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要点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21306420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运动生理学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要点(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2. 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 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3. 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 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 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6引

2、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C刺激作用时间。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 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14. 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 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 式的传导。15. 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

3、肉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 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 Ach经 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 化,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 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16. 肌纤维的兴奋一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B横桥的运 动引起肌丝滑动。C引起肌收缩后的舒张。17. 单收缩的过程: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18. 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4、23 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百分比:短跑的快肌纤维占70;长跑的慢肌纤维占70。中长跑介 于其中。24.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A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耐力项目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 爆发力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B肌纤维内酶活性增强 C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变化。28. 血液的功能:血液的机能通过循环系统完成的。A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B运输作用。C调节作用。D防御和保护作用。29. 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称为渗 透吸引力。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30. 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

5、渗溶液。 0。 9%。氯化钠 5%葡萄糖。31. 正常人血浆的 PH 值 7。 35-7。 45 平均7。 432最主要的缓冲对 NaHCO3_ H2CO3 20/134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功能:A运输气体02、CO2 B缓冲血液酸碱度。35. 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1215克;女子1114克。36. 运动性贫血: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Hb红细胞数减少,出现暂时性贫 血想象称运动性贫血。原因:A红细胞破坏增多,B蛋白质补充不足C由于缺铁而引起贫血。防止: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铁。37. 合胞体: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 称

6、之为”合胞体”38. 心肌的生理特性:A自动节律性。B传导性。C兴奋性。D收缩性。39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A对细胞外液Ca的浓度有明显的依耐性。B全或无的同步收缩C 不发生强直收缩。41.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安静时60-100 次之间。42。 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R、S、T。P波表示:左右心房除极化时所产生的电变化。P-R (R-Q)期间: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到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兴奋除极化所产生的电变化。S-T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分之间无电 位差。T波表示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变化。Q-T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 需的时间

7、。心电图仅反映的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仅反映心肌的兴奋, 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47. 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的反映:A血液的重新分配B心输出量增加C血压发生变化,收缩压上 升,舒张压下降。48. 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49. 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50. 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即约20-30毫升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2/3血液留在主动 脉。51.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大动脉管的弹性。E循环 血量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A心脏收缩。B呼吸运动。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重力

8、和体位E 静脉管壁的收缩。53. 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作用是一种快速控制动脉血压相对恒 定的自身调节。54.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促使人体的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 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表现以下几个方面:A窦性心率徐缓。B运动性心脏增大。C 心血管机能改善。55.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A外呼吸。(通气过程和换气过程)B气体运输。C内呼吸。56. 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舒缩完成呼吸动力。呼吸形式:隔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胸 式呼吸)、混合呼吸。57. 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一解剖无效腔呼吸道)*呼吸频率。63.氧离曲线生理意义:

9、“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氧分压在60-100毫米汞 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 度从 98降至 96。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 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 曲线下段显示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 饱和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 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 有利。影响因素:CO2升高。PH值下

10、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 移,释放出更多的氧。反之氧离曲线左移。68。血液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上升、O2的下降、H的上升都促进呼 吸。70。运动后过量的氧耗:a满足因剧烈运动后体温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b满足心脏活 动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c满足肺功能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d血液中茶酚胺仍 处于较高水平, 也导致较多的氧。 D 最主要是消除乳酸氧债。71。在运动时如何合理的运用呼吸方法A减少呼吸道阻力。B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 提高肺泡通气量。C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D合理运用憋气。75.影响糖酵解能力因素有:A人体对

11、缓冲酸性产物能力的大小。B人体各组织细胞,特别是 脑细胞对酸的耐受能力大小C可能与体内糖原的含量有关。78.散热过程:A绝大部分的热量由皮肤散发。B小部分由呼吸道蒸发散热。C少量的热量用 来加温吸入的冷空气或冷饮冷食D随尿和粪排泄而散发。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80. 应激: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81. 感受器的生理特性: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82. 视杆细胞对暗光有感受能力。视锥细胞对强光和颜色有感受能力。83. 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折光系统。 视紫红质: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淡紫红色的结合蛋白质称视紫红质;86. 中央视觉:视锥细胞多的中

