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新型殡葬1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21337792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推行新型殡葬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推行新型殡葬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推行新型殡葬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推行新型殡葬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行新型殡葬1(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推行新型殡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论殡葬设施规划与环境影响的关系作者简介:内容摘要:分析评估殡葬设施设备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对新的殡葬设施规划建设做好环保问题事前评估,有效地遏 制环境污染,减少或杜绝殡葬环境的污染现象,将殡葬与环 境保护有效结合,从而使殡仪系列服务实现让老百姓满意和 高效、节能、环保、绿色殡葬的最终目的。关键词:新型殡葬、和谐、统一殡葬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涉及到千家万户,并 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与质量。20 世纪70 年代国家大力推行 火葬,改革土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殡葬习俗改革等方面 取得突破性进展,殡葬活动的良性发

2、展得到推进。殡仪馆、 火葬场、骨灰安置处、殡葬服务中心、公墓等殡葬园区和服 务设施作为殡葬活动的主要场所,不仅是人民群众办理丧事 活动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 质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提高殡仪馆等各项相关的设施, 使其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创造良好 的殡葬活动条件方面起到了规范作用。近年来,随着殡葬事业的发展,殡葬园区及相关设施经 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建设,服务设施环境有了根本好转。但殡 葬园区污染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大量突显出来,制约着 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及时地处 理好,解决好殡葬设施的规划,开发与环保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我区

3、现阶段殡仪馆和火化车间都急需搬迁的实际 情况,认真分析评估殡葬设施设备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 新的殡葬设施规划建设做好环保问题事前评估,有效地遏制 环境污染,减少或杜绝殡葬环境的污染现象,将殡葬与环境 保护有效结合,从而使殡仪系列服务实现让老百姓满意和高 效、节能、环保、绿色殡葬的最终目的。一、殡葬设施现状和对环境的影响四川省 XX 市 XX 区现有的殡葬设施设备主要包括殡仪 馆、火葬场、骨灰安置处、公墓等。 2010 年全区火化遗体 约 2100 具,最高年火化遗体达 3750 具,民政部门管理的 经营性公墓 1个,安葬骨灰 6000余个。对环境的主要污染 有:殡仪馆治丧居民哀乐和燃放鞭炮声

4、音扰民,火化设备不 达标偶尔释放烟尘污染,公墓因规模小、经费少绿化面积不 能达标导致的视角污染。我区的殡仪馆是在 1996 年国家等级殡仪馆标准和评定 法颁布以后经过技术改造而使建设布局和结构有了较大改 善,绿化美化环境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在通过了不懈努力和 多年的建设,服务设施环境有了根本好转,但殡仪馆建设中 还存在相关问题,例如:场地较小、冷藏设备档次不高、不 配套;其悼念厅布局、数量厅内硬件设施、绿化美化和业务 量与与日俱增的殡仪服务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因为城 市建设的不断扩大,殡仪馆已被周围新建的居民住宿楼包 围,群众治丧活动已严重扰民,经常被周围居民投诉。而火化车间因建设时间早(1

5、982 年),虽经过2006年 的改造和更换火化设备,但仍存在房屋构造不适用、没有群 众休息室、等候室等附属设施,加之当时受经费限制火化设 备购置没有实现高标准,存在耗能高、大小问题不断、净化 指标不达标、时有污染现象发生等问题。我区公墓建设于 20世纪80年代,随着“骨灰处理多样 化”精神的落实,在 1997 年我区建立了一个安葬骨灰的经 营性公墓,但存在着规划、选址绿化、美化差、树种配置不 是十分合理、管理较差,隐蔽性差,缺乏园林艺术感,在一 定程度上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损害了公墓的整体形 象。保护的问题我区的殡葬设施设备因起步早,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得 少,虽然经过了多次的更新改造仍然

6、存在一些对环境保护影 响较大的问题;第一,布局混乱:体现在死人与活人有杂居现象,影响 城市的整体布局,由于缺少完整的殡葬设施规划体系,现有 的一些殡葬设施与我区的城市布局有相当大的矛盾,随着城 市规模的扩大,原位于城市边缘的殡葬设施逐渐被城市建设 用地包围,对其周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 响,对居民区内居民的心理影响较大。第二,土地浪费: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区每年死 亡人口在7000 人左右,选择火化处理遗体的不到 2500人, 其中到公墓安葬骨灰的不足 400 人,其余全部选择到修墓安 葬骨灰或遗体。据本地修墓占地实际,全区每年至少修建墓 地 6000 余座,以每座占地 10

