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崔颢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1390420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0.5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崔颢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崔颢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崔颢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崔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崔颢(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一崔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入汴水”崔颗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夏畏潮波。【注】崔颖,唐代诗人,汴 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行程。通过时间“昨晚”到“今朝”,写出了诗人一路奔波、日夜兼程的场景。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己经很远了,自己无法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C.尾联用“长淮”来表示诗人度过的二十年仕途不顺的日子,用“宁复畏潮波”来表明自己回乡一定顺

2、利。D.本诗借景抒情,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写出了诗人久宦归乡时的复杂的情感。2.本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画?从中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 山(又名蛇山),遂建楼。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满怀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

3、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B.颔联中的“黄鹤”所指甚明,只指实际中的“仙鹤”,没有言外之意。C.颈联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D.本诗是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4.在描写愁绪上,古人常会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结合此手法,赏析尾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雁门胡人歌崔也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5.下面对这首

4、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 时时醉向酒家眼”的想象之景。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6.诗歌的尾联传递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做简要评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长安道崔颖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莫言炙手手可

5、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注】霍将军:指西汉的霍光。汉武帝临死时让他担任司马大将军辅佐幼帝,他执政二十年权倾天下,死后被灭族。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起句突兀,劈头便写长安道边高耸入云的宅邸,首先给人一个炫目的印象,以此引出下文。B.第二句使用典故,表面写居住在高宅的是西汉权臣霍光,实际上指诗人生活时期的当朝权臣们。C.三四两句用宾仆拥随散朝回家的权臣,以及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D.诗人把贫贱者的转机放到皇帝的恩赐上凸显了诗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抑强扶弱的思想是可取的。8.对比是本诗运用的

6、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诗歌使用了哪些对比?要说明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和分析。9.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试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 0.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意境高远,对仗工整。B.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所失的心情。C.“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1

7、1.下列各项中理解正确的是()A.首联从传说落笔,暗指仙人骑黄鹤而去故事的荒谬不可信。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信心。C.颈联写登楼远眺,所写之景是想象之虚景。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1 2.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联借神话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B.颔联紧承首联,描绘了黄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远景。C.颈联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树木凄凉、野草稀疏的萧瑟河岸景色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各题。雁门胡人歌崔颗高山代郡 东接燕,雁门胡人

8、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13.以下对诗歌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清新峻朗 B.含蓄蕴藉 C.雄浑激昂 D.哀怨凄婉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

9、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15.诗歌的尾联传递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做简要评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崔赖征 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汉驿通烟火,胡沙窗乏井泉。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注 征:即行,远行。城秋:一作“秋城”。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经年:即一年,这里指长年。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征马”“城秋”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节,渲染了裴都护远行的氛围。B.颔联“单于”指敌人首领。本联借告

10、诫敌方首领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托出裴都护的声威之大。C.“月亮”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是古人抒发思乡之情或离别之恨的常用意象,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借月圆衬托朋友分别的愁情。D.从“塞”“驿”“胡沙”等字词,可以看出本诗语言精雕细琢,格调刚强高昂,风骨凛然。17.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入汴水崔薮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注】崔颗,唐代诗人,汴 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18.对这首诗的赏析,

11、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行走路径。“昨晚”“今朝”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写出了诗人昼夜兼程的情形。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很近,就要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C.尾联写诗人挨过二十年仕途艰难的日子,有急流勇退,回乡归隐之意。D.本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一气呵成,写出了诗人久宦归乡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19.诗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侠篇(唐)崔颗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注】错

12、落:甲上环锁已损坏不齐。蒙茸:(貂裘)又乱又旧。建威:军国主将的代称。20.这首叙事诗前八句叙写少年游侠 的场景,后八句叙写 的场景,展现了古代游侠的形象。21.全诗运用多重衬托手法塑造了一个游侠形象,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解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胡人歌崔颓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还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注】,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寒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寒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 寒多烧:猎户将山上寒冬枯萎的苹木烧掉,使野兽无法

13、躲藏。2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胡人歌颔联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是在动物名前面加上了一个有边塞特征的定语,突出了地域特点.B.雁门胡入歌颈联中,“山头野火”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浓淡相宜,将自然景色与人们的生活场景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C.塞路初晴的首句,“晚虹”、“斜日”、“天昏”连续点明时间,看似重复,实际上却渲染出了一幅广阔雄浑的雨后塞上远景图。D.塞路初晴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紧扣诗题,描绘了傍晚雨后的画面,视听结合,动静相生,既穆丽又清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3.与 雁门胡人歌相比,塞路初晴这首诗在思想情感上表现出了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

14、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崔颖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单于英近塞,都护欲临边。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2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 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C.颔联细致地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

