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重点知识李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339125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代心理学重点知识李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心理学重点知识李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心理学重点知识李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现代心理学重点知识李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心理学重点知识李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重点章节)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与每一个人的学习、 生活、工作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一般把它分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心理 过程和个性心理。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称知、 情、意。(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 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2、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只能帮助人们认识物体的部分,而不能了解全貌,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 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和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密不可分。纯粹的感觉一般是不存 在的。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统称感知觉。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与思 维一样,想象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它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二)情感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

3、的主观体验。(三)意志过程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他们不是彼此孤立 的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是一种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 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他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 的不同方面。二、个性心理(一)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 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4、。(二)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 态度、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 础。人的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而形成,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 个性心理反过来又制约着一个人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表现,对心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事实上, 不存在不具有个性心理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心理,二者是同一现 象的两个不同方面。第二章、心理的实质(简略章节)第一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一)灵魂说;(二)精神决定论;

5、(三)心体平行论;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第二节、心里是脑的机能第三节、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三章、感觉与知觉(重要章节)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感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感觉是一切高级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我 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2、感觉是对内外刺激的反映;3、感觉反映的是个别属性;4、感觉总是与过去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二)感觉类别1、根据感觉刺激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进行划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划分:电磁能的感觉、机械能的感觉、化学能的感觉、热能的感觉;3、根据临床需要划分:特殊感

6、觉,包括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体表感觉,包 括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深部感觉,包括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以及深部痛觉和 深部压觉;内脏感觉。二、感觉的规律(一)感觉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不考)(二)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这是在同一感受 器中,由于刺激在时间上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后续刺激感应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引 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三)感觉后像(不考)(四)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 刺激效应相互影响的表现。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五)不

7、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的感觉性,不仅决定于对该器官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刺激的其他感 受器的机能状态。在原单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六)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经常得到联系的、感受性提高了的感觉 系统加以弥补。(七)联觉当某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受器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感觉成为联觉。一种感 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时而近似于感觉,时而近似于表象,好像是与直接感觉一起产生 的,但不是由人们自己随意想象出来。第二节、知觉一、知觉的概念(一)知觉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8、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 程。首先,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其次,知觉的组织功能依靠过去的经验。最后,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二)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与知觉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依赖与感官,是 对感觉的深入。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要形成知 觉,还必须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时,并非对环境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刺激特征都悉数接收,而是 有选择性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这部分事物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其他事物则感 知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9、。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 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知 觉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他不是对象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给二部分的有 机组成。(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对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知觉的这一特性被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 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第四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

10、述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的朝向一定刺激物,而同时离开其余刺激物的特 点,它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2、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贯注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 去,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水平和程度。第二节、注意的规律及应用一、无意注意(一)无意注意的概念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订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无意 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二)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

11、的主观原因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三)无意注意的合理利用 教学环境要美化、优化,控制引起分心的因素,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稳定的注意;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想象,保持持久的注意。二、有意注意(一)有意注意的概念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 意、。(二)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1、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3、抗干扰的能力;(三)有意注意的有效利用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2、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

12、;3、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三、有意后注意(一)有意后注意的概念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丿0、o(二)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1、对活动浓厚的兴趣;2、活动的自动化第三节、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的内涵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二)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3、个体的知识经验(三)研究注意范围的现实意义扩大注意范围,可以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二、注意的稳定性(一)注意稳定性的内涵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注

13、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征。它 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时间特征。(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主体的状态;3、注意方法;三、注意的分配(一)注意分配的内涵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者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二)注意分配的条件1、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三)注意分配的意义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必要条件。四、注意的转移(一)注意转移的内涵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心理 活动随意性、主动性、灵活性的表现(二)影响

14、注意转移的因素1、事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3、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三)注意转移的意义注意转移对人的多种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对各种新刺激作出迅 速准确的反应,对注意转移的要求尤其高。第五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人们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感知、观察到复杂的思维、想 象,从学习、劳动到发明创造,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一个人失去记忆能力,一切 心理活动都不能发展。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二、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1、动作记忆,也称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动作或经过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15、2、形象记忆,是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3、语词一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及其文字、数字符号为内容的记忆;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因此又叫情感记忆;5、情节记忆,也称情境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 忆;(二)根据记忆的理解情况划分1、理解记忆,是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把握材料的意义 而产生的记忆;2、机械记忆,是指只根据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三)记忆的生理基础1、定位说最早由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突触结构;记忆分子说;第二节、记忆系统一、长时记

16、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是经过一定加 工的,它的容量没有限制,它就像一座图书馆,储存着我们经历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我们 的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长时记忆的信息来源大部分来自对短时记忆的加工,也 有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第三节、记忆的加工过程及其规律一、识记(一)记忆的概念及其分类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一步。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识记可分 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识记;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识记还可以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 识记。(二)识记过程中的规律1、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指识记材料本身的特征)2、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对识

