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目的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21284964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幼儿教育的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幼儿教育的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幼儿教育的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的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的目的(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幼儿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后代有能力离开我们独立生存”,没 有第二个目的。因为我们终究会跟他分别,不管我们有多不情愿,他 一定会离开我们独自飞翔。至于他能飞多高飞多远,那是他自己这一 生要努力的目标。 明确了这个目的,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子就清楚了,不是他“听不 听话”,不是他“要不要”我们,不是长得够不够胖,不是会不会各 种“才艺”,不是能不能成为领袖或者“大家”,而是他能不能自己 生存。这个目标好像很低,实际上目前很多孩子达不到,一离开父母 就陷入经济危机、心理恐慌、生活混乱、颓废迷茫。 独立生存其实并不容易,将来叮铛还会去找到他自己的生活伴侣, 不管她是

2、谁,我知道一定不是我俩。 【我们的任务】 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一些质疑,然而进化论描述的“种内斗 争”、“种间斗争”是每个物种都会面对的现实,它们相互之间争夺 食物、空间、配偶,同时还要跟其它物种争夺生存机会。叮铛就身在 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没法替代他面对上述的种种,帮他做出判断和决 定。拳手在拳台上每一拳都得自己打,自己挨,不管观众喊叫得再响, 教练训斥得再凶,只有拳手身在台上。 我们的任务是协助他提前做好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有能力面 对比赛,面对成功和失败,而不是代替他登上拳台,甚至强逼他登上 我们设定的拳台。我们会陪叮铛走上一程,等他学会自我学习和发展, 尽早看到他“单飞”和独立

3、“捕食”,学会跟自己和周遭相处,能争 得足够的资源安身立命,获得繁育后代的机会,至少不要在我们闭眼 之前,后悔连基本的准备都没协助他做好,甚至连足够的机会都没留 给他。 其实我们对未来也一无所知,无法保证自己都能应付得来,或者 总是对的,我们也需要年轻、有活力的家庭成员一起面对未知的将来。 他要成为我们的帮手和伙伴,不光要在身体上追赶我们,而且要在能 力上超过我们。 我们不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偶像,我们只是他的一个参照物、 一副可以借以往上攀登的肩膀,仅此而已。 将来可能会很美好,科技进步,社会昌明,人类的平均年龄会像 宣传中说的达到120岁,但也可能面临战争、灾难、饥饿、杀戮、污 染、

4、瘟疫、奴役,生存条件变得极端恶化,叮铛这代人或者他们的后 代,不敢保证一定不会遇到这些。叮铛是不是足够强大,能够应付这 些可能的危险或者困境?假如只有10%的人能活下来,里面会不会有 我们的叮铛?我们教育他的方法,能不能帮到他用来培养他的后代? 【我们就是一个陪练】 叮铛现在取得的一切进步功劳归他自己,比如吮吸、翻身、抬头、 发牙、坐、爬、翻书、好奇、观察、思考,实际上到今天为止没有哪 样是我们教给他的。你认为以后会有多少?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了一个事情,“道”是世间本来存在的规 律,“德”是万物运转的条件和土壤。瓜之所以是瓜,最根本的原因 是它本身是瓜,不是豆,这就是“道”。钙片很重

5、要,如果没有牙在 下面生长,补再多钙也不会有东西冒出来;农村很少见到钙片,每个 孩子都照样会发牙。叮铛要长大,谁都挡不住,这压根不是我们能决 定、能设计的。我绝不是要否定教育的作用,土壤是植物生长不可缺 少的辅助条件,这就是“德”,我们要清楚哪个更重要,是顺应他内 在的动力,还是硬要去“发现”和挖掘他所谓的特长,或者塑造他成 为某个我们希望的样子? 叮铛将来掌握的所有技能一定是他自己学习、体会到的,我们只 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环境、一些辅助的条件。我们自己可能也有类似 的体会,最触动我们、影响我们一生的,往往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 个平常的举动,或者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它们本身可能并没有所 谓

