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1399824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6.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气象学知识点天气: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天气学:研究 天气的变化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某地长时 期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季以上)。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 气状况,也包 括偶发的极端天气状况。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气候系统 各成员之间、人与气候之间)。天气过程短期过程。 天气特征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生产生活中有何用途?1. 天气预报;防寒防暑等。2. 灾害预警;例如厦门台风预警。3. 提供旅游资源;例如云海。4 军事战争;例如诺曼底登陆, 草船借 气象学和气候学与林业有什么关系?1. 森林健康:干旱与

2、树木死亡;2. 林木生长限制因子大多是气候因子;3. 植物小气候原理- 城市行道树等;4. 森林对气候的影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古代气象:从人类有 文字记载开始 17 世纪末。以原始的肉眼观测、简单的手工器械测定和不 完整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字记载为主。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除去水分和气溶胶以外的纯净大气,称 为干洁大气。按照浓度分类主要成分:N2, 02, Ar,C02,浓度300ppmv微量成分:如CH4,浓度在 120ppmv之间痕量成分: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及氟氯烃类化合物, 浓度1ppmv按照平均停留时间分类基本不变成分: N2, 02, Ar 及

3、 Ne, Kr 等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几年到十几年,比例随时间、地点变化。有C02, CH4, H2, N20 等。变化很快的气体成分: 如碳、硫、氮等的化合物。臭氧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变化特点:10km以下含量很少,20-25km (平流层)浓度最大,成为臭氧 层时间变化特点:春季最大,夏季最小臭氧的作用:1 .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2. 对人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用3. 对高层大气有“加热”作用,使10km至50km高度的气层温度增高气候变暖原因:1、二氧化碳排放(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破坏);2、甲烷(沼气、石油等)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 倍;3、畜牧业

4、(牛的反刍和打嗝排放甲烷);4、氟氯烃类物质破坏臭氧层。气候变暖的后果1. 影响全球水分平衡,引发极端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寒潮、热浪、 暴雨、 龙卷风等。2. 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威胁海岛或沿海地区;3.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发生变化;4. 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气候谈判的目的和实质: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速率,避免灾难性结果 的出现。对流层特点:(12km以下)在赤道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约18千米,中纬度 地区约 12 千米,极地地区约8 千米。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1.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递减率为6.5 C/km 气温垂直递减率:高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气温降低的度数

5、。2. 对流层中的垂直运动显著。3. 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4. 云雾降水均发生在此层5. 受地表影响最强烈,空气属性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 平流层特点: (12km55km)1)25km以下温度递减率接近零,25km左右温度随高度明显增加。每公里升 温2 C。最高达到-3 C(臭氧的作用)2)平流层气流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3)水汽极少,颗粒物极少,能见度极好。4)大气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后能长期存在。温室气体:如果地球周围不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的话,地球表面的温度大约是 -19C ;但实际观测到的地球表面温度约为15C,远高于辐射平衡温度,这主 要是由于大气的存在使地球表面的平衡的

6、温度升高了。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 是透明 的,而对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不太透明,其性质如同温室的玻璃一样。我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把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统称为 “温室气体”。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包括H?0 (水汽),CO2, CH4, N2O, CFCs。大气在垂直方向自下而上分为几层?各层中温度如何变化?1)对流层:温度垂直直减,因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2)平流层:逆温现象,臭氧加热作用;3)中间层:该层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 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4)热层:逆温现象,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 H

7、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 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5)散逸层:逆温现象,大气分子是因为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而被加热。臭氧主要分布在哪一层次: 平流层。平流层中紫外线很强,且有一定量的氧气和氧原子存在,这些条件正 是臭氧形成所必须的。1. 逆温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即逆温 层。2. 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表征大气透明度的特征量,是指透过一个大 气质量的透射辐射与入射辐射之比。3.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4.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在日地平均距离(1.5 亿公里)上,大气上界 (2000km)垂直于太阳光

8、线的单位面积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辐射。黑体辐射的四定律:普朗克、基尔霍夫、斯蒂芬- 波尔兹曼、维恩位移大气辐射的作用:温室效应 原因:1.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2. 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地面失热不至于过多,同时又向地面放 射大气逆辐射由于大气的温室效应,使近地面的平均温度提高了 38。C。1)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2)地面增暖后放出长波辐射;3)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4)大气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大气辐射的作用:阳伞效应大气中的微尘和气溶胶(大气污染物)颗粒,犹如 一把遮阳伞,遮挡了一部