15、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25.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雁门胡人歌崔颗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2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

16、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27.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2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两小题。入若耶溪崔也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槎向余景。(1)诗中若耶溪有什么特点?诗人的心情如何?(2)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 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

17、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氐聊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30.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长千曲四首(其一)崔颖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3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

18、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诗 前两句采用不加修饰的语言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B.杂诗开篇白描记言,诗末工笔绘景,全诗的表现手法依诗人之情运用得流畅自然。C.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可谓“声态并作”,泛舟女子的形象和询问声都跃然纸上。D.长干曲中女子急于停舟相问”或恐是同乡“,侧面表现出了女子背井离乡、水宿风行、无人共语的孤零漂泊之态。32.两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因素分别是什么?两诗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上有何异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题沈隐侯八咏楼(唐)崔颖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静闻山灰,川长数塞鸿。登临白云晚,流

19、恨此遗风。【注】八咏楼:南朝沈约所建。狄:古书上说的一种黑色长尾猴。3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体裁的角度看,本诗是一首古体诗。B.从题材的角度看,本诗是一首山水诗。C.从对仗的角度看,本诗共有两联对仗。D.从押韵的角度看,本诗共有五个韵脚。34.以下意境的描述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深沉隽永B.意蕴深邃C.苍凉辽阔D.凝重悠远3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雁门胡人歌崔 颖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20、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画,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C.颈联描绘“野火烧山 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37.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雁 门 胡 人 歌 崔 领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21、。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雁门郡。将:驾御。3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情况。B.颔联运用“胡鹰”“塞鸟”“代马 三个意象,突出了地域特点.C.颈联描写了代北边塞的秋天,野火烧山,烟气升腾:秋雨潇潇,孤峰在雨中伫立,雨雾笼罩,画面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D.尾联描绘了代北胡人听说无战事后肆意买醉的懒散形象。39.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雁门胡人歌崔海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 代郡:这

22、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4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A.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既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现实之景;也夹杂着“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B.诗歌通过描写西域少数民族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独特生活场景,勾勒出他们骁勇善战的战斗习俗。C.首联不仅展现了雁门郡内群山层峦叠嶂的阔大之景,还交代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独特位置特点。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勇武,粗犷的精神面貌。E.颈联有版本作“雾里”,较原诗“雨里”突出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当作烽烟而产生的紧张、担忧的心理。41.这首诗在选材上有什

23、么特点?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晚入汴水崔颗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注 崔顾,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行走路径。“昨晚”“今朝”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写出诗人昼夜兼程的情形。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很近,就要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C.尾联写诗人已挨过二十年仕途艰难的日子,坚信自己的未来仕途顺遂,一帆风顺。D

24、 本诗质朴无华、明白晓畅,一气呵成,写出了诗人久宦归乡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2)诗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行 经 华 阴 崔 颖岩崂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注】汉 畤(zh):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4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

25、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C.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D.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 的发问作了铺垫。44.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崔颖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单于英近塞,都护欲临边。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注】单(ch d n)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

26、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4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 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装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C.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46.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行 经 华 阴 崔 巍省崂太华俯成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注】汉 畤(z h ):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4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C.首联写远景

28、,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 的发问作了铺垫。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4 8 .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行经华阴崔颖容崂太华俯成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注释】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 山 老 晓(y a 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山。咸京:即咸阳。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武帝祠:即巨灵祠

29、。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骚路:指交通要道。汉 畤(z h i):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4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

30、王侯富贵的京师。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 的发问作了铺垫。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50.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行 经 华 阴 崔 颖官晚太华俯威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注】汉 畤(zh 1 ):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51.下

3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A.诗 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 的发问作了铺垫。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5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胡人歌崔颖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

32、近边。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5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郡内山势高峻,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的狩猎生活,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胡人们听说边塞没有战争,就尽情享乐,醉生梦死,说明他们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 和 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

33、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E.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接着写他们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同样厌恶战争并富有人情味,表现凝重的反战主题。54.本诗和王翰的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写到了“醉卧”的情节,它们的原因和表现的情感、主题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雁门胡人歌崔颖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5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胡人”本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诗

34、中特指住在代郡临近边境的少数民族百姓。B.“解放”是指解除束缚使其得到自由或发展,“解放胡鹰”表现了猎手对猎鹰的尊重和信任。C.“胡鹰”“塞鸟”“代马”等意象都是有边塞特征的词,突出其地域特点,颇具边地特色。D.“野火烧山”“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富于季节特征。E.尾联是说只要听说没有战事,他们就满足于现状,醉生梦死,不关心国家大事,寄寓作者的批判。56.诗歌中的“胡人”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各题。黄鹤楼崔颖苦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