7、平方米计算,需占用坡地或 耕地 6万平方米。近年来,还出现修建超大超豪华坟墓浪费 土地惊人的现象。第三,由于受传统墓葬方式的影响,目前的公墓建设比 较单一,墓穴以台阶式,方正式排列。主要的建造材料为水 泥和石材,其风化瓦解过程十分缓慢,加之绿地不配套,造 成严重的“白化”或“黑化”现象。第四,火化设备受经费的限制更新换代困难,同时也出 现污染现象。三、殡葬设施规划执行环境影响评估的现实意义造成以上现象的具体原因,除了政策的执行上和群众的 理解上的偏差外,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实施殡葬改革以及规划 和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专业的环境影响测评和执行环境影 响评估政策,对此造成的危害估计不足,忽略了环境影响

8、评 估的作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盲目建设造成的。那么, 环境影响评估究竟有什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重要 意义呢?环境影响评估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 规划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 和方法。殡葬设施规划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可以实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殡葬设施规划对其周围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 和深刻的,因而要对殡葬已经造成和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 生的影响进行测评,提出科学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 措施和对策;通过先“评估后建设”制度,可以推进殡葬产 业合理布局和殡葬服务设施的优化选址,避免可能产生的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取得良好

9、的环境效果。具体我认为能体 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殡葬设施及其规划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 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的范围和程 度,为科学合理建设殡葬园区和适用的殡葬设施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通过对殡葬设施及其规划的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殡葬设施及其规划给 环境保护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为殡葬设施和规划提供依据,为殡葬园区及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 策层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四、按照中国传统殡葬文化与世界接轨全民意改革,提 倡推行绿色殡葬从环境影响评估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殡葬设施规划及 其建设执行环

10、境影响评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推动殡葬 改革事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地巨大影响和积极作用。传统的殡葬文化使得殡葬设施和规划一般都占据城市 中环境较好的地区,且占地较大,对城市的总体布局具有相 当不利的影响。在殡葬与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的情况下实行环境影响评估,推行绿色殡葬是世界性的殡葬 改革发展方向,也是推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1、“绿色殡葬”是指火化后的骨灰处理多样化,重心在 于草坪葬、树葬、花坛葬和江葬等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土葬, 绿色殡葬显然要更“环保”,禁止将遗体土葬污染地表和水 源。2009 年,民政部明确要求全国各地:“积极推广树葬、 花葬、草坪葬、江葬等节地葬法,

11、鼓励倡导除埋、撒、散、 海葬、江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动绿色殡葬。在葬区坚持 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殡葬改革,教育引导群众抛弃水泥,石 材建坟,保护生态环境”。广义的绿色殡葬是指充分运用先 进科学技术、先进设备设施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 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 目标,以倡导殡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殡葬模式。2、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群众对殡葬行业普 遍存在忌讳心理。绿色殡葬对促进殡葬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也体现了一种社会的进步。除了倡导绿色殡葬管理外,在祭 祀方面倡导安宁、憩园以推崇低碳方式为主。比如:安宁 憩园将推行网络祭奠服务,

12、为异地的人提供祭祀需求。在园 区内,安宁憩园将设置音乐鞭炮,以推崇鲜花祭祀为主,强 调一种低碳的祭祀方式。倡导厚养薄葬的新风,强调客户理 性消费。在殡葬过程中仍占一席之地,对丧葬的影响很大, 起着重要作用的传统宗教也可推崇,例如在湖北、湖南一带 流行的道教殡葬。道教的殡葬仪式,表面看来是超度亡魂, 使其脱离地狱苦海,得净土乐。但实质上则是表示晚辈报谢, 缅怀长辈的养育之恩;有利于同源家族的凝聚;宣扬善念, 养成报恩人格;有利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总之:在 殡葬活动中倡导规范、统一、可行的道教仪式对殡葬业的影 响和意义都是十分深远的。3、殡葬改革,只有探索出具体可行的新型安葬方式、 丧葬礼仪

13、和葬后祭奠方式,使人有所遵循,才能方向明确, 步调一致,逐步取代旧的安葬方式;否则就会方向不明,步 调不一,使人无从着手,无所适从难以破旧立新,实现殡葬 改革的任务。殡葬改革的目标是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健康文 明的社会主义殡葬文化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殡葬改革的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大力推行和普及火葬, 积极改革,废除土葬;破除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丧葬陋习, 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 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在安葬方式,丧葬礼仪和葬后祭 奠方式上应

