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21340704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目录第一章导论1.1困惑与思考1.2创造1.3创造学1.4创造力及其构成 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2.1 创造性思维概念2.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2.3 思维定势的类型2.4突破思维定势 第三章方向性思维3.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3.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四章形象思维4.1 形象思维及特点4.2 想象思维4.3 联想思维4.4 直觉思维4.5 灵感思维 第五章头脑风暴法5.1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及规则5.2 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 第六章设问法 6.1奥斯本检核表法6.3 和田十二法6.2和田十二法 第七章列举法7.1 列举法概述7.2 属性列举法7.3 希望点列举法7.

2、4 缺点列举法7.5 成对列举法7.6 综合列举法第八章 思维导图8.1 思维导图概述8.2 思维导图绘制第九章 组合分解法9.1 组合法概述9.2 常见的组合方法9.3 形态分析法9.4 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9.5 分解法第十章 六顶思考帽法10.1 水平思考法10.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第十一章 类比法11.1 类比法概述11.2 类比法的原理11.3 类比法的类型11.4 综摄法11.5 引申方法第十二章TRIZ法12.1 TRIZ的由来12.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12.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12.4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12.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12.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3、第一章导论1.1 困惑与思考东亚人平均智商最高,但智商高不等于创造力高。 美国教育哲学:鼓励广泛的兴趣,灵活多变,善于质疑,东跑西跳,注重培 养自信心; 中国教育哲学:注重狭隘的专业,扎实的操练,被动接受,按部就 班,常常缺乏自信心。中国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批判和创造。高知 识不等于高创造力。李约瑟悖论:中国有四大发明,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起源于中国?因为我 们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理论,不能指导我们实践。 发明的目的不是 为了探求未知世界,也不是为了人类谋求福祉,而是政治的需要。什么是高创造呢?知识,技术。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缺

4、乏创新型人才是 问题所在!所以大学的责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就是俱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 活、开放、好奇的个性,俱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 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1.2 创造(1)创造与发现。发现科学事实,发现科学规律。(2)创造与发明。新产品的研制,新方法的发明。(3)创造与创新。更新,改造新的东西,改变。先创造,滞后期,后创新。(4)创造与创意。新奇,简单,实用,与众不同,能使人眼前一亮,会令 人久久难忘。创意产生思路,创造产生作品,创新产生效益。1.3 创造学赫曼全脑模型:A 左上 逻辑性C 右上 空想型B

5、左下 纪律型D 右下 表现性创造学的涵义: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 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 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1.4 创造力及其构成1、创造力的含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2、创造力的构成:知识T一般知识、专门知识,智力因素T一般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特殊才能, 非智力因

6、素T创造意识因素、创造精神因素。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 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 庄寿强创造力公式:创造力二K*创造性*知识量八2老师认为公式中创造性分为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方法。 从以上四点提高创造力。创造性人格非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特征: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强 烈的好奇心,自信,兴趣浓厚,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力测评的方法: 普林斯顿法,一种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的标准。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2.1 创造性思维概念创造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创 造新成果的高级的、综合的

7、、复杂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知识和经验,结果是创新,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综 合的思维活动。2.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新思维的特征1、对传统的突破性。突破原有思维框架。举例:连线、 缝纫机、火箭。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突破性也体现在超越人类既存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上。 2、思路上的新颖性。创新思维是以求异、新颖、 独特为目标的。 3、程序上的非逻辑性。这是指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超出逻辑思 维,出人意料违反常规的情形下出现.具有跳跃性,省略了逻辑推理的中间环节。 案例肥皂鱼雷T创新思维的过程,往往是既包含逻辑思维,又包含非逻辑思维, 是两者相结合的过程。 4、视角上的灵活性。随条件变化