6、的“教育意义”。学校里老师传授的东西我们慢慢都忘光了,对我 们也没多大影响,但老师的一句评价、跟同学的交往、生活的历练、 求知的习惯,却让我们终生受用,而这些本身也不具有“教育意义”, 没想刻意去教育谁。 生活是最好的教练,我们顶多算是陪练之一,陪练就要发挥陪练 的作用,绝不能误以为自己是教练,让孩子远离真正的“生活”。 乒乓球国手的陪练能模仿其他人的打法,给运动员不同的体验机 会,最终还得运动员自己去找到应对的办法。游泳的陪练会通过领游 和跟游,演练各种策略,最终能不能突破记录还得靠运动员自己。从 某个角度来看,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就是多找几个陪练,创造机 会,激发自我。 胡锦涛之所

7、以能成为国家主席,小布什能成为美国总统,绝对不 是他们的父母当初设计好,然后有意培养出来的。如果真的有父母把 自己的孩子当总统培养,那他们的孩子八成得疯掉,而且这一生的风 险远远大于别人,因为太容易失败。 对于孩子,重点是如何“放飞”他,而不是如何“塑造”他。我 们也没必要通过塑造、设计孩子的未来,来刷自己的存在感,更没必 要把孩子当载体,去完成自己某个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或者夙愿, 这些本来跟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忘掉自己吧。 其实回头想想,我们在叮铛同龄的阶段,几乎没有那一样能比得 上他,反过来他的身高、体重、智力都超过当年的我们。我们现在觉 得自己有资格去教他这教他那,不是我们比他聪明

8、,唯一的理由,就 是我们比他年龄大得多,体型大得多,如果我们依靠这个先发优势不 断在他面前扮演“先知”、“导演”的角色,那是我们最大的悲哀了, 一定不要在孩子身上找自己的信心,忘记了陪练的职责。 即使是专业的老师,大多也只是把前人的成果、累积的知识呈现 在学生面前,很少一部分是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而这部分很难被传授。 甚至世界上的宗教往往都发源于同一种思想,同一些故事,比如犹太 教和佛教,但因为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才会衍生出不同的教派,比 如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密 宗等等。你传授你的,我认同和感受我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我们没有作用,我们往往夸大了

9、自己 的作用。 【尊重】 真正的尊重不是每天哄着他,时时关注,百般呵护,事事迁就, 而是要清楚他是谁?哪些东西原本就是他的?我们有没有权力从他 手里抢走? 比如成长的机会。 为了回避风险,我们不得已拿走了叮铛经过产道来到世上的机会, 这是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是医生的专业判断,但毕竟他失去了这个 机会。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拿走他其他的机会?比如感受温差提高抵抗 力的机会,比如偶尔饿肚子增强适应性的机会,比如发烧时激活免疫 力的机会,比如体验有些东西得不到的机会,比如经受一些挫折的机 会,比如感受失去喜欢的东西的机会……而这些事情,他将来必然会 遇到。 我们不会刻意给他制造磨难,但当磨炼的机会

10、自然来到的时候, 我们不用硬生生地拿走。有些情况并没有那么“危险”,就像叮铛生 下来要打疫苗,往健康稚嫩的小身体里注射病毒,这么“危险”的事 情!但它却是必不可少的!它调动了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不至于在 更大的危险来临的时候,没有任何防范的准备。从这个角度看,这些 锻炼的机会是多么的宝贵,决不应该被“抢走”,否则我们就是在害 他,还打着“爱”的旗号。 我们要能容忍他受一点冷,因为人的抵抗力是在环境温度的变化 中逐步提高的;我们不用总把他喂到撑才安心,饿一两顿没问题,七 八分饱最健康;不用一发烧就给他退烧,很多免疫酶需要38度以上 才能激活,退烧等于中断他应该享受的“福利”;不用他一伸手我们