17、记任务的理解、所用方法及个性等)二、保持与遗忘 保持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像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或者说是信息的编码、储存过程。 与之相反的结果是遗忘,即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重现,或错误地再认或重现。保持 和遗忘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一)保持(二)遗忘1、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的进程做了实验研究。2、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最先呈现的材料比较容 易回忆,遗忘较少,这叫首因效应。第六章、思维及问题解决第一节、思维一、思维的概念(一)思维的内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需要借助语

18、 言、表象和动作来实现,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并表现在人们问题解 决的活动中。(二)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2、判断3.、推理二、思维的特征(一)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 加以概括。(二)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脑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三)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一般来讲,思维是和探索、发现新事物相联系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三、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以

19、将其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四、思维的过程(一)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 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 种特征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心智操作方式,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依赖和互为 条件。(二)比较和分类(三)抽象和概括(四)具体化和系统化第二节、问题及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策略(一)算法策略(二)启发式策略1、手段一目标分析2、逆向搜索3、爬山法4、假设检验法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一)动机和情绪(二)

20、知识经验(三)原型启发(四)定势(五)功能固着(六)个性特征第三节、想象一、想象概述(一)想象的内涵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这种新形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再现或组合,而是以已有记忆表象为基础材料,经过 人脑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新形象,亦即想象表象。二、想象的过程想象的过程是从已有表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形象,它 是对已有形象的分析与综合。一般认为,想象主要借助粘合、夸张、典型化和联想等方式来 实现新形象的创造过程。(一)黏合黏合就是把各个生活领域和生活想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二)夸张夸张就是通过

21、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对某些特征加以夸张或强调,以在头脑中形成新形 象。(三)拟人化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之为拟人化。(四)典型化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三、想象的种类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一)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它是人在无意当中进行的想象,是一种 不由自主的、无意识的想象。(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进行的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为塑造某种事物形象而进 行的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方向性。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第七章、意

22、志第一节、意志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 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并且这种有目的的意志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二、意志行动的过程受意志支配的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意志行动可以分为采取决定和决定两 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规定未来意志行动 的轨道,是完成意志行动的最重要、不可缺少的开端;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在 这个阶段里,人的内部的意志活动转化成实际行动。(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1、接

23、近一接近型冲突;2、回避一回避型冲突;3、接近一回避型冲突;4、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 确定行动目的 选择行动方式和制订行动计划 第二节、失控失控是指人在面临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自己又无力应付时就会觉得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能力,失 控是意志行为遭受挫折的表现。失控的时间因威胁性程度和个体失去控制能力的程度而有长 有短。(一)失控的原因;(二)失控后的反应;1、寻找信息;2、对困难反应加剧;3、抗争;4;习得性无助三、失控后的应对(一)合理认知(二)改善情境(三)总结经验(四)调节抱负水平(五)寻求帮助第三节、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一、意志品质的含义意志行动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就

24、是意志品质。意志品质主 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二、意志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学习而逐步培养起来的。良好意 志品质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措施;(二)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三)参加实践,获得经验;(四)从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第八章、情绪与情感一、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 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三、情绪的种类:快乐,恐惧,悲哀,愤怒四、情绪状态的种类:1,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

25、状态2,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3, 应激: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五、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指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六、情绪调节的方法1、情绪调节的实质: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的过程有如下特 点:首先,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其次,情绪调节不只针对具有强烈感 受和过高生理唤醒的情绪,较低强度的、需要增强的情绪也需要调节;最后,情绪调节过程 是在一些策略和机制作

26、用下完成的。2、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的,其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 论,该理论是建立在他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之上的。3、健康情绪的必备条件:首先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宽广的 胸怀、适应生活的能力、坚毅的性格、对情绪的控制。4、克服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宣泄法、转移法、幽默法、放松法(呼吸放松、肌肉放松、 音乐疗法、想象放松)、自我暗示法。第九章、第 节、需要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需要是个体生活中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的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二)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1生物性需要:进食需要,饮水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

27、2社会性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需要的层次按照其强弱和出现的次序分为生理需要(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 休息)、安全需要(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朋友、爱人或孩 子)、尊重的需要(自尊、承认)认知与审美的需要(认识事物、探究未来、对称)和自我 实现的需要(成长、成就、晋升)。不能自我实现的主要原因:1. 自我实现的需要容易被压抑、控制、更改和消失。2许多人不敢正视关于他们自己自我实现所需要的那种认知。3文化环境作用强加于人身上的规范,阻滞一个人的自我实现。4自我实现是由成长性需要而不是匮乏性需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 力

