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变构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
《氧化变构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化变构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氧化变构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钟新;李军生;阎柳娟;黄国霞 【摘 要】本文通过控制性打开二硫键的方式,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过氧乙酸量的增加,二硫键的打开率逐渐增加,当二硫键断开率为46%时,此条件下的yCMC,CMC值分别为53.12 mN/m,0.15 g/L,具有表面活性HLB值为9,表明样品的亲油性较强;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都有一定的提高;圆二色谱以及荧光图谱表明,不同程度的打开二硫键,蛋白质的结构 由P型转变为a+p型,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导致疏水性能提高.【期刊名称】中国饲料年(卷),期】2017(000)020【总页数】
2、6页(P23-27,35)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二硫键;表面活性;结构【作 者】 钟新;李军生;阎柳娟;黄国霞【作者单位】 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柳州545006;广西糖资源绿 色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545006;广西高校糖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 545006;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柳州545006;广西糖资源绿色加 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545006;广西高校糖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 545006;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柳州545006;广西糖资源绿色加 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545006;广西高校糖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
3、 545006;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柳州545006;广西糖资源绿色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 545006;广西高校糖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9许多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都具有两性结构(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具有与传统 表面活性剂类似的性质(Lin等,2016 )。蛋白质具有独特的结构,因此展示了其 特有的功能,例如水溶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凝胶性以 及流变能力等。为了提高工业化的应用,许多研究学者改善其功能特性以及其表面 活性(Lin等,2010 )。其中化学改性是改进蛋白质表面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可
4、以提高其乳化能力、起泡能力、降低表面张力等。卢滇楠(2006 )通过Langevin分子动力学模拟蛋白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自组 装结构,结果发现,蛋白质的转换微观结构对蛋白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以及应 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吴丹(2006)通过总结光谱仪器在蛋白质表面活性剂混 合体系中的应用发现,光谱技术可以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且对蛋白质 以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作了介绍。谢新华(2008)等研究表明,十二烷基磺 酸钠可降低稻米淀粉蛋白质的含量。大豆蛋白理论上应该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性能,但其内部存在大量的链间和链内作 用力,其中包括二硫键和氢键等,限制了蛋白质结构的伸展,另外,由于其
5、自身的 结构,内部的疏水基团无法转移至分子的表面,这也是制约蛋白质表面活性的重要 因素(Hudson等,2015 )。因此,本文通过过氧乙酸氧化大豆分离蛋白断开内 部的二硫键,改变分子内的极性和非极性基团的分布,进一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质 的表面活性,制备以蛋白质为基础的表面活性剂。1.1 试验试剂 脱脂大豆粕,购自安阳得天力食品有限公司;金龙鱼大豆调和油市售;过氧乙酸,西陇化工有限公司;还原性谷胱甘肽,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试验仪器pH计(PHS-250W ),上海般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高速冷冻离心 机,J-26XPI Bechman Coulter ;中型冷冻干燥机YFD2000,北
6、京博医康实验仪 器有限公司;荧光分光光度计(RF-5301pc ),日本岛津;100XL型高剪切混合 孚L化头,上海威宇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Cary-60,Agilent Technologies)。1.3 试验方法1.3.1 大豆分离蛋白质的制备粉粹机研磨,过80目筛。将所得的大豆粉按照重量体积比1:10溶于去离子水,2 mol/L的NaOH调节pH至8.0,在室温下搅拌2 h,然后4000 r/min离心30 min,去掉沉淀,保留上清液并调节pH至4.8,再 4000 r/min离心30 min,倒掉上清液,冷冻干燥,待用。1.3.2大豆分离蛋白质的氧化取1.25 g大