8、,摆脱思维定势,变换 视角看待同一问题。 是非对错取决于视角。 5、内容上的综合性。创新活动是 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必须综合利用他人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 程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酝酿到明朗阶段会有思维中断, 需要借助创造性思维(突变思维),联想、想象、灵感、直觉思维就是方向或次序,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的思考 遇到类似问题 容易沿着上次的思考方向,叫思维惯性 久而久之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称为思 维定势2.3 思维定势的类型1、习惯性思维定式。习惯成自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有大量事例表明,思 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2、书本式思维定势。“知识

9、就是 力量”。温伯格:既要学习书本知识,接受书本知识的理论指导,又要防止书本 知识可能包含的缺陷、错误或落后于现实的局限性。3、经验式思维定势。怎样突破?初生牛犊不怕虎。4、局限性思维。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5、从众型思维定势。6、循规蹈矩式思维定式:按部就班,不想开动脑筋,形同动物般做事(敢于 质疑、挑战、反叛)7、偏执型思维定式:不知变通,不死不休(退一步看看,会发现不同的感觉 )8. 直线型思维定式:线性思考问题,直来直往的思考 (扩散思考)9. 权威型思维定式: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可参考学习了解,但不 可迷信)10. 太极思维定式:模棱两可,缺乏主见、魄力、决断力(感觉?直

10、觉?) 2.4突破思维定势转换视角:1 改变万事顺着想的思路;a, 变顺为倒;b, 从对立面出发;c, 换位思考;2 转换问题获得新视角;a, 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b, 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c, 变不可能为可能;3 变直接为间接;a, 先退后进;b, 迂回前进;c, 先做铺垫,创造条件;第三章 方向性思维3.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方向性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 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发散思维特点:1 流畅性(追求尽可能多的答案,量)2 变通性(追求尽可能多的种类,质)3 独特性(追求与众不同,本质) 流畅性是前提,变通性是有新独特设想的关键,独特性是最终目标 收

11、敛思维(集中思维):以思考对象为中心,运用经验和知识,将信息重组,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将思维集中指向这个中心点。 特点:1.唯一性2.逻辑性 3.比较性3.2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1、正向思维:沿袭常规去分析问题,按照事物发展进程进行思考 水底山案 例、贷款与谚语案例、愚公移山。2、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对,与其完全背道而驰的思考方式 司马光砸缸 案例、非诚勿扰2 案例、动物围观人创意、发电机、洗衣机与反复印机的设计、 合照创意、摆瓶子、无烟煎鱼。3.3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1、横向思维:突破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得到启示 柯达卖胶卷案例、雾霾 治理、挖井培养方式:a横向移入(叩诊法)b. 横向移出

12、(外科手术消毒法、仿生技术)c. 横向转换:不直接解决问题,转复杂问题为其他简单问题(移动三角形案 例)2、纵向思维:按照顺序、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思维,由低到高、 浅入深、始到终,清晰明了,合乎逻辑。第四章 形象思维4.1 形象思维及特点形象思维: 想象思维 联想思维 直觉思维 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概念:以具体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无师自通的本能思维, 受教育后向抽象思维过度,据研究9岁为分界点)。形象思维非低层次思维,抽 象思维进化到极致,形象思维再次焕发新生(尤其在高尖端科技领域) 创造是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 案例:物理研究、炼钢、中医、火车轮检测4.2 想象思维想象

13、思维分类: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其中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创 造性想象、科学幻想。1、无意想象:不受主体支配,无目的,如梦想、走神等。2、再造性想象:根据语言文字描述和图样,在大脑中再造形象。如鸟与银 子。3、创造性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如太阳能风力 发电桥、人物想象的创作、胰岛素的发现4、幻想:对未来的憧憬,由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引起,如凡尔纳的幻想。4.3 联想思维1、联想的涵义。所谓联想思维,就是好根据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概念或现 象,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概念或想象的思维活动。2、联想思维的分类。(1)相关联想 是由给定事物联想到经常与之同时出现 或在某个方面有内在联