14、作如下改革:第一,在安葬方式上,大力推行和普及火葬,积极改革 土葬。在规定的火葬区内,要坚决推行火葬,严格禁止土葬, 火化率要力争达到 100%,并保持火化率的稳定,防止“反 弹和下滑”。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火化率低且长期徘徊不前的 地区,运用教育、行政和法律手段,采取果断有效措施,把 火葬搞上去,争取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人口稠密,交通方 便的地区,要力争早日实现火化的普及。同时要因地制宜, 努力推进骨灰多样化处理,规范化处理,坚决坚持推行骨灰 堂、墙、廊、塔等设施寄存骨灰,实行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 灰处理方式,倡导更加文明的绿色葬法,体现人从大自然中 来,回归大自然中去的唯物主义精神。在交通不便,

15、人口稀 少的地方,要深化土葬改革,规划建立公墓、因地制宜地逐 步实现遗体安葬公墓化。对已经占用耕地乱埋乱葬的坟墓, 要动员群众将坟墓迁移到公墓内或平地深埋,不留坟头,逐 步实现耕地无坟化。第二、在丧葬礼仪上,要用遗体告别,追悼会等代替发 丧送葬,用献花圈、鲜花、挽联等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 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 代替鼓乐吹奏,燃放鞭炮。第三、在葬后祭奠方式上,要用“家庭追思会”、“网上 祭祖”、“栽植纪念树”献鲜花等文明祭奠方式代替焚烧祭品 的迷信祭奠方式。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殡葬设施的建设和 改造,促进与人文、自然地和谐统一关于殡葬设施的建设和改

16、造,就中国的大环境和XX区的 区情而言,我认为将原有的平面式墓地改造为主体式的灵塔 园(上天)或地下的壁葬(入地),是目前殡葬改革设施改 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塔陵(包括地上, 地下)与平面式公墓相比,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节约土地:一般公墓每穴占地23m2双穴占地4m2 , 而塔陵每位只占001m2,其节约土地非常明显。 增加绿地:平地式的骨灰墓地一般一座墓上只种几棵 数,特别是新建的骨灰墓地,碑高墓小,影响景观。建造塔 陵可以腾出土地开展绿化,塔陵占地与绿化面积之比可达 1: 60。 变墓地为景点:地上塔陵按照园林化的要求设计塔陵 可建成为可供观赏,登高远望的楼阁式建筑物,周围

17、建设绿 化草坪。而地下塔陵在地下建壁葬设施,符合大家“入土为 安”的传统观念,同时,在相应的地面上建设一个供游憩的 开放式公园,可形成一个祭奠和游憩相结合的场所。对塔陵 的选址以及墓区最大绿化率的规划设计等都值得好好研究, 特别要解决这种殡葬方式可能带来的扫墓时人流车流过多 而导致的交通问题,消防问题等。树葬、草坪葬有望成为一中新型的殡葬设施。“死一个人, 栽一棵树,种一束花”,根据逝者生前的喜好,选择栽种不 同的数目和花草,树下立一块小型大理石铭牌铭刻逝者的姓 名、生卒年月,树名和树葬时间,以此来代替份坟墓应 该说,这种树葬,草坪葬的方式非常符合人多地少的区域, 而且还有国内外类似的成功范例

18、可做参考。例如,欧洲一些 墓地就建在城区当中,林荫大道组成了墓地的轴线,墓地的 绿化率很高,这些绿地对维护该地区甚至整个城市的环境质 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树葬,草坪葬的形势体现了这 一中国人千百年来信奉的哲学观念。逝者化树永生与树长 存,对人类环境,子孙后代都是一个很好的交代,人与自然 也在更高的意义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规划的深度应做到定位、 定量。定位即合理确定各类殡葬设施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 第一,殡仪馆:主要服务于本行政区域人口,设立标准 为每县(市区)一座,其空间布局主要考虑服务半径,交通 便利可达性的要求;第二,殡仪服务中心:考虑大多数人目 前仍难以接

19、受殡仪服务中心地址靠近居住社区,因此近期只 在殡仪馆内发展殡仪服务功能。在城区设置便民型的殡仪服 务中心,其布局按照服务半径和地域管理要求确定;第三, 公墓、骨灰堂、灵塔的布局相协调,尤其应与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衔接。殡葬设施布局规划应强化公墓用地的复合利用, 加强公墓环境的园林建设,逐步将公墓功能由单一的安葬骨 灰祭奠功能向郊野休闲、文化教育、艺术展览等复合功能转 变,将公墓用地融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定量即科学预测全区域规划期内殡葬设施及其规划需 求。合理确定规划期内殡葬设施所需用地面积。通过预测规 划期内死亡人数估算规划期内所需墓穴总量再结合单位墓 穴平均占地面积,最终确定规划公墓用地数量。

