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地球的运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307868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五下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地球的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下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地球的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下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地球的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五下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地球的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地球的运动》(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球的运动一、单元概述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

2、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

3、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人手,来解释昼夜现

4、象。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一课中,书中并未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地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运用关键性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教科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傅科摆的原理,设计了傅科摆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

5、摆具有保持运动方向不变的惯性。教科书还以资料的形式再现了当年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证实地球在自转的。引导学生再次修正他们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学生确认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会有正确的判断。教科书中对于时区有所涉及,希望学生展开更多的研究。 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让学生对于北极星“不动”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围着地轴自转,初步认识地轴是倾斜的。并根据北极星一年四季的位置不变,认识地轴倾斜的方向一直保持不变。为认识四季的成因打下伏笔。 第6课,“地球在公

6、转吗”。让学生认识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一恒星的周年视差。本课仍以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处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看到远近不同的恒星有视觉上的位置差异。视差的存在就是公转的证据。教科书提供了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是如何被人们证实的。 第7课,“为什么一年中有四季”。提供了古人研究四季的资料,让学生通过研究地球仪上杆影的长短变化来认识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相关。 第8课,“极昼极夜的解释”。该课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

7、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过程与方法 .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 .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8、如解释有多种可能性,需进一步探求证据。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运用口头或书面、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有日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公开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懂得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审视观察到的事实和探究所获得的证据。这些事实或证据,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可能有着不同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科学知识是长期探究、不断修正的结果。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三、分课时教学建议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一)背景和目标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

9、数学生还不能。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学活动开始时,让学生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原有的有关地球运动的认识。学生的解释可能有多种,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地球运动的原有知识,学生也会在交流过程中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借鉴和批判。 做模拟实验的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形成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一发光物体与球

10、体的多种运动模式。这一活动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日地运动的示意图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的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现象。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

11、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二)教学准备给每组学生准备的材料: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电筒一个)、火柴、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等(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昼夜交替的假说 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关注学生是否从地球和太阳运动的角度来提出昼夜现象的假说。 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提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观点。教师可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教科书列举的四种情况都可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这些举例日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来解释昼夜。 第二部分: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的作用在于检验假说。 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做模拟实验是

12、必要的。即首先要找出模拟对象的特征,然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或物体来代替所要模拟的对象,通过对材料或物体的研究来形成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问学生,我们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地方相似? 让学生选取几种假说来做模拟实验,在实验中要提示学生: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乒乓球上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 教科书是用乒乓球代表地球。如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小地球仪来代表地球,这样更逼真,效果更好。在使用地球仪时,一定要将球体从旋转支架上取下来,这与后面的教学内容相关。 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产

13、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其他可能性。如地球绕另一圆心公转;地球在自转,太阳绕另一圆心公转;地球和太阳在同一轨道上,地球自转等。 可以让学生用示意图的方法来记录模拟实验。示意图直观形象,便于全班交流。 第三部分: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让学生在模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释,借此可以观察学生:是否有了新的解释方法?解释时是否用模拟实验作为证据来支持解释?是否能批判性地质疑或接纳别人的观点? 让学生学着分析各种解释,从中找到这些解释的共同特点:地球和太阳作相对的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把有代表性的解释张贴出来,或将学生认可的各种解释整理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这对后面的教学将有积极的作用。

14、(四)教学建议 1.课堂引人: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2.请学生对昼夜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3.针对学生的假说,教师问: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这些假说是否正确呢? 4.如学生不能说出多种假说,教师可提示书中的四种假说,并问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5.模拟实验。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实验。如何做模拟实验呢? 用一个小球代表地球,点燃蜡烛或打开手电筒,用蜡烛光或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2)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

15、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3)你们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哪种假说?观察到了什么,才能说明“地球”上确实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让“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5)用示意图画下所有可能的实验方法。 6.交流、分析: (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 (2)教师记录下学生的解释。 (3)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 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暂时是正确的? 7.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验证,认为好几种情况都可能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