14、系的事物的思维活动。六度分隔 (2)相似联想 是从 给定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事物(形状、功能、性质等)的思维活动。(3)类比联 想响尾蛇导弹(4)对称联想是由给定事物联想到在空间、时间、形状、特性 等方面与之对称的事物的思维活动。(5)因果联想 是指由事物的某种原因而联 想到它的结果,或指由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联想。联想能力的训练。(1)从给定信息出发,尽可能多的用到各种类型,形成多 种多样的综合联想链。(2)给定两个没有关联信息,寻找各种各样的联想链将它 们连接起来。(3)寻找任意两个事物的联系,可以省去联想链,但要建立两个事 物间有价值的联系,并由此形成创新设想或创意

15、。这一阶段联想的难度较大,但 是最有价值的联想,应当多进行训练。怎么做抽照片进行强制联想 抽单词进行强制联系4.4 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1直接性 2快速性 3跳跃性 4理智性4.5 灵感思维灵感思维,长期冥思苦想后突然产生新设想,顿悟,神秘感不可确知,通过 思考可以训练;笛卡尔发明解析几何灵感思维的特征:1积累性,存在基础;2偶然性,不可预知;3易逝性, 短暂一念之间;4兴奋性;5突破性,常规思维得到升华。方便面之父,饥饿催发灵感;巴伦在浴缸中发明ATM;耙子与剃须刀架第五章 头脑风暴法创新方法的八大类:智力激励型,设问型,例举型,分组型,类比型,思维 导图,六顶思考帽,TRIZ法。5.1

16、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及规则风暴的两个基本原则:1延迟判断 2数量产生质量四条基本规则:1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2欢迎各种离奇的想法3追求设想的数量4鼓励巧妙的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 5.2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头脑风暴运作5步骤:1. 确定课题(单一的问题,不适合复杂的问题,复杂的分解来解决)2. 会前准备,(主持人,参与人,课题任务告知大家)3. 热身(靠主持人)4. 小型会议(6-8人,30minTh)5. 加工处理(记录归纳总结)第六章 设问法5能否简化6能否替代7能否变换8能否颠倒6.1奥斯本检核表法 奥斯本检核表: 1有无其他用途 2能否借用 3能否改变 4能否扩大6.2和田十二法 和田

17、十二法是我国著名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在奥斯本稽核问题表的基础上, 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创作而提出来的一种思维技法。它既是对奥斯本稽核问题 表法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1) 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组合等。(2) 减一减:减轻、减少、省略等。(3) 扩一扩:放大、扩大、提高功效等。(4) 变一变:变形状、颜色、气味、音响、次序等。(5) 改一改:改缺点、改不便、不足之处。(6) 缩一缩:压缩、缩小、微型化。(7) 联一联:原因和结果有何联系,把某些东西联系起来。(8) 学一学:模仿形状、结构、方法,学习先进。(9) 代一代:用别的材料代替,用别的方法代替。(10) 搬一搬:移作他用。

18、(11)反一反:能否颠倒一下。 (12)定一定:定个界限、标准,能提高工作效率。第七章列举法7.1列举法概述列举法是在美国克劳福特创造的属性列举法的 基础上创造的,是一种对具 体事物的特定对象(如特点,优缺点等),在逻辑上进行分析,并将其本质内容 进行罗列,用以自发创造设想,找到发明创造的新方法。用法:分解和分析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罗列出来,提 出改进措施,形成独创性设想。分类:属性列举、缺点列举、希望点列举、成对列举、综合列举法 作用:克服感知不敏锐(见多不怪)、全面感知防止遗漏(全面分析)、克服 感情障碍(过早判断)、改进老产品(简单)、适用性及局限性(思路、主要矛盾难以