35、波江上使人愁。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 空 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D.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胡人歌崔颖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

36、雁门郡。代马:古代漠北产的骏马。5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胡人的分布情况。B.颔联中“胡鹰”“塞鸟”“代马 三个意象,都在动物前冠以一个有边塞特征的修饰词,突出了其地域特点。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 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 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尾联描写胡人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的生活场景,视角新颖别致,富有人情味。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59.这首诗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7、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辽西作崔颖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谁与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注】辽西:这里指辽河流域西部地区,唐代在此设置平卢节度使。沙虚:指沙土不结实。6 0 .诗歌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6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崔 巅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单于英近寒,都护欲临边。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注】单(c h dn)于:指

38、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6 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C.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

39、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E.从“塞”“驿”“胡沙”等字词,可看出本诗作为边塞诗的“塞垣景象”,语言质朴,格调刚健高昂,风骨凛然。6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黄鹤楼崔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篓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64.这首诗中作者的愁情是什么?65.结合本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题潼关楼崔赖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晓登临处,风烟万里

40、愁。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66.本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雁门胡人歌崔颓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阎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部;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6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

41、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C.颈联描绘“野火烧山 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69.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70.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黄鹤楼崔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

42、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雁门胡人歌崔 薇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7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

43、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7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雁门胡人歌崔 赖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

44、: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7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 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7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

45、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雁门胡人歌崔 颖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7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 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

46、张的心理。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76.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黄鹤楼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自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荽篓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

47、 李白这首诗,一说写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一说写于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两首律诗的结句部落在“愁”字上。试问:7 7 .两首诗中作者的愁情分别是什么?7 8 .结合两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雁门胡人歌崔也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7 9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

48、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 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 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 和 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8 0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1.B2.(1)描写了天气晴朗,夹岸绿树摇曳,春风习习,江上荡起渔歌的景象。(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解析】1.本

49、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已经很远”“无法结束”错误,诗歌是“乡路渐无多”,说明故乡已经很近,自己就要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出句“晴景摇津树”,写风和日丽,汴河上烟波荡漾,远望渡口上的树木,似在摇曳摆动之中;对句“春风起棹歌”中,“棹歌”,船工行船中唱的歌。此句写在和煦的春风中,传来了阵阵棹歌声。借景抒情,情节交融。结合“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分析,言离家乡己经很近了,返乡之路定会一帆风顺的,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欣喜愉悦之情。3.B4.(1)暮色渐起,哪里是我的故乡?远望浩渺的江

50、面,不禁愁绪满怀;(2)“乡关”点明思乡之情,在一问一答中,用浩渺的江水表达缠绵的乡愁,化抽象为具体;(3)诗作以“愁”字收束全篇,既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使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的能力。B.“只指实际中的,仙鹤,”错误,除了实际中的“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一切”之意,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诗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故 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设问和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愁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

51、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此联以设问展开,以“关何处是?”问,以“烟波江上愁”答,哪里是我的故乡?远望浩渺的江面,不禁愁绪满怀。这是化抽象为具体;诗作以一 愁 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韵味无穷。5.C6

52、.表达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表达了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以及形象的能力。C.“虚实相生想象”错误,“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非想象之境,而是真实的写照,也就没有“虚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

53、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想理解尾联表达的情感,首先需要把握全篇的内容和情感倾向。这首诗歌生动形象描写了和平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安乐生活,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凝重的反战主题。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意思是“胡人听说辽西近来没有发生战事,闲来无事常到酒家酣饮醉眠”,因为听说没有战事,胡人“时时醉向酒家眠”,可以看出饱受战争蹂蹒的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表现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时时醉向酒家眠”展现出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诗人借这一画面展现出百姓对

54、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借助这种向往表达了反对战争这一主题;在诗人笔下,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富有人情味,流露出对胡人的关注,这就超越了狭小的民族观念,提升了全篇的格调。7.C8.对比:一是权贵们的地位显赫和最终结局的对比。权贵们当年气焰嚣张、炙手可热,但顷刻间也会火尽灰灭。二是权贵们的消亡和贫贱者的转机对比。权贵者会消亡,而贫贱者也会有富贵的机遇。道理:富贵不能骄傲,贫贱不可欺辱,富贵贫贱会在瞬息之间相互转变,提醒世俗的人们不要谄贵傲贫。【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错误。从第四句“路傍”分析,这些是路人的行

