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史有感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21408335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读科学史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科学史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科学史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读科学史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科学史有感(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读科学史有感 史记之读书笔记 引言:史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因为有了史记,中华民族的压顶苍穹才会笼罩正气支持我们一代代华夏子民坚苦奋斗,顽强勃发。关键字:史记汉王朝华夏文明国士忍辱负重光辉熠熠 参考文献:史记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之魅力无不为我们后人所折服,进而心生敬仰之情。甚至当成“神龛”一样顶礼膜拜。这种风气已经蔚然成风。 因为他们是 文人。 我好像看见了一个人,一个眼角爬满岁月纠缠的老人,形容枯槁,踽踽独行。憔悴的脸却不能掩藏他眉宇间的正气和眼神中透露的睿智。 也许他曾经是个风流倜傥的潇潇公子,也许他又是个叱咤风云的江湖英雄,更也许还是个老谋深算的精明智者。 可

2、是他不是,他不是。他只是一个身份平庸,地位卑微的渺小人物。但是他却创造了历史上经久不朽的篇章,名垂千古。 “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之陈涉世家)他高声疾呼,缓缓而来。 他就是西汉时期那个伟岸的光明磊落之身太史令司马迁。 时光倒退。 公元前15年,西汉夏阳(今韩城)随着一声婴孩的哭啼,便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熠熠的一页。 夏阳,靠近龙门。颇具名气。又是以“龙”为名,显得气势腾腾,力压群雄。司马自称“迁生龙门”,可能原因就在于他对龙门所蕴含的博大精神极力赞肯和崇拜。“耕牧河山之阳”可谓是钟灵毓秀,毓出了一个谱写华夏文明千年不倒的历史传说的太史令。 十岁,司马举家迁到

3、京城。此时正值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大好时机。司马在这里满溢激情,开阔眼界。 司马家族历年为记载修注历史的史官。父亲司马谈一生忠于职守,一心想倾其精力编著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但是年事已高,深知命不久矣,但是自己的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于是便把司马送到老博士大儒孔安国那里求学,开始了他的博览群书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真是不错的。司马二十岁时,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漫漫“闲游”天下之路。目的是开辟自己求学道路上的“实录”精神(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就是深入民间,考察民情风俗,推究历史的真实性。他深知“失之毫厘,

4、谬以千里”(史记之太史公自序)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就要求自己务必“谨慎”。况且虽然腹中文采不非,但是书中的都是先人之私见,不是自己的亲身体会。要继承父志,就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事迹。就在这段时间,司马“网罗天下放矢旧闻(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略考其行事(粗略的考订其事实),综其终始(综述其事实的本来),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史记之报任安书)。从而陶冶了性情,丰富了阅历,也提高了文学素养。 为了瞻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大诗人,他只身立于汩罗江畔。神色迷离,苦不堪言。昔日伟大的爱国英雄曾经就在这里以死明志。他是走了,可是他留下的灿烂光辉

5、却依然照耀着楚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永世流芳,经久不灭。司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亢奋激昂的吟读着屈子的诗。痛哭流涕,情不自禁抓起笔奋书挥笔。于是有了屈 原列传。 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更多的获取一些“轶闻野史”,司马于曲阜拜仰孔子的墓,还与孔子的门生弟子推心置腹,学射箭,学礼仪,学孔子的儒学思想,获得了很多关于孔子的未载入书中的生平事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是有了孔子世家。 元封三年(前108年),38岁的司马正式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4年)动手编写史记。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便是史记的宗旨。 在史记中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 司马看事情通透。史记之平淮书后

6、论中有一句“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盍足怪焉”。说的是事物盛极而衰的道理。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便会慢慢衰落下去,这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这一句哲学气质十足,又饱含古文的古典韵致,实在堪称妙语。坦率,无意矫饰,发人深省。 司马还在“人类历史发展是否具有自身的法则(规律)”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他言“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史记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说的是现代的人应该记住以前的道理,用它来做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人类的思想活动。 司马还描绘了很多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在史记之项羽本纪中他说项羽“胸无大志,残暴自恃”。

7、司马并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他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失败英雄。他要让后人看见一个真性情的项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诫。项羽是英雄,司马羡慕他的骁勇善战,雄姿勃发。但是他是在作人物列传,而不是讴歌一个英雄。所以必须不带个人感情倾向。还有刘邦。一个无赖。“好酒及色”。虽然品格性情有点低俗,但是却成就了一代伟业,还是能算得上一个英雄的。世人不能因为他的这点小缺陷便“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他的能力功勋。毕竟他建立了一个势力雄厚,国运昌盛的国家,做了万人之上的汉高祖,推进了历史的进程。这两个历史上名声大噪的人物被司马手中的笔挥洒的栩栩如生,同时又真实到位,为后人再现了两个真性情的大英雄。 司马本以为

8、人生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会无波无浪的平静下去专心做他的史学研究,但是他没有料到一次事件却让他交了华盖运改变了他的一生。 “李陵事件”。 何谓“李陵”。 李陵与司马俱居门下(都在朝中做官),趣舍异路(追求的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其为人事亲孝(侍奉父母讲孝道),与士信(同朋友交往讲信用),临财廉(遇到钱财很廉洁),取予义(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仪),分别有让(能分别长幼尊卑,谦礼有让),恭俭下人(恭敬谦卑自甘人下),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危难)。(史记之报任安书。) 由此看来,李陵也不失为一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 司马评价此人有国士之风。 天汉二年(前年)李陵出赛攻打匈