11、就把东西递过去,给他一种错觉一切都是唾手可得的,其实“得不到” 才是人生常态,“在外面”别人更可能把东西从他眼前抢走;不用他 一翻不过身我们就冲过去帮他一把,“在外面”大部分事情要靠自己 解决,包括小JJ被拉链夹住;玩具掉在地上我们没必要总是第一时 间帮他捡起来,你该干啥接着干啥去,“会失去”是人生另一个常态, 而且很多东西丢掉了就永远没有了,他要学会理解。 体验到这些,本来是他的权力。我们帮他的时候,呵护他的时候, 也拿走了他体验的权利和想办法的机会。我们哪天不在了,又有谁会 帮他呢?我们会希望他将来把一切都交给别人来“帮忙”?把成败完 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吗?特别是不知内情的人,甚至是他的竞

12、争者。 有许多呵护是多余的,去掉这些多余的呵护,就是“散养”,大 人轻松了,孩子也更健康,至少不要把自己的时间用在夺取孩子的权 利上 我说这些绝不是说不要帮他,其实最难的是怎么帮,帮到什么程 度,为此我们可能还会要交点学费,付出一点成本,比如没掌握好尺 度偶尔让他受凉感冒,比如孩子可能“不要”我们,比如孩子身体可 能受点小伤,或者脆弱的小心灵可能受点打击,这些我们必须要帮他 去承担,而不是为了 “保险”和“迎合”,包办一切,即把他的机会 拿走,又希望他自然获得一切能力,还要把所有的后果让他一个人承 担。 你说那我在一天就要包办他一天,哪天不在了,没办法了,他自 然就会自己处理了。可能吗?

13、其实这是最轻松的办法,是一种失职, 原本他可以自己体验,早点学会,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 事实上我们没法给叮铛一个一生的暖房,一个无尘的环境,一个 资源无限、唾手可得的世界,一个所有人理解他、迁就他的氛围,我 们做不到。我们有责任给他感受真实世界的机会,这是对他最基本的 尊重。 我们到底是在爱他,还是在“害他”,需要有个基本的判断。爱, 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能力。多余的关怀,就像过量的调料, 把好菜变成坏菜。 【孩子只是家庭一员,不是核心】 通常的家庭中各成员之间是分工协作的关系,要维持这个关系, 各个成员要彼此配合,适当时候要做出让步,包括孩子。养育后代只 是家庭的功能之一,孩子

14、的利益得服从于整个家庭的利益,如果反过 来,必将破坏家庭的秩序,出现一个资源“黑洞”,其他人的需求都 是有条件的,只有孩子的需求是无条件的,包括情感需求。家庭的总 体资源不能保证,共同目标达不到,孩子也要一起承担后果。 现在很多孩子总是希望在任何场合都成为“亮点”,受人追捧,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其他人服从他,迁就他,包括社会规则,这样将来 就会出问题,比如飞机上不让泡方便面就用开水泼空姐,比如不服交 警管束就开车撞交警等等。还有很多孩子认为从父母那得到的一切都 是应该的,出去也认为一切好处都是自己应得的。 要培养孩子的配合性,就得知道有时候他得“让步”,能受点“委 曲”,比如别人打电话的时候

15、要保持安静,而不至于认为“受委屈” 了;孩子的确需要跟爸妈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但不一定要被长期、频 繁地关注,要可以自己独处;饭桌上、拍照的时候不一定他都要在最 好的位置,可以坐在一边,这没什么;吃穿用不一定都是最大、最好、 最舒服的,可以“随便” 一点,免得将来他攀比讲排场;衣服皱了、 帽子戴反了、扣子没扣好,没必要时刻去拾掇他,本来就没有一个铁 定的标准;所有的供应不一定都是绝对充足的,有短缺才会有满足感; 很多事情需要他自己做,拎点东西是应该的,不需要表扬;得到眼前 的一切不都是无偿的,虽然不一定都要用劳动来交换,但得不到也正 常,我们没什么好内疚的。很多时候,时候所谓的教育,不如当时不