9、分太阳辐射,从而减弱了到达地面的的太阳辐射,对 地面有降温作用。与温室效应同时存在,但这种降温作用增温作用。天空呈蔚蓝的原因:这是因为太阳光线射人大气层后, 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 大气中的微粒发生散射的结果. 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波最容易被散射, 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的透射能力较强,它们能穿过大气分子和微粒, 保持原来的方向前进,很少被空气分子散射. 对下层空气分子来讲,主要是蓝 色光被散射出来,因而天空呈蔚蓝色。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影响气温的因素:维度海陆分布洋流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云量和反照率海陆加热/ 冷却速率为何不同:1比热:海水 陆地(4.2 x 103 vs. 0.84 x

10、 103 )2. 流动性:海洋的流动性高,其温度的年变化率可以传导至200-600米深的区 域; 土壤深度 10 厘米以下,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很小;3. 透明度:辐射只能被陆地表面吸收,而光线可以照射到数米深的水中;4. 蒸发过程:海水蒸发吸热,带走大量的热量,使得用于加热的能量减少了; 陆 地蒸发作用很小。等温线: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 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 减。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稀疏则温差小;冬密夏疏 陆地密集,海洋稀疏。温带密 集,热带稀疏。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 表明气温比同 纬低;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空气与外界热量交换的方式:

11、1)辐射:星体(太阳、地球、月亮)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2)传导:物体内部,热量通过分子碰撞传递(如土壤);3)流体运动:平流、对流、湍流时产生热量交换;4)潜热交换:水的三态变化引发的热量交换。空气上升运动可视为绝热运动的原因:1)空气导热率小,且气块上升与下降的速度很快,使得空气块与环境空气的能 量交换(记为A)远远小于气块内能的变化(记为B)。2)A 的数量级很小,变化太快,目前无法测量。3)假设A0,只测量主成分B,可以简化研究过程,便于进行相关计算。干绝热(Yd) /湿绝热(Ym)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 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 化率热力学第一定律湿绝热直

12、减率:饱和状态的湿空气, 度的变干绝热垂直直减率气块;千空气与未徳和的漫空吒上升单位距离时ifl 度的降低值.用百表示.、沉过程中的温度随咼化率m的范围C/1000.38-0.93Y 指的是气温垂直梯度,是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代表环境空 气,是 外部系统;后两者是内部系统,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说明:饱和的湿空气随着几何高度的抬升,会出现凝结潜热释放, 从而缓和降温 的趋势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气温日较差 / 年较差随纬度变化规律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 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 增高而减小。具体来说,热带地区 气温日较差为10-20C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

13、8-9C,极圈内气温 日较差为3-4C。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随纬度升高 而增大。具体来说,赤道附近气温年较差仅1C左右,中纬地区20C左 右,高纬度地 区可达 40-50C。逆温: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辐射逆温; 空气的湍流混合形成湍流逆温; 冷暖空气正交形成平流逆温;空气层下沉形成下沉逆温大气稳定度:大气在铅直方向上的稳定vg耳体状态方程= PV = nRT FPT/Y =pRT pP/RT1)活动积温是指高于某一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之和;2)高于某一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与同一时段内生物学下限温度之 差, 称为有效积温。相同点:都属于积温指标;

14、 不同点:二者是不同的积温类型。冷积温:一般以冬季或冬春季节低于 0 度的温度值或低于 0 度的天数累积 加得到。 冷积温 =负积温,因此积温也可能是负值。地表温度最高值出现时间及其原因 :1)辐射能转换为热能需要一定的时间。2)最高温出现的时间是地面辐射差额为 0 时。正午太阳辐射最强 ,但地面 热量积 累并未达到最大值; 午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但地面热量仍在积 累 ,温度逐渐上升; 在 13 点左右,辐射收支相等,热量积累到最大值,此 时地表温度最高。相对湿度: 1)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间的百分比,称为 相对湿度。 2)水汽含量越高,相对湿度越大。例如降水丰沛的南京 (年

15、均 降雨量1107mm)比降水少的北京(500mm)相对湿度大的多(76% vs.49%)。3)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例如,撒哈拉沙漠夏季正午最高温达到 58 度,相对湿度只有 2%。大气冷却的四种方式:1 ) 绝热冷却:气团上升,体积膨胀做功,自身降温2 ) 辐射冷却:晴朗无风夜晚,近地面空气迅速降温3 ) 平流冷却:暖湿气流经过冷的下垫面,快速降温4 ) 混合冷却:未饱和的冷气团混合后达到过饱和。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是决定因素(一)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蒸发,开旷水域、雪面、冰面、潮湿、植被是 蒸发基本条件。(二)热源:蒸发吸热,蒸发过程中如何没有热量供给,蒸发面会逐渐冷 却,汽 压降低,蒸