9、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勃然大怒,欲将处死。,一直“安分守纪”的司马对是非不分,刚愎自用,薄情寡恩的汉武帝也开始不满起来。他以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之李将军列传),于是上前作揖深情并茂的为李陵求情,哪知这一深情却更加触怒了汉武帝。愚昧不清的汉武帝把司马的肺腑之言当做谗言,处予“宫刑”。 宫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谁曾料到。谁曾料到。巍巍七尺男儿却要身受如此凌辱。“受木索,暴肌肤,受棒箠,幽于圜墙之中”。这样的严刑酷吏哪是司马你该受的啊。现在的你应该是在浩繁的卷帙里纵 情饱览而不是遭受这损人尊严的奇耻大辱啊。你是高风亮节的文人学士啊。清高孤傲便是你的资本啊。宁愿看你以死明志也不愿眼睁睁的目睹

10、你被羞辱。可是你却担下所有的嘲笑和讥讽默默地去承受这身体的摧残,人格的剥夺,精神的折磨。因为你说。 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完成史记,不能轻易去死。 疼得滴血的“珠玑”。我仿佛看见一个奋笔疾书的削瘦的身影,孤独落寞更苦涩的身影。 司马迁。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史记之报任安书) 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都不以死来了却人生,而是奋发有为,在所不惜,艰苦创作。终于取得一定的傲人

11、成绩,名扬青史。而我一个愚笨的蠢材又有什么理由去死呢。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于是义无反顾,苟且偷生,隐忍苟活,忍辱负重。 只为史记。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之滑稽列传) 于是在牢狱里忍着肠一日而九回的绞痛不屈不挠的艰辛著作。 日复一日。愁肠百结。矢志不移。坚韧不拔。 太始元年(前96年)改元大赦天下。对于司马来说这真是“大地春回,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 近五十岁的司马终于出狱了,任职中书令。身残志坚的他早就看透人间百态,品尽世态炎凉。而今就算得自由之躯也不能使他有任何释怀窃喜之意。史记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所以出狱后的他继续完成著作孜孜矻矻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征和

12、二年(前9年),史记完成,共得130篇,5万余言。 最初史记没有固定的书名,有称“太史公书”的,有称“太史公记”的,也有称“太史公”的。古代史书的通称为“史书”,到了三国时期,“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简称。 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上自皇帝,下至于当今)。十篇表(大事年表),十二篇本纪(历代帝王政绩),八篇书(典章制度),三十篇世家(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且列“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夹叙夹议,明情达理,文情并

13、茂,感人涕下。文辞简约,条理清晰。无矫情之言,言之直率。要言不烦,简明精悍。气势磅礴,喷涌而出。慷慨激昂,跌宕起伏。 古人评价为“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不难看出史记一书倾注了司马在监狱中郁积的愤懑忧愁之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不公社会的隐隐愤恨和对封建专制的深切痛恶。可以说史记是毫不留情的攻击当时腐败政治的“檄文”。此时的司马已经孤注一掷了,反正他的夙愿已经完成已没有什么牵绊,索性就放手一搏,声色俱厉的挺直腰板向黑暗统治明目张胆的进行宣战,声讨。史记凝聚了司马迁长达十六年的血泪。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姿,真实可鉴。为史学家研究史籍资料提供了大量

14、的确凿材料,意义重大,珍贵无价。 史记对中国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被文学大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时它所独有的编史方法也被“正史”所大力传承发扬。 读史记不是在读一部枯燥乏味的历史,而是在品一种思想。一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大力量,一股忍辱负重的顽强毅力,一种坚定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史记之赵氏孤儿中司马借赵氏孤儿抒发出满腔的生死民族情结,感人至深。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史记之赵氏孤儿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不是痴男怨女之间的“小家碧玉”之剪不断的丝丝断肠情愫,而是超越于个人,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精神之林的“大家”之民族之骨气。它气贯长虹,气势汹汹,直冲霄汉。

15、足以穿越古今,贯穿整个华夏。我仿佛看见了孤零零赤裸在黄土地上的一堆白骨,狰狞恐怖。我好像听见了他们哀苦的在低咽泣诉,凄迷哀婉,直逼而来。其力道足以扼杀一条光鲜的生命,而这条不幸的生命也应该为此荣耀,因为这些白骨是英雄。民族的英雄。 司马其实不是一个人走走,他也不是孤寂落单的。在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史中有着无数众多怀才不遇的,遭人迫害的文人志士。他们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对抗高层阶级昏暗腐朽的统治,他们只能任身体受残害精神被扭曲来勉励顽强自己要撑着人生走下去。因为不能轻易去死,一定要为后人留下明智的思想,伟岸的人格和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供后人来推进历史,发展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

16、人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的。这些伟人都跟司马一样,带着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历史使命在与痛苦挣扎,抗击。只为了一个华夏子弟的历史责任光宗耀祖。只为我们的祖宗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生死不变。 强烈的历史痛苦感压抑感忽然大肆临盆使我窒息,不能呻吟哭喊,震撼的感觉如咆哮的黄河之水在身体里奔腾,激荡。我彷佛看到压顶的苍穹笼罩着的正义之气铺天盖地的向我倒来。我又放佛看到了那个清癯的晦涩男子一步一揖,神色恍惚,凄苦吟道“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第 9 页 共 9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