16、也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五)评价建议收集各小组的昼夜交替现象解释的示意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1.解释方法的多少。2.示意图是否清晰地反映了日、地运动的关系。3.是否用恰当的词汇解释了示意图,如自转、公转等。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背景和目标 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

17、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这一学说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提出的。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建立了宇宙地心说。在16世纪“日心说”发表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并长期为教会所利用。由于这一学说没有反映行星运动的本质,经不起长时间的观测检验,后来为哥白尼的旧心说”所推翻。 “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地动说”旧静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提出了这种看法,但没能进一步论证。直到16世纪,旧心说”才又由波铸天文学家哥白尼正式提出,并作了

18、较系统的理论论证。哥白尼认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发动了宇宙观的革命。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科学概念 .旧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

19、加以判断。 .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二)教学准备给全班学生准备:有关“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课件和图片。(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地心说 教科书选取了托勒密天文学大成中的一些观点。鉴于学生的理解力,并没有展示他学说中的有关本轮、均轮等观点,呈现的是地心说的代表性观点:地球是球体、地球不动、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对于“地心说”观点的论证,托勒密采用了一些可观察到的日常事实或现象加以证明。这些事实或现象也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但有些论据与所要论证的观点没有必然联系,如云彩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以试着让学生对这些论据展开讨论,这将有利于发展学

20、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证据意识。 第二部分:日心说 日心说观点 教科书中选择了与“地心说”相对应的三个主要观点。借此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在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用了大量的观察数据来论证他的观点。但教材没有选用这些数据和详细的论证过程,因为学生没有观察的基础,不能理解教科书中的一些论据,也出自天体运行论,它带有较明显的思辨色彩,即事实论据不多,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也反映了当时哥白尼尚未获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直接证据。 第三部分:对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载 让学生对这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学生原有认识和两种学说产生冲突或同化,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最终是如何形成地球运动的共识的。 两种

21、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不同点是,“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旧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且围绕太阳运动,所以它不处于宇宙中心。 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天体的相对圆周运动都可导致昼夜现象发生。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很难分清到底哪一种运动才是昼夜交替现象发生的真实原因。 第四部分:修正昼夜现象的解释 回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的解释。 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也就是说,希望学生明白,在没有新证据时,不能轻易对解释加以

22、否定。 如果学生只保留一、两种解释,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保留的理由,即证据是什么。(四)教学建议 1.引人。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教科书上提到的几种假设都有可能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那么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呢?让我们了解主要的学说和观点。 2.投影“地心说”的观点和论据。请学生思考: “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托勒密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3.了解“日心说”。请学生自行阅读。 4.分析讨论: “日心说”和“地心说”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日心说”是如何反驳“地心说”的观点的? 你们认为旧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23、 如果按这两种学说的观点来做实验,昼夜交替现象都能发生吗?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流吗? 5.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请学生在讨论完毕之后,修改自己原来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要排除或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背景和目标 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的论据:1.天体的周日运动(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叫做天体的周日运动)。这种现象可以用地球自转来解释,但也可以用地心说的观点一天弯围地转来说明(当然以现在的证据来看是错误的)。2.地球上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现象,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这些现象都是地球自

24、转的结果。但这种现象,学生是较难观察到的。 教科书选取了“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实证。傅科摆摆动以后,除受重力外,没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摆摆动方向是不变的。当观察者推动静止的摆锤沿子午线作南北方向的摆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看到摆动方向与子午线方向发生了偏转,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是用一种特殊的摆来进行实验的。特殊性在于这个摆的摆长是60余米的纤细金属丝,摆锤是一个重27千克的铁球。选用较长的金属丝,是为了让摆动的时间达到足够的长;选用较重的摆球,是为了增加摆本身的惯性和动量,同时防止空气的流动对实验的影响。鉴于此,一般的学校是没有一个较高的且可封闭的室内环境来做一个傅科摆实验