16、发停止。(三)饱和差:蒸发速度与饱和差(E-e,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成正 比,差值越大,蒸发速度越快。(四)风速与扩散湍流:风速大,分子扩散快,蒸发快;水汽垂直运输与水 平扩 散,加加速蒸发。饱和水气压影响因素 :1)物态,例如冰晶效应。2)蒸发面形状,例如,凸面水汽压 平面 凹面。3)水滴直径的大小。4)蒸发面浓度;例如盐水水气压V纯净水。5)温度。例如20度饱和水气压V30度时的饱和水气压。暖云和冷云降水机制暖云降水: 大于 0 度的云体被抬升后, 由小水滴形成大水滴, 最终形成 降雨的过 程。1)暖云是指云体处于 0 度等温线以下的云块,主要由小水滴组成,又称水 云;2)在热力

17、或动力抬升作用下,暖云中的小水滴通过凝结增长、碰并增长后, 形 成大水滴; 大水滴经过下落破碎、 被抬升后重新增长为大水滴, 最终 形成降雨的 过程。冷云降水: 低于 0 度的云体被抬升后, 由小冰晶形成大冰晶, 最终形成 降雨或降 雪的过程。1)冷云是指云体上部处于 0 度等温线以上、下部处于 0 度等温线以下的云 块, 主要由冰晶、过冷却水、水汽组成。2)携有水汽、水滴和冰核的上升气流,到达温度低于0C的云体上部时,水 汽 在冰核上凝华并长大成冰晶、 水滴变成过冷却水滴。 二者不断增大, 降落时遇高 温气层形成降雨,遇低温气层则形成降雪(苞)。降水的必要条件:水汽 + 上升气流1、 充足的

18、水汽供应; 2、上升气流。压高方程:意义:随高度增加,气压呈指数规律递减;温度低时,递减得快;温度高时,递减得慢 单位气压高度差: 温度一定,P越大,h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越快;气压一定,t越 大, h 越大,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越慢; 等压面上凸,代表是高压的空间形 状 等压面下凹,代表是低压的空间形状 等压面凸起部位,对应的是由一组 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由中心向外递减 等压面凹陷部位,对应的是由一 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由中心向外递增 气压系统 低气压 (气旋) 气压值由中心向外逐渐增高。低压槽 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 为槽线 高气压 (反气旋

19、) 气压值由中心向外逐渐降低。高压脊 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气压的变化规律影响气压的四种力梯度力、地转力(科氏力)、离心力、摩擦力;1. 气压梯度力 G: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运动速度。 左。( 4)摩擦力 F: 方向 : 与运动方向 相反 影响 : 降低速 度 近地表比较大 2km 以上忽略不计天1()mm1风向E(北滞自由大气水平运动自由大气:地面向上 2km 以上的大气层;无摩擦力作用 ,或摩擦力很小,可忽略 不计。边界层:地面上 2km 以下,摩擦力作用强烈,导致风速减小,风向受干扰,地 转 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之间的平衡也遭到破坏。 边界层与地

20、表亲密接触, 导致强 烈的地气交换。自由大气(高空)水平运动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1) 地转风: A=G (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空气作水平等速直线运动 大尺 度系统,北半球中高纬,不适用于低纬度,因为地转偏向力为 0,不 能与气压梯度力相平衡。2)梯度风3)风压定律Pl f! .JL_ ju 1厂lJ 1-一 Vj丹_JFu L_pfe-A4)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由于水平温度梯度存在产生的地转风在垂直 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热力差距造成。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1)热力因素:受热、受冷对气压的影响; 2)冷暖空气移动:冷高,暖低;3)辐合与辐散:空气聚散影响气压高低。4)其它因素,例如海拔等。

21、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之关系地面高压 地面气流水平辐散,高空气流水平辐合 地面-高空,气流下沉 气块绝热增温,天气晴朗干燥地面低压 地面气流水平辐合,高空气流水平辐散 地面-高空,气流上升 气块绝热上升 形成云雨风对农业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1)风帮助作物安家落户、传宗接代 2)对农田作物群体内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3)风对土壤的风蚀作用4)风带来丰沛的降水5)扩展作物的种植范围自由大气中,空气做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力主要有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由于 远离地面,空气遇到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大气边界层中,空气做 直线 运动时受到的力主要有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自由大气中, 空气做曲线运

22、动时受到的力有气压梯度力、 惯性离心力、 地转偏 向力冷空气的因此高空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但冷暖空气有差异。 随海拔的持续升高 气压比暖空气的气压先高后低。 暖空气受热上升, 冷空气受冷下沉, 中 冷空气比暖空气的气压低一些。(密度原因)全球大气环流成因:1.太阳辐射 单一 (热力)的环流圈2. 地球自转 / 公转3. 地表作用: 海陆影响受热不均,温差明显 地形起伏影响 (青藏高原 )热源与动力作用;摩擦作用减弱水平运动、消耗动量圈环流假设条件(气压梯度力和地偏力形成的):地表是均匀的低压控制降水多高压控制降水少 原因:因为上升冷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在 20 25 处沙漠的面