19、抓住)7.2 属性列举法 属性的四个方面,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 属性列举法:列举事物属性,逐一思考能否改进操作步骤:1. 确定一个目明确的研究对象2. 了解事物现状,熟悉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应用分析、分解、分类 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些必要的结构分解3. 从需要出发,对属性分析、抽象、对比,通过提问诱发创新思想4. 应用综合的方法将原属性和新属性综合,寻求功能属性的替代与更新完善,提 出新设想7.3 希望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a. 引子:万户飞天、达芬奇人力飞机、b. 概念:归纳、沿着人们提出的希望达到目的,进行发明创造。(与缺点列 举法相比,是从积极的方面考虑问题) 千里眼、顺风

20、耳希望(雷达、电视机、 收音机的发明)c分类:功能型希望点列举(小革新,不改变本质,如派克笔)原理型希 望点列举(缺点大,打破原有模式,原理上的改变)d. 步骤:社会需求、希望点列举(观察联想、开会列举、征求意见、抽样调 查)、分析希望点、提出课题、评价(伸缩臂案例与假肢的用户评价)、开发设计、 创新成果e. 综合案例:风扇的革新7.4 缺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把它的具体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针对这些缺点设想改革法案,进行发明创造(1)改良型缺点列举法:在保持事物原有基本状态的前提下,着手改进和 完善eg:狮王牙刷,月球探测车(2)再创型缺点列举:彻底告别狮王原有的结构

21、或重新构想,创造一种与原有事物有本质不同的事物(3)缺点逆用发明法:利用缺点为人类服务7.5 成对列举法a. 概念列举不同事物的属性,进行强制组合,通过相互启发而发现目标。b. 步骤:确定两个事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列出两事物属性、将属性强制组合、 分析筛选可行的组合形成新的设想。c. 案例:新型灯案例(猫和灯)7.6 综合列举法综合列举法;组合运用各种方法,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列举各项属性;3,运用缺点列举法和希望列举 法对属性进行分析;4,综合缺点和希望点对事物原特征进行替换,综合事物的 新老特征,提出创造性设想第八章 思维导图8.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定义: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的结构

22、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将放射 性思考具体化的过程。思维导图特点:可视化、放射性思维、对人脑的模拟。8.2思维导图绘制 思维导图绘制六步骤:1写下中心主题 2扩展层次 3关注关键词 4连线 5增加颜色 6触发记忆和灵感 注意事项:1清晰明白 2突出重点 3使用联想 4形成个人风格 文字不能太多 图片不能太多 节点不能太多思维导图绘制软件:xMind MindManager FreeMind等第九章 组合分解法9.1组合法概述 概念:将整个创造系统内部的要素分解、重组和创造系统之间要素的组合, 从而产生新的功能和最优的结果。(1+12) 5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由单项突 破走向多项组合。组合作用似乎是

23、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爱因斯坦名言) 例 子:阿波罗登月计划发明创造的类型历史:三四十年代突破为主;五六十年代 组合突破相当;80年代以来以组合为主9.2常见的组合方法分类: 1同类组合(也叫近缘组合;相近事物的组合,双头风扇,多核芯片、无人 机、双层泳帽、磁力救生圈、CAD热键)2异类组合(也叫远缘组合,不同领域不同功能产品的组合;西门子综合扫 描仪、飞行汽车、带伞烟斗、充电宝化妆镜、浑水中的游泳池)3材料组合(不同材料组合;如合金飞机、门窗) 4元件组合(相互独立功能的元件组合在一起,如瑞士军刀、乐高积木玩具) 5方法组合(生产工艺、组织管理等中多种方法的组合,如:硬水软化装置) 6技术原

24、理与技术手段组合(将已有的原理与技术组合;如喷气式发动机、 晶体电子显微镜、)7现象组合(将自然的、物理化学的等各种现象进行组合;如超声波碎石、 蒙太奇电影技术9.3形态分析法是组合法中的经典方法。a概念:火箭专家茨维基1942提出,以系统分析和综合为基础,用集合理 论对研究对象相关形态要素的分解排列和重新组合,得出所有可能的总体方案, 最后评价选择。b. 案例:茨维基对于敌军新型火箭可能性的分析.c. 关键点:建立形态学矩阵,挖掘机形态学案例矩阵.d. 步骤:(以设计新型耳机为例)明确问题、因素分析、形态分析、形态组 合、筛选最佳设想9.4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a.信息交合法:许国泰提出,又