16、去干涉,自然一点,让子弹飞一会儿。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要履行,都需要自己的时间、空间 可以自由支配,有人上班,有人做家务,有人看书读报,有人看电影, 有人参观博物馆,有人喝咖啡下午茶,有人走亲访友,有人去旅行度 假,有人慢慢地成长,这才是生活。有句话说“人生不只有苟且,还 有诗和远方”,叮铛在成长中体会到的我们的生活,就是他将来生活 的样板,希望那是丰满健康的,有点味道的、自然平淡的生活。你说 我作为家长自愿放弃自己的生活,我不休息,不娱乐,我自己乐意, 我完全接受,但这是不是也暗示其他人同样应该放弃,包括叮铛。你 可能要说你怎么不领情,不买账,事实上我们谁都无法长期保持这样 一种

17、状态。 【适当克制某些情感】 ♦感情上依赖孩子 我们对孩子的“爱”,细细想来,有不小的比例是自己对孩子的 感情“依赖”。感情依赖孩子本不错,但不能因为有我们的依赖在, 孩子就必须要回报这种依赖,把陪伴我们变成一项必须的任务,或者 一种与生俱来的压力。明明我们依赖他,却希望他不但要“买账”, 照单全收,还要反过来让他认为是他离不开我们,甚至还要“感恩” 于我们这种倔强的私情。 我们对他的牵挂,那是我们单方面的感情,他没有义务要回报。 就像我们喜欢养花,非常喜欢那盆花,浇水施肥晒太阳,但那盆花不 会因此喜欢上我们,花开得鲜艳夺目,从我们的角度看,是对我们养 育成果的回报,而从它自己的角度看

18、,是为了传播花粉繁育后代的需 要,是自然规律,绝不是为了我们。它万一没开出鲜艳的花,也绝不 是想惩罚我们,或者不“感恩”,只是我们要明白自己可能哪里没弄 好。 只有把孩子当宠物,才会要求他发挥陪伴功能,一见不到他我们 心里就空落落,一见到他还要确认一下,“有没有想妈妈啊?来,妈 妈给你糖果吃。”孩子拿到糖果,开心地说“有! ”妈妈拍拍孩子脑 袋“真乖! ”这幅场景让你想起什么,在哪儿见过? 小时候看见女孩子过家家,拿起一个布娃娃,给她穿衣、喂饭、 哄睡觉,然后问布娃娃:“喜不喜欢妈妈?”,接着自言自语:“哦, 哦,喜欢啊,妈妈也喜欢你”。请问,是谁喜欢谁? “哎呦,这孩子出去几天瘦成这样

19、”,一通责怪,一通心疼,一 通自责,而下面的意思是“你以后别再离开我,只有在我身边你才不 会受苦”,可他说不定玩得很快乐,那是另一种快乐,孩子玩瘦了、 晒黑了,对他来说是更健康了,而大人却忽略了他的感受。有没有想 过,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给我们一个背影,越来越小的背影?特别是 男孩。 其实宠物那么“可爱”,并不是为了讨我们欢心,它没这个意思, 它天生就长成那样,或者我们刻意把它驯化成那样,讨我们欢心才会 得宠,才会有好日子过。但是再好的犬类只有在家才能活下去,一出 门就变流浪狗,流浪狗只能靠吃屎度日,而野狼不会,“狼行千里吃 肉,狗行千里吃屎”就是在说这个事。 一旦你用对待宠物的心态对待孩子

20、,孩子就真的会变成一只宠物, 你忍心吗?宠物能终生陪在你身边,孩子会吗?你不在的时候,他除 了讨好、陪伴之外什么都不会,他靠什么生存? ♦对“被需要”上瘾,希望孩子依赖自己。 一旦孩子长大了,没那么需要我们了,甚至还对我们有不满意, 我们就陷入深深的不安和惶恐,感觉自己突然“不重要”了,其实这 是“我执”——执着于自我,更多是对自己的放不下,否则细想想, 孩子不依赖我们,“不要”我们了,开始挣脱我们的怀抱,这不正说 明他成长了,有能力离开我们了,这才是我们的初衷啊!如果真的放 不下,那我们就不需要训练孩子自己进食,一直由我们端着碗,用我 们自认为可口的饭菜,追着孩子喂他吃,一边责怪“这孩子