12、央部分,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 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周围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称 为周围视觉。87. 立体视觉: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若用双 眼视物时,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88. 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或紫。89. 正视:当眼向远方注视时,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 斜视:若对称的眼肌中,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 隐斜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某对抗肌紧张度稍大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

13、保持在正中位置称为隐斜视。92. 眼球震颤:身体绕着纵轴旋转时,就可以看到眼球有规律的运动,起先朝旋转方向相反的 一面逐渐慢移动,隔一定时间就回跳一下,这个现象叫做眼球震颤。93. 前庭器官的稳定性:由刺激前庭器官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的各种前庭反应的强度叫 前庭器官的稳定性。94. 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方法:主动训练法、被动训练法、综合训练法。95. 肌梭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张力大小。96.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兴奋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 透性,产生突触后膜

14、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EPSP97.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抑制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 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相结合后,提咼了K和Cl的通透性,使突 触后膜出现超极化,这个局部电位叫做IPSP98. 突触的传递过程: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 化)突触后神经兴奋。 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 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抑制。99. 反射中枢 细胞群兴奋通过反射中枢的特征:a单向传导b中枢延搁c兴奋总和d兴奋后作用e兴奋的扩散f兴奋的节律化100. 突触后抑制:是由兴奋性神经元与后继的

15、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101. 交互抑制: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叫交互 抑制102.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两种类型腱反射、肌紧张。103. Y环路:当肌肉收缩时,这种由于Y运动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引起支配同一 肌肉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Y 环路。104. 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肌肉 紧张性的收缩,故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对于维持躯体的姿势非常重要。1

16、05. 姿势反射: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姿势而发生肌肉紧张张力的重新调整的反射活动,统 称为姿势反射。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 状态反射;是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 状态反射的规律:A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因此四肢伸直,背部 挺直。B头部前倾: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因此四肢弯曲。C头部侧倾或扭转:引 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紧张性减弱。翻正反射:当人或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 动,称翻正反射。106: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

17、射。非条件反射:a先天的遗传的b种族所有的c任何条件下发生 的d固定的神经联系e大脑皮质下部位可实现。 条件反射: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个体 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实现。 两者 a都是反射活动。B都是完整的反射弧。107. 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a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b条件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之间出 现,并且两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C条件反射建立快慢同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 度有关。 D 建立条件反射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108. 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抽象的语言信号

18、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体 信号的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意义:a极大地丰富了人体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B不仅是语言活动的生 理基础,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正是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使人从动物区分出来。 C 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有重要的意义。109.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准备的时间和 空间里正确的运用肌肉的能力。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关系: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要求人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 水平,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于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 在于运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19、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发展,身体素 质提高了,对进一步改善运动技能又打下了基础,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111. 运动动力定型,学会运动技能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 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 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 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112.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过程。115. 身体素质:通常把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 素质

20、。116. 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基础:a肌纤维的横断面积。B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C肌肉收缩 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D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E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F年龄和性别。 G 体重。117. 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a动力性练习能更快地发展动力性力量。静力性练习迅速发展 静力性力量b。能有效地发展肌肉横断面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C动力性练习可使全动作范围 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静力性练习则需不断更换位置,但亦可发展某一位置时的力量d动力 性联系可使神经肌肉协调加强(结合动作技能的巩固)e静力性练习省时间,能量消耗较少, 间歇少,使用器械也较少。118. 等动练习:利用等动练习器进行的力量练习。超等

21、长练习:肌肉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如果紧 接着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 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称超等长练习。120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a大负荷原则b渐增负荷原则c专门性原则d负荷顺序原则e有效 运动负荷原则f合理训练间隔原则。121. RM (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122.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 示。12

22、3. 反应速度的决定因素a感受器的敏感程度b中枢延隔c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d条 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4动作速度快慢取决于:A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B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地 克服阻力,C肌纤维兴奋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 度。125. 跑速:步长肌力、腿长、柔韧性。 步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快肌及面积、肌肉放松 能力、运动技能巩固能力。126. 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肺呼吸b氧运输c 心输出量。127. 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 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