25、的。当然如有条件,完全可以动手做一做。 不能做傅科摆,但不妨碍学生理解傅科摆的原理。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认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理解“傅科摆”何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科学概念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二)教学准备给每组学生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可

26、转动的圆盘一个。 给全班学生准备:“傅科摆”的资料,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资料。(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摆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这其实是摆的惯性使然。 为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尽可能减少外力对摆运动方向的影响。在做实验时,还要要求学生不要晃动桌子、不要对着摆吹气、不要让风吹动摆等,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本实验需要的转动圆盘,最好是用餐桌上的转动盘。如无,可用一块普通的木板,在木板的中心处钉上一枚钉子,用来作为木板转动的轴。使用时,要求学生扶平木板,使其平稳缓慢地转动。 实验时,让学生朝某

27、一方向摆动摆,并记下摆动的方向,如前后来回,或左右来回。再转动底盘,每90度记录一次。学生会发现,底盘转动了,而摆未改变摆动方向。摆的支架转动360度后,摆依然未改变方向。 实验后,要请学生总结,摆是否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还可让学生作一个假设:如果在地球平面上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底盘转动后,过一段时间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个现象可帮助学生认识为什么傅科摆能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 第二部分:傅科摆 教科书提供了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证据的史实资料。 教师可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傅科摆是一个特殊的摆,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傅科摆摆动后,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资料说人们亲眼看

28、到了地球的自转? 展示北京天文馆的傅科摆资料。说明傅科摆是一个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决不是一个偶然。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傅科摆看到地球的自转。有条件的学校,做一个傅科摆演示给学生看,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收集更多证明地球自转的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也会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影响。教科书后面的资料库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料供学生阅读。 第三部分: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继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处理和修正。 建议学生对前面的解释进行再次讨论。在所有的解释中,将凡有地球自转的一类保留下来,地球不动的一类应当排除。地球公转的一类在未有新证据判定之前,也

29、应保留下来。 (四)教学建议 1.引人。 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我们如果能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就好了。 2.认识摆的特点。 (1)介绍傅科的发现。 (2)指导学生做摆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做实验的注意事项:底盘平稳缓慢地转动,减少其他外力对摆摆动方向的影响,做好观察记录等。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 3.认识地球自转的证据一“傅科摆”。 (1)阅读书中的资料。 (2)提问,“傅科摆”是怎样一种特殊的摆?你们认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摆线长,摆动时间长;摆锤重,防止气流等外力对实验的影响) “傅科摆”摆动后发生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说人们亲眼看到了地球的自转? 现在还能看到“傅科摆”吗

30、? 4.拓展。 (1)你们还知道哪些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2)补充有关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现象和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5.对昼夜现象的解释进行讨论。(1)对原来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你们需要修改吗?(2)你们认为哪些解释是正确的,哪些可以排除掉?为什么?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一)背景和目标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问题。本课在学生认识地球自转的基础上,重点探究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 学生在做地球自转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转的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看到太阳的时间就不相同,即黎明到来的时间有先有后。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

31、题。 人们是通过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的。哥白尼已经指出,天体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不是天体的真实运动,而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本课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来推理地球的自转方向。由于相对运动,人们看到日月星的运动的方向刚好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观察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方向,就可以得知地球的自转方向。因此有必要先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 教科书安排了几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这几个活动是从易到难展开的。先是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自然景物相对运动的现象。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当车向后行驶时,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前进。人坐在转椅上旋转时,会

32、看到周围的景物在转动,而实际上它们根本没有动。当学生认识到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相对运动来解释时,就自然会根据太阳的视运动一东升西落来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了。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多少呢?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 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日期变更线问题。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后继续探究。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3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二)教学准备给每小组学生准备:两张白纸、水彩笔、地球仪一个。给全班学生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谁先迎来黎明一地球自转方向如何 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其实就是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在自转,所以在地球上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经度)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不同。确定不同地