25、叫魔球法,是利用不同信息进行交合而获得 新设想的一种创造方法。两个公理:不同信息交合产生新信息;不同联系交合产生新联系。三个定理:人脑中勾勒的映像由信息和联系组成、新信息、新联系在相互作 用中产生、具体的信息和联系具有区域性。步骤:定中心、划标线、注标点、相交合、进行筛选; 曲别针用途案例。b.主体附加法(内插式组合法):以某一特定对象为主体,通过替换、插入 其他事物或技术,从而导致发明或革新的方法(常在产品升级和完善中使用)。例 子:磁化杯、充电外套、特点:主体不变,附加补充;附加的目的:使主体功能更好发挥、获得其他辅助功能.两种形式:不改变主体结构,直接加上附加要素;改变主体内容架构,以使

26、主体和附加物能够更好运作。失败案例:谷歌眼镜;成功案例:苹果watch。9.5 分解法分解法:将整体事物分解,改进分解的部分,使之成为单独整体,形成新产 品或新事物。 案例:活动螺丝刀、新型时钟、高跟鞋、梳子、分类:a原功用分解法(分解后仍构成一个整体,但有新功能,分解而不分 立,如转动插盘)b变功用分解法(分解的部分构成独立个体,既分解又分立, 如独轮车) 其他案例:软体、手机套、防盗自行车第十章 六顶思考帽法10.1 水平思考法传统思考方法缺陷:a局限性思维,从自身、片面的角度思考,思维被情绪 影响。b对抗性思维:略。反思:需要平行思考(从不同角度、侧面,分别考 虑,不是同时考虑很多因素)

27、。平行思维特点:同一个时间同时从一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思考;将自身观点同 他人观念等同对待。10.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六顶思考帽(创始人爱德华德 波诺)六种颜色:白红黑黄绿蓝,代表六种 思考模式,而不是思考者类型,每人都应该会用所有帽子。1白色:资料收集、信息获取;尊重事实。(中立而客观,例图片描述等;) 使用原则:调研、真实是分等级的、信息与主题相关、要给出准确的客观数据与 事实、白帽的使用应该成为一种习惯。2红色:直觉与情感、预感; 特征:不必合乎逻辑、不必始终如一、不必 有原因 表现:情绪和感觉、直觉和预感、其他表现使用原则:避免争端、不用 证明解释预感、认可预感,但不必盲从、30秒内回答,

28、避免滥用等3黄色:积极乐观,正面看问题。 特点:满怀希望的、积极乐观的、建设 性的;使用难点:不是盲目乐观、有实现目标的条件、更注重未来而不是现实。 使用原则:证明观点给出理由,有逻辑和建设性远见。 思考的问题:有什么利 益、积极因素、价值?为什么可以做?有哪些积极正面影响?4黑色:逻辑与批判,从负面角度批判性思维。 特点:理性质疑、逻辑上 的否定。 使用难点:避免批判会,不要通过批判别人提升自己;不要试图解释 和抗辩。 原则:强调谨慎、不要过度使用、需要逻辑基础、可以黑对黑、是一 种思维方式不是辩论、思考时不要首先戴上。 常用问题:有什么风险、作用、 缺点?为什么不能做等。5绿色:创新与冒险

