玩上一天。现在,娱神方面的内容正在淡化,由于怕上坟烧纸会引起山林火灾,许多人现在选择了鲜花祭祀;坟也不再是土堆的,公

7、墓里的坟都是水泥、大理石的,也就不用每年修了。淡化娱神的同时,娱人方面得到加强,清明节出游的人越来越多,出游的地方也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清明节完全变成了“春游节”。 从前,腊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到了年底,一年的收成都入仓了,这时,人们在收获的粮食里每样选一点,熬成粥祭祖祭神。寺庙对这个节日更加重视,主要是因为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有一次在传教途中快饿死时,一个牧羊的小姑娘将家中所有的粮食聚到一起煮了顿稀饭给他吃,救了佛祖一命。如今,腊八粥的佛教背景早已淡化,大家只知道腊八那天吃腊八粥,而不知其所以然。 冬至在过去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从前的人把这件事看得特别重,所以有“冬大于年”的说法。现在

8、,冬至时虽然也有人上坟,但还是以全家吃上一顿大餐为主了。 春节,和清明节一样,既要祭神祭鬼,又要娱人。过去以娱神为主,现在以娱人为主。大家在春节假期里,看电视,打牌,走亲访友,吃吃喝喝,四处找乐。因为现在过春节以娱人为主,许多传统的习俗都不讲究了,贴挂浪、摆供、栽摇钱树、竖天灯、拦金马驹、撵灾这些娱神活动,许多年轻人不要说看过,连听都没听过,真成“老古董”了。寒食节是消失了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晋文公重耳,他为了纪念不慎被他烧死的忠臣介子推,规定每到寒食节,全国不许动火,要吃一天冷食,门上插柳,寄托哀思。 还有传统的二十四孝,讲的是上自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要遵守

9、的4种孝行。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知道二十四孝是什么的,除了专门的学者,就再也数不出几个人来了。 民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无需人为干预,而当某些民俗已经成为陋俗,民俗的变革则势在必行,有时甚至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比如在旧时代,曾盛行近亲结婚,建国后,政府以法律形式明令禁止,使“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表亲联婚陋俗被取缔。 六、婚丧习俗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不仅地区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加,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西风东渐,许多民俗呈现“洋化”色彩。 中国人常说,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阶段,即出生、成人、结婚、死亡。传统民俗中,这四个阶段对应着四个重要的礼满月

10、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满月礼办满月酒目前还是遵守老传统,成人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异为孩子考上大学或孩子过二十岁办的庆祝宴席。婚礼,是最能体现“西风东渐”特点的人生之礼了。 民国时期,西方的婚礼习俗开始影响中国,很多婚礼开始中西合璧,当时叫“文明结婚”。文明结婚特别流行新娘戴墨镜,目的是为了挡和自己属相相克的客人。这说明,文明结婚的骨子里还是中国传统的东西。 改革开放后,婚纱越来越流行,现在女孩子结婚,没有件婚纱是件很不像样子的事。婚礼也越来越洋化,点蜡烛、切蛋糕、倒香槟、扔花球这些西洋仪式被越来越多的新人接受,同时,拜堂、闹房等中国传统仪式也得到保留。由此可见,我们对婚礼的改良是有节制的,风格

11、还是中西合璧的。 白事的变化是由繁到简。中国传统葬礼一般是佛教式的,以穿白为孝;西方以穿黑为孝。解放后出现写着孝字的黑布臂套,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葬礼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洋节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逐渐本土化,成为新民俗。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这些洋节的兴起一方面是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的结果;另一方面得益于媒体的推波助澜。 总的说来,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与国际接轨,传统的以农业社会为依托的民俗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当某些传统淡出人们视线的同时,某些传统又以强大的力量“收复失地”。 民俗是联系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人们情感与文化的重要纽带之一,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个成熟的社会,非常需要这些民间的情感和文化。当国家规定,春节的假期从大年三十开始,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三大节日,成为法定假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已经得到继承,民俗正在开始回归。 参考文献: 刘兆元先生出版海州民俗志连云港谚语集成等6本民俗专著。浙江民俗学会所编浙江风俗简志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戴景琥主编义马民俗志陶立璠民俗学概论第 7 页 共 7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