34、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是研究黎明到来先后的两个先决条件。 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地球仪来确认。教科书先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来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关系,然后做模拟实验。 教科书中设计了一个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让两个学生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但一定要注意他们的位置关系。即相对于代表“太阳”的观察者来说,北京在右在东,乌鲁木齐在左在西,这也和我们观察地球仪上两者的位置东西关系是一致的。 活动时可以让代表地球的所有学生同时转动,让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学生见到“太阳”就示意一声。学生们可以从他们发声的先后关系来判断他们谁先迎来“黎明”。但由于转动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

35、时间先后就不同。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转时,北京先迎来黎明;自东向西或顺时针转时,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所以,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就自然成为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是朝哪个方向自转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 教科书安排了几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概念,这几个活动是从易到难展开的。先是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周边景物相对运动的现象。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当车向后行驶时,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前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知道景物视觉上运动方向与车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再让学生

36、坐在转椅上观察周围的物体,他们可以观察到,转椅转动的方向和周围的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以上这些观察到的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一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学生归纳出这样的一段话来,学生明白这个原理就可以了。 接下来,让学生在知道了相对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推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地球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转椅,如何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呢?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既然太阳的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那么地球运动的方向就应该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了。题这时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一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第三

37、部分:时区及时差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 要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或其他大城市之间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多少小时,需先确定地区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东西方向和经度相差多少。 可以让学生先试着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相差多少小时。学生可以很快地根据时区差来判断它们之间的时差,同时根据时区之间的东西方向来确认谁先迎来黎明。 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时差问题提出异议,特别是对处于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两个地区。这时需要教师加以说明。即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人们的一个规定,就像0度经线一样,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东经1800比西经180。早一天。 第四部分:小

38、结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洲7哗目l切ZJ:/J二口决匕二沙月、竺久声号,迁立月JJ日J,又r砂气丫、 让学生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表格中需填写的正确内容分别是:球形、傅科摆、自西向东或逆时针、24小时或一天。(四)教学建议 1.引人。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比如,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 2.学生交流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要知道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2)要知道地球是如何自转的。 4.给每个小组一个小地球仪,让他们观察地球仪,并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然后问学生:它们谁

39、先迎来黎明呢? 5.做模拟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研究,要求其中两个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一个同学代表太阳。 6.模拟实验后讨论: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在什么情况下,北京先迎来黎明?在什么情况下,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转方向到底是怎样的呢? 7.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1)引人:为了弄清地球是朝哪个方向自转的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向后退) 你们坐过转椅吗?请一同学来做实验。如转椅顺时针转动时,你看到

40、周围的物体在如何运动?逆时针方向转动呢? 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2)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转椅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转椅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方向。 (3)拓展: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假如地球是一个大转椅,你们如何知道它自转的方向? 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你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了吗?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8.认识时区和时差。 (1)提问,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先迎来黎明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请学生分别找出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纽约的日出时间分别相差多少

41、小时,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简单介绍时区图。 9.总结地球运动的几个特点:运动方向和方式、周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10.布置任务:每个学生晚上观察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背景和目标 长时间对着北极将星体的周日运动拍摄下来,可以发现星体在顺时针旋转,北极星处于天体旋转的圆心附近。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所以能够解释天体的顺时针旋转现象。但对于北极星“不动”的原因解释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科书安排了几个有层次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解释。一是直接用图片旋转来再现北极星的“不动”,让学生明白北极星处于旋转的天体形成的同心圆的中心;二是让学生结合坐转椅的经验,理

42、解如果保持视线的中心不动,也可以再现周围物体绕视线中心旋转的现象;三是让学生根据陀螺转动的情况,理解地球的自转是围着轴心运动的;四是让学生用地球仪做模拟实验,思考如何将地球仪转动,才能让地球仪上的人观察到北极星不动;五是让学生根据书中的示意图和地球仪,认识地球绕轴自转。每一个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对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进行解释。 这些活动也将为他们认识四季的成因奠定基础。科学概念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过程与方法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根据星星的运动情况、模型和生活中的事