28、。(二)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对于人类的需要,马斯洛从另一种角度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一 类是由缺失性引起的生存的基本需要;一类是由成长性引起的发长的高级需要。第二节、动机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 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二、动机的种类:1.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分为高尚和卑劣的动机。2.根据动机的影 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3.根据引起动机 的原因,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第三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 整

29、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第十章、性格第一节、性格的概述一、性格的内涵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 个性心理特征。首先,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其次,性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 心理特征。最后,性格又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二、性格与能力1性格、能力都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性格与能力是个性心 理特征中的两个不同侧面。性格与能力不同,能力是决定心理活动的基本因素,心理活动能 否进行,与能力有关,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2性格与能

30、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 成与发展。一方面,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够补偿能 力的某种缺陷,但不良的性格特征,也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能力衰退。3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促使相应性格特征随之变化。三、性格的结构与特征(一)性格结构的心理学分析1性格的态度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是性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处于 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待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如正直、虚 伪等。(2)对待劳动态度的性格特征,如勤劳、懒惰等。(3)对待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如 谦虚、骄傲等。2性格的理智特征:性

31、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具体表 现在(1)在感知方面有被动感知型、主观观察型、详细罗列型和概括型等。(2)在想象方 面有幻想型和现实型,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等。(3)在思维方面有独立思考型和盲目模 仿型,灵活型和刻板型,创造型和保守型等。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 心境方面的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一个人受情绪的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 受意志控制的程度上。情绪的稳定性、持续性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一个人情绪的稳定、持久或 起伏波动的程度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是指不同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稳定表现的程度。4性

32、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1)行为目标方面的性格特征(2)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3)在紧急或困难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在经常和长期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第二节、性格的类型和理论第三节、性格的测量与培养一、性格的形成(一)遗传的作用(二)家庭的影响(三)学校教育的作用(四)社会文化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五)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作用(六)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二、性格的培养与塑造(一)重视早期性格习惯培养,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 获命运(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榜样在个体性格的形成中具有无穷的力量,时代精英、科

33、学家、 杰出青年,尤其是教师和家长,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启示作用,控制作用、调节作 用、矫正作用)(三)及时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应采用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因 材施教(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一切外来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调节来发挥作用,孔子主张“一日 三省吾身”,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人格的成长与发展第十一章、气质一、气质的内涵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首先,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其次,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稳定的心理特二、气质与性格的区别1、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好坏之分3、气质表现的范围较窄,而性格表现的范围较广4、气

34、质和性格都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气质的变化慢,不容易改变;但性格的可塑 性相对较大,改变要容易一些三、气质与性格的联系1、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形成不同的性格 特征4、反过来,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可以一定情况下掩盖或改变气质第二节气质的类型及特征一、气质的液体说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学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血液、 胆黄汁,胆黑汁和粘液,根据这些液体在人体中所占优势,气质可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 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二、气质的高级活动类型说巴浦洛夫认为,气质类

35、型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方式上的表现,通过科学实验,他 揭示出高级神经活动有三种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第十二章、智力一、智力:智力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在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完成活动中 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心理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等二、多元智力理论1、语言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身体-运动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音乐智力6、人际关系智力7、自我认知智力8、自然观察智力加德纳认为智力发展要遵循的一定规律:1,每种智力的发展都收遗传因素,教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2,不同智力显现出来的年龄和表现方式存在明显差异3,智力的发展个体差异的,有些人肯能各

36、种智力发展的都比较好,而某种智力发展突出,但是其他方面的智力发展存在问题4, 音乐智力和空间智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三、智力的培养(一)创造合适的环境 首先,创造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其次,创造适合婴幼 儿成长的良好身心环境(二)进行科学的教育1、珍视和正确对待早期教育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3)尊重和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倡导合作学习(4)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智力(三)通过元认知训练培养智力(四)创造力的培养1,培养创造力的意义(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是学生负责的体 现)2,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37、(创造自由,民主宽松的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进行实用创 造技法的训练:缺点举例法,希望点举例法,特征点举例法,头脑风暴法)第十三章学习心理学技能的形成(一)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和智力的活动方式(二)种类依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三)影响技能的因素1、起点行为2、学习技能的热情3、技能的性质4、教师示范和说明的情况5、与实践结合的程度6、强化的状况学习迁移的含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 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一、不良人格问题:偏激、嫉妒、自卑、孤僻、神经质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智力缺陷(边缘智力,轻度智力缺损,中度智力缺损,重度智力缺损,极度智力缺损)2、多动症3、神经性厌食症4、学习困难综合症5、品行障碍6、神经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癔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