7、豆分离蛋白粉溶于50 mL pH 2.2的磷 酸缓冲溶液中,分别加入0、0.1、0.2、0.5、0.7、0.9 mL过氧乙酸,震荡摇匀后 置于-4工黑暗反应,过夜,得到所需的样品并编号0 5待测。1.3.3大豆分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用双缩脲法(Kella , 1986 )测定蛋白质的溶 解度。待测蛋白质的溶解度与双缩脲以2:3的比例混合,室温下静置30 min, 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4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以横坐标为吸光度,纵坐标为酪蛋 白质浓度,作标准曲线。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的蛋白质浓度。测得标准曲线 为 y=2.6987x+0.0603 ( R2=0.9935 )。1.3.4氧化大豆
8、分离蛋白质二硫键含量的测定采用Elaimme ( 1959 )法稍作修改。 溶液的配置:0.1%DTNB试剂:称取100 mg DTNB,溶于100 mL pH 8.0的磷 酸缓冲液中;0.1%NTSB试剂:称取100 mg DTNB,溶于10 mL 1 mol/L的 Na2SO3,再用pH 8.0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 mL。利用谷胱甘肽做标准曲线,以谷胱甘肽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 线。所得到的标准曲线为 y=0.3697x-0.0162(R2=0.9976)。将所得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转换成巯基的浓度(mol/L ),由于还原型谷胱甘 肽的摩尔质量为307.32 g/mo
9、L,所以最终所得:测定游离巯基:取0.4 mL待测样品加入0.4 mL DTNB试剂,用0.2 mol/L pH 8.0磷酸缓冲液再定容至10 mL,以空白组作对照。测定412 nm处的吸光度值, 对照标准曲线和计算公式计算可得游离巯基浓度,若测总巯基含量,只需将上述方 法中的DTNB换为NTSB即可。1.3.5 HLB值测定取10 mL待测样品,稀释到100 mL,取5 mL进行乳化。使 用松节油(HLB值为16 )和大豆油(HLB值为6),制备一系列的乳化体系(见 表1)。5 mL样品加100 g乳化剂,再加85 mL水,摇匀,24 h后记录刻度管 的乳化层高度,乳化层最高的,则为样品的H
10、LB值。1.3.6 CMC测定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值。表面活性剂随着浓 度的升高,表面张力越来越小,当达到CMC值后,表面张力数值几乎不变或者变 化很小。试验采用以表面张力为纵坐标,以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作图。取样品 0.1 0.3、0.5、0.7、0.9、1.1、1.3、1.5、2.0 mL 定容到 50 mL,采用 DT-102 型 自动界面张力仪测定。1.3.7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采用Molina等(2001 )的方法,取5 mL待测 大豆分离蛋白质氧化样品,加5 mL大豆油于烧杯中,以10000 r/min的速度在 高剪切混合头下搅打1 min ,分别在0、30 mi
11、n后于烧杯底部取20 pL样品,与 5 mL 0.1%的SDS混合,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0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 式中:T=2.303 ; N为蛋白质稀释倍数;c为待测样品蛋白质浓度,g/mL ;申为 孚L化液中油相所占体积分数(0.5);A0为0min的吸光度值;A30为30min的 吸光度值。1.3.8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测定取10 mL待测溶液定容至50 mL,用以10000 r/min的速度在高剪切混合头下搅打1 min,将均质后的溶液倒入100mL量筒中, 记下Omin时刻的泡沫体积V0,30min后记下泡沫体积V30,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1.3.9疏水性的测定参照Kato等
12、(2003 )的方法。用ANS法测定氧化前后大豆 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变化。取不同量的样品加入20 pL 8 mmol/L的ANS试剂。 用荧光光度计扫描待测样品的荧光光谱。以样品浓度对荧光强度作图,曲线初始阶 段的斜率(H0 )即为样品的表面疏水指数。1.3.10荧光光谱的测定以290 nm为激发波长,将样品以4000 r/min离心10 min,取0.1 mL定容至10 mL,测定大豆分离蛋白质各个样品的内源荧光,双缩 脲法测定样品的蛋白质含量。设定激发狭缝宽度:5 nm ;发射狭缝宽度:3 nm ; 扫描范围:300-420 nm ;强度范围:0 1000 ;扫速:中速。1.3.11圆二
13、色谱分析取样品0.1 mL稀释10倍,配置成浓度为10 pg/mL的蛋白 质溶液。室温条件下,测定不同样品的远紫外CD光谱图。扫描速率:100 nm/min,扫描波段:190 250 nm,间隔时间:0.25 s,狭缝宽度:1.0 nm , 最小间隔度:0.2 nm。以蒸馏水作为空白,扫描3次取平均值最终得到扫描CD 光谱。2.1 二硫键打开程度 过氧乙酸等氧化剂可以将蛋白质中二硫键氧化成磺酸基团, 从而不可逆转的断开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过氧乙酸浓 度的增加二硫键的含量越来越少,即二硫键的打开程度越来越高。表明二硫键的断 开程度与氧化剂的浓度有很大的关系。二硫键的打开程度