29、。特点:新创的、改变的不是改良。问题:还有其他可选方案、想法、假象?6蓝色:调节、系统与控制,如主持人。特征:流程、时间控制难点:集 中思维、观察和评论、总结但不要批评。使用原则:主持人帽子、需遵守规则、 管理和组织控制思考的过程等。 常用问题:下一步、目标、议程等。单独使用各种帽子: 黑帽单独使用范围:避免错误、变化评估、检查可行性、谈判。 黄帽单独使用范围:探求新见解、评价一个见解、减少负面性、处理重大变化、检查忽略的价值。 绿帽单独使用范围:寻求改进、摆脱束缚、寻求创新。 红帽单独使用范围:征求团队意见、无法判断的时候、对决策进行投票的时候、探索内心的情感。白帽单独使用范围:评价新情况、

30、影响决定、打消不实际的念头、预先计 划、解决争端、谈判。蓝帽单独使用范围:在争论中提供思维框架、探索主题、保持思维轨迹、 要求结果、设定时间限制。系统使用六项思考帽:使用原则:1. 没有绝对正确的使用序列2. 六帽在序列中可多次使用或不使用3. 正确使用初始、中间、结尾序列4. 充分使用简单的短序列 如:制定初步方案,蓝白绿;快速评价,黄黑蓝; 改进,黑绿;设计,绿红。5、初始序列:蓝红白黄;中间序列:绿黄黑白;结尾序列:蓝黑绿红。第十一章 类比法11.1 类比法概述类比法的特点是“先比后推”,“比”是类比的基础,“比”既要共同点也要“比”不同点。11.2 类比法的原理 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希

31、腊中的相似三角形原理)一阶段,将两个事物进行 比较;二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推理,把其中某个对象有关的知识或结论推移到 另一个对象中去。 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 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似的形式和逻辑方法。例子:李四光发现大庆油田.b、原理:基础是比较,运作机制原理包括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异质同化:不同物质寻找相似点;如蛋卷机安装的类比。同质异化:把一种事物的特点,迁 移到其他事物上,创造出新的产品。如,蛙跳汽车。 同质异化与异质同化的关 系:异质同化是前提和基础、同质异化是创造发明的关键。必须将其结合起来, 辩证统一地使用。 例子:盾构施工11.3 类比法的类型类

32、比法的类型: 美国创造学家戈登把创造过程中的类比分为六大方式。1、直接类比:从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中已有的成功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类似 的事物。包括外型类比,例子电视塔的修建;结构类比,例子鲁班发明伞.2、拟人类比(感情移植、角色扮演),如足球机器人、挖掘机的设计、薄壳 建筑、 3、幻想类比,如航空探测器的发展、超音速汽车、急速摩托.4、对称类比,如月光农业创意.5、因果类比,各个事物之间可能有类似的因果关系。如,南北半球台风旋 向问题6、综合类比,综合各种要素进行类比。如,风洞实验类比法的重要作用案 例,欧姆、库伦定律、天花预防等11.4 综摄法 综摄法:最典型类比法,由美国威廉。戈登在1944年

33、提出,它是利用外物 启发思考,激发灵感。实施步骤:确定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净化问题-类比灵活运用 -适应目标-方案的确定与改进基本原理:变陌生为熟悉、变熟悉为陌生。11.5 引申方法引申方法:如,原型启发、移植法、仿生法。a、原型启发:偶然遇到某些事物经过分析,突然启发灵感,是以创新欲望 为前提,以类比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活动。例子:人工降雪滑雪场、近视 眼治疗方法、蜂窝煤的发明b、移植法:将某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渗透到其他领域,也叫渗透法,是 一种侧向思维。(贝弗里奇名言)拿来主义。种类:原理移植,如激光武器;结 构移植,如弓箭的迁移运用;方法移植,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橡胶海

34、绵、泡 沫塑料、发泡混凝土等;材料移植,如塑料坦克、发光材料。c、仿生法。模仿生物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发明创造。步骤:明确发明物功 能;寻找模仿对象;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机械、化学等 手段运用。六大仿生设计:甲壳虫水壶、仿蝴蝶显示器、仿生轮胎、蜂巢建筑、 概念农场、自冷却白蚁堆建筑;其他例子:模仿动物改造机器人。第十二章TRIZ法12.1 TRIZ的由来TRIZ意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 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 得最终的理想解。它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 化规律研究