23、积广大 ?原因: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干燥少雨,为典型的干旱气候区总结: 梯度力、地偏力、太阳直射点移动、地表作用(扩展)季风特征: 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差异 两种季风源地不同,导致天气现象明显不 同,主要表现为干湿交替 降雨年际变化大干湿季明显,降水具有爆发性 最高温在雨季之前(降雨使气温降低)。 夏季风比 冬季风强(夏季气压梯度 冬季气压度)雨热同期 优势一一夏季风来临能补偿 高温缺水现象,对自然生态环境起良好调解作用 劣势雨量分配不均,易形成 旱和涝现象。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成因: 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印度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何美洲季风不著名?

24、 高山阻挡水汽、总面积偏小、东西跨度小,大陆性不显著山谷风、海陆风、焚风成因山谷风: 山坡和山谷昼夜热力差异形成的, 由山谷吹向山坡, 或山坡吹向谷地 的 局地风。海陆风:海风形成后,沿岸陆地气温能降低 5-10 度。但是海风降温效应在热带 地区只能影响距海岸 100 千米以内的区域。与之类似,湖陆风也很常见 焚风:气 流跨过山顶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风。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成因: 热带低压带和极 地高压带是热力作用所致, 而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动 力作用所致。热带低压带:终年炎热,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低压; 极地高压带:终年寒冷, 空气冷却下沉

25、,近地面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热带高空气流路过 +地偏,下沉; 副极地低压带:副高气流北上,极地气流南下,相遇。中国亚热带降水多的原因: 巨大的海陆差异会改变气候状况。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 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导致东亚季风的出现, 由此带来丰沛的降 水, 导致中国的亚热带湿润多雨。厄尔尼诺、拉尼娜成因厄尔尼诺: 东南信风减弱 ,表层海水倒流,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智利沿岸海域的 海水不再上翻,海面温度升高,营养盐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以及鸟类的大量减少。厄尔尼诺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破坏而造成的:大气环流(东南 信风)的改变,引起洋流

26、(赤道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拉尼娜:东南信风加强时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上翻加强, 表面海水温度降低 由于水温低于气温, 空气层结稳定, 对流不宜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偏 少, 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 降水异常多,这就是拉尼娜 事件 气候系统定义 / 属性 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大陆圈和生物 圈组成 ,能决定气候形成、 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物理系统。 属性:热力属性、动力属性、水分属性、静力属性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 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 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

27、成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 改变下垫面性质 城镇化、沙化、绿化 改变大气成分 汽车尾气排放,炼油厂排放等 人为释放热量、水汽 冬季取暖、夏季使用空调放热 气候的成因:1)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2)大气环流分布影响气候;3)地表作用影响气候(海陆、地形等);4)冰雪分布;5)生物分布与活动 (森林分布、工业活动等 )。 太阳辐射是源动力, 5 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调控 着水热的时空分布 / 变化。冰川融化对气候的影响 :1)降温(因为融化是吸热过程);2)增湿(融化后,水汽蒸发,增加空气水汽含量);3)气候异常(冰川对气压、水汽、温度的综合影响)中国气候特征1.

28、 季风显著 降水维持时间自南向北逐渐缩短。降水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从沿 海到内陆递减2. 大陆性强烈 越靠近内陆,气候年较差越大。气温年较差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3. 多样的气候类型小气候定义、特点和例子小气候:地表面性质的不均一或人类与生物的活动所造 成的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大气候的尺度:全球或某个地区;小气候的尺度:景观或样点。小气候特点:范围小差别大 稳定性 成因:太阳辐射1)地形对气候影响2)反 射率不同3)有效辐射差异;地气层乱流;地表蒸发作用;土层中的热交换。举例:农业小气候是指农业生活环境(农田、果园、温室、畜禽舍等)和农业生 产环境(晒场、喷药、农产品仓库)内的气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带:根据热量的纬向分布,将地球划分为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区,同一气候带 内气候特征基本相同。气候型:同一气候带,因海陆、大气环流、洋流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型;不同 气候带中,相似地理条件的区域也可能出现相同气候型。例:副热带内可有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季风气候等不同气候 型;而海洋性气候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气候带中(热带/亚热带/温带)。地中海气候:夏干热,冬暖湿。成因:夏季副高控制,下沉气流,少雨;冬季西 风控制,海洋上暖湿气流带来丰沛降水。本质上,地中海气候是行星风系季节移 动造成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