14、从46%增加到98.7%, 随着过氧乙酸浓度的增加大豆分离蛋白质中的二硫键断开程度迅速增加。过氧乙酸 氧化处理可以使得大豆分离蛋白质分子中游离巯基以及二硫键发生不可逆氧化。同 时过量的氧化会造成蛋白质分子中其他分子间作用力改变,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无 规律破坏。2.2氧化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的HLB值HLB值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与亲 油基大小和力量平衡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不同性质及不同用途的重要参数。当HLB值为36时可用作水-油乳化剂;为79时可作为润湿剂;为815时 可作为油-水乳化剂;为13-15时可作为洗涤剂;为15-18时可作为增溶剂(巩建平,2003 )。当HLB值越大时,亲
15、水性越高,亲油性越低,反之相反。由 图1可知,未经过改性的0号样品的HLB值为14,通过不同程度的断开二硫键, HLB 值依次为 9、11、11、14、13, 提高了大豆分离蛋白质的亲油性。2.3 氧化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 分子在溶液中 达到某一临界浓度时,就会形成胶体。溶液形成临界胶束的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当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达到CMC时,溶液的表面吸附值达到饱和, 溶液内部形成胶束,此时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因此CMC值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 的一种度量和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因此CMC值对表 面活性剂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张佳程,20
16、07)。由表3可知,氧化之后的大豆 分离蛋白质形成临界胶束的浓度明显降低,说明氧化可以降低大豆分离蛋白质的表 面张力,提升分离蛋白质溶液在空气界面形成胶束的能力,从而提高大豆分离蛋白 质的表面活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蛋白质属于柔性分子,氧化断开二硫 键之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被打开,变得松散,分子的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重新排 列,从而使氧化大豆分离蛋白质具有明显的表面活性特征。合适的氧化有利于提高 大豆分离蛋白质的表面活性,过度的氧化会使得蛋白质发生聚集,亚基在水溶液中 相互作用再次折叠,从而使得表面活性下降。2.4 氧化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未加入过氧乙酸时 大豆
17、分离蛋白质起泡性为51.2% ,气泡稳定性为60%。由图2可知,随着二硫键 打开程度的增加,起泡性随之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强蛋白质中二硫 键与游离巯基发生转移,蛋白质发生去折叠、重组装等导致分子中疏水基团之间的 相互作用增强(Hu等,2009 ),二硫键被大部分断开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 团暴露,蛋白质在溶液状态时亲水基团与疏水基团比例接近平衡,蛋白质分子在溶 液表面的定向排列更加有序,所以大豆分离蛋白质的起泡性能提高。氧化强度过强 时蛋白质分子分解为各种亚基组分,从而增大了蛋白质在溶液中分子数目,较小的 亚基也较易在水中定向排列,从而泡沫稳定性增加,但由于亚基在水溶液状态会受
18、到疏水相互作用,从而使得部分疏水基团包埋,所以过度氧化,稳定性呈现下降的 趋势。2.5 氧化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由图3可知,打开 二硫键之后,大豆分离蛋白质的乳化性以及乳化稳定性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并 且暴露出更多的非极性基团,表现出了亲油性,使得大豆分离蛋白表面活性剂易溶 于油相体系中,使油乳化,随着氧化强度的增强二硫键被不可逆转的断开,游离的 巯基被氧化成磺酸基团,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之间的作用力减弱,蛋白质高级结构 被破坏,乳化性以及乳化稳定性提高。2.6 氧化大豆分离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蛋白质表面的疏水性能直接反映 分子表面非极性基团的含量,是评价蛋白质
19、分子构象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疏水性 的大小与蛋白质表面活性有着重要的关系。由图4可知,天然的大豆分离蛋白质 的表面疏水性为1.49,1号样品的表面疏水性能为2.46,之后随着过氧乙酸浓度 的增加,疏水性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二硫键被氧化后使得内部的疏 水性基团暴露在分子表面,这也是大豆分离蛋白质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 二硫键打开的进一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质发生聚集,因此表面疏水性下降。2.7荧光光谱图通过分析290 nm处色氨酸的发色情况,通过分析色氨酸被激发后产生的图谱信息,可以了解过氧乙酸对大豆分离蛋白质的氧化情况。由图5可知,天然的大豆分离蛋白质在336 nm处荧光强度最
20、强,而经过氧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质最大吸收峰发生了红移,位于341 nm附近,说明蛋白质分子所处的极性环境发生了改变。当蛋白质分子发生去折叠时,极性分子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Wei等,2009 ),导致最高吸收峰发生了变化。1号样品的峰高最强,发生位 移的程度也最大,说明所具有的的疏水性程度最高,随着过氧乙酸量的增加,最大 吸收峰逐渐变小,可能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发生聚集,使得发色基团从蛋白质分子的 外部迁移到蛋白质分子的内部,氧化程度的加深,破坏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2.8圆二色谱图蛋白质分子中二级结构基团(a-螺旋、p转角、折叠及无规卷曲) 相对含量的改变可以反映出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变化。采用远紫