35、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 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TRIZ,(俄文:Teopuu pe 山 eHu 只 u3o6peTaTenbc kux 3agan俄语缩写TPS3翻译为发明家式的解决任务理论,用 英语标音可读为 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缩写为 TRIZ。 英文说法: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TIPS),也有人缩写为 TIPS。TRIZ,直译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国内也形象的翻译为萃智或者萃思, 取其萃取智慧

36、或萃取思考之义。前苏联发明家、教育家G.S.Altshuller(根里奇阿奇舒勒)和他的研究团 队,通过分析大量专利和创新案例总结出来的。12.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TRIZ理论的体系机构:1. 理论基础:技术系统的进化模式该模式包含用于工程技术系统进化的基本 规律,理解这些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对问题发展轨迹的总体概念,得到其发展 前景的正确判断,从而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TRIZ理论认为:任何领域的技术产品都与生物系统一样,存在、生长、成熟、 衰老和死亡的产品进化规律2. 分析工具:(1)矛盾分析:发明问题的核心是解决矛盾冲突,矛盾分为物理矛盾(一个技 术系统中的统一个参数矛盾,也就是

37、自相矛盾)和技术矛盾(两个参数的矛盾)(2)物质场分析:任何产品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分解为两种物质和一个场, 可以用物质场分析法来分析产品的功能(3)ARIZ 算法(4)需求功能分析3. 基于知识的问题解决工具:(1)40条发明原理(2)76个标准解 (3)效应知识库计算机辅助创新工具软件:CAI12.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专利等级划分不同专利两方面特点:1、社会认可度,使用度和商业价值不 同;2、技术地位不同,有的是核心产品,有的是锦上添花。五个等级:1、简单的解(32%个人知识试错10次,如炒菜);2、少量的改 进(45%个人与部门试错100,如折叠自行车);3、根本性的改进(18&行业

38、内知 识试错1000,如蒸汽机、自行车的发明);4、全新的概念(4%跨行业学科知识, 试错10000,如半导体的发明);5、发现(小于1%所有已知知识或新知识,试错 100000,如核聚变、裂变,计算机的发明)12.4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1、技术系统:所有实现某种功能的事物,如汽车。一个技术系统可以包含 多个子系统,子系统由元件和操作构成,如汽车发动机、底盘等。2、超系统:由于研究的需要,也可以视为更大环境下的子系统,系统的更高级系统成为超系统。如汽车技术系统的超系统为交通工具。3、阿奇舒勒发现技术系统进化的S曲线,不是随机的,遵循一定规律,随 着时间推移向高级方向进化。三个阶段:发明、改进、成

39、熟 产品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退出期12.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1、矛盾:改变某零件,对其他方面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折中法处理(降低 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如汽车速度与安全性。2、物理矛盾(同一个参数)一个子系统或元件应具有某种特性,但该特性 的出现会产生与此相反的不利或有害后果。常见表现:有害性降低时有用性降 低;有用性增强时有害性增强。3、物理矛盾分类:几何类、材料类、能量类、功能类4、解决方案:a.空间分离,如将声呐探测器与船体分离、人行天桥、鸳鸯 火锅、折弯枪、萝卜白菜新物种b.时间分离,如飞机的活动机翼,错峰用电c. 条件分离,如高台跳水d.整体与部分分离,如子母机。土地爷的哲学案例。12.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解决方案: 39个通用工程参数描述技术矛盾(几何参数、一般物理参数、 系统参数、功率参数、技术参数、与测量有关的参数、损失参数); 40个发明 原理。三步骤:第一步,分析技术系统(待解决问题)描述问题,建立模型, 确定两个通过工程参数;第二步,解决技术矛盾,应用矛盾矩阵,发明原理;第 三步,应用,最终解决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