20、而规划期内 单位墓穴平均占地面积的确定,取决于葬式类型构成比例的 确定。以上这些绿色殡葬方式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 和谐社会”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的。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各个 层面的进步,而且其作用还在于:第一,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化解社会矛盾。殡葬是社 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 关,殡葬费用的高支出,加重了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的经济 负担,这严重制约了农民家庭经济的发展。由此还引发了许 多社会矛盾。绿色殡葬减少了传统殡葬的名次环节,因此减 少了费用支出。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要求。第二,绿色殡葬的节约土地,保

21、护环境,移风易俗,反 对封建迷信,革除丧葬陋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结合我 区乃至全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基本情况。崇尚科学社会 风气,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第三,城市墓地作为城市环境景观的一部分,要从美观 环保出发,绿色殡葬则正符合此要求,城市墓地的建设从自 然生态系统的审美意识出发,达到公墓园林生态结构化和整 体协调,满足人们殡葬活动,休憩观赏的需求,充分发挥其 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绿色殡葬在丧葬礼仪上,由鲜花、花圈、挽联、鞠躬代替了焚香摆供、鼓吹奏乐、燃放鞭炮及焚烧祭品。即减少了噪音污染、烟尘污染,又有利于剔除焚烧扎纸、冥币等带有迷信色彩的传统殡葬文化中的陋习,以人为本、

22、强化措施,发展绿色殡葬,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六、宣传为主、政策支撑、奖惩过硬、严格理、规范行业作风、营造殡葬改革工作良好氛多年以来,四川省XX市XX区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殡 葬改革工作,大力推行火葬和环境保护政策,虽然取得了一 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小的阻力和不少的问题:一是火葬政策从实施以来,一直受到群众的抵触,特别是农村地带,传 统观念根深蒂固;二是很多基层工作人员认为在群众心目 中,殡葬管理工作是“造孽”工作,将遗体火化是残酷的行为,只有将遗体土葬才是孝道、良善行为,殊不知道教、佛 教都宣扬火化升天之道,因此在推行火葬中,使得他们长期 处在思想矛盾中;三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23、对实行遗 体火葬本身就有抵御情绪,使得推行火化更加难,领导带头实行殡葬改革,群众自然会接受遗体火化,因为国家领导人过世后都全是火化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参考一些其它地区的先进做法,对现有的殡葬改革政策和殡葬改革设 施及其规划进行必要改革,制定出更加公正、更加亲民的殡 葬管理政策,为此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加强自身的服务和引导,从人 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推行提倡火葬等绿色丧葬, 宣传绿色丧葬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减少经济负担,减少资源 浪费,增加土地利用率,还可以消除封建迷信,更有利于人 们身心健康,从思想上转变人民群众的丧葬陋习。2、加大奖惩力度。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绿色

24、 殡葬的家庭进行实质性的奖励。最好是减免实行绿色殡葬家 庭的丧葬费用或出台补贴政策,对不实行绿色丧葬的人在法 治范围内加重各项污染等费用的收取和惩处力度。3、加强殡葬改革工作者的思想教育。殡仪馆作为殡葬 行业垄断单位,殡葬工作者应树立其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动 机,把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创新精神运用到殡葬改革事业 中。殡仪服务单位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一 切服务要从节约、减排、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出发。 抛弃陋习,杜绝吃喝等不文明的腐败行为,一经发现,必严 肃查处。4、完善殡葬改革法律法规政策,实行高处罚促进高火 化,重处之下必将使殡葬改革工作大步前进。否则,无从谈 殡葬改革。决策者

25、们在制定殡葬改革法律法规时,从规范人 们行为着手,明白殡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效果, 应因地制宜,不分贵贱推行火葬,宣扬火葬的好处。同时, 殡葬改革应制定高额处罚违规行为条款,在法律法规面前人 人平等,谁违反就处理谁,只有重处之下才能达到绿色殡葬 的最终目的。综上所述,殡葬设施及其规划和殡葬改革工作是一项大 事业,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环境的影响,这是社 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充分吸收 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使用技术体系,提倡和推行低度 消耗资源和适度消费,把发展绿色殡葬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 本殡葬权益结合起来,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根 本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就会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1、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2、四川省公墓管理条例3、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4、XX 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5、XX 区区委区政府有关工作的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