21、总不好好 吃饭”,一边自喜于自己的“本事”,你看这孩子幸亏有我耐心喂他, 不然他应该饿死了,可见我有多重要啊!事实上,孩子一上幼儿园, 个个自己吃饭,尽管那里伙食更差。那么,当初是孩子真的没我们不 行,还是我们希望自己被孩子依赖? ♦甘当“服务员”,乐此不疲。我们不要求孩子一定要给大人干多少 家务活,但他自己装装饭、拎拎东西,没什么不妥。至少他尝试自己 做事的时候,我们不用内疚,也不必太注重成果,更不必责怪他弄坏 了东西,搞脏了环境。 ♦有求必应,一味地满足他的所有需求,甚至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 满足他,“讨好”他,表达我们的“爱心”。这样将来他吃不到麦当 劳或者得不到玩具跟我们哭闹耍脾气

22、,就只能怪我们自己了,如果他 得不到好成绩绝望,得不到女朋友去违法,也是我们为他种下的祸根, 实际上我们不可能事事满足他,也不可能创造无穷尽的需求。 ♦要求孩子绝对听话。养孩子是我们的责任,孩子不用因此履行额外 的义务,比如无条件地顺从。 ♦负面情绪,不一定是发脾气,还包括抱怨、指责、迁怒。 ♦孩子没有逗别人开心的责任,所以不能总要求孩子“笑一个”、“表 演一个”,也不必总要孩子时刻保持亢奋,有时允许他沉默一会儿、 安静一点儿,没什么不好。 ♦好为人师,非要教他点啥,才能感觉到成就感,其实很多东西他自 己会观察、体会。从我个人的感受,如果总有人教导我,会让我感觉 自己很无能。实际上我们

23、掌握的很多知识只是因为我们先来到这个世 上,先知道而已,在智力、理解力、观察力上,我们不一定比他强到 哪儿去,我们就别去剥夺他的学习机会了。 ♦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攀比、威胁、亲情选择。“咱娃这么早就会 XX 了,谁谁家的很晚才会。”(今天他在比较中胜出,明天他可能不 如人,需要总是比较吗?),“你这次不让我抱,我以后再也不抱你 了”,“再哭,就不喜欢你了”,“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一定 要二选一,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这是一种有缺陷的价值 观。) ♦一味夸奖孩子聪明。研究表明,称赞孩子一些天生的能力,往往会 使孩子执着于保持大人对自己能力的认同,比如聪明、记忆力好、理 解力强,束

24、缚了孩子探索的欲望。而称赞孩子努力,却能使他不断寻 求解决的办法,形成坚韧的性格。 ♦不时提醒孩子的弱势地位,宣示自己的强大,比如“哦,哦,你就 会哭”(可能要表达怜爱,久了孩子真的爱哭),“咦,他还不乐意呢!” (暗示他不能不同意),“认不认识这是什么,不认识吧。”(他本来应 该知道得更多),“我拍拍你,你还能拍我了?”(最后他就会习惯于 低头)。“这谁玩的,谁玩的,啊?”(你在逗他,强势地逗他) ♦永不放手。我们如果永远不放开手,就只能一直抱着他、抬着他走、 扶着他玩、捧着它过日子。按叮铛现在的生长速度,可能我最多能抱 到五岁。 ♦总要约束他、限制他、安排他,用爱的名义让他屈服。时间

25、长了, 我们会发现孩子一方面依赖我们,因为他离不开我们,另一方面又想 摆脱我们,出去才“舒服”,而且一出去才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恐 怖”,而该来的磨难再躲避、防范照样会来,比如磕破皮,这不是我 们的责任,是他自己不懂得自我保护,没有防范意识。事实上我小时 候玩耍、踢球、打架弄破、弄伤自己时,往往都是自己去上药、包扎、 去卫生所,更从来没有怪过父母,那些都是自己弄的。 ♦任意解读孩子的意思,人为设定一些规则、规律,表达自己对孩子 的掌握和把控。比如“他现在已经不喜欢玩那个了”(过几天再试试?) “他必须得先……才……”(偶尔而已)“他只喜欢……”(我们有时 也会突然对某种东西感兴趣,因为以