21、外圆二色谱测定 各组样品三级构象的变化趋势。由图6可知,0号样品在185 195 nm出现正峰, 在197 200 nm出现负峰,对比Manavalan等(1983 )所作的特征CD光谱图 发现,未经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质属于P型蛋白质,结构中以P-折叠为主,疏水 基团被包埋在蛋白质分子内部。经过氧化的大豆分离蛋白质,正峰出现蓝移,正峰 出现在190 nm附近,负峰出现蓝移出现在195 nm附近,且正峰、负峰均出现 增强的趋势,对比Manavalan等(1983 )所作的特征CD光谱图可知,经过处 理之后蛋白质分子由P型蛋白质向a+p型蛋白质转化,a螺旋增加,另外在a+p 型蛋白质中折叠链60%
22、以上均成反平行排列,这也说明经过氧化处理大豆分离蛋 白的三级结构逐渐伸展,整体分子结构松散,柔性增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氧化大豆分离蛋白质的整体结构更加疏松,内部疏水性基团暴露在分子表面,从而 有效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质的表面活性性能。本试验结果表明,天然的大豆分离蛋白质并没有很好的表面活性剂性能,但是通过 控制性的打开二硫键,内部的疏水基团被暴露在分子表面,提升了乳化性能以及起 泡性能,有效降低了其表面张力,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蛋白质基表面活性剂。【相关文献】1 巩建平表面活性剂的HLB值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 ,29 (2 ):43 43.2 卢滇楠,闫明,张敏莲,等蛋白质-表面活性剂
23、组装结构的分子模拟J.化工学报,2006 , 8 : 1949 - 1956.3 吴丹,徐桂英光谱法研究蛋白质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J.物理化学学报,2006 ,2:254 260.4 谢新华,李晓方,肖昕表面活性剂处理降低稻米淀粉蛋白质含量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8,8 : 28 - 29.5 张佳程食品物理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6 Ellman G L.Tissue sulfhydryl groupsJ.Archives of Biochemistry&Biophysics , 1 9 5 9 , 8 2(1):70 77.7 Hudson D A , Gannon
24、S A , Thorpe C.Oxidative protein folding:From thiol-disulfide exchange reactions to the redox poise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J.Free Radical Biology&Medicine , 2015 , 80 : 171 - 182.8 Hu H,Wu J,Li-Chan E C Y,et al.Effects of ultrasound on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y protein isolate (
25、SPI)dispersionsJ.Food Hydrocolloids,2013,30( 2 ):647 - 655.9 Lin L H,Lai Y C,Chen K M,et al.Preparation and Surface Activities of Modified Soy Protein-Dextrin SurfactantsJ.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2016,19(1): 19 - 28.10 Lin Li-Huei, Chen Keng-Ming.Preparation and surface activity of mod
26、ified soy protein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ee , 2010 , 102 (4): 3498 - 3503.11 Kella N K D,Barbeau W E,Kinsella J E.Effect of disulfide bond cleavage on the structure and conformation of glycin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ptide&Protein Research , 1986 ,27 (4):421 - 432.12 Kato A,Nakai S.Hyd
27、rophobicity determined by a fluorescence probe method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urface properties of proteins.J.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 , 1980 , 624 ( 1 ):13 - 20.13 Molina E,Papadopoulou A,Ledward D A.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high pressure treated soy protein isolate and 7S and 11S globulinsJ.
28、Food Hydrocolloids , 2001 , 15( 3 ):263 - 269.14 Manavalan P,Johnson W C.Sensitivity of circular dichroism to 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classJ.Nature , 1983 , 305 ( 5937 ): 831 - 832.15 Wei W,Zhang C,Kong X,et al.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soy protein by peroxyl radicalsJ.Food Chemistry , 2009 , 116 ( 1 ): 295 - 301.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