43、例,推测地球自转的特点地球绕轴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认识到多方面、多角度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解释。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南北极天体夜间图片两张、硬纸片一张、地球仪一个、皮球一个。 给全班学生准备:转椅一把、四季星座运行图。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天体的夜间周日运动 因地球自转,天体在夜间仍发生东升西落现象。不过夜间的天体视运动与白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稍有不同的是,星星们以北极星为轴心东升西落,人们可以较明显观察到转动的中心。而且北极星附近的星体,因转动半径小而不会沉落到地平线

44、下。 教科书第82页右上图为人们拍摄到的北极星附近的天体视运动情况。可以较明显地看到星星们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轨迹一以北极星为中心的长短不同的圆弧。左上图是在南极拍摄到的天体运动的类似情况。由于图片中南极星体运动的轨迹更长,可以断定拍摄持续的时间更长。 希望这两幅图可以让学生知道,星星的旋转运动在南北极都能观察到,都有一个旋转的中心。 从图片上看,北极星的位置有细微的变动,而这个变动在实际观察中,用肉眼是很难发现的。也就是说,地轴北端并非完全正指北极星。当然,这个内容并不需要学生去认识。 第二部分: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 让学生试着对图片进行分析。教科书中指出了观察分析的要点:两张图片有什么共同

45、点?星座在做什么运动?学生之间对话的内容是这些问题的答案:星星运行的轨迹都有一个圆心,星座在旋转并形成以该圆心为中心的许多圆环,圆心不在天顶,距地平线有一定的高度。 要让学生针对本课的中心问题展开研究,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对北极星“不动”进行解释。解释的过程,往往需要学生借助模型、生活实例和已知进行推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第三部分:如何解释北极星“不动” 教科书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解释。 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用纸画出星星和北极星,同时将北极星用图钉固定下来,旋转纸板,就可以看到星星围绕北极星旋转。同时,让学生用另一个纸板代表地平线,当这一

46、纸板挡住旋转纸板的下部分时,学生就会观察到:一部分离北极星较近的星体在转动过程中不会沉到地平线下,而另一部分离北极星较远的星体在转动过程中会沉到地平线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东升西落。这个活动可以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星体在旋转,而北极星的位置“不动”。地球自转是一个已被学生证实的事实,星体们都会因地球自转而旋转,这一活动还原了这一现象,但暂时还无法解释为何只有北极星“不动”。 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坐在转椅上,模拟在自转的地球上,如何看到北极星“不动”。对话框说明了这一实验的要点:在转椅转动的过程中,眼光要直对北极星。这样可以看到其他的星体围绕北极星旋转。在做实验时,画有北极星的纸板要贴在稍高一些的墙上

47、,有利于学生保持头部不动。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北极星”处于视线旋转的中心,所以可保持不动。那么地球上会不会有这样一个“视线旋转中心”呢? 对于地球旋转中心,做完转椅实验之后,学生可能还不太明白,所以教科书又设计了第三个活动:用一个转动的陀螺来解释。陀螺是学生常玩的一种玩具,借助它,可让学生较直观地观察到旋转时的轴心。轴心由于转动线速度小,所以看起来轴心是“不动”的。学生还可观察到轴心与地面倾斜时,陀螺仍可以旋转。这可以帮助学生想象地球自转也有轴心,轴心相对不动,轴心也是可以倾斜着的。 最后,让学生试着用地球模型来解释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解释。较好的解释是:

48、在球上贴几个小纸人,让球沿某一轴心逆时针自转,轴心倾斜着对着北极星。球上的小纸人会看到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转动。 第四部分:北极星一年四季保持“不动” 北极星一年四季基本保持不动,其原因在于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在一年四季中都基本上指向北极星,并且保持倾斜方向不变。这是四季成因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条件,在这里让学生提前有所认识。 从图中可以知道,同一时刻,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如春分时,北斗一七星在天空的偏东方向,到夏至时,它的位置已偏西。即北斗一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逐渐西移。但北极星始终位于中心保持“不动”。 第五部分: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教科书用一段文字最终对北极星