26、前不了解)。其实他喜欢玩什么 玩具,跟我们有多大关系,只管玩就行了,你真的能培养他什么?他 如果真的喜欢上什么,我们可能拦都拦不住,就像八十年代很多孩子 喜欢武术,家长再反对,孩子照样离家出走去练武。如果孩子放弃某 种爱好,一方面可能是他不够坚持,两一方面他不够有兴趣。全中国 谈钢琴的孩子千千万,很少有人对钢琴的兴趣,达到朗朗、李云迪那 种痴迷,所以没有几个成为父母渴望的钢琴家,一种兴趣而已,比玩 泥巴“高级”不了多少。 ♦锁定、强化一些可有可无的习惯,甚至用一些评价框住孩子。“你 看这孩子只要他妈妈抱,不要别人”(不需要排他,也不可能总让妈 妈一个人抱),“只有我知道,他喜欢盖这床被子”,

27、“我家娃只喜 欢汽车”(其实研究证明,女孩喜欢娃娃,男孩喜欢玩枪玩汽车,大 部分是因为成人世界的性格设定)。 ♦面对孩子的时候,好像是在做给别人看。比如孩子哭闹的时候,我 们哄他“呕呜,哦呜,你又哭了,不就没理你嘛”,语气里充满嗔怪, 不知是大人跟孩子撒娇还是孩子在向大人撒娇,实际上这个话不是说 给孩子的,而是说给其他人或者假想的第三人,好像在解释给人听, 表演给别人看,而此时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孩子,我们关注的是自己, 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话外的意思是“你看,这孩子就是爱 哭,我一下子没留意,他又哭了。”这个话,孩子是能听明白的,将 来他真有可能很容易感到委屈,爱哭。 ♦一方面希望孩

28、子有阅读习惯,两一方面我们除了睡前故事,再没有 其他的阅读时间,家里没人有阅读习惯,甚至从来没有安排过阅读的 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被利用来“照顾”孩子,实际上我们的很多照顾 不一定是健康有益的,往往只是一种相互陪伴,甚至是大人的一种乐 趣,或者休闲的方式。当我们失去自我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孩子。 ♦家里人围观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笑一哭、一嗔一痴都成为大 人们“观赏”、“品味”、“点评”的对象。比如当孩子没坐稳滚在 地毯上,我们没有看到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肌肉发育还不完善,而 是在一边哈哈大笑于他的“呆萌” “可爱”,就像在动物园看到一只 熊猫在地上翻滚。在围观孩子的时候,我们表面好像在关注

29、孩子,实 际上我们是在愉悦自己,此时往往需要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尽快把心 思真正放在孩子身上,关心他的心理发展,关心他的根本利益,这可 能比饥饱、冷暖更重要,甚至可能影响一生的性格。 ♦近距离在孩子耳边大声说话、谈笑。当我们抱着孩子的时候,孩子 的耳朵离我们的嘴巴的距离有时只有5—10厘米,甚至更小,我们说 话、喊人,特别是大笑时,声音会非常响亮,近距离的声音有时比防 空警报的分贝值更高。我们小的时候可能就有这种经历,别人不经意 在耳边的一声突然的狂笑,能让我们耳鸣好一阵子。 有句话家长经常挂在嘴上,“为了儿女我什么都能做”,那么我 们能为他放下自己么?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书里写的东西,是从大量孩子的普遍现象总结出来的,有相当大的指 导意义,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那么的特别,甚至他 很多方面都在变化中,我们得不断地了解、交往和相处。 上面这些仅仅是我个人的认识,不一定对,很多我自己也没做好, 希望咱互相提醒、批评。举的一些例子不一定发生在咱家,可能是普 遍现象,也不具体针对你,自己家人多多包涵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