55、为而不是上一句的“宾从”。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对比手法的使用。“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意思是不要说权贵们炙手可热,他们广辉鲜亮的生命在瞬间就会火尽灰灭。此处从描写的对象的角度入手,以权贵者本身有对比,即权贵者炙手可热的权势以及火尽灰灭的处境作对比。“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意思是不要认为贫贱者就可以随意的欺负,人生自有富贵的机遇。此处以权贵们的消亡和贫贱者的转机对比。权贵者会消亡,而贫贱者也会有富贵的机遇。第二问,说明的道理。要从权贵、贫贱以及二者的转化三个角度分析,权贵者会变为普通人,而贫贱者会变为富贵者。即不能谄媚讨好

56、权贵者、不能看不起暂时贫贱者,同时作为权贵也不能骄傲。特别是最后两句,“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意思是有朝一日,皇帝恩惠,贫贱者就会青云直上。以此表明一个道理:富贵不足骄,贫贱不可欺,世事会有转变,贫贱会有转机。9.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

57、;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又用 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 字指出对方是男性。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

58、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10.A11.D12.D【分析】1 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七言绝句”错,这首诗共有八句,2、4、6、8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特点。应当是七言律诗。故 选A。1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A.“暗指仙人骑黄鹤而去故事的荒谬不可信”错误。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

59、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B.”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信心”错误。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C.“想象之虚景”错误。此句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

60、垫。故 选D。1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D.“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错误.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故 选D。1 3.A1 4.D1 5.(1)表达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2)表达了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3)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4)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分析】1 3.本题考查学

61、生评价诗歌的风格特点的能力。这首边塞诗生动形象描写了和平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安乐生活,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凝重的反战主题。全诗格律严整,诗境雄浑壮阔,笔力跌宕生姿,体现了清新峻朗的风格。故 选A o1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故 选D。1 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

62、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的意思是胡人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结合诗句中的“无斗战”“醉向酒家眠”等分析可知,尾联表达了对饱受战争蹂蹦的人们关切和同情,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另外,诗中强调的是“胡人”听到辽西并没有战事的表现,这就表明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都是厌恶战争,体现了诗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16.D17.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首联写友人远去,而明月正圆,暗写友人远去后,诗人内心无限惆怅。对友人的夸赞、祝愿之情。

63、颔联以虚拟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人不要扰乱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地写出了对友人的夸赞和祝愿。对友人的关爱和勉励之情。颈联既实写边地环境恶劣,又暗寓镇守边关的艰辛,表达了对友人的关爱之情;尾联写裴都护此去边关,不必经年就可“献捷”,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之情。【解析】1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本诗语言精雕细琢”错,从“塞”“驿 胡沙 等字词,可看出本诗语言是不事雕琢,质朴简单的。故 选D。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格式要规范,首先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首联,“征马”点明裴都护远赴边庭,

64、“城秋”点明送别地点和时节,“月正圆 衬托朋友分别的愁情,以景衬情,抒发对友人依依不舍、惆怅伤感之情。分析颔联,写裴都护远赴单于都护府镇守边关,这里“单于”既是实指敌人首领,又暗点裴都护所往之地,语义双关,这两句以虚拟的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表现对友人的夸赞、祝愿之情。分析颈联,边防要道上烽烟四起,表明此时边关形势急迫,又暗寓了裴都护到任后,边关防备严密,胡地黄沙漫天,大漠瀚海,缺乏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表达对友人的关爱之情。分析尾联,写裴都护此去镇守边关,不必经年就能成

65、功献捷,呼应前面“单于莫近塞”,这既是夸赞和祝愿,也是勉励。18.D19.描写了天气晴朗,夹岸绿树摇曳,春风习习,江上荡起渔歌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解析】1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沉 郁 顿 挫、慷慨悲壮”有 误。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表达了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时的喜悦之情。故 选D。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立足颈联内容,分析所写诗句含义,如果运用到表达技巧,也需要分析,点明表达的情感等。有时还需要联系上下联内容分析结构作用。颈联出句“晴景摇津树

66、”,写风和日丽,汴河上烟波荡漾,远望渡口上的树木,似在摇曳摆动之 中;对句“春风起棹歌”中,“棹歌”,船工行船中唱的歌。此句写在和煦的春风中,传来了阵阵棹歌声。借景抒情,情节交融。结合“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分 析,言离家乡已经很近了,返乡之路定会一帆风顺的,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欣喜愉悦之情。【点 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0.从 军 杀 敌 还 家 狩 猎21.通过兵器描写来衬托,如“仗剑出门去”“弓矢速如飞”,分别写出了游侠的豪气与力量。通过服饰穿戴来衬托,如“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写出了游侠征战艰苦,历时长久;“腰间带两绶”则写出了游侠战功赫赫,居功至伟。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如“孤城逢合围”,写出了游侠“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无畏;“地迥鹰犬疾”则写出了游侠打猎时的英武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