49、“不动”的现象进行了解释。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地球仪,明白地球仪倾斜的道理。 对于北极星的“不动”,教科书的资料库中有一些补充,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北极星“不动”只是在一个极小的时间范围内,由于地轴的倾斜方向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是变化的,所以北极星的“皇位”也是交替的。 第六部分:小结地球自转的特点 进一步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答案是: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地轴是倾斜的,地轴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四)教学建议 1.引人。 教师告知学生,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旋转。 出示两张图片,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在较长时间内对着北极和南极天空拍摄的结果。

50、 2.请学生分析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之处? 如果学生不能较快地发现相同之处,可提示学生观察。 (1)星星们都在怎样运动?是否有一个转动的中心? (2)星星自转的中心是否在天顶方向?是不是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 3.照片反映了星星在夜间运动的实际情况,为什么只有北极星保持“不动”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初步交流彼此的观点。 4.提导学生如何解释北极星“不动”。 (1)用一个纸板,画上一颗北极星,同时在它的周围远近不同的地方随意画上一些星星。转动纸板,让学生观察,是否北极星保持“不动”,其他的星体都围绕它旋转。再用一纸板代表地平线,挡住另一纸板下面的一部分,再旋转纸板,观察:哪一些星体可以被观察

51、到,哪一部分星体观察不到了?从这个现象中,可以想到什么? (2)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夜间人们在自转地球上,会观察到星星也在不停地旋转,并且旋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才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仍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我们坐在转椅上怎样才能看到北极星“不动”呢?请部分学生来试试。可提示学生尽量保持头部不动,让视线直对着“北极星”。 (3)出示陀螺。让陀螺在投影仪上转动,学生观察:陀螺自转时是否有一张似乎不动的轴心?轴心倾斜时,它能不能旋转?对此,你们可以想象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吗? (4)给每组一个球,让学生在球上贴上一张小纸片,代表地球上的人。然后做实验:如何让球

52、自转起来,让上面的人看到北极星“不动”。然后全班交流。 (5)请学生再次解释:北极星为什么“不动”? 5.指导学生认识北极星在一年四季中保持“不动”。 出示图片,给学生讲解:北斗一七星一年四季仍都围着北极星转动,这说明了什么?一天中,北极星不动的现象说明地轴是倾斜着指向北极星的,那么一年四季它“不动”,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阅读书中关于北极星“不动”的解释。 6.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有何特点?地球仪中间保持不动的铁轴代表什么?为什么地球仪要做成倾斜的样子呢? 7.小结:地球自转还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五)评价建议 1.当学生用球来解释北极星“不动”时,是否让球的一

53、端对着“北极星”旋转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真正能解释北极星“不动”的秘密。2.借助书中的表格,可以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地球自转的特点。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 (一)背景和目标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了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有变化的,称之为恒星自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地心说”中天育旋转恒星不动的谬论。174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发现了光行差,即恒星的星像位置在一定极小范围摆动,也间接证明了地球在公转。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了恒星周年视差,冲破了旧心说”反对者的最后一个阵地,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确凿证据。 本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将恒星周年视差表述为观察者在公转轨道两端观测,因视

54、觉角度不同而引起的星星的相对位置变化。即不是让学生去测角度差,而是直接观察角度差引起的位置变化。 本课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圆圈(模拟公转的轨道)上观测远近不同“星星”的位置变化。教科书再进一步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天文学家贝塞尔等观测恒星周年视差的工作,从而证明地球确实在公转。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天文学家们是如何证实地球公转的,了解天文学家们在没有条件离开地球来直接观测地球运动情况下,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客观的观察来证实地球公转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素材。科学概念.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