23、毫克分子/升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128. 有氧训练的方法:持续性练习、间断性练习、高原训练法。129. 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的提咼。B缓冲乳酸的能力提咼。 C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三个因素:a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b血液中缓冲能 力。C脑细胞耐受“酸”的能力。130. 机能变化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131. 赛前状态: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 为赛前状态。影响因素:A兴奋性过高(过度紧张)B适宜的兴奋性C过低

24、(情绪低落)132. 准备活动:在正式比赛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目的:是在赛前 状态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作用;a代谢水平提高,使体温上升b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机能水平c促进参与运 动有关中枢的协调d可调节赛前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处于适宜水平。如何作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和强度应较正式的运动小,以避免由于运动影响运动成绩, 以微微出汗及自感已活动开为宜。控制好间隔时间,是准备活动经休息后,身体机能水平正 好处于超量恢复的上升阶段。 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134. 进入工作状态:无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或进行体育

25、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 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 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 产生进入工作的原因:人体生理的惰性。 A 完成任何一项反射 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a时间b工作性 质 c 个人特点135.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 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此时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精神低落、简直 不愿再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极点。第二次呼吸:出现极点后,如果运动者不停止运动,而是靠意志和毅力坚持下去,同时稍 放慢动作速度,有意

26、识地呼吸,过不久就会度过一难关,难受的感觉减轻或着消失,呼吸又 变得轻松自如而有节奏,运动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136. 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 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供能,几 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 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机体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 条件

27、下无氧酵解参加供能,使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 故称假稳定状态。137. 疲劳:机体不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138疲劳产生的原因:a“衰竭”学说b堵塞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保护抑制学说e突 变学说。139. 判断疲劳的方法:a生理学指标(肌力、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肺活量、血压体位反 射、皮肤空间阈、视觉闪光融合阈等测定)b运动医学检查(台阶试验、联合机能试验)c 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140. 恢复过程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 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

28、过程。141. 恢复过程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当时 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使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后消 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 水平。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 这个阶段也叫超量恢复阶段,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又回到原有水平。142. 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和机能 所产生的适应变化及良好反应。143. 评价训练程度时应注意:a运动员的个性特点。B运动项目的特点c运动年

29、限特点d生理 指标“变异性”特点 e 生物节律特点。144安静状态时训练程度的生理指标(某一系统评价)A运动系统a骨骼与关节b肌肉B氧 运输系统a血液b心脏血管c呼吸。145.不同训练程度的人体对定量负荷的反应。A有训练者工作开始时的机能动员快B有训练 者工作时生理机能反应较低,而且是稳定状态C工作结束后的恢复阶段明显缩短a中枢神 经系统b运动器官c心肺功能。146 .最大运动负荷时训练程度的标志:a最大摄氧量和氧脉搏b氧债和无氧阈c连续心音现象。147. 连续心音:运动员在进行特殊的剧烈的机能测验时,在恢复期内呈现13 分钟的动脉血 压的“零点”现象。即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148. 为什

30、么要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如何进行运动机能评价?A生理指标检查;晨脉、血压、体重、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定量负荷b运动员的自 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151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a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b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速度素 质最先一耐力素质次之一力量素质最晚)c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D各项身 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 E 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发展与年龄特征。152.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 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 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

31、瓦现象。林加尔德现象:在体操练习中,有很多支撑、悬垂,折体、回环等动作,常常要求胸廓与腹 壁等部位同时或交替固定,因而使呼吸肌的活动受到限制,造成运动困难,丹麦生理学家林 加尔德发现,在进行静止用力动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方应 称为林加尔德现象。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 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 1 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 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4、用基强度来刺

32、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 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 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或峰电位。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 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

33、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 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 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 收缩,称为等张收缩。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 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 毫升血液。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 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 3 周至 1 个月内可以完全 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 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 个大气压或 5776 毫米汞 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 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