55、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记录纸。 给全班学生准备: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些小木条、一个红色圆纸片、两个蓝色圆纸片等。(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如何证明地球的公转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初始想法。 对于地球的公转,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一

56、个定义,并指出了地球的公转周期。 同时,教科书还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运动时是如何证明地球公转的呢?这一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部分:周年视差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前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操场上画好公转圆圈。有篮球场的可利用球场的已有圆圈。圆圈还可以多画一些,有利于学生分组实验。所立木竿,可利用体育器材中的跳高支架。在支架的同一高度上贴上两个蓝色圆纸片,代表两颗星。木尺上贴上小木条,有助于学生较好地观测到星星之间形成的视觉差。 在到操场上进行模拟实验之前,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人们观察周围的恒星会有什么变化?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恒星的周年视

57、差。 实验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白实验观察的要求:在操场上绕“太阳”公转一周,并且在A, B两点做观察记录,日的是在轨道公转圆圈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在位置上有什么变化。实验时,人要背对中心圆点转动,这十分重要,因为这代表地球上的人处于黑夜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中要做好组织工作,分小组进行观察,各小组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观察。 当学生从A点转到B点时,他们会观察到:两颗星都会相对观察者转动,并且与观察者的运动方向相反。这一现象,可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理解,不同的季节,星座不同;星座东升西落,依次出现又消失。 观星记录表要求学生记录1号星相对于2号星的位置变化,并且要在距星远近不同的两个轨道上分别

58、记录一次。记录下来的数据,会出现误差,这是正常的。但希望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1.两次观察都会发现视差;2.前后两次观察,由于星星离我们的距离不同,近时视差大,远时视差小。 学生了解了在公转轨道上必然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这一事实后,就会明白,这一现象的存在就可证明地球在公转。根据事实进行科学推理,是我们期望学生掌握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三部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科书在这里提供了资料,让学生知道星座的东升西移和周年视差的存在都证明了地球在公转。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可提出如下问题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人们长期不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宇宙太大地球公转轨道相对直径太小)为什么贝塞尔能够发现恒星的周年视

59、差?(新制望远镜并持久地观察)他发现的视差有多大?(0. 31角秒,视差相当于16千米以外的一枚硬币的宽度) 教科书还列举了现代人们观测的结果,这些都可作为地球公转的证据。 第四部分:总结昼夜现象的解释 让学生再次对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进行处理。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将最终知道:地球的运动有两种方式,自转和公转。他们关于昼夜的所有解释中,将只保留地球在自转同时又在公转的那一种解释。 将这个解释放大重新贴在墙上,将对认识四季的成因和极昼极夜的形成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四)教学建议 1.引人。 向学生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那么它有没有公转呢?你们是怎么知道它在公转的? 2.学生讨论:在以前,人

60、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运动,他们又是如何证明地球在公转的? 3.教师画一个地球的公转轨道,并在轨道外画出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问:如果地球在公转,那么在它的公转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4.指导学生做恒星视差的模拟实验 (1)讲实验的要求,提出观察的要点:在公转轨道的两个点上观察远近不同两颗星的视觉位置差。 (2)分小组,并分发实验记录表。 (3)带学生到操场做模拟实验,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4)交换场地,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记录。 5.回到教室,交流实验记录: 公转时,你们观察两颗星有什么变化?它们在怎样运动? 第一次,1号星的视差是多少? 第二次,1号星的视差是多少? 从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6.如果地球公转,就必然在它的公转轨道上可以观察到恒星的视差,那么天文学家有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呢?请阅读书中的资料。 问: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贝塞尔为什么发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 他发现的视差有多大? 从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7.小结:写出你们知道的地球公转的证据。 8.整理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前面做出的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最终应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五)评价建议 1.从小组的观星记录表中,可以知道每个小组在模拟实验时是否观察到星星的视差变化。 2.对地球公转进行小结,让学生写出地球公转的证据有哪些?